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 风险 管理 控制

一,前言

港口企业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并且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地理环境、贸易流向和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导致港口企业要承担比一般企业更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港口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生存和不断发展,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港口经营的相关资源进行评估、计划、组织和调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在所处行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投资者的效益最大化。

二、交通运输企业的风险来源

交通运输企业风险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经营过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港口企业作为一类特殊的交通运输企业,其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十分复杂,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可能构成企业的运营风险,这些风险轻则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重则会使企业陷人困境难以继续经营下去。港口企业的风险从来源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等。明确这些风险的来源及其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战略决策风险

企业战略是关乎企业全局发展的。对未来发展方向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重大决策。对于港口企业而言,在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对企业内外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对涉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进行系统全面深人的研究,以确保企业战略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避免企业战略中潜在的风险。当前港口企业的战略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近年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对运输质量要求较高运费也更高,而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会相对降低。第二,实现物流系统现代化成为国际运输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现代物流强调各种运输方式的整合和集成。运输方式的转换和衔接将被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第三。国际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行业竞争的加剧促使港口企业着眼于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货物托运人的要求也将更为个性和具体。第四,港口信息化成为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覆盖全球的网络信息系统有助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港口企业在进行战略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正确把握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战略决策风险。

2、投资风险

港口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表现为投资收益率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港口企业的资产主要体现为营运船舶等固定资产,这些资产占港口企业资产的半数以上。也是港口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重要工具。这些资产投资期较长,初始投资额大,使用期限长,投资回收慢,如果投资决策出现失误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因资产无法有效利用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产利用率偏低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所带来的间接损失。此外,由于港口企业经营活动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企业初始投资额的大小对航运周期波动的敏感性较强,往往会出现在航运高峰及汇率、利率不利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的情况,进而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营运效益。

3,财务风险

港口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筹资风险、利率汇率风险和税负风险等。首先,港口企业初始投入成本较高,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大,企业流动比率偏低,同时资产变现能力难以控制,企业面临巨大的筹资风险,极其容易出现资金短缺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其次,港口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受到利率和汇率的影响较大,目前港口企业的营运收入主要以国际上通用的硬通货美元为主,营运成本结算币种也多种多样,各国利率的波动和国际市场上汇率的波动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此外,由于各国家和地区的税制不同。对各国税收制度和相关政策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可能使企业在国际业务中遭遇巨大的税负风险。

4、经营风险

港口企业的运营过程会受到政治、经济、政策和自然环境等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到实践中,行业条文、国际公约、贸易环境保护政策的变化都会对港口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直接巨大的影响。此外,货源缺乏、无序竞争、油价飙升、压港、滞留、配载不当等问题也会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率和收益的最终实现。

三、加强交通运输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风险对于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港口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不能从容应对,就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从管理和控制上下功夫,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努力将风险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水平。对于交通运输行业来说。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对风险的全程管理、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如何将风险转移到企业外部等。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不仅要对各类经济事项的运行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还要在事前预算和事后审计上多下功夫。只有将内部控制联结成为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才能有效保证经济活动的运行质量,从而有效规避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风险。

1、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责任机制

要有效对交通运输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必须首先树立其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建立和落实经营风险责任考核机制。具体到实践中,首先要对企业经营结果和决策结果形成责任具体化和量化,属于经营者个人因素应追究个人责任,属于集体决策责任的,要落实到直接责任人。通过明确责任,把这种风险激励约束机制与经营者的政绩和任用结合起来,让经营者主动适应市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

(1)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总结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预防风险发生以及风险发生后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等。在进行潜在风险评估时候必须明确如下几点:首先。资产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对风险的承受力不同,不同的标的会面l临不同的风险。其次,不同的风险会造成不同财产、不同程度的损失。对极易发生的风险,要准确掌握其损失的幅度。再次,要根据估算的财产损失情况,评价哪一种风险转移方式最为合理。

(2)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妥善处理风险

当企业面临风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风险控制目标,决定采取如果方式来化解风险和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如:某一航线上气候恶劣或者出现其他突发性问题,可以及时调整运输线路或者改走其他线路。对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企业可以根据购买的保险产品上规定的理赔项目,及时找保险公司索赔,已转嫁风险,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

3、完善企业风险的内部控制

(1)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控制

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活动的具体需要在企业内部设置相关

内控部门和机构,确保其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和职责分工的明确性。一方面,各组织机构必须得到授权才能行使其职权,同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行使职权时不能受到其他部门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干预;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运行,并保证负责部门或个人对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的权利和职责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此外,在对经营业务的检查中,检查者必须是不从属于被检查者的独立个人或部门。

(2)做好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的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执行并且有效限制职权的滥用。授权批准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其中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企业内部控制中会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的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通过特定的授权批准才能处理。做好授权批准控制,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区别,并严格分清其界限和责任;其次,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都必须严密,对授权批准进行检查时,要有相关的凭证和记录;再次,要建立相关的授权批准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经济业务的质量。

(3)做好预算控制

做好企业的事前预算控制是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预算控制从时间上分主要包括年度预算、季度预算、月度预算等项目:从内容上包括收入、成本、采购、生产等项目。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下,企业必须针对各项经济业务制定详细的预算和计划。通过授权后,由各有关部门对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事前预算主要有包括三项内容:第一,编制预算应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相符合,预算编制中并明确相应负责部门的职责。第二,预算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使预算更符合实际需求。第三,要定期及时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对预算效果进行有效控制。

(4)做好事后审计和风险内部审计工作

做好事后审计控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包括审核会计账目,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之后将审计结果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在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同时,还应发挥社会审计部门和上级审计机构的作用。由这些机构和部门对企业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实施情况、组织机构建立情况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监督。以便遏制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践行不利。

开展企业内部风险审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按照风险管理手册进行监督评价并出具监督评价报告,直接送董事会或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会。风险评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风险五时不有。无处不在,任何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反复地持续地检测和分析。因此,港口企业必须使内部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审计职能固定化和制度化。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效果的测试,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据此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5)减少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的负面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实行过程应是客观化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因素对制度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良好的执行。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点因素:第一,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内容不够了解:第二,员工由于疏忽造成内控制度执行上有所偏差;第三,员工主观上认为工作受到过多的控制,在执行某项内部控制制度时产生了反感情绪;第四。员工为了个人利益,故意绕开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利益受到损失。

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企业内控制度执行效率低下,执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减少人为因素的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尽量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对内控制度的消极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一,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员工介绍本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并使其了解内控制度的内容和具体作用;第二。加强对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操作培训,注重对员工职业道德的教育,针对部分员工对制度产生的反感情绪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说明,让员工在执行内控制度时保持正确良好的践行态度;第三,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尽量减少或避免对职工利益的损害,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因追求个人利益而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第四,管理者和相关负责人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既要考虑过多的控制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可能会扼杀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认识到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地进行;第五,对于员工违反内部控制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一方面要对当事人进行恰当的处理,另一方面要反思内控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并及时找出改进方法;第六,通过层层授权、绩效考核与奖罚机制,使每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责任、目标和动力;第七,建立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发现企业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进行反馈。

(6)完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从内部控制角度来说,港口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企业管理者和相关控制部门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以便使企业管理者和内部控制部门,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各项活动的执行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反馈。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内部的很多系统中,相关人员只有拥有一定的权限才能进入。如:会计凭证未经审核不能在会计系统中入账;不同层面的员工对其他层面和部门的办公系统没有浏览和修改权限。因此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对于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港口企业在实践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首先,企业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开发规划,实现信息在各部门间的有效传递和资源共享;其次,要提高信息内部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如:对业务系统和会计系统中已实现的收入和成本信息的关联:再次,要充分从成本和效益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盲目追求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和完备性,要从企业具体需要出发,选取最经济的系统建设方案;此外,要掌握好系统开发的节奏,系统开发过程不能过于仓促,要充分考虑系统在运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发现漏洞和缺陷及时进行补救,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避免因系统漏洞给企业额外的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范文第2篇

一、前言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降低经营风险和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二、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内部控制没有注重对环境的控制。

在我国,很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环境的控制常常被管理者们忽略,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巨大的影响,企业的管理者们并没有顾全企业的整体运作,将企业内部控制授权给会计部门,导致内部控制管理无法正常运行。

第二,无法应对高于内部控制的风险。

对于风险控制,我国大部分企业存在这么一个现状,企业风险控制主要运用在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全体员工的控制管理,而忽视了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控制,对高管们缺乏束缚力,以至于高管们常常出现工作错误,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无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使得企业无法应对这些高于内部控制的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很多企业还处于风险管理水平低、手段落后的状态,例如,有些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企业过程中,只重视短期利益,关注于企业当前利润,却忽视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带来的长足利益和持久发展,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聘用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达到一定的管理水平,风险意识差,管理手段落后,对即将到来的风险不能及时预测并采取防范措施,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第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很多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不能及时掌握风险相关的数据信息,无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应对,使企业在预测和防范风险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影响企业的日常业务运行,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竞争力。

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一个企业,只有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才能够从容应对公司风险,完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的同时,企业应该就风险识别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监控企业财务数据,同时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公司总体风险进行控制管理。再者,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也是企业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基础,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对风险的整体认知,它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使企业及时防范经营风险。

第二,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要进行风险控制管理,就要先建立起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作为企业管理层,要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规模和日常业务特点,建立一个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整体管理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规范内部控制管理。

第三,实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时,不仅是企业管理层,更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使企业员工在整体上了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和运作情况,才能及时发现内控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不同的改进方案,有效避免了制度缺陷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企业员工在参与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同时,增加了自身责任感,也加强了企业凝聚力,成为推动企业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四,定期控制测试,加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考核。

定期进行控制测试和制度考核,能有效检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企业需要建立相关的内审部门,通过定期的内部测试发现内控制度中潜在的问题,并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优化内控制度内审部门在考核时,应对存在风险做重要性评估,对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进行测试,为了强化内控制度考核,需要实施员工奖惩制度,对能出色完成内控工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不负责的员工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四、结语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管理体系

前言

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之后,内部控制的思想诞生了,到了二十世纪,内部控制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无论是理论还是内容都得到了丰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内部控制开始融入了一种先进的理念——风险管理,这使得企业内部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在国内,许多学者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许多观点以及理论,在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分析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关系

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的观念下,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组织发展的关键,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自然发展状态,然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2.外部关系

无论是企业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它们都能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科学的保证,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其中有五个方面是相同的,即风险评估;环境;控制活动;监督;信息与沟通这五个方面,这五方面的重合是由二者目标的多数重合以及二者实现机制的相似性决定的。风险管理还提出了新观念,即风险组合和整体风险管理。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薄弱的企业风险控制意识

当今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我国,国内企业压力增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比较复杂。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同时,国内的大部分企业风险意识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大多数的管理者仅仅关注财务方面的风险,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企业发生严重的亏损,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并且具有严重的投机心理。

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完整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也是促使其内部控制能够有效运行的基础,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体,如果没有合理的治理结构,那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就很难得以保障。在企业治理结构体系中,董事会是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核心,董事会要对风险管理负有总体的责任,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对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3.我国企业风险控制体系及其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缺失

首先,在我国企业中,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非常少,有的甚至没有。在现代社会,企业所面临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其次,我国企业还缺少对风险的全面性评估、排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完整的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及风险识别体系,企业必须要有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性的评估。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要依据风险排序的结果,针对风险较大的过程,通过大量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对其进行管理与约束,以保证企业实现目标。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管理体系能够有良好的管理效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就要不断适应生产环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持续的监督,确保企业事后监督和事前监督的有机结合。

3.浙江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浙江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某些企业由于过分的注重效益,导致了许多关键点的控制没有发挥其作用。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面临突发事件时,缺乏应对的措施。在监督的过程中,只注重程序忽视了监督责任人与内部控制执行机构,出现监督错位的现象,损害了企业的形象与利益。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层中,风险管理控制意识比较薄弱,评估风险明显不足,缺乏防范风险的措施与政策。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对策

1.培养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治理结构

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企业的风险管理不仅影响企业的文化风险以及经营方式,同时也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的整体价值。所以,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才能使得企业积极应对所面临的风险,才能使得企业健康向前发展。对一个企业来说,风险管理理念是对风险的整体认识以及态度,要求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员必须对风险管理有正确的认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真正具有风险意识。

完善治理结构首先要充分重视企业董事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企业董事的核心作用与监督地位,肯定董事的作用。其次,必须从法律上确定董事的独立性,其目的是为了发挥独立董事的职责。最后,建立专门的人才资源,提高独立董事的专业水平,解决独立董事“不懂事”问题,使得企业能够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来挑选能力较强的人才。

2.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首先,要对企业的风险事项进行全面评估与识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排序,及时采取措施,将机会与风险分清,促使企业能够抓住机会,避免风险。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去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其次,对企业风险事项进行分类与总结。通常来说,主要有两个因素:内因与外因。内部因素主要有经营风险;组织风险;技术因素;战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有法律法规;自然灾害;市场竞争以及政治因素等。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风险因素划分方法,并将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识别企业潜在的风险。

在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要科学设计,规范运行,全面改进更新,实施有效的评价与监督。科学设计具有良好的预见性与前瞻性,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与防范。注重人员的综合强化管理,有效提升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实践中,弥补不足,改正缺陷。因此,应该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与监督, 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3.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首先,要实施风险评价与评估,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创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实施量化风险分析,进行人员培训,培养其形成完备的、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能够意识到风险评价对企业决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抵制不良行为,全面提升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与质量。其次,对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环境进行完善,要准确的预测企业未来面临的风险,及时实施通报风险。我们应该优化企业内部的环境,为了达到完善风险管理的效果,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严格执行、建立合理的体制机构,提升风险管理的综合能力。

结论

终上所述,企业控制风险已经在企业活动中成为了主要部分,通过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状况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利的措施。只有制定切实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机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才能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浙江公信认证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利军,徐国强.内部控制与组织控制实证研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经营风险 管理与控制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也已步入攻坚阶段,国家连续出台减税、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等相关政策,这一系列举措被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抓住有利时机,拓宽经营渠道,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但是在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如何做好经营风险控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有利政策,是中小企业乃至大型国企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风险管理机构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

一、企业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经济环境风险和企业内的经营管理风险等,对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分析是风险辨识的前提,也是企业制定规避风险管理策略的依据。

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的是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坏,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动等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决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当市场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周期性变化,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断地变化,给企业筹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货的萎缩必然出现社会商品物价全面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销售的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往往也会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会产生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经营者由于专业知识差、业务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样会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会使经营风险发生或加大。经营者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规避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又会引起新的更大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可控性与风险管理

1.企业经营风险的可控性

风险是不确定的损失,这种不确定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它的变化全然不知。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并掌握客观变化规律,对其发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作出主观判断,从而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客观条件的变化,使风险发生的客观条件不成就或者不完全成就,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程度。所以说,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在风险面前,人并非完全束手无策,人们完全可能也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管理手段,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造成的现实损失。风险的这种可控性,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1)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其分类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风险管理泛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活动。狭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用系统的、规范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它包含内控环境、内控策划、实施与运行、监测评价与持续改进、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大方面内容,并通过建立规范的内控模式,形成系统的、透明的、文件化的风险管理平台,实施对企业风险的管理。

依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道德风险管理等。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和利润(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就同一事项而言,其风险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因行为人的控制措施不同,从而导致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实际发生的损失不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主体经营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是趋同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或风险经营水平的竞争。风险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其支付的风险成本相对较低,获得高收益的比较优势明显,意味着其获利相对丰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风险是未来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只有符合一定条件之后,这种可能的损失才转化成为现实的损失。风险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的过程,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建立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实际造成的损失,还有利于保障企业安全稳健运行,避免毁灭性风险发生。

(3)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度”

企业存在一天,经营风险也必然跟随一天,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笔者认为。管理并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事实上,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企业管理并控制风险的意义在于对经营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识别和评估,以至于能够采取措施将其有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管理控制措施也需要“适度”,需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风险只是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如果控制过度,风险的控制成本可能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得不偿失。不仅如此,过度控制还可能影响效率,阻碍业务发展,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相反,如果控制不力,风险频繁发生,不仅增加了风险成本的支出,降低了获利回报。而且,风险发生将耗废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重大风险,经营管理者需要进行一系列危机处理,很难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谋发展。风险发生还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若风险不被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风险将在持续存在中扩大,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风险控制措施适度,首先,要求人们对经营风险的种类和大小有正确的认识,在风险识别、预测、评估和分析等方面,力求做到全面、真实、准确。这是适度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风险控制的措施具有针对性,直接指向风险点,有效地遏制风险的发生和控制风险造成的损失。在实务中,要注意纠正“管理层控制过度、操作层控制不力”的偏向。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经济预测,而经济学家的工作之一也是对经济形势进行大致判断。但是预测并不能使我们有效应对风险和危机,尤其当某些风险引发的危机破坏性足够大的时候。专注于专业化发展的企业,可能会有很多优势。比如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生产环节中,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然而生物进化的历史表明,单一性是一种危险的形态,非常脆弱。因此,企业在有能力发展多元化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去涉足不同的行业,适当增加企业战略业务单元的数量。

参考文献:

[1]波特,陈小悦等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

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算风险 风险管理 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研究预算风险管理,能够将预算的理论研究范围加宽,对预算风险的研究成果深入强化。现如今,我国企业对于预算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强化,实施预算的力度也在不断地扩大。下文中从企业预算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切入点,全面分析了预算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的加深了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与范围。

二、企业预算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一)企业预算的基本定义

1.基本概念。企业预算指得是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作用之下,企业把他的各种目标以及资源配置依靠货币与数量的形式呈现出来。企业预算管理是把预算当成是操纵工具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管理活动当中的具体概念。全面预算管理实行的是将职能分散,完成统一监控,从而促进企业当中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1]。

2.具体特点。分析了企业预算的基本概念之后,简单的归纳了三点企业预算的基本特点。(1)工具和媒介。企业的最终目标并不是预算,而是企业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的工具,并将其当作操作媒介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运行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预算其实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一个分解,企业的短期战略目标就是预算目标,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成绩通过预算的数据进行调控,能够达成企业的基本预算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2)以战略作为引导方。预算如果单单看重一长串的数字,是没有办法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经济需求的,外部的经营环境不断的变化,要求着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必须和外界的变化保持高度的一致,自身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有灵活变通的能力才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着经营市场。如果无法适应环境的改变,一些和实际情况相背离的预算是没有办法促进企业的发展,反而会拖慢企业的发展脚步,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现代企业预算需要做到的就是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把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当成引导方向,才能够实现管理的需求所以,企业在进行预算操作时需要从整体进行考虑,整合一系列影响企业发展的要素,与企业的绩效管理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统一的企业操作系统。(3)整体性特点。预算不单单是企业预算部门的工作,其是需要企业全体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关系着企业整体操纵体系的业务。预算对企业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有要求,需要全体工作人员都有算账的概念,共同参与进预算的计划和编制工作当中[2]。相反,预算当成一种明确各个成员操作责任和义务的控制工具,指导着企业当中全体的工作人员开展各项日常的操作行为。

(二)企业预算风险的基本管理过程

在管理预算风险时,有一个基本的流程需要遵循。当中包括的主要阶段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范。详见下图(图1)。

图1 预算风险管理的一般过程

三、企业预算风险的辨别

准确全面的辨别企业预算风险,是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与预防的重要操作手段,是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

(一)企业预算风险辨别的前提

对于企业的预算操作系统,需要从全面整体的对其进行分析,才能够良好的实现企业对预算风险的整体辨别。所以,需要对预算风险进行整体有效的辨别,第一个需要了解的就是企业的预算操作系统。详见下图(图2)。预算工作的中心内容就是对预算进行执行操作,在执行预算的过程当中,伴有信息和沟通;预算体制、预算的组织结构形式、预算的参与人员和企业的品牌文化共同组成了预算业务的基本操作环境。预算的过程只是爱环境的制约条件下以及相互作用条件下才可能良好的运行,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

图2 企业预算体系结构

企业风险预算是把之前经营的数据以及现如今经营的数据作为参考基础,并且根据未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将来一段时间当中的经营活动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和计算,是一个不断跟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着的操作体系。在图2当中就能够有明确的体现,这个操作体系不但有环境方面的风险,也有人力自身操作方面的风险。从内部操控这方面进行研究,这些风险要素当中包括了内部操控当中的环境操控、活动操控、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控等等[3]。以内部操控作为基础,将其控制因素进行分类,当中包括了预算环境、预算活动以及信息和沟通这样三个方面的主要因素。

(二)企业预算风险的辨别手段

现如今在进行风险辨别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现场调查法、专家调查法、风险清单分析法、财务情况分析法、组织结构分析法、流程图法以及可行性研究等等各类方法。这些方法存在着各自的适应性特征,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企业在辨别方法的选择上,需要奉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操作原则,但是一般情况下,结合好几种方法才能够让调查形式呈现出较好的效果。

(三)企业预算风险的研究简析

对预算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识别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是预算风险辨别开展的最初过程。

1.信息和沟通分析的简单分析。信息之间不协调以及不完整,或者是信息之间的交流以及反馈过程存在着漏洞形式,就被称为信息风险。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在企业的预算操作当中充当着核心操作的地位。研究制定一个预算操作计划以及开展执行一个预算计划,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信息之间相互交流和分享的过程,需要操作者与管理者进行良好有效的管理沟通。因为预算编制的过程不是单一片面的,而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相互结合的过程,首先,下层人员将各项操作数据上报上去,保证上级工作人员之间的数据信息统一对称,如果相互之间的数据无法对应上的话,很可能造成上级下发的各项指标下级在实现的过程当中毫无压力,这样不利于促进下级员工的进步,也不利于实现上级员工对下级员工的管理和评估。信息之间交流的渠道不完善,会造成预算业务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却没有办法及时有效的反馈上去,预算在执行的过程当中环境的变化和造成的预算与实际的差别没有办法得到实现,造成预算调整步伐及时更替,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严重的影响。

2.预算过程风险简析。企业预算的过程当中包含的内容有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考察等三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在预算计划的过程当中都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个阶段出现的风险是最多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的风险,要有清楚的认识,并且相应的制定操作解决办法,才能够帮助企业良好正确的实现预算操作。

第一,预算编制风险。预算实施开始的阶段就是预算编制,所以,辨别这个阶段当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预算编制的过程包含了预算目标的制定和分配、预算编制和上呈、预算审核和协调、预算审议准则等等。在这个操作环节当中,存在的主要奉献爱你包括:预算目标不达标;预算编制不科学完善;整体预算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以及错误性。

第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在预算执行的过程当中,包含了三个基本操作程序,分别是预算的执行和调控、预算的分析和反应、预算协调等等。在这个阶段当中,包含的主要风险有:预算的执行和操控能力不强,效果不高;预算的分析片面单一;预算在执行过程当中没有清楚了解目标的准确特性。

第三,预算考核风险。在预算考核的阶段当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为:预算考察表现为形式意义;存在着业绩操纵的特点;预算考核单一片面等[4]。

(四)以要素为前提的企业预算风险辨别

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以及企业在过去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的数据资料能够分辨出企业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形成风险之后,需要对每一个风险因素有可能发生的影响深度进行判断,从而促进企业了解各种风险产生之后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并且根据当中的重要性特点,对预算风险管理进行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在分析了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出现的结果之后,曾有学者将风险的概率与结果通过一张表进行分析表达,在这张图当中,不但能够让最突出的风险拥有最密切的关注,还指出了降低风险的形式就是把概率与结果之间的结合形式产生的严重后果降低。在这个风险图当中,分析判断了预算风险的基本层次。在这项坐标图当中,风险层次越明显,体现的严重程度越高,那么就会距离坐标原点越远。描述每个级别当中的判断准则详见下表(表1)。

表1 预算风险的评判准则

四、企业预算风险判定

在判断预算风险的过程当中,评测工作人员需要仔细研究并且准确预测预算环境和预算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且分析判断这些预见性的事物和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否吻合,以及这个可能出现的后果的严重破坏程度以及可能被管理人员能够接受的具体程度,由此判断能够进行管理与控制的风险以及当中需要使用哪种操作办法而进行的防范操作。风险的判定工作是以风险辨别作为操作基础开展的,是企业预算风险管理工作当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判定标准的建立

建设出一个完整有效的预算风险判定标准操作体系,在预算的判定过程当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判定的指标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既定的,需要根据已经确定好的原则开展相关的操作办法,才能够保证期有效完整的特点。

在建立判定标准时,需要遵循基本的四项原则,也就是科学性原则、敏捷度原则、重要性原则以及相对独立性原则。

(二)判定方式的组成

模糊综合评价法思想最先提出的是美国一位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要使用的范围就是评价那些不清不楚、没有办法用确定的数值描述的行为和活动。这项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初次使用在风险管理当中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将其和风险预警机制联系在一起[5]。之后,关于此项研究的工作不断深入。在最近几年,模糊评价的方法在模糊问题的研究当中是用范围广泛,并且慢慢的形成的一整套的科学有序的用来进行风险预警的中心性的操作管理办法。企业的预算风险种类比较多,这都是因为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当中出现了狠很多复杂的原因引起的,但是人们认识的水平有限,造成当中很多的风险无法使用具体的数据判定,无法准确的描述出风险的程度。预算风险当中的模糊性造成模糊综合判定成为了预算风险进行判定的做有效的操作办法。

使用模糊综合判定的操作办法,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判定的标准、确定标准的侧重点以及各项操作标准的归属范围、组成判定的矩阵、计算出判定的原则,对计算的原则进行统一性的操作办法,在这当中,对于标准当中的侧重点是确定判定形式的前提,需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段确定当中的侧重点。而分析指标侧重点的一种做有效的办法就是层次分析法,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各个不同的能够反映出问题本质的相关构成要素,并且把这些要素根据支配的关系组成有顺序的阶梯层次组织,按照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比对以及相关的专家进行综合性的判定形式当成各种确定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操作办法的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德尔菲法是用到人为主观要素当中,但是当中的关键部分是确定矩阵在构建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不协调性改成统一性时,存在着一些相对棘手的问题。为了把这些问题解决,模糊一致矩阵诞生。

五、企业预算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预算风险防控的基本管理系统

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对预算风险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密切关注预算业务的发展情况,分析预算风险预警情况,以及一旦出现危机时该如何应对解决,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都要建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起由上至下的全员风险管理操作体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当中,需要把企业整体的风险操作管理概念加入到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培训的方法从重点攻克转变成局部交流,让企业全体员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并且把这项理念当成是平常工作的核心任务完成。在组织结构操作体系当中,建设一个自律组织,当中包含的层级有决策层、管理层以及操作层。

(二)建立预算业务操作过程的风险控制系统

在企业各项的预算操作活动当中,预算业务是一项系统化的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了预算业务当中的每一项操作活动,所以,其也是能够准确反映预算业务当中风险的操作要素。对这些操作过程进行整体性的优化分析,能够从整体将其有效性提升,达到企业事先预计的效果[6]。

企业预算编制过程,是企业进行整体性预算的开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主要的风险进行操控是最重要的。在确定预算操作目标之前,企业需要先清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企业过去发展的具体资料以及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情况,再结合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从整体性出发,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要素以及变化情况进行整体性分析,在整年度的预算开展进行之前,编制出和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预算方案。

六、结语

现在的发展现状是,大多数的企业在预算工作当中都存在着风险。风险是现在企业发展当中最关心的问题,但是预算风险管理在研究的工作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风险管理需要对预算体系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建立起预算风险的管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瑞芳.企业预算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许学娜,刘金兰.价值导向下的企业预算风险管理[J].统计与决策,2011,03(30).

[3]黄锦亮.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4]张英.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风险规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