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116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已有几年的高中语文任教经验,在高中语文任教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语文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一、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没能够对语文教学进行全程的监控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语文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收获最多的是教师的指导,而对于知识的识记等其他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学生在课下的努力实现的,因此可以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对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更多提倡的是如何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而对学生课下的语文自主学习却有所忽视。这里所说的课下语文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的语文预习与课后复习。高中语文教师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会提到让学生进行课下预习与复习,但是,大都只是流于口头形式而已,只是一句简单的提醒,对于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和复习,却没有进行具体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虽然也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学习了,但是成效却很小,难以起到提高语文成绩的作用。
应对措施:面对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课下语文学习的情况,最主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课下的预习与复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课下预习与复习的技巧,进而提高高中语文预习与复习的效率与质量。把学生的语文预习、课堂学习与课下复习紧密地联系起来,环环相扣,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加大指导与检测,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这些措施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之谈,还有更多更好的解决措施,笔者愿意和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广大语文教师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技巧,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倡要有技巧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有技巧性;语文考试要有技巧性等等,技巧充斥着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自不待言,对于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讲求技巧并没有错,但是当下却出现了过分强调技巧的现象。例如:学生在做语文考试卷的单选题的时候,教师会教给学生很多的解题技巧,比如排除法,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对于有些语文题目而言,很轻松的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其实,高中语文学习各个环节语文技巧的运用无非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提高升学率。语文技巧的使用过于片面化,其方向直指高考,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却有所忽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对措施:出现只重视语文教学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被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所禁锢。第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认识清楚。第三,没有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技巧的含义。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几种现象,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几项措施:首先,走出高考语文试卷的束缚,要知道高中语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做高考语文试卷的机器。其次,高中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与交际,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要有清醒的认识。再次,掌握好的技巧也许能够成为数学高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而言却并非如此,语文更讲求一种积累以及在积累基础上的感悟,如果只注重技巧而忽视积累,那么,学生永远不可能学好语文。
三、语文教师把自己预设的情境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见解
语文学科较于自然学科而言,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的、固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更强调对客观的概念、理论的灵活运用。对于语文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感悟,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文章的写作意图。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整堂语文课滔滔不绝,一直在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对文章进行感悟的机会,而成为被动的观点接受者,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上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说在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得到语文老师的指导了。
应对措施: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机会。同时,广大语文教师也要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及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进师生互动,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地发言,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理解,教师要予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被时代所淘汰,如果某些语文教师还存在这种教学习惯,一定要及时地予以改正,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的教学章节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头戏,同时高中语文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在于对文言文知识系统的疏通和教学,高中语文教材大概选集了三四十篇文言文,这些篇目大多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言文选入教材,给高中生带来了丰富的文言知识,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要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高中生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文章结合具体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方面的内容举例说明。
一、重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的学习,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朗读,朗读不仅能够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培养语感,还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体会语感的第一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包含着感知、情感和理解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停顿处,还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学生带着感情阅读文言文,把自己放在文本的角色中,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论语》是先秦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主要反映了孔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当时社会的风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文艺等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孔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提倡“仁”;在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重要主张;在学习方法上,他提出“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论语》 语言具有生动、简朴、深刻等特点。因此,在学习论语这样对话式的文言文如果不通过朗读,学生就不容易把握各个角色的人物性格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例如,朗读子路、冉有和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反映出他们的语气和应答能力,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
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章通过孔子师生一问一答的模式排列,学生分角色朗读,情感投入其中,就可品味出孔子的观点和他的学生各自的观点以及想法。在理清情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通过朗读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理解的能力。
二、牢记文言虚实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是阅读过程的一个难点,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通常被句子里的某个词卡住,造成句子理解上的错误,导致翻译不准确,学生对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积累,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反应其文言的基本功。牢记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利于对文言文的理解,高中文言文中文言的实词非常之多,还得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总结,而虚词大致归纳有18个。
例如:虚词[何、而、乎、乃、其、且、者、为、焉、也、若、以、因、于、与、则、之、所]每一个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特别多,我们以“而”字为例。用作连词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作为“又”讲。例《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2.表示修饰关系时,做连接状语,不翻译。例《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表示递进关系时,可翻译成为“而且、并且”。例《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示承接关系时,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鸿门宴》中“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三、加强基础训练
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最为基础的是从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入手。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文言知识,才能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例如:
1.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应该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自我学习最好的一种方法,提前疏通熟悉课文,学生可根据原文提供的相关注解试着翻译原文。
2.牢记文言句型: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每一种句型的用法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必须要搞清楚各个句型的特点和翻译。
3.深入体会: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认真理解教师所讲解的文言知识外,还要学会深入体会文言文所带来的启示,深入理解文字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心境,很多文言文都能给我们带来教导性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学习,学生必须要从基础入手,注重对字词句的疏通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规律和翻译,并且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的句型。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基础知识、难点和重点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增加阅读量,文言文的学习不仅限于高中的课本知识,学生还可通过其他途径阅读大量的文言读物,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芳梅,高中语文文言文探究[J];现代教育;2011年09期。
[2]沈竹阳,高中语文文言理解研究[J];现代阅读;2012年18期。
关键词: 语文 衔接 过度
一、高一学生语文成绩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课标的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法学法的差别,从而导致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初中的课程标准淡化语法,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就不讲授这一部分,结果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遇到了很多问题,给高中语文学习造成了许多困难。
如诗歌教学。初中阶段实际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再如文言文阅读。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应试效果也比较理想。相对而言,高中语文“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另外,为了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良倾向。这种封闭被动的传统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受到了扼制。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语文的学习。
二、相关对策研究
注重教法、学法的衔接。由于初、高中在目标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初中更加重视学科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科知识体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同时还要达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还面临着一个国家的选择性考试――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学法上必然存在差异。
高中语文教师就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的学法,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思考问题、考试方式的差别、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除坚持初中养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们觉得学生要多读多写多说多听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能力。
多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兼而有之。读的内容也要杂,课本要读,报纸要读,科技文章也要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初中阶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初中强调合作,高中更强调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自己分析判断。因此,对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更强调理解。要求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基础上,更强调自我钻研,自觉读写,扩大读写量,提高读写效率。
多写。据统计,一个人要达到文通句顺,至少要写够十万字。显然,初中一学期按规定写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总计约两万字,即使加上小学阶段作文,考试作文等,写作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写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日记、周记、笔记、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时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要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评改,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多听。不光听教师说,听教师泛读,也要听课文朗诵录音。指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学生在记好笔记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积极的思维。强调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动态学习,重视能力提高。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内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记录下来,也就没有很大的价值了,关键在于思维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考是学生进入大学的一种重要途径。高中教学多以应试教育为主,语文课堂教学在整个高考大背景下显得极其重要。由于语文课程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高考的功利性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推进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高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倡导很多年,但是面临升学的压力,更多学校的课堂还是以成绩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语文课堂也是如此。
1.语文课堂的功利性
语文是语言、文学及文化的简称。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多随意,简单易懂,书面语言则更讲究语法和准确。文学则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等。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功利化。教师的日常教学基本上是把语文作为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工具,侧重点多在高考会考到的知识点,比如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及用法,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方面。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灿烂的文明更是留下数不胜数的文学著作,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更是接受国内外优秀文化熏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的授课更多地倾向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对于优秀文学作品,也只是让学生理解其文章的背景、中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学习了课文中的内容,而没有对这些文章的美进行赏析,更不用说熏陶了。
2.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
教学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是现在的课堂多是以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只负责听讲。教师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整堂课是以教师为主体,滔滔不绝地给学生讲解字词的意思,分析段落大意,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听教师讲解的正确答案就好了,在课堂上根本不用思考段落的意思,过于被动的课堂地位,对有效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真正能获得的知识很少,事倍功半。
3.学生兴趣的缺乏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通过高考这个大关,语文教学是功利性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功利性的。语文作为主要课程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被动地位,导致其缺乏兴趣。再加上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考试多需的字词、句意以及篇章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极其枯燥,这也就导致学生缺乏语文课堂学习兴趣。
二、有效性课堂的构建
有效教学,从教师角度指的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角度出发,指的是某种教育活动怎么最好地促进学生的理想学习。但纵观语文课堂教育的现状,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做到,这就需要实行一系列措施来构建有效性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推动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虽然强调教师的教,但是最终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上,学生才是检验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体现。之前教师的教学更多的是把侧重点放在字词句和文章思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功利,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让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置,学生成榭翁玫闹魅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事半功倍的。比如在《鸿门宴》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对文章中出现的各个人物的背景知识进行查找学习,并对鸿门宴发生的背景进行梳理,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去扮演项羽、刘邦、张良、范增、樊哙等人,对文中的场景进行演绎,再让学生针对文中情节进行讨论。比如“项羽为什么要阻止范增杀刘邦?”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学习到了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把控整个课堂的节奏,并适时对学生讨论的话题进行引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在学生演绎、讨论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课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畅谈自己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处理。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己准备课堂演绎、讨论的过程中了解背景知识,学习字词句,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2.教师要随时更新知识储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东西不断增多,尤其是现在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现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还没完全成熟,对于任何事物都感觉到新鲜,随之而来的是诸多问题的产生。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此应对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是除了家长外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语文课堂的教学并不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还有很多当今社会上的流行文化知识。尤其是文学的发展,一方面表明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和高考结合起来,如诺贝尔文学奖,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进行知识储备,当有学生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时,教师能够给予满意的回答。
语文所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的,古今中外文学文化知识,也涉及政史地、物理、化学等各科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是个多面手,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课文中的知识更好、更精确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理解。
3.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网络成为人们的日常,自然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也应该得到应用。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利用多媒体技术上课。
多媒体是借助网络、投影机等设备给学生更生动地展示语文课堂中涉及的图片、声音、视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语言,也不再仅仅凭借教师的教授去理解知识。多媒体的使用,使语文课堂的讲授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主动地学习,在课前通过网络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尤其是一些科普性比较强的课文,学生没有相关的经验,教师单纯靠说很难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再结合课文中的文字介绍,学生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更为容易,减少了教学难度。
三、总结
语文课程在学生整个高中的学习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是与学生今后的学习息息相关。但是,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存在功利性教学、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和兴趣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给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了难题,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针对这些现状,为了促进有效性教学,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拓宽教学渠道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知识储备,将教和学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 诗词氛围 诗词鉴赏
教师应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其特点制定合理的讲解方式与教学策略,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教学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学习诗词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能力,让高中生将古诗词学习作为高中阶段难能可贵的回忆。
一、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小学生还是高中生只要有兴趣,就会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要从高中生的兴趣出发,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具体的诗词和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高中生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从而爱上古诗词。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处在时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对古代文人骚客的低吟浅唱丧失了趣味。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先贤名句和时展潮流相结合,赋予古诗词时代的气息充分展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高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解古诗词中男子对女子爱慕的诗句,让学生品味和现代社会男子爱慕女子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表达了君子对窈窕女子的爱慕之心,从而使感情更加细腻,娓娓道来。同时高中生又处在成熟阶段,情感活跃却受到各种因素的束缚,为此教师可以以《氓》为例讲解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故事。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礼教迫害导致女子婚姻悲剧的四言古体诗,教师可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爱情的话题,从而增加诗词教学的兴趣。因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对比较敏感的词,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态从而会对感情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活动渗透有关感情方面的教导,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避免学生走入歧途,影响学业。语文教师把感情问题穿插到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欣赏诗词文化的魅力,还有利于纠正高中生的感情观,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诗词风采的平台,让一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借助这种方式也为其他同学学习知识开通了渠道。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在兴趣的基础上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效率,也推动高中诗词教学的进程。
二、营造利于诗词教学的良好氛围
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描写的诗词背景、所写的故事情节都不是三言两语或者短短几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绘的具体画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学生通过一字一字的读、背诵不但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长此下去学生无法进入诗词描绘的具体意境,从而降低学习诗词的兴趣,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具体的诗词氛围,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氛围,从而变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雨细雨过松江。”全诗的第一句主要描写了萧瑟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和地点。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为学生播放具体的诗句情境,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古诗氛围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具体含义。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营造古诗氛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借助古色古调的《思乡曲》渲染具体的氛围,在《思乡曲》中如泣如诉的箫声可以充分表达离家游子渴望回归家中的那种思乡之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还要展现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语言风格,显现诗词教学课堂的不同,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选择用更加具有诗意抒情的语言或者是华丽壮美的词汇来描绘诗词中的具体意境,从而为诗词教学课堂奠定具体的基调。例如,在《村行》的颈联中教师可以借助照片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看啊,在这张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叶已经纷纷的飘落,呈现胭脂的颜色,如雪的荞麦花开慢山野,细细感受,仿佛可以闻到淡淡的花香。这让我想到《村行》中的诗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首先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理解诗句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诗词鉴赏活动,提升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高中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举办小型的诗词朗诵会,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朗诵后的互相评点,带动学生欣赏诗词的热情,从而让高中生通过诗词鉴赏活动调动自身潜在的“诗人”情怀,并且主动尝试着自己写诗词。在学习诗歌《泥土》中就有关于仿照《泥土》创作一首诗的课后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具体的诗词欣赏活动让学生尝试着写,用发现的眼光发现生活中平常事物蕴含的大道理,写出普通但是却不平凡的诗词,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举办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结成两组对某一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主题辩论,从中总结归纳出该诗中诗人表达的具体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动提升自身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细细斟酌。高中语文诗词教学需要以时展作为教学的大背景,结合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并从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出发,营造良好的诗词教学氛围,举办诗词鉴赏活动提高高中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