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是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三方面阐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包括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关注以及专题教学的组织等,最后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这对于现阶段初中生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初中学生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充分体现了作者为国奉献的赤胆忠心。其次,传统文化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体现出的乐观积极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轻松愉快、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的写照。最后,古诗文中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抒发了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些古诗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使得我国传统节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多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古代文化、对联比赛、成语接龙、名言名句默写、文言文常识和讲典故比赛等。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小竞赛,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来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授课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名著名篇,如《诗经》《礼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并根据自己的感想来写读书笔记,相互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了解家乡的文化古迹、名胜风景和名人轶事等,并写出调查报告,在教学之余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关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对古诗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对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读,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在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因为杜甫经历了唐代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所以和“诗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了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诗作沉郁顿挫,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诗言志,即古诗文体现着作者的内心感情。所以,要学习好古诗文,一定要先对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注。

3.组织专题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组织一些专题教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充分表露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在端午节临近时,组织“走进屈原”的专题读书系列活动,对屈原的重点作品进行分类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对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诗文名句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文化故事进行研究等,如此一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全面、具体,教学效果才能显著而持续。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上海为什么要删掉那8首古诗?其市教委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解释,8首古诗退出一年级语文课本,目的是为小学生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但在小学一年级的听力磁带中仍保留了这8首古诗,老师会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古诗的音韵美。但上海一些家长认为古诗是很好的文学形式,如果能保留一两首,让孩子适当学习,并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9月9日,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的,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话无疑将一锤定音。北京立即行动了起来,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不仅如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新版的语文教材里也都增加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和《百家姓》等。

【多维解读】

1.吸取古人智慧。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实在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文化特色。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是具有时代意义。课本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不能被割掉。通过对小学生的古典文化教育,可以让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内记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在古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感和人文魅力,感受文明和道德的坚守,感受民族跳动的文脉和血脉。

2.传承民族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代经典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小孩子记忆力最好,古典诗词和散文需要靠记忆力先背诵才能逐步理解,所以让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学背诵简单的古诗词和散文,效果最好。让孩子从小读一些优秀古诗词和散文,并不是简单“增加知识”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更不是为了长大了附庸风雅,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文明的基因。应该把古诗词留在小学课本里,用诗词歌赋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人把中华文化的根脉留住。

3.切忌过犹不及。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专家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一下子由原来的几篇增加到22篇,值得探讨。凡事都有度,古诗词保留、回归中小学教材,也应循序渐进,理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盲目过多过快地增加。一味地增加,甚至是猛增课本中古典诗词的比例,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有可能变成学生的另一种负担,落得适得其反的结果。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3篇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显得有些散乱,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家”,不但要知晓“唐宋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从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历历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扑朔迷离(《木兰诗》);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 说》);水落石出、历历可数(《核舟记》);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老有所终(《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观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汗流浃背(《满井游记》);鸿鹄之志、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如鱼得水(《隆中对》);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师表》);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辙乱旗靡(《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基本理念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我们课堂教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理念,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

一、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的原则

也许有人会怀疑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性,但是前苏联有位名叫巴班斯基的教育家提出的最优化教学的思想正好为它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支持。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论思想当中,最优化教学是最为核心的思想。而教学过程中的最优化并不只是简单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科学地、合理地组织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一种原则。这种原则要求教师在了解教学规律、教学任务、教学原则以及现代教学的一些方法与形式,还有就是这种教学系统的一些特征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过程给予目的性明确的教学安排,也可以说是教师科学地、有意识地选择 出一种最为适合当下条件的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让教学发挥出最优的作用,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语文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1、强化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夯实基础。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如果将教学活动全部安排在课堂教学有限的45分钟之内,必定会很仓促,煮夹生饭。对此,作为有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都会 将开展课前预习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中,从三方面入手强化课前预习活动。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对诗词作者的生平背景、主要经历、写作 风格等方面常识进行搜集,通过网络、资料等途径,获得详细的信息,既可以为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其次,要求 学生找准预习重点,最好列出详细的预习计划,明确自己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对于古诗词中的字词理解、内容理解等方面做到提前介入,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开展学习活动。另外,还要对预习活动中无法自己解决的地方记载下来,筛选出自己在这一首古诗词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为课堂学习针对性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在课前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能够将课堂教学的时间更好地运用到重难点研究方面,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2、全讲精讲,着意重点,突破难点。有些老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比较随意,一节课蜻蜒点水地讲好几首诗词,然后就布置学生背诵,学生当然是可以背诵下来的,但是对诗词的内容却是不甚理解,几乎是盲背,机械性背诵。这样的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记忆效果欠佳,而且考试时一旦出现的考题是理解运用默写题,学生纵然会背诵某首诗,但因对其内容不理解,也就会无从答题。笔者认为,诗词一定是要全讲精讲的,因为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又很久远,初中生在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理解诗意还是有难度的,比如杜甫诗《望岳》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如果教师上课不讲,学生是不会知其意思的。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假如老师不讲写作背景,不讲作者此番远行是被排挤出朝廷,学生是不能体会诗人激愤、抑郁、失落的心情的。我发现,当老师讲诗人的生平故事时,往往此时,课堂是最安静的,所以学生对作家本人的生活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诗歌也是大有好处的。教师全讲精讲,还要注意着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以致学会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记得更牢更持久,这当然对考试也是有好处的。

3、开展专题活动,为诗词教学拓展空间。单纯的初中诗词教学可能显得有些单调,其实,诗词教学有着较大的拓展空间,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开阔思路,改进与优化整个诗词教学活动,就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整体教学功效。笔者在诗词教学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如研究某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研究某一段时期的诗词作品思想意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满足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探究欲望,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

与引导,提高教学成效。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经常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

4、监督检查,严格过关。对课本中的精短、经典篇目,教师可以安排出专门时间,要求学生进行默写。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就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背诵状况。另外,通过默写的方式,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能背会写的要求。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多多阅读和背诵古典诗歌 (词),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更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舍此别无其它捷径可寻。因此,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要坚信这一点。

三、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出韵味、品出情感、拓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灵的相通,产生共鸣,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兰金星。初中语文有效整合写字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中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考试中,文言文也占相当比例的分数:100分卷,文言文占17分(包括附加题5分);120分卷,文言文占24分(包括附加题10分)。可见文言文在中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再加上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讲解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这就让许多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无味,因而学习兴趣不大。

有一份学情问卷调查,其中一题是“你喜欢学文言文吗?A、喜欢B、不喜欢C、一般”。从调查结果来看,答“喜欢”的占19.4%,答“不喜欢”的占78.6%,答“一般”的占2%。由此可见,有近八成的学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中有哪些有效的教学法呢?

一、激活课堂,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课、乐上文言文课。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是学生三怕之一(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且居三怕之首。要消除学生这种畏惧心理,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活课堂,让学生觉得文言文课充满趣味,这样他们就会爱上文言文课、乐上文言文课。那么,如何激活课堂呢?

1、巧妙独到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充满趣味。

巧妙的导入

一堂设计巧妙的课,能赢取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尽早攫住所有学生的心。如我讲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讲课前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和一根直线,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刚问完,台下就像炸开的锅。于是在一片嘈杂声中,圆与直线、1与0、I与O、磁场与电流……诸如此类的答案层出不穷。我却悠然地说:“在一个文学爱好者的眼中,这是一幅绝美的画面,这个画面中一条孤烟直冲云霄,一轮落日映红大河。”刚说完,所有的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说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导入设计早已攫住了所有学生的心。在那一刻,每一个学生都被黑板上出现的简洁明快的画面所吸引,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走进文本的诗境之中,还有什么讲解会比这种巧妙的导入设计效果更好呢。

巧妙的提问

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创设了“时空连线”电视采访和“探究考证”方式。假设自己是电视“时空连线”的节目主持人,学生是桃花源的村民,假设自己来到桃花源对村民进行现场采访:你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请问这么多年你出去过吗?你想不想出去?学生投身其中,乐此不彼。后来笔者又问: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呢?请模拟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来考证。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有了深刻的领悟,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兴致高昂。

巧妙的拓展

文言文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有不少文言常识学生不了解或不清楚,及时、合理、有针对性的拓展补充就显得非常必要,这样既能扫清学生学习路上的障碍,又能激起他们听课的兴趣。

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中的“加冠”,“加冠”一词课文下面有注解,但笔者觉得还应该跟学生补充古代关于年龄的知识。可以问学生:“你们这年龄在古代怎么说呀?”学生纷纷摇头,于是给学生补充:“在古代,十四岁左右的女孩称‘豆蔻之年’;十五岁之后称‘束发’。在此之前的年龄也有不同说法,儿童有‘孩提’、‘童龀’、‘垂髫’(《桃花源记》中出现过)等说法;到了十岁左右有‘总角’之说。二十岁以后更多的采用孔子的说法,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称为‘耄耋’,百岁称为‘期颐’。”学生眼界大开,课后纷纷说:“没想到简单的年龄还有这么多学问!”

这种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课谁不爱听呢?这种课学生一定听得入迷,听了还想再听。

2、课堂多样化的诵读,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得有滋有味、读得乐在其中。

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有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学生在学新课文之前,让学生用各种朗诵法熟读课文。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自己扫清文字障碍;再放录音纠正同学的读音,让同学们模仿录音带朗读;接着让小组同学分角色朗读,再选一组同学上台表演……整堂课学生会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难怪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文言文知识

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有81.6%的同学认为“文言文难懂,看不明白”是“不喜欢”文言文的主要原因。因此,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文言文知识是铲除学生学习文言文障碍的关键一环。

1、用现代汉语保留并仍使用的古汉语用法解决文言文用法。

随着时展变迁,许多文言词的用法已消失,但仍有一部分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古汉语的用法,而且还在使用,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如广告、标语、学过的现代文等)为文言文知识讲解服务。如,讲授《陋室铭》一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乱”“劳”时,先出示“人人动手,清洁广州!”这一标语,要求学生解释“清洁”一词。学生根据句意猜到:“清洁”解释为“使……清洁”,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乱”“劳”也属于这种用法,解释为“使……扰乱”“使……劳累”。通过这些现代汉语保留的、仍使用的、学生熟悉的古汉语用法的例子,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文言文中词类活用这一语言现象。

2、用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用法解决文言文用法。

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这就为学生掌握文言词用法提供了一条捷径。

在讲授《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食”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们用白话把“食”“饲”读出来,组词并揣摩词的意思。大部分学生会组词“食饭”“饲养”,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领悟到:“食”是自己主动吃;“饲”是给对方吃,相当于“喂”。这样,学生也就清楚句中的“食”通“饲”,喂养。

3、用追本溯源法解决文言文用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文字。古汉语虽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有不少汉字的意义可以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构造,探求其本义,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一些实词的理解。如讲授《与朱元思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时,用追本溯源法,先讲“绝”的本义:拿把刀把丝砍断,即丝断,引申为其他东西断绝、停、极点。通过讲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的“绝”的含义。

4、让学生在有效的讨论交流中解决文言文用法。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间有效的讨论交流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讲授《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一词时,可让同学们先翻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句话。很快,一同学说“率领妻子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的话音刚落,另一同学就提出质疑:“‘妻子’一词好像翻译的不妥当”,但该作何解她也说不出来。然后,小组同学交流”,霎时,课室象炸开的锅。同学们对“妻子”一词的含义争论不休:有人说解释为“老婆”,有人说应当是“老婆、孩子”。最后一同学的解释让全班心服口服,他说:“根据实际情况,在战乱时期,桃花源中人不可能只带妻子而不带孩子逃难。所以‘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比现在的‘妻子’含义要广,“子”有实际的含义,是‘孩子、子女’,读zǐ”。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牢牢记住“妻子”的古今意义。

5、用成功的喜悦来促使兴趣的提高。

扬振宁教授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兴趣。”笔者认为“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由成功产生兴趣、由兴趣取得成功,成功、兴趣两者相辅相成。教学中,笔者惊喜的发现,高涨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分数,更让他们变得自信,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学习情绪高涨,兴致有增无减。

2、学生间关于文言文的交流更为频繁,有利于彼此取长补短。

3、学生领略到文言世界的精彩,对文言文学习更为关注。

4、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了信心,害怕文言文现象大为减少。

尽管文言文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语文教育活动,但绝不能说文言文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想方设法激活课堂,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让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的学生就会对文言文学习趣味无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