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总体情况
截止2018年12月末,支持小微企业户数达到XXX户,发放贷款金额XXX万元,其中:企业XX户,金额XXX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个体工商户贷款XX户,金额XXX万元。投向农村合作社成员用于安格斯牛养殖类贷款XX户,金额XX万元;向符合贷款条件的XXX家小微企业授信XXX万元。
二、采取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
(一)创新模式产品,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1.创新信贷产品。根据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富商贷、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循保商户贷、携手商户贷、小企业循环贷、小企业联盟贷等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产品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存款、支付、结算、等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2.扩大抵质押物范围。积极采用“不动产抵押+其他补充担保措施”的组合担保方式,扩大抵押率,解决企业足额贷款问题。注重对企业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判断,在第一还款来源覆盖充分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优质企业适当提高贷款比例。
3.创新还款方式。积极拓宽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通过展期、期限重约、贷款重组、无还本续贷等方式,提高存量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诚信经营的民营企业,区分外部原因导致的暂时困难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导致的困难,实行“一企一策”的风险化解策略,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采取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1.加强融资成本管理。结合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充分压降内部管理成本,运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2.严格收费管理。严格落实“七不准”“四公开”“两禁两限”要求,进一步落实好服务价格相关政策规定,及时整改不合法、不合理收费,酌情减免合法收费,不将尽职调查、押品评估等相关成本转嫁给客户,不对民营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任何费用。
(三)完善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民营企业能力
1.优化信贷流程。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公司治理完善、负债水平合理、履约记录良好的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优化审批流程,调整对风险控制无实质影响的审批条件,减少不必要审核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限要求,确保信贷审批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平。
2.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支付系统建设、维护和管理,提高民营经济资金周转速度。不断丰富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微信银行等电子渠道服务功能。加快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扩大POS机具布放范围,对乡镇民营经济的金融服务覆盖率达100%。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小微企业自身实力不足无法达到贷款要求
1.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产业层次低等特点,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底子薄、自有资本少、产品技术含量低、现金流不足,达不到金融机构授信标准。
2.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较差。小微企业大多由个人或家族创建,未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3.抵押物不足,缺乏有效抵押品。抵押担保是小微企业取得贷款的最主要形式。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普遍存在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厂房设备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物等问题。部分小微企业甚至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或者厂房都是租用的,根本无抵押物可言。
4.扎旗地区有部分开发商当时开发楼盘时办理“自建”手续,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未缴纳土地出纳金,而现如今土地性质为“集体”或“划拨”根本无法补缴土地出让金,导致房屋业主无法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手续。
(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1.担保机构作用有限。担保机构普遍存在注册资本低、运转不规范、担保基金量小、协作银行选择困难等问题。尤其是扎旗地区担保机构少且担保能力较弱,根本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有效保证。
2.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信用信息采集难度大,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对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安排和有关建议
一是创新产品模式,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持续提高信用良好、生产经营正常的民营企业无还本续贷笔数、金额占比,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环节,缓解企业到期还款压力。扩大担保品范围,增加专利权、商标权、股权、承包经营权等质押品的担保运用,有效解决担保难问题。
二是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围绕核心企业增信,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形成“农村信用社+核心企业+经销商”“农村信用社+合作社+农牧户”等服务模式,盘活民营企业动产资源。
三是对能够带动和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就业增收等农牧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在信贷资金、利率定价上积极给予支持。
四是提供工商注册代办服务。主动对接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其签订具体业务合作协议,指定线下代办窗口,免费提供代办注册、变更、注销登记及后续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五是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技术、业务指导机构,帮助小微企业解决产品生产、销售等配套产业链条,缓解小微企业产品积压技术含量低问题,提升小微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蓝海战略 启示 价值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一、蓝海战略的内涵
所谓蓝海战略:即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战略布局对于任何一个组织都至关重要。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也就是说要开创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以走上持续增长的道路。这种被称为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和买方都创造价值上的飞跃,是企业彻底甩脱竞争对手,并将新的需求释放出来的有效途径。企业要驶入无人竞争的蓝海,就意味着企业选择了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同时企业也要为公众着想,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这才是蓝海战略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蓝海战略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创新是关键
蓝海战略中,创新很重要。红海与蓝海的重大区别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最根本的是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挑战了基于竞争的战略思想中最广为人们接受的信条:即价值和成本间的权衡取舍关系。常规看法认为,一家企业要么以较高成本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要么用较低的成本创造产品的有效价值,这样战略就被看作为如何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之中选择其一。然而志在开创蓝海的人们则会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从而启发我们要想开创蓝海,摆脱竞争,就要以一种新的方法思考和实施战略,即价值创新。只有制订一个正确的竞争战略,摆脱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化的新型道路,才能使自己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获得核心竞争力。
蓝海不仅仅是指技术突破,也不在于进入市场时机或早或晚,一项不被市场认可的新产品就不能被称作是蓝海。蓝海的终极目标是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正合为一体的价值创新。产品、人员、过程三大因素都要周全考虑。即在有了一个好创意的前提下,首先要唤醒员工,让他们一意识到战略变革的重要性。另外,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员工个人参与到战略决策中,询问他们的意见,而且要让所有相关和受的员工都清楚制定最终的战略决策的理由,同时发告诉他们游戏规则,只有这样一个公平、公开的过程才能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从而自愿地加入到变革当中,而这些将决定企业能否在有限的资源下成功实现变革。因此,中国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才能逐步实现自主创新。
2.真正关心顾客
在实施蓝海战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探寻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顾客尚未满足的需求有两种:大家都看得到的显形需求、不易被认知的顾客的隐性需求。因此,企业应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真正实现对顾客的承诺,真正做一个让顾客满意和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诸如良好的售后服务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都是真正关心顾客的表现。
三、人们对蓝海战略认识的误区
自从“ 蓝海战略”提出后, 就在世界企业管理界掀起了一股“ 蓝海风暴”,但人们对于“ 蓝海战略”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蓝海战略需要创新,但创新不等于蓝海战略
虽然《蓝海战略》一书非常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并不是蓝海战略的核心价值。蓝海战略所强调的创新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创新,即价值创新。这种价值创新只有既能使企业获利,又不易被别的企业模仿,才是真正的蓝海战略。因此,尽管蓝海战略重视创新,离不开创新,但创新与蓝海战略不能画等号。
蓝海战略中作者所举的案例,都是一些传统产业,如马戏团和葡萄酒。但是,许多的中国企业应该注意:在蓝海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企业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能力,单单依靠想象是无法进入生存领域的。
2.蓝海战略强调摆脱残酷的竞争方式,但并不意味企业没有竞争意识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严峻竞争的困扰,但是也有一些公司例外,他们没有竞争者,比如星巴克。星巴克始终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它有很多家店,每家店门口都有人在排队。这种现象用以竞争为基础的是无法解释的,而蓝海战略使我们了解到无竞争市场与有竞争市场之间的差异。今天的蓝海并不意味着明天还是蓝海。蓝海确实能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能使企业摆脱竞争,驶入风平浪静的海港。但摆脱竞争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最初进入蓝海的企业可能会掏到第一桶金,暂时安全,但随着追随者的进入,蓝海会渐渐被血腥的味道充斥,最终变成红海。因此,摆脱竞争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任何进入蓝海的企业都需要不断开创新的蓝海,不断提高竞争意识,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保证自己永远在巨大的蓝海中生存。
四、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
当前,技术进步加速全球一体化以及消费者需求个性化等诸多变化,使竞争更加激烈 。如何走出超越竞争的战略进入蓝海,是企业的头等大事。为此,企业需要转型,需要寻找进入蓝海的方式。蓝海战略的核心是改变行业的竞争模式,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因此,对于中国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的转移。要顺利实现这个战略性的转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开创没有竞争的新市场;不与对手竞争,使竞争变得毫不相干;创造新的需求,并通过成本控制,追求持续领先;同时追求为顾客提供的高价值与产品的低成本;调整整个公司的操作系统,给予完全的配合。要实现以上转变,首先就要做到:
1.创新思维,重视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是一种执行新组合的职能,这种职能不是一般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它既不产生新变化,也不产生我们所谓的,而是间断出现,是第一次出现,而不是已经成为惯例。程序性工作属于经理人或者管理者“企业家”的本质在于不断发现机会和利用机会,由此才推动了经济和的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环境剧烈变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要求企业家创新思维,独辟蹊径,识别并把握机会,不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争高低。
2.从以效率为中心到以价值为中心,实现管理重心转移
过去在巨型工厂、复杂自动化设备和众多工人的基础上的组织与管理形态下,管理的重点在于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而在接近一种似乎没有实体存在的组织中,价值创造最重要,组织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弹性需要,时间构成决策和行为上的最重要因素。单纯追求效率不再有效,弹性和适应性成为取胜的关键和条件,比谁的速度更快,比谁能主导市场。这就需要从以往的单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做法上转到同时提高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道路上来,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3.克服组织障碍,开通从红海到蓝海战略的转移之路
尽管人们越来越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达成共识,但人们并未完全接受价值创新。这是因为价值创新往往涉及部门、单位以及个人利益的调整,需要组织内部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协同一致。因此,首先要使员工意识到战略转移的必要性,其次要集中使用有限资源,最后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证组织的支持。
五、中国企业运用蓝海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到,据调查,86%的新业务开拓都是在红海的领域,只有14%在蓝海领域进行。虽然蓝海领域内进行的新业务开拓只有14%,但是却占收入上的62%,利润上的39%。由此可见,进入蓝海对于企业、对于社会都受益匪浅。对我国企业,其意义则更加重大。
1.改变我国陈旧的竞争观念,避免残酷的价格战
当前许多企业把目光集中在了低成本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价格战不仅企业的品牌和信誉,使其难以长久生存,也使消费者难以得到实惠。就拿我国彩电业的价格战来说,尽管企业将彩电的价格降低到不能再降的程度,但消费者并没有因此就感到满意。当企业在某一产业中难以寻找出路时,企业应该转换观念,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
2.为企业家开辟新的投资思路,避免盲目跟风
在我国,由于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的“ 家电热”、“ 汽车热”、“数码热”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不仅会使参与其中的企业受损,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能使社会资源达到较优配置。虽然国内也有具备创新意识的企业家走进了自己的蓝海,但毕竟是凤毛麟角。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企业能否避免跟风,始终不渝地走自己的路是摆在企业家面前的一大。因此,在中国,企业实施蓝海战略必须首先树立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培养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改变跟风的习惯。
3.提升我国产品附加值,改变我国“ 世界加工厂”的形象
,发达国家制造业的“ 空心化”实际上是将增值较低的装配部分转移出来,而自己则牢牢把持对高附加值部分,如关键技术等知识产权的控制,形成双方相对收益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装配方根本无力实施技术赶超。因此,技术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实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我国必须改变这种现状,积极探索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有中国特色的产品、技术、品牌、商标等等。我们的企业要扭转目前这种只赚取加工费的局面,必须开创自己的蓝海,不断地创新,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 王倩茹.突出重围.打造中国特色的”蓝海战略” .中外企业家,2006.(5).
[2] 何春盛.由蓝海战略一书看中国企业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6.(5).
重塑市场定位,增强金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渗透和支持能力。一是强化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明确贷款操作程序和管理措施,并根据中小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确其在年度新增贷款增量中的占有份额;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合理调整授信额度,向一部分经营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县级支行下放一定限额的贷款权限,由其根据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特点、信用程度、经营状况等及时提供信贷支持,并做到简化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及时满足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把主要信贷资金用于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二是实施信贷战略转移,突出信贷支持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效益的“高、精、尖、特”产品,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参与改制,鼓励兼并扩充,实行横向联合;把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与扶持再就业工程相结合,缓解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
完善功能,拓宽业务,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是金融机构在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同时,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更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开发新的金融服务品种。二是在融资服务上,要扩大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试办融资租赁业务,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理财服务上,主动上门为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当参谋、出主意,帮助中小民营企业用好用活现有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多视角、信息灵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及时捕捉市场“空白点”,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有利发展的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区域性信贷政策,合理引导贷款投向;进一步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应用范围,开办非全额质押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适当降低保证金收取比例,加快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应用,扩大企业参与面,优先为其办理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增加对基层人民银行再贴现、再贷款的额度,调节区域货币供应总量,以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信贷支持能力;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适当降低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在合理的利率区间内,使利率更具有弹性,更接近市场化,并将部分短期贷款转化为中长期贷款,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鼓励有市场潜力的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直接融资,改变目前单一的信贷市场融资状况,切实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摘自2005年2月17日《中华工商时报》 )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1*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1.1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现状
2000年以来,*民营企业的总体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17097户,增加到2005年的38169户,2005年是2000年的2.23倍,年均增长17.4%。2005年*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478.1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上规模民营企业有270家,比2004年增加36家,同比增长15.4%;营业收入过5000万元的有90户,比2004年增加48户,同比增长114.3%。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4户,比2004年增加15户,同比增长51.7%。
1.2民营企业的经济贡献现状
近年来,*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成为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手段,投资总量由2000年的4.6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2.54亿元,增加了11.4倍。民营企业还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发挥低成本制造的比较优势,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累计进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
1.3民营企业的就业规模现状
2005年,*省城镇从业人员比2004年新增24.8万人,民营企业新增投资与雇工人数为5.71万人,而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却减少了2.73万人。*省城镇新增从业人员中,民营企业所吸纳的人数占到了23%。民营企业就业人数的稳步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商业服务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建筑业等12个行业中。其中建筑业企业数量连续四年居各行业之首,占全部企业的24.4%。在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中,*省民营企业仍处于空白。在经济效益的行业分布排名中,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4位。
2*民营企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2.1自身存在的问题
(1)资金约束。资金不足已经是当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民营企业注册资金为61331.12亿元,而*省注册资金仅有478.13亿元,占全国注册资金的0.78%。*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自有资金较少,信用度低,缺乏担保,财务状况无法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员工筹措等,致使企业融资数量少,成本高,纠纷多。
(2)结构约束。*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资金技术要求较低的传统日用消费品生产服务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行业中。据《2006*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商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建筑业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全省民营企业行业经济效益前4位。这些产业结构层次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小,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向型及民营科技企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
(3)人才约束。*省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人才资源等软资源严重缺乏。突出表现为:①管理人才缺乏。企业人治的成分大,法制和文治的比重小;②技术人才缺乏。由于*民营企业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很难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2004年*民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4%,中高级技术职称
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7%;由于人才因素的制约,*省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缺乏管理经验、对市场不够了解、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低等问题。
(4)技术约束。*民营企业总体来讲企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截止2005年,*省经科技厅认定的科技型民营企业才有300多家,占*民营企业的总量不到0.8%,仅有少数企业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如奇正藏药、海默公司的计量仪表等。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潜在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5)企业家资源约束。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家的素质决定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民营企业家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第六次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3。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及以下的占16.67%,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这必然导致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认知、洞察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
2.2外部面临的障碍
(1)政策实施不到位。尽管“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的实施并不到位,软环境滞后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准入门槛仍然很高。在电力、交通、金融、卫生等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限进”情况。②审批环节多,准入条件苛刻。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和经营诸方面,仍面临较多的前置审批。③各种杂费政策不合理,税收尽管减少了,但杂费征收名目更多了。
(2)社会化服务平台不健全。社会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中介服务等。从*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看,政府服务还不到位,社会化服务薄弱,没有形成有效机制。民营企业专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缺乏深度,被服务的企业还非常有限,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支撑网络,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作用的发挥。
(3)思想观念滞后。*省资源丰富,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其原因在于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仍然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思想不够解放。在对待民营经济问题上,部分人对民营企业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存在一些疑虑和偏见。一些干部也对民营企业发展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在战略上对发展民营企业重视和支持不够,缺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目标。
(4)中、东部民营企业的广泛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东、中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东、中部企业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金并逐渐向西转移,以*省浙江企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为例:截至目前,浙江企业占*民营企业总量的48%,在*的浙江籍人口约18万人,每年销售金额达700多亿元。外来企业的广泛渗透会导致*民营企业出现资金外流,企业周期短等问题。
(5)国际性企业的进入。入世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民营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面对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际上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产业选择、资源使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民营企业发展的起点更高。*民营企业起步较慢、实力较小,难以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抗衡。
3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应采取以下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扫清认识障碍。在全省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认识到发展民营企业,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需要;是增强*经济实力的需要;是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对民营企业实行“不看性质看贡献”“不看成分看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表彰活动树立民营企业的正面形象,使其在“社会上有地
位,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发展上有保障”。
(2)建立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①搭建政府、商会、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②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机制,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实现企业低成本资本扩张和发展;③建立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信用度;四是加快担保体系的建设,构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信贷担保服务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
(3)促进民企进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大多数民营企业只热衷于在原有技术水平上通过增加资金和劳动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应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①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②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③鼓励民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4)发挥对民营企业的引导作用。①应把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民营企业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教育民营企业经营者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③实施“大品牌”战略,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④加强同民营企业知名人士的联系,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增强民营企业代表人士。
(5)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①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明晰办事程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②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以任何借口和名目对民营企业乱罚款、乱摊派。③切实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在税收、信贷、土地使用、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享受平等待遇,努力营造出最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④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根据实际需要,扶持建立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孟复等.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黄孟复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关键词] 民营经济 管理模式 融资环境
截至2008年初,辽宁省的民营经济单位已发展到170万个,从业人员近千万人,2007年实现增值5800亿元,较上年净增1000亿元,同比增长20.8%,创下了近4年来的最高增幅,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民营企业在辽宁的发展中因为自身的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仍然还处于弱势地位。
一、辽宁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省民营经济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总量规模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省民营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企业发展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7年5月25日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会,省中小企业厅提出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启动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为民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企业内部因
(1)企业缺乏科学管理,现有管理模式落后且效率低下。我省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仍处在原始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阶段,即使是原国有的集体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机制也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二权并没有分离。
(2)人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62%的民营企业人才不足,不仅是高新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不足,产业技术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也极为短缺。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健全的激励机制等因素也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科技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技术水平低。民营企业的有的技术设备落后,有的技术设备虽然先进,但硬件不配套、软件开发滞后,造成了产品在创新、研制、生产环节上与国内外的许多同类产品在结构、功能方面都存在差距。
2.外部环境因素
(1)融资环境: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本身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使得企业的投资方向、规模和领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主要渠道及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企业内部融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中,利用企业自身经营的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或者通过内部员工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已经数见不鲜。但是企业通过自身筹集的资金毕竟有限,对于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数量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第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我国的资本市场仅有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其结构本身存在的一定的缺陷,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机制尚不完善。即使是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想要上市或者发行债券、商业票据融资也是比较困难的。第三,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虽然中央银行已经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银行的信贷政策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积累少、不稳定性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担保,造成了银行的“慎贷”。银行担心长期贷款带来的风险,使企业很难获得长期的贷款,不得不采取短贷多次周转的方法,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2)法律环境。在立法方面,尽管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等专门适用于民营企业的法律,但与其他的经济形式相比,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覆盖面还有不足。
在政策方面,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许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年4月,省中小企业厅出台了《辽宁省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等等,可是真正能够落实得并不多。
三、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民营企业自身的治理
(1)突破家族式的落后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做到出资人和经营者分开。
(2)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第一,鼓励企业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激发其工作热情,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干事业的环境。第二,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地域、户籍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三,对于劳工短缺问题,要积极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招工的“门槛”,重视员工的能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力,建立推动科技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搞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①政府应鼓励银行、政权机构积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与证券机构的合作。加快民营商业银行、民办金融机构的组建步伐,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实现直接融资,满足企业发展对资金的要求。
②民营企业应该提高自己的信用程度。企业信用是一种资本,是融资、理财、进行资源配置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使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建设好企业与政府、银行、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为企业融资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石。
(2)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①建立各种法律制度,完善立法,使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法可依,使司法部门能够有效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并对其不法行为给予坚决制裁。
②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种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克服在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干扰,切实把好政策落到实处,让企业受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