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托 金融产品 风险 委托人 控制
一、我国信托业风险分析
随着《信托法》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我国信托业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许多信托公司迅速推出了大量的信托产品,这些信托产品打通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隔阂,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普遍欢迎。我们在对此感到欣喜的同时,还应对信托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强有力的控制,以使信托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信用风险。信托行动中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受托人信用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对其他信托主体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受托人的信用是信托公司经营的生命线,而委托人正是出于对其无比的信任才将自有财产委托给信托公司,而一旦信托公司丧失了信用,那么它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就会迅速被市场所淘汰,甚至还会对同业其他企业的信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信托公司在经营中一定要坚持诚信原则,努力锻造本企业的金字招牌。
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委托人因信托产品流动性的不确定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前,信托投资公司推出了大量的资金信托计划,这些信托计划一般属于中长期金融产品,但是没有一个可以进行法定交易的平台,这就使其极其缺乏流通性,其流通性甚至远远比不上债券等其他投资工具。一旦宏观经济或金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委托人就有可能会面临损失。因此,提高信托产品的流动性是信托业一个急迫的课题。
3.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变化给委托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根据信托法规,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承诺或保证信托产品的收益,而其风险应由信托财产承担。而信托公司往往在投资中追求高回报,管理又缺乏风险控制,造成由于投资项目和合作对象选择不当使投资的实际收益低于投资成本,或没达到预期收益,以及由于资金运用不当而形成风险。如:资金来源利率高于资金运用利率,短期资金来源作长期运用等等。这种状况以往普遍存在于信托投资公司的自营投资和委托投资中,是造成信托投资公司资产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4.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财务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根据信托法规,信托公司应对信托资产与自有资产分开管理,单独核算。我国许多信托投资公司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财务状况发生危机时还全然不知,更没有建立起信托资产与自有资产之间的防火墙,容易引起信托当事人之间的法律纠纷。
5.管理风险。管理风险在信托业中主要是指信托公司的管理不善给其他信托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托公司以往大都属于国有独资的行政性公司,其内部往往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多数公司没有做到政企分开,在经营过程中受政府干预较大,缺乏科学管理的机制。这种较为弱化的管理模式往往会给委托人及其收益人带来较大的风险。
6.法律风险。指当信托企业正常的业务经营与法规不相适应时,公司就面临不得不转变经营决策而导致的风险。在我国《信托法》已出台,与其相配的制度法规尚不完善,而信托业有着强烈的拓展新业务的冲动,因此在高速发展的信托业与滞后的法规建设之间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二、信托业风险防范与控制
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了清理整顿并重新登记,80多家资产质量较好的信托公司得以保留。在此过程中,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信托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信托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但此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借鉴西方同行的成功经验,在开拓新业务之前,首先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1.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英国著名的百年银行巴林银行,由于缺乏内控机制,竟然毁于一个普通交易员之手。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育初期,外部环境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市场规则体系,在这种条件下,信托投资公司必须勇于从自身做起,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风险,大幅度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1)全员参与,制定信托机构风险控制制度。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首先要制度先行。必须在有利于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业务计划、操作规程和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在领导体制上,要充分体现监事会的监督制约职能,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决策活动违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动员全体员工,充分发现经营活动中各个环节所存在的风险,只有全员参与风险控制,才能把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联系起来,上下一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严格防范风险的工作体系,将防范风险的工作落到实处。
(2)建立信托机构的风险控制机构,落实各级风险控制责任。风险控制作为信托机构的大事,必须要有专业的部门来抓。这个部门应直属总经理管理,并定期向董事会汇报风险管理的工作。通过此部门把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风险控制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并使之责权明确、相互促进、协调统一,严格落实已制定的责任制度,并积极开展风险教育,组织群众性的风险控制活动。
(3)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要以预防为主,保证业务稳健运行。信托机构一旦发生业务风险,后果往往非常严重,轻则会使信誉受到严重的损失,重则会立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信托机构要对经营风险实行严防死守的态度,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实现信托机构内部组织体系的控制、资金交易风险的控制、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信贷资金风险的控制、基金风险的控制、会计系统的控制、授权授信的控制和计算机业务系统的控制等。全面贯彻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央行监管规章的贯彻执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并有利于防弊查错,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的稳健运行。
(4)完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建立合理规范的信托投资公司治理结构。信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取决于其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健全程度。信托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此对公司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体系,它规定了公司的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与权力分布,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时,所以遵循的规则与程序。信托企业只有建立起了良好的治理结构,委托人与收益人才会对其树立起高度的信心。股东的基本权利应包括:稳妥可靠的所有权登记办法,可以转让和转移自己的股份;及时、定期地获取公司的有关信息;出席股东大会并投票;选举董事会成员,参与公司利润分红。股东有权参与并了解有关公司重大变化的决定,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交易和滥用权利进行自我交易必须受到禁止,利害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尊重,在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有机会得到补偿。利害相关者应当能够得到有关的信息。
(5)建立信托风险基金制度,提高防范系统风险的能力。在银监会的领导和监督下,建立信托业基金制度。各信托机构应按每年实现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专款专存,统一交由银监会管理。当信托机构整体出现系统性风险时,可用此基金挽救陷入经营困境的信托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风险补偿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建立了金融防范机制,又拥有金融风险补偿的雄厚经济实力,才能经受起金融风险的考验,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6)保证信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作为公信力很强的信托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其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应当披露的重大信息至少应包括:信托财产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信托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阶段目标;公司股份的分布;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可预见的风险因素;重大的关联交易及对外担保情况等重大事项。
2.健全信托法规,从外部控制信托业风险。信托业能够健康地发展,必须要以法规来引导。在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初期,信托立法滞后一直是困扰信托业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20多年来,信托业一直在银行、证券、保险的夹缝中生存,始终走不出整顿、发展、再整顿、再发展的怪圈。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信托业的问题与困境实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现象和政策性现象。因此,健全法规并与国际接轨是信托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自主创新 风险控制 企业
一、企业风险分类
现代企业在成长发展经营的过程中,各种风险伴随其中。了解如何有效控制风险,避免因风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至关重要。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通过多年来对企业的经营的研究,将企业风险分为以下三类。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是指在企业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决策风险在每一个层次上都会发生,但对企业的影响和危害程度不同。高层次发生的风险,影响面大,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如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发生的风险。低层次发生的风险,影响面和危害性相对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如某项闲置固定资产处理发生的风险。
1.执行风险
执行风险是指企业对国家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相关决策等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而可能带来的未来损失。规章制度一旦出台,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取决于执行层面。任何不执行、乱执行或执行过程中擅自改变制度内容的行为,都会引发执行风险。
2.监督风险
监督风险,指由于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监督风险形成的原因众多,监督权利不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外部监督不到位、内部监督形同虚设都可能引起监督风险,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失灵。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的竞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新产品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结合企业风险控制的管理,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成为影响企业内部风险的重要因素。
自主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性的特点,假如企业对创新风险因素认识不到位或者没有足够的力量加以控制,就可能会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内部风险因素。为了避免和减少损失,将威胁转化为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企业需要了解和掌握自主创新风险的影响因素,对风险进行识别,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而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风险控制
通过上文对企业风险和自主创新的简单概述,可以看出自主创新对企业的风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兼顾企业的文化发展和员工自身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能够使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为了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成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企业的优势,消除企业的劣势,扩大企业抓住机会的可能性,提升企业防范威胁的能力。笔者认为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充满着创新和以人为本的激情,赋予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不得过分关注结果,发展创造的过程也许同样重视,这样既可以加强员工创新的热情,也可以使企业在创新中稳步发展,提高企业管理体系的权威,提升企业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企业如果盲目扩大自身规模和业务领域,集中过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于创新开发,势必会造成内部控制的不平衡,增大企业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投资发展所带来的短期的现金流的回报要足以支撑企业的快速扩张。重视自身的资金链,尽量寻找自己熟悉的业务领域,有效避免企业的资金链紧绷。坚持引进专业人才,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充分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自身的优劣势,坚持自主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风险。
新的策略应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的研发更新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针对公司产品更新慢和内控体系薄弱的现状,应当优化管理结构,完善内控体系和绩效制度。其中,内控体系的建立必须具有整体性和适应性,对外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对内要适应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规模。
(三)同步探索管理和内部控制领域的的创新
企业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创造价值为唯一目的,对企业创新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真正强大的企业在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同时,无不同时具有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在情理之中,但是没有好的管理秩序,企业的发展也不可能长久。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的同时,兼顾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创新,增强企业的稳定性。
自主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地利润,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让企业承受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是保证企业创新成功和长久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对企业创新的最好的担保。
四、总结
当前,我国经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众多企业渴望在创新中求得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为了使企业的创新真正有利于其健康发展,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董事会、监事会、审计部门以及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对创新机制进行充分的考查和评估,既要鼓励研究开发部门积极创新,也要利用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对创新机制进行考评,化解因创新带来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 2006.06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风险分担;信用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4
[中图分类号]F276.3;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1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推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力量。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美国将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支柱,韩国认为“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小型企业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5年,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缴纳的税金超过50%,是解决从村剩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广大年轻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机会和舞台。
但是,中小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中小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小;中小企业收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弱,无法及时判别经济、金融环境和产业形势变化,抗风险能力弱;由于规模限制和所有权性质的歧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导致资金严重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因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短,死亡率居高不下,破产与替代风险高。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等,但是融资难、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基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须多管齐下,各方参与,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融资风险,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社会资金利用效率。
2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融资结构理论(也称作资本结构理论)方面。David Durand提出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将资本结构理论分为:净收入理论、净经营收入理论和传统资本结构理论。1958年,美国学者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n Miller提出的MM理论,标志着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兴起,产生了新资本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信号传递理论、成本理论、融资优序理论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2 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戴小平、陈靖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防范融资风险。程仲鸣、夏银桂认为要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应从信用环境保证、制度安排和中小企业风险治理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出发。鲁丹、荣通过对我国银行市场结构、竞争变化等对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即在短期内应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合理的市场竞争,长期则应依靠发展中小银行市场。罗孝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地位和融资地位显著不对称,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且未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框架:融资者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商业银行、政府监管者。江红艳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相应提出融资资金需求方的风险防范、融资资金供给方的风险防范以及完善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建议。施郁梅通过比较分析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内部控制的经验,从基本原则、控制机制、执行力度三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内部控制的建议。谷丽通过对沪深两市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并从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反馈三个角度提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的政策意见。
从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成果颇丰,诸多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和方法。但从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信用担保体系、信用共同体等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从全方位的角度构建控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创业孵化平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由于金融市场的诸多限制、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以及所有权性质的歧视,我国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获得资金的难度大、融资难也成为一直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融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反过来又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如果不合理有效地解决融资风险控制机制问题,很容易使中小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3.1 融资渠道单一
从资金来源来说,企业融资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见表1)。内部融资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在西方发达国家占其总融资比例的比例较高,甚至高达80%。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也对企业内部融资,特别是小企业,产品的单一企业是如此。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即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追求内部融资,我国中小企业是被迫从外部融资转向内部融资。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自筹资金,但数额小,不足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融资渠道很多,如国家金融支持、发行股票、民间借贷、银行贷款等。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基本取消了对非国有企业的财政支持。由于发行门槛高、股票融资门槛高,中小企业已经基本被拒之门外。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成本高,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紧缩”“申贷”现象普遍存在。在目前既没有资金支持,而且市场“涨”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但由于民间借贷是从外部自由的金融监管,类似于资金借由地下黑市,属于非法集资,具有巨大的信用风险,是严格禁止的。
3.2 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是其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其借贷成本要高得多,贷款利率远高于大型企业。同时银行发放给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草根型”企业的贷款,一般采取抵押和担保的方式,手续繁琐,且需要支付诸如担保费、抵押资产评估费、资格审查费、年审费等诸多费用,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条件严苛,手续繁杂且审批时间长,无形中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等待成本。因此许多中小企业为满足资金需求,投向另一种替代融资方式――民间借贷,但由于民间借贷在我国的“非法”性质,风险大、成本高。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如筹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经营风险等。如果不加以合理规避和控制,势必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阻碍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可以从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和信用共同体三个角度“三管齐下”。
4.1 建立并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债权人约定的担保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担保时(中小型企业)未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保证人赔偿,承担债务人的责任或者履行债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有效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难、缺乏担保、弥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和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从而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政府信用担保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为政府资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政策,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4.2 实施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为增强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补偿政策性措施,如向银行贴息的财政补贴政策、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等,政府参与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后风险,构建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不失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尝试,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政府补偿性风险分担机制
政府向银行提供利息补偿,根本目的是在不增加融资风险的前提下增加银行的贷款收益,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而向互助担保机构提供风险补偿,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参与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双管齐下,多方参与,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4.3 构建信用共同体
中小企业信用共同体由中小企业构成,共同体内的中小企业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联合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提高贷款成功的可能性。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是由各成员分别出一部分保证金,组建成专业的担保机构,从而为成员企业贷款提供相应的担保,减少违约风险,降低银行损失,如图2所示。
图2 互助担保信用共同体
注:①信用评级;②申请贷款;③提供担保;④发放贷款;⑤监控;⑥还款,若中小企业违约,由信用共同体代偿并向企业追索
互助联保即团体贷款,即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以团体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分散了单个企业贷款的风险,实现风险分担的内部化。
5 结 语
要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自身共同努力,三位一体,建立健全融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规避和化解融资风险,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小平,陈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2).
[2]程仲鸣,夏银桂.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会通讯,2009(24).
[3]鲁丹,荣.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和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
[4]罗孝云.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与控制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09.
[5]江红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随着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在企业各个机构和部门实施管理及协调中的关键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社会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经营业务种类纷繁复杂,有些企业尚未建立全面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确保企业内部审计持续、有效进行迫在眉睫。本文结合当前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策。
【关键词】
内部审计 风险 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模式相对滞后,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也越来越多,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很难做到对市场风险的应对,因此,企业越发展,企业规模越大,就越需要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加快转型的“催化剂”,是企业发展的“航标仪”。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过程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只有把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内部审计达到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速发展。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有关高风险业务的制度规范没有及时更新
企业所从事的期货、股票等高风险业务所依据的规章制度仍然是在业务起初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更新,企业没有对相关业务制度进行调整,制度内容较为陈旧,涉及范围比较狭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个别企业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个别企业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审计工作仍然单单依靠审计外包或者集团本部审计督察部,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导致有些小风险变成大风险,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且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内部审计网络体系
对于有一定规模的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较少,而且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审计专业知识培训,审计知识薄弱。另外,集团公司与各下属企业之间没有一套健全的内部审计网络体系,下属企业的审计风险不能及时反应到集团公司。
4、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财务状况不了解
在实际审计业务中,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仅局限于对会计凭证的复核,忽视了企业在业务流程上的缺陷,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应其经营成果。
5、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参与风险控制的程度不够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基础薄弱,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较差。内部审计工作是要求规范性很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终结阶段。但是,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几乎很少的人能够严格按照规范化的审计程序开展业务,审计取证随意性较大,所取得的证据证明力较差。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
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的全过程,但是内部审计风险是可防可控的。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最终目的都是有效地控制风险,而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所采取的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对于可控制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不可控制的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出其根源,使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
1、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公平的完成内部审计活动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对所审计的经济事项保持相对独立性,才能客观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层次很高的经营监督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等自身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来看,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有待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战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内部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规范内部审计作业程序
合理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也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证据的获取及处理,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对审计质量的高低都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集团公司审计督察部应当根据董事会批准后的内部审计计划组织并实施内部审计活动。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正确处理内部审计证据,内部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所获得审计证据的质量,只有充分、可靠地内部审计证据才能使内部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另外,认真编制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同样也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
4、内审外包,降低风险
所谓内审外包,是指企业可以将内部审计任务全部或部分的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来完成。如某企业基建项目和招投标项目逐年递增,而对这类项目的审计不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预算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然而一般的内部审计人员对建筑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聘请资深的建筑工程师来对项目严格把关,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5、建立质量考核体系,减少人为风险
制定严格、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督促内部审计人员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考核内容主要从审计质量、工作责任心、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等方面来考虑,每年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组织一次内部审计人员评优活动,对于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在工作上有过失的内部审计人员也要追究相应的责任,给予通报批评甚至辞退的惩罚,从根本上降低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谷永优.审计业务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中国审计.2007,01:67
[2]李雪梅.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财会月刊.2006,36:07
关键词: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风险周期;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89-02
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体系下,现代企业的决策、人事、财务、预算、生产、运营等都离不开法律规范的保障与约束,如果企业的作为或不作为超出法律规范的范畴,受到不利影响,法律风险便产生。为此,企业需要建立防范体系来应对法律风险有效的控制,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行。
须要指出的是,现阶段对法律风险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静态层面上,从实践角度如何有效地动态性的控制法律风险则相对较少。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法律风险控制相关理论的启示,提出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强调系统性的联动控制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特殊作用,并阐明如何通过动态性防范机制的发展防范法律风险的机理。最后,文章从综合的全景分析视角出发,将法律风险控制纳入全景分析中的综合防范系统内,形成一个与传统理论渠道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动态性分析机制。
一、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的内容
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是指通过对公司法律风险的报告、提示、预警、分析、评估,从而有效防范与化解公司法律风险,是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形式的动态化系统。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将企业法律风险作为一个周期性过程产物,在风险前、风险中、风险后都有一定的转折点和控制的关键点、临界点,在这个周期过程中,防范的重点就是临界点,不要让其恶化。其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控制的流程
(一)法律风险识别
在法律风险前,收集可能触发法律风险的各种风险点,主要是宏观和微观方面:
⑴国内外与本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⑵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⑶员工道德操守的遵从性;⑷本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有关采购销售和其他合同;⑸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⑹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情况。
(二)风险评估
对于法律风险,可以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的评估。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法律风险,有哪些法律风险。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法律风险分析应包括风险之间的关系分析,以便发现各风险之间的自然对冲、法律风险事件发生的正负相关性等组合效应,从风险策略上对风险进行统一集中管理。企业在评估多项风险时,应根据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的评估,绘制风险坐标图,对各项风险进行比较,初步确定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企业应对风险管理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三)确定风险评级和应对策略
检查法律风险评级,并得出一份列明潜在法律风险的清单。在识别、量化和缓解风险时,需要注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法律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按照已确定的重大程度和可能性估值,计算风险评分,并识别最为重大的风险。进行优先次序排列时,不应仅考虑对财务方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实现企业目标的潜在影响。值得留意的是,远离企业总部、在偏远的地方发生的风险事件可能常常给整个企业带来重大问题。风险评估小组要监察每一被识别的风险,估计承担风险的成本。之后用成本乘以风险因素概率,得出风险的期望值。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持续对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并且在企业风险管理架构中加入程序,以评估当前存在的及预期的风险敞口。
管理层可针对己评估的关键性项目的法律风险做出回应,选择性地使用风险降低、风险消除、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政策,从而有效地解决法律风险所面临的问题。
结语
法律风险防范是风险分析中的最重要议题之一,但是风险防范理论发展与现实选择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议题。特别是近年以来,企业面临的法律问题的复杂性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传统的风险防范理论无法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法律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企业法律风险动态性防范做了研究,将法律风险周期这样一个循环理念贯穿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当中。同时,针对企业法律风险的周期性特征,本文进一步提出了法律风险控制动态性流程。从这个综合传导机制当中我们看到,企业通过动态性防范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 童忆,等.经营中的法律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 包庆华.企业生产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策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 叶萍,胡艳,任建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证券法律风险及防范[J].经济师,2008,(3).
[4] 肖尊长.企业合同交易法律风险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7).
Research on the enterprise legal risk dynamic control
SONG Zhi-yu,HAN Lei
(Nanche Nanjing Puzhenurban rail vehicle co.ltd.,Nanjing 210031,China)
Abstract: Legal risks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risk of corporate la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enterprises to change the legal risks of the dynamic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law to control risk of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this basis, the legal risks cycle of a cycle through the concept of risk avoidance build,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 legal perspective, the dynamic process, the risk of control for enterprises to provid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legal risks a new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