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设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动态化工程,其在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成本控制方面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相关管理者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加强风险控制,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针对既定项目进行风险R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过程,以减轻或避免风险潜在损失,保证以最少的成本完成项目为目标。项目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效益。然而,一些建设单位盲目的追求施工速度,无暇顾及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导致建设工程中出现问题比较多,非但没有为工程建设缩短建设时间,还由于解决这些风险问题而浪费了大笔金钱和时间,可谓是得不偿失。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够规范

在我国的一些建设工程单位中,存在着风险管理系统不够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整。只有完整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才可能保证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然而一些相关人员在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时对其可行性缺乏考究,没有进行全面和具体的考虑。如果出现问题就难以提前发现,只能是当出现问题时再进行解决,使建设单位损失不能有效的控制,不利于工程单位的发展;其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不够科学。一些工程单位在进行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阶段中,为了简单省事,未经认真的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就随意的截取各种数据,导致风险管理系统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使其作用难以发挥出来。

二、建设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

(一)合同风险

合同是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的行为规范,是工程招标投标等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因此,合同如出现问题,将对有关当事人产生直接、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合同缺陷。合同应该保证一定的严谨性,如果合同中出现语句错误和有歧义时,将会影响其表达含义,很有可能使当事人为此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二,合同不够公平。责任条款、工程变更条款、价格调整条质量条款、验收条款、不可抗力条款、索赔条款等合同条款的设置不符合国际惯例,风险分担明显不合理,技术规范要求过于苛刻,都将给承包人造成较大风险;其三,合同翻译存在问题。合同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外文资料,而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同样会导致合同风险。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通货膨胀。工程所在国若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导致货币快速贬值,工资、物价大幅上涨,如超出合同预期将会直接严重损害工程参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其二,外汇风险。即由工程所在国外汇政策的变动、汇率波动、外汇管制、合同选定的外汇贬值、合同确定的外汇比例不足等因素引起的工程当事人的损失;其三,经济危机。严重经济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甚至可能导致工程中断,势必会给工程参与各方造成巨大损失。

三、加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工程风险培训

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良好的业管理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够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强烈的安全风险观念。建筑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还是工程质量上都和风险管理机制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提高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水平,减少工程风险事故,应该积极将施工安全责任具体各个施工人员,将其作为绩效评估内容,并且逐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责任制度的落实。

(二)加强合同风险管理

对于工程合同来说其不仅是确保项目的管理的重要法律文件,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控制风险。对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管理人优化风险意识,进行合同条款分析的时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风险的分析和管控,并掌握存在的风险,确保施工合同的顺利开展,保障工程顺利进行。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建设过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合同风险管控,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从而能达到其目的。

(三)加强项目风险管控

对于施工风险其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此需要针对项目环境风险进行分析,进行恶劣天气的安全常识教育,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的防范意识,有效的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其还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和汇率的变动影响,对此在进行风险管控的时候需要确保资金充足,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一系列的应急方案,对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控制施工时间,合理的控制施工成本。因为风险管理是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中,因此也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从而保障工程的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施工中,积极的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还能保证建筑单位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管理方式,才能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形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回顾2011年宏观经济走势,可谓跌宕起伏。国际方面,美国国内问题严重,高失业率、财政赤字、债务危机等都可能导致美国出现日本式的长期萧条。日本受“3・11”大地震和核辐射危机影响,政治再度动荡,经济形势难以快速恢复。欧洲则可能因债务危机而长期陷入泥潭。随着欧美债务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的复苏受阻,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的风险因素在不断累积。国内方面,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回升态势得到不断巩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宏观经济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国内又面临着通胀预期压力不减、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消费需求存在放缓压力等一系列问题。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尤其是2011年货币政策逐步趋紧,实体经济不景气和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结合“十二五”规划建议,未来一段时间的主线将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在银行监管动向方面,银监会尚福林主席在中国银监会2012年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将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监管针对性前瞻性,坚持“守底线、强服务、严内控、促转型”,全面推动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发展,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导致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转变,监管方的资本约束在加强,同业竞争已非常激烈。这些变化将深刻影响银行业的客户结构和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将面临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变革,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信贷规模受到控制、资本监管要求加强的背景下,“大规模信贷投放、高资本消耗”的外延粗放式的业务模式无法持续,银行迫切需要转变以信贷为主的业务结构,实现经营转型。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和可预见的今后较长时间中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下,银行业经营行为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细微领域,并已形成了与经济社会运行的高度正相关性。“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攻坚时期,有效支持国家宏观战略,既是银行业面临的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也为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要求的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给商业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规模、结构、速度、质量和效益”。当今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简单的规模增长并不是科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统筹“规模、结构、速度、质量和效益”。既要注重当前,更要注重长远;既要扩大规模,更要优化结构;既要讲求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关键,也是金融监管的核心。但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科学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商业银行要把握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和方向,积极调整结构,实现业务转型,适应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要重点防范近年信贷快速扩张带来的不良贷款反弹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突出问题;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确保业务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要正确处理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信用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风险管控措施和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提高风险管理前瞻性主动性。应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政策形势研究,优化调整业务结构。分析研究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和方式,提前研判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有针对性地谋划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组合风险管理。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在逐步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由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同时驱动,将更注意向内需推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将由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向三个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将由过度依赖于GDP增长向注重国民经济发展质量转变。这些变化将深刻地影响银行业的客户结构、存贷款结构以及盈利模式。

为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实现业务转型,商业银行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各项业务结构调整,改进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收入结构,实现“低资本消耗,高资本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商业银行应在2012年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有进有退的方式,科学动态地调整信贷结构、投资结构、负债结构和收入结构,将有限资源运用到更好的领域,更好地实现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有机统一。

同时,商业银行在优化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注重从组合层面管理各项业务,应按照自身的发展策略、风险偏好、资本状况、贷款特征、风险评级及其变化等因素,优化资本配置,做到资产与负债的协调发展,搭配好信贷与投资的比例,表内表外信贷业务并重发展,匹配好信贷区域、行业、期限、产品等维度的结构,注重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组合,审慎管理风险集中度,应以超越监管要求为目标,降低单一客户贷款比和集团客户授信比等集中度,避免集中性风险。同时,定期检查组合的目标比例情况,关注不同资产之间变化的相关性,评估各类组合的风险,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评估情况,鼓励低风险组合的增长,限制高风险组合的增长速度,利用参与银团贷款、信贷退出等方式,调整信贷组合的构成,减持风险高收益不佳的组合,提高收益水平,变被动组合管理为主动组合管理。

第二,关注监管政策发展变化,明确管理提升方向。加强研究银行监管政策动态和取向,深入研究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业务的特点,有效地将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增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另一方面也要增强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使之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稳健发展的主动诉求。从监管趋势看,商业银行将面对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2013年1月1日将开始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Ⅲ》新监管标准,规定在最低资本金比率方面,商业银行的普通股最低要求将从目前的2%提升至4.5%,也就是所谓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另外还需要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零至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此外,商业银行更宽泛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则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根据新规定,银行需要在2015年前达到最低资本比率要求,即不包括资本缓冲在内的普通股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达到4.5%,一级资本比率达到6%;而对缓冲资本的落实则更为宽松一些,银行可以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分阶段落实。《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给予了银行业一定过渡时间,我国商业银行要利用有限的宽限时间,加快实现由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向新的监管要求加速靠拢。一要是进一步增强资本约束理念,引导经营理念和业务发展模式由传统的规模导向(过度依赖资源投入,注重短期利润),向集约化的经济资本管理转变,向追求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和长期盈利能力转变,实现“低资本消耗,高资本收益”的发展模式。二要是进一步健全资本管理体系,研究探索在信贷高速增长、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的情况下实施逆周期资本缓冲的管理要求,在当前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增加资本金,以缓冲将来随时可能出现的经济再度下行时资本金要求的大幅提升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加强经济资本对业务发展的约束和对风险资产结构的引导,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产品定价管理,加快业务转型步伐。

按照监管部门实施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和目标,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严守风险管理底线,约束资产过度扩张,在风险早期暴露和审慎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动态拨备管理,建立有效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机制。

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研究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作用和实施方案,未雨绸缪,逐步建立在经济上行时期增加资本金的机制,以缓冲经济下行期资本金要求的大幅提升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化解经济周期性对银行的风险和打击,真正做到稳健经营。

第三,正确把握信贷投向和节奏,坚持审慎风险理念。在经历前两年天量信贷、2011年信贷继续快速增长过后,近几年必然会面临信贷规模的调整。当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多意味着适度从紧。从商业银行来说,2012年信贷规模应保持平稳增长,要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坚持适度均衡的投放策略,以新增存贷比控制贷款投放节奏。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把握信贷投向。

对公业务信贷投放方面,一是积极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继续做好重点优势产业中优质大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三是要重点扶持发展潜力良好、盈利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及大型企业的核心配套企业;四是积极支持综合效益较好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再生能源等低碳经济项目,加大对生产工艺较为成熟的新能源、清洁能源开发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项目的信贷投入;五是加大医疗、卫生、教育行业优质客户的信贷支持;六是增加对文化产业和新闻出版、传媒、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通信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投入。

零售业务信贷投放方面,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将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作为零售业务的重点。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暂停发放居民家庭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在零售贷款客户的选择上,一是优先鼓励发展有效需求大,资产质量好的客户群体;二是加强对有一定需求,但与银行博弈能力强,借款真实目的、工作稳定性、收入真实性等较高的客户群体;三是审慎对待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不足,违约率较高的客户群体;四是对具有明显风险特征的借款人,应重点了解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收入的稳定性,对其收入特点进行了解,如属于主要依靠一次性收入或类似具有不稳定性质的,必须充分估计可能影响其收入实现的因素,并在确定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时充分考虑潜在影响,将风险降到最低。对这部分客户,应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发放高额度、长期限的贷款。

第四,强化操作风险管控,防范业务领域风险。操作风险也是威胁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银行应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完善内控、加强问责、科学考核,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操作风险识别、监测、计量与评估的手段与方法,及时分析自身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加强操作风险日常监测与管理。

一是优化流程制度产品建设,加强核心风险监控。各业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完成流程、制度的完善,及时解决基层机构反映的操作问题,防范新业务、新产品的操作风险。尤其要认真梳理业务流程的风险,列出重点监控的零容忍风险点,实施管理资源倾斜,加强监控。

二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操作风险管控有效手段。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和推进,积极研究最新监管政策动态,努力提高计量、监测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自我评估法,统筹督促各条线的操作风险管控实务。

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网点内控管理,重点防范欺诈风险和案件隐患。直接面向客户的基层行是操作风险多发易发环节,要高度重视分行操作风险的防范,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尤其是一些业务量不大、管理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够齐全的分支机构,需加强操作风险资源配置与管理。

四是完善流程银行建设,抓好操作风险管控基础性工作。抓集约化经营与集中化管理,从源头上杜绝一些分散操作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抓关键流程核心风险点梳理与防控,针对假票据、假权证、假按揭、假印鉴等低频率高危害类的风险点,要加强识别、监测、防范力度,实行资源倾斜、重点监管;抓基础数据质量与清洗,要重视基础数据质量的重要性,严把录入的管理关口。

第五,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保障风险管理政策执行。为切实保障商业银行各项风险管理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要增强各级领导和员工落实政策的主动性,加强员工多层次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

一是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执行风险管理政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要坚持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握住风险管理政策底线,使贯彻执行风险管理政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全面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二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首先,要妥善解决员工培训层次问题,根据管理序列和业务条线,实行分梯队、多层次培训,避免出现“大锅饭”式的培训模式。其次,要妥善解决好培训深度问题,由过去以知识培训为主向知识培训与素质开发并重转变,注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业务技能。再次,统筹安排培训的人员、内容、时间和方式,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培训之间的矛盾,逐步建立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三是重视和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是进一步完善政策落实监督和检查机制。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重视风险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通过完善政策制定、加强培训、加大政策执行监督检查、落实违规行为处理等,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政策执行体系。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商业银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继续推进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充分认清严峻的风险管理压力,增强风险管理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力争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不断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继续为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发展贡献新的历史功绩。

参考文献

[1]《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2011年12月.

[2]《尚福林同志在中国银监会2012年监管工作会议上讲话》,2012年1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

[4]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督委员会.巴塞尔资本协议Ⅲ,2010-12.。

[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1]44号),2011-4-27.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11年9月.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2012-1-24.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信社 贷款 县域经济

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良贷款等问题日渐突出,单县农信社对如何盘活原有不良贷款、在支持农业发展中搞活信用社经营,作了有益尝试。单县农信社通过转变经营理念,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找准切入点,创新开展业务,规范信贷程序,简化工作手续,对贷款运作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农信社各项贷款快速增长,不良资产率逐年下降,取得信用社经营、农业经济发展“双赢双活”的良好局面。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强化管理,进一步提升经营水平。创新服务模式。根据客户经营周期和现金回笼情况,积极推广实施“分还续贷”和“无缝隙”服务新模式,有效避免因贷款资金周转造成资金链断裂引发的风险。创新信贷产品。积极推广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自主创业再就业贷款、钢结构抵押贷款等贷款新品种,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有效解决了农户、中小微企业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继续推进信贷管理四项改革。对信贷人员管贷能力、管贷水平和整体素质整体测算,不断提升信贷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信贷制度执行力。

二是严控风险,进一步提升信贷资产质量。严把不良贷款防控。积极推行农信社班子成员、部室经理包片制,加大新增不良贷款考核和清收力度,前移管控关口,提升风险预警响应速度,全力做好不良贷款防控工作。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按照向表外不良贷款开战的要求,坚持“尽职清收、终极清收”的理念,以集中管理为基础,以专业清收队伍为保障,大力推进不良贷款责任清收、盘活清收和综合清收。继续开展正常大额贷款检查和风险化解工作,对全县信用社贷款进行全流程检查,对不良贷款进行排查摸底,降低了贷款风险隐患。

三是创新方式,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创新电子银行业务,加大考核奖惩力度,深挖客户资源,积极推广POS机、自助银行、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等新型助农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积极与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好电子机具和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确保惠农补贴资金顺利发放。突出实体贷款投放,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圆梦行动”,持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支持力度;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和“银企对接”活动为契机,加大对优质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四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增强。加强教育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受训人员达1900多人次,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员工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全县信用社共募集善款40000多元。深入开展“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宣传材料2.3万份,受益群众3万多人。

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单县农信社虽然走出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在贷款营销和非应计贷款时点反弹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客户经理营销能力有待加强,个别客户经理依然存在“坐门等客”和“惜贷、惧贷”思想,放贷思路狭窄,眼界不开阔。

二是非应计贷款时点反弹问题未得到根本好转。从客观上讲,今年经济持续低位运行,部分行业形势非常严峻。从主观上讲,个别信贷人员反弹后再压的思想依然存在,形成“重贷轻管”的恶习,主动意识不强,导致非应计压降工作较为被动。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严把新增贷款质量关。将客户盈利能力、现金流、信用情况等作为优质客户筛选依据,着力提升新增贷款质量。科学设定贷款额度、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按照与农业生产特点、企业经营特点相匹配的原则,有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信贷需求。继续推广“分还续贷”和“无缝隙”贷款模式,帮助客户解决还款压力大的困难,防止资金链断裂造成的风险。

二是不断夯实信贷管理基础。继续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贷人员薪酬水平和岗位吸引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加大客户经理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升业务水平和廉洁从业意识。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提高抵质押贷款占比。

三是切实管控信贷风险。高度关注淘汰与限制类行业贷款、“两高一剩”贷款等,有针对性地筛选重点关注企业,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防范票据业务风险,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办法办理贴现,坚决防止违规操作。加大到期贷款收回力度,对重点客户进一步落实担保和抵质押措施,避免到期违约风险。

四是继续深入开展各类清收活动,充分发挥攻坚组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处置作用,积极拓宽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清收活动有效开展。下大力气抓好表外不良资产清收,充分借助公检法纪力量,做到尽职清收,终极清收。

五是继续加强内控管理,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案件隐患。一要加强合规建设。不断加强合规知识、职业操守的培训,加大警示教育和案防教育力度,积极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提高合规意识和制度执行力,使干部员工不想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不敢违规。二要加强风险排查。按条线组织开展风险排查,围绕问题多发的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机构加大排查力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整改落实和问责追究。三要加强审计监督检查。以新增大额不良贷款、大额财务收支、屡查屡犯问题等为审计重点,进一步加强内控分析评价、网点飞行检查和专项审计,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及时发现和堵塞风险漏洞。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常态视域;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方法

一、引言

在经历国内建筑市场15年来的蓬勃发展后,建筑业也进入到一个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面对国内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降速提质”、“三去一降一补”大背景下,建筑业总体市场需求减少,市场萎缩逐步显现,施工企业承揽项目明显减少,经营压力不断增大,要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竞争,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发展效果,施工企业必须更加鲜明地突出管理特色,加强内部管理创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稳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新发展。

二、新常态视域下建筑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1)增长速度发生转变。进入“十二五”后,建筑业增长率在逐年下降,而且高于经济增长率的幅度已持续收窄,建筑业已告别20%以上高增长,保持中速增长;2016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与上年同期相比,仅增长7.0%,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5%,同时建筑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仅占5.84%;总体来看,行业发展步入下行通道,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放缓,建筑业增加值增加缓慢,这是所有建筑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行业拐点。

(2)投资结构和方向出现变化。建筑业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以农林牧渔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明显高于工业和制造业,从2016年上半年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回落,降至9%,而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增速均在30%。“一带一路”等三大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绿色环保项目、重大水利工程、海绵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将大规模投资,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热点。

(3)行业政策环境更加完善。建筑业的发展,与宏观政策的走势密切相关。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政策,住建部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简政放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模式,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2015年资质新标准的实施,2016年开启的“营改增”改革,以及PPP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助推建筑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良好政策引领。

三、新常态视域下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有效办法

结合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新特点,施工企业要想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注重内功的修炼,加强自身管理的创新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经营方式。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在发挥传统核心业务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基于工程施工领域进行横向、纵向拓展,实现相关专业化或适度多元化,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态势;围绕市场需求和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业务发展模式,加大对PPP模式的研究力度,实践PPP项目有效落地的方案和路径,从而提升企业获利能力。

(2)创新财务管理。以营改增为契机,积极应对挑战,有效解决在建工程新老税过渡、劳务用工方调整等现实难题,降低企业税负和涉税风险,确保税政红利的实现;以降本增效为主线,加强企业财务管控,增强内生动力,控制成本,节约资源,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推进全面预算的过程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以预算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有效配置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施工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各个层面加大吸收、培育及储备人力资源的力度,满足企业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人力需要。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人才队伍素质的快速提升;探索劳务管理新模式,选择、塑造优秀的劳务队伍;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倡导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管理环境,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4)创新风险管控。新常态下,施工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依据市场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实际,针对企业面临各方面诸多风险,进一步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推行法律风险管控措施,把风险管理与各项经营业务特别是关键业务环节结合,提升风险管控体系的覆盖面及有效性,强化风险管控的过程管理,构建与业务信息系统无缝对接的风险管理系统,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5)创新技术手段。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学习并把握“互联网+”以及BIM技术等热点信息技术,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进一步健全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从上到下构建企业标准化落实体系,以标准化推动体系和流程再造,提高管理效率,塑造企业内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常态视域下,创新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分析,保障管理创新的价值。

作者:陈江红 单位:北京城建十六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业;风险防范;发展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2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看到保险业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即保险业竞争实力与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不相适应,保险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与其快速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保险业监管水平和法制环境与我国金融风险管控要求不相适应,全面提升保险业风险管控能力是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保险业应在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升对加强风险管控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保险业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关系,坚持一手抓业务发展不动摇,一手抓风险防范不放松,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统筹协调和相互促进。

一、充分认识保险业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风险防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检查等活动来阻止防范风险损失的发生,削弱损失发生的影响程度,以获取利益最大化。保监会近年来一直将“防风险”作为行业发展的主基调和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防控风险的政策、制度,推动了全行业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全面开展了行业风险排查工作,这都凸显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风险防范是公司稳定经营的基础

长期稳健经营是保险行业的生命源泉,要保证长期稳健经营首先必须重视防范化解风险。保险公司的经营对象是风险,风险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极大的增加了保险经营的复杂性和难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发生在未来,未来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和预测;保险公司的经营责任是连续的,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风险责任损失的偿付能力。在宏观经济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保险公司经营活动更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尤其是自身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保险经营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遭遇着风险。风险不加防范,风险损失不施以控制,会危及到保险经营财务的稳定,直接关系着公司经营的稳定与否。

第二,风险防范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前提

保险业在发展初期出现一些风险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保险业发展得很不够,不仅整体实力比较弱,而且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发展,通过促进保险业全面发展,夯实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的基础。防范化解保险风险必须加强统筹谋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好保险业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有系统和整体的观点,通过加快发展提高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的整体实力,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的体制机制,通过加强改善监管为保险业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有力保障,把解决问题的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把事前预防和事后化解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保险业在开拓新业务领域的同时,必然会不断面临新的风险。既不能忽视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头脑发热,一哄而上,也不能在新的风险面前裹足不前、无所作为,要处理好加快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一方面要在发展中提高保险行业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为增强全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预防各种新的风险促进保险业加快发展。

第三,风险防范是市场激烈竞争的迫切要求

风险防控水平本质上是对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对公司业务发展和基础管理的根本检验和反映。风险防控能力的优劣将成为影响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决定公司竞争能力的根本因素。如果风险防控工作得不到加强,基础建设薄弱的现象不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将有可能影响公司市场主导地位,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的伟大事业必将严重受阻。

第四,风险防范是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吴定富主席指出,十六大以来,保监会提出了改革、发展、监管三管齐下的风险防范化解整体思路。把改革作为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措施,深化保险公司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

总之, 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主要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促进保险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其手段主要是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主要是为了避免损失或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保证企业的盈利和持续经营,其手段主要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通过风险自留或市场化手段来分散和转移风险。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既要发挥监管机构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保险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将防范行业风险和防范企业风险有效统一起来。

二、真正落实保险业风险防范的措施

风险管控是保险行业根骨不变的真理,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执行力、实现高效管理、真正从管理上出效益。在管理上控风险,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发展。理论经验只有要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谈得上加强企业执行力;紧抓执行力,就是对制度措施的不折不扣的贯彻。更是对公司风险管控严谨精细的体现。

一要紧抓队伍建设。保险从业人员包括监管干部、公司管理人员和广大一线的展业人员,肩负着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重要责任。要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机构引领发展的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要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保险高管人员审慎经营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要加强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险业风险防范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和技术支持;要加强保险营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改善保险行业形象。

二要强化制度执行。运营方面要牢固树立“制度第一”的理念,一丝不苟、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制度,切实发挥制度内在的激励约束作用,将制度执行转变为全员的自觉行动,实现由“人治”向“制治”的转变。公司应继续加强风险绩效考核,统一考核标准,确保各级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能够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出更好的把握和权衡。

三要加强基层建设。基层是公司业务发展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公司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我们要下决心逐步解决基层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大资源、费用向基层倾斜的力度,全面推进基层网点的标准化建设,研究探索寿险、财险、养老险基层网点的共建共用,提升品牌形象,促进业务发展,巩固先发优势。同时要着力加强基层的基础管理,夯实业务发展的管理基础。

四要完善指标考评。科学的考核评价是衡量各岗位规范操作、履行职责的标尺。运营方面要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设立考核指标,也要设立评价指标,既要侧重结果管理,也要注重过程管理,并逐步引入数据评估,实现考核评价的量化、细化、硬化和阶段化。特别是柜面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等指标,更是要尽快实行量化考核,促进运营基本职能的履行。

五要加大管理力度。首先要排查违规业务,消除风险隐患。各级公司进行自查自纠,摸清风险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消除风险隐患。二要堵塞管理漏洞,降低发案机率。一是加强执行力建设,切实落实好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进一步加强单证和印章管理,严格权限和密码管理,全面落实“零现金”管理。二是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对现有制度进行清理优化,增强制度的有效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比如上收保单借款审批权限,要求保单借款必须由投保人亲自办理等,杜绝保单借款业务中的违规风险。三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风险防范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提高技术防范手段,降低人为的操作风险,使违规行为在技术上变得难以实现或不能够实现。

六要坚持合规经营。合规经营、防范风险根本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公司长远发展负责、对客户和员工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合规经营、防范风险工作,做到警钟长鸣,始终守住防范风险这条底线。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成为依法合规经营的表率。要通过教育、宣导,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和营销员,切实强化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筑牢依法合规经营的思想防线,自觉维护保险业的品牌形象

保险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加重视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不断提高防范化解保险风险的能力,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公司一方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性,增强洞察力,提早筑牢抵御外部风险的“防火墙”;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高度关注关键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促进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卿前海.中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