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 问题 策略

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加入WTO已经多年,金融市场将不断对外开放,随时都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国家金融风险的冲击。特别是在近些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9年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难以平衡,这些都是因管理不当所引发的金融灾难,庆幸的是我国在这两次危机中艰难的挺了过来。近几年来,在风险管理中虽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及国内食品供应短缺,造成通货膨胀率持续上涨,央行为了控制物价,不断加息,导致我国当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风险逐步增长,同时也加大了央行监管压力,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一、金融风险管理概念

金融风险指与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的任何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是未来收益不确定的波动性,主要包括信誉风险、市场风险、人事风险等。

金融风险管理是调节金融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过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组织来对风险进行衡量、控制及回报之间的得失。充分认识和衡量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与处置方案,保证货币资金筹集与经济活动平稳运行,从而将风险的损失降低最低,使企业达到经济目标的利润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我国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概念,对待金融风险的观念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和争取资金规模造成许多不良贷款,各种理财投资业务的开展较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投资者为了获得经济回报忽略了风险防范,许多法规还没有深入到金融体系,造成了金融风险监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改革开放多年的经济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金融组织结构也不完善。央行信贷资金管理与金融监督工作更重视业务范围控制,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当前金融市场运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债权导致信用风险,金融资产质量较低。此外,我国大部金融机构还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从而给金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

金融产品是信息咨询的结合体,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失真,存在许多内部交易,导致市场资金流向的内部操纵,甚至会引发市场混乱。

(四)金融产品单一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存贷款、理财与期货交易等业务同时开展,混合经营,实行全球化运作。而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存贷款为主,中间业务开展较少,金融产品单一,还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投资者需求。我国金融企业指令贷款较多,从而导致利润降低,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概率。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间监管为主

通过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实行的各项核心监督政策不仅对银行业发展和效益没有帮助,而且也无法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励民间直接监督银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监管方式。引进和加强民间与银行业发展效益,民间监督越健全,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就越低。政府应该大力鼓励设立民营银行,逐步减轻对国有银行的依赖。同时银监会要保持监管的独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标准,放宽银行经营范围。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

金融机构不仅受到外部金融风险威胁,其内部风险管理的缺失也影响着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结构设置。通过对内部监控体制的建立来达到有效的内部管控。同时要建立责任制度,包括金融业务及产品的风险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的管辖范围及权力,此外,管理者应具有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能够应对解决,从而使金融风险率降至最低。

(三)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当前世界金融业发展已经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因此,其混业经营与监管已经成为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我国应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评定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随着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家金融机构每日经营管理的业务交叉较多,各监管部门的合作要求也越来越频繁。我们可以效仿欧盟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家金融监管部门整合成为金融监管的大部门,达到金融风险监管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四、结束语

金融业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潜伏的金融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风险扩大的趋势,必须要深入研究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状况,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机制,规范金融市场,尽最大努力改变我国金融风险规避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商业银行

一、引言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扩展升级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遭受重创的当属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机构。7年来,各国政府出台种种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刺激世界经济走出深度衰退的泥淖。截至目前,全球经济仍然走在艰难复苏的道路上。金融危机的波及之深之广,可见一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巴塞尔协议银行监管委员会将银行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分为八类: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国际研究经验表明,银行总体风险暴露主要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由于经济不断下行所带来的资产质量下降、银行坏账以及不良贷款上升等,都会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不断积累。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深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利率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朗等因素,我国各商业银行必须注意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联动效应。最后,由于商业银行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称为为操作风险。这项重要风险,正日益受到重视。新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应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因此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上述三大风险,都在银行资本金的约束范围之内,由相应的计量方法进行测算。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对有效资本配置的要求逐渐提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在资产组合层面上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新巴塞尔协议所蕴含的全面风险理念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的范围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不仅提出了风险矩阵的概念,并明确要求全面风险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类。二是风险管理过程与系统的全面性。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的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等。在国际社会中,由美国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正在实践中逐步走向完善。最后,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三大支柱,使得风险管理的监管与市场约束更全面。

三、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1.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含义

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源、警兆以及变动趋势走向的组织形式,并且以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被称为金融预警机制。经济金融统计资料和信息技术是金融预警机制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还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根据一些相关金融业经营管理原则,还可以建立一套预警函数指针,或者基准值等,并且把这些运用到预警模式中,一旦发现状况,立即显示出警讯,使得监管机构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异常,并找出解决方法。

风险预警机制不但可以对银行系统内部所有问题直接进行检测和判断,还以度量模型、实时数据、评价方法以及预警知识为基础,并对各种风险在银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并找出其解决方法。商业风险金融预警机制具有多种功能,比如风险实时监测功能、决策模拟功能、以及全面风险预控功能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各方面对风险预警机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复杂性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是预警机制的特点,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具有一定的特性,这些都是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不断进步、完善的动力和基础。在风险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和进步过程中,还要注意风险预警机制的可更改性和可集成性要求。

2.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起步较晚,往往侧重于风险的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往往忽略了风险的事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构建风险预警、减持及退出机制,对资产实施动态的持续性监控。其次,应通过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借助各类操作工具,确保风险预警所涉及的银行内外的各部门,能方便快捷的对各类潜在风险进行动态监控。最后,应效仿国外风险监管的有效经验,着手监理风险数据库,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持续改善和开发风险预警模型,让风险预警机制落到实处。

四、结语

对于整体传递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不是单纯的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不同种类风险预警机制发展趋势以及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现阶段内预警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复杂性以及需求性不断的提升,对银行所面对的整体风险性需要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特点进行准确性的定位。所以说,商业银行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要有良好的体制,才能更好的去满足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方式以及度量集成方式需要有着较好的拓展性,同时需要根据领导、风险管理、资金领导、业务人员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风险分析需要在透明性、一致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得到不同层次风险分析数据,能够完成集成计量。

参考文献:

[1]赵惠萍.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华北金融,2010.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金融风险 企业运营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正确看待金融风险和挑战,妥善处理有关金融风险的各类问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之一,具体指利率、企业证券价格、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变动之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金融风险涉及三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一般来说,只有经济类风险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有很多类型,一般概括为七类:第一,市场风险,该类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交易对象的违约行为,不履行法律义务而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流动困难、正常支付活动受阻碍等情况;第三,结算风险,该种风险主要表现在所交易的商品或资金没有在预期时间到账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金融风险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几种类型。

二、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

目前,在风险交易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有关合同的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因此,在分析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时需要将其与可保风险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损失原因

一般来说,可保风险的产生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企业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因素导致的,如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等可变量的变动。这里的原因也可以有正负之分,正向原因指的是变量的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有利影响,而负向原因则指变化给企业带来亏损或其他不利影响。

(二)规避途径

可保风险的规避途径一般是保险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等方式规避风险;而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从而规避风险,在这里用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较为复杂多样,充满可变性和投机性。目前,个别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中同时出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金融风险,实现了跨市场金融风险管理。

(三)货币偿付

可保风险又被称为纯粹风险,原因是该种风险在实际发生以后不管是否给投保人造成了货币化损失,投保人都不能再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一旦发生,投保人所能获得的补偿最多也不会超过其实际货币化损失;企业金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该类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货币偿付既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如果企业的基础资产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时间匹配,或非完全价值得以实现,行情的有利变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四)降低机制

可保风险是通过保险人支付投保费用的方式转移到保险公司的,如果整个投保过程没有任何漏保问题,那么当风险发生且给投保人带来经济损失的时候,保险公司将会对投保人进行全额赔偿。当企业对金融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投保人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或建立交易合同的方式来弥补企业损失的,这时赔偿的程度将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与被保值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两只之间关联较差,即不完全匹配,则风险赔偿的完全程度较低,但是也可能会有额外收益。企业在面临不同金融风险的时候也可以将其分解,例如固定利率的债券风险可以被分解为利率风险、信誉风险、商业风险等,企业在将这些风险分解后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分配,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各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本企业的金融风险。

三、企业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形成金融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与金融风险自身相关的因素,金融风险归根到底是由各种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因素,包括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预测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很多调查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差很多,这导致人们在金融风险面前更加无力,如果企业根据这些不确定结论进行风险预测,很容易进入错误的交易方向,使得企业面对更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本身的金融风险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预测系统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风险规避。第二,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政策因素。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因素开始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更大的威胁。同时,不完善的金融风险预测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给某些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种金融政策也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二)内部原因

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到位、理财能力低下,则很多金融管理条例都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导致企业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虚假的企业财务信息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估计或预测企业将面临的金融风险,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对措施,当企业真的面临金融风险时,整个企业将呈现链条式的瘫痪状态,这是十分致命的,有可能使企业完全陷入经济危机。除此之外,还有企业财务人员直接带来的金融风险,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责任感低下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自身财务状况都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带来直接

影响。

四、企业金融风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自我评估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切实加强自我评估,时刻观察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周边风险,不仅是在为金融风险进行时刻的准备,也是在为企业将迎来的机遇做准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金融市场的多面性,及时发现市场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对其做出敏锐果断的反应。企业的自身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看待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在面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时,要充分结合政府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解决措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顺应时展潮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金融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或者将风险降至最小损害范围,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在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确定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种类和风险严重程度。首先,应该尽量控制风险管理的成本,选择最为经济节约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准备。尽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对管理项目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精确核算,最大限度地促进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安全保障,企业如果长期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员工劳动效率的降低,出现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此,企业在面对损失时,必须先缓解企业员工的焦虑情绪,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同样要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这表现在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上。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企业在建立风险预测和预警机制的时候不仅要从政府和国家的政策角度入手,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保证企业在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最终制定的机制因不符合自身实际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企业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该投资项目所隐藏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结合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估计该投资项目的收益范围,在充分了解风险和获益范围之后制定合适的风险预防措施,尽量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快速且准确的信息分析和结果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相关管理者在评估市场环境的时候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客观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特点处理各类事项,在每个经济项目中安排负责人,对经济交易的每一步进行实时关注和信息反馈,及时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强化金融风险监管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措施:第一,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应控制管理成本,要求风险管理人员采用最有效的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严格核算管理成本和费用支出,及时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还应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期顾虑,这要求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必须严格遵守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条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尽可能消除风险隐患。第二,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实际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将这两者进行对比的主要方式是调查,在分析宏观因素的时候加强理论研究,论证各项机制和风险管理行为对风险形成与控制的影响,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评价。为此,企业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风险量化和评价体制,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规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及时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调整和改正,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的,应由企业高层授权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交易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风险采取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方案,对不同风险的控制额度、相关人员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

(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健全企业内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各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另外,金融风险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也很重要,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政策,还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进行客观了解和认识,遵守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程序,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把握金融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韩国LG商事)

参考文献

[1] 张兰,王文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改进[J].中国商贸,2015(02).

[2] 李立新.企业管理创新与金融风险应对策略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巨大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考验着全球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还仍在蔓延,分析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对

的漠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因此有效地管理金融风险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从亚洲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中可预测,随着危机周期发生频率增加,未来全球风险管理市场业务与风管人才需求高峰期将提前,持续时间将缩短。因此,后金融危机时期出现一个风险管理市场业务和风管人才需求激增的时期,客观上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

《风险管理》课程是我校统计和应用数学专业都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涉及数学、统计学与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庞杂,实际操作复杂。因此,为使统计和应用数学专业了解风险管理理论、技术、方法和最新发展动态,并提高本科毕业生在实务中识别、度量和控制风险能力,我们需要对《风险管理》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一、本科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由于《风险管理》课程的广泛实用性和多元化,因此《风险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可选择余地较大。对于经济或金融类本科生而言,许多高校教学中以定性为主,主要介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步骤、目标等,对定量度量方法和模型甚少介绍。显然,以定性为主的《风险管理》的课程教学体系不适合应用数学和统计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上述专业《风险管理》的课程教学应体现以定量方法和模型为主,兼顾定性的思路。

最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教材和著作不断涌现,其内容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保险领域比较著名的有谢志刚主编的《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和熊福生主编的《风险理论》作为教材,这两本教材作为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用书,重点介绍保险行业经典的风险理论模型,其内容和推导均比较详细,深受大家认可。然而,该教材最大的不足在于其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就内容而言,该教材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保险行业,基本没有介绍企业、银行及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量化度量;从方法上看,上述教材主要是立足波动率和破产概率来刻画风险的度量,缺乏系统性和多元化。还有,全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考试科目《风险管理》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系统阐述,既包括常用信用风险模型:KMV、CreditMetrics、CreditRisk+以及RiskMetrics模型的介绍,同时涉及资本准备金的计算。但该教材同样过于单一,缺乏对其它金融机构和企业风险度量的分析。因此,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风险管理》课程体系中应该涉及不同行业和领域,以风险度量方法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并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实际应用性和生动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我们首先给出风险度量方法、公里化体系等基本理论基础上,从风险形态角度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和量化度量。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分考虑风险管理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通过风险度量方法将内容连贯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能为统计和应用数学专业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风险管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改革具体内容设置如下:介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及企业、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部分内容以定性为主,使学生对风险管理有初步系统的了解;介绍企业和金融机构最常见的市场风险及度量方法,包括债券、证券、期货等金融工具及风险度量;讨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介绍保险行业的几个常用模型,如短期个别模型、短期聚合模型和长期聚合模型等;介绍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管理,包括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信用评级,及国际上最流行的Creditmetrics、Creditrisk+、KMV、Creditportfolio等信用风险模型。

《风险管理》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在于系统介绍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且结合企业及金融机构阐述量化风险的计算。使学生掌握选择合适的风险度量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系统介绍风险度量方法,且结合具体行业的风险特征进行风险度量,选择合适的案例突出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操作流程和价值评估。

三、教学方法改革

1 开展案例式辅助教学

作为全国大多数统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势必关注更多的案例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在金融危机下涌现出许多机构破产事件,如美国次级债和欧洲债务危机等。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掌握风险管理原理和实务的效率。以案例教学为向导,通过模拟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度量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风险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联系实际,掌握金融活动中常用的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模型的应用。教师要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效率。由于在统计和应用数学《风险管理》教学中涉及模型较多,因此板书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而《风险管理》经常要涉及金融数据和度量分析过程等,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授课,增强教学内容形象化,同时使风险度量过程更加详实和具体。

3 注重上机实训

金融风险管理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01-03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大致分为确立管理目标、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处置三个步骤。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两个环节。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金融风险的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范畴。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再到当前银监局要求5大商业银行自查28万亿的贷款,都说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简言之,金融经营的是货币,是风险,金融机构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研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不良贷款数额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日益增大。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28万亿贷款的五级分类自查工作。五家大行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五级分类不真实的情况值得重视。银监局将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有数据显示: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贷款为637亿,比年初增长145亿,增幅近30%;2011年末,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年中的0.37%攀升至1.36%;2012年2月,该数据增加至1.74%;而后,逐月攀升——3月末为1.99%;4月末为2.27%;5月末为2.43%;6月末2.69%。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存在着逐渐攀升的危险趋势。同时按照危机从企业——民间金融——银行这一传递规则,此前的民间金融危机势必会引燃银行原本隐藏在背后的不良贷款。2012年第25期财新《新世纪》以《不良贷款来了》为题证实了当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和金额都在攀升这一论断。

(二)高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

2011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突出位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和2012年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银监会下半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加强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系统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严守风险底线,加强前瞻分析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个别领域、个别地区的局部性风险演变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南方都市报》2012年07月30日报道: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专门派出专项督查组检查银行对个别楼盘房贷业务,以了解银行内控风险。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分散,风险范围越来越广

2012年1月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为119万亿元。这个数据比2004年增长了2.56倍,但银行业资产总额在整个金融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04年的94.3%下降为2011年11月末的90.8%,而证券、保险的资产占比则分别由2.2%、3.5%,提高至4.2%、5.0%。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2年5月末,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817家,这些机构80%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企业。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16.2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各项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速高7个百分点;引导大中型银行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小型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截至6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2年7月28日召开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绿色金融论坛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但我国绿色信贷工作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金融业务的高风险,银行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亟待加强。这些都说明金融风险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四)金融机构种类多、数量庞大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49家,其中开业681家,筹建68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653亿元,存款余额1758亿元,贷款余额1511亿元;累计吸引各类资本437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2万笔、小微企业贷款9.3万笔,金额3204亿元,占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的72%。目前,在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占比达到74.3%。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很快,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大幅增加。这给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不足

金融风险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当前,我国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健全,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尤其是风险防范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重在“防”上下工夫,也就是事前预防。从根本上来说,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要从服务对象上人手,如果金融服务的对象不出现风险,那么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从当前来看,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欠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担保制度不完善、风险危害性的宣传性不够。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监管层总结了贷款五级分类出现偏差的7大原因。具体包括: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连续;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未充分及时收集分类信息或分类人员知识经验欠缺;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

(二)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当前各金融机构采取的操作方式多数为: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所谓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就是金融机构只管把钱借出去,收取固定的利息,对资金的使用不做监控。这种行为势必导致各金融机构对资金所投项目的实地考察工作不足,更谈不上专业性的预测了。对项目实地考察不足就是对风险防范实地考察不足。同时各银行的目标很明确,赚钱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贷款者都会如期还款,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各金融机构对收回利息和贷款有一定的把握。但当前形势不同了,经济处于下行期,企业老板跑路,民间金融受到首当其冲的冲击,导致民间资金惜贷,进一步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究其根本原因,导致金融机构不重视对所投项目的专业性预测的根源在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相应的制度约束、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风险性等专业性预测需要专业化、项目化的人才,这项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组建相应的团队方可完成,同时需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防范体系中输入相关的数据备查,进行事前控制,才能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的防范才能全面,防范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众所周知,各个企业为获得资金,向各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报表,但这份财务报表绝大多数内容是按照贷款条款的标准造假造出来的,也就是当前会计界最盛行的说法:两套账,即企业想怎么做账就怎么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这绝不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的工作受控于老板。又比如,各企业为少纳税,在税务局的网站上输入的报表肯定与提供给银行的不一样。因此,银行系统应该与税务局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联网。同时,加强事务所的管理,现在的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四)金融风险防范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GARP主办的考试证书,具有国际性,FRM已经得到欧美跨国金融公司、监管机构,特别是华尔街的认可和支持。如今,FRM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从业要求之一,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已取得FRM证书的大约在1200人左右。相对于庞大的金融机构组织来说,我国金融管理师的数量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还有一种注册类的风险管理行业的证书,即注册风险管理师(CERM),其主要是面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011年12月29日,关于开展拟新增职业“风险管理师”职业信息调研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及亚洲风险与危机管理协会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说明金融风险管理人次的缺乏已经引起高层的重视。

(五)担保制度不完善

担保制度在浙江省尤其盛行,它是连坐制度的衍生。担保制度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登记机关分散,不利于有关交易当事人查阅登记,很难给当事人提供全面的信息;现行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不完善,导致抵押登记效率低下;担保是一种事后风险追偿的机制,并不是风险的防范措施;担保链条的存在会极大地加剧整体性的风险,你给我担保,我给他担保,他再给他担保,不断衍生下去,只要链条上任何一家担保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出现问题。因此,担保制度不仅无助于风险的控制,反倒极大地加剧了风险的产生。

三、构建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管理并不只是控制,而是参与到各个业务条线和流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风险政策。金融风险管理包含度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所有技术和管理工具,目的是通过设计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和模型,使银行能够实施以风险为本的管理战略和经营活动。央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风险状况,从全局的、系统的、长期的视角处理好信贷合理增长和银行贷款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做好风险提示和防范工作。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因此要加强动态的、微观的风险防范工作。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征:

(一)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实施必须网络化

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网络的协助,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必须通过IT技术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能力,使科学、精准的成本收益分析、产品服务定价和风险防范成为现实。风险防范体系需建设内容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由主管部门设计开发,各地市及下一级管理部门必须与主管部门联网,从而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情况。金融管理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都应当接入该风险管理系统,并为各资金使用方配备一个用户名,正如每家企业都有税务登记号一样,企业必须在这个系统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该系统最好与风险控制内容相关的部门联网,如税务局、抵押登记中心(前提是存在这样的统一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精细化

风险防范系统的内容必须具备全面性,从用户名、风险等级评定、风险预警标识等应该样样齐全。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系统内容的设计必须严格依据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如贷款级别必须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进行设计。系统的设计必须体现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从短期行为向长效发展转变,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风险防范系统的信息更新必须具备及时性,放贷金融机构应当每月或每周更新信息,更新的频率依据贷款时的企业信誉等级进行确定,对于贷款的等级必须半年或一年重新确定一次。风险防范的管理必须体现责任性,应当指定各级管理的责任人。当前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民间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机构的增多趋势势不可挡,因此金融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金融机构的种类,各监管部门必须设立相应的网络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搜索相关信息,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实地考察,但考察时一定要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切不可有任何人接待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定期委托调查公司进行调查,或者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调查。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应具有前瞻性,以适应今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