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企业发展史

民营企业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机遇和挑战 对策研究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到2010年影响开始逐渐消退,世界经济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正在过去,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因为造成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而且危机也并没有结束,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危机时刻还会回来,甚至加剧。2010年全面爆发的欧债危机就是例证,这些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衰退。因此,充分认识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研判和把握浙江外贸发展主力军——民营外贸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现状

浙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外贸大省和外贸强省,一直以来,民营企业外贸是浙江发展的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表1数据看,有二点重要特征,一是到201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浙江外贸的影响开始逐渐消退,2011年浙江外贸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增长状态;二是2011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2163605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为59.80%,显示了即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状况下,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依然是浙江出口主力军,是发展最快的外贸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2. 后危机时代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分析

2.1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浙江民营外贸企业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上调,使企业的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不断削弱, 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赢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浙江名列全国前矛的工资最低标准和频频发生的用工荒,标示着浙江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时代的提前终结,东部地区的区位竞争优势也在逐步丧失。

2.2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频频断裂

一方面随着整体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企业相互拖欠货款增多、存货大量积压放慢了资金流转速度,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现象非常突出,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另一方面,放贷主体风险意识的增强,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民营外贸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据统计,民营外贸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占65.2%,银行贷款仅占10.7%。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更难。由于信用缺失,银行采信审查监督和管理的成本是大企业的5—8 倍,国有商业银行大都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这二个原因导致企业融资困难,民营外贸企业资金链频频断裂,这几年不断出现的浙江民企老板“跑路”现象是其综合反映。

2.3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浙江民营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仍然处于较低的国际分工位次,主要出口的是纺织品、服装、鞋帽、玩具等日用品及加工装配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技术层次低、附加值低、需求弹性小,缺乏实质的竞争力,不得不依赖量的增加和价格的竞争。二是贸易方式不合理,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发展落后,服务贸易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弱。最近几年,浙江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与浙江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是无法比拟的,与其他省份的服务贸易出口也是无法比拟的,落后的浙江服务贸易阻碍了其外贸的发展。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在一遇到国际市场风吹草动情况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民营外贸企业。

2.4企业遭遇贸易壁垒增多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持续不明朗,是造成贸易保护增多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贸易调查的手段越来越复杂并且难以量化,而且正在向中国的高端制造延伸,另一方面,在欧美等国家对我贸易调查不降反增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贸易调查也呈现增多趋势。据世界贸易组织(W TO )此前统计,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印度近年来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数量已经超过欧美,占同期所有WTO成员对我国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5强,这可能会造成中国出口被围堵的困境。

3. 促进浙江民营外贸发展的对策研究

在后危机时代市场中的完全竞争只是特例,不完全竞争才是市场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仅意味着“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也应该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合力作用,来改善经济运行和对外贸易条件,加快浙江民营外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增强贸易竞争力。

3.1政府层面

3.1.1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政府应该分析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外贸出口因素,结合浙江省情,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确定产业政策:

一是大力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当前阶段,仍应把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本与技术的积累。但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在原地踏步,走粗放型、低附加值的道路,而应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注入技术和人力资本,提高加工程度、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竞争力,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保持出口速度和出口效益的相互协调。

二是引导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浙江省要提升外贸竞争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就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和产业群,增强外贸竞争力;浙江服务贸易发展落后,但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因此应该把包括金融、贸易、旅游、教育、交通运输等在内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的重点

3.1.2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2011年3月,国务院国函〔2011〕22号批复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义乌市在国际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新型贸易体制机制。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将引导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实现我省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不断拓展新兴市场,稳定和开拓国外需求;通过义乌市场形成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通优势,推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3.1.3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民间金融存在民间资本丰富与企业融资困难并存的难题。2012年3月,民间金融改革破冰。国务院总理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地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工作,为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包括民营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道路。

3.1.4进一步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关键还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做政府该做的事。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政府的“天职”应该是向社会提供市场充分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部分。同时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市场交易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智慧,更充分地提供信息和发现价格。因此,政府要通过相应改革,真正使生产要素及资源能源价格反映其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只有通过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驾护航。

3.2企业层面

3.2.1增强企业的科技进步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技术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浙江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对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做好这项工作,要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要求我们在开展外贸工作中,注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以此推动浙江民营外贸企业比较优势由低端技术向高端技术提升。

3.2.2实施市场多元战略

实施市场多元战略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和浙江省较集中的出口市场,导致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致使浙江省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因此,大力开拓新市场,拓展出口渠道,摆脱对某些市场的过分依赖,有利于减少浙江省贸易摩擦,提高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出口效益。浙江出口市场多元化,首先要巩固原有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还要开拓东欧、中东、非洲等出口市场,同时部署各种各种发展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对于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3.2.3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

促进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要采取合理的相应措施。引导浙江工业制造业既坚持走出国门开展生产基地建设,又努力在对外直接投资和产品出口之间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引导浙江企业通过国内海外科研的互动来提升浙江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经验示范、信息提供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海外营销网络建设,提高浙江企业自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使浙江的商贸企业能够成长为跨国商贸集团,提升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当然,外贸企业转内销、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也是解决目前外贸困境的有效途径。

3.2.4企业文化的塑造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翻开近现代企业发展史,我们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后危机时代,民营外贸企业要“长治久安”更需要企业文化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翁旭青.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0(10).

[2] 李毅.后危机时代中小外贸企业转型之路[J].企业经济,2011(1).

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第2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大部分民用消费品制造行业和流通行业,因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不需要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进入门槛不高,国际市场容量庞大,国内市场细分和行业垄断局势不明显。在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之时,所余留的发展空间被民营企业迅速占据,滋养了众多实力不等的民营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市场格局的改变,竞争的日趋激烈,民营企业很快就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而民营企业在随着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一直绷紧着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神经。

聘用外脑,依靠他人完成自己未能完结的心愿和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远景,目前是大部分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所采用的通用方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因为考虑到企业的稳定性同时又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多数企业成为了家族式企业或更多不是家族式的企业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方式。表面的人情和血脉替代了企业的文化和理念,用于管控企业的内部执行能力;无度的信任和放手遮盖了规范和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思想,决定人才的选拔和利益的分配;家族内的文化理念成为了企业的文化理念,而企业管理者(族长)的行为方式往往也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执行路线。

在这里,我并不想反对家族式企业的的外在形式,家族式企业在全球并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血脉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理念的延续,只要具备相对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家族式企业往往比普通企业更具备可靠性和聚合力。

只是相对西方,中国的明清两代,儒家文化在集权统治阶层的簇拥下,发展到了历史和封建社会的最高点,正是这种高度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较西方主流文化的发源地欧洲,延续的时间更为漫长。而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余留思想的影响之下,培养现在中国发展核心人力的家庭。当时的家庭的教育和家庭管理模式相对而言也更多的具备了一种封闭、刚硬、集权的特性,在这种文化所影响下的家族式企业也未免会受到影响,但这些特点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的创新企业特质并不切合,也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民营企业大多以发起者和创业者为核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权利的逐步分散,在缺少管理规范约束监督的情况下,权利又在各个层次被放大占用,并与个人利益得到了自觉的紧密相连。同时因为没有很好的正负激励机制和远景规划,产生了消极的群体效应,导致了企业的发展受到阻挠。

另外,中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没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积累,而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细分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以及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的大环境之下,得以抓住机遇,通过自身努力从而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发展节奏的跳跃性和财富积累的快捷使得大部分民营企业主忽略了自身再学习的能力,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超前企业变革这一定律。因为家族式管理的特性,企业往往等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阻挠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企业内部显山露水之时,才能有所醒悟,并开始寻找创新和改革的途径。而在这个时候,企业已经沉淀了多年的问题和弊病,正在一步步加速蚕食着企业所累积的根基。

而这些都正是应证了那句老话“参天大树,风吹不舞,雨打不乱,蝼蚁虽小,却能毁之于无形”。

多数企业的领军人所发现出的问题因为受到个人视线的限制,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象,受到意识上固有习惯的影响,更多的会把问题推托于外部归因。意识是行为的指向,再加上因为急于求成,私营企业最渴求改变的大多也仅仅是企业外部活动的适应性,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改革往往是从外部着手,一般首先期望加强的是销售环节枝叶的繁茂,挽留住意识中应有的荫绿,其次是认同补充人力催化剂,借助新鲜血液应付病体的运营之用,再其次是渴望寻找各种临时手段(如压缩成本、节省开支、裁员求效、分散投资等)支撑即将放倒休克的躯体,力求短期获得再生的活力。但是,此时的问题已经不是治标所能奏效的,而根本的是体制和领导层能力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从根本处着手,规划更清晰的发展路线,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建立更完善的各种体制,肃清消极的人事因素,激发原始的创新活力,内病外治,毕竟不是长久之际。

目前国内民营企业的问题其实也是其它类型企业的相似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问题。正是因为相对不稳定的大环境,在这种环境催长下的民营企业改革步伐必然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应付政策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内部的不断革新。孰轻孰重,从发展和运营的角度来看,都无法放的下,而柳传志“找死和等死”之说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种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如何冲破枷锁,获得长足的发展,这里先看这样一个比喻:

企业发展的过程,如同一个正在前进的斗士。

“企业理念”是斗士前进的方位,虽然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但因为理想永远只挂在远方,如果没有实际行动的支撑,也只是一个空想;

“战略”是斗士前进的方向,战略只能避免不走弯路,但并不能避免不走错路,所以战略必须同理念很好的衔接,同时与环境相适应;

“领导层”是斗士的大脑,需要确立方位和方向,对所有的信息最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示,引导身体前进和内部运作;

“管理决策”是大脑的指示和命令,一定要合用,才能妥帖,必须要迎合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否则就会影响企业的运动;

“组织结构”是斗士的骨骼和肌肉,必须具备稳定性和协调性,保护身体器官,很好的执行指示和命令,支撑斗士的运动过程;

“制度规范”是斗士的其他身体器官以及神经和血脉,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需要具备对环境的敏感,一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还需要将所有器官之间的反应信息很好的联接,达到很好的执行效果,并且还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锻炼和补充营养,排除因为病毒对企业的侵袭所产生的问题,强化免疫能力;

“人才”是供应身体营养的血液,需要适时补充新鲜血液,过滤坏死的血球,保持血液的活力;

“斗士”在前进中的运动就是企业在执行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外部活动”,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过程,与企业理念相结合,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可识别特征。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异常注重的管理要素应该是:

理念——战略——领导力——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决策——执行过程

但是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所注重的只有人才——领导力——管理决策——执行过程,十分缺乏信息收集的高效平台和宏观判断能力以及对微观的监督管理能力,呈现两头小的锥型体状态,而要对企业进行改革,针对大部分所见企业的现状,个人感觉必须从两个方向同时进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从上至下:

1、树立企业理念,将“企业、员工、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企业文化朝向三者共赢的目标发展,体现企业价值观。

2、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给予发展空间,赋予实际权利,采取监督的方式进行管控,不参与事务决策和具体执行,只对执行过程的绩效进行统计,对战略进程进行定时测评,对资金运作执行监督。

3、深入分析企业现状,规划品牌发展战略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详细的战术发展计划,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和革新运行管理制度。

4、制定详细的正负激励措施,涉及各个层面,每个单位,每个人。设立详细正规的人才选拔、培训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成立独立的考评机构,负责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进行监督和执行奖惩。

5、委托财务、审计,进行财务流程设计咨询,细化财务支出和财务数据管理。减少应收帐款,合理开展物流配送和库存配给,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低财务风险。

从下至上:

1、成立市场调研机构,独立于营销部门之外,收集市场信息,统计市场反馈,深入进行消费者需求调查。寻找目标竞争对手,寻找目标顾客,参考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策略。

2、成立品牌管理中心和外部活动监督机构,深入一线,监督品牌策略、制度规范的执行情况,从外至内查找企业管理的漏洞所在。

3、设立内部信息适时反馈渠道,建立信息平台,收集内部员工意见,了解内部需求,鼓励合理提议,成立职工大会,进行反向测评。

4、开展企业内、外部关系营销,减弱内部改革带来的动荡影响,增强企业内部以及相关联外部环境的聚合力。

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

滨州市是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典型地依靠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对滨州市民营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已成为滨州市的“名片”、代名词。

一、滨州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滨州市乘改革之风较早地建立和经营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经过一次创业和初步发展积累了充实的原始资本,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依靠政策支持、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体系。

滨州市经营和发展民营企业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在新形势下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企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据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截止到2012年个体工商户7.31万户,从业人员16.38万人,注册资金32.59亿元,分别增长15.9%、18.2%和44.9%;私营企业2.12万户,从业人员30.10万人,注册资金1244.75亿元,分别增长12.4%、10.4%和31.0%[1]。同时,滨州市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华泰集团、万达集团、大明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均是国家级或者省级大型企业。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自主创新。滨州市科技型民营企业数量逐步增加,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新上项目更加注重科技含量和综合产能,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产业、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科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多。

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既有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规模和实力两极分化严重,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和相互配套的产业链,企业家的整体素质不高等,也存在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等外部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不仅限制了企业转型升级,甚至导致企业面临兼并或破产的厄运。

二、滨州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既是创始人又是所有者,企业决策往往是一人说了算,以个人眼光而不是组织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计划和前景,而且管理者倾向于把企业当作家族财产,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管理和为亲是用的用人机制,“重业务、轻管理”和个人机会主义倾向较严重,高层管理者和培养的继承人都是自己的亲属朋友,彼此之间为争夺企业管理权和自身利益的勾心斗角事件时有发生,而多数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工作人员因管理者怕管理权被放空而被辞退。

(二)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

企业文化科技实力弱主要表现为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匮乏。本文主要从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企业所有者和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滨州市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早期成立的民营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并未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现阶段的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所需要的车间操作员工数量多,不能保证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弱。大多数民营企业研发新产品的能力差,缺乏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而且企业缺技术、缺信息、缺熟练技工和人才问题导致生产经营中资源综合利用率第、浪费现象严重、生产工艺相对落后[2](36)。

(三)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

企业间缺乏规模聚集效益是由民营企业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这也是多数滨州市民营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一是民营企业多为一人所有,投资主体多以亲情为纽带,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封闭和单一,这就阻碍了外部资本的进入和企业间资本的融合。二是民营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比较低值单一,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延伸力不强,产业集群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地区间没有形成系统的民企发展体系和联合机制,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扩散和传播,未形成地区间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企业管理人缺乏融资贷款方面的信息和能力,部分企业自身信用状况不佳,本身不具有融资贷款的资格;二是政府在融资贷款政策上倾向于国有企业,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民营经济所占市场份额都较小,多数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如图1所示,通过对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的筹资方式进行分类统计,我国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分有限,只有0.13%的企业采用直接融资方式,32.63%的企业选择向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成为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55.17%的企业采用这一渠道[3] (12)。全国的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也从侧面反映了滨州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三、滨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企业内生价值

1.提高企业家和企业核心人员素质。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当今世界,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决定企业成败存亡”。针对滨州市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可以实施培训激励机制,让参与培训的企业家获得企业发展优惠政策;安排企业家“走出去”参观典型模范企业;对新成立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设定要求并进行考核等。

2.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滨州市民营企业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就需要淘汰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模式,建立专家团体型管理机制,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理念、拥有创新精神、敢于开拓挑战的专家团体。这个专家团体要渗入到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和部门,对于企业重要的政策和发展规划必须经过他们的审批通过,并给予他们相应特权,即有权对企业所有者说“不”,尤其是管理者所做出的带有盲目性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而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定时,专家团体要敢于提出异议,并及时修正。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

1.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如图2所示,要通过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重构金融体制,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的问题[4](54)。民营企业要有自觉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使自主创新成为民营企业自觉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通过建立多方激励机制,全方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由“要我创新”转变成“我要创新”的行为模式。

2.鼓励科研走进企业。民营企业要转变发展理念,走“官产学研资介商”相结合的科研之路,主动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专业研究中心等交流合作,让他们的科研实验室驻入企业,利用他们的人才优势、丰富的创新理论加速企业产品的更替和创新。同时,企业要重点培养一大批有科研能力的工作人员参与到科研实验室的新产品开发和研究中,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向股份制企业转型。股份制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维持本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近年来,滨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迅速,有投资能力、有实力的个人或团体机构越来越多,如果吸引这部分人或团体机构将自己的资金或技术投资于民营企业,那么相对封闭的民营企业就会逐步向开放式、社会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型,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质的跨越,也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鼓励民营企业以收购、兼并、参股、合股、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存量、资产、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有机结构,实现低成本良性扩张,壮大民营企业的自身经营规模,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各种综合能力[5](85)。

四、创造协同聚集效益

1.拓宽民间资本发展空间。将民间资本投资于风险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政府效率低下的问题,还可以实现民间投资与政府的投资项目有效对接,为企业进入传统垄断行业铺平道路,在政府与行业垄断的双重庇佑下实现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2.发展企业合作联盟。民营企业的合作形式可以以国有企业的合作形式为依据和参考,由骨干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市场信息共享、共同开发生产技术等途径建立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盟。还可以通过企业间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的形式,组建多种行业、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民营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市统计局.2012年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滨州传媒网,2012.

[2]冯莉.民营企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分析[J].发展研究,2012,(6).

[3]张亮.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1).

[4]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出版社,2008.

[5]胡锐.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7).

[6]党正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论坛・经济宏观,2008,(4).

[7]许倩鸿.浅析滨州市产业发展规划[J].经济研究,2009,(32).

[8]王蕊.新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的转型与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

[9]王咏梅.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第4篇

一、民营企业现状

随着国家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的加强,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整体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但就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多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优势,能够极大的降低企业成本,且由于家族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度较高,便于开展财政方面的相关工作,在增强企业效率的同时,能提高企业经济收益。而在企业成型后,“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弊端就会日益显现,以亲情为桥梁的管理模式,会造成企业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使得外部环境资源无法实现多方面融入,严重阻碍了企业与外部进行产业融资,从而导致企业无法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壮大发展规模,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家族式管理模式不利于人才的引进与录用。由于民营企业过度依赖家族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无法胜任重要的工作岗位,导致企业人才流失,难以留住人心。如今专业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它不仅削弱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还削弱了企业整体实力与核心技术。

管理模式的不健全,多半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结构,以及对企业决策层约束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的,进而导致企业出现一人独大的情况,影响企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没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下,家族式管理模式容易出现经营与投资等方面的失误,造成企业内部混乱;在企业内部无法形成有效的民主管理模式,而内部职责与财务收支的不规范管理,会使得企业内部存在产权不清与内部消耗的情况。

2.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

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自主产品与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恰巧都是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所不具备的。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且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这样的规模决定了企业不能兼顾企业运行与技术革新,导致大多数民营企业多采用产业跟随策略,追求短平快的企业利益,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因为企业市场竞争过于严重,且民营企业的传统观念又太过陈旧,导致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缺失,产品性能过于单一等状况出现,使企业缺乏市场控制能力,造成民营企业效益下滑。

3.企业中专业人员的缺失

民营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工作人员技术含量低下等一系列人力资源问题,所以迫切需求大批量专业人才对企业相关部门进行专业化的管理。但由于民营企业创造者多数不具备管理等方面的才能,且缺少相关方面的认知,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出现混乱;另外员工管理机制的缺失,使得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容易出现消极怠工和离职等情况;员工总体素质低下,而企业又不能及时针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培训,则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民营企业在转型中谋求发展的对策

1.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善民营企业整体经营环境,为企业成功转型做好准备工作。由于民营企业多以中小型家族式管理模式为主,各管理环节协调能力较差,在转型过程中民营企业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资金流动,不进行盲目投资,为企业成功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与保护。企业还要促进专业团队与员工的管理协调工作,通过不断创新,做好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工作。

企业在转型后要不断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打破过去传统的产权结构,大力吸引外资注入,从而夯实民营企业管理基础。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民营企业互相参股的方式,实现对企业股份的改造工作;企业要确保部分股份流动性,通过流动股份吸引优秀专业人才进入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社会化。

建立专业的管理经营团队,是实现现代化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时间较短,一时间很难将“家族式”管理模式彻底剔除,只能逐步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进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科学化企业管理机制的建立,使企业面对重大问题时及时予以相应的解决办法。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利益进行决策,以彻底改变原有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企业要在适当时期设立法人代表,以形成企业内部约束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生产运行效益与整体管理水平。

2.企业加速产业升级

民营企业要依靠自身力量,在内外共同作用下,实行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意识与品牌意识。企业要针对产品进行分析与探索,从根本上找到产业的问题所在,大力注重产品研发与创新,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好品牌战略计划,为企业转型做好准备。

3.推动企业技术发展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较晚,为尽快赶上整体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要采取灵活的运行策略,以推动技术革新为基础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优化与改造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民营企业还可以与其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并将相关技术运用到自身企业技术创新中;企业应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使其能够发挥自身最大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4.企业要做好市场创新工作

民营企业要积极打破传统企业生产观念,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了解与探究,做好市场创新工作,寻找有效的销售渠道,更好地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还可以寻求与外资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跨国公司销售渠道,来开拓民营企业的销售市场,提高自身知名度。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品牌战略的实施与保障,充分发挥我国民营企业自身优势,以适应国际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尽快通过国际认证,用最优质的产品与最低廉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对外贸易的同时,要注意品牌商标等保护意识,从根本上维护企业根本利益。

5.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在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以解决民营企业资金问题,更好地帮助企业开展转型后的第二次创业发展。各大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以强化民营企业贷款保障服务系统;积极为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公司,以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更好地帮助民营企业成功进行转型。

民营企业发展史范文第5篇

【摘要】我国的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营经济必然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问题是为了能更好地提出对策以解决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分析融资对策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现状

我国企业融资难,难在融资渠道不畅,难在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多。我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可到资本市场融到资金。融资渠道的单一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而且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很大的压力和风险。自2005年起,中央政府已从财政资金中拿出6.5万亿元资金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但是截止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仍然高达25%。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旧的未消化,新的又不断增加,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企业融资市场格局的不合理,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众多的企业将融资的负担都压在商业银行的肩上,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决策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干预。因此,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是更多的去考虑借贷风险和风险规避,从而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同时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民营企业却不予支持。另外,我国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已成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力量。地方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实际资本充足率偏低,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有心无力的局面。

民营企业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补充成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中国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民营企业,在金融支持方面却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客观地说,为了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治短不治长,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现实表明,民营企业融资难表面上的反映是渠道狭窄,而深层原因则是各方面的体制和制度问题。因此,仅靠出台一些政策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制度调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来综合考虑民营企业融资发展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途径

1.不断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

(1)调整和完善银行体系,加强安全管理。现有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仍然持续了国家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民营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严重不足。这种畸形结构,不仅严重降低了融资效率,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并使风险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应该创立金融社区服务模式(如农村信用社),使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深入到当地众多的个体私营企业,形成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局面。

(2)扩大市场准入领域。一方面,要全面检查有关民营投资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认真清理限制民营投资增长的不合理规章和收费。凡国家、省、市已废止的和不利于民营投资的规定和办法要坚决废止,彻底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对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性收费应坚决取消,对确需保留的收费在经过测算后实行一次性、“一门式”收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预算;对取消和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进行公示。另一方面,要改变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繁、透明度低的状况,对非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实行登记备案制。

(3)系统地调整有关制度,努力改变对民营企业的错误歧视。

①实行同等待遇。在国家金融、财税、土地、技改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取消不同经济政策的制定,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对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制止凭借审查、审批或核发许可证的行政管理职能,向民营企业收取部门管理费和不公平、不合理行为。

②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进一步改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服务,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完善的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各商业银行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如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理财服务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③研究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相对中小企业来说“门槛”过高,为适应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需要,有必要为其开辟一个合法的股权流通场所,即开辟一个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二板市场。

④重点扶持中小企业中的高新科技企业。充分创造投资便利,吸引国际国内风险资本投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制定完善的市场监控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

2.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素质的内部因素

随着1999年把非公有制经济明确写入宪法后,我国的私营经济更加如火如荼。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的观念和体制也应该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凝聚力。

民营企业主必须改变落后的用人观念。(1)民营企业只有让员工的待遇,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两者之间有公平合理的关系,才能有效减少员工因横向比较感到待遇不公而流动。(2)明确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企业使命说明企业存在的目的,也是企业行为追求的价值所在。民营企业通过企业使命和勾画中长期战略目标,可以把员工的目标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并赋予员工美好的远景,增强民营企业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吴丽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