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项目管理相关内容概述
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是企业人事管理。具体来说,就是要管理相关人员,涉及岗位规划,员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而是对各种事务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各个岗位和环节应遵循指导方针,具体过程,具体内容,达到程度等。虽然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由人构成的,在管理者管理项目的实际过程中,管理制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制度的主要原则是:第一,规范化原则。对于一个大的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作用是对各种职位的企业员工的业务活动建立标准化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的动态稳定发展。在具体的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活动方面,项目管理标准的变化和科技创新制度的自身改变不能解释规范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必须要调整项目发展和变化的稳定性标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标准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阶段评估调整,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效能化原则。由于各个业务正在不断发展,但取得的成果不尽相同,项目管理体系也必须不断创新,确保工作活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不断创新,是项目管理体系实现合理化和科学依据的重要实践。随着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和各种创新活动的实施,项目管理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将管理体系和主体的使用范围必须加强作用标准化不断创新的标准。
二、科研项目中科技微创新制度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科技微创新制度指的是涉及到科研课题、生产技术以及微型创新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有相关报道指出,当前因缺乏制度导致技术活动无法落实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做成极大的消极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结合各自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监管,从而形成长效、合理的微创新制度、新规范,并在动态中不断修正、完善;同时,不断调整经费使用和硬件设施的配备结构,从而推动科技微创各项新活动的发展与进步,为活动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为了更好的制定项目管理制度,保障制度运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制定合理的支出制度。科研项目的项目立项和成果均有资金的支持,为企业消除资金方面的担忧。但是在没有立项和取得结果之前,技术研究是没有经济支持的,这对企业员工来说不利于动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以科技型微创新项目为目标,制定适当的资金体系和使用计划,给予科技创新体系相应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科技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动员工作人员的热情,从而从人员上保障制度的运行。
关键词:科技信息技术;建筑工程;进度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房屋,住宅,办公楼等建筑项目也有较高的要求,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建筑施工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实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建筑施工就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技术,只是信息技术管理水平较低跟不上国际发展的脚步,大家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够,信息软件也处于不成熟阶段,现如今,大家对网络信息已是非常认可,建筑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提高建筑业的发展和创新。
一、项目进度管理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当中除了保证质量以外整个项目的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进度也就是速度,即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以防质量不达标,太慢又会延误工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才能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工程进度控制管理需要制定规划方案,需要对人力和资源的合理安排,需要对工程成本做出预算等,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对这一系列程序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即进度计划,使用计算机技术,通过互联网可以迅速和精准的做出一套主要计划,两套备用计划,在项目开始时一切程序都按照计划进行,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可以启动备用计划,这就避免了工期的延误和不必要的损失,使用计算机技术也会减少误差,在保证企业收益的同时也可促进项目进度管理的发展。
二、目进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当中进度管理已发展多年,但与国际相比仍有一段距离,一般的管理者把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看的比较简单,认为找几个人设计然后施工队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就可以完成。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在项目做出规划之前对当地的环境,地质和天气情况等许多因素研究不到位,所以这种“拍脑门”工程才会在我国工程项目中大量存在,使用科技信息技术的工程进度管理也很少见,管理水平较低。比如某学院要建设6层实验楼需要耗时一年左右的时间,学校对建筑工程方面的经验本来就少,加之工期较长会对前期的资源投入或时间安排不能精准预算,这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一些施工材料的价格也会出现波动,这不仅会延误工期还会受到经济损失。
(二)组织协调有难度
在项目进度计划中管理者会很多,因为每个项目都会有专人负责,会有业主和承包单位等多部门,承包商需要与他们共同商议工程进度,如果承包商的协调能力不够,必然会去工程的进度产生影响。如果室外建筑承包商没有在预期内完工,那么室内建筑承包商也就不会在预期内完工,即使室内建筑承包商可以在预期内完工也必然消耗了不少的财力和物力,所以组织协调有难度给承包商带来了不少的压力。
(三)技术不到位
在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环境等,如果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是管理能力相对较差,会使工程进度受到影响,目前施工单位的技术还不到位,设计会比较简单,达不到精准的效果,因为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设计方案可能会随时变更,加之一些刚接触建筑工程的技术人员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对于技术工艺认知度不够,不能从全局角度考虑,施工材料和设备等都需要及时到达施工场地,这些都影响了项目进度控制管理。比如某学院实验楼的建筑,校园内施工空间有限,由于施工需要实验楼的两侧有一条深沟这就造成了不确定因素的出现,需要技术人员对这些因素及时做出处理方案,避免塌方及人员伤亡。
(四)进度与成本和质量不协调
工程的进度与它的成本和质量密不可分,如果加快速度承包商会增加施工人员然后日夜敢工,也会提高机械的使用率,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就增加了成本,有些测量结果可能需要反复确认,但如果施工加快速度可能会对测量结果直接使用,这不仅会出现误差更加会影响施工的质量,承包商对进度与成本和质量这三者之间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施工当中只要求速度或只要求质量或最大力度的降底成本,这就造成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的出现。比如某学院建设的实验楼,白天施工噪音非常大,并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校方强烈反映工程停工,所以承包商就与校方商议在周末或是假期的时候在进行施工,但因周末时间或假期时间较短,造成了承包商主抓速度的情况发生。还有些承包商在投标时,为了能中标压低了价格,但在实际施工中预期的资金不能达到要求,或者为了一已私欲,所以就会偷工减料,造成了只注意成本的情况发生。
三、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和措施
(一)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在已有的施工方式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编制,需要对施工管理方案和施工过程中每项工作都充分了解,但它不是万能的不能随意缩短工期,它可以对原有的计划快速做出方案和对成本的预算,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比较高,可以减少误差,在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做出项目进度控制方案时还要与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公自动化模式,可以对投标的报价进行预算和标书的制作,对工程进度进行网络编制,对工程量和成本进行计算,设计平面图和三维立体图形,三维立体图形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房间的每个墙面和每个角落,使数据更加准确,有了计算机系统,还可以对施工用的脚手架进行设计,对于地基所需的深坑支护进行设计,还可以设立日常工作管理系统和进度管理系统。
在工程进度管理中一定要合理安排、整体考虑,使用科技信息技术实现控制技术自动化已经在不少地方开始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再好的技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也一样但它有反馈功能,可以对进度管理工作出现的批漏或不足及时发现和改进,使施工更加快捷化和节约化,所以在项目进度控制管理中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达到降低成本并保证质量,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工。
然后,计算机网络可以为建筑项目提供大量的信息,在建筑项目不断更新的现在,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最新消息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决定项目的成败,所以就有了项目信息门户PIP的出现,PIP是通过Internet互联络为参与项目的各方提供信息的入口,为参与各方提供信息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早在2005年建筑业就已使用Internet完成10%以上的业务量,主要以项目信息门户为主。
(二)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首先,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流程要充分了解,建筑业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使得管理信息化但也不能保证成功,建筑业设及的部门较广,管理人员较多,能否成功取决于各级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水平的掌握,所以对于管理人员要加强信息化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操作技术流程。第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未实现信息化之前,了解项目特点与管理人员密切配合,通过互联网项目管理软件和现场工作经验,对于关键和细微的工序,要把握好施工进度和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第二,使用管理软件,对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等利用管理软件进行工程组统一分类和编码,编码主要包含结构编码,各项施工作业可分别设制代码,所需的各项费用编码,对施工材料和各项资源等等一切工程项目所需的都可以设制代码,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第三,要把项目分成四级进度计划,方便项目进度管理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
然后,施工管理加强使用四个控制过程方面的软件,四个控制即安全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目前计算C虽然已经普及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水平并不高,因为他们所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和工程投标系统等软件相对单一。在进度方面,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通过相互制约决定项目的工作关键,在施工现场出现的突况可以通过施工进度来对时间和资源进行整合,在质量方面,属于技术含量高,信息需求量大的特点,使用四控软件可靠性高,处理速度比较快,还可以为施工当中各个环节做出预测和控制,它的出现对工程管理人员来说更能精准的把握质量实施动态信息。
关键词:项目管理;信息不对称;新制度经济学
1996年清华大学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之后全国各大院校开始陆续开展,提供很多科研训练,激畋究粕参与项目研究,开拓思维,并配套相关经费。现在科研已成为评价本科生学术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各大高校都逐步加大对于本科生科研的重视度,采用各种措施来对其进行鼓励。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已发展近二十年,但在管理中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这一系列契约用以描述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利和责任①。但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不能表现为一个完全的契约,即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完善性。本文将基于此来分析本科生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改进本科生科研管理制度提供思路。
一、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
整个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到三方――资金提供者、项目审核者、项目申报者。项目审核者并不了解项目申报者是否确实具有申报书上所描述的学术能力,也不确定申报的内容是否能被很好的实施,有可能申报者只是想做出好的申报书以获取项目资金。资金提供者只是根据审核者提供者审核通过的名单来拨付相应的资金,他们并不能保证审核者会严格地按照审核程序来确定每一个项目,有些情况下审核者可能会因为某些私人原因偏袒某些项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制度如何安排,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般情况下,学校会组织专门的评审小组对学生的申报书进行审核,但是如果评审组的老师互相徇私,互相推荐项目,可能会使得“有关系”的同学可以通过审核,但是真正优秀的同学被排挤。有的项目承担者只是希望项目通过,以此来获得荣誉,又或者只是为了获取项目资金,在取得立项受资助后,不会按申报书的计划进度展开研究,最后在交结项书时弄虚作假。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执行监督以及监督的力度并未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大多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外部性
科研项目经费一般是财政资金拨款,而财政资金往往被认为是公共品,作为公共品,就会存在外部性,所以“搭便车”的现象无法避免。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共享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搭便车”的现象突出,科研项目会表现出很强的收益外部性。外部性会使得市场不能有效的优化资源配置,导致效率损失。
二、解决思路
(一)建立有效的科研信息公示平台
减小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是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降低搜寻成本。学校应该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及时有关每个项目的审核、实施、结项、监督等信息。信息的上传和下达可以通过网上、邮件发送、短信发送以及文件传递等多渠道来进行,以此完善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的信息数据库,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及制度约束机制,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产生,确保科研项目管理的公平、公正。
(二)明确各阶段任务及对应经费
在项目实施前,规定好项目每个阶段需要达到的标准,如果项目实施期限是一年,就可以规定每季度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根据其完成的情况拨付相应的项目经费。如果项目存在拖延或者完成状况不好的情况,则停止经费资助,取消该项目的参与资格。
(三)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应该具体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如果在项目申报或者执行过程中被发现有弄虚作假或者学术抄袭行为,应该取消其项目资格。同时,如果审核过程缺乏公平性,也应该予以惩罚。学校的科研项目应该实行一对一监督管理,将项目监督者负责的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日常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之一,直接与其绩效津贴与个人收益挂钩。
三、结语
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游戏规则”,有效的制度可以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是难以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科研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只有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项目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当前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注释:
①张云华.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01):106-111.
参考文献:
[1]邴浩.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05):106-111.
[2]万丽华,龚培河.高校科研经费腐败的形式、根源与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05):40-43.
(一)提升高校科技发展水平
科研项目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项目成果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增强知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科研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制约高校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推动高校科研发展进度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各种知识交融的场所。自由的学术氛围决定了高校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重视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是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发展的起动机。因此,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部分,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已成为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是管制型的官僚制,管理多、服务少,权利大、责任小。项目管理者与项目负责人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缺乏沟通,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存在“一事无人管,一事多人管”的现象,使得项目负责人无所适从。在日常管理中,管理人员往往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其工作局限于对项目、经费、成果鉴定等被动管理。而对项目负责人需求方面的工作缺乏探究和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识不强,使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大大降低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不够重视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比较重视前期立项工作,而对立项后的管理工作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归档情况、中期检查等掌控不到位,导致大部分项目不能按时结题,从而影响了整个科研项目进度。
(三)项目管理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教师组成的信息交流体。但是,因为某些方面不成熟的因素,往往导致管理人员和项目负责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或者是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没有做到及时地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或者管理人员没有准确地采集到项目组成员的整个研究动态,所以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加重了项目过程管理的难度[1]。
(四)项目负责人和科研团队存在信心不足
科学研究是一项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研究过程,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也是如此。有时候研究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成果,有可能研究到一半又要重新实验,从而导致研究人员没有成就感。因此,在早期申请立项研究时,信心十足的项目负责人及科研团队可能最后因为无法结题而延误了结题时间,更有一些项目负责人申请立项后,不严格按照立项研究的进度进行,混淆了研究程序,导致研究不能按时完成,这种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
三、完善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必须有完善的、独立的、健全的管理办法及制度。传统的理想化组织管理模式环节多,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快速传递。现代高等教育提倡扁平化管理,尽可能地减少中间环节,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应当是限集权,适当放权,增强适应性和灵活性。[2]制定完善的科研管理办法,必须按照具体的要求严格实施,否则办法形同虚设。高校科研(技)处是学校最高科研管理机构,上对各级主管部门和国家各部委科研管理部门,下对学校各二级单位主管科研的领导、秘书和从事研究的教师。因此,高校科研管理机构要及时准确地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信息传达给每位科研教师。对各类科研项目立项、中期检查、项目结题等每个阶段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提高项目管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建立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
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了解各种政策和法规,熟识学校科研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实施。2.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新时代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也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很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倡导者。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对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极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本单位科研教师与上级主管部门相互联系的“桥梁”,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和语言沟通技巧。3.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知识。高校应为项目管理人员做专业项目管理培训,改变管理能力,增强服务意识,强化岗位职责。4.实行绩效机制,激励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三)创造优质的科研团队
科研项目研究中,科研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调动项目负责人积极性,重视科研人员的优质团队培养。1.学校应建立灵活有效奖励制度,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新性。如学校设立立项奖励金,激励项目负责人组建优质的团队,积极申报高级别高水平的科研项目。2.学校应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项目应给予不同的校内经费补贴。3.完善科研教师的培养机制,学校投入经费培育有创造性、积极性的青年教师。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组建精干的科研团队。4.组织教师学习校内外的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熟悉各类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整个流程。
(四)明确项目管理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关键词】 科研经费; 高校; 绩效考评; 监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也大幅度增长。若想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如何管好用好高校科研经费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无法适应高校当前的发展,怎样充分、安全、有效地管理好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虽然为科研经费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够完善,适用性界定模糊、操作性标准不一,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一些条款甚至不具备执行的条件,存在不可操作和执行难的问题。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执行和监督的标准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实际操作中便无章可循,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都会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二)管理意识不到位
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大多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对拨入的科研经费到账后的使用方式,主管科研的领导及科研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重立项轻管理。他们认为这些经费是科研小组自己立项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和自主支配权;只关注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对于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并不重视。此外,也有科研负责人将经费转到协作单位,如:财政拨入30万元,以其他方式转出20万元,高校财务根本无法控制资金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为了防止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资金外流,高校在经费监管方面一般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对于所谓的这些“身外之财”,学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只要科研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科技水平,在经费支出上只要是合法的原始凭证,就可以报销。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不作要求,未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结项审批大多数是由课题负责人自己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经费管理意识薄弱,是科研管理问题形成的首要原因。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多、涉及部门较为分散,负责科研项目技术层面管理的科研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项目的争取或管理费的提取,却常常忽视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实施跟踪监检。由于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管理,不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判断其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这就造成在经费的管理上,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酿成管理松懈无序的严重后果。
(四)科研经费运用不合理
在与兄弟单位交流科研经费的管理经验时,大家普遍感到,当前财务人员似乎仅仅只是经费的保管员,仅需履行“只‘算’不‘审’”这样一种报销手续。在经费的报销过程中,很难从客观上明确界定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用于研发的费用却占较低比例,这种情况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探亲差旅费作为调研旅费报销,培训费中含旅游费、通信费等与课题项目无关的个人支出占了很大比例;且存在着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的问题。经费报销的内容脱离了科研课题实际,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性,把科研项目经费当作其个人“小金库”。此外,有些科研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课题,经费混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陷入只要是用于课题研究就行,至于如何区分并不重要这一误区,造成科研项目成本准确性不够。经费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管理和监督,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五)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
根据财预[2010]7号通知,财政部关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纵向科研项目的净结余应归还原资金渠道,此规定使其结余资金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横向科研项目资金结题不结账现象在高校中仍然较为普遍。科研项目早已结题并通过项目下达至单位验收评估,可结余资金却长期挂账。此外,由于高校对这些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经费结题与结账的过程相脱节,长期挂账的剩余资金被用于科研项目以外,从而造成了经费的流失。结题不结账还会导致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及时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形成高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负担。
(六)科研资产管理松懈
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校所拥有的科研资产也越来越多,但在科研资产的管理上依然存在以下隐患:重科研经费的申请,轻科研经费的管理;重事业经费资产,轻科研项目资产;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现象导致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不规范,难以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另外,纵向的科研经费一般研究期限在两年以上,这些经费是随着课题研究进度的需要而陆续产生的,时间跨度较大。财政部门要求使用单位的项目预算经费必须在某个时间节点达到序时进度,若单一的追求节点达标,就会使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形成突击花钱这一不良后果,开支一些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或超前配置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造成高能低用、高价低效、重复购置资产等现象,使得正常的科研经费被挪用、挤占,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极大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为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呈递进式增长的科研经费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小组取得的各项经费,无论其来源渠道,必须纳入高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管理科研经费的学校领导、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科研经费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对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各项措施,提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认识,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学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对经费使用及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纵、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项目实施办法。对科研项目实行“经费记录”的控制管理,即科研部门根据项目合同派发一个封面上印有该项目名称、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期限、金额、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原则和报账手续等的记录本给该科研小组。财务部门在此“经费记录本”加上财务编码(主要是提高科研项目经办人的报销效率,财务人员按此财务编码便能在众多的科研课题中迅速查找到此课题),对照项目经费使用开支的标准进行核算,及时登记科研项目的每一笔开支情况。根据“经费记录”,科研项目负责人能随时了解该课题的经费使用明细、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严格按照“经费记录”规定的项目、支出标准、范围审核报销;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无“经费记录”不予办理报销业务,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确保高校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此外,还要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科研经费结题结账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问题,科研项目通过验收或结束后,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相关信息;财务部门则依据经费的来源及科研经费结账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结余资金。对一直挂账的结余资金进行全面清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项目资金拨款单位有具体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处理。对于科研项目已经结束或通过验收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应配合财务部门按照相应规定做好结余资金清理,对逾期不办又无正当理由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规定严肃处理,该收回的收回,该核销的按程序尽快核销,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真正走上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做好科研资产的管理工作
由科研经费产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管好用好科研资产,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及资产处置的监督,促进资产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创新管理手段,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行资源共享,及时做好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的清理,使科研资产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科研经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明确目标,完善评价机制,杜绝经费在管理及使用中违规违纪等现象的发生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高校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和追踪问效制度。一方面采取自评、交叉评、系统评和监督机构评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来进行考核,推进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科研项目资金能切实地发挥效益。同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 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1,14(1).
[2] 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