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合理估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范文第1篇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所处的中期背景,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向从出口拉动向内需推动转变、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次,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逐渐替代传统产业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最后,三大产业间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的再平衡发展。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生物医药将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生物产业在2010年被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还被提升到了国家支柱产业的高度,生物医药产业有望获得政策上更多的支持。在2011年,医药产业有望在政策,需求和资金三驾马车的拉动下,仍将较快发展。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范文第2篇

人口年龄结构决定医药行业长期需求不断增加

老调重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是行业提速的决定性因素

从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来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我们看到,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未来进入老年人阶段的人群将大幅增加。

预计到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亿人,2016年达到3亿人,我们认为,老龄化因素的加速将是医药市场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城镇化进程将成为行业消费增长加速器

人口普查分析表明,2010年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通过往年对比和对周边发达国家的城镇人口对比情况,我们认为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城乡医疗保健占消费性支出比例来看,我国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2009年占比已经达到7.2%,我们预计2010年应该在7.5%左右,未来消费支出有望保持16%以上的增速。

因此我们认为消费需求的拉动将成为医药行业增长的刺激性因素,而这种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不断提速。

2011年增速预计超过27%

一季度行业增速以稳为主

2011年一季度医药行业制造业收入增速和利润增速分别为27.74%和22.29%,同期整个工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为31%和32%,我们认为行业一季度增速放缓的原因可以归纳为:1、通胀压力导致的整个周期性行业以及其他资源和原料类的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导致行业增速远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2、国家政策性因素对医药行业整体规模增长形成压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了落后产能,但同时也使整个行业增速有所放缓;3、通涨导致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增加,导致成本增速过快,利润率受到一定影响;4、由于受经济复苏2010年同期增速较高,造成基数过高,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季度增速表观放缓。

我们认为,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制约下,未来医药行业增速放缓的可能性极小,虽然短期会受制于政策性因素,但长期趋势不会改变:首先,随着通涨受到压制,原材料价格有望部分回落,特别是以石油衍生品为原料的化工类企业表现的更为明显;其次,国家产业政策对部分产业结构性调整将使得原来过剩产能逐步淘汰,未来价格回升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利润率水平有望恢复;再次,目前部分稀缺产品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未来价格调整的可能依然存在,因此也会部分带动行业增速。

因此,我们认为行业增速在整体稳定的情况下未来会有小幅上升的可能,特别在利润增速上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

政策性压制下行业毛利率和利润率都将保持稳定

从行业净利率和毛利率来看,2011年一季度分别为10.23%和30.74%,相比于前三个季度波动不大,我们认为行业利润的波动行将主要体现于突发性事件时期,如非典、甲流等因素带动的消费大幅增长和毛利率大幅攀升,短期医药毛利率和净利率基本稳定,行业基本面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子行业:中药饮片独领医疗器械前期可期

我们看到2011年一季度中药饮片收入和利润增速分别达到55%和65%,远高于其他子行业。从整个行业来看医药制造业连续六个季度增速保持在27%上下的增速,因此行业方面非常稳健。

但从子行业来看,中药行业呈现的是增速逐季增加的趋势,目前已超过医疗器械38%的增速,我们认为目前中药价格趋势还不明朗。我们的判断是在价格上中药持续增长的动能依然存在,但其大幅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其产品的差异化会越来越大,未来将主要局限于稀缺类资源,如人参、三七等少数稀缺和常用品种。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医疗器械行业的稳定增长,这种增长我们归结于三个方面:1、医药服务带动的医疗器械大幅增加,医疗器械作为医疗服务中最为常见和必须的元素未来将增量将不断增加,其刺激因素来源病人对治疗质量希求的不断提高;2、另一方面医疗器械的高速增长来源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其表现在人们对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性需求,未来将不再局限于治疗领域,预防性需求也将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3、同时在国家和行业标准不断趋同于国外标准的情况下,企业对制造设备和质量监控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新GMP的实施将加速这一过程。

医药板块面临估值低点投资价值正在显现

估值已处于历史平均水平投资机会显现

目前整个医药板块在提出部分负值后估值为27.74倍,价值已经趋于合理范围:从子行业来看,最高的为医疗服务行业37倍PE,最低的为化学原料药23倍PE,其他子行业均在27倍PE,从估值考虑行业目前安全边际较高,已经具备投资价值。

受2011年医药股市场透支影响,今年以来,医药股整体行情偏弱,涨幅是所有行业中最差的板块之一,而年报披露后很多公司业绩纷纷下调后导致整个板块估值依然处于高位,但随着市场对行业增长信心的重新确立以及行业增长的明确趋势,我们认为目前医药股整体估值已经具备投资价值,行业未来增速有望增加,而优质企业的增长将更加确定。

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未来合理估值可以达到35倍PE,如果市场偏弱医药板块的防御价值将更加明显,从目前估值来看,预计未来收益在30%的可能性较大。

“十二五”规划陆续出台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望提升行业整体估值水平

医药商业:行业整合依然是主旋律。医药商业“十二五”规划中要求未来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接近国际分销企业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医药商业的投资机会已经显现,未来大型整合有望不断涌现。

原料药产业:2011版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可能成为行业调整契机。在维生素方面:对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E原料生产装置进行了限制。

在抗生素方面:对青霉素工业盐、6-氨基青霉烷酸(6-APA)、化学法生产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青霉素V、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c发酵、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安乃近、扑热息痛、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利福平、咖啡因、柯柯豆碱生产装置也进行了限制。

我们认为目前原料药行业产能过剩依然明显,其行业投资机会还要等待政策的具体实施;其中我们看好维生素C未来结构调整带来的价格提升机会,其中受益最大将是东北制药和华北制药。

同时预计由国家发改委制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作为其中7个主要行业之一极有可能受益;而由工信部制订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极有可能在近期出台,行业刺激性因素有望不断显现。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范文第3篇

2010年生物医药板块又喜上眉梢。10月份生物产业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让生物医药板块憧憬更美好的未来。

截至12月22日,生物医药板块以34.51%的涨幅摘得申万行业分类涨幅的“探花”。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仅为1.61%。

生物制品最受益

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并指出在生物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爱建证券分析师林兴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物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受益的是生物制品这个行业。

根据申银万围行业分类,生物医药板块分为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业、中药、医疗服务这六个子行业。

在生物医药板块中,截至12月22日生物制品今年涨幅最低,仅为17.58%,远远落后于医疗器械(93.09%)、医疗服务(80.63%)。2010年生物制品行业涨幅最小,今年业绩增速最快,估值也较为合理。

疫苗是生物制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据了解,全球疫苗市场2008年是192亿美元,2009年是221亿美元,2012年预计会增长到340亿美元,疫苗市场的增速远高于整个医药行业,并且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总体来说,我国疫苗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上市公司可以关注华兰生物和天坛生物。

诊断试剂、基因检测方面的上市公司前景也、止人“心驰神往”。“新医改提倡‘治未病’,注重前期的预防,而不是后期的治疗,给生物制品企业(诊断试剂、基因检测、疫苗)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

化学药提高附加值

在化学制药方面,林兴秋关注恒瑞医药和海正药业。海正药业已到海外寻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认证,并在往毛利率更高的制剂出口方面发展。

化学制药相对于生物制品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维生素就属于化学制药,我国是维生素产量最大的国家,VC和VE产量占到全球70%以上,但技术含量比较低,大部分都出口。东北制药、浙江医药华北制药都是生产化学药的大企业。

中科院院士张礼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我国很多原料药的出口,实际上是按化工原料出口的,但印度在很早前就把原料药生产基地按美国FDA的要求来论证其工艺过程,所以可按药物出口,比我国附加值高很多。

现代中药方面,郭凡礼建议可关注云南白药、同仁堂、康美药业、东阿阿胶等。

中银国际报告称,看好鱼跃医疗在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扩张,并看好九安医疗、阳普医疗、乐普医疗在中档医疗设备材料方面的出口和进口替代进程。

林兴秋认为,2011年还可关注药品入选国家基本药物但有单独定价权的卜市公司,比如云南向药、马应龙。

研发能力是关键

研发能力是上市公司未来能否发力的利刃。“企业要具备新药方面的研发能力,总体要有一定的新药储备,若完全没有,未来发展空间受限。”林兴秋说。

生物医药企业新药研发流程一般是,先在实验室阶段研制出药物,然后进入临床前的毒性疗效试验(在小白鼠或者其他动物身上),再把相关数据上报到国家药监局,拿到临床批件之后再在健康人或者病人身上进行临床试验,疗效确定后在监管部门的许可下药物才能生产并上市流通。临床试验要做三期。

“产业链很长,从一开始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久,仿制药时间会短一些。”郫凡礼称,国内的大企业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少的,国外的生物医药公司,把年销售额的15%~20%拿出来做研发基金,国内能拿出1%资金的公司都很少。

郭凡礼进一步表示,很多大企业有资金实力,但不愿意做研发;小企业虽然真的想创新,但没资金实力和研发实力,因此就陷入了“大企业不愿做,小企业做不了”这样的怪圈,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大了。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范文第4篇

中国制药企业面临着外来挑战

我国仍主要靠关税壁垒限制国外药品,我国进口药品关税一度高达28%,大大高于发达国家5%左右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15%左右的平均水平。加入WTO后几年内,我国进口药品关税将陆续下降10%以上,届时,进口药品将会以较低的价格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进口药和合资药从质量、疗效上与国产药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到2008年左右,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突破70%。跨国制药企业牢牢占据了我国重点区域药品市场和高端药品市场,导致了我国医药市场利润的绝大部分被外资攫取。

另一方面,我国药企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却在加大。国际医药贸易大部分都以GMP、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为标准,各国另外还制定了相当苛刻的准入标准,这将使我国药物在出口过程中遭遇各种非关税壁垒,而我国的药物生产同国外同行业相比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达到国际GMP、GLP标准的医药企业还很少,这使我国药品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往往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药品市场。

国内医药行业“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观据统计,目前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将近90%为小型企业。2005年,国家500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仅为9家,甚至远低于2001年的25家。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5年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医药企业只有3家,过20亿元的有11家,过10亿元的有55家,其数量仅为医药企业总数的1%左右。2005年我国医药行业前十名的产值之和仅相当于排名世界第一的辉瑞公司的12%不到。

在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普遍。如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也十分突出,以致这些新产品供大于求。而像维生素C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我国医药企业自身投入的研发资金一般不足销售收入的3%,远低于发达国家8%-10%的水平,05年我国医药行业新药研发总投入估计在70亿元左右,仅为全球第一跨国药企辉瑞公司的八分之一。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6%都是仿制药。这种仍主要依靠引进仿制药品为主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全行业结构性问题亟待有效解决我国医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生产领域“重原料、轻制剂”,出口偏重以附加值较低、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出口为主。这种基于原料成本优势而建立的国际贸易地位,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不利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医药业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的主要模式

从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的动因进行分析,其主要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规模扩张型。这种模式是某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将产品相同或相近、具有竞争关系的医药资产进行收购或者以其他方式注入,其特点是通过实现生产的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支出、提高利润率水平,增强同业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横向并购。近年来发生的规模扩张型资产注入案例主要有哈药集团收购哈尔滨制药二厂、华北制药收购太原制药厂等。

产品互补型。产品互补型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一般以拓宽产品链、延展产品生命线为目的,其主要特点是增加企业的主导产品或储备产品,从而达到降低产品集中度风险的目的,并通过统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这种类型的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的案例主要有江中药业控股东风药业。由于我国中药材的地域性特色很强,产品集中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因此,这种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在中药企业中发生得比较多。

营销协调型。营销协调型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的特点是实现药品生产与营销的统筹规划,达到提高流通效率与营销网络的低成本扩张的双重目的。这种类型的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的代表性案例主要有太极集团与桐君阁、金陵药业与南京医药和上海医药收购上海四药,随着药品分类管理和药品流通领域的不断规范,这一领域的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方面的并购重组行为将会越来越多。

技术协调型。技术协调型的资产注入或整体上市一般以提高新药开发能力为主要目的,多数表现为有资金与资产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兼并、联合、并购重组有实力的医药研究所,代表性案例有星湖科技与上海博德基因合资组建基因芯片开发公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医药上市公司的资产注入或者集团上市可能兼有数种上述模式。例如豪森药业以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恒瑞医药,能促进两者在营销和产品技术领域的整合,兼有产品互补型和营销协调型模式的特征;而上海医工院将其他优质医药资产注入现代制药或者将医工院整体上市,既是技术协调型的典型,又具有某些产品互补型的特征。

相关连接:重点上市医药公司业绩分析

恒瑞医药:公司将在明年正式启动对豪森药业的收购,通过定向增发方式收购后者部分甚至全部股权。收购豪森药业有望显著增厚恒瑞医药的业绩,进一步巩固公司在抗肿瘤用药领域的市场优势地位,进一步改善公司产品结构和产品盈利能力,并降低关联交易风险,公司的估值水平可望进一步提升。

现代制药:医工院将适时将其旗下制剂工程研究中心等资产注入现代制药或推动医工院整体上市,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将有效提升现代制药的自身研发实力,并有效降低医工院借助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风险,公司持续的业绩增长和估值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其具备长期投资吸引力。

医药行业合理估值范文第5篇

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四条就要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天相投顾分析师认为在国务院十条扩大内需措施出台后,投入的资金肯定会更多。农村基础卫生医疗体系的建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和改善基础医疗设施,增加医疗设备和基层医务人员,因此必将刺激对中低端医疗器械需求。在国内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设备具有比较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尤其是具有产品和技术优势的相关的上市公司:万东医疗(600055),新华医疗(600587),鱼跃医疗(002223),科华生物(002022)等或将受益于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扩容。

后续将会有一些列医改的相关的措施出台,医改将会对产业的格局产生影响,或将使行业步入新的发展期,产品线丰富,并具有品牌效应的大型普药企业和部分中药企业将从中受益,另外拥有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内生性增长明确的公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看,在宏观经济运行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相对其它行业,天相投顾分析师认为医药行业的增长还是比较确定的。此次国务院出台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一方面将有助于医疗器械等相关行业从中受益,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和加快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维持对医药行业的“增持”评级。

安信证券分析师则认为整体A股估值已非常接近底部;目前医药股相对估值处于合理水平;行业及上市公司业绩大幅提升;ROE未来增长确定;医改的行业政策性利好驱动下,应积极给予医药股相对于沪深300进一步的估值溢价。目前正是投资医药股的较佳时机,建议投资者注意投资风格转换,重点配置非周期性的两类公司:第一、核心竞争力突出,高增长较明确(09年业绩增速35%以上)的公司;第二、主业稳健,估值优势明显的公司。

华北制药(600812)

医改受惠 普药先锋

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抗生素类医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青霉素、链霉素类及维生素B12产销量在亚洲及全球中的产业垄断地位突出。

新医疗体制改革将对大型医药企业构成重大利好。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新医改方案并公开征集意见。新方案的公布和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味着10年来的医改进程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普药企业将迎来机遇。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规划,定点生产的廉价基本药品,简化包装降低成本,由国家按照低于目前同品种、规格药品市场定价10%~15%左右的比例,统一定价,不再参与各城市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直接入围候选品种,医疗机构可优先采购和使用,并享受各地政府制定物流企业的统一药品配送。

从全球来看,维生素C的需求目前接近11万吨,但全球产能却达到13万吨,主要由六大企业掌控: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集团、东北制药、江山制药,以及荷兰帝斯曼和德国巴斯夫。其中我国的四家企业产能超过9万吨。市场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因为限产、停产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维生素C国内外价格一路飙升。

公司的“重组人血白蛋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公司与新药公司签署了《培养基级白蛋白技术独占实施许可合同》,独占使用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培养基级白蛋白技术,并支付相应费用(技术许可使用费16340万元,并提取产品年度毛利润的15%)。从国际上来看,掌握该技术的厂商只有两个,日本绿十字(现被三菱收购)和英国Delta公司(现被诺和诺德收购)。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至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24、0.28和0.25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5、21和24倍。当前共有4位分析师跟踪,3人建议买入,1人建议观望,综合评级系数2.25。

风险因素:国家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的变化,导致维生素、抗生素等产品价格发生大幅变化,导致业绩并未达到预期;原材料、能源价格和环保成本上涨影响还不能完全确定。

华海药业(600521)

收入增长维持平稳

收入增长压力将逐渐体现。三季度实现的主营收入为1.85亿元,同比增长10.12%,慢于此前我们的预期。虽然增

速较上半年有所放缓,但是销售收入增长维持稳步增加的态势。受到整体世界经济形式恶化的影响,作为主营产品面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原料药企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原料药虽然受到的冲击远小于其他出口商品,但是在金融风暴逐渐影响实体经济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冲击,其影响将在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逐渐显现。公司现有的主营产品定价能力不强,而且尚未和国际药企达成联盟,这样受到市场采购起伏的影响较大。

成本上升压力得到缓解。正如我们说预计的受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快速上升的阶段已经过去。三季度整体毛利率为34.48%,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较中报大幅下降4个百分点有了明显改善。我们预计随着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下跌,高毛利的沙坦销售规模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将不断缓解。

费用上升吞噬利润。利润增长慢于收入增长的原因除了毛利率降低以外,三季度的费用上升也吞噬了部分利润。受到研发费用投入增加和管理人员薪酬上涨的影响,1~9月的管理费用同比增加了30.19%。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同比多支出达3700余万元,也大大影响了公司盈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