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1篇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决策权过于集中,董事会并未发挥作用 不少民营企业并没有科学设置自身的治理机构,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董事会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决策权过于集中。尽管民营企业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设置了治理结构,可董事会的安排上却非常不合规范,成员一般都是由企业的低层管理者担任。这就直接导致了决策权过于集中,董事会上通常都是一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成员几乎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不难想象,这样制定出的对外投资决策难免过于主观,很容易将企业推入很高的投资风险之中。

(二)权限分配不科学,越权审批现象严重 不少民营企业在权限的分配上很不科学,越权审批现象严重。例如:公司的投资部门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以及数据分析,提出投资建议,接下来应该是财务部连同相关部门进行投资建议可行性的论证,但是不少企业是由投资部在做这项工作,这就明显存在投资部权限过大的现象,极易造成投资决策不严谨、不科学。

(三)风险评估不准确,应对措施几乎空白 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之一就是机动灵活,因此,其对市场的跟随性很强,一切活动都是以市场为指引进行的,这也直接决定了其只要遇到合适的机遇,就会扩大自身的规模,从而实现效益的快速增长,毫无疑问,这种扩张过程会产生很高的经营风险。但是,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都开展得很含糊,评估方法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准确,而且也几乎没有任何应对经营风险的措施。

(四)外部信息严重欠缺,投资决策封闭短视 进行对外投资,自然要充分了解并分析企业各类外部信息,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可是,当前很多民营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都将眼光聚焦在企业内部,关注自身的资金以及发展战略,严重忽视了外部信息的重要性,导致投资决策封闭短视,与真正的市场环境衔接性很差。

(五)监督审计走走过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 不少民营企业都是家族经营或者朋友之间合伙组建的,因此,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几个核心人员商量讨论决定的,企业内部的监督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监管权力,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也远远不足,这样自然会导致企业做出的对外投资决策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机制改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具体如下:

(1)增强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理念。只有企业的领导层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注重内部控制管理,才能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因此,民营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增强自己的内部控制理念,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内部控制不但是企业法的要求,也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如果领导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处处带头,自然能够构建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改变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的现状。具体到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是无可厚非的核心环节,如果决策错误了,那么整个投资必将变成企业的灾难。所以,民营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增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带入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2)改进企业的治理结构设置。内部控制的执行离不开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因此,想要提升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决策上的内部控制力度,就应该积极改进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针对对外投资的管理活动。所以作者为其设计了图1所示的治理结构。

一是投资决策制定权。企业的投资决策制定权属于总裁办公室,由总裁直接领导,如果是重大的投资项目会召开投资表决会,代表投票审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总裁拥有最高的否决权限,也就是如果总裁投了否决票,那么不论其他代表的投票情况如何,该投资决策都不会获得通过。

二是投资决策辅助组织。企业的投资委员会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其工作职责就是评估企业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并从企业外部聘请业内专家进行投资可行性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会在企业内部挑选一部分专家参与到评估过程中。

投资决策委员会具体的组织设置见图2。

(3)按照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流程操作。一是提出投资建议。民营企业的投资部门应积极寻找适合的对外投资机会,并通过周密的调研以及数据分析,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将认为有意义的投资整理为投资建议提出来。二是论证投资建议。为了让论证工作更加客观科学,民营企业需要分离这部分权限,由与投资部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论证投资的可行性。为了更好地核算项目的经济性,论证工作可以交由财务部门的投资分析小组跟进。当然,如果是金额巨大或者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对外投资项目,则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到论证工作中。三是投资立项。如果是金额巨大或者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对外投资项目,要根据企业的投资立项程序推进,并由总经理决定是否立项。但如果是规模较小或者金额不大的投资,则可以尽量简化投资决策的程序,建议可以将立项的权限交给财务部。四是评估投资项目。民营企业的投资决策是以投资项目评估报告为基础进行的,因此,评估投资项目的过程至关重要,其直接决定着对外投资决策的有效性。民营企业在评估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入手:合法性、可行性、经济性缺一不可。五是投资决策。民营企业需要适当下放投资决策的权限,从而提升决策效率。如果投资金额较小,则可以授权投资部门直接决策,不过需要进行相应的备案,以便企业高层随时了解对外投资的具体情况;如果是金额巨大或者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对外投资决策,则需要由总裁办公室做出最终决策。

(二)完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与流程 具体有:

(1)完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一是规范决策制度。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通常都是由几个业务上存在关联性的部门或者领导层管理人员共同做出的,规范决策制度能够更好地控制决策行为,提升各部门以及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的警惕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明确具体岗位的责任以及权限。民营企业要确保所有的对外投资决策都严格按照制度的规范执行,从而使所有投资项目都经过科学、严谨的评估。企业最终会在若干方案中选择最适合企业运营实际与发展战略的。

二是专家参与制度。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可行性研究是绝对的重中之重,其结果直接决定着对外投资决策。因此,出于提升决策正确性的考虑,企业必须严格控制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企业可以使用专家参与制度,也就是在进行决策之前,让专家参与到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中来,综合评估项目的各项指标。专家的专业知识以及投资分析经验,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投资方案中隐藏的问题,从而提升投资决策的稳健程度。

三是决策论证制度。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民营企业可以建立决策论证制度。具体的制度执行则需要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投资项目评估小组、员工代表等共同参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员工代表的参与至关重要,其有效显示了企业对员工知情权以及监督权的重视。建立决策论证制度不但能够降低决策失误的几率,还能帮助决策者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时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投资项目决策信息。

四是决策评估制度。这项制度不但能够检验对外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还能有效反映对外投资的具体执行成效。所以,决策评估制度对于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总结。实施这项制度的时候,民营企业需要注意保持制度的独立性,根据制定的统一标准,全面检验投资项目的执行情况。这样不但能科学客观地评估投资收效,还能发现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投资决策细节,进而改善投资收效。

(2)完善对外投资决策流程。一是决策流程的完善。民营企业若想提升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就应该依照科学的流程进行决策。出于这种考虑,民营企业可以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进行投资决策。

二是应急流程的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企业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投资机遇,民营企业需要制定并完善决策的应急流程,一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预期的突况,则可以马上按照应急流程的指引进行应对。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风险防控机制 具体如下:

(1)以流程控制为基础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一是风险评估。为了更好地评估投资决策风险,民营企业需要加强与企业外部专业风险评估机构的业务联系,并构建与这些机构间的信息传输渠道,从而确保对外投资决策方式科学、风险评估有效。企业可以组建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直接了解被投资方的各项运营以及资信数据,并深入探讨关于投资的相关事项,从而掌握投资项目的潜力、市场发展前景、被投资方的综合管理能力与水平等。另外,还应加强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随时向他们了解一些投资项目的细节信息,从而科学评估投资决策风险。

二是分析投资决策资金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均衡性。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肯定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导致这些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有:利率变动、现金流不足等。企业的财务部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需要按照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各项财务指标,并综合考虑企业的资金融通选择,量化投资产生的财务风险,并分析投资决策资金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均衡性,进而论证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是评估投资决策的法律风险。民营企业需要重视对外投资决策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安排法律专业团队复审整个投资方案以及附属文件的合法性。法律专业团队的成员都是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律师,对于投资决策领域的法律风险非常熟悉,复审文件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投资协议以及相关文件中存在的漏洞,并找出那些会损害企业正当权益的协议条款,有效降低企业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

(2)构建投资再评估再决策流程。当今的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因此民营企业进行的投资所处的环境也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投资之前进行的系列评估与实际投资过程的真实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企业应构建投资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从而及时调整投资决策。这样即使投资失利了,也可以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具体的投资再评估再决策流程见图4。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渠道 具体有:

(1)构建对外投资决策管理系统。民营企业想要提升自身投资决策的有效性,提升投资成功的几率,就需要构建对外投资决策管理系统,借助系统规范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并提升信息的传输速度。企业应该安排专人及时更新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项信息,从而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决策信息。

(2)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方式。一是建立起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感。民营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让全体员工意识到:企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一部分,只有企业发展得更好,每个人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同为一个企业的员工绝不是竞争对手,而且亲密无间的合作者,应该给予他人充分的信任。这样能够有效推动员工之间的沟通行为,从而让投资决策工作变得更加顺畅。二是提升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组织企业中凡是和对外投资决策有关的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各部门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当前工作中的难题,从而提升不同部门的了解程度,一起探讨解决难题的办法。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加深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从而提升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沟通的便利性。民营企业按照实际的对外投资种类,可以构建针对性的网络交流群,把涉及投资决策的部门以及员工都加入群中,这样不但可以让这些人员变得更加亲近,还提升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效率;此外,还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与他人交流,减少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民营企业根据投资的实际情况,如果有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这些人定期召开网络交流群会议,大家分享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分析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决策的时效性。

(五)建立对外投资决策监控机制 民营企业需要授权审计部对投资决策进行监控,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各项具体操作符合相关法律以及管理规范的要求。具体工作中,审计部需要对投资决策进行全程的监控,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规范性。另外,审计部还应做好对部门员工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审计部员工和投资决策者私下联合舞弊的现象。基于此,企业必须重视审计部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坚决不予录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集团公司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16期。

[2]郑明贵:《海外矿业投资决策系统要素分析》,《现代矿业》2012年第6期。

[3]金闻:《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研究》,《现代商业》2010年第7期。

[4]王建坤:《浅谈对外投资风险与防范控制》,《涟钢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4期。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概况;海外投资特点;问题;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到来意味着民营企业将面临两项基本任务,即保持本国市场和进军海外市场。因此,实施国际化战略已成为民营经济21世纪的新使命。

一、福建省民营企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国有制经济迅猛发展,2004年外贸经营权放开后,福建省一大批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对外贸易领域,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并且逐步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劲增长点。

伴随对外贸易业务的广泛开展,民营企业开始迈上国际化的经营道路,逐步成为福建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2005年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企业达52家,占总数的78.8%。从福建省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截至2005年12月,全省各类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03亿美元(包括以设备、技术、原材料等实物作价投入),其中民营企业达2.03亿美元,占总量的67%。

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

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也已成为福建省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开拓国际市场、规避贸易壁垒的新选择。目前,福建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对外投资项目由小到大,规模和水平有所提高

2005年末,福建省共核准民营境外企业405家,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50.5万美元,尽管比全省平均规模76.4万美元低了34%,但是与2000年相比,却提高了近30%,规模和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并涌现出新大陆、三山钢铁、梅生医械、优拓贸易等一批跨国投资的优秀民企。

(二)投资领域由单一到多元,涉及贸易、生产、加工等诸多领域

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在以贸易为先导的基础上。将销售网络终端直接延伸到海外。福建财贸集团、宝瑞服饰公司、泉州七匹狼、彬伊奴公司等先后在海外推广品牌专卖店,在带动省内产品出口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境外从事生产加工带动省内原材料和设备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已成为福建企业海外投资办厂的主流方式。截至2005年,福建省共批准78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其中有72家为民营企业。

(三)投资区域由港澳为主转向新兴市场,涉足新的国家市场有所增多

近年来,一批民营企业分别在赞比亚、蒙古、帕劳、佛得角、巴哈马、肯尼亚、牙买加等新兴市场设立境外贸易企业或加工网点,开创了福建企业在上述国别投资兴业的先河,使福建企业境外投资涉足的国别从原来42个增加到48个,投资区域更趋多元化。

(四)境外企业发展由试探到扎根,增资发展项目增多

一批前期试探性投资的民营企业在境外稳住阵脚后纷纷追加投资,加快发展步伐。仅2005年,全省民营境外企业增资金额近2000万美元,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6.4%。例如,福建华闽进出口公司在俄罗斯和香港的境外企业共增资825万美元,福建国航(香港)海运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82.5万美元,从中显示出福建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五)由个体分散投资为主开始向集中成片方向发展

福建省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政策扶持,讲求实效”的基本思路,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区,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聚规模,规避风险,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目前,福建省在俄罗斯、匈牙利、阿联酋、古巴设立的境外工业小区和投资贸易中心有的已初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六)民营企业境外资源开发从无到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对于资源相当匮乏的福建省来讲,开发和利用境外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福建省三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设立合资企业“三山(印尼)矿业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中外双方各占股份50%。该境外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精选磁铁矿。每年可返销国内磁铁矿200万吨,弥补境内生产企业的资源短缺,并可年带动机器设备、原辅材料和其他商品出口100多万美元。这些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步伐使福建省在境外开发资源项目上取得了新突破。

三、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遇到的问题

(一)应对国际化挑战先天不足

与跨国公司相比,民营经济发展时间短,抵抗国际风险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资金少,产品档次不高,“低、小、散”问题突出;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政策配套不健全,国家服务民营企业“走出去”政策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能影响国际市场的世界级品牌优势,国际市场网络还未真正形成;跨国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熟悉国际市场规则,找不准自己的销售目标市场和准确投资方向。

(二)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贷款方面则相对困难;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不够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管理模式落后,难以通过金融机构的财务审核,严重影响其融资手段的实现。

(三)跨国经营人才匮乏

一方面,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总体偏低,缺乏一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研发核心产品和规范管理的能力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长期立足国内市场,忽略对外向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既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了解国际惯例,又精通国际贸易,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四)行业协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国际化步伐

行业协会职能定位不明确,行业自律和价格协调作用不大,行业内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对世贸组织的规定、程序、做法了解不多,跨国服务不到位:行业协会代表性不强,跨地区、全国性的协会较少。在会员数量上和行业上缺乏代表性,不能作为国内产业的代表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行业协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五)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峻

我国出口产品屡屡受到反倾销调查和指控,被征收高额的税率。一些发达国家还以环保、质量、技术、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严重影响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我国民营企业扩大出口。可以预见,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我国出口贸易增多,我国已进入贸易

摩擦的高发期,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

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问题的对策研究

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需要辅之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政策推动才能实现。

(一)完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为了尽快摆脱管理机构多元化、政出多门的状况,应尽快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指标与统一的统计路径。由该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具体战略规划。在结合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把握海外投资的结构、流向,使之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做到高效率,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二)建立完善资金、税收及保险等支持政策

从现状看,“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除继续保留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援外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支持外,应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同时国家应指定有关政策性银行(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或商业银行专门负责对外投资基金的具体运营。扩大规模,将境外投资纳入出口信贷支持范围。此外应当逐步完善有关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财税政策。最后大力强化出口信用保险机制,在对海外投资项目实施风险保障上,建议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对外投资保险险种,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

(三)为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

1、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龙头民营企业到境外发展商或销售子公司,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商业网点。另一方面,要引导部分民营企业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合资办厂,利用两种资源,熟悉两种文化,而后独立发展。

2、在对外投资的步骤上。宜选择“国内经营――出口――设海外――设海外销售子公司――建海外生产子公司”的渐进式发展模式,逐步积累海外的市场知识,从而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

3、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要立足对外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实际,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机械制造等的对外投资,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4、在对外投资的区域上。要凭借侨乡优势,把握中国一东盟一体化契机,先把“走出去”的重点放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发展中国家:而后放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等经济与我国经济存在较大互补性的地区,同时,创造条件走向欧美等发达国家。

(四)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1、做大做强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整自己的生产布局和组织结构,寻求最佳规模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他类型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鼓励更多的实力型民营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低成本扩张,促进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2、开发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中的有力武器,要着手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战略体系,使企业在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3、培育提升名牌品牌。作为民营经济示范区,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精心进行品牌创造、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切实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以提升五大传统产业,有重点地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电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4、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紧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行绿色GDP考核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推进民营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五)加快培育国际化经营人才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外包服务企业;投资决策;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74-03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的汇率就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从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决定执行浮动汇率制,以市场为主要导向来决定汇率的走向。当时,人民币的汇率是8.70人民币兑换1美元。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搞,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出口业务大量增加,经济势头欣欣向荣。同时,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亚洲经济危机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但最终还是保持基本稳定的汇率态势。然而,在2005年,由于中国的进口贸易继续增多,世界各国给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中国人民银行迫于压力,在2005年7月实施宏观调控,把人民币汇率上调2%,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到达7.83:1。然而,这仅仅是人民币升值旅程的开端,人民币升值的态势并没有终结,并且从此走上了被动的汇率升值之路。在200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把人民币币值调高,人民币汇率突然升高3%。在2005年至2010年短短的五年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总共高达23.58%,这让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维护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工作会议中提出,中国将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参考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推动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创新。虽然央行的明确文件指示对于控制人民币的升值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迫于世界各国的压力,人民币币值强弱的走势依然不断攀升。2011年3月3日,人民币升值创下了历史新高,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达到了6.5695。有专家指出,2012年后人民币的走势仍然会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控制下,人民币币值上升的幅度会有所收敛。

在2010年,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展开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关测试实验,结果反映出,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在短时间内上升3%,中国的大量企业将会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中国的外包服务型企业,是与人民币强弱走势息息相关的产业。人民币升值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资料的买卖,商品进出口,投资环境,国际贸易进程等一系列因素,进而会直接影响外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会降低我国外包企业对自身投资的经营效益,减少外包服务型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由于人民币并非是国际流通货币,美元才是国际流通货币,所以人民币升值只能够是相对于美元的升值。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是被局限在人民币兑换美元的范围内的升值。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对外升值,就会相应的对内贬值。人民币在国内贬值后,会直接导致人民币在中国的货币流通市场中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使得中国国内企业所拥有的资金在中国市场中缩水。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主要是面向国外企业的,作为接包商,他们向来自全球各地的发包商提供外包服务。这样,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的成本是以人民币来计算,而收入则是以其它外币来计算,通常情况下是以美元来计算。因此,一方面,中国市场的人民币通货膨胀会使得国内外包服务企业的手中的资金贬值,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民币货币资金来维持外包服务的运营,这就造成企业在短期内的投资成本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外包服务企业的外币实际收入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兑换成币值高的人民币之后,手中握有的资金量明显减少,再在成本增加的双重影响下,人民币升值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由于外包服务企业是由大量知识型人才组成的企业,人民币升值导致的通货膨胀,会使得员工的工资迅速增长。外包企业为了留住人才不得不把大量额外资金用于支付人员薪酬,一时之间使得企业的财务和管理陷入困境。如果企业给不出足够多的薪酬,知识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会遭到打压,甚至会因为通货膨胀的生活压力而跳槽,使得外包型企业流失大量人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好坏和长远稳定发展。

第二,人民币升值会降低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的逐渐普及,跨国外包现象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随处可见。跨国外包也叫做离岸外包,是指接包商和发包商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各国的企业为了争夺优质和低价的生产资源进行全球化的投资生产活动.甚至将一部分生产活动直接外包给国外的资源优势企业外包完成。由于中国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具有明显的生产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因此吸引了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向中国企业进行外包投资。但是,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升值越演越烈,中国外包服务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威胁。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增加了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提升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使得以美元表示的企业收入缩水。成本增加和收入缩水这两方面都降低了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外包服务型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保持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不得不提高对外离岸接包价格。只有离岸接包的美元价格提升了,才能够维持企业在国内的人民币正常收入水平。但是,一旦中国外包企业提高了对外接包价格,中国离岸接包市场的价格优势就被削弱了。原本向中国企业发包的发达国家的企业就会重新考虑是否继续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外包服务市场。如果他们发现了具有同样资源优势,并且接包价格比中国接包市场要更便宜的外包市场,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撤回在中国的发包项目,转而投向其它更有接包优势的国家。因此,人民币升值会降低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价格优势,降低外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积极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能够优化中国的外包服务市场,调整外包服务企业格局,实现外包企业优胜劣汰,促使企业为了生存而不断自我提升,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投资。从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外包企业的消极影响可以知道,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增加外包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外包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还会降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外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一些小型的外包企业会由于资金的缺乏和实力的缺失,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入不敷出,或者失去大量重要的发包客户而难以继续维持经营,最终成为人民币升值的牺牲品。相反,一些大型的外包服务型企业则不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太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得以存活下来。由于大型的外包服务企业实力强劲,即便是迫于成本压力提升了接包价格,也会因为其强大的技术,先进的设备的优秀的人才的缘故而不会失去太多的发包客户,不会影响其正常经营。由于大型的外包服务企业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口碑和信誉,这是一般小型外包企业并不具备有的无形价值,这些无形价值能够让接包商和发包商建立良好的合作意向,让很多国外企业不会因为价格提升而另辟蹊径。由于大型的外包服务企业的资金雄厚,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收益减少或者成本提升而资金周转不灵,强大的资金储备能够帮助这些大型企业重新进行产业更新和管理整顿,顺利应对人民币冲击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这样,在人民币升值下,大型企业正由于雄厚的资金,强劲的实力和悠久的历史得以保留下来,而大量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良和竞争力的欠缺而倒闭。从一定程度来说,这反映了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有利于中国外包服务市场的规范和外包服务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外包服务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断革新,进步和发展。

第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的投资向高端化和国际化迈进。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会增加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投资成本,进而造成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减少。这样,企业为了弥补成本优势的缺失,他们不仅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他们还会不断提高成本的质量。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外包服务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竞争力,会把焦点从成本优势转移到其他优势上来。企业会通过提高技术研发的投入,发明和引进高端的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外包经营的效率和质量。外包服务企业会增加人才引进的投资,高薪挖掘和聘请国内外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便提高企业的整体人员素质,从而优化外包服务业务的成果,也减少了一些对低素质人才的薪资投入。除了技术和人才外,外包服务企业还可以通过对财务、设计、固定成本、流动成本等多方面的投资转移,来提高外包服务企业的整体外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把因人民币贬值造成的价格劣势弱化。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中国外包企业能够用更少的资金进行海外投资,有利于企业将部分外包业务进行再次外包,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最优化的策略,把成本降到最低,把效率最大化,让企业的外包经营向高端化发展。这样,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在接受海外发包投资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海外投资,并赚取中间差额,有利于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在接包和发包的环节上与国际接轨,向全程国际化迈进,在全球化竞争中与世界各企业打交道。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外包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它们借着人民币升值的这一历史契机,对国外企业进行再发包和兼并收购事务。将外包延伸到银行,证券,金融等各个行业领域中。

第三,人民币升值促进了我国在岸外包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在岸外包是相对于离岸外包而言的。离岸外包是指接包商和发包商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整个外包服务活动是跨国界的外包事务。而在岸外包是指接包商和发包商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岸外包服务活动是国内外包事务。从供给方面来说,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国外发包商会鉴于中国外包价格的提升而选择其他国家作为外包投资对象。中国国内外包服务型企业为了吸引全球的发包商,会故意降低外包的人民币报价。这样,中国国内的发包企业就会因为国内的在岸外包价格降低,而选择在国内投资外包,放弃国外外包市场。由于国内外包价格的下降,一时之间,国内很多的发包企业都会把发包的方向转向中国本国市场,因此中国的在岸外包服务得以迅速成长。在需求方面来说,由于人民币的长期升值,很多国家的企业纷纷拿出资金到中国投资建厂。即使从短期来说,国外企业在华投资建厂需要更多的外汇资金,但是从长远来说,在中国投资建厂的跨国企业能够利用中国的丰富的生产资源和庞大的劳动力优势,再凭借人民币升值的优势,利用在华跨国投资生产赚取升值了的人民币,之后再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和其他国家货币,获得一笔不菲的汇率差价收入。这些跨国的投资建厂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是外包投资跨国企业。人民币升值吸引着这些企业在中国建立跨国外包服务型企业,使得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迅速蓬勃壮大起来,有力的推动了整个中国在岸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这样,人民币升值促进了中国在岸外包市场的发展,不仅突破了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外汇流失,弥补了由于成本增加而造成的中国外包服务企业倒闭的困境状态,还丰富了中国外包行业的产业链,壮大了中国的外包服务市场。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4篇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 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企业在世界的1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0000多个分支企业。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也迅速壮大。200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45.4亿美元,占总存量的4%。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3172.1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对外投资占对外投资总量的5.6%,中国1.3万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①

2 跨国经营主体特点

2.1 所有制分布

从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来看,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主体构成正在经历着从国有企业主导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变化趋势。

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制度,这就决定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境外投资微观企业主体必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国有企业②。虽然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目来看,近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在下降。但中央直管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约占80%以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营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国民营企业产值所占份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上升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的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民营企业的出口创汇迅速增加,由改革开放初期几乎为零发展到2005年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7.8%。③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力不断增强,虽然在投资金额存量上国有企业继续领跑我国对外投资业务,但按新增对外投资企业数计算,民营企业已经占据半壁江山。2005年,在我国新增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在总体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4%,在2006年新批对外投资企业中,浙江省的90%以上,江苏省和福建省的65%以上均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在工业制造业与分销领域,民营企业更是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为2511.53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的6.9%;其中,进口总额为1472.84亿美元,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的8.45%,出口额为1038.69亿美元,占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的5.47%。201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进出口总额比2010年的1714.71亿美元增长了46.47%,其中进口额比2010年的1472.84亿美元增长64.04%,出口额比2010年的816.845亿美元增长了27.16%。④

2.2 规模分布

从跨国经营主体规模的结构上看,当前大多数我国制造业跨国经营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平均投资额低于发达国家海外投资项目的平均投资额(600万美元),而且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投资水平(450万美元)。⑤投资规模偏小,不仅自身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效益,而且竞争力较弱难以与其他跨国公司抗衡。不难看出,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的数量、规模与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的发展趋势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

3 跨国经营的产业结构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仍然集中于加工制造业领域。从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加工制造业20.7亿美元,占6.2%,主要分布在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⑥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75亿美元,主要投资于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⑦,高科技产业投资有所上升,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国内一些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纷纷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欧美信息渠道多、信息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及时跟踪国际科技最新动态,直接利用国际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从2009年开始,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行业分布上呈现出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趋势,对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有所增加,新建了若干高科技企业。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目前在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技术企业的比率还很低,对外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

4 跨国经营区域分布

4.1 跨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特点

一般认为,跨国投资在其发展的初期,通常是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选择那些相邻或相近的区位开展投资活动,这不仅可以消除“心理距离”,而且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跨国经营基本上反映了这一就近投资原则。但随着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规模扩张,其投资的区位格局也不断地发生变动。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在全球71%的地区,其中亚洲和欧洲地区投资的覆盖率为91%和80%。投资区域流向具有较高的集聚度,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主要流向开曼群岛;亚洲主要流向香港、印度尼西亚等;欧洲主要流向哈萨克斯坦、德国、俄罗斯等;非洲主要流向尼日利亚、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北美洲主要流向美国;大洋洲主要流向澳洲利亚。⑧以家电、纺织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18%)、东南亚(20%)、非洲(32%);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美国(9%)、欧洲(11%)、澳洲利亚(5%)。

4.2 跨国经营分布的主要问题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区域分布明显地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这种相对集中的区位分布,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区位选择共同的特征。一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二是直接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投资。三是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投资。从流向上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区域过度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较少。

5 跨国经营的进入模式

从进入方式的角度,中国制造业企业采用对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大体上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从境外企业的产权结构来看,以合资合作居多。一些调查分析显示⑨,在被调查的制造业企业中,企业在境外与东道国或第三国共同举办的合资与合作企业,约占境外企业总数的70%以上,合作伙伴以华裔为主。

其次,从企业设立方式来看,这些企业多数是新设创立企业,近年来并购方式等其他方式有所增加。按照新设企业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以机器、原材料等非货币要素作为投入资本,也便于企业独立地实施自己的经营战略,但它耗时长,难以简捷快速地进入市场。

统计数据表明,制造业范畴内最为活跃的是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2001-2005年累计并购交易12笔,平均交易价值在2亿美元左右。较为活跃的还有汽车制造业,消费电子类行业、生物医药业也都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并购交易。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注释:

①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12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11:18-22.

②李敬,冉光和,万丽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J].亚太经济,2006,(6):23-26.

③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34-38.

④博阳.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⑤司岩.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⑥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⑦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2005:12-18.

⑧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07:22-29.

⑨所指调查包括:1989年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对北京、上海、福建等22家对外投资企业的问卷调查;1991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对国内20多家大公司海外投资动因的问卷调查;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鲁桐等对中国企业在英国的海外经营的实证调查;2003年南开大学的许晖对荷兰开展经营的中国企业所作的问卷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敬,冉光和,万丽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及其特征[J].亚太经济,2006.

[2]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cn,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500强发展状况分析,2012,8,12.

[4]博阳.中国企业跨国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司岩.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6]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06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7]国家商务部、统计局、汇管局:2011年度中国对外投资统计公报.

[8]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R].北京: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2005.

[9]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投资;投资主体;国有企业;公平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

中国企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多年的洗礼后更加成熟,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过门的实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欧美诸多国家、企业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对资金的需求大增,为中国企业购买外国企业提供了机遇。据统计,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仅299亿美元,2011年底达到4248亿美元,投资流量也创新高,达到746.5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

我国跨国并购比重于2005年开始上升,主要是由少数几宗大型并购推动的,但绿地投资仍是主要方式。跨国并购多由国有企业完成,民营中小企业多采取绿地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的主要目标是获取战略性资产,而绿地投资则是拓展新市场。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绿地投资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投资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一枝独大

以参与对外投资企业的数量计算,国有企业的比重在逐年降低,但是以金额计算的标准来看,2011年国有企业仍占有55%的份额。截至2011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85.6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377.77亿美元,有限责任公司对外直接投资181亿美元;股份有限公75.42亿美元,股份合作企业25.3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13.03亿美元,其他13.03亿美元。

与资金充裕的国企相比,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批复杂,融资成本较高。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吉利收购沃尔沃共27亿美元。吉利为收购沃尔沃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负债由160亿元增加到710亿元,流动负债479亿元吉利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73.4%,高于行业60%的水平。政府将优惠的条件首先给了国企,民企融资的困难对其海外投资不利,限制了民企的对外投资,也不利于民企投资后的持续经营。

(二)收购代价大、成功率较低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是基于担负着国家拓展资源进口渠道、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维护国家形象的责任。看到海外收购的机会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欲望,国外企业要价更高。以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石油公司为例,中石油十分看重这次收购,接受了苛刻的收购条件。首先是溢价61%,以每股27.50美元的收购尼克森股票;其次,同意董事会、管理层中,至少50%的人员必须是加拿大人,保留原有的雇员;第三,151亿美元的收购款全部现金支付。这些苛刻的条件是欧美公司和民营企业无法接受的,但中海油为完成收购,增加其油气储备量不得不同意这些条件。

(三)以国企为主体的结构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国有企业在国内具有垄断地位,没有培养起来健全的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应急和危机处理观念。近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频繁受挫,主要表现为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有风险管理体系但执行不好三种典型情况,国有企业尤为显著。在完全没有风险意识的情况下进行海外投资,那么每笔投资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没有建立起海外风险管理体系,缺乏专业人才队伍,风险管控能力差;此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漏洞,执行力普遍不好。

(四)收购后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

国有企业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同政府的结构类似,与国外企业治理模式大相径庭,在没有丰富成功经验的情况下,完成收购后母公司与海外收购的企业不能有效整合,资源不能实现合理配置,海外公司仍然是独立与母公司之外的。这也导致所收购的企业不能达到母公司预期的作用,甚至成为母公司的累赘。

三、建议

(一)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大力扶持规模大、创新力强的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使国企、民企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享受同等的优惠条件。改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完善企业“走出去”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使资金问题不再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障碍;改革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透明度,杜绝随意性。

(二)健全公司治理,加强海外投资风险管理

战略上要制定符合国际化经营方向的战略,建立海外投资决策体系,加强海外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董事会和高管的危机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董事会和管理层需要根据战略的需要引进和培养具备与海外业务发展方向的人才队伍,这是海外投资成功的关键。

(三)以人员交流为基础促进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协同发展

通过建立合理有序的人员培养和流动换岗制度,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将适当比例有国外生活、学习精力的员工派到子公司,同时子公司原有的管理人员、普通员工选择一些到母公司相关部门,通过互相的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管理理念之间的理解。同时重视在东道国的本土化经营,促进当地就业,保障员工权益。欧美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工会在企业和员工中影响力很大,这和国内,特别是国企内部不一样,加强同行业协会和工会的合作,可以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