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学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育价值;文学功底;语言能力
我国古典文学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是指从远古直到五四以前优秀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历朝历代文学作品,包括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激越华美的现当代文学等[1]。古典文学历史悠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民族优秀精神,以及特有的文学审美魅力,彰显我国几千年华夏文明、灿烂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文化修养的最基础内容。在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西文化、多元价值观念急剧碰撞,对“三观”尚未定型、社会经验尚不足、明辨是非能力还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易对其道德观念和价值目标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思想上的纷争。基于高职教育加速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与意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民族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古典文学的教育功能,应用弥足珍贵的古典文学,对学生开展德育、美育等,启迪思维,传播中国声音,凝聚民族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从而引领大学生建立正确、高尚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顺利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古典文学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的价值意义近
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为古典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融汇提供了依据[2]。将古典文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形成,集成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文化,蕴含稳定的共同精神、价值取向和鲜明的民族特征等。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丰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文化源泉和实践指导,体现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古典文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程,延续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历史,饱含中国人民汇聚形成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儿女的理想信念[3]。将古典文学教育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有助于“大国工匠精神”培育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和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亟需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当代工匠。古典文学中,蕴含很多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中,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其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与当今提倡和弘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常契合。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汇古典文学教育,可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勇于创新,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长为具有优秀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与人文与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对专业学习比较重视,对语文学习相对轻视,但语文是各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将古典文学融汇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重要的课题。语文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学科,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与职业素养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古典文学教育的融汇,能使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对心灵与精神的洗礼,受先贤圣哲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和良好思想修养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古典文学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融汇策略
(一)增强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生动性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不少作品创作时代久远,其作品创作的背景、语言、表达方式等,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差别,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4]。教师要注重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古典文学和语文教学,使之更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晦涩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障碍,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佶屈聱牙的古典文本转化为有声有色的形象或文本,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文学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讲授上古神话时,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黄帝、精卫、蚩尤、刑天等形象,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再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该首歌曲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概而述之,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准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和风趣、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不拘一格、多管齐下地开展教学,使古典文学在传统文化沃土中绽放智慧鲜花。
(二)应用古典文学强化语文德育效果
古典文学具有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德性文化”,以及完善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德主张,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吸引力,能够唤醒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自觉,使其在主动接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古典文学教育,传承和弘扬蕴含的民族优秀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升。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古典文学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给予古典文学一定地位。重视古典文学的社会性、人文性特点,遵循“经世致用”的文学传统,将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德育教育的现实资源。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开展古典文学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开展文学体验和进行探究式学习,灵活运用微课、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古典文学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三)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典文学中蕴含丰富人类智慧,但其语言、表达方式等与现代习惯存在差异。在学习中,只有具有一定文学功底与素养,才能将作品中文化精髓充分领会,增强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互动。教师要对学生文学功底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文学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次的文学素质培养策略,使全体学生进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古典文学翻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定期对学生汉语语法、语义、表达能力等进行训练,使其掌握古典文学翻译的技巧与能力。再次,提高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当前,高职学生古典文学鉴赏能力整体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知识碎片化、基础能力不扎实、审美感受浅表化,审美感受力不敏锐、文学阐释模式化、文学阐释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然后,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推荐古典文学基础知识的相关书目,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量,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典文学经典的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基础能力和古典文学修养。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学鉴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使其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和作品的背景知识;通过以意逆志,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推测作者创作时的志趣、意图和价值取向,解读、认识作者要在文章中真正表达的意志和情感。最后,经过多次训练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力和想象力。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志、兴味,必须深入品味,才能真正领会。教师可利用音视频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建古典文学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的意境中,使其品味和享受文学的美。引入实践法,通过口头和书面文本评价、小组自由探讨、课后写作训练等,引领学生将鉴赏理论与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结语
古典文学契合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对接现实教育资源。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古典文学的教育价值,将其引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促进二者融合渗透,使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丰富精神世界、涵养内心,促进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光锐.论高职大学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文史结合”[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01):75-78.
[2]巨利宁.高职大学语文中古代文学部分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章回小说:中下,2018(03):49.
关键词:成人学习;成人心理;古典文学教学
成人教育是一种针对成年人实施的特殊教育方式,学员学习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需要的现实性和动机的强烈性;自我的强烈性和人格的独立性;认知的稳定性和经验的丰富性;思维的多向性和掌握知识的同化性。针对学员的这些特点,我在长期的古典文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教育目的明确化
在教育目的上,教师要注重智能教育、创新教育,培养成人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人学员虽然机械记忆力差,但理解力强,有较强的自制力,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些都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优势条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讲授,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和引导成人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成人克服学习中遇到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人土变为成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鼓舞者、咨询者、服务者和帮助者。他最主要的任务已变为指导成人学习者掌握古典文学自学方法,使其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二、教学环境的宽松化
营造宽松的、积极的教学氛围,为成人学习创设一个安全的被接受的环境,首先要求教师以师长和朋友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真诚地尊重、接纳成人学生,努力使成人学员感到自身的价值被承认、被尊重、被支持。成人学生在校上课时间短暂,特别是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就更少。教师要表现出质朴、诚实、坦白等真诚的品质,主动地有意识地多花时间接触学生,充分利用课前、课间和课后的时间多与学员交谈,多了解一些学员对学习课程的想法和心理,沟通感情,密切师生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改变教师为了教而教,学员为了学而学的教学脱节现象。教学中应发挥成人的优势,注意启发学员深入思考,发表见解,调动学员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学员参与,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显示自尊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潜力,关心、了解成人学生的经验,听取他们的故事和认可他们曾经的成就,尊重他们的感情。在管理上也可适度放松要求,多一些宽容、理解和关怀,避免机械古板、误解和冷漠。建立起信任、平等、温暖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成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并能适当控制焦虑,使他们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理解能力强,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教师要注意向学员学习,认真对待学员的反应与建议,探求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根据成人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积极调动双边活动,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启发式教学,改善“教”法,教给“学”法。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及“程序教学法”等诸种教学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提高成人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种种得体的教学方法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法”,如将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当代文学进行比较;还可以进行朝代间、作家间、作品间的比较。比较教学使教学显得形象直观,容易被人接受。
四、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成人学生往往感性经验较为丰富,但容易缺乏理性的理解,不能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即使感性经验再丰富,也不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是成人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既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员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还要使学员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成人学员的经验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应该结合成人学员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实际,教师应该加以发掘并正确引导,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发挥学员的更大潜力。首先,古典文学教学要正确把握宏观备课与微观教学的关系,理清文学发展流变的轨迹,努力把握各个时期文学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并以重点作家作品为代表,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指出其各自特征及相互之间的承继关系,使知识立体化、层次化,有利于学员对古典文学知识框架的全方位构建。其次,古典文学教学要面向人生。中国古典文学本身贮存着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是一个思想和感情的宝藏,这是其永久的活力和价值之所在,而且这种活力和价值具有普遍性,传达出的往往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感觉。古典文学的教学在本质上是促成学员和文学作品平等的心灵对话,用对自己及其自身环境的感悟去理解古代作家及他们的生存环境,引起心灵的共鸣。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
现代多媒体教育在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以全方位、立体、动态的方式进行,以全面、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教学的内涵,而且以其多种媒体方式组合,有效地交替使用,来全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受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以电脑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像并茂的优势,可以改善以教师为中心、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的表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文学的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如在小说和戏曲教学时,插入相关的戏曲表演和电影电视等视频信息,可以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中国古典诗词一方面形象性强、感情丰富,另一方面意境深邃空灵,如“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就造成了理解和讲授的难度,是公认的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插入一些古代名画、古代乐曲、配乐朗诵等,营造一种引人人胜的氛围,则有助于学员情感体验的触动和进行诗词意境的体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趣味性;古代文学课堂;策略;提升
大众化时代,使很多学生觉得古典文学的学习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对现实的职业化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会无形中增加讲课的难度。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的古文学,仍然有众多的群众基础。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古文学中的唐宋文学比较感兴趣。而如何让这门课程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主要。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改变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一、引入情境,制造悬念
为了使古代文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引入情境、制造悬念。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教师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应将作品鲜为人知的内涵更多的挖掘出来,将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并对更多的资料进行搜集,尽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将学生原有的认识颠覆。如孟浩然的《春晓》,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围绕“落花”“风雨”的意向内涵,讲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究竟是表示喜悦,还是代表忧伤?和宋词相比较,区别究竟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讲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句,很多人都有争议,认为此句描写失真,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谁人听得千里莺啼?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引出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如何更好地理解该问题。这种如抖包袱的讲解方式,不但能将学生视野开阔,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让陈旧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将学生学习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比单纯的讲解写作特点和对作品主旨的提问等,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换角度,转变思维
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解,需要不断变换角度、转换思维。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作家,都是学生非常喜爱和熟悉的,这样教师讲课会比较轻松。但对于一些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了解的,如韩愈和杜甫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非常的突出。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角度,对作品中的特征进行挖掘,以此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很多学生对李白的仙风道骨和潇洒飘逸非常崇拜,而认为杜甫总是悲悲戚戚、让人伤感,所以,对杜甫的诗歌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效引导,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杜甫诗歌的政治性和那种忧国忧民的诗史,通过围绕杜甫“情圣”的特点,对其热爱国家、人民和妻儿的真挚情感进行分析,并和李白进行比较,分析两个人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对亲朋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对杜甫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进而对杜甫人格、品行更加尊重。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中,学生也难认同其诗歌中古怪的意向,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独辟蹊径,从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对作者矛盾的心理和躁动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作者的心理,而对诗歌外在表象的成因更好地掌握,进而对作者的诗歌和人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变换常规的角度,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化气息
在古典文学教学时,应有机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通过总结文学现象,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阐述,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唐诗教学中,为了能对李白诗歌的夸张与想象进行形象的阐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芜湖天门山和庐山瀑布的图片,使学生真正的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并且能更深地领悟,在诗仙眼中“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奇妙。在对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进行讲解时,可比较大历史时期同题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是面对同一景象,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胸襟气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通过对这类古文学的学习,启发学生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待人处事时要襟怀宽广,只有不沉湎于自己预设的狭小空间,永远心怀美好,才不会形成抑郁心理。学生通过正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作家心理,可帮助自身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学习古典文学时,教师应适当介绍作家的生平,如陈子昂、李商隐等,尽管满腹才华,却备受打击,但他们在挫折面前却敢于面对、勇于承受。这样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所起到的效果,甚至高过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学习唐宋文学而寻找到心灵寄托的净土,并找到摆脱烦恼和减轻压力的方法。
四、要实现古典文学的学以致用
准确和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同时,用精妙的语言对古今人类所经历的情感和事件进行传达,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并且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信手拈来,熟练地运用,不单单能够提高个人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能增添古诗词的魅力,并且使个人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心胸开阔是一种境界,妙笔生花是一种才华,出口成章是一种修养,教师应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而使学生成为有才华、有修养、有境界的人。因此,通过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并且在运用中不断思考,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唐诗宋词活学活用》这本书中,将唐诗宋词分为九大类,即为人处世、理想抱负、思念情怀、恋情爱意等。先通过赏析诗词,再对其写作和口才运用进行举例说明,最后对心灵的启发进行探讨。在唐宋文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这种模式,不单单是介绍文学知识、解读文本,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发散思维,从诗词中获得联想和启发,进而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看似枯燥乏味,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方法,依然会使这门课程生趣盎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学,准确、细致地解读文本。并以此为基础,围绕作家和作品创设教学情境,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不丧失必要的学术性,使古典文学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并且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标与高等师范中文系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高等师范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放谈[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2]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3]王丽芬.传道、授业、解惑:浅析古代文学教学在当代教育中的功能定位[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4]郑海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03).
论文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 研究生人才 培养
论文摘 要:当前古代文学研究的培养重心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该专业的研究生人才应该具备崭新的文学观念,将方法、主体、客体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以及大胆可贵的开放式创新意识。与此相适应,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应做出相应调整。
从本质上而言,古代文学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它通过研究具有相对独立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和符号,探索以审美心理为主的古代人类心灵运动轨迹,又通过古人的心灵感悟了解各时代社会的全貌。它与探索古代人类认识发展的哲学史一起,构成了一部有层次的人类精神史,进而与主要研究古代人类物质活动的一般历史科学一起,构成了整个古代社会的立体透明复原图象。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带有深厚历史积淀而又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学科,其发展的空间经受了种种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唯有不断更新和改进古代文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内容和方法,挑战和考验才会转变成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现实。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后备力量的培养,准确而言,在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塑造。这里所说的“研究生人才”,具体是指学历在本科层次以上的硕士、博士乃至于博士后。当前学界对古代文学专业的本科层次教育―通识教育探讨甚多,而对该专业研究生层次教育-精英教育甚少涉及。《中国大学教育》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南开大学文学院宁稼雨教授的《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要培养精英素质》一文,该文从学习重点的差异、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研究过程的艰难三方面对怎样培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精英素质这一重要议题进行了探讨。宁教授所论皆为凿凿之见,然笔者读后颇有意犹未尽之感,故作此文以论述之,聊作宁教授文章的一点补充。
当今学界,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年轻学者已露头角,学术刊物不断增多,人文社会科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就古典文学研究领域而言,老一辈学者渐次凋零殆尽,而以新时期培养的博士为主体的学者全面占据了学术舞台。整体而言,学术的传承完成了顺利的交接。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所担心的:“我们对古典文学的命运却有一丝隐忧,担心在当今学术体制的制约下古典文学的内在精神逐渐消亡,担心未来古典文学界的话语霸权被毫无古典情结的学科带头人所占据,担心未来的新进博士最终以现代学科建设的名义‘革’掉古典文学的‘命’”[1],这种忧虑绝非空穴来风,当前学界的古代文学研究确有沦为其他现代学科附庸的倾向。笔者认为:要想在当今多元化的语境下保持古代文学内在精神的纯一性,要想让古代文学不至于消失在其他学科的侵袭之中,根本环节还在于对从事该门学科研究事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也是古代文学学科能否发扬光大的命门所在。
一、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内在品格
外在行动发生于内在品格,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内在品格。
首先必须具备崭新的文学观念,摒弃将古代文学作为历史附庸、技巧渊擞的狭隘理念,树立将古代文学视为一部与当代相通、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民族心灵史的文学观,具有宏观的大文学意识。古代文学学界倡导宏观研究已有数十年,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似乎存在一种误解,以为题目大才是宏观,于是有了许多大而无当的东西。其实,倡导者的本意并非如此。著名学者陈伯海说:“于是我联系唐诗的发展,晚唐诗坛的分派,乃至由唐诗向宋诗、宋词转变的轨迹,来探讨李商隐诗歌的历史地位,写出《宏观世界话玉溪》的文章……此后,由作家研究进入唐诗总体研究,由唐诗进人中国文学史总体研究,甚而涉足于文化史研究。”[2]陈先生阐释了他本人治学的轨迹,即由宏观步入微观,再由微观回归宏观。由此可见,没有宏观意识的宏观研究实为微观研究的大杂烩,却失了微观研究的严谨扎实,正是一种空疏无用的学风。形成大文学意识观的客观依据是: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以审美心理为主的整个心灵世界感受客观现实作用而外化形成的特殊物质形态;作家的心灵也就是民族心灵的浓缩和积淀,他寄寓在作品中的心灵也就是民族的心灵,体现了民族心灵发展的历史。因此,就本质而言,文学是人类心灵的科学,古代文学本质上也就是人类心灵史的科学。此外,不能满足于从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寻绎出古代民族心理的特征及其拓展脉络,还要探明那些消极民族心理的形成原因,用以指导现实,人为消除某些心理环境,从而避免消极民族心理的不良影响。这里的大文学意识并不意味着取消学科界限和专业分工,而是强调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从事人文科学研究必须具有尽可能宽广的理论视野和尽可能渊博的知识储备。就古代文学专业而言具体体现为四方面,一是打通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二是打通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三是打通古代文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四是打通研究与创作的关联。
其次,应该具备将方法、主体、客体三者加以最佳整合的能力。
方法是从实践和理论上把握客观世界,为解决具体课题而采取的途径和手段的总和,也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古往今来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总是与其完善的研究方法紧密相关。任何科学的方法都具有实用性,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方法有其适用的对象,但它没有事先设定用它进行的研究所能达到的层次,出神入化地运用某种方法,自可取得成功。方法、研究主体、研究客体都有自身规定性,要入化境,除首先要把握三者各自的规定性外,还要寻求三者的最佳整合。李泽厚认为:“人们的性格、气质、背景、基础、兴趣、潜力才能因人而异。。。例如有人适合于搞精确考证;有人更长于提出理论问题;有的长于分析;有的喜欢概括;有的更偏于冷静的客观描述;有的则不免主观情感倾向的注入。”[3]他主张在多样的方法中,寻求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研究客体的规定性只有靠苦读积累才能把握,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似可采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用什么方法”的策略[4],以方法为手段,舍筏登岸,决不可为方法而方法。因此,三者的有机整合是不易的,既有客观的限制,又需主观的努力和识力。也许正因如此,当前古代文学学界我们看到的运用“新方法”的典范性成果还不多。
再次,应该具有大胆可贵的开放式创新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能够拥有今日之辉煌,靠的就是历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有识之士所组成的这支中间力量的开创性探索,假使没有魏晋以来大胆主张文学脱离史、哲而另立门户的有识之士,我国漫长封建社会的文学研究或许长期只是游离于文、史、哲研究之间的“四不像”,假使没有进行纵横贯穿、探索规律的开放式研究的有识之士,古代文学研究也只会停留在诗话、词话式的小本经营;假使没有建国以来大胆主张古代文学研究应不拘于单一社会学模式的有识之士,今日的古代文学研究又岂能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局面?然而,相当部分学者认为:古代文学并非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前沿学科,在当今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已难以像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时髦学科一样,有着施展创新才能的广阔天地。这种偏见促使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在业务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遑论去进行创新和开拓了。殊不知古代文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创新与开拓的余地将永远是难有穷期的,正如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前进而难有穷期一样。从问题的多端性,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假设;从问题的伸缩性,可以改变思维;从问题的新颖性,可以去探索不同于传统方式的解决方法。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古代文学研究生人才而言至关重要。
上述三种品格,即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必备的人文素养。与该素养相适应,研究生人才还应该具备扎实的美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史知识,对伦理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史知识也应有基本了解。总之,应最大程度地掌握关于人的学说,尤其是有关汉民族学说的知识。
二、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措施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的各种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于学术的推进,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与学术界其它领域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拨乱反正仅仅是一场序幕。本世纪初,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掀起的“新方法”热及“宏观研究”热,其意并不是某种方法或研究模式的单纯倡导,实质上是借助当时思想界和文艺理论界的新的话语方式,旨在清理长期盘踞于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旧的政治一元论霸权,扬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使古典文学研究由单一的政治批评转变为多元的文化、美学、文学批评,同时又不致于影响古代文学的学科地位.,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的话,新型研究人才的培养对古代文学研究系统的更新转变具有战略性的价值意义。而哪些人更有可能成为新型研究人才呢?我们认为:老年学者和大部分中年学者的知识结构以及研究方法基本已经定型,能够使文学观和研究方法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只能是青年古代文学研究者,其范围主要包括在高校从事古代文学教研任务的人员,在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从事古代文学科研的人员,在校学习深造的研究生,大学生以及部分青年业余文学研究者。他们中的部分人有可能通过广泛接触各门人文学科及其前沿动态,并广泛接触新科学方法论知识而转变成新型人才。而在这些人员中,研究生群体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才能实现研究生向新型研究人才的转变?首要条件是研究生本人基于当前学术界发展状况而对古代文学现状产生的不满情绪和改革需求,这是转变的内在动因。此外,必要条件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有关制度和观念的相应改革,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改革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建构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造力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新型模式可以避免将古代文学研究塑造成泥古不化,矜夸多识而盲于现实,无益新知的“掉书袋”,而有利于使其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开动智力去鉴别,评价所学知识,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并由此出发去发掘创造新知识。导师可以要求研究生独立查阅文献,要求他们针对相关问题写综论或述评,并争取在有关的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是对研究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与分析能力、汉语的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还应从多个角度了解研究生的情况,从入学直至论文撰写阶段,要不断发现学生在科研基本功训练上、知识面上的薄弱环节,并及时指出,使之加以充实改进。也要了解学生的为人,并与其及时交流。同时,导师也要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捕捉研究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才能有利于开发研究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塑造其创新人格。
其次,与教育模式的改革相适应,要调整古代文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并改变教学方式。除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外,要适当根据学科的相关性以及研究的兴趣和要求,广泛开设人文科学各学科的选修课,对于一些相关性密切且研究生兴趣浓厚而本院校却不能开设的课程,应允许并积极支持研究生跨校选修。所有选修课程都应该采用多提示、低课时的(包括提示学科重点、主要书籍文献和解疑)的教学方式,而不必进行规定性考试,研究生在学习中确有所得者,可作自选题论文呈教师批阅。只有做到广泛开设选修课与讲授方法的改变相统一,才能使古代文学研究生既不致因课程繁多、考试频仍而被动听讲、死记硬背,从而泯灭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够多、快、好、省地获得形成创造力所必须的广厚知识基础,这一知识基础也是形成全新文学观和宏观研究气魄所必需的。
再次,要改变古代文学研究生信息相对闭塞的现状,充分保障其信息来源。不仅保障其一般信息来源,如各类古籍文献和前人研究著作以及本学科的各种刊物杂志,而且要重点保障那些传达相关学科前沿动态以及新技术革命和新科学方法论最新成果的信息来源。不仅要保障其静态信息来源,积极主动地提供各类书刊和网络资源,而且也不能忽视动态信息来源的摄取,允许、支持并积极组织古代文学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指导教师不要以自己习惯的传统治学方法限制研究生的学习和思维,不要将研究生所具有的新文学观念及其所运用的新方法视为旁门左道,也不要以研究生在科研中的失误和偏差来否定其研究,而应该在责任中加入对其勇于创新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各有关方面都能对古代文学研究生采取宽容谅解乃至支持的态度,那就必然会促使大批研究生迅速转变为新型研究人才。
注释:
[1]周裕锴:《原文阅读与经典模拟》,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2期。
[2]陈伯海:《中途小识—谈谈我对文学史模式的探求》,文史知识,1993年,第4期。
[3]李泽厚 :《在多样的方法中找到最适和自己的方法》,《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2页。
[4]董乃斌:《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和新方法》,《文史专家谈治学》,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44页。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1996,(9).
[2]王前新.创新教育全书[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
[3]王小盾.在文学研究的边缘[J].文史知识,2003,(5).
[4]宁稼雨. 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要培养精英素质[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
[5]李素娟.大学文科教学改革之我见[J].江苏高教,2004,(6).
扬琴是世界性的民族乐器,自明朝后期传入中国,融入中国民族乐器之中。扬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明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艺术,是中国民乐中惟一一个世界性与民族性兼备的弹拨乐器。扬琴经历了曲折的创作历程,因为它要求创作理念既要具有扬琴传统的文化底蕴,又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叙事作为人类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在音乐作品当中是利用音响去抒发感情、反映生活,反映特殊的音乐形象,表达出语言、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复杂感情,并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使其富有情感意义与审美意义。
一 传统扬琴叙事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扬琴自明朝末年传入中国以后,长期普及流传于民间,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器乐的发展,扬琴的表演形式又成为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传统扬琴作品的创作从音乐主题旋律、陈述结构,调式调性等都与戏曲艺术和民间音乐紧密相连。民间扬琴表演艺人结合姊妹乐器的创作精华,将民间音乐中的某些素材扬琴化,使传统扬琴曲风格多样、独具个性。
1 传统扬琴追求音色审美
中国人注重音色的敏感,音响细节的意义、某个音内部的活动都能超越整体结构而单独存在。中国传统的扬琴作品在叙事时多采用单线条的旋律,主张音色的多样化与个性,以实现深邃意境的传达。传统的扬琴作品能够把简单朴素的曲调用扬琴所特有的演奏手法描绘、抒发出来。中国儒家音乐美学的审美基本原则是“平和”、“淡雅”、“中正”、“肃庄”,这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使传统扬琴作品具有独特的中国审美音色。如诗人金赤泉的诗《听洋琴》,就高度评价了扬琴美妙的音色:“座中听者皆忘疲,共道此琴铁胜丝。”
2 传统扬琴具有单纯、浓郁的区域色彩
中华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不同的民间音乐风格和地方色彩。传统扬琴作品的音乐素材广泛吸收了突出地方风格以及有代表性的地方民间音乐中,汲取地域民族文化之精髓,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音韵的演奏风格以及扬琴表演艺术传统流派,而各流派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
如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具有开放性、清新明快、活泼优美。广东音乐扬琴作品大多取自民间音乐素材,具备了叙事的因素,代表曲目有:《昭君怨》、《旱天雷》、《倒垂帘》、《雨打芭蕉》、《银河会》等,叙事过程继承了广东音乐的清新优美、韵味十足;而江南的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江南丝竹的秀丽精致、典雅细腻风靡了众多艺苑知音。表现了江南人民清秀含蓄、乐观质朴的性格,江南丝竹扬琴的作品与民间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联,代表曲目有《欢乐歌》、《云庆》、《弹词三六》、《四合如意》等。它反映了江南山清水秀的风俗人情。并在其中带有叙事抒情的成分。如《欢乐歌》、《云庆》等,都寓意着吉祥与欢乐;四川扬琴是传统流派中最具叙事性因素的一个。四川扬琴则属于四川地方曲艺,也称扬琴戏。唱本多以戏曲故事、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它的表演形式也别具一格,融合了器乐演奏与声乐演唱的特性,戏剧效果极为强烈:五个演员坐唱的同时还都弹奏着乐器,扬琴居中放置,左边为三弦和二胡,右为怀鼓、鼓板和胡琴。演奏者自弹自唱,并分任生、旦、净、丑等行当,传唱时声腔优美、五音齐奏、诙谐幽默;东北扬琴没有明确的乐种或曲种,具有鲜明的东北地方风格,是艺人在扬琴和东北皮影戏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其音乐韵味浓郁、纯朴豪迈。东北扬琴作品大多以历史人物为创作题材,情节深刻曲折,意境深远。代表作品有《苏武牧羊》、《泪罗江上》等。
3 织体思维方式呈现“横线性”
著名的扬琴演奏家、作曲家项祖华教授在他的著作《扬琴弹奏技艺》中谈到了“纵”与“横”的织体结构,即扬琴民间传统乐曲的织体思维方式主要建立在横向思维上,运用丰富多样的花点和线条,对旋律进行润色,使曲调华彩而有韵味。各传统扬琴流派都讲究织体的“横线性”。如广东音乐扬琴作品在原有作品风格上,通过即兴发挥使作品旋律韵味更加浓郁,令旋律结构如同加了花的骨架,形成了最具广东特色的加花技巧,音乐风格华丽流畅。又如,江南丝竹扬琴充分发挥了丝竹音响的作用,在江南丝竹悠长连绵的曲调中,加入各种扬琴化的润饰音,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秀丽。
如广东扬琴代表作《旱天雷》,是严老烈先生根据传统乐曲“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而成。作者将旋律节奏平缓的原曲改编成跳跃,起伏的旋律,并加入各种润饰技法,彻底改变了原曲的节奏特征,使作品焕然一新,仿佛久旱之后的声声响雷,表达了作者打破传统,开创新生活的理想。又如,江南丝竹扬琴追求音色清丽、优雅细腻,作品题材多以展现当地民间风土人情以及描绘锦绣江南的秀丽风光为主。江南丝竹扬琴融合各种丝竹乐器音响并通过扬琴演奏线条润色,作品曲调多有连绵起伏的平稳和流畅,形成细腻雅致、流畅悠长、韵味秀美的风格。著名江南丝竹乐扬琴曲《弹词三六》各段之间相互连接起来,使乐曲变化统一,曲调秀丽酣畅,节奏活泼明快,充分发挥了丝竹扬琴擅长的华彩性和装饰性,它多用于婚庆、庙会节日等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的欢快愉悦的心情以及风俗人情,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具有悠久传统特质的曲式。
中国传统扬琴作品织体思维方式大多仅限于横线性,与现代扬琴新作品纵横交错的织体结构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是由历史乐器性能的发展决定的,也与我国的民族器乐停留在单音音乐发展传统有关。
二 扬琴作品的叙事艺术
扬琴作品叙事模式大都以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为创作基础,它将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叙事手法、扬琴表现手法相融合,极大拓宽了扬琴艺术的表现力,并有效推动了扬琴作品创作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与审美意识的结晶。丰富的古典文学给扬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扬琴作品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经典之作就有项祖华先生受古代英雄们的震撼,而写出的激荡人心的作品,并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而流行全国:《屈原祭江》、《昭君和番》、《林冲夜奔》及《苏武牧羊》,还有汪志平的《泪罗江随想曲》。因此,扬琴作品在叙事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转贴于
1 结构布局具有多样化及个性化
文学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采用音乐的矛盾冲突去体现文学的矛盾冲突,使用有故事情节的有秩序地叙述,来达到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扬琴作品的纯叙事性模式,通过对作品结构布局上的故事进行叙事,利用扬琴化的音乐语言,展现丰富的故事情节,使听众逐渐将音乐的体会加深,并产生共鸣。
例如,扬琴曲《林冲夜奔》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故事讲述得是林冲因得罪权贵而遭陷害后被设下重重诡计,想将他害死。在林冲充军后的军用草料场,想将他烧死。在这种威逼迫害下,林冲忍无可忍,杀死仇敌连夜投奔梁山。扬琴作品《林冲夜奔》以戏剧情节为背景,从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角度,表现了林冲夜奔梁山的情景,让人体会出民族气魄的音乐语言的精妙。全曲分为五个段落,为了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作曲家吸取了昆曲与京剧音乐《新水令》、《雁儿落》等曲牌的精华,采用带标题的中国民族器乐多段体与西洋奏鸣曲式综合的手法,用扬琴音乐描写了林冲英雄落难的悲壮阳刚气质、战胜险阻浓烈抗争的胆魂、逼上梁山的豪情壮举。其音乐叙事方式所展现的民族气韵,使音乐深沉和悲壮的主题跃然而出。再如,丙伦宝先生的扬琴叙事曲《莫愁女随想曲》,以民间传说中莫愁女为创作题材。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民间传说中南北朝一位美丽聪慧的贫苦女子莫愁,孤身一人却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深受百姓的喜爱,但因美丽的容貌招来恶人迫害,最终不甘受辱投湖而死。作品以扬琴为主奏,以昆曲和江南丝竹音调为素材,融合了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特性,再现了莫愁凄婉动人的故事。
2 深刻的内涵和深远意境
艺术创作要深入事物之本质,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应从有限的艺术形象中寻找到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国古典文学追求意境的美感。古人喜爱在作品中寄托着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并通过作品中的故事反映出民族高尚的情操与气节。叙事性的扬琴作品依据对这些意境深远的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民族精神,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都化为了栩栩如生的乐思,是音乐与文学最完美地融合,使叙事性扬琴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
如典型的扬琴叙事独奏曲《苏武牧羊》,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强迫卖国投降,但苏武誓死不从,被放逐到北海牧抵。苏武受尽19年磨难仍信念不改,最后终于回归故里。他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鼓舞着每一位中国人。项祖华先生的扬琴独奏曲《苏武牧羊》以这个感人的历史故事为题材,借鉴了姊妹乐器的演奏特色,描摹了苏武不屈不挠、正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音乐混合了苏武悲壮却坚定的复杂情绪,受尽委屈却正气凛然。音乐前半部分沉重的旋律充满了对世事的感叹,让听者对苏武内心的情绪如同切身感受。但这时作曲家把音乐力度增强、每一个音都变得坚定、结实有力,使听者感受到了苏武在逆境中的无比坚强,让人为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深深地赞叹与感动。
三 当代扬琴叙事作品中的创新性
随着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发展,扬琴艺术丰富了曲目的多样化,音乐风格的绚丽多姿。当代扬琴叙事作品将描绘与叙事相结合,体现出创作者对大自然的美丽以及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感悟。
当代扬琴叙事作品用扬琴作品特有的色彩和旋律去描绘故事,大胆探索旋律线条叙事的新方式,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了听者的想象空间,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及热爱。例如,房晓敏先生的《莲花山素描》。作曲家用音乐画笔描绘了所描绘景物的多面与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莲花山的秀丽美景,反映出当代人对宁静样和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代扬琴叙事作品的叙事描绘性技法不断创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装饰旋律轻快活泼,歌唱性旋律缠绵婉转。在各种色彩中,旋律清新悠扬,意境深远,韵味无穷,充分表达了音乐的内涵,增强演奏的艺术感染力。如《竹林涌翠》这首扬琴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作曲家的演奏技法独具创意。旋律陈述的歌唱性通过滑音带出一种柔美、秀丽的婉转韵味,扩大了扬琴的表现力。
另外,当代扬琴作品在叙事时,展现了独特的思维个性。音乐创作必须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动力,它与历史、时代、民族密切相关。音乐创作情绪基于对时代、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因此,在音乐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个性。当代扬琴作品思维方式富有时代色彩,具有浓重的大众审美化特征。很多作品在创作中都不只是单纯对事物的简单描绘和情感表达,而是将作曲家对人生和现实地深刻思考融入其中,使扬琴叙事作品寓意更加深刻、意境更加深远。如当代扬琴作品《思》就颇具新意,它表达了作者新的精神气质和独特韵味。作者采用了较为新颖的伴奏织体,没有追求炫技性的复杂技法写作,而是在非常规音区采用滑拨技法,使作品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