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团化办学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葛道凯司长在对全国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同时,就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推动校企合作,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运行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些创新性的做法,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他同时强调,集团化办学是探索职业教育国家办学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推动集团化办学必须遵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企业、有利于学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下一阶段,有关方面要加强关于集团化办学的战略地位、内涵评价、产权制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和公共项目等。
取得的经验
来自山东、江苏、河南等地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代表,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开展集团化办学的经验做法。
政府统筹规划是基础
推进职教集团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持。近年来,一些地方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推动职教改革创新的主要抓手。
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2008年以来印发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等文件都对职教集团化办学作出了专门的部署和要求。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和《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行)》,对职教集团的组建与审批、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政策保障、指导与检查等方面作出了专门规定,引导全省职教集团向紧密型、规范化方向发展。
山东省2005 年出台了《关于组建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的意见》,推动当地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全省组建了9个省级职教集团和67个市级职教集团,累计有400多所职业院校参加,540个企业和19个行业协会参与。为更好地加强职教集团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该省组织各级行政部门建立了职教集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教育、经信和各级职教集团组成,教育行政部门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每半年召开1次例会,根据需要不定期召集临时会议。联席会议例会的主要内容形成会议纪要,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至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贯彻落实,改变了以往会议内容需经各级部门层次传导到校的惯例,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职教集团化办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试点工作来抓,在江阴市成立区域性职教集团。进入新世纪后,江苏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重点发展行业型职教集团。目前已经成立对接行业发展的职教集团20个,联系400多所职业院校、100个行业协会、1000多家企业,覆盖江苏主要产业、重点企业和多数职业院校。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是关键
集团化的良性发展得益于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这被与会的部分职教集团的典型案例所证明。
江苏·发那科数控职业教育集团由40所职业院校、33家企业,共73家单位组成。集团以平台为内联,构建共享运作体系。一是遴选应用中心,建设培训平台。在集团成员学校中选拔建设发那科数控系统培训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遴选建立“发那科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形成集团内多层次资源共享机制。二是开发网站,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集团网站实现与各成员单位之间的链接与信息动态传递功能,形成了校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建设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双师”培养平台,构建以“做学教一体化”教材开发为主题的课程建设平台,探索以“准学徒”培养为模式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等。
西安航空职教集团通过实行“三共享”,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互补。集团成员单位实现实习实训基地共享、骨干专业教师共享、职业资格鉴定站共享。集团还定期举办高峰论坛,建立起经常对话、充分交流的机制,为共赢发展建立了有效通道。
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作为集团“协会”,指导集团办学与发展。按专业组设置若干个校企合作工作组,将关注点集中到工作层面,搭建起集团成员之间互相融合的接口。
青岛西海岸职教集团,在产权关系、利益分配、“双法人”制度设计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集团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赋予职教集团必要的事权和财权, 推动职教集团内部实现实质性融合。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点
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素质更高、能力更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是集团化办学的重点内容。对此,一些职教集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江苏商贸职教集团自2007年开始探索实施“双高双推”工程,中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双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依据人才培养实际进程,实行集团内“双推”(推荐就业、推荐升学)。在“双高”人才培养方面,由集团内中高职院校签订专业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就市场营销、会计、旅游管理等10个合作专业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及岗位技能标准,并形成相关专业课程及技能标准资源库。在“双推”方面,每年举办集团内院校毕业生参加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暨职业技能大赛,建立集团内推荐就业和推荐升学的长效联动机制。
西安航空职教集团在集团内部开展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工作。制定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集团内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电子信息学校、渭南工业学校开展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技术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3个专业五年一贯制试点。陕西国防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经贸学校、陕西机电工程学校开展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个专业五年一贯制试点。
江苏·发那科数控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结合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型人才现状,分析行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做好行业人才培养规划。集团秘书处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开展集团联盟订单培养。如,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苏州宝玛数控设备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组建了宝玛数控国际班。校企为冠名班量身订制学习和工作内容,并共同研究制定相应工学管理制度。在企业设有学生实习岗,在校内建有宝玛数控实训室,学生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
烟台船舶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以共建船舶制造实训基地为依托,在合作办学中实现“三统一”。一是统一使用按照国际船级社标准编写的培训教材。二是统一人才标准。三是统一就业。促进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突破。
困惑与思考
虽然各地在开展集团化办学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集团化办学的进一步发展。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职业院校长,合作企业管理者,教育研究机构专家围绕各地区、各职业院校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面临的主要困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职教集团组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成员之间联盟的稳定性,特别是企业成员的参与程度。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多数职教集团的组织还比较松散,各成员单位原有的法人地位、管理体制、隶属关系、人事关系、财政渠道等不变,牵头单位、成员学校、成员企业及其他成员单位的责、权、利不明晰,成员单位处于一种比较脆弱的合作状态。
对此,与会代表建议: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集团化办学的法律属性、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业务范围,以确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二要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引导职业教育集团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三要建立合理的集团组织结构,推动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联合转变,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合理设置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
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
当前,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还缺乏足够的活力。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约束机制,缺乏能调动各方积极性、积聚多方优势的内部运行机制,导致集团牵头学校负担过重、成员学校参与积极性不高、成员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教集团功能的充分发挥。
针对职教集团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与会代表建议,一要建立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动力机制。积极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校企合作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二要引导并鼓励企业投资捐赠职业教育,赋予企业在合作学校管理方面的话语权,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校发展定位等方面相应的决定权,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三要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发挥行业在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以产业和专业为纽带,统筹资源,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库,实现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
从目前情况来看,集团化办学经费主要依靠集团牵头学校解决,缺乏长期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而诸如学生实习、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受运转经费不足的限制,一些地方的职教集团发展速度不快。
代表们建议,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制定、出台支持集团化办学试点的专项财政支持政策,设立集团化办学的政府专项资金,以保证集团化办学的深入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通过政府投入吸引企业投资,通过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增强集团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吸引力。
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
一、走自主化的开放办学之路
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济源市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注重规模扩张到注重产业对接的曲折发展历程。到2012年,济源已初步形成了拥有16所职业院校(含1所本科、1所专科、5所中职)、90多个对口专业、年输送4500多名毕业生的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直接抓管理、计划式培养的职教发展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现是,我们往往对调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不够,或者说是忽视了职业院校“主体”功能的发挥,导致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果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从而出现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而实际上,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工作岗位技能的教育形式,其在保持制造业增长和区域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可能直接管理好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职业教育。当前,政府的职能作用应着眼于“管”,放手让职业院校的“办”来反映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办学思路。从这个角度讲,职业院校始终应该是办学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的主体。只有进一步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才能有利于学校形成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的办学机制,有利于学校成为面向市场、灵活开放的办学主体。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生命。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能否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活力所在。近些年,济源围绕战略性产业的发展需求,在校企合作、公办民助等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但是,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发挥仍然不容乐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受政府办学体制下的职业院校属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束缚,其与企业、社会、市场对接时受到行政事务监管、财政预算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公益产权管理的制约。
充分赋予职业院校的办学自。在办学模式上,鼓励学校主动的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并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模式。在办学条件上,积极探索国有土地、设备资产与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办学体制,大力倡导、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和个人,以股份制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使得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且具有一定超前性。在教学内容上,职业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并把行业标准、职业规范、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在教学模式上,应变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为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
二、走市场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特征。不论是德国双元制、瑞士三元制,还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均是“厂中校”的“学徒制”模式。其次,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学校里能满足教育要求的师资严重不足,实训设备和设施也需要更新换代。要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必须解决好观念、经费和师资问题,三者的更新是教育发展的前提。而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能够密切校企双边关系,可通过教师到企业参加教学实践或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来解决师资问题,而企业也可通过合作增强发展后劲和活力。第三,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企业系统的培养输送学历性人才,也要承担起一些社区、企业多元化的短期培训需求,可以说,职业院校从招生到教学直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受到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牵动和制约,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多边合作。
健全校企合作机制的任务艰巨。当前,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仍处于职业院校推荐学生就业、订单式培养的初级阶段,与深层次的企业参与学校教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以及校企一体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政策扶持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的校企合作多为学校和教育部门自主推进,而政府层面的统筹协调、财税激励、人才规划等方面的作用较为缺位,如激活职业学校建设用地使用权、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统计、制定提供实习岗位企业的财税补贴政策等等。二是公办职业院校动力不强。由于公办职业院校属全供事业单位,而并非与合作企业对等的公司法人主体,故其与合伙企业的经济往来必然掣肘于审计、预算制度。没有发展经营自的公办职业院校,很难机动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聘请专业教师、购进实训设备和原材料,也没有利益来驱动其积极创办“校中厂、厂中校”,建立真正与企业需求对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三是企业参与职教途径不畅。由于缺乏有效的财税激励或政策引导,加上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意识缺位、校企合作缺乏平台、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将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到企业的价值链条之中,甚至有部分企业考虑到实习岗位的利益损失,而淡漠与学校的合作。
利益分配在校企合作中至关重要。近些年,在开放办学思想的主导下,济源的校企合作呈现了双方共建专业学院、实习工厂、组建第三方公司等发展模式,在满足学校实习岗位需求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人力资源难题,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以1.8万平方米厂房折合3400万元入股、富士康投入6000万元设备入股,组建了济源市准源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教材、培养师资、训练技能,既满足了学院机电、电子和工业管理学生的岗位实习需求,也承担起了富士康科技集团干部培训任务,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的双赢。下一步,校企合作应侧重于如下模式,一是校办产业企业模式。有实力的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事实上,历史上的中等专业学校多为此种模式。三是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合作,组建第三方的现代企业性质的市场主体。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并以办学者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必须认真处理好设备购置资本、实训场地使用、技能教师选聘、学生就业安置、企业人才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最有效地方法是组建由国有资本、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实体,通过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多方共赢。
三、走集团化的规模办学之路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需要。国家曾在1992年将教育归入第三产业并作为发展重点,直接催生了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的“集团化”不同于经济学领域的“集团化”,后者的内涵是将经济领域分散的、生产规模较小的实体,以集团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而前者不仅包括紧密型组织机构,也包括松散型组织机构,主要是以集团化的形式,借助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来实现职业教育的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和功能扩展,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集约化以及集团实力的提升。具体到济源,面对职教资源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占地较多的状况,2013年市政府在济东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占地700多亩的职教园区,顺利实现了1所高职院校、5所公办中职学校和2所民办职技院校的集中进驻,并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组建了由5个政府部门、6家职业院校、28家企业参与的济源职教集团,在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济源职教集团并非现代企业性质的“集团”,依然是松散型、协会式组织,尚存在公办职业学校重组整合不彻底、园区内公办民办学校招生竞争激烈、设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等客观问题,职教集团的功能发挥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受自身条件制约。一是集团身份的认同缺乏政策支持。职业教育集团是跨行业、跨社会组织的一种新型组织,企业与作为事业单位的学校分属不同的组织类型,政府采取不同的公共政策给予管理。目前集团的松散型组织没有共同的资产作基础,在申请法人资格方面有很多障碍。由于集团法人身份的缺失,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就难以参与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二是集团的企业鼓励政策不到位。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是集团的一项基本目标。我们鼓励企业加入职业教育集团,不仅是因为没有企业依托的职业教育形同无本之木,在教学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盲目性和低消耗不可避免,而且也因为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使用者,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自然是利益杠杆,这是我们制定激励政策的前提。三是集团内部的关系需要厘清。在职业教育集团内存在学校与企业关系问题、工学关系矛盾问题、城乡合作办学中资源优化共享问题、中高职结合的关系处理问题。处理四种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利益共享。但是,从目前看,多方合作共赢的利益格局还远没有形成。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问题;对策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
职业教育集团是指由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由多个中、高等职业院校、职教育中心、企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独立法人机构参加的以契约或集团章程为纽带而组成的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特征如下:职业教育集团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学、科研联合体,其目标是整合各种资源、服务职业教育,但要充分考虑集团内部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利益;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各组成单位的仍具有独立的的法人资格,且法律地位平等;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应以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由多个中、高等职业院校、职教育中心、企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独立法人机构参加组建而成,核心院校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职业教育集团的各组成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应在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和基础上以契约或集团章程加以明确,以理事会为职业教育集团最高权利机构。
二、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和身份较为被动,积极性、能动性难以发挥
职业教育集团中的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一般都是以被动的参与者身份出现的,虽然初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合作机制和有效沟通等原因,使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致使其积极性、能动性难以发挥。
(二)职业教育集团的统一的合作载体和保障机制的缺乏,限制其整体竞争力的发挥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的目的是整合各种资源、服务职业教育,但因为以契约或集团章程为纽带而组成的这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的合作载体和保障机制的缺乏,集团内部各单位往往在组织教学、生产经营、招生就业等方面出现脱节或各自为政,使职业教育集团难以形成整体优势,限制其整体竞争力的发挥。
(三)职业教育集团整体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其组成单位的多方利益诉求,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多数职业教育集团是以学校利益为主导,其核心目标是教学与就业,而对教师的实践锻练、企业员工的培训与提高重视不够,对于提高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实际利益考虑不周,造成办学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四)职业院校满足于现有发展模式,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
不少具备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满足现状,缺乏创新意识,未能认清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巨大优势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热情不高、积极性不高。
(五)职业院校对于如何建、怎么建职业教育集团认识不清
一些有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职业院校,对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没感性认识和理论研究,无从着手。而已经建立的职业教育集团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务,形式大于内容。对于职业教育集团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组织结构、运作方式等缺乏深入探讨和研究。
(六)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深度不够
部分职业教育集团组织松散,工作多限于联谊会和联合招生。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学校的合作流于形式,有的企业只是挂名,不参与或很少参与集团活动;有的企业安排非理事同志参会,理事工作流于形式;校企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仅停留在意向上。 转贴于
三、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对策
(一)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要加深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集团化办学是符合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一步发展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办学的模式、机制和体制还缺少活力,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还未得到应有的推广;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办学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自主权还需进一步扩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还有待加强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认识,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步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积极探索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有效的办学模式
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校企合作关系。二是城乡合作关系。三是区域合作关系。四是中、高职合作关系。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各地在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和经验。要研究借鉴这些经验,加快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推广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经验;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学生“一年在县级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骨干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做法。全力推进突出行业特色、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三)不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和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结合各成员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签订协议、契约或集团章程等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各成员之间互惠互利、平等自愿、共同发展的良性的稳定合作办学关系。以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方式成立机构精简、目标明确和运行高效的集团化办学管理组织,合理设置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执行、协商、调解等工作机制。完善组织章程、工作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要根据成员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实习学生、培训在职员工、参与生产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企业选派技术及管理人员、能工巧匠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室和实训基地。鼓励行业、企业依托产业举办职业院校,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专业举办企业产业,以专业教学促进产业发展。
【关键词】广西交通行业 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99-02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的职业教育领域也因此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迁,职业教育集团这类新型的教育联合体就此诞生。职业教育集团包括了企业、学校和行业等,是从多方面展开职业教育并进行结合的联合教育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在于不同组织间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共享,在集团内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学习各自的优点,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多年发展与改革,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达到了320个以上,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及学科产业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资源共享作用。本文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进行探索。
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基本情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依托,在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的批准后正式建成。之后开始容纳有自主意愿、希望加入集团内的其他铁道交通类职业教育学院,作为集团的校企合作单位。集团主要针对铁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对现有行业技术进行更新和深度开发,以为行业服务为基本原则,是具有松散型和非盈利性质的教育联合体。
目前集团内部的单位有广西交通协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南宁铁路局等,涵盖了职业教育院校、交通行业协会、相关行政部门科研开发机构等多个领域共计20个单位。集团对各单位的约束秉承“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遵照集团内部章程和规定,各单位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并且单位的内部结构组成不变,保障了各单位原本的管理模式不变。
二、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理事会制度。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集团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担负机构,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机构进行产生和撤销;优化集团内部的管理水平,对现有章程进行优化,改革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负责对集团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制订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建设计划,与各单位合作建设和讨论整体项目;年终对集团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年度报告并审核相关议案。为了准确掌握集团详细的运营情况,还需要每年召开理事会会议。
(二)工作委员会制度。集团内的专业建设工作、技术服务工作和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工作委员会负责,掌握各项工作的实行情况并负责工作的持续运行与开展。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对目前专业建设提出改进意见,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建设研究,同时实训基地等单位的建设也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开展与监督;技术服务委员会负责集团内部的行业技术和人员培训工作,保证集团合理使用现有资源,并对集团内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鉴定;顶岗实习工作则负责与行业内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度,开展就业双选会,保证集团内人才的就业工作问题,也负责联合办学中的企业订单办学,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并进行统一管理。
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一系列日常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集团的网站维护、集团信息管理以及集团内会员的联络和管理都由秘书处负责。职业教育集团针对现有问题,展开各单位与各部门的综合资源共享座谈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集团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资源,及时会员信息,帮助单位与部门之间更加及时地进行交流与协助。
三、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主要做法
(一)职业课程和专业教育方面的改革。针对岗位展开职业教育培训,是教育集团的原则之一。在这种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毕业生能够较快投入实际工作,为铁道交通行业建设注入鲜活生命力。而铁道交通方面则对铁路运营管理、通信技术开发和铁道工程技术等展开重点建设。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与优势。
在课程方面,教育集团集中有力资源,将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进行组合,形成了符合实际铁道交通行业情况的课程开发小组,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基础。就目前而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已完成了34门课程,共计30余本教材的开发。
(二)实训基地建设。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积极联合集团内各单位和部门,集中优势,共享资源,展开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主要的便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和新校区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实训基地。前者是由集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开发建设,为实训基地提供了数据库服务器、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杂费核收系统等多方面硬件设备支持,实训基地能够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包括货品调度、站台调度、货运核算、客运核算、售票管理,等等。后者则是由南宁铁路局作为技术支持,校企联合进行建设,南宁铁路局为该实训基地提供线路电缆材料、铁道接触网设备、通信设备、机车设备等多方面设备支持。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发挥着巨大教育教学实习作用。
(三)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实践。集团内会利用寒暑假等长期假期时间,开展大型周期性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志愿者活动分别在玉林、柳州、南宁、桂林等地区开展,提升了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的接触程度,同时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教育集团内部的单位有效地完成了暑运和春运工作,体现了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赢原则。
四、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
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于2009年5月组建,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首,联合广西区域内的铁路相关院校、行政单位和企业人事单位等组建,面向铁路行业对集团内部展开综合性职业教育。教育指导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教育厅共同负责。从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看出目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几个成功经验:
(一)以契约为合作的基础与核心。教育集团的契约内容保证各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统一性以及确保单位之间相互独立,但遵照集团内部的基本章程。教育集团相比其他的隶属部门,与各单位之间是更加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关系,相互平等和独立。在单位进行合作之前,需要签订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或是合同,使合作内容能够有书面保障,具有法律效力,签订的协议或是合同能够划分不同单位在资源共享合作中的权利范围以及责任义务,在相互协助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不对其他单位进行干涉。
(二)集团内共享教育资源。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质量,各单位会将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在共享的过程中,由其他单位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及补充,做到资源互动,将各单位之间的优势进行结合,并填补现有的不足之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中关于信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就是充分运用了资源共享而达成的成果,实训基地内的硬件设备由南宁铁路局提供,而实训基地内的岗位培训工作则由集团内学院负责,最大限度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
(三)积极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办学能够进一步提高集团内的资源使用率,优化教育结构。联合办学主要体现在订单办学的模式,企业结合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人才要求,学院针对要求展开相应职业教育,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再输送到企业中,这种定向培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另外,联合办学还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及企业对学校专业的建设方面,前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保障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后者则能够帮助学院优化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按照实际的行业需求对课程、专业、教材以及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同时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质量,增加学生的行业经验,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了根本保障。总之,开展联合办学可以最大化集团内部各部门的资源,做到合理整合,高效利用,共享成果。
综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趋势,能够有效地优化职业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在政策的支持下,保证职业教育健康且稳固地发展。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并鼓励行业内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集团当中,扩大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政策的引导、规范的集团管理、相关行业的支持与企业的加入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是促成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健.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胡邦曜.基于“以岗导学、多元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3]周群,邱同保.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高教论坛,2012(10)
[4]胡邦曜,郭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创建、运行与成效[J].高教论坛,2014(6)
关键词:集团化;教育模式;竞争力;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80-03
一、经济结构宏观发展的形成
从经济结构上来看。企业发展也在从低级单一企业向高级集成化企业的方向发展,单一的企业指只生产原料的企业,或仅单一销售的商场,或仅管运输的公司等。这样的企业经营不但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而且投资的盲目性也比较大,集团化企业是从产品的原料来源,利用设备来加工产品,加工产品的生产人员,原料和制成品的储存和运输、销售,货款回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及整个过程的管理与集成,不但逐步形成一个产业链,集团化发展甚至跨行业进行集成。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化方向越来越多,发展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自动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也逐步加快。农产品从生产、收割到深加工已逐步一体化,工业品从采矿、熔炼到钢铁,到各种材料成品,利用各类原材料、合成材料制成机械产品、电子工业产品、建筑产品等,也逐步形成一大系统。能源从石油开采、各类化工产品、合成原材料和能源燃料的生产等又诞生一条系统产业线,水利、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的充分利用来替代不可再生的油田原油消耗,从人类的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到人类拓展发展空间的航空航天,物品的集成度将愈来越高,以实现人类跨越地球的梦想,而这正是在保障人类安全生存的条件下,企业技术高度集成的结果,这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产物。
从宏观上讲,人类发展的目的最终只有两个:一是人类要追求越来越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二是人类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探知神秘的自然界及其规律,保障智慧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事实上,战争的威胁打破了人类上述两个主要目的,所以,人类在没有自我觉醒和全球和平共处之前,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生存安全保障均无法得到确切保障。这也是人类在阶级社会里的第三个目的:为保护不同种族的安全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军事存在,在世界没有完成和平统一(或称和平联合)之前,人类发展的第三个目的不会消失,而且这是人类自身对自己的最大威胁。所以,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各国军事力量的均衡发展,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最好办法,任何一极的过度强大,都会导致制衡双方平衡的破坏,也会造成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经济全球化和跨国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冒险主义者发动战争。但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内部,国家集团型企业的经济集团化程度逐渐加大起到了稳定国家和社会安全,保证国家经济与政治稳定等重要作用,外资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也在走向集团化发展道路。这类企业一方面可以活跃国内经济,另一方面,当被其他国家利用时,会扰乱本国经济和稳定,这一点不可不察。
二、教育结构宏观发展的诞生
从教育结构上,国家的发展始于培养人才,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智力人才的驱动,所以,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催生出现代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源,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革命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时产生的结果,而这正是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的发展科学的职能。近代,西方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大学职能,到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成为了一个国家经济高度发展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人类实现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超越发展自己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从发达国家大众化教育到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大众教育,最终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大众化教育。从而,为每一个人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经济结构从国内集团化发展到国外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中,为教育结构从国内教育集团化发展到国际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发展平台。从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模式分类[1],可以看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方向及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2,3]。在我国国家政策并没有支持或协调好如下四大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工学关系的矛盾问题;城乡合作办学、资源优化共享的问题;中高职结合的关系处理问题。国家缺乏指导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持续、优质、快速、和谐发展。
三、我国教育结构宏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从两方面探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投资方向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教育结构仍不完善、不健全。从现行体制上,我国先后建立了100所重点院校,现在刚刚建立起100所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应当建立其三维教育空间:一维教育空间主要面向科研工作一线,以100所重点大学为主,逐步拓展科技的前沿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以发展人才为主线;二维教育空间主要面向应用科技领域,从普通本科院校中或重点高职院校中选拔那些在应用领域先行的、教育模式改革成功的院校。倡导以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和应用为宗旨,以创新工科、医学、农业、商业、军队、法律、经济为主体,各类工程师为代表的,以发展科技为主线的教育体系;三维教育空间主要面向生产一线的技师、管理师、运营师、医师等,以服务社会为自己的主要宗旨。这三种教育体系,虽侧重点不同,完成的职责不同,但应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人类不断进步、终生学习、不断发展的智力生命、拓展理念。而且,这三类院校之间的生源分配比例应当为1:2:2,但不能超越2:9:9之数,德国现行的大学发展模式就有这方面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建立了100所重点类综合大学和100所高职重点院校后,应当在现在普通本科院校内和全国优秀高职院校之间选拔建立100所重点应用科技大学,选拔比例可以在4:1到7:3之间,不能超出这一比例范围。对于被选拔进入重点应用科技大学的高职院校引起的缺口,可以从普通高职院校中继续选拔得到补充,从而建立起我国高等教育的立体教育网络,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这三类大学应并驾齐驱,实行同等文凭、学位、毕业后待遇基本均等的管理制度,以消除职业收入的巨大差别而导致的生源“逃离工科”现象,使优秀人才在各个行业均有合理的分流,才能促进国家未来的科技和经济合理、均衡地发展。只有政府合理地消除了不同学科毕业生未来收入的巨大差别现象,才不会导致某些行业人才济济而某些行业人才匮乏的不正常现象。
2.现行教育投资不合理、不匹配。在教育投资上,以国家投入为主,重点院校、重点应用科技大学、高职重点院校之间资金比例在1:2:2的比例至2:1:1的比例之间进行分配。企业和个人办学模式应不低于国家同等院校资金人均投入水平,这样的高等教育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对于普及类的私营高等教育院校,自己投入和收益比值应控制在银行利率2~3倍以内,但不能突破3倍,如银行的收益率为4%,私营高等教育院校的投资收益率最高不能大于12%;教育盈利应当普遍低于工业、商业利润3~10个百分点。正像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一样,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治病救人也当成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手段,而且医药领域的利润极度超越了商业利润值,导致医药经销商利用“治病救人”为诱饵来攫取高额利润,这是商业的失败,也是人类发展的悲哀。所以,衣食、住房、医疗和教育作为国家对人类基本需求上的必备生存和发展要求,不加以控制,势必会引起国家安全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失控。掌握这四者,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便有了根本保障。将有限资金投入到无限的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上,是遵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这一规律,只能制造历史的倒退和人类文明的暂时倒退现象。
四、教育微观环境问题和改革发展方向
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述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法,确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1.从学生水平上。由于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来于三本以后的录取,高考成绩偏低,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全可以满足职业教育基础。但对于从职业中学或中专生吸取部分优秀学生到高职院校里学习,国家没有单独设立考试,所以,我国生源不同状况应按照不同考试方法来选取优秀学生的机制尚不健全,而且高职院校采用相同的课程设置对于不同的生源状况的学生进行授课,显然更不合理。另外,理论考试对于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所以,利用实践考试作为高职录取的另一准则来选拔学生的方法至今在我国没有形成一项制度。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培养出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才是学校要关心和发展的重点。
2.从就业能力上。不同企业,由于工作岗位的千差万别,需要的人才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在企业环境下,如何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目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才是我们能够及时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数量、质量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的方向。所以,将学生及时地放在企业环境里进行工作,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来了解和选择,看这一工作性质是否适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企业本身存在的关键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以促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的精神来学习,所以不同的企业实习经历,引导着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学校到企业的转换,这些经历在不同层次上激励学生思考如何采用相似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使其在学习中寻找答案。所以,工学交替进行,会使学生能力快速成长,却会使教育成本增加。为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应的奖罚政策来鞭策或激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教育改革,对于应用科技大学和职业类院校的业绩主要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并结合社会和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来考察。
3.从改革方法上。学院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考试制度和造就人人成才的不同模式。现在采用的单一的理论考试只能选拔一部分人才,不能选拔那些实践能力很强的优秀学生。因此设置不同的实践考试类型,来选择不同实践领域的技能型优秀人才,给学生一个问题类事物,通过解决或处理事务性的优劣来检验学生的创新考试模式,才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评价方法。重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协调政府管理主体的利益关系,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把统筹职业教育的工作分别作为主管教育领导,如副总理、副省长(副主席或副省长)、副市长(副专员)以及副县(市长)的工作职责,并作为对其政绩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4]。同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利益诉求:在普通高校举办二级学院。将条件较好的成人高校通过改制举办高职院校。部分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也可以升级为高职院校[5]。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格局,达到教育创新、经济发展创新同步,要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必须从育人理念入手,在办学模式、师资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以实际行动为我国创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意义的范例。总之,不仅要重视教育形式、手段和内容的变化创新,更要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创新,只重视形式、手段、内容而不重视结果,或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形式、手段和内容,都是偏激的做法。
五、平衡技术人员与公务员、金融等人才收入的巨大差距,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本向发达和开放城市的过分偏向流动,会加大各地区发展的差距,而不同职业收入的巨大差距反过来促使职业生源不合理流向,导致各领域专业人才分布不合理。有一些专业,诸如金融、财会、律师等文科,其供大于求,难以就业;而另外一些,像机械制造、信息产业、软件开发等工科专业,供不应求,引起巨大缺口。国家实际创造价值的工业、农业、信息技术产业一旦产生发展停滞,像服务、金融等不创造实际价值行业极度膨胀,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类的泡沫经济。收入差别作为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的经济杠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一旦出现巨大偏差,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的后果会逐步显现,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局面会遭破坏。所以,不断促进职业间人才合理流动与配置,并使各行业需求的人才在高、中、低层次上搭配适当、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才能不断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保证技术人员和技能型员工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才能保障企业的运转与发展相协调。正确理解教育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使资金在生产、研发和教育方面合理分配,才能为企业和社会持续发展动力来源提供支持,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匡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2]郭苏华.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3]米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关系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