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开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泗洪县第四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⒈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严重破坏,人类在施展主体力量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发生异化,从而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滥砍滥伐,无序开采,工业三废,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失衡,生活垃圾等,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涉及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核战争,传染病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生命的存在。人类在向外太空进军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已对自身进行反思。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具主义使人染上了“时代分裂症”,“人生意义”淡漠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亦不例外。报载河南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一位名叫小丹的14岁学生因成绩不好,被老师认为是差生,感到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活着没有价值而自杀……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反映了学生对生命冷漠,甚至冷酷的现实。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原因从根本上看是因为人类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次生物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大气污染到水体富营养化,从疯牛病到艾滋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第三,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涌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生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我们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
⒉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在生物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命意识,即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让学生理解人与它类生命的密切关系,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认识人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等等。
⑵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⒈生命教育是当前关系人类前途与发展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早1968年就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思想;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的角度提出了顺乎学生生命生长规律的“呼应课程”。近年来,“生命”、“生命活力”和“生命教育”等词语在我国论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中频繁出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回归生命,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的生长性活动,是教育的实现机制。如叶澜、钱巨波、杨四耕、刘慧、郭思乐等先生,都从生命视角对教育问题作出探讨。网上显示,近两年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有关生命的论文论著也不断涌现,并侧重于教育实践。目前与初中生物教育相结合,探索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课题国内外尚未见研究。生命教育必将是二十一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教育。
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本课题借鉴了生命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其主要观点是:①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应当以生命规律作为理论基础,依据生命规律施教;“生命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增强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实施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一代新人。②生命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必然走向,关爱人的生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想思路之一。实施生命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的种种生存危机,有助于克服现存教育中唯理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克服现存教育的缺失和异化;有助于端正教育思想,科学施教,使教育走向健全与高效。
区别:利用生命教育研究理论研究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问题,主要研究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重点是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实践和操作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⑴通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和开展培养学生命意识的课外相关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与神圣,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和爱护大自然的意识情感和习惯;使学生认识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从而努力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展示其才华,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的价值。
⑵此项课题探索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有助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促进自然学科与德育的融合,更好地发挥生物教学的育人功能,从而丰富生物教育理论。
四、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⒈课题界定
⑴本课题的含义:①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即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他们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②探讨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⑵研究目标
①利用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使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②探索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⒉课题支撑性理论
⑴生物教育理论。包括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发生、成长的知识、规律和生物教学理论。
⑵生命教育理论。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应当按照生命规律施教;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构建生命意义,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我们将与时俱进,把最新的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入生物教育教学之中。
⑶人学理论。人是主体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依赖于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五、研究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最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种自然现象,认识人与他类生命必须和谐相处,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关爱他类一切生命。
⑴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起源和进化》一节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命起源的过程和生命进化的主要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产生的艰难与漫长。
②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③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在教学《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这一生命过程是短暂的和宝贵的。
⑶引导学生开展关于增强生命意识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周边生态及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调查、写出论文,将生物学知识与周边生态紧密结合,逐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⑷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性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①抓住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如“大学生伤熊事件”等,唤起学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们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
②利用“3.12”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以及“爱鸟周”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的良好习惯。
六、研究方法设计
⒈调查法,对七年级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⒉实验法,随机抽样、确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可控性实验。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定期建立个体生命意识水平档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⒊个案法,选择部分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
⒋行动研究法,对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内容、途径进行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研究设计。
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泗洪县第四中学和江苏省淮北中学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班与对照班均系随机抽样组成。实验班任课老师与对照班任课教师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对照班相当,在实验班全面实施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方案,在对照班进行常规教育。
八、研究的步骤
⒈启动阶段:(2003.9——2004.1)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确定课题研究人员,确定对照班及实验班,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⒉实施阶段:(2004.2——2005.6)
⑴完成初中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
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研究。完成子课题:
①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热爱动、植物生命的教育研究。
②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珍惜生命(人)的教育研究。
⒊总结阶段(2005.7——2005.9)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总结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系列研究论文,展示活动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钱 维
关键词:团队合作;创新性实验;病理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77-02
传统医学的本科教育注重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承,而在学生创新能力上培养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提出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在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实验课中开展了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创新性实验改革,希望通过自主选题、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也希望通过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提高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505人。
2.方法。(1)分组和指导教师。在开学第一次实验课上向学生阐明创新性实验的目的、意义,给出创新性实验的具体任务安排。所有学生按学号分组,每小组5―6人。由教师组成专家组(博士2名,硕士3名,高级实验员1名),跟进实验全程,指导所有组别工作。(2)实验项目的选择。以“耐缺氧、抗疲劳”为主要方向,鼓励各小组根据兴趣设计实验方案。6周后各小组以开题报告形式进行立项评估,包括:立项依据、实验设计方案、仪器设备和资金需求等。其他小组会根据开题报告情况评分,共选出创新性项目8项。(3)实验执行情况。实验操作时间大致为5―8周。教研室将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设施、动物饲料和药品。实验动物来自桂林医学院动物房。(4)实验评估。包括实验过程评估和实验结果评估。实验过程评估包括:实验项目设计、实验过程组织、实验操作等情况。实验结果评估是指各实验组根据实验数据撰写论文,根据论文质量由专家组评分。优秀论文推荐发表[1]。
二、学生对创新性实验的评价
由调查问卷和座谈构成。调查问卷发放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
1.医学生对创新性实验开展必要性的评价。对于是否应该在医学临床本科开展创新性实验,56%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具有挑战性,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所必需的;10%的学生认为可以开展,为研究生教育打下基础;29%的学生不应该对实验结果定下过高的要求;另外5%的学生觉得到大学三年级为止,医学基础掌握得还不够充分,现在开展创新性实验会对科研工作产生畏难情绪。
2.创新性实验对能力的培养。84.5%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改革能够初步培养科研思维,也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82.1%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71.5%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专业资料查询、总结的能力,78.7%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有助于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
创新性实验是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2]是创新性实验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有机会早期接触科研。传统教学方式系统高效,却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3]。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将兴趣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有益的,锻炼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初步科研思维的培养。这与以往资料相符[4]。
2.创新性实验重在过程。2011级临床学生展开了8项创新性实验,顺利完成7项,仅有2项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在项目开展之前教研室就达成共识:科研项目的探索性和未知性使创新性实验的评估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以支持和指导为主,更倾向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尽管在座谈中有同学抱怨创新性实验耗时耗力,也有同学觉得在大三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创新”,但大多数的同学仍然认同创新性实验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尝试。
3.创新性实验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此次创新性实验以小组团队合作为基础。从小组立项开始到最终撰写论文,对没有接触过科研工作的临床医学生而言,每一步都是新的,小组团队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每个人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创新性实验中受益最多的是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优秀学生,但创新性实验不应是精英学生的独角戏,而应该是团队协作的过程[5]。正如西奥多・罗斯福所说:“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调查报告显示:78.7%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提高了组内、组间以及和其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在座谈中学生也认为团队合作有利于分担压力,分享成果,降低完成创新性实验全过程的难度。
4.创新性实验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71.5%的学生认为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对专业资料查询、总结的能力提高有帮助。互联网、向专业教师咨询和使用图书馆馆藏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72.9%的同学选择上网查询(引擎搜索和医学专业数据库),57%的同学曾向相关教师咨询,相关教师不仅包括专业课教师,也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其他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在独立查询获得设计方案独特性的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活跃的,信息共享和合作精神得到体现。
5.不足之处。此次创新性实验,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主选题”。并非不知道这种做法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限制,但医学院校基础条件各有不同。学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文献检索课程跟不上实际需求、教师的科研知识不全面、实验室设备陈旧、配套资金不足[6],这些是地方性院校需要改进的现状,却不应成为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由。我们的体会是:只有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本科常规教学,才能让创新性实验在医学院扎下根来。
参考文献:
[1]王h,马宁,吴秋慧,等.黄芪精口服液对大鼠抗疲劳作用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4,36(3):101-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通知[Z].教高函2007]20号.
[3]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183-186.
[4]袁俐,曹红艳,米利古,等.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165-1167.
选取临床医学2004级本科生15人,分为3组,每组5人,随机分为读书报告组、病例讨论组和课题研究组,每组指定1名导师和副导师负责,导师为本专业教师,副导师为本专业在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方法
3组学生在各自导师和副导师的组织下分别进行不同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活动,读书报告组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病例讨论组定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课题研究组参与一项临床课题研究。研究周期为半年,项目结束时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
2.1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在理论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出相关问题,然后定期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中外文资料寻找答案,准备1周后由指定学生进行读书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2.2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邀请学生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学生应提前熟悉病史、检查患者,在科室讨论前先自行讨论,并得出初步结论。科室讨论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科教师进行讨论,会后总结比较自己与教师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差异,学习教师的临床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3参与临床课题研究
指导学生参与临床课题研究,根据本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临床研究设计,一般以病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疾病康复评定和治疗方面的探索,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题设计,进行开题报告,然后分工实施,定期通报研究进展及交流经验,最后由学生分析研究结果、提交研究报告及撰写论文。
3结果
在半年的研究周期内,举行了2次问题导向式读书报告会,分别由1名学生主讲,再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相关学习和讨论。组织学生参与了3次临床病例讨论,与临床专业人员一起询问病史、进行体检、评估和讨论。参与导师主持的1项临床研究项目,分工参与课题设计、实施、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工作。项目结束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均认为这3种教学形式是对理论授课的极好补充,有益于帮助学生强化基础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问题导向式读书报告是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及研究热点的较好方法;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可以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参与临床课题研究则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了临床科研过程,在科研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调查反馈显示,其不足是理论知识的知识面和深度有限,使学生在参与上述实践教学过程中稍显能力不足,在参与时间上也感觉不够。
4讨论
康复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医学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和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列为现代医学的四大分支之一。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康复医学,现在已成为医学的前沿学科,康复医学课程在现代医学生的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该项目的研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同济医院康复医学教研室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医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思维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以此项目为载体,树立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为方式的教育主导思想,采用综合性培养,使学生成为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创新探索意识高的复合型人才[4]。该项目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并有机会较早地接触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时,通过导师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及理论思维的熏陶,较早地形成正确的临床和科研思维。此外,为了保证本科生科研的顺利进行,导师将已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的博士生、硕士生作为副导师纳入指导教师行列,协助导师进行工作,使研究生教学和本科生教学在教育方式和内容上相互结合,能够使本科教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其研究型教学的目标。
大多数研究生曾是优秀的本科生,且同属学生,年龄相近,共同点多,容易沟通。研究生教学更多地表现为探索、讨论和钻研,有利于激发本科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研究性教学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特点。其内涵不仅包括针对学生开展的探究性学习的各种教学活动,也包括大学生的研究与创新活动[5]。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加强教学内容与临床和科研实践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6]。在研究性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信心的树立者和梦想的播种者[7]。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深入学生课题组活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尊重和鼓励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关键词] 生物化学;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122-02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必备素质[1]。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一个崭新的概念――信息素养成了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医学发展突飞猛进,医学信息量激增。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医学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医学数字图书馆等新的医学信息载体。医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医学的发展,医学又与人类的健康、性命息息相关。因此,当今信息时代对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以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为载体,在实践基础上,将信息素养与生物化学教学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探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
1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前学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和功能,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生物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学生依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并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生物化学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关生物化学知识网站、网址和自己的 E-mail 地址,使学生在课下能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并利用 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安全上网、文明上网。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课题小结-课题评价-课题延伸”6个环节。以2学时讲解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为例,包括,①创设情景:生活中常有新闻报道亲子鉴定,涉及基因的提取和鉴定,但首先考虑样本量。②提出课题:检测基因必须经过PCR技术在体外大量的扩增,才能检测到基因。③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同学上网搜索到PCR实验动画和PCR公司员工自编自唱的美妙的PCR之歌,这是同学的创新之处。④课题小结:同学以自制幻灯片形式上讲台报告, 开题前播放PCR之歌的视频来引题,让同学感受到了共享知识的乐趣,然后给老师、同学讲解PCR原理、步骤和应用。⑤课题评价:老师指出精彩、不足和错误之处,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并作评分。⑥课题延伸:PCR的相关技术――逆转录PCR ( RT-PCR ),实时定量PCR (real time PCR) 等最新进展的介绍。
生物化学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生物化学教学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2 讨论
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界在信息社会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对信息技能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重建,是通过对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的教育,不断提高信息用户的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与信息意识(意识层面)的水平,即通过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方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其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类终身学习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核心在于终生学习。它使各行各业的人们能够有效地寻求、利用和创造信息,以实现他们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和教育方面的目标。这是数字世界的基本人权,并且推动了各个国家社会内含物的发展。终生学习使得个人、团体和国家达到他们的目标,并且为实现共享利益而利用进化的全球环境中的新兴机遇。从而帮助他们和他们的机构迎接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纠正劣势,推进全社会的福祉。
信息技能是科研创新的核心要求。科研创新是以获取相关方面的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为前提条件的。信息素养低下,科研创新难以突破。高等院校是培养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3]。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高等院校都力争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而科研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要求。科研创新,高等院校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李爱武.大学信息素质教育构建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6.
[2]陆光华.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五大标准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3,(4):86-89.
关键词:综合设计性实验;医学;特色;创新
1高度自主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医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实验课程多为固定题目、固定内容、固定方法、结果一致的验证式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医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所学中、西医学理论知识、现代研究技术,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总结。使学生从传统的“听众、观众”角色转变成真正的“导演、主持”,对项目结果负责。而带教老师从“导演、主持”变成“总监、顾问”,负责设计课题考核环节,并对每个环节的结果给予积极引导和纠偏,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通过每个环节、每项任务的执行,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强调学为所用,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反复领会、理解各种知识点的内涵,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并在项目执行中不断补充所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如学生在数据分析中需要用三线表、直方图展示结果,学生先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自学制作基本知识,再独立查阅硕博士论文学习表述方法,完成自己课题的相关内容。如果在制作中遇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反复讨论后仍然存在问题,才由指导老师现场指导。通过反复自学、实践、再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从学到用的能力培养和升华。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创新为本点燃学生创新激情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己成为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本课程在指导选题、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三方面进行了创新模式的探索,重在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1]。首先在选题环节,重点强调创新性和可行性兼顾的原则。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要求8~10人的小组每人自选一个题目,所有选题先自主查阅知网,确认选题的创新性,然后围绕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做什么?如何做?撰写选题提纲,再经过选题会论证创新性、可行性以及预期成果,确保项目有成果,可持续。对于小组认可的选题,给予设计者分值奖励。对于项目研究结果,鼓励、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申报项目、撰写论文,申报专利。在教学方法上摒弃了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传统,改为学生为主体的“群言堂”的讨论模式。讨论会上,学生之间思想交锋,辩论激烈,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受启发、获感悟、得能力、促进步。在评价考核方面,我们采用学生教师全员参与考核,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维考核模式。
3融贯中西培养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术能力
钱学森先生说过:“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不能用Prigogine的方法,也不能用Haken方法,只能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2]”。纵观医学发展的历程,无论是传统中医学还是现代的西医学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但也都存在不足,都不足以代表现代以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因而只有吸取两种医学的理论精华,融合两者的科学内涵,才有可能孕育出新的未来医学模式。陈竺[3]也认为:“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汇聚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微观研究与整体研究并重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界的共识。因此,我们在培养新一代医学生时要倡导中西合璧,鼓励将现代医学体系的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微观化理论和技术与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和系统论有机融合,阐释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例如“提壶揭盖”为中医治法之一,演变成临床上的宣肺利水法来治疗水液输布障碍类疾病。学生们通过选用宣肺温阴类药物麻黄附子汤作用于肾阳虚水肿模型大鼠,然后通过检测行为学指标、尿量、体重,实验室指标AngⅡ等来揭示“提壶揭盖”的作用机制。即运用了现代生理学、生物化学关于水盐代谢理论和ELISA技术,又对中医经典治法的内涵做了阐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内涵的理解。达到对中西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4虚实结合多措并举提高实验成功率
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加快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但由于学生提供的方案所涉及到的一些药品、试剂和器材订购周期长,不利于学生预实验的开展。而且由于学生对原理理解深度不够、动手能力不强、基本操作不规范,导致综合设计性实验耗时长、耗费大、实验不确定因素多,失败率高等矛盾日益凸显[4]。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虚实结合式的教学改革。首先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利用三维建模,虚拟实验界面,模拟实验流程,彻底摆脱实验动物、试剂、仪器、场所等条件限制,让学生开展虚拟仿真预实验,在网络上反复演练、深刻理解技术原理、掌握关键环节操作要领、强化基本功训练,待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真实的正式实验。由于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反复演练,预估了实验的难点和要点,正式实验的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虚实结合式的实验教学,迎合了现代学生学习模式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学习特点,使得综合设计性实验变得便捷、有趣、高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全能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医学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学科,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强调知识更新,单纯掌握现有专业知识已无法适应当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成为医学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这些能力的缺乏将会大大限制其日后从事的医疗工作。本课程设计选题、开题、预实验、正式实验、结项、答辩六个环节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如在实验环节,由于不同组别实验课题不同,选取的实验方法也千差万别,不会安排特地的时间讲解和演示,也没有足够的样本供学生练习,正式实验前学生需通过百度、google搜索文字资料、视频、mooc课程等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确保实验成果。实验环节出现问题,要首先自己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报请老师批准,调整实验方案。在答辩环节,学生既是答辩人、听众,又是专家、考评人。学生既要汇报本组项目,接受专家、同学的质询和评价,又要做为专家听、问其他组的汇报并给他们点评、打分和排序。这就培养学生针对自己的项目要有很强的归纳、总结能力,幻灯和语言展示能力,针对他组内容要有快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还要有敏锐地洞察力,能快速识别出存在的问题。由于所有环节学生主导,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挑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