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民营企业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素质;角色认知;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
民营企业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成败。没有真正的素质就没有真正的成功。本文基于对民营企业家的角色认知的分析,构建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并针对民营企业家的素质现状,提出素质提升的多条路径。
一、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
1. 素质的内涵。素质在管理学中的应用来自于一个名词“competency”。根据麦克兰德的观点,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与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且可测量;包括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和技能。波业兹(1982)提出,素质是个人具有的潜在的特征,这些潜在的特征使其工作产生有效的或是出色的绩效。胡姆斯特拉(1990)认为,素质是动机、特性、自我定义、态度或价值、知识内涵、或是认知技能或行为技能,是任何可以用来明确地区分优秀业绩和普通业绩者或者区分有效业绩者和无效业绩者的个体特点。泰德等人(2000)将素质界定为那些可以归因为对组织有效性做出积极或者消极的贡献的个人预期工作行为中可以确定的方面,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工作行为。
由此可见,素质是个体的潜在的基本特征,素质的高低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业绩表现,高素质往往与高绩效相联系,高素质是高绩效产生的潜在因素。
2. 角色认知的涵义。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个体扮演每一社会角色可分为三个阶段:角色占有、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角色占有是整个角色扮演的基础。角色认知是指个体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与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不断加工处理,在心理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即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的模式)的过程。地位相同而外在的角色行为模式存在着差异是由角色认知的不同造成的。角色认知在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角色实践就是个体把角色认知内容表现为外在行为的过程。
3. 民营企业家素质模型的构建。在中国情境下,很多民营企业家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担负着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任。基于角色认知的分析,将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模型划分为核心素质和基础素质两部分,基础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核心素质包括知识素质、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1)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指民营企业家的身体健康状况。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靠民营企业家一人在支撑,一旦民营企业家因意外情况而离开工作岗位,企业的发展就要遭遇严重危机。如均瑶集团总裁王均瑶的英年早逝是企业的重大损失。(2)心理素质。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对待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民营企业从创立起,就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面临生存的压力和破产的风险,民营企业家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不断开创企业的辉煌。(3)品德素质。品德素质反映了民营企业家在进行企业经营时所遵循的信念和做法。遵纪守法和坚持诚信是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品德素质。曾经的劣质奶粉事件、过期产品回炉事件、假酒事件等都说明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在诚信方面的缺失。(4)知识素质。知识是对相关领域信息的掌握度,是能力的基础。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规划家,需要一系列的相关管理知识、营销知识、经济学知识等作为其决策和管理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加以学习利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5)社会素质。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组织,企业家作为企业的代表人物,必然要与外界环境进行协调沟通。企业家除了进行组织内部的管理外,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曾经的具有悲剧色彩的2003年的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关系处理的争论,引发了对企业家定位的思考。(6)能力素质。对民营企业家而言,除了像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一般能力外,更需要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民营企业家的能力素质是民营企业铸就成功的根本。(7)个人魅力。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是非常艰辛的,但员工却愿意跟随民营企业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和个人修养。个人魅力是上述各项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反映了个人在上述各方面所具有的良好的素质。
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民营企业家上述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在初创期,强调的是政策和个人胆识、魄力,创业者对于企业成长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发展期,需要的是资金和技术,成熟期需要的是市场。
二、 中国民营企业家素质的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是在政府启动、政策拉动和国家政策不健全的情况下,拾遗补缺成长起来的,这与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与真正的企业家在素质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基于上述素质模型的分析,民营企业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心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在对待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上,存在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如企业里的造神运动、企业英雄主义、轻度妄想症和赌徒心理等(陈文轩,2000),极易导致理想主义情绪的产生,导致企业文化的空泛,企业管理的虚化。
2. 品德素质方面。部分民营企业家缺少诚信,企业产品质量差,逃税漏税,可能获得了短期利益,但却丧失了长期发展的可能。还有部分民营企业家,在其暴富之后,开始追求个人物质生活享受,挥霍无度,对社会风气形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3. 知识素质方面。民营企业家中有不少是从农民、城乡个体工商户成长起来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学习和不断学习,使得他们没有学习到专业基础知识,缺乏应有的生产经营知识,基本上靠经验摸索来管理,摸着石头过河,使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很多盲目性。
4. 社会素质方面。民营企业由于其发展壮大的特殊历程,造成了在民营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官商纽带。在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仍控制着一些重要的社会资源和机会,而民营企业的经营还远远没有达到自我保证的程度。在这种状况下,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寻找政府关系,获得一些机会和资源,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许多民营企业都在依赖政府,依赖政治。
5. 能力素质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由于其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等管理方式,限制了外部优秀人才的进入,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民营企业家本身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缺乏相应的战略规划决策能力、预测能力等,盲目决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其生产局限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生存空间在不断缩小,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 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的途径
1. 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素质的途径。(1)强化身体健康意识。身体健康是所有工作的基础。民营企业家需要强化身体健康的意识,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具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高效率地管理企业。(2)思想观念的转变。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转变自己固有的对事物的看法,并要随着自身地位的提高,所处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及时转换角色认知,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3)部分性格的改变。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民营企业家要想带领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民营企业家由于其出生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存在很多独特的性格,特例独行,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孙大午事件和陈远豪事件就说明了民营企业家部分性格需要改变。(4)不断学习知识,强化实践,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作为民营企业家,既要关注最新的管理知识经验,不断接受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更要将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随着一批年轻的知识型民营企业家的不断崛起,给老一批的民营企业家敲响了警钟。(5)始终坚持诚信经营,坚持质量第一,顾客之上的观念。诚信经营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只有坚持诚信,强化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赢得顾客的信任,获得企业长久的发展壮大。(6)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魅力。民营企业家个人魅力的大小及个人威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对领导者的态度,对企业发展的期望。因此,民营企业家需要不断提高个人魅力来赢得广大企业员工的爱戴,上下团结一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共同奋斗。
2. 通过外部环境的塑造和改善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国家发改委2005年了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取向,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还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力宣传优秀的民营企业家,同时对民营企业家的失败采取宽容机制。(2)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培训,考虑当地情况,有计划地进行短期辅导或培训,还可以结合干部挂职锻炼等进行国内培训、出国培训和考察,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3)创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随着民营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民营企业家一人决策的现象将被公司治理结构所代替,这需要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民营企业家的顺利转型。一般而言,民营企业家对事业成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期望及重视程度较高,可以对其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体现工作成就感的制度加以激励。(4)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家市场。建立民营企业家市场,是在民营企业现代管理方式下,通过积极推进企业家市场信息化、社会化和职业化,把具有创新意识、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挑选到企业经营管理岗位上,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保证民营企业家群体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苏小和.过坎:对11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现场分析.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35-37.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意愿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6-0031-07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陈留彬,2006)。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活动达到新的高峰。然而,由于与国有企业处在并不对等的社会政治地位,民营企业常常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因此,随着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方法与效果。之所以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原因在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国有性质的企业(含国有控股的企业)的所有者本质上就是全体人民,所以国有性质的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民营企业就不同,其所有权理论上归属于投资者。因此,从所有权理论上并不能合理解释民营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因。那么,民营企业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呢?如果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履行社会责任呢?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怎么样呢?这些问题关系到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亟待回答。
本文将通过对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来考察这些问题。结果发现,尽管民营企业主观上愿意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但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大部分民营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还停留在较低的认知层次上,比较关注于职工的工资发放和社会捐助,而对工人的其他福利、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还很不够。这并不符合目前国家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体面劳动”与“绿色经济”等要求。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不佳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认识不足。尽管大部分民营企业都认可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形象的观点,但是很少民营企业认可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观点。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的不清晰看法,极大地扼制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来鼓励民营企业自觉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理论分析
世界银行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英国政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在自愿基础上采用高于最低法律规定的标准。美国商业与社会责任协会(BSR)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公司在考虑道德价值、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人民、社区和环境的情况下开展经营活动。在此,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民营企业是否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然后分析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和措施;最后再分析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
(一)意愿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实现长期价值最大化。而为了实施长期价值最大化,必须解决好由于管理者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负责而导致的多目标冲突问题。如果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是不可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承担相关社会责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将使企业变得更有利可图(Jones,1980)。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民营企业不仅应对股东利益负责,而且应对界定清晰的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即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不是为了实现股东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一种伦理性责任(Donaldson和Preston,1995)。观点从根本的价值判断视角来论证企业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认为这样做完全类似于一个人在社会系统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任务(Freeman,1984;Clarkson,1995)。按照这一观点,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改善,就意味着对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但这对所有者利益的关注程度有可能下降(郑海东,2007)。然而对于民营企业,由于大多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高度统一的,对所有者的责任是硬约束。因此,对所有者利益的关注程度即使会降低,降低的幅度也应很小,因为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制度约束都不允许其对所有者的责任大幅下降。考虑到对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两方面责任的一个上升而另一个又不下降,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有很强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而且,随着社会责任运动的日益发展与壮大,社会公众对民苜企业管理者履行社会责任要求的心理压力,也会促使其越来越注意所有者以外的利益,从而促使民营企业管理者愿意履行相关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也会为民营企业带来声誉效应,从而为该企业日后的经营创造有益的社会环境,这也可能促使民营企业愿意履行社会责任。
(二)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民营企业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那么,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又要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履行社会责任呢?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法。综合现有研究,我们可以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整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法(见图1)。
图1表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以下两类: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和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所有者、员工、供应商和顾客。对于所有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尊重并保护所有者利益,诚实报告企业财务信息;对于员工,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给予员工适当待遇(包括教育与培训、工资与晋升、安全与健康);对于供应商和顾客,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交易公平并诚信,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改良和开发产品、广告的合理化、给予产品使用指导、保证产品的安全性。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社区、政府、市民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社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改善社区环境,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对于政府,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遵守法律,特别是在反垄断法、产业结构合理化上的合作、抑制通货膨胀;对于市民团体,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慈善捐赠,并负担社会贡献的经费;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招聘公平,积极推进社会活动、监督和公
开社会活动的结果。
(三)效果
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其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更有利可图。实际上,承担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手段,它与获取竞争优势的其他手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建立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获取竞争优势(郑海东,2007)。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了经营中所需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对于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所有者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财务资本;员工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智力资本;供应商为民营企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和劳务;顾客通过购买民营企业的商品和劳务,而维持了民营企业的再生产。对于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社区和广大社会公众可以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氛围,为民营企业所有者以及员工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同时它们也是民营企业的现实和潜在消费者;政府可以维持民营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保障生产经营和相关合法利益。
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利益相关者构建良好的关系,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利益相关者提供的这些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进而改善企业绩效,提升企业价值。而利益相关者众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民营企业的要求不一样,民营企业可以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构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改善与企业价值的提高。
上述理论分析表明,企业履行相应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企业绩效,提高企业价值。但是,这个观点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呢?有很多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这个观点。陈留彬(2006)、郑海东(2007)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评述。,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效果与其经济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陈留彬,2006)。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由于无法通过档案数据库来较准确地获取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方法和效果相关数据,我们通过向民营企业管理者发放问卷调查方法,来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方法和效果。根据现有研究成果(陈宏辉,2003;陈宏辉和贾生华,2004;姜万军等,2006;金立印,2006;李立清,2006),结合我们的理论分析,我们首先初步设计一份问卷,并向一些问卷对象进行了预试,然后,我们再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除考察调查对象特征的相关问题外,最终的问卷共包括三大类问题:(1)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愿度的题项;(2)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法的题项;(3)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效果的题项。我们共计向民营企业发放了248份问卷,收回了200份问卷,剔除6份回答前后矛盾的问卷后,共计得到有效问卷194份,有效收回率达到78%。信度分析表明,该问卷的Cmnbaeh's Alpha系数为0.83,这表明我们的问卷符合探索研究的需要。
考虑到调查结果的代表性,我们在研究设计中,尽量将问卷调查对象分散化。表1与表2分别给出了问卷调查对象所在行业、规模、企业发展阶段、盈亏状况等分布情况,以及问卷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职位等分布情况。
(二)问卷调查对象分布特征
从表1和表2中不难发现,调查对象遍布各个行业,问卷调查对象分布比较分散,排除了调查结果会受到问卷调查对象分布特征的影响。调查对象所在的企业规模63%为小企业,主要原因是我们调查的对象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
四、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度调查
我们分别从主观方面(见表3)和客观方面(见表4)来考察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
表4从客观方面反映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表4表明,仅仅31%的民营企业正在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而一半的民营企业都将履行相关社会责任列为企业长远战略。这反映出尽管民营企业主观上愿意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但是,这仅仅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目前他们并未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而在“经营过程中是否考虑社会效益”问题上,考虑者与不考虑者几乎各占一半。这进一步佐证,在客观方面,目前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度并不高。结合表3关于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观意愿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民营企业意识到需要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但这个主观意愿仅仅停留在主观意识方面。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程度远远低于他们的主观意愿。因此,如何调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将民营企业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主观意愿转换成客观现实,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仍然是国家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法调查
我们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括的内容(见表5);另一方面考察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只有在认识到社会责任涵盖的具体内容,才可能更好地履行相关社会责任。
(一)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涵盖的容调查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涵盖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表5中第1-10题分别表示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根据表5的第1-10题的顺序,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考虑股东、债权人、政府、顾客、员工、供应商与同行、知识产权拥有者、社区与社会公众(第8-10题都指对社区与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社会责任。调查对象认为,民营企业不仅对相关利益者承担社会责任,而且搞好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是民营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表5中第11-15题分别表示调查对象对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社会责任认识。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应该有效配置资源,诚信经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并采取先进的企业文化。民营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社会责任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又必然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
(二)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考察
在认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涵盖的内容之后,我们进一步考察民营企业如何履行其社会责任。表6描述了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总体管理情况。表7至表10则具体描述针对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履行方式。
表6给出了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情况。表6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并没有集中统一的模式,不同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机制并不相同。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83%)都没有设立社会责任部门。这进一步表明,目前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要想民营企业有效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譬如,构建若干套切实可行的社会责任履行模式,在民营企
业进行免费培训与推广。
表7给出了民营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方式。可以看出,多数民营企业对职工的薪酬福利的保障仅局限于工资方面,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职工都没有“五险一金”和带薪休假。这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企业职工薪酬福利制度与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工作生活保障性不强,离联合国劳工组织与中国政府倡导的“体面工作”要求尚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8描述了民营企业对客户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看出,多数民营企业(73%)已制定了客户关系管理制度。但是,与客户互动方面还不够,经常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的企业仅占44%,设有专门渠道接受客户意见反馈的企业不到一半(49%)。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对客户社会责任的履行仍然停留在“制度建设一大筐,实际行动却没有”的层面上。这可能由于民营企业规模不大,而无暇顾及客户的社会责任。但根本的原因应该是民营企业骨子里就没有重视对客户的社会责任。
表9A、9B两部分描述了民营企业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情况。表9A表明,仅有2%的民营企业从未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但是,大部分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集中在救灾(90%)与扶贫(53%)两方面,环保、社区公益与教育等方面的参与度很低。这表明,尽管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但是,参与的层次较低,仅局限于对临时性的突发灾害与贫困人口的救助上,还不能形成持续的、永久性的社会公益救助制度。表9B描述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捐助的具体方式。民营企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捐助的主要方式是捐助财物(98%)、参加公益活动(75%)与履行社会义务(55%)。而具体到社会捐助的方式,捐助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公益组织捐助(41%)。这也反映了目前中国社会捐助的相对混乱局面,没有比较完善的社会捐助体系,从而也难于对社会捐助形成有效监管,进而容易让人怀疑捐助财物的使用效率,这反过来又会挫伤民营企业社会捐助的积极性。
表10表明,民营企业环境保护整体情况不太好,仅仅56%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考虑环保。在不同的环境保护方式中,相对较多的企业采用的是参与环保公益活动(47%)。采用其他方式的企业都不超过30%。这表明,民营企业的环境保护几乎都是被动参与的,即被动参与其他组织或单位举行的环保公益活动。很少有民营企业主动采取相关环保措施。因此,在全世界都提倡“绿色经济”的今天,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民营企业自觉主动地实施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三)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
表11表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不容乐观,经常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民营企业仅占27%,而且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主要是财物信息(53%)和工资福利(53%),披露其他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民营企业还不到30%。这进一步表明,民营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视很不够,以致即使履行了相关社会责任,都懒得去披露。也可能是,目前信息披露没有针对社会责任信息制定具体规范,以致民营企业“无法”可依,不知道如何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所以就不披露。而社会责任信息的不披露,又会挫伤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因为企业外部人士无法获知他们履行的社会责任信息。所以,为了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地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管制部门,尤其是会计管制部门,要及时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规范,使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六、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调查
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效果必然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我们在调查中,也考察了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效果(见表12)。从表12可以看出,大部分(89%)的民营企业都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形象有利,仅有9%的企业持相反意见,而这也与88%的企业关注社会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的结论非常一致。这表明,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将履行社会责任当作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手段。
但是,在调查履行社会责任对除了提升企业形象之外的其他生产经营管理有怎样的影响时,民营企业的看法并不一致。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长期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比例分别仅为38%、35%和23%。而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增加企业成本与降低经营效益的企业比例也达到37%和14%。这说明,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强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的观点,在民营企业中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结合前述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形象的观点的一致认同,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民营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还仅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即只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好处,还没有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对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
在调查履行社会责任是否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时,76%的民营企业认为可能会。这个结果再一次印证了前述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增加成本(37%)和降低经营效益(14%)的调查结论。这些结果再一次印证了前面关于民营企业不愿意积极主动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观点。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要想民营企业积极主动地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避免挫伤民营企业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呢?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民营企业(51%)认为需要改善信息披露。结合前述关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不够理想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在目前,要想改善信息披露,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采取相关措施,强制民营企业披露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并且制定强制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不能仅仅依靠民营企业自愿性披露。自愿性披露并不能有效激励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另外,也有相当多的民营企业(31%)认为,为了防止履行社会责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国家应该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使民营企业科学规范地履行相关社会责任。要防止不完善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给民营企业带来的伤害。
七、结语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一直是其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掣肘,民营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克服这个难题,建立健全完善的融资体系.本文主要以安徽省阜阳市民营企业为例,从融资概况、融资渠道、融资成本、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对阜阳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展示,为完善民营企业融资管理,为发展家乡经济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民营企业;融资;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21-02
1 阜阳市民营企业基本发展情况
据阜阳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阜阳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77.9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3.7%;民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5.3亿元,同比增长25.3%;完成税收86.3亿元,同比增长26.4%,占全市税收总量的61.7%.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个数、就业人数实现双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22701户,同比增长18.7%;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52363户,同比增长18.6%;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60.7万人,同比增长27.9%,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9.9%.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也显著增强,2013年全市民营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916个,同比增长47.4%.由上可见,仅2013年,阜阳市民营经济创造了全市60%的生产总值、60%的工业增加值、60%的税收,在对GDP、税收、就业岗位、政府收入的贡献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地区经济中最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伴随着阜阳市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先天不足的资金问题逐渐凸显并且放大,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的制约点便是融资不易.
为了了解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本课题组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搜集、电话咨询等形式,主要从民营企业融资概况、融资渠道、融资成本、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对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2687户民营企业①的融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2 阜阳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调查
2.1 融资概况
对于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情况,课题组经调查发现,在2687家样本企业中,只有360家民营企业认为现有资金比较充足,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扩建、技术研发、工资福利等需求,占样本总数的13.4%;734家民营企业认为现有资金比较紧张,有些时候必须需要一系列的融资手段才能维持基本的生产运营,占样本总数的27.3%;还有1593家民营企业认为资金情况非常紧张,必须依赖外部融资才能生存下去,占样本总数的57.3%.
对于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约有70%的样本企业都同时选择了原材料涨价过快、劳动力成本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难以从外部渠道融集到资金等因素.而对于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几乎所有的样本企业都选择了贷款方存在歧视,缺乏第三方提供的保证,以及信用评级无法达到银行标准.
可见,阜阳市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薄弱,知名度差,信用意识不强,资信评级不达标,导致无法得到外部资金提供者的支持,其资金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融资策略,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步履维艰.
2.2 融资渠道
2.2.1 内源性融资排在首位
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把内源性融资(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所有者的自有资金投入)排在融资渠道的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内源性融资具有原始积累性和低风险的特点,阜阳市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外部融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内源性融资来满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了.
2.2.2 金融机构贷款和民间贷款是民营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渠道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仅靠内源性融资肯定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此时民营企业就不得不依赖于金融机构和民间贷款机构提供的借贷资金.根据调查,约有1600多户民营企业除了内源性融资外,第二选择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的贷款融资渠道,占样本企业的59.5%;而700户民营企业则选择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民间借贷渠道,占样本企业的26.1%;只有387户民营企业选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进行贷款,占样本企业的14.4%.
当问及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时,大多数样本企业都同时选择了银行认为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够,缺乏担保物和担保方,且企业资金需求急、贷款期限短、资金需求量小等不符合银行的要求.
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阜阳市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四大国有银行出于自身营运风险的考虑,对民营企业设置了高门槛,它们不仅没有专门面向民营企业融资的产品,还尽量避免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贷款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给民营企业的金额虽然增加,但是由于区域性的限制,它们只有有限的资金帮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倾向于民间借贷,因为它拥有便捷的贷款程序、贷款财务费用低、资金筹集迅速等优势,便于民营企业抓住市场稍纵即逝的机会,然而由于我国缺乏对民间融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导致民间借贷风险较大,很可能导致民营企业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民间融资渠道不可能成为民营企业融资的主流渠道.
2.2.3 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渠道完全堵塞
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具有融资快、来源广等优点,但由于我国《证券法》和《公司法》对企业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股票上市、债券上市有着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对于实力有限的阜阳市民营企业来说,想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非常困难.就阜阳市民营企业来看,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家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上市.就连地区影响力最大、实力雄厚的阜阳华联集团企业前几年试图上市,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所以,上市融资渠道对阜阳市民营企业而言完全堵塞.
2.3 融资成本
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指的是获取和使用资金的代价,具体包括利息、手续费、管理费等等.根据调查资料显示,阜阳市民营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融资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目前,阜阳市民营企业的综合贷款成本高于基准利率40%,而2687户样本企业中只有17%的企业享受了基准以下的利率.民间借贷资金由于没有国家的政策约束,所以借贷利率更高,小额贷款公司及民间融资月利率一般在4%以上.高额的融资成本让民营企业进退两难,“进”则使民营企业难以负担巨额的利息,“退”则会让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民营企业融资时往往在高额的融资成本前望而却步.
2.4 政府政策支持
尽管近几年,阜阳市政府为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持续加强政府、银行、企业的三方合作,出台了各种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地缓解了民营企业资金的燃眉之急.如2012年,由阜阳市经信委、人行阜阳中心支行联合组织的“大走访”活动”中,各大银行深入全市629家规模工业企业,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签订贷款协议18.28亿元,新增企业贷款9.32亿元.又如阜政发〔2013〕25号《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对年销售收入新上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5亿元台阶的民营企业,由企业所在地政府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的民营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奖励;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省名牌产品的民营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民营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6万元、5万元奖励.再如从2013年起连续5年,市财政将每年从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②.以上种种,都是阜阳市政府为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政府的政策环境支持还是有很多不足.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5%的样本企业认为政府政策虽好,但在具体贯彻时执行力度不够或宣传不到位,导致它们认为当地政府制定的政策没起什么作用.约有35%的样本企业认为政府制定的政策有一定作用,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当问及企业最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提高对企业融资的帮助,很多企业都提到了首先要提高现有财政补贴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力度,认真落实好政策;其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担保扶持,搭建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融资信息交流平台.
3 解决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一些建议
综上所述,阜阳市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表现就是:融资形式严峻、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高和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阜阳市各个民营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扩大知名度和信誉,取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资金获得率;其次,通过借鉴外国先进的方式和经验,改善民营企业的资金融通外部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的金融机构;然后,创新各种融资担保方式,如继续加大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企业互助担保机制,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再次,对民营企业存在偏见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应该改变对民营企业传统的看法,其实给民营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往往能增加自己的收益;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继续保证现有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政策的执行效果,还应继续加紧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以及各种有助民营企业融资的制度政策.
只有这样,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才能逐步解决,民营企业才能不会因资金链的断裂而破产,或因为资金问题错过重要的发展机遇,民营企业才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于阜阳市工商局统计数据.
②资料来源于阜阳市信息公开网:阜政发〔2013〕25号《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其对策[J].时代金融,2012(12).
〔2〕王迪,常宇.浅谈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及破解之路[J].商业经济,2013(5).
[关键词]民营经济 制约因素 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民营经济呈现出区域特色鲜明,板块效应突出,内部结构调整加快等良性发展特点,为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经济落差,武汉民营经济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的总量偏少、比重偏低。武汉市民营企业户数只有广州的52%,杭州的91%,成都的81%;GDP占比只有41.1%,均低于广州、杭州、成都。二是民营经济的规模偏小、发展偏缓。武汉市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只有广州的42%,杭州的84%,成都的68%。近年来,在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方面,广州增加20.6个百分点,杭州增加26.4个百分点,成都增加7.4个百分点,而武汉市仅增加了2.5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家资源、管理人才稀缺,缺少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创业团队。四是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力度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偏低。武汉作为全国第三个科教基地,但是其科技转化率,只有39%,之所以如此,就因为缺少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五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瓶颈”依然突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不强。六是虽然政策出台不少,但落实不到位、办事难问题依然突出。针对上述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应采取如下战略思考与对策。
一、制定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战略
实现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从社会舆论到政府行为,从体制机制到政策支撑的合力。从温州、苏州、杭州、广州、深圳等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来看,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大胆解放思想、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才有了民营经济辉煌发展的今天。因此,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打破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至关重要。改变把民营经济视为一般经济增长点或仅满足就业需要的片面看法 ,进一 步启动民间投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重塑武汉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要使武汉市民营经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武汉市委、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研究力度,制定新时期武汉市民营经济发展战略。
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壮大总量、提升质量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必须突出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两大重点,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的比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把扩大民营经济总规模放在重要位置,推动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一是要更加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优化民营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条,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二是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引导民营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领军型民营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打造职业经理人队伍,推动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加速民营企业技术、 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 , 提升民营企业发展质量, 保证民营企业持续协调发展。
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民营企业必须进行不断技术创新 , 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 有关资料表明, 在法国 60%的技术产品创新由民营企业贡献 ,德国的科研成果中有 70%的发明创造和最高工艺来自民营企业 ,意味着创新选择是民营企业发展国际趋势和长远选择。因此,必须加大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 促进民营企业技术进步。要通过加大技改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 、 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重振大武汉制造业的雄风。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
武汉有金融机构31个。外资银行4个,16个全国性银行,全国密度第5,可是,在武汉,金融资源大都向国有或外资企业倾斜,民营企业生存艰难。在浙江,出现了一家泰隆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被称为“中国的尤努斯”,而在武汉,汉口银行能否保持高速发展,则是一个未知数。武汉“新56条”出台后,各级各部门要针对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政策,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目标,制定实施细则。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按照“治庸问责”的要求,层层抓落实,逐条逐项落实到位,并积极发展适应民营企业需要的金融机构 、 资本市场 、 信贷担保体系和投资服务机构。让民营企业真正感受到党委、政府在真心实意地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武汉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五、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将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向民营企业提供帮助的最佳切入点, 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包括政策信息、 技术信息、 市场信息在内的民营企业信息网络和信息渠道 ,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进一步发挥高等院校和经济研究所的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服务,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 如提供专利技术 、 技术咨询 , 进行技术交流 、 技术合作攻关 , 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张厚艾,明立志,粱传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 200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困境激励
一、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民营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本意是用它区别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经济,以保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现在,凡是由非国有资本投资举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可以统称为民营经济。因此,民营经济应该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业等。由于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因此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就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对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范,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
(1)“内部人”控制。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是企业主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而“自己人”的素质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造成企业的低效率。
(2)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协调的艺术。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一般还在独自为政,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内功修炼不够。
2.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现实困境的对策,力争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一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使我国的民营企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3、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弗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们的全部资本,但是你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也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是选择适当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特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对策:
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张学文教授在《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全面质理管理以及参与全球竞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民营企业应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创设一种高效而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浙江工业大学的陈春根认为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职业经理业已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群体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国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经理人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经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沿海地区,大批经营上规模,具有行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加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在民营企业中引进职业经理人体制,是民营企业摆脱目前人力资源出现的困境,逐步从家族型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王晓明在《民营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中认为,民营企业在实行经理人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普通员工的管理。他指出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他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要尊重员工,并且要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第二,民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三,民营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4.戴园晨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在克服困境过程中做大做强需要使用外部人才,要使用外部人才就要果断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他在该文中还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最大障碍,并且建议要增加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度。
5.谭伟生和刘芳在《民营企业的个性化趋势》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要走出人员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就要实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雇佣合同制;二是完善招聘制;三是引导员工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四是设计完善的工作职务。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该文从普通员工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两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
(1)对于民营企业员工容易流失的困境,文章提出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为员工提供施展舞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机制。
(2)对于民营企业“自己人”缺乏管理现代企业能力的困境,文章提到了引入经理人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分析。该文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人才短缺对民营企业的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民营企业应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2.在研究这个课题时,主要用到了以下方法:
(1)归纳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总结事物的特征。文章中许多观点早已有学者提出,但是他们都只说了某一方面,或是说的不完整。在这篇文章中对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2)对比的分析方法。对比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即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对比的研究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使用在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比较分析中。
(3)抽象的分析方法。抽象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主要使用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分析中,即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3.这篇文章有两个创新。第一是论述角度新。本文从普通员工和职业经理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在这之前还没有发现类似角度的文章。第二是本文对许多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形成了新的观点。
五、研究趋势
1.职业经理人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民营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承袭了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在这种情形下,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所采用,职业经理人也将在全社会内的企业中自由进出。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集中于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加员工的活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加强组织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益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民营企业将要面对的是新世纪激烈、反常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译本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戴园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1期
[3]王晓明.私营企业管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N].北京科技报.2000年11月5日
[4]陈春根.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二期
[5]谭伟生,刘芳.民营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趋势[J].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2期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安鸿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
[8]贺爱忠.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0(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