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用管理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必需条件。但是,通过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信用状况让人担心,如何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从伴随企业发展的信贷风险的存在入手,对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从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信用风险,推行规避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业务。
关键词: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管理体系
信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业务发展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很多企业因缺乏诚信而不能长期发展下去,原因主要是企业不能随意投资,银行也不敢轻易放贷,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的萎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研究信用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的存在,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含义
1.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在信用交易活动中发生的逾期却不付款的客户风险。信用风险从企业信用办理的角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严格地执行按账龄分析和标准的后台债务采集程序是控制可控风险的主要途径,企业可以借此提高其信用管理功能。不可控风险,以国家风险为代表,识别风险、规避为主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任务。
1.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也被称为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避免信贷所产生的风险。当代企业经管的焦点是企业信用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增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合理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可以使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赊销、投标、合资合作等生产活动中更胸有成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继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采取最经济的应对全面风险的方法。
2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分析
2.1存在于应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在目前阶段,经营活动中许多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如此,则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滋生大量风险因素。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凭着良好的信用条件,可以促进销售自身的产品,同时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中,很多企业不这样做,没有办法兑现做出的承诺,也影响了信贷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规模不能扩大。
2.2存在于融资中的信用风险
企业发展是和融资分不开的,再加上融资出现信用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财务风险。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比大企业的难度大得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认定中小型企业不能保证按时还款,存在过高的信用风险;另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偿还融资贷款能力,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
2.3存在于信用缺失产生坏账的信用风险
第一,缺乏信用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好销量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由于规模的限制,许多企业并未设有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加上相关从业人员存在重大缺口,同时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企业信用客户无法取得企业管理者手中的控制权。第二,缺少有效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无法准确识别客户的信用,许多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非常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企业并未对信贷客户的资料实地调查,对客户的了解不完整。
3发生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
3.1企业内部因素
较差的风险意识和缺乏先进经营观念是很多企业都存在信用风险的内部原因。
3.1.1企业目前现有经营策略缺少合理性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战略有很紧密的关系,由于被传统的思维方式所影响,中国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依然实行轻视控制、过于重视销售的经营观念,没有完善的发展战略。
3.1.2优良信用风险意识欠缺
虽然现代企业的风险意识正处于增强的好转趋势,但意识只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只关注账面利润,而不是关心实际营业利润。坏账准备存在于企业的账面利润中,假如不能回收则将减少净利润的数额,可是许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将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升,也使企业增加流动性风险。
3.1.3财务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协调性
企业要发展,有必要使多个部门参与进来,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是最必要的,但是,该两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销售部门不调查客户的信用就完成给定的任务,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的欠款数额,并不关注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3.1.4缺乏信用管理机制
尽管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信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不注重信用经营,不建立信用管理机制、不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从而导致容易出现账款的拖欠和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3.2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发展与经济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企业与外部的关系也是企业不重视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虽然中国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但其影响并未消除,许多人仍然缺乏信用意识,这样就阻碍建立社会信用的经济环境。而且,协作可用信息的不对称,是信用风险的发生的主要因素。
4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4.1设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4.1.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加强信贷管理,特别是在交易前对客户信用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调查,企业必须首先进行客户资信管理,其意义非常重要,企业的信贷活动需要在标准的风险管理制度下进行实施。企业应该加强客户的资信管理在以下三个方面:(1)收集客户的资信信息;(2)经常对客户群进行监管和查实;(3)创设和办理客户资信档案。
4.1.2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很多企业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都规定了相关管理的制度,尽管如此这些系统还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环境方面的要求。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管理体系是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销售台账管理制度;(2)债权管理系统;(3)应收账款总金额管控系统;(4)账龄的监管和货款收受接管管理制度。
4.1.3客户授信管理制度
在交易过程中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或相关业务管理和缺乏对销售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和期限的控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必须建立信用客户之间的直接关系,直接管理的实施,改变完全依赖于销售的“间接管理”的局面。
4.2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
提高企业目标的信用风险,从根本上,我们必须完成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开展专业的信用分析和管理。第一,必须在对客户实行客观全面的信用调查之后才能与之签订合同,依据企业的信用情况来规定客户的信用条件和信用标准,构建客户档案,加强预控的交易活动。第二,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账龄管理,客户账户支付进度实时跟踪,以保证客户能及时支付账款,尽量减少拖欠的可能性,并加强对交易活动的监控。第三,假如企业已经发生信用风险损失,企业则应该采用有效和合理的政策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强交易事后的控制来减少企业的损失。
4.3增强信用风险的沟通和信息
削弱因为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社会监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信用风险的信息和通信管理是指不同形式的信息访问和传输,让员工明白自己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责任和作用,较好地履职,保持控制信息和经营信息的畅通,以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经由下列途径来强化信用风险的信息与沟通。
4.3.1必须准备详细的余额和定期收款报告
通过应收账款详细的报告,企业管理和销售部门及时了解信息,如余额和应收款项的老化,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遭受的损失。
4.3.2保证对账的实时性
财管部门要定期核对和营销部门的账目,核实应收账款,也要和客户核实账目,把应收账款的期限和金额进行对账。进而把信息回馈给企业领导者,让他们做出决定,以规避导致应收账款的错误和损失。
4.3.3必须创建应收款台账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台账来应对坏账现象,它是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现象,客户应收账款的变动将表现为应收账款的增加或减少,根据客户分类账反映作调查,以防止坏账出现。
4.4对企业信用风险监管的加强
因为资金信贷复苏的经济活动已大大推迟,所以回收应收账款常常很不确定,非常容易使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为降低信贷风险、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企业应采用如下控制措施:
4.4.1监督信用账户
如通过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账龄状况等的分析,来确定的坏账发生的概率,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
4.4.2客户跟踪管理
之所以公司财务部门和授信客户之间的信贷应保持连接,从信贷的开始到信贷的结束,是为了确保客户按时交款,同时也确保因为运输、包装、质量等方面出现的意见不一致情况的发生,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
4.4.3监管信贷的发生
如接管处理客户定单,过期付款收受接管、客户信用审批。
4.5创立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
确认、管理、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方式是风险评估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信用风险评估机制的创立方法如下。
4.5.1风险要素要精确地确定
确定独一的方针设定,风险评估才是有道理的。如此一来,成本增加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坏账风险因素是应收账款风险评估的主要因素。
4.5.2深入分析风险因素
采取措施以控制基于所述分析的结果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频率。
5结语
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继续发展,企业间的信用已成为企业全部交易方式的很大方面,信用经济发展蓬勃。但伴随而来的是由信用销售引起的赊销付款拖欠问题越来越严重。伴随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而买方市场的形成更是短暂的情况,规避企业信用风险、创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对此,企业需要认识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实际情况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对信用的管理,减少不良行为,才能推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避免信贷风险的根本出路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要做好长期攻克的准备。本阶段,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风险是降低信用风险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瑞红.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2]陈宇锋.企业信用建设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3).
[3]张美.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3).
[4]潘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缺陷及矫正[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1).
(一)信用销售过于集中,导致信用风险增大 中小企业的大客户集中,且大客户的赊销额比重大,一旦其信用不佳,无法按时付款,就会导致企业周转困难,从而引发经营危机。国有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比较普遍。其中,要求中小企业先付货且双方不签订合同的超过50%,不按合同付款的占合同总额的67%,最长年限超过了5年。“比例高、数量大、时间长”是中小企业对国有大型企业拖欠账款情况的形象总结。该问题的长期积累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和健康发展,并且进一步导致了企业间环环拖欠,使处于债务链中的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有口难言。
(二)信用机制不完善导致信用销售质量不高 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门设置信用管理机构或信用管理人员,对信用销售没有进行规范有效的管理,只重视欠款的追讨,而不重视信用销售前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缺乏对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机制,导致欠款难以收回或收账成本增高,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增大,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三)筹资渠道单一,导致企业信用销售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产品单一且缺乏竞争力,其主要资金来源于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资金短缺的压力会使企业在进行信用销售时采用对所有的客户均采用从紧的销售政策,从而可能流失部分信用较好但资金回笼较慢,要求取得较为宽松销售政策的客户如零售业的客户。
二、中小企业信用销售带来的风险
(一)增加中小企业总成本的风险 企业信用销售发生的应收账款何时能够变现,在实际工作中十分复杂,客户往往有意无意地无限拖延。而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持续的时间越长,收账费用就越高,坏账风险也就越大,这样就会使企业产生额外的成本。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大体上包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是指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而耗费的开支,如对客户的信用调查费用,收账费用、坏账损失等等;机会成本是指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所丧失的其他投入,即企业资金如果不被应收账款占用,就可用于其他投资而取得相应的收益,或归还银行借款而减少的利息负担;短缺成本指的是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规模过低而没有赢得最大销售产生的损失。
(二)影响中小企业资金周转效率,增加财务风险与生产经营风险 企业的经营周期是指企业从取得商品或原料存货开始,到销售商品存货,并收回货款为止的时间。应收账款仅仅是将企业的商品存货转化为应收账款,而应收账款的收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经营状况,使收回的时间和数额具有不确定性,无形中延长了应收账款的变现时间。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结算环节上,影响了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使企业出现支付危机,没有相应的资金流入的销售,可能导致财务风险。而企业为了维持再生产,需要用流动资金预先垫付购买材料、支付工资等款项,长此下去过多的货款不能按时收回,必然造成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在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
(三)中小企业经营成果失真,造成决策风险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进行收入与费用的核算必须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并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来确定经营成果。企业在信用销售方式下,以发出商品确认收入,在应收账款增加的同时产生利润,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但这种利润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是一种账面利润。因此,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很大的风险。
(四)加速中小企业的现金流出,带来财务上的风险 信用销售虽然能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增加现金,相反,信用销售的结果会使企业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费用,如税金和盈利分配,这样就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信用销售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表现在:(1)支付商品销售费用。如广告费、包装费、运杂费、装御费等;(2)支付流转税,流转税是以企业的销售额为计税依据的,信用销售虽然带来销售收入,但并未实际收到现金,企业却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3)支付所得税,大量的信用销售使企业形成巨额利润,而信用销售产生的利润并未以现金实现,但企业必须按时以现金交纳所得税;(4)支付给投资者股利,企业的股利分配是按照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的,信用销售形成的账面利润,虽然没有现金流入,但企业必须以现金分给投资者股利。这更加剧了企业财务上的风险。
三、中小企业信用销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具体如下:
(1)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诚信机制、监督机制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调状态,信用失范,形成一种信用危机。法津制度是社会信用机制赖以维持和运行的保障,目前我国已涉及到信用的法律有《民法通则》、《担保法》、《票据法》、《刑法》等。但内容都比较零散,至今还没有公布实行一套完整规范企业信用行为的法律,而在信用制度比较发达的美国已经形成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等16项生效的信用管理法律。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企业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收益大。这样,使失信者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其他企业纷纷效仿,导致中小企业信用机制日益弱化,甚至由失信走向无信,整个信用机制陷入恶性循环。
(2)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基础薄弱。企业的自有财产是按照承诺偿还债务的信用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投资主体较为单一且产权不清晰,主要构成是单一业主制、合伙制企业和股份公司制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前两种企业特征: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人格化;不具有法人地位的中小企业,对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制度决定了信用主体,企业制度有缺陷就难以培育可信赖的信用主体,管理有随意性就无诚信可言。而且,许多中小企业或多或少带有国有、集体成份,产权不清晰,经营者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使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膨胀,从而导致企业信用基础十分脆弱。
(3)市场环境恶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数量日益增加,市场已由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中小企业的市场压力加大,客源日益减少,特别是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剧增,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认为能找到客户就算不错了,无力去考量客户的信用能力和偿债能力,这无形之中增加信用销售的风险。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企业破产倒闭,造成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缺少流动资金,无力偿还其他企业的款项,形成了三角债,使企业间陷入了恶性循环,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环境。
(二)微观层面影响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中小企业在规模、技术、成本的某一方面不具备优势,失去了与其它企业抗衡的能力,导致其市场占有份额很小,而其生产能力却大于其生产份额,这样就产生了供大于求的局面,造成产品积压。为了解决产品积压问题,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得不做出了相应的让步,采取赊销的办法,使产品的应收账款从量上和时间上都增加了,随之企业应收账款多、回收困难、资金短缺等等问题就接踵而来。
(2)缺乏风险意识。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赊销经营中没有针对客户信用情况制定完备的赊销政策和有效的收账措施,仅仅为了提高销售额或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盲目赊销企业产品。在一些竞争激烈的业务上,有些企业更是为了揽到更多的业务而完全置客户信用于不顾,甚至为了达成交易而自愿为客户代垫运费。当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坏账数量急剧增加,以致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时,企业领导不是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内部信用管理,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而是从表面上去改变结算方式,只采用现金交易或信用证交易,以提高货款收回的保险系数,但这样一来,损害了信用好的客户的利益。久而久之,企业的市场份额日益减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危及了企业的生存。
(3)信用销售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还没有专设内部信用管理机构或信用专管人员,还是沿用过去的机构模式,将信用管理作为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的一项附属工作。认为赊销就是做好订货、发货、记账等事情。财务人员和销售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财务人员大量采用现金结算,而销售人员为了扩大销售则要求最大限度的采用信用销售,内部信用管理往往有名无实;加之人员业务素质比较低,对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控;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信用销售风险。
(4)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制度:在业务中缺少信用、信用风险控制的业务规程, 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管理,各部门之间在信用管理职责上分工不清楚, 缺少严格、规范的信用政策。一些企业领导平时往往只注重销售, 忽视信用管理工作, 甚至愿意在信用管理、信用调查这些最基本的管理费用上投入,当应收账款被拖欠后,悔之莫及。据东方国际保理中心统计:信用销售实施事前控制的,可以防止70%的拖欠风险; 信用销售实施事中控制的,可以避免35%的拖欠;信用销售实施后期控制的,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 对信用销售实施全面控制的,可以减少80%的呆账、坏账损失。 由此可见, 企业的信用管理对信用销售风险的防范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 本文试图构建中小企业信用销售动态管理模式(见图1)。这种信用销售管理是动态的、 循环的,对信用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控制,把管理控制的措施分解到应收账款的各个环节中去,有力地控制信用销售的风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该模式力求在控制信用销售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少占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并节约开支, 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企业的信用销售管理目标是搜集客户动态信息、监控信用销售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对于售后出现问题的客户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降低风险损失,寻找优良客户并对其形成“循环管理”。企业信用人员应制定规范的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流程,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信用销售风险管理应该在不影响销售收入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投资成本。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点,使其在信用销售风险管理模式方面与大企业有诸多不同。本文按照信用销售发生的时间顺序,将信用销售风险管理分为前期风险管理、中期风险管理、后期风险管理,并分别阐述中小企业如何对信用销售风险进行动态追踪管理。
信用销售前期风险管理应包括:信用销售水平以及信用政策的确定、客户资信调查以及信用评价、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信用销售流程等,它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力争有效地防范信用销售可能带来的风险。
中期风险管理包括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与分析、逾期应收账款的甄别与管理等。赊销合同签订至应收账款收回之前这段时间相应的控制措施称为中期控制。它的目的是信用销售发生以后,力争将信用销售可能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及时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后期风险管理包括严格执行收账政策、采用合理的手段追收逾期应收账款等。在这个阶段,应当关注如何有效回收应收账款。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路径中,买方市场的主要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对于卖方市场而言,提升自身信用度就等同于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用作为交易达成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拓宽市场份额与销售渠道的重要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同时也带来更大的信用挑战。一旦出现坏账及贷款拖欠等问题,便是导致外贸企业遭遇未知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亟需外贸企业做好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定相关制度与体系,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
1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征
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1客观性。
基于双方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够建立信用交易。而在此之前,必须要双方经过承诺与授信的过程,一方有付款诚意,一方有不需立即付款就可以提供的服务与资源,促成信用交易的达成。对于刺激消费与强化社会购买力等情况,建立企业信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对于授信外贸企业而言,在缺乏担保与抵押,更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包括客观的客户信用承诺与兑现时间等要素,都成为了信用交易的客观风险。
1.2积累性。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交易主体,外贸企业在经营发展进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政治风险和财务风险等。而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各种风险往往会以信用风险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主要就是指违约行为。不断累积的信用风险会带来连锁反应与恶性循环,给外贸企业甚至是社会,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绝不仅仅是企业的重要任务,更对社会的发展存在着重要意义。
1.3扩散性与不对称性。
损失与收益的不对称性,是信用风险的最大风险,每一个外贸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风险考验。而鉴于企业信用交易是一个信用链的存在,所以一旦某一个环节的风险出现,最终便会导致整个企业即将面临的信用风险链条。
2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外贸企业正在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认知与体系建设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从目前的现状表现来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有待控制与解决的货款拖欠问题。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企业资产的品质。而时下很多外贸企业,都在选择适当的应收账款控制工具与办法,包括事前的预警、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补救措施,可谓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与流程。但是在宏观环境下,部分外贸企业还是缺乏有效的抵抗风险意识,在受到战略经营问题影响时,往往还是促使不良账款数字增加,并普遍伴随前清后欠、边清边欠等问题,低质量的应收款项,让很多外贸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2.2有待强化客户信用管理问题。
外贸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正在面临着严峻的经营考验,在出口利润较低的状况下,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普遍较高,这是企业不愿意承担的费用。而在与长期合作伙伴进行交易时,往往企业因为已经有了长期的了解与贸易往来,所以为了降低成本便忽视了对合作伙伴的信用管理。但基于国际贸易环境的多元化与多变性,往往会导致很多稳定的合作伙伴也可能存在潜在的信用风险。与此同时,对于新客户的信用管理,一些外贸企业也为了表示诚意,忽视了资信调查环节,最终导致风险性大幅增加,并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2.3不断增加的贸易额与信用风险管理矛盾。
外贸企业在近些年来,为了可以更好的解决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问题,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与办法,例如明确资产管理权限及提升进口开证保证金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拒绝高风险或减少高风险业务的环境下,企业又无法选择多元化的交易方式,导致白白失去了很多贸易良机,而这样的矛盾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面对国际化的竞争与开放化的贸易活动,企业亟需改变这种情况。
2.4专业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人才的匮乏。
作为一项专业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需要高要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不仅需要懂得财务、法律、信息,以及统计、管理和公关、运营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工作经历与实践能力。而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对于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还并不重视,缺乏专业化的课程与系统的培训体系,导致市场上严重缺乏相关人才,企业难以通过良好的人才选拔,提高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水平。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策
针对外贸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对策,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1构建外贸企业良好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合作伙伴信息,明确经营单位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弥补应收账款保障机制,可以有效构建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一方面,外贸企业要专门成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因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技术性与专业性要求,所以唯有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并做好全面性的工作,才有助于体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强化部门的权限,通过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给予信用管理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更有效地把握信用信息。
3.2强化信用风险抵抗意识。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抵抗信用风险意识的建立,可以借助责任考核的方式。首先,通过信用风险防范责任的合理分布与设定,明确相关管理者与相关人员的职责,并采取相应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方式,使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其次,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在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员工进行考核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信用管理指标,例如应收账款与收款周转比例等。最后,构建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采取超率累进的方式,向企业信用风险相关责任人收取一定适当基数的风险准备金,预防内部风险的出现。
3.3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注重风险报酬。
作为高风险企业,外贸企业的风险相关者不仅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压力,同时也会承担较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在建立考核与责任机制的同时,完善风险报酬激励机制,为风险的决策者、责任的承担着设定风险报酬。通过较高的风险报酬设定,可以有效地确保相关责任人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企业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3.4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在现代化的大数据时代,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信息系统需要不断完善,需要涵盖若干个分子系统。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相关内容:首先是与信用风险事前预警相关的信息,包括合作伙伴或客户的基本面相关信息,以及国际化的相关行情与中间机构信息等;其次是与事中控制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例如业务与交易进程的发展,内部各个环节的实际状况,中间机构与客户、市场等方面的全新动态等;最后则是事后信用风险补救与控制信息,例如财务状况的变化、债务追讨情况及债权特征的变化等相关情况。
4结语
关键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中图分类号:17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85-03
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定位,必须要求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综观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都是凌乱无章的散布在企业的销售、财务等各个相关部门,即使建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组织也是形同虚设,缺少明确的目标、统一的组织和职能界定(林钧跃,2005)。在这样的企业管理基础之上,要想进行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简直就是一种空想。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一套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组织是以企业为特定研究对象、针对组织问题的一种相对“宏观”的研究。从工业化初期的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到20世纪60年代的西蒙和钱德勒,企业组织研究经历了宏观―微观一宏观的历程。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前,企业组织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是以职务体系、部门结构和组织层级及权责分配的研究为核心内容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哈默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1993年的发表,历史拉开了以流程或过程为中心的组织新模式研究的序幕。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如:Z-score模型、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但综观国际上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具体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设计研究甚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与合作并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走向深层次改革的时期,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问题展开系统化的科学研究,有着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比较研究
(一)财务部门主导型
财务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财务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顾名思义,这种类型就是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在财务部门内设信用经理(与财务科长平级,由财务副总直接领导),由最高管理层协调与销售部门的冲突。
此种模式的优势:(1)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信用管理在本质上与客户和自身财务状况息息相关,信用额度的认定与财务管理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财务部门掌握着应收账款的详细资料,因此可以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2)财务部门可以根据企业本身资金周转情况,对信用政策作弹性调整,使企业的资金周转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3)对销售部门进行监督,降低坏账发生的比率。
此种模式的劣势:(1)销售部门可能会将财务部门的信用管理视为干涉,导致销售部门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2)可能会使企业采取保守的销售政策,放走许多的销售机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二)销售部门统管型
销售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销售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销售部门主导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做法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这种情况在进出口企业中较为突出。
此种模式的优势:(1)与客户接触较多,对客户的信用的动态情况了解得较为透彻。(2)根据与客户往来交易的实际业绩来认定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现金折扣等,作为促销手段,有利于业务推广。
此种模式的劣势:(1)信用风险评估不够严谨,为追求销售业绩,深入研究不够,使坏账比率升高。(2)无形中放宽了交易条件,使信用风险的潜在威胁增大。
(三)风险委员会制管理型
风险委员会制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行使整个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风险委员会直接设置在董事会之下,各职能部门向委员会负责。
此种模式的优势:(1)容易取得各部门协调一致的意见;(2)高度专业性。
此种模式的劣势:(1)容易形成官僚作风;(2)流程复杂,管理成本很高,难以监管。
(四)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型
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由信用管理部门专职负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类型,在继承前两种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的同时,有效地回避了前两种模式所存在的缺点。但是拿到国内,就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正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所分析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未能得到真正的行使,或者是受制于其他与之有所冲突的部门(如:销售部门),或者说中国企业可能还未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真正地行使起信用管理的职能。
三、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
选择适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中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如下:
1.中国的企业管理尚未达到能够让销售部门有效地约束自己的水平。销售部门的目标是为公司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合同,这种压力会使它可能具有“过于看重机会而忽视风险”的倾向。在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销售部门难以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矫正这种倾向。此时采用销售部门主导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2.“弱财务”决定了财务部门主导型的组织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财务部门在中国企业本来就处于弱势,如果将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责设置在财务部门中,那么它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更加微小。中国企业如果采用这样的组织设计,其他部门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架空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使得关于信用风险的约束、规定和流程都成为一纸空文,难以付诸实践。
3.中国企业结构分布状况决定了风险委员会制模式应用范围狭窄。风险委员会制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该模式主要应用于金融机构与特大型企业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中国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外资、港澳台资工业企业,总数一共有506 40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有7 057家,占总数的1.3%,中型企业有16 870家,占总数的3_3%,小型企业有482 518家,占总数的95.3%;又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2002年的数据,在中国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企业单位总数为181 557个,其中大型企业的数量为8 752个,占全部统计企业的4.82%。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是中
小型的,大型企业在中国企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特大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中的大型企业,其所占的比重更是小而又小。因此,风险委员会制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应用范围狭窄,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中应用不现实。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现阶段中国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建立独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来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四、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鉴于上述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实际状况,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再造,即在企业内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并认真地协调该部门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其真正行使自身应有的职能,成为有序、协调和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有机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主要是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关系,达到有序、高效。
(一)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根据企业所需要实现的信用管理功能而建立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具备的功能应设专人进行操作,例如,每个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都应该至少具有客户信息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国内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参考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可以设计为(如下图)中虚线框内部分所示。
(二)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至少应具备三大基本职能,即:客户档案管理、客户信用申请的审批和投诉处理职能、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和商账追收职能。客户信用管理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和客户档案服务。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商账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国内外追账。
(三)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
1.信用管理经理及其主要职责
信用管理经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他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败,信用管理经理具体有以下职责:(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能;(2)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的流程和采用的技术方法;(3)在企业内部推广信用管理技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4)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5)联络、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包工作;(6)处理信用交易涉及的法律诉讼。
2.客户管理人员
在设有信用管理部门的大型企业中,信用管理经理之下设有若干个客户信用监理职位。在大公司,每位客户信用监理一般分管与一种产品销售有关的信用管理工作。在客户比较多的情况下,信用监理之下还要设立客户专管员职位。根据西方国家的实践,商业企业的每位信用管理人员最多管理600个客户,这是人均管理客户数的上限。在国内,由于受客户平均素质低的限制,为确保信用管理工作质量,每位客户信用管理人员不可能管理这么多数量的客户,所管理的客户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信用分析人员
信用分析人员纯粹是信用管理内勤人员,他们不会直接面对客户。他们的任务是评审客户信用、维护客户档案系统、建立和维护计算机化/网络化信用管理系统、初级处理客户申述等。他们要以技术手段处理企业信用政策变化,例如,通过调整客户信用申请处理系统和订单自动审查系统来实现对信用额度的控制。他们为信用管理经理的各种报告提供数据和表格支持。在不设外联人员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分析人员可能直接接收来自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服务请求。
(四)协调企业组织内各部门关系
企业内信用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主要包括: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和企业决策层)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戴彬,2004)。按照系统的观点,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对于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其实我们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系统,既然作为系统,就必须协调这个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国际化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成因
国际化经营中的信用风险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后,由于一些始料不及的原因而导致受信客户不能按期、按量地归还货款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信用风险成因就应该是导致贸易收益不确定的各种潜在影响因素的总称。这些成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户履约出现问题
从客户的角度分析,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国际化经营信用风险主要产生于以下两个方面:
1.国外客户履约能力出现问
由于客户企业经营不善或财务状况恶化造成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它们往往没有能力还款,履约能力出现问题。
2.国外客户履约意愿出现问题
有的企业起初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合作方货款,逃避债务、逃避责任。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行为危害很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物和保险金等。这种恶意欺诈行为占中国国际化经营企业应收账款的60%以上。由此可见,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调查至关重要。
(二)国际化经营企业自身原因
1.国际化经营企业急功近利的冒进心态
中国企业在扩大销售方面存在贪大而忽视求稳的冒进心态,片面追求贸易量,忽视信用管理,盲目追求销售额的增加,而忽视贸易信用风险。
2.国际化经营企业内部分工不明,缺少独立的信用控制机构
一个信用管理体系应该设有独立于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用控制部门。据商务部调查,中国国际化经营企业中只有11%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其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则微乎其微。而中国的国际化经营企业又缺乏专门的信用控制部门。虽然个别国际化企业拥有简单的信用控制措施,如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但是这些措施看起来过于简单,也基本上由销售管理部门负责。但销售部门极有可能为了完成销售目标而忽视对卖方的资信调查,缺少对客户全面、真实、详尽的企业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放松销售的信用管理,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
3.国际化经营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和信用管理知识严重缺乏
对中国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来讲,掌握信用管理、国际贸易、金融、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出色的信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4.国际化经营企业资信调查流于形式
资信调查不彻底,一劳永逸是企业的通病。企业常常忽视对企业资信的动态管理,忽视老客户的信用管理。据统计,80%的企业拖欠是由老客户造成的。杭州某家仪器公司曾和美国一商愉快合作,可今年以来连续发生应收款项无法回收的情况。该公司委托国外商账公司调查后才发现,这家美国商是典型的“皮包公司”。该公司只能注销几十万美元的损失,从此以后中断和美国商的合作关系。
5.国际化经营企业缺乏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在信用销售方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仍然处在凭经验办事的阶段,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对信用风险缺乏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信用风险管理。
6.国际化经营企业为节约费用而不愿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先进的信用管理工具
很多企业为节省费用而不愿意利用信用保险、保理、信用风险管理咨询和服务等先进的信用管理工具,一旦出现风险损失巨大。
(三)国际化经营企业外部环境方面的原因
1.国际化经营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结算方式也成为颇具竞争力的贸易条件。当前中国一些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目光短浅,一旦某个行业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一些企业在价格无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冒险采用D/A、D/P或接受软条款信用证,甚至降低商品质量,导致风险急剧增加。
2.政企不分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鼓励企业经营创利方面不实事求是和量力而行,只以贸易量、创汇额作为评估企业领导的业绩指标,并以此为政府政绩的依据。例如,与长虹案有关的APEX公司的所有人季龙粉就是华人,季龙粉对中国国情比较清楚,他们了解国内企业好大喜功的冒进心理,也熟悉国有企业监管者缺位的现实,结果导致长虹公司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3.信用风险管理整体水平不高
从政府、社会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淡薄,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政府和整个社会对企业缺乏政策保障和有效支持。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感到信用风险管理虽然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
4.信用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缓慢
相比而言,中国目前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但它们不仅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尚未起到信用风险的防范、监督、控制作用。
5.海外追债成本高
根据中国现有法律,只有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才能负责追债,而国内律师资格没有得到国际认
可,因此必须委托外国律师负责追债。这种情况下,内地企业追债成本大幅增加。
6.社会征信系统建设不足,而且未能实现资源共享
社会征信系统建设不足导致信用信息的市场化程度不够,信用信息特别是涉外经济活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利用非常不规范,企业缺乏企业信息获取和检索的途径。
7.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
政府在风险管理上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惩罚力度小、标准宽,所涉及的法律寥寥无几,既不能提高国外失信者的成本,对不法客商起到威慑作用,也不能强化国际化经营企业的信用监管意识,无法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8.信用管理教育落后,全社会信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信用风险一直未引起国人足够的重视,信用风险规避方面的教育几近空白,全社会懂国际惯例和相关知识的国际贸易信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四)国家风险
由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绝大多数在他国展开,所以除却与一般企业相同的信用风险来源之外,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他国国家风险。国家风险可以按照引起风险事件的性质分为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
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2011年3月,我们课题组在已经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中国企业中随机抽取了174家企业,并通过信函调查的方式,对这174家企业2010年的信用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抽取调查对象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企业的规模、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企业的所有制(国有还是民营)等因素。因此,我们的调查结果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国际化经营企业2007年的数据来自新华信公司调研报告。我们还将2007年的数据与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探讨了国际化经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变化趋势。
本文运用Manarat、Perirat、Agerat、Credrat、Discount
和Guanrat这六个指标来表征国际化经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本文实证分析的思路是:首先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处理,然后根据统计处理所得的数据(平均值和标准差)分析国际化经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二)统计分析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Manamt、Agerat和Credrat这三个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0.507、0.619和0.617,它们都大于0.5,说明国际化经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差。按照这个管理现状推断,国际化经营企业应该可以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然而现实中信用风险却比较大,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解释:
(1)虽然信用职能设置比较完善,但是否真正得到实施。信用管理职能实施需要财务、销售和信用风险管理等部门相互配合,如果它们的关系不协调,那么信用管理职能就很难实施,至少实施效果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