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风险管理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般而言,金融风险指的是定量金融资产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预计蒙受利益损失的风险,外部传染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是现今国内最主要的金融风险种类。因为长时间积累的机制性原因,加上受到原有经济体制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大多出现了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产财政化等现象。考虑到企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类金融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类型
1.市场风险
在市场通胀的背景下,将会带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用户的购买力,进一步提升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性,不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反,在市场通货紧缩的局面下,货币量持续减少,也会限制用户的购买力,并且由于物价的下跌,各企业难以获取到更多的收入,甚至会造成企业入不敷出的状况,引发巨大的金融危机。
2.汇率风险
此类风险指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借助外汇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往来和交易,世界汇率的不稳定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金融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最有可能遇到的有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等各类汇率风险。首先,折算风险指的是将功能货币折算成记账货币而引发的经济损失,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折算两种风险;其次,交易风险是由于外部汇率变动,经济主体蒙受的一系列经济损失,主要有确定风险与不确定风险两种;另外,经济风险指的是全球汇率变化对各企业运营的影响,令企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各类潜在风险。
3.利率风险
此种风险即为市场经济中利率波动对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令实际经济收益和预期收益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通常情况下,这一风险可以细化为期权风险、基差风险以及定价风险等。其中,定价风险为首要的风险类型,它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对重新定价以及预估时间二者间产生差异导致的;期权风险一般是因为部分用户利用自己所有的隐含期权做出某些经济行为,这样一来就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然而这在商业银行当中却是极为常见的;如果企业中的短期债券收益比长期债券更高,那么就会造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二、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风险管理秩序混乱
诸多风险之间可以互相影响,提升风险性。对我国企业内部的有关机构而言,若在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同的管理核心,便会令企业在此工作环节中出现一系列疏漏,进一步引发有关风险。另外,许多机构都期盼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位置,在汇报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有夸大风险的现象,从而造成企业管理人员判断失误,这不仅会阻碍自身部门的进步,更会扩大金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危害。
2.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当今,绝大多数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选取合理系统的风险分析工具,也没有把压力测试、风险承受压力、风险偏好等工具有效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当中。所以说,大部分企业在现阶段的经济市场当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如此的环境也令企业内部金融风险工作存在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企业内控机制也亟待健全,在风险防控方案、内控核心流程研究等内容上,仍旧缺少足够的经验。总之,各国内企业在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应当提高对资源分配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与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水平。
3.风险管理工作亟待完善
各企业均应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重视各个环节,搞好系统的规划。然而,目前仅有少数企业管理人员接受并认可了以上管理理念,大部分领导者觉得生产运营乃是企业防范各类风险的前提基础,往往会忽略资源配置、人员配备等必要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由此可见,如何令更多企业管理人认可此风险管控理念是目前存在的又一大难题。
三、改善国内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状况的有效对策
1.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意识
在我国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为管理者对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的欠缺,令企业无法及时发现各类潜在金融风险,进而导致企业发展遇到各类难题。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抵御金融风险,提升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风险管控意识,更注重对各部门、各环节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比如说,企业管理层需要更加深入地领悟国家对国内企业的具体规划及标准,明确外部汇率、市场利率等的变动情况,这样的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金融风险管理方案。除此之外,在各企业运营环节中,可借助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对出现或潜在的金融风险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意识,推动企业的发展。
2.稳定金融风险管理秩序
有序性是每个企业生产运营的必要前提,但是在诸多国内企业中,仍旧出现了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秩序不良的情况,令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从而加大了金融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鉴于此,这些企业应当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体制,更加重视对各部门工作的考察,以保证各部门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展现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转变工作思想并给领导者的判断提供有力依据。例如,企业管理者可联合董事会制定《金融风险防控细则》等文件,保障风险管控计划的完整性、准确性等,更好地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此外,各部门管理者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理念,切忌为个人或部门私利而故意夸大金融风险的危害性,进而误导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如此一来,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推动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3.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金融风险控制体系都是其内部管理工作进行的基础前提,并且也是风险防控方案的制定依据。要想从根本上健全金融风险管控体制,就必须引入先进的风险分析工具,像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等,按照各工具自身的特性和功能,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与此同时,还应按照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基本需求,在内部构建起一个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体的管理框架,最终寻找到真正适合本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路径。另外,企业管理者需要按照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分派风险管理任务,同时在各部门及员工间构建起适当的职责联系,根据绩效测评体制展开风险防控工作,以推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演进,有效增强风险管控的水平和有效性。例如,在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企业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者可以利用风险承受压力分析工具,对即时的情况和风险危害进行分析,然后把数据结果呈报于管理者。
四、结束语
总之,国内企业目前面临着各类各样的金融风险,在此项工作当中有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通过风险管控体制的健全、风险管理秩序的稳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等手段来减少和规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飞速发展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包含了金融、数学、工程学、统计等学科[1]。金融工程的核心在于对新型金融产品或者业务的开发设计,其本质在于提高效率。
一、金融工程的特点
从以往对金融工程的运用中可以看出,金融工程就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工程化,而工程化是指结合其它学科的内容来处理特殊问题的规范化过程。金融工程的主要特点就是工程化,是根据无套利均衡理论进行思考,并且在结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复制技术。金融工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回避各类金融风险,从中寻找获取利益的机会,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金融工程作为现代管理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其中本身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数理化,因为在金融工程的使用中涉及到许多复杂、深奥的数理知识,需要人们掌握数理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各种处理方法才能够有效的运用,所以,数理化是金融工程较为明显的一个特点,目前,对于数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已经成为衡量金融工程的标志。
二、金融工程和传统风险管理方法比较之下的优点
在金融工程学没有具体形成以前,人们主要运用三种手段对风险进行管理,分别是资产负债管理、保险、证券投资组合[3]。这三种手段在风险管理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把这三种管理手段和金融工程相互比较,能够发现金融工程在管理过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
1、准确性和及时性
市场中基本工具的变化影响着金融产品的价格,而金融工程就是以基本工具为手段滋生而来,变化的趋势存在着微妙的规律,金融工程的性质能够让期货交易在逆向相等的操纵下发现金融风险,并且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准确的防御风险。另外,流动形成的市场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价格做出相应的反应,有效的解决了风险管理中的时间滞后现象。
2、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目前,在市场中主要应用的金融基本工具有:现金、商业票据、债券、股票等,把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和金融风险的远期、期货、互换进行结合,形成了现代金融工程所应用的基本工具箱。通过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了巨量大金融创新产品,扩展了投资者的投资角度、投资类型,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机会,能够有效的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还因为金融市场中拥有“套利”机会,投资者根据金融创新就能够获取没有风险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商品如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失去了价格平衡,使用套利这种方法短时间内就能使产品的价格恢复平衡。
3、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系统性风险事件,比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说明了,传统的控制风险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开发出新的方法来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4]。从控制风险的思路出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控制风险的思路,一种是把指投资者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把自己分别投资在几个或者多个项目中,当金融风险产生时,对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是非常小的,证券投资组合就是这种思路的主要表现,在面对非系统性风险时,这种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非系统性风险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但是,当面对系统性风险时,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收到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另一种是把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或者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风险越大意味了利益越大,投资者不能承担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移给其他投资者进行处理。金融工程就是属于这种方法,运用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以及合理的控制风险等形式,能够让投资者合理的避开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当前,金融工程已经变成现代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最主要运用的方法。
三、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衡量和控制风险及回报之间的所得所失,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风险、行业风险、数量风险、法律法规或政策风险、人化风险、自然灾害或突然事件等风险,而把金融工程运用到这些风险中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以下针对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几种风险进行分析。
1、金融工程在投资风险中的应用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投资者如果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进行分散化投资,能够有效的扩展股票投资组合的范围,从而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机构或投资者都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几个国家较为突出[5]。但是,部分国家的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因为外汇制度的约束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不能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其他国家的股票市场中进行操作。而金融工程的产生,全球各个国家的投资者都能够运用金融工程所制造的国际股票收益相互交换这种金融商品,就能有效的解决掉这个问题,从而满足了全球投资者的需求。
2、金融工程在风险中的应用
风险是指企业所有者把企业控制权转交他人进行,而所有者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参与到企业利益的分红中,目前,部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把股东利益最大化放在企业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没有考虑到股东的感受,甚至有的企业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在任职期间的权益而牺牲了企业长久的发展[6]。在这一现状下,企业股东可以通过金融工程来收购本企业,在股东所占的股权成为企业中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比例时,就会成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可以对企业进行重组。
3、金融工程在数量风险中的应用
数量风险是指市场对某一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以及交易数量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也许会来自企业的生产方面,也有可能会来自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方面。在以往主要是根据调整企业的生产过程来控制数量风险,但是,这种调整方法所产生的费用相对较多。在金融工程实现以后,根据数量风险的特征,金融工程制造了两种新型产品,分别是产品期权和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企业可以分析宏观衍生的金融产品交易,从而分散和避开数量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促进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中发展的对策
金融工程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衍生的产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7]。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金融工程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金融工程在我国风险管理发展的地位;其次,针对我国金融工程发展较晚、缺少专业性人才的现象,在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和研究中,缺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政府应该聘请一批金融工程专业能力较高的人才来我国授教,在学校开设金融工程相关联的学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对金融工程有着全面的了解,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金融工程的相关运用。最后,对我国目前的经济体系和金融系统进行改善,要充分的认识到制度和业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把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我国金融机构的需求以及存在的风险有效的结合起来,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金融工程方案。从事实的角度而言,金融工程本身作为风险管理技术,其只能通过金融工具的组合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分散,从而以此来促使风险明确化发展。但是其本身很难真正成为减少乃至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金融工程的风险管理必须要理性认识,要在微观角度促使经济主体更全面,而在宏观方面由于市场投机力量的攀升,直接提高了系统风险的概率。所以,要想真正做好风险管理,就必须要采取科学化的方法及技术,同时也需充分结合风险管理实践来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另外,对于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来说,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对其经济主体系统的内部风险控制主体加以完善,并联合政府实施内外同步监管,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主体所承受的风险获得全面监控和管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全新型的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根据社会需要而衍生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衍生的学科,表现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所不具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合理的避开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根据金融工程的价值和作用来看,势必在未来的金融风险管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把金融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发展的对象,从多个角度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国力。(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卢伟阳.浅析金融工程和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75-78.
[2]杨世峰.中国金融工程学科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2013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3(05):42-45.
[3]李婕.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32-33+37.
[4]左相国,张伟.金融工程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09):138-139.
[5]沈沛龙,崔婕.金融工程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论坛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04):16-19.
[6]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24):116.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运用 风险管理 策略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介绍
金融衍生工具,英文为(financial derivative),也叫做“金融衍生产品”,通常由传统金融工具衍化和派生,不独立存在,它的价值主要依附于基础金融产品,概念与之相对应,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价格随基础金融产品变动。金融衍生工具是虚拟产品,这里的基础产品即包括现货金融产品,又包括金融衍生工具,体现了双重虚拟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交易与否约定在未来时间。因其交易过程只需远远小于合约金融的部分保证金,所以具有杠杆作用。它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国际金融安全受到威胁,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产生,40 多年的实际案例表明,它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秩序、通信行业的发展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几种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有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远期合同、互换合同。商业银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银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日益扩大。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有效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增大了市场经营效益,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主要有外汇类和利率类,外汇类金融衍生工具有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利率类金融衍生工具有利率互换、债券远期及远期利率协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现状和风险
在最近几年里,国家对商业银行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商业银行顺利发展的同时又健全了我国的经济体系,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空间。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运用有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金融衍生工具日益创新,品种多样,产品经营领域不断扩大,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由于机制不健全方面引发的风险问题日益突显起来,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增加收入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风险性,操作不当,带来的是致命的损失,可谓利弊同存,这也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在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谨慎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保证其运用所达到的效果,把商业银行运营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下面我们来认识下金融衍生业务几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在这里主要是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运行过程里,由于对方违约亦或是履行合约能力丧失导致的风险。信用风险某种程度上主观因素多些,我国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万一有信用方面的不良状况出现,信用道德规范不到位,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影响的正常经营,甚至严重时会恶性循环,导致金融危机。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差,常自然存在,但因其涉及范围广,带来的危险严重性大,主要的影响市场风险因素有汇率、利率及金融产品价格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限制了股票和商品类投资,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决策机构不健全、利率的确定和主体错位导致的重新定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多,可控性差,如果存在投机因素,风险更是不可挽回,甚至是破产的威胁。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者的财务状况、投资者的信心很多是有联动效应的。
此外,由于客户导致的期权性风险,法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规范、数据信息不完备、过度投机、高端人才缺乏等等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分析主要在数据分析层面上,很少针对业务进行前瞻预警分析,指导性意义匮乏,如何让金融从业者面对市场不再陌生,运用杠杆作用对冲市场风险,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完善定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的防范是头等大事,因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客观存在和可能带给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严重后果,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应该客观看待金融衍生工具,充分考虑自身经营情况,经济实力,参与的必要性,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带给商业银行自身的机会与利益和影响力,适度地运用,降低对冲风险时的时间滞后性。许多失败的案例都是由于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认识不到位、拥有侥幸心理、缺少事前的市场调查,认真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业务经营,权衡利弊,建立正确的心理,及时对于参与的各项经验和不足进行考评,反复推研,不断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杜绝危险操作,拥有稳定的心态,平稳经营,才能确保金融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具体操作流程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首先要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金融衍生工具也不例外,明确交易的金融机构的最低资本额、制定风险值是最基础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操控流程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后要有系统的评估机制和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同时考虑到任何制度、流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尤其是面对的是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更要不断地修正、规范和完善。
(三)注重人才内生力量培养,组建专业团队
金融工具的风险都具有专业特征,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过程中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术语、模型、公式,要求参与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作支撑,衍生工具的合理运用需要的是要掌握财务、经济、市场、社会、政治、法律等综合领域的复合型分析人士,要有复杂的知识储备。目前,我国国际金融领域对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人才较多,国内商业银行也可以将目光放远到国际市场,参考发达国家的运营模式,吸取经验,少走弯路,也可以引进具有海外市场实战经验的人加入到操作团队中,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构建完美团队。
(四)金融衍生工具运用的注意要点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风险规避产品,它的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需要涉及多个机构,需要面临多方面的不可预知、不确定性风险。综合人才、服务、资金等各方力量、了解信息、利用资源对具体的业务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具体操作层面上,决策层面上,都要有精准要求、周密的考虑和系统的研究,一旦失误,都将产生巨大损失,市场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瞬息万变,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动向,抓住机会、规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永远是利益与风险并存的载体,在机会与损失的博弈中寻找均衡点,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在现有的业务水平上不断提高,科学管控风险。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经济形式瞬息万变,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锁定利润、维系经营、进而健康发展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关注点。针对经营品种的共性,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从源头控制风险,在各个环节和流程严格把关,争取最大程度的降低财务风险,将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规避风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既是一项真实的系统科学,也是一项微妙无形的艺术,只有静心专研过,衷心热爱它的专业人士才能够很好的驾驭和运用它,在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时,综合考察了执行者的理论、经验、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先知先觉能力,大局驾驭能力。执行者的正确操作,带给企业的是提高效益、健康发展,企业发展带动的是社会整体进步,经济繁荣。总之,如何正确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把控财务风险,让我国商业银行稳定健康发展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鉴于本人理论与经验的局限,在此只是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同仁参与进来,共同为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的运营环境,为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繁荣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献策献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发展趋势;管理意义
通过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但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助于保证经济主体在金融风险中不会受到较大的干扰。基于此,为保证经济主体进行最大化的收益与最小的损耗,应通过强化对金融风险控制,合理对其进行预测,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方案,确保经济主体金融风险中的整体安全性,最大程度化降低经济主体的受损程度。
一、金融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不稳定性金融活动作为经济活动的关键所在,通过健康的金融活动,可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够很好把握金融风险,将会带来经济萧条等问题。由此可见,金融风险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众所周知,金融风险还存在较大的危害性,一旦发生较大的金融风险,极有可能造成国际上的影响。金融危机的出现,不但为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造成了物价大幅度提升,导致很多企业面临着倒闭的状态,并且也为人们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挑战性在金融风险客观性与不稳定性影响下,金融风险的爆发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随着金融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金融问题叠加到一定程度后,便引发金融风险。由于当前这种情况所决定,才充分体现出了金融风险的可判定性与可分析性,各个地区和国家通过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根据实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最大限度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呢,最大程度化降低金融其带来的影响,减少为人们带来的损失。
(三)双面性在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采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认知程度,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重点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把控,最大程度化发挥金融风险的防御效果,积极应对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活动的平稳运行。
二、金融风险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加大金融风险文化管理力度在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与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文化管控力度,同时要树立科学的金融管理理念,创新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促进金融风险管控工作全面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则需要深度对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防机制,同时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预防对策,增加预防风险意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如果出现相关问题时,可对风险来源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出现再次发生风险的可能。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还应当注重人文色侧人文主义、人文理念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坚持以人性为基本理念开展相关活动,以此来保证企业管理的稳定性,进而降低风险的概率。
(二)提升管理金融风险的水准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几率,基于当前这种情况下,应该不断完善金融管理水准,通过创新方式进行技术提升。只有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才能够更高的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具体包括:对操作业务流程进行进行重点规范,针对已经发生的金融风险而言,需要对其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好经验上的借鉴,同时针对市场动态预测风险变化做到掌握和了解,做好风险预警准备工作。此外,强化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尤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显著性的发展,促进了产品和业务方面的创新。在当前这个过程中,相关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健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做好金融风险动态化调查,一旦发现存在金融风险的可能,及时做好预警提示,以便于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化控制。
(三)金融风险管理体制创新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想实现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则需要增加金融活动专业化管理,确保管理与实施之间的配合,充分保证各个环节的稳定发展,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业务操作流程。此外,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不断丰富专业考核评价,重视预警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以此来(下转第75页)保证投资的安全性。
(四)增强风险自我管控意识在金融风险控制过程中,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则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同时,在金融创新中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保证足够了解的基础上,要制定妥善的解决方案,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策略。从金融发展表现的特点来看,其程序相对较为复杂化,形式较为多样化,鉴于此要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确保金融风险管理得到全面落实,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五)对管理金融风险的实施对策进行评估在金融风险管理过程当中,其关键在于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在保证相关评估工作得到科学落实的基础上,要重点评估风险解决对策的实施效果,确保金融风险管理解决对策的可行性。通过当前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保证解决对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保证再次进行良好的风险管控。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1引言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学的融合以及实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方式,聚焦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的核心内容,这也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Diercks(2004)具体分析了资产支持类融资业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策略,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参与风险控制很有必要。Barsky(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的考查单个借款者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向控制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转变,并构建了包含业务流程、宏观环境、信息控制、人力以及基本结构这5类因素在内的风险评价模型。杨晏忠(2007)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和行为风险等表现形式,对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了诸如建立社会协调机制、业务外包等具体的方法及应对措施。周纯敏(2009)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将供应链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展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过程。牛晓健(2012)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算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量化测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顾振伟(2012)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3个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白世贞(2013)建立了具有较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大多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且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较少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也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商业银行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根据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2.1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项增值业务。供应链条的稳固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1.1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员工队伍多元化及企业文化变革使得供应链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1.2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近几年赢得了广泛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遭受火灾、污染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影响,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畅,使供应链中资金流阻断,生产经营过程无以为继,继而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目标的实现,将银行暴露在风险中。
2.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抵质押资产是否缺失、价格是否波动较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容易变现;或抵质押资产是否因价格或替代品因素发生退货;或抵质押资产因能源、材料充足性和稳定性变化发生虚假交易等。这些市场因素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
2.1.4产业风险。产业风险主要是特定产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建筑业、软件业波动性较大。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产业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会因不同的产业而面临不同程度的还款风险。
2.1.5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缺失,而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必然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固有的信用风险和供应链背景下的综合风险,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账款。
2.1.6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关系、产品契约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与漏洞,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诱发经营风险,危及商业银行权益。
2.1.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技术、舞弊、外包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还款效力,并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位移。并且,银行与第三方物流监管方的信息系统技术也会影响到银行对抵质押物信息的动态了解。总之,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已经识别出的大多风险都是操作方面的。
2.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已识别出的风险来看,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都属于供应链层次的风险,这和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提供金融业务时就应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操作风险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适时采取风险对冲、风险补偿或风险控制等策略。
2.3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潜在的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的价值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对供应链、供应链交易状态以及银行操作方面的风险进行度量。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分析各项不同风险,初步确定银行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要对不同的风险选择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层次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综合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审,选择优质供应链或在银行风险承受度内的供应链提供服务;建立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财务或人力补偿。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规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中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和捆绑销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属于银行核心业务的实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包括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屏蔽在银行之外。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操作规范要求,细化操作环节要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员工有恰当能力并愿意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关于抵质押物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对于法律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策略,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完善各种契约合同文本。
4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根据已制定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组织人员依据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对相关业务流程采取应对措施。
4.1风险管理的组织
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 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制定再好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去实施,也是徒劳的。商业银行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单项业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具体业务操作人等规范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有风险管理部门,同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和具体业务执行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做好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
4.2关键风险管理指标
关键风险管理指标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建有一系列的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在内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首先,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成因,如前所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到期不能还款;操作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员工操作失误。其次,将关键成因定量化,确定该成因导致风险发生的具体数值,得出信用风险的不良资产率、坏账损失率以及操作风险损失率等,以表现风险信息为目的,得出预警值。然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成因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和预测分析系统。最后,当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由专门风险管理组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4.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4.3.1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努力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和风险管理看做是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内部,从下到上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4.3.2建立风险考评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建设归纳进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不单纯以业绩为考核指标,兼顾风险,奖励风险意识强的员工。以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为原则,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聘任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要充分考虑风险意识这一指标。
4.3.3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报告和批准程序;建立内控考核制度,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奖励挂钩;建立内控审计制度,按照内控原则和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5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单独进行风险管理或与其他业务综合进行风险管理。
6总结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中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级准入管理,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切实保证供应链整体资金顺畅。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其辉,曾利飞.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软科学,2014,4.
2DiercksL.A.IdentifyingandManagingTroubledBorrowersinAsset-BasedLendingScenarios[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4,3.
3BarskyN.P.,CatanachA.H.,Evaluationbusinessrisksinthecommerciallendingdecision[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5,3.
4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5周纯敏.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7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
8顾振伟.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12,25.
9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0杨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9.
11代湘荣.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J].经济导刊,2011,8.
1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13陈才东.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J].银行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