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工作小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案例教学法 医药市场营销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52-02

医药市场营销是一门建立在医药商品学、经济学、消费行为学、广告学、药事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等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它要求学生掌握营销、管理、消费行为等基本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和营销方法分析并解决具体营销问题,是高职院校医药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中药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为了提高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的有效性,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药营销教学团队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针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知识点多、专业理论性强及涉及面广的特点,多数任课老师认为使用案例教学法来教学是最有效的,特别是微案例教学法作为案例教学法的补充,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快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是提高医药市场营销课堂教学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微案例教学法在医药市场营销教学中的作用

微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借助简短贴切的情景对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形象的描述或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甚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实施微案例教学法不但能达到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吸引力、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点的目的,而且还能让学生站在医药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借助微案例情境了解更多医药行业的相关信息。

(一)理例结合,便于理解。微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多数是实际医药营销活动的经典情景,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营销理念。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个别案例中提炼出医药营销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对医药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

(二)随时配合,运用灵活。微案例一般包含1至2个知识点,针对性强且体量小,所以运用简单灵活,花费时间少,可以随时配合理论知识讲解的需要,让学生及时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三)师生互动,提高效率。在新课改中,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让学生主动思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易于理解,增强信心。微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取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提问可以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同时,也为后继的综合案例分析打下基础,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遵循人的学习规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二、微案例教学法在医药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施

(一)实施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微案例。根据“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原理,每门课的第一次课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导入新课关系到学生对任课老师和对整门课程的喜欢程度。利用微案例教学法,借助热点医药营销事件、医药行业趣味性话题、学生身边的营销现象等作为微案例切入“第一课”,紧紧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达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此外,每一次授课前也可以利用微案例进行导入,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微案例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利于课堂的开展。

2.新知讲授环节运用微案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知识点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接受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介绍一些重点难点时,借助微案例来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

3.课堂结束环节运用微案例。完整的一次教学在结束时一般会有小结,有时候还会根据内容布置课后思考题,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果在小结时巧妙引入微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此外,课后思考题也可以用微案例的形式布置,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二)实施的主要步骤。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与普通的案例教学法相比要简单得多。一般来说,普通的案例教学法的步骤比较复杂:第一,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第二,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组长负责人员分工和协调工作;第三,各小组根据案例资料进行讨论,并回答老师针对案例和理论知识提出的问题;第四,小组代表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发言;第五,老师针对讨论过程和发言情况进行点评,学生小组互评;最后,上交讨论结果或者案例分析报告。这种案例教学法不管是授课前还是授课中都需要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缺乏灵活性和易操作性。鉴于学生学业的繁重和授课学时的有限,案例教学法有时候并不适合运用,此时,可以用微案例教学法进行补充,一般的微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老师针对要讲述的知识点展示微案例的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结合知识点和微案例内容讲解,或者先提问学生回答后再通俗讲解;最后,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或者举一反三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三、微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医药市场营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微案例的数量和质量。经过长期的实践,微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医药市场营销教学确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每节课的微案例运用并非多多益善。一般来说,50分钟的一节课可以引用3~5个微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即可。微案例过多,占用时间过长,自然就减少了传授新知识点的时间,甚至完成不了教学计划,容易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反之,微案例过少,课堂容易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除了关注微案例的数量,其质量也要重视。借助质量高的微案例可以让老师讲课时游刃有余,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豁然开朗。

(二)微案例的采集。微案例的采集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首先是对案例的选择,考虑到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在案例选择时尽量选择与医药行业相关的案例,这些微案例要求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既能达到对知识点的支撑,又能反映最新的行业信息。其次是对案例的编辑,由于大部分的案例都是综合性较强、信息量较大,要体现微案例的“微”,编辑工作就十分重要,要用简短准确的文字将案例描述清楚,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

(三)微案例的来源。综合案例资源相对丰富,查找相对便捷容易,一般适用于在一章书或者一门课学完后讲解,但是微案例的资源相对匮乏,但需用量又大,而且微案例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信手拈来。因此,任课教师平时要不断挖掘与积累、学习与总结,并且熟记于心,授课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旁征博引。微案例一般有以下四种来源:

1.教材以及辅助教材。医药市场营销的教材有很多,一些教材相对比较受欢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编者在编写教材时都会选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丰富教材的内容,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查阅和对比,选择一本趣味性强、案例资源丰富、编排合理的教材非常重要。

2.新闻或财经类节目。如CCTV-2的《商道》、CCTV-1的《新闻联播》等节目,经常会有一些典型的营销案例,具备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任课教师经常关注这些栏目,可以使知识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3.网络途径。一方面,可以从知名的营销网站获取案例,如全球品牌网、中国营销传播网、医药联盟网等,这些网站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可以找到最新资讯;另一方面,可以从各大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获取案例资源,这些网站收录的案例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针对性更强。

4.生活中所见所闻。营销无处不在,只要用心总能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会。

(四)微案例的展现形式。微案例的展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文字。这是微案例的主要展现形式,可以是一首诗词、一段歌词、一段广告语、一句名言等。用这些名人的经典文字作为微案例的素材,可信度高,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图片。图片比文字具有更多优势,如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等特点。用图片作为微案例教学的展现形式,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快速理解专业、抽象的知识点。一个药品包装盒、一份药品使用说明书、一张药品POP、一张照片、一则印刷广告等都可以作为素材。

3.音频。声音能够反映出特定的情境和烘托气氛,有些信息用文字描述需要大量的篇幅,也找不到合适的图片来表示,这时就可以借助音频的表现形式。音频的真实感和强感染力,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来提高上课时的注意力。微案例的音频素材可以是一则电台广告、一段歌曲等。

4.视频。视频集结了声音、文字和画面的优点,一段简短的视频就能蕴含较大信息量,这是最吸引学生眼球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展现方式。微案例的视频可以是剪辑加工过的新闻节目、财经节目、名人演讲等。

(五)微案例库的建设。由于医药产品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使得药品行业受到的监管更多,医药营销活动也有更严格、更专业的规定与管理。因此,医药行业的营销案例相对其他行业会更少,在微案例采集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找不到可以支撑知识点的医药案例。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发动团队的力量,分工合作,通过平时的挖掘和积累,建立医药营销微案例库。

综上,微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医药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药市场营销课程的授课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交流和改进,共同努力建立资源丰富的医药营销微案例库,以更好地提高微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志胜,龚云虹.微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罗丹凤.高职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5-40-2)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环境;营销策略;药物行业;抗肿瘤药物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9066

1抗肿瘤药物市场环境

1.1宏观市场

1.1.1人口与自然环境

根据1973―1975年全国人口死因回顾调查及1990―1992年1/10抽样人口回顾调查资料,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见下表。

由上表可见,在过去30年间,我国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预计在未来20~30年,我国肿瘤死亡率将继续上升[1]。

1.1.2经济因素――社会消费者个人收入

分析宏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的主要目的是找出直接或间接决定、影响社会购买力的各种因素,社会购买力是制约企业营销的关键,而消费者个人收入又是影响社会购买力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抗肿瘤药的研发周期长,研发难度大,常常导致单价较高,这个特点要求社会具备较高的社会购买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7%。由此可见,以2005年作为参考,抗肿瘤药物虽然价格普遍较高,但在我国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2]。

1.1.3科技因素――专利期之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在医药行业就是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上,这是一个技术壁垒。新药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包括药物产品专利、药物制备工艺专利、药物用途专利等不同类型。国家规定药品的专利保护期限通常为20年。药品市场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如2012年,礼来公司由于抗肿瘤药健择(Gemzar)及抗精神药物再普乐(Zyprexa)专利到期,导致当季净利润同比下滑27%。

1.1.4政治与法律因素

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对国家政策非常敏感的行业,其市场动向受政治和法律的影响非常之大。如限制药品价格、医药分家、深化医改等政策都使药物行业发生了地震。

1.1.5小结

纵观抗肿瘤药物的宏观市场,其主要特点为:一是患者基数大且增速高、社会购买力强。这说明抗肿瘤药物有天然的很好的市场前景;二是技术更新快,新药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利好,将使更多患者受益,并有可能通过个体化治疗,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公司来说,将不断处于药物更新换代的压力中,尤其是药物即将专利到期时,如果不能升级产品或联合用药产品,将极大的影响销售额;三是国家政策的变化。这要求企业在营销时时刻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遵守法律、遵守合规,并且不断适应政策变化,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品组合,优化营销策略,必要时做出市场转型。

1.2微观市场

1.2.1企业内部条件

企业内部条件涉及9个方面内容:目前的战略运行效果、资源强势和弱势、企业价值链、核心能力、产品竞争力及市场营销状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状况、经济效益状况、组织效能与管理现状、面临的战略问题[3]。这些内因都影响着企业在微观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1.2.2竞争对手

抗肿瘤药竞争对手之间存在着互利互节的关系。有的是纯粹的竞争关系,如治疗乳腺癌的长春瑞滨和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有的是合作关系,如治疗结直肠癌的Xelox方案,就是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的联合治疗方案;如可以选择联合或不联合细胞毒性药物的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等。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联合方案中的药品厂家通力合作,使患者最大可能的受益。

1.2.3营销中介――医疗机构

在药物行业,最终的消费和受益者是患者,而抗肿瘤药物是处方药,根据国家法律,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才可以购买。这是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即产品的销售要通过中介,即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药物的销售,某些社会偏见通常会将药品销售与提成挂钩,将合作关系与行贿受贿划等号,而现实并非如此。药品是涉及人类健康的特殊产品,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更是关系患者的生存,无论是药物公司,还是医疗机构,都会本着患者受益的原则选择药品,两者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药品医疗信息的传递上。医学信息传递的越充分,医生理解的越充分,运用的越得当,患者的受益越大,此处所说的医学信息包括:药品的临床适应症、有效率、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现和上报、临床试验的更新等。

1.2.4小结

在抗肿瘤药物宏观市场一片大好的景象下,微观市场可谓险象环生。企业自身实力、竞争对手之间的互利互节、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强弱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成绩。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找到药品的特点和适应人群,推出适合的营销策略,以对抗竞争;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使药品被充分了解和正确使用;并保证物流配送的及时和有效。

2抗肿瘤药物营销策略分析

2.1调研与市场定位

通过对符合药品适应症的客户群及医院的调研,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制定营销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将顾客作为细分为多个市场,利于药品快速占领市场并维持市场占有率[4]。市场定位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它的实质是突出企业及其产品的特色,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5]。比如同为治疗食管癌的药品,可根据其治疗有效率,选择早期、中期或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其目标客户群。

2.2竞争与合作

第一,差异化竞争。包括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价格定位差异化、促销战略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化,形成企业药品的品牌价值。差异化既可以满足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需求,又为企业构筑了进入壁垒,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6]。第二,市场活动。企业通常开展科室级会议、区域级会议、全国级会议等,进行药品的学术推广。针对病情复杂比如涉及多学科合作的疾病,还可以通过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集合多个科室的医生,讨论病例并给出诊疗意见。另外还可以通过慈善赠药活动,患者和医生有机会使用更多药品,从而更了解药品的效果,为医生改变处方习惯及患者后续持续使用奠定基础。第三,“多赢”合作。立足于联合用药,企业之间可以展开合作,不但可以促进企业药品营销,也可以帮助医生积累用药经验,使患者更大程度受益,从而实现“多赢”。由于药品的研发周期长和投入大,企业间还可以共同投入研发,为未来长期的营销收入做准备。如2012年,安进(Amgen)公司与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公司合作协议开发和销售安进公司在研的5种单抗药物。

2.3客户关系管理

第一,目标客户的选择[7]。在确定了市场定位之后,需要对各细分市场做细致入微的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销售的增长点,这项工作要具体化到科室、适应症、处方医生上。即药品在相关科室、适应症和目标医生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如某一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其目标科室为肿瘤内科、肛肠科、普通外科、肛肠外科等,目标医生常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第二,客户分级[7]。根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即对处方的贡献度或者对市场的引领度,可总结出客户分级金字塔。根据客户分级,来确定对不同级别客户的拜访频率、资源投入方式及数量。第三,医生处方行为分析。医生在进行处方时,往往会有自己的处方首要原则,如某医生相信某种抗肿瘤药物是发病初期的最佳选择,或者当病人不能用其他药物得到控制时,这种药物也是替代药物的首选[8]。企业营销策略应该包括改变医生的处方行为,尽量使药品成为某一类治疗方案的首选,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第四,充分传递信息。包括药物的正面和负面信息,以便使医生更好的做出处方决策。[8]

2.4营销人员管理

第一,销售目标导向力度。目标导向力度是衡量销售人员的一个方面,即销售人员是否可以在接触客户的不同阶段都牢记要实现的销售目标,是否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落实向成交目标努力的具体行动,以及这样的行动是否具力度、执行落实是否到位等。[9]第二,过程管理。一个完整的销售过程包括销售探查、接触前准备、接触顾客、需求识别、商品展示、处理反对意见、完成销售、售后。[10]表现在抗肿瘤药物行业,即营销人员通过探询,了解医生新收患者,患者疾病类别等信息,并在拜访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用药倾向,介绍自己药品的适应症及优缺点,必要时解答医生或患者的提问,从而帮助医生或患者正确选择并使用药物。完善过程管理,可以更好的向销售目标进发。

3结论

由上所述,抗肿瘤药物既处于形势大好的宏观市场中,也处于白热化竞争的微观市场中,这对企业来说既是利好,也是挑战。企业需要从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竞争与合作、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人员管理等多个角度出发,制定多维度的营销策略,全面提升自身营销实力,面对挑战,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徐宁志,董志伟中国肿瘤流行状况与防治对策述评[J].肿瘤防治杂志,2013(1)

[2]刘子安中国市场营销[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托马斯・英格拉姆,雷蒙德・拉福格,雷蒙・阿维拉,小查尔斯・施韦普克销售管理:分析与决策[M].李桂华,译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上官方平医药销售医药代表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唐玲,邱家学试论医药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战略[J].中国药业,2006,15(17)

[7]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安迪・法兰医聊:医药代表拜访指南[M].张志扬,孙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范文第3篇

    1 相关法规[1]

    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于2000年1月1日,在2001年2月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对药品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在《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管理规定》中规定甲类非处方药为红色“OTC”,乙类非处方药为绿色“OTC”; 《药品管理法》和《非处方药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和包装指导原则》中均有对“药品说明书”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为我国药品分类管理体制的全面建立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 我国非处方药的特点

    2.1 我国非处方药品均为国家药品标准品种。除地方标准品种和中药保健药品外,全部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药品种资料汇编》、《部颁标准》、《进口药品目录》等,保证了非处方药品种质量的规范和统一。非处方药是根据长期临床使用证实安全性的药品,不会引起药物耐药性、依赖性或抗药性,无潜在的毒性,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规定的正常用法、用量范围内不会产生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2.2 分为甲类和乙类两种类别管理,其中甲类非处方药为红色专有标识,乙类非处方药为绿色专有标识。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

    2.3 非处方药适应症明确,适用于患者能够自我诊断的轻微疾病。对减轻症状和延缓病情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疗效确切。

    2.4 非处方药的主要剂型包括口服、吸入、外用、腔道栓剂等,方便患者使用。并且制定了统一的药品使用说明书,简明易懂。

    3 非处方药的合理应用

    3.1 对症购药 非处方药一般用于容易诊断或治疗简单的小病,如咳嗽、感冒、腹泻、消化不良、便秘、头痛等。因此,消费者在购药前可向零售药店的药师咨询,准确判断病情,对症用药。

    3.2 检查包装,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要求服药 购药前,要仔细检查药品包装,注意药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贮存条件、批准文号等,绝对不能服用过期药品。还要注意药品的适用症、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决不可贸然用药,当用药出现异常或服用一段时间后症状未见缓解的情况,应立即停药,及时找医生诊治。

    3.3 严格掌握药物用量 有些患者用药不能按时定量,经常随意增减药物用量。有些患者因某种原因忘服、漏服,有些患者见症状稍有好转就立即停药,还有些患者随意增加药量,这都是不规范的用药行为,会不利于病情的好转,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应严格参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规定,这样才能保障用药安全。

    3.4 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目前有些患者经常多药并用,以为可以加强药效,但多种药物滥用易引起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搅乱人体正常防御功能,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加重病情。如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合用会增加出血的危险;苯妥英那与西咪替丁合用会导致抗惊厥药中毒;茶碱与奎诺酮类抗菌药合用易引起茶碱中毒。

    所以,患者在购药前最好向执业药师询问正在使用的药物与欲购买的药物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5 孕妇慎用非处方药 妊娠开始的前三个月是孕妇用药的危险期,此时胎儿正处在发育形成期,即使是维生素也可能会使胎儿致畸。如在此期间需要用药,应咨询医师,尽量缩短疗程。

    4 加强非处方药合理使用对策

    4.1 普及民众科普教育,普及自我医疗知识和安全用药教育,提高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防止药物滥用[2]。

    4.2 按要求严格规范非处方药标签、标识物、包装说明书的编写。对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性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广泛内容及不良反应进行检测,并开展非处方药的疗效评价。

    5 小结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范文第4篇

1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1.1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据IMS health报告,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20亿美元,市值较过去5年增加1780亿美元;虽然销售额逐年增长,但从2000-2007年的总体趋势看,增速却在逐年减缓,2007年降至最低(6.4%)。 其中3个领域表现引人注目:一是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预计增长强劲,增长幅度达到13%~14%;二是仿制药增长幅度达到13%~14%;三是专科药品增长幅度将达到10%~11%。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2008年报告数据称,2007年美国研究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16.4%,协会成员研究开发费达到445亿美元,总的研究开发费为588亿美元。由于研究开发费用越来越高,发现新的药物单体化合物的速度减缓,2007年全球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NME)13个,新生物药品(New Biologic)6个,比2006年数量显著下降。为了削减研发开支,许多跨国制药公司开始剥离研发中的非核心部分,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外包给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人才密集、成本低廉,已成为外企首选地之一。

1.2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如“863”高技术计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国内医药经济在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科研开发力度。2007年,受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及各项有利于医药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影响,国内医药经济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工、商盈利能力和终端用药水平显著提高,医药工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是2006年的10倍以上,达到了54.65亿元,占利润总额的9%(表1)。

全国主要医药商品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化学原料药及制药中间体的贸易顺差保持强劲势头,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医疗器械贸易顺差为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西成药国内需求旺盛,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口增幅高于出口32个百分点。

2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2007年,上海生物产业基地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这标志着上海生物产业已纳入国际生物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上海已经成为四大国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基地之一,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的基地之一。

2.1 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生产稳步增长,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研发外包发展迅速,呈现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医药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远远高于全国增长水平(23.13%);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6位,产销率达9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4.5%);企业亏损面为21.75%,比2006年增加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亏损面0.92个百分点(见表2)。

工业企业规模与2006年基本相同,以小型企业为主。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比例5%以上(见表3)。

工业制造企业中化学制药占据主导地位。化学制药是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柱行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资产分布看,化学制药业的资产占到49%,约是其它各子行业的总量。

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上海已培育了一批疗效独特、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如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水痘疫苗”、海尼药业的“氨氯地平”、现代制药的“阿奇霉素”、和黄制药的“麝香保心丸”等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2007年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销售额超过5亿元,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形成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产品。

2.2 上海医药的经济地位

医药工业稳步增长,在全国经济地位徘徊在第6~7位。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0.03亿元,居全国第6位;销售产值322.8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0.82亿元,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29.50%。

医药商业在全国处领先地位。2007年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476.18亿元,居全国第2位;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为446.48亿元,居全国第1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69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27.42%。

2.3 各子行业工业经济运行

经济比重:化学制药是医药行业的经济支柱。各子行业中,化学制药在医药工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化学工业中,制剂的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3%。

经济增长情况:化学制药工业中,制剂产值高居榜首,中药饮片增幅强劲。制剂的工业总产值为141.84亿元,位居第1位;而中药饮片产值增幅最为强劲,高达832.4%。

经济类型:国有经济企业数量下降明显。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企业由2006年的109家增加到117家(增长了7.33%),其他经济属性企业由67家增加到87家(增长了29.85%),而国有企业则从2006年的24家减少到21家(下降12.5%)。

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331家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117家,股份制企业84家,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60%以上。

2.4 上海医药产品终端市场情况

以上海地区样本医院(样本医院为83家,包括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42家,一级医院14家)购药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医药产品的市场情况。

市场份额:表4数据显示,市场份额较低。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上海产品的品种数增长率远远滞后于样本医院产品的增长率,所占份额较低,上海产品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严峻考验。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中,上海产品有612个,占全部用药的31.29%。上海产品企业数为113个,占全部企业的6.85%,从中可看出,虽然企业生产的品种数多,但没有优势、重点品种。而由用药金额所占份额14.21%可见,上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大,市场地位不容乐观。

产品竞争力:合资产品总体竞争力优势明显。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平均增长率为2.99%,高于上海产品平均增长率(1.65%)。

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中,合资企业数量占上海企业数的12.39%,其产品占上海产品的21.24%,而市场份额却高达46%。可见合资企业产品规模较大,产品集中度高。

竞争地位:样本医院金额领先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占有率有所下降。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的品种、金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9.38%和4.67%。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领先品种中,上海产品虽然份额过半,但品种数量有所减少,金额也随之下降,上海企业对金额领先的热点、重点品种关注度不够。

2.5 科研状况

科研投入与产出: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增加,但在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中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科研投入依然较少。2007年,上海从事药品研究机构、研发公司、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单位超过400家,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但生物医药制造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与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显示,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投入的项目最少,经费支出相应最少,分别为1052个和14.10亿元。

药品研发速度较慢。上海新药和仿制药注册位居全国第12位。2007年,国家加大了药品注册审批监管力度,颁布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提高新药门槛,鼓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减少低水平重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07年,上海仅获得23个新药和仿制药注册批件,其中新药注册批件数7件(5个化学药,2个生物制品),占全国新药注册批件数的4.4%;仿制药注册批件16件,占全国仿制药品注册批件数的2.3%。

医疗器械注册秩序明显改善。2007年下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对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组织了核查试点,对部分重点监管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专项检查,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等配套文件,规范了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工作,医疗器械注册、生产秩序有了明显改善。2007年上海完成I、Ⅱ类医疗器械注册880件。

药包材批准数量快速增长。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基础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2007年上海获得批准的药包材由2006年的8个增加到32个,增长300%,从构成来看,主要是口服固体药用瓶,其次是药用封口垫片。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授权的上海生物医药发明专利达到444件,比2006年(438件)略有增长,其中A61K类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67件(增长16%),c07类115件,C12类129件。

在A61K中,中药专利授权量占A61K半数以上,达到51%;其次是化学药,达到38%;生物药占11%。

从专利权人分布情况看,高校是申请专利的主要力量,占A61K类授权专利的40%;其次是企业、个人和科研机构,分别占23%、20%和17%。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取得可喜成绩,企业创新能力正在提高。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总数中,上海占了15.4%,创历年来上海获奖比例最高纪录,共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占全部奖项的30%,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占全部奖项的2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3.1 企业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

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浦东新区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57家,比上年增加7.21%,其中化学制药企业87家,中药制药企业14家,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50家,生物制药企业138家(占38.66%),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

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近5年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子产业中,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36.2%,占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24.69%上升到2007年的38.66%;外资和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年均分别增长30.42%和26.05%。

3.2 企业规模

总规模呈扩大趋势,企业仍然偏小。2007年末,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总资产均有显著的增加,显示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近些年来总体规模呈扩大趋势。

但企业上述指标的平均数与2004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一变化主要与新增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有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不快有较大关系。

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回落。2007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增长,利润总额快速增长,但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比2006年显著回落。

自2003年以来,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呈现缓缓下降态势。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35%,与上年相比继续下滑。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3.42亿元,占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值的58.18%,比2006年提高7.71个百分点。

3.3 研发投入与产出

投人增加,成果显著。近年来浦东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39.35%。2007年,357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共计6.0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06%。但生物医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仅为168.91万元,投入的绝对数还比较小,但与2003年的98.95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07年获得新药证书1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9项。自主研制的4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通过了上海市组织

的项目验收。这4个抗体类新药分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银屑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源化抗体新药(益赛普)已经上市销售;治疗乳腺癌、银屑病的两个抗体新药已完成临床研究,进入申报新药证书阶段;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体药物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形成张江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共有35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分布在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研发和制造、医疗器械、现代中药领域,初步形成由六大模块组成的产业集群,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孵化创业、教育培训、研发外包、风险投资,园区内有20多家国家和市级研发机构、20多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研发中心、40多家生产企业、250多家创业企业和60多家研发外包企业等。

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高速发展,对新区15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年研发外包服务产值共计达到8.66亿元。已出现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睿星基因、桑迪亚、睿智化学等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研发外包企业。其中,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等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外包“领头羊”,已经步入了销售收入逐年翻番的高速成长期。

业务急剧扩张,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者。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新加坡星展银行和香港思格资本集团建立科星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5000万美元。IDG联合国内、美国和日本的3家风投机构,一并向桑迪亚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数千万美元;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顺利完成首个投资项目――凯赛生物(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 Ltd)的运作。

2007年,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科文思(上海)中心实验室、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落户浦东,礼来公司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会给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巨大的创新力,使其研发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小结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0.03亿元,同比增长15.21%,比上海GDP的增长幅度(13.3%)高出近2个百分点,但上海生物医药GDP贡献率较小、生产总值只占上海GDP的2.8%,经济总量在全国仍然徘徊在第6~第7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较低,以中小企业为主;新药研发投入在上海6个重点行业中依然最低,新药上市速度远低于其他发达城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产学研联动。药品终端市场合资产品占45%以上,上海产品占有率有下降趋势。

浦东显现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生物制药企业(机构)为主,研发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26.19亿元,占上海生物医药产值30%以上,但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出现回落。

医药行业工作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处方规范化;合理用药

处方是医疗和药剂师配制的一项重要书面文件。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1]: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 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

1 医院处方规范化

1. 1 处方类型 处方类型主要分为法定处方、协定处方、医师处方。①法定处方是指有一定标准规范, 具有法律约束力, 医师在开具时需要按相关规定进行;②协定处方是根据某一地区或某一医院日常医疗用药需要, 由医院药剂科与医师协商共同制定的处方, 通常用来开具大剂量或储备型药物的, 便于控制用量和种类, 减少患者中间购药程序;③医师处方则是医师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为患者当面开具的书面文件, 同时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效力, 如因处方造成医疗事故, 则需要开具处方的医师负责。

1. 2 处方规范 处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处方前记, 包括医院名称、患者基本信息、就诊信息等;处方头, 处方以“R”或“RP”起头;处方正方, 处方的主要部分,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用量、用法等;处方后记, 包括医生、药剂人员、计价员签名以示负责, 签名必须签全名。原则上处方不得涂改, 如有涂改, 处方人必须在涂改处签字以示负责。

2 处方规范化的效益

自2004年9月1日起, 最新制定的《处方管理方法(试行)》正式实施, 进一步规范了处方的开具步骤和程序, 从而保证了用药安全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处方颜色严格进行区分 《方法》要求所有医疗机构的处方格式采用统一印刷方式, 其中包括机构名称、处方编号、患者基本资料、药品信息等10余个项目。而不同科室开具的处方做了严格的颜色区分, 具体为品处方为淡红色, 急诊处方为淡黄色, 儿科处方为淡绿色, 普通处方为白色。通过对处方基本格式的规定, 药品监管人员可以具体查找处方药品的流向、使用情况, 从而在方便医院药剂审核的同时, 还方便了医院财务整理。

2. 2 规范处方书写 《方法》要求医师在开具处方时要采用规范化语言, 准确进行药品名称、数量、用法、用量的书写, 并且对西药、中药、中成药要分开开具。规范处方的书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医师用药与药师调配药物的分离, 确保处方调配的准确性, 同时, 字迹清晰的处方能让患者了解自身就医用药情况, 实现就医用药透明化。

2. 3 规范处方用药天数、用药品种数 《方法》还规定, 医师开具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 d用量, 急诊处方一般不超过3 d用量。西药和中成药的处方, 不得超过5种药品, 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 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 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个别医院对延长使用期限做了详细的规定, 最长延长不超过3 d[2]。规范处方药量可以有效防止滥开药、多开药的现象, 维护患者的经济利益, 同时对于部分需要监测血药浓度的药物、长期使用易成瘾癖的药物, 更是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性。

2. 4 不限制购药地点 新规定明确表示, 除特殊药品(毒性药品、精神类药品、麻醉类药品等)外, 医院不得要求患者必须在院内购药或指定购药地点。这既彰显药品制度的公平性与公开性, 也实现医院财务、用药透明化。

3 处方规范化与合理用药

处方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加强临床用药合理性。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包括开具大处方、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符合、处方用药存在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不规范、重复用药、滥用药物等。相关研究证明[3], 在临床处方开具中, 通用药物及抗菌药物所占比例较大。这是因为抗菌药物的经济利润大, 通用药物用途广, 通常不会出现医疗事故, 所以易造成滥用药。这也反映了药物管理的疏忽。因此, 进行处方规范化管理, 能有效规范医师的行为, 强调开具处方的法律效力, 使临床用药更透明、患者用药更放心, 同时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决心。

4 小结

合理用药是医疗的基本要求, 包含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等四个基本要求[4]。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政策的督促, 同时还要求相关医院、医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在诊治用药时, 利用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为患者开具合理、经济、有效、安全的药物, 从而在减轻患者身体痛苦的同时, 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素珍.新形势下处方规范化和合理用药探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5(5):83-84.

[2] 梁锦芬,陈斌.不合格处方分析与对策.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3):267-270.

[3] 毛疆民.我院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体会.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3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