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英语阅读 词汇教学 方法研究

英语的重要性大家有目共睹,学习英语的窍门和方法值得探索和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词汇教学的方法尤其重要,词汇作为英语的重要组成因素,需要我们掌握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1. 高中英语阅读课的现状

1.1学习热情不高

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没有学用结合,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作用,造成了学生对单词学习的厌倦情绪。即使在讲解之后,依然不能区分课文的生词词义和用法。

1.2没有明确的词汇教学目标

词汇教学有三层:第一层是核心词汇,是课程标准中规定要掌握的词汇,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且灵活运用;第二层是话题拓展词汇,属于不需要特别掌握,要求能够做到听懂、会读的认读词汇,;第三层是只需要学生理解,在文章中而出现的词汇,不要求必须掌握。忽略学生基础差异,进行统一要求,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纵向提高不利,也会让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丧失信心。

1.3成绩两极分化

词汇量大、单词长,英语字母和字母组合的音节与它们的拼法不一致,学生掌握英语拼音文字困难,甚至用汉语去标注单词读音,成为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

1.4角色的错位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愿积极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性不高,觉得词汇教学单调乏味。有效实施词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存在的问题

2.1词汇教学与语境不符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上,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在上课前,教师先把全部的词汇教给学生并讲解词汇的意义和作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忙于做笔记,虽然解决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但是脱离了语境,让学生不能通过猜测上下文了解词汇的意义,体会不到语言学习的乐趣,不能有效的利用词汇。

2.2不能准确运用

学生在课后记忆、默写的单词,只是达到了熟练掌握,不能准确运用。在鲜活的语境中猜测词汇的意思,并进行反复的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的学会对单词的运用。只有通过学生本身所做的大量的练习和运用才能完成学生对词汇的熟练掌握。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缺乏交际性

词汇教学的例句和词汇操作练习都脱离了实际生活,有重形式而轻意义的问题出现。在练习中缺乏新意,学生被动练习,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话语和交流能力。

2.4没有足够的学习策略指导

学生不懂得怎样有效的学习和记忆单词,经常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词汇学习上,却没有显著的提升。

3.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的建议

3.1分类处理词汇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分析目标词汇在阅读材料中的意义,合理筛选,对词汇进行分类。从对内容理解的影响程度上将词汇分为关键词、可猜词和可忽略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类处理词汇,多加练习,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词汇。

3.2对词汇教学进行区分

词汇从不同的认知要求可以分为认知词汇和应用词汇。

3.3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词汇

阅读之前预教词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猜词,在阅读过程中组织活动,归纳词汇搭配。

4. 结束语

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主要途径是词汇教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是需要着重攻破的一道难关。正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记忆单词,结合教学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词汇教学取得突破,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 阅读 结合

阅读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小学英语学习阶段,适当地开展阅读教学,对巩固英语课内学到的单词和句型、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为学生创造获取语言信息和运用语言的大量机会和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整体语言素质,又能让小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开展阅读教学,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英语阅读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应重点从“五个结合”来把握。

一、阅读教学必须与书写训练相结合

可以把阅读教学与书写训练相结合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短文回答问题,另一类是模仿话题写类似的小短文。根据短文回答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语法规范的训练。例如,在回答Do you like drawing?时,有的学生就很容易写成Yes,I am.而不是Yes,I do.又如,在回答What’s in the box?时,学生容易把答案写成It’s a pen.而不是There is a pen.模仿话题写短文要求学生先理解提供的范文,然后根据一定的句法和语言规则进行再创造。这种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教学必须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相结合

根据阅读材料,有些活动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如材料所描述的是一动物,让学生根据英语句子的描写,发挥想象画图。除此之外,根据适宜的材料,让学生剪贴、做卡等。教师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搭建舞台,使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成就感,通过查找工具书、利用Internet网络浏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weather一课时,给学生推荐几个英文的天气预报网站,并让学生去查New York,Tokyo,Paris,Moscow, London,Hong Kong等一些著名城市近三天的天气情况,学生在浏览中发现了humidity这个生词,查了在线词典发现是“湿度”的意思。虽然在网页上还有很多生词,但学生基本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三、阅读教学必须与培养学生的同伴合作意识相结合

在课堂上采用合作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及参与意识的提高。首先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小组,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What is the story talking about? How…Why…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可以进行扩展学生能力的训练,小组成员间就阅读材料进行提问及回答。

四、阅读教学必须与分步进行语言项目训练相结合

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功能旬等语言项目分步进行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和交际性操练。首先,借助图片、实物、教具等进行单词认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机械操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常用的游戏有摸物说词、看口形或表演猜词、听音传话、图片快速闪动、听指令做动作等,力求多种感官协调互助,使学生学得活泼而扎实有效,牢固掌握词汇。其次,将新的语言功能句呈现给学生,分层设计小的任务予以训练。这一环节要注意的是:句型的呈现要借助情景的创设而进行,以便让学生明晰语言意义及使用场合;要将活泼有趣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任务的设计要有较强的目标性、序列性和整体性。

五、阅读教学必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相结合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很多学生一说到阅读理解,心里就发虚。因为他们常见到的阅读理解不是太多词不懂就是词懂了,却不知文章所云;或者,文章大意抓住了题目却答错了,觉得英语实在是好难学。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必须在阅读速度、答题技巧、知识面的拓展上不断训练学生,使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逐渐提高,从而使学生高考成绩的大幅提升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二、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语言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以文字符号形式输入的外部代码,再结合大脑中的内部代码(即图式)进行编解码认知加工,从而理解并提取信息的过程。根据鲁姆哈特(D・Rumelhart)1977年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即是读者大脑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认知加工交互作用的过程。相互作用模式(the interactive model)也可称为图式理论模式(the schema theory model)。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开展课外阅读,创造气氛提高兴趣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自从新的音乐表演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掀起了一场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浪潮。音乐教学改革应朝着“隐形、简略、开放”的方向发展,不应再以传统的“显形、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音乐表演课程的教学。但在音乐表演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片面地看待课改,走形式主义,不注意音乐表演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岂不是音乐表演教育的悲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教学方法改革及把握改革的“度”两方面来阐述笔者对音乐表演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改革音乐表演教学方法

音乐表演是一门艺术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吹、拉、弹、唱、跳,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幽默的语言、潇洒的风度,令学生欣赏,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这表明教师的教学带上了表演的成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精湛的表演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首歌,教师唱得动听,学生就会产生学的愿望;一个小小的律动,教师跳得美,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通过表演,教师把音乐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习动机;通过表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仰慕、敬爱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形成了爱屋及乌的情感效应。那么,音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去表演呢?我的教学探索表明:注重情感溶人,以动激情,注意分寸,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表演的教学作用。

1. 情感溶人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善于进人角色。教师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表现相应的情感,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通过眼、眉等做出夸张的面部表情来达到幽默的效果。用双眉紧锁到舒展来表示困惑到明朗;用惊恐、欢乐、悲伤的表情来表现不同旋律的情感。我在教学欣赏课《惊愕交响曲》时,故意在上课伊始无精打采地打开录音机,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慢慢垂下眼帘,伏在讲台上作昏昏欲睡状;在猛然响起的强音中惊恐地睁大眼,倒吸两口气又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昏昏欲睡。此时,音乐未结束,教室里已由窃窃私语变成哄堂大笑了,我这才清醒过来,给大家讲述海顿和那首《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听着讲述,欣赏着乐曲,并积极地投人表情模仿,大家完全沉浸在乐曲的情绪、情感之中了。

2. 以动激情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情感引起的。也许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使之产生共鸣。音乐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奥尔夫说过:原本的运用不是单独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表演课上,不但要有动听的音乐、亲切温和的语言,还应有优美的舞姿来为学生创设美的意境。如:在教唱朝鲜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时,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我为学生表演了舞蹈《只要妈妈露笑脸》,学生欣赏完老师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并齐声说道:“老师,快教我们唱这支歌,快教我们跳这个舞吧”。通过老师的这一舞蹈,既帮助学生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注意分寸

课堂教学中的表演与舞台表演毕竟有所区别,教师的表演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表演时分寸要注意恰当。首先,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并非表演得越多越好,绝不能把音乐课变成了教师的独唱音乐会、独奏音乐会,而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讲、演结合,演、练结合,正确地处理好。教与演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次,教师的表情不能过火。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要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幽默而不庸俗,端庄而不拘谨,活泼而不浮跳。例如歌表演、小律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有蹦跳或富有动物特点的动作来表演,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学会知识,接受美的熏陶。

转贴于 三、把握课程改革的“度”

1.把握音乐教学过程与音乐教学目标的“度”

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音乐教学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即调过程,过程即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而教,重结果、轻过程,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这种把生成的、开放的、吸收的、鲜活的人的成长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直接的固定模式,排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学庸俗化、单一化,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智慧、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内在联系。更有甚者,则可能使本应该成为开启人类智慧、丰富个人情感、培养创造潜能的音乐活动课堂,变成“束缚人的牢笼”和“制造人的模具”。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音乐表演教学应该重视教学过程,把过程放在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去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度”,是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去把握的。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学生“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2、把握“学科综合”的“度”

“学科综合”的理念要求教师全面提高素质,拓宽知识面,有机合理地进行各学科知识的穿插。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把握课堂的时间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穿插,而不是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有这样一堂音乐课:要教唱歌曲《茉莉花》,老师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请学生上来闻花香,再泡一杯茉莉花茶让学生尝尝,然后叫学生说说古人赞美茉莉花的诗句,最后,所剩时间不多了,把歌曲唱了一遍就下课了。试问这节音乐课是成功的吗?否也。对茉莉花从嗅觉、视觉、味觉等解释尽管非常清楚,但忘了这是一堂音乐课,而不是一堂生物课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学到多少音乐知识呢?学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吗?诚然教师的目的可能是想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应注重学科综合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关系的理念而入手的,但最终的课程设计却偏离了方向。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关键是教师如何将知识技能、技巧巧妙地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感悟中去。因此,学科综合应体现学科特点,不是本末倒置,而是围绕教学目的来实施。

3、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度”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度”。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重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忽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离开老师以后,将无法继续自学音乐,而这与目前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是相矛盾的。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参与教学过程,而没有才艺的学生便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作为观众。这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理念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基本理论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就会走进传统的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将是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创造的一个范畴,而音乐美的创造则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音乐表演是音乐作品实现意义价值和审美的重要环节,在其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演唱表演这个中介环节,将乐谱上的音符通过转化成为音响,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音乐的美才能真正地展现出来,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使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广大音乐表演课程教师应该把握这个特点,积极进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把握教学改革的度,广泛交流,使得我国的音乐表演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莉。普通学校音乐课教学过程刍议[J]。中国音乐学,2003(4)。

阅读课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为新课标,是由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六年以后,也就是于2007年的4月份,教育部又对新课标进行了全面修改。在新课标中,有着明确的关于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它要求初中生必须具有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与此同时,新课标规定的初中英语阅读目标是“学生课外阅读词汇量需要达到15万词以上”。

新课改无疑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环节。但由于一直以来,一线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禁锢,在英语阅读教学上普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教学观念上的陈旧和方法上的单调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客观上也加重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因此,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水平的方法变得非常必要。

二、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要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老词汇、然后学习新词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教材词汇量大,文章的篇幅长,这就加重了阅读的教学任务,而且阅读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 词汇教学枯燥乏味

词汇教学是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对于理解文章语境及全文内容意义重大。在长篇阅读中,一般会有20多个单词。初中英语教师教授知识的时候,通常采取的办法是照本宣科,即按照课本后面的词汇表来教授。课堂上,首先是由老师领着学生读单词或者老师放录音给学生听单词,接下来老师便会把每个单词的含义讲给学生听,接下来是学生自己学习,最后就是默写。毋庸置疑,这种单调枯燥的学习方法,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 教师不重视师生互动环节

阅读教学中,通常是由教师的课堂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传统的教法就是由英语老师课前几分钟的引导语,直奔主题后,老师便开始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主要是想帮学生理清文章大意。这样,学生就只会在教师的带动下机械地、象征性地思考着老师的提问。这种看似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只会起到阻碍的作用。除此之外,很多老师喜欢用多媒体教课。多媒体教授课程,学习资源丰富,会让课堂变得生动,但它同样也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其直观性,会转移孩子的重心,他们可能会只注重多媒体本身而不把侧重点放在学习内容上。

3. 阅读课堂忽视对西方文化的介绍

阅读其实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变得非常重要。所以,要想把阅读教学水平提上去,必须要象滴水穿石般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法会忽视这一点。所以,学生在对西方背景知识不了解的情况下,肯定在阅读方面会做得欠缺或表现薄弱。

4. 忽视课外阅读的扩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英语老师不仅要重视所使用英语教材这一资源,还要及时关注一些课外读物,比如报刊杂志等,还要注意把握好阅读的难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技能,否则很难完成“学生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的初中英语阅读目标。

三、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阅读的有效方法

1. 灵活学习并运用词汇

作为教师,教授学生新的词汇后可以以多种方法来巩固所学单词。如动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词义模仿动作,由A同学来做动作,让其他同学猜测其含义。或者,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根据语境来猜测词义。

2. 注重师生互动

英语老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非常重大,例如,整个课堂的气氛是由老师来带动的,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不可以忽视。一节高质量的课堂,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才行。所以,新课改背景下,老师应该学会与学生适当地进行交流,把课堂适时交给学生。

3. 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阅读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阅读中会涉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人文、地理、风情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重相关的欧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注入。

4. 引导学生扩展课外阅读

熟能而生巧,厚积而薄发,这是妇孺皆知的。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强调让学生多读、多练。除了英语课本上的内容外,老师要多找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来跟同学们分享,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