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个人反思剖析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强化教师质量意识,深入推动教学管理改革。规范教育教学,办好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为促进我校教学质量向更高更好迈进。
二:活动目标
1、加强教师思想素质建设,强化学校规范化管理。
2、激进师生工作、学习热情,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工作学习。
3、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安排
1、四月1——3日:学校组织学习阶段,做好宣传。
2、四月7——13日:教师结合前段工作进行自我反思与剖析。
3、四月16——20日:教师总结、讨论,结合现在工作写出心得体会。
4、四月23——24日:材料收集汇总。
四:活动小组:
组长:鞠长春
副组长:彭巧云冯同质
书记员:贺康武
组员:夏红霞黄俊英吴利荣冯镇娟段海涛
五:活动要求:
第一阶段工作要求。
1、利用好教师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方针、政策、新课改等相关知识。
2、组织教师代表开展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针对突出问题进行具体的讨论与分析,做好工作安排。
4、提出教师中好的教育措施,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第二阶段工作要求
1、教师学习认识教育。
学习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针、政策,就前段工作中抓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对,反思、剖析。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观念、行为作风以及具体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认真思考自我梳理。
2、具体材料分析认识,写心得体会。
分析要围绕四个方面:
A)自满自足。满足于自己的已有成绩,习惯于自己跟自己比,盲目乐观。认不清当前形势。缺乏紧迫感与危机感。
B)教学质量视野窄、办法少,想的不深,看的不远。
C)思想慵懒,能力平庸,工作庸碌。懒于动脑,创新意识不足,工作方式落后,目标定位底,要求标准低,缺乏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信心与勇气。
D)认识问题肤浅,工作作风漂浮。缺乏科学性,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心浮气躁,无所事事,贪图享受,纪律松弛,缺乏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抓落实的工作作风。
一、要善于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只是学生的服务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交流等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所选用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相适应,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实物、模型、标本、图表、幻灯机和投影仪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配合使用。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功能,不能取代化学实验;微观图景跟宏观现象有很大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进行类比,在用计算机模拟微观图景时,应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二、要努力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努力去创设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情景素材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去设计和开发。我们可采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来创设学习情景。例如,我们可以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 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
三、要科学有序地开展有效的复习和习题教学,增强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复习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为了有效地开展复习教学工作,我们可将系统归纳和活动探究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疑答问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复习的主体,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复习活动,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益。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习题加以巩固和检验。因此,教师在继承以往习题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进行习题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习题的选择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习题,通过改变题目呈现的情景,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习题的数量应适当,难度应适中,避免出现新的“繁”“难”“偏”现象。习题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教师的“一言堂”。
四、要及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促学
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性和荣誉感,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作业、成绩、解题方法得到别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可、肯定和表扬。及时对作业及解题方法进行肯定和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解题方法时,要尽可能用鼓励性语言,多表扬,让学生感到教师时刻在注视自己,使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进步。教师应该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好、太好了、你能行、精神可嘉” 等之类的话,真心欣赏学生的发现,使学生获得成就、受到鼓舞。
五、要不断增强教师教学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来促教
一、认真安排部署。在总结学习动员阶段工作基础上,对查摆问题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安排,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1.个人剖析。人人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县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安排》中的“整顿重点”,全面严格剖析自己,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个人剖析材料,进行查摆问题,自我剖析,深刻反思。
2.全员评议。先是领导和教研组民主生活会,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求自我分析客观真实,突出问题找准症结,分析原因深刻具体,剖析问题恰如其分。再是学生和家长代表问卷调查,通过发放《xx三中师德师风家长调查问卷》、《xx三中师德师风学生调查问卷》以及《xx三中师德师风征求意见卡》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分类梳理,向全体教职员工公示。通过自我剖析与同行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再加上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使大家进一步认清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规范自身言行,加强师德修养。
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围绕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教风校风,教师的仪表风范、敬业态度、教育观念、奉献精神、教学常规以及对后勤教辅人员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召开了有家长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县局领导、新闻媒体等百余人参加的座谈会;抓住学生、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和家长、学生调查问卷千余份;利用校讯通平台向家长了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信息,公布了学校的举报电话、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等有关负责人的电话号码,便于家长和社会及时反映情况。这样,做到了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认真梳理分析。学校将收集到的各方意见和建议按照“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类梳理,并向全体教职工进行公示。召开学校领导和教研组民主生活会讨论,分析原因,寻找根源,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开展谈心交流。学校委会和师德师风办公室负责人员,充分利用转达反馈意见的机会,和相关人员进行了交心和谈心;教师之间也利用教研时间,互相征求意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针对性地帮助在师德规范方面存在差距和有突出问题的同志,提出希望和建议,使大家真正做到了思想上有触动,实践中有行动,达到了解决问题,提高修养的目的。
五、进行民主测评。学校首先召开了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对照师德规范和县局《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安排》中的“整顿重点”各自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进行民主测评。然后,领导组分到各年级组参与教师的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同时,发放通过学生和家长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评议。最后根据教师的个人剖析、教师互评、学生及家长的评议意见,结合教师平时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每个教师提出评议意见,并向教师本人进行反馈,使评议成为提高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有力举措。
【关键词】新课标 历史教学 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91-01
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在新课程实施中,中学历史教学应该怎么改?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历史课?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无疑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著名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一堂历史课应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感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导了。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思”六环的课堂结构,下面就介绍一下该课堂结构。
一 读书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素材和依据,它的灵魂是课程标准。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8~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初步了解内容,发现疑点。
二 讲解
有的教师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课堂上的一问一答,造成表面上的互动,实际上是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同于满堂灌,盲目追求问题的数量和轰动效应,忽视了问题的质量。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对话需要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建构一个多维交叉、互动的课堂对话网络。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平等对话、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其他学生可就出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
三 剖析
剖析中考涉及的考试内容,特别是对材料题的剖析。同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枯燥乏味的历史老古董变为兴致勃勃的学习探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轻松中学习。
四 感悟
教学中应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平等参与,共同分享学习乐趣,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公平和责任。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独到的见解,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应及时纠正,针对学生的不良表现,不是简单否定,而是深入分析,并加以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感受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对待所学的知识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变得明理、笃志、睿智。获得审美享受,最终达到教育者的目的。
五 练习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为达到知识的巩固理解,教师就要课下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减轻学生的负担。而新课标特别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应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因此,对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并密切联系生活。
六 反思
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是新课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而对于精彩的教学场景和独到的教学方法,可作为经验加以积累,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学反思一般分为:课前准备性反思、课中调控性反思和课后总结性反思。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如课前反思,就是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认识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正所谓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课中调控性反思,可以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随机性的问题、精彩的片段欣赏、学生独到的发现,进行教学措施改进,优化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自主性提供帮助。课后总结性反思,包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课堂表现得怎么样,有什么意外收获,课后该完成什么拓展训练问题,下课后该干什么等。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对所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感悟,将知识进一步内化,学生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反思―运用的教学过程,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学习探索,平时多听课,评课,注意积累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情感教育,达到以“情”制“动”的境界,这也是对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寻找差距——在比较中强化横向反思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能力提出,将教师“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作为教师“反思与发展”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作出明确的说明,这对于如何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近半年与所在农村园的幼儿教师交流讨论、探讨教研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个人专业发展没有目标和规划,工作存在盲目性,将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简单归于农村幼儿教师待遇水平低显然是不够客观的。综合各方面因素,尤其从教师内因出发,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将视角仅限于按时出勤,而应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学边思考,学习后将学到的经验与自身教育实践客观比较,在日常工作中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行为,以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善于反思,勤于反思,是学前教育发展中对教师成长的必然要求。
寻找差距——在比较中强化横向反思
孔子曰:“见贤思齐。”意思就是说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就要虚心学习,想办法赶上去。在反思过程中,客观地看到他人的优点,才能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开放的教育大环境,给我们教师相互观摩学习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安排下,园际之间的开放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教师外派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学习回园后,与老师交流时,我发现:教师时常觉得其他园教育活动好是因为孩子配合得好,觉得区域活动好是因为区角空间大、玩具丰富……仅从外部找原因,显然不会对自身教育行为的改变有所帮助,外出学习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教师为了利用好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妨尝试做到以下“三个一”:开展一节模仿课或参与交流汇报;写一份学习后反思;提一项幼儿园管理建议。带着任务去学习,教师通过边看边思考、边看边分析比较,增强学习的实效。
教师外出学习回园后,可与园长和业务园长一起交流,观看学习的照片和录像,共同提炼学习观摩中的精髓,在汇报交流或模仿课中与大家具体分享看到的几方面优点。如:美工区结合主题和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提供了哪些操作材料;幼儿是怎样使用这些材料的;老师是怎样指导的;模仿课要展示体现出原组织教师的哪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策略等。针对要介绍的优点,比较出自己在此方面的不足,分析原因和改进调整的措施。
教师应该积极地参与本园组织的学习汇报活动。生动直观富有针对性地汇报,以一人带动多人,以点带面,教师要有目的地比较出与优秀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差异,在一日活动不同环节组织中质量上的差距,并结合本班幼儿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策略。
反省实践——在总结中强化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行为表现,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会理性思考,客观分析自身教育实践和行为显得尤为关键。
如环境创设观摩中,大(二)班的主题墙结合主题《我长大了》,用彩纸在整面墙上拼贴出造型各异的楼房和平房,上面粘贴了第二周“能干的我”中幼儿设计的绘画作品。在评析中教师普遍认为该墙饰体现了艺术性,达到美观的效果,也体现了幼儿的参与。而有些教师则提出了更深入的见解,对墙饰的教育价值进行了讨论:大(二)班创设的这一墙饰是否真正体现了与幼儿的互动?应该怎样让墙饰与主题“我长大了”各活动的开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带着问题,我们先学习专家的理论。对照理论反思,我们认识到:墙饰应该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生成的、随着主题发展不断延伸的,应该具有连续的发展空间和清晰的发展脉络。随着《我长大了》主题的推进,结合教育活动的组织,可包含不同的子栏目。我们讨论整理出该墙饰可随着主题“我在长大”——“独特的我”——“能干的我”的推进和发展,分为“我渐渐长大了”、“我的名字与众不同(我的名片)”、“我是能干的哥哥姐姐”、“我是小小设计师”等子栏目。这样主题墙饰和子栏目可以随着活动的进展而逐渐产生,使墙饰与活动有机地结合,给每个孩子充分参与和展示想法的机会。
循序渐进地分析,教师对与教育活动有关的主题墙饰的创设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学会从理论寻找依据,对照自身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去反思,逐渐养成质疑自己教育实践的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当就一个个活动展开讨论时,我们已经意识到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成功与失败对我们而言都应该是一种收获,即从成功中找准方向,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
自我剖析——实现反思到行为的转化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演练提升,反思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农村幼儿园教师个人教育经验有限,参与集体反思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利用好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观摩,将其作为互相学习交流、促进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相互对话中、在观念的交流碰撞中,使自己的反思能力得以提高。
教师的自我剖析要以转化成教育行为为目的,因此有节奏和教育实践呼应的反思十分必要,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按照“课后思”、“主题思”和“月后思”这三个“节奏点”进行反思。
“课后思”主要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后的效果分析和反思。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后,可以首先对实际组织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实际达到的效果与教师预想的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其次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理念作为反思的依据;再其次分析自身教育行为与幼儿表现的关系,找出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调整改进的思路和方案。
“主题思”是指主题活动后,教师自己回顾整个主题进展的过程。这一活动包括,对主题中活动内容的设置、师幼互动、主题环境活动区创设、家长参与、幼儿发展等方面反复地回味思考,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多方面提出有效的策略以调整教育行为,同时也为园本课程的调整完善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