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农用地;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S96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土地整治活动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

国土资源部印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指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主要是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以下五个目标:一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三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五是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研究区概况

此次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某省的省会城市中部,其由于特殊的地域特征也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山两坝”的隔档式地貌特征,“三山”从东向西依次为黄草山、西山、铜锣山三山,三背斜之间的长垫、湖洪两向斜形成两坝。2010年全区户籍总人口90.21万人,常住人口77.00万人,根据2010年长寿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全区土地总面积14.21万hm2。

2.2、数据来源与说明

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长寿区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及长寿区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2011-2015年)等规划资料,部分数据的获取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以长寿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照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坡度分级归并为3类,其中,将长寿区第二次土地调查中0~2°、>2°~6°2个坡度级别合并成I坡度级。

3、农用地整治潜力测算

3.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概念和内涵的要求,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评价模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基本农田自然质量进行评价,逐级修正后得到基本农田的综合质量。质量较高者即为现状可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进而分析剩余基本农田质量限制性,筛选规划期内土地整治可改造主要指标,分析其可改造程度,确定整治后可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3.2、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分区

长寿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田块主要集中在长寿湖、大洪湖西部地带。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采取以行政村为调查单元、乡镇为汇总单元的分区域差异化调查评价分区方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A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A类型区);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定义为B类型调查评价区(简称B类型区)。

B类型区采取按坡度级抽样调查法,根据坡度级定义3个样本分区类型,即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耕地的坡度分级0°~6°、>6°~15°、>15°~25°定义为I坡度级、II坡度级和III坡度级,分别对应BI类型调查区、BII类型调查区、BIII类型调查区,每种类型选取4个共12个B型样本调查区,样区的选择需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A类型区质量潜力采取全面调查法,数量潜力以B类型区潜力调查结果的低水平值作为参考。

3.3、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方法

3.3.1、数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影响一般农用地整治潜力因素主要包括坡度、沟路渠分布格局紊乱程度、零星地类、耕作田块规模等,坡度是影响一般农田整治的主导因素,大于25°的区域不纳入潜力测算范围,并扣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和有条件建设区。

3.3.2、质量潜力调查评价方法

现在我们就针对A类型区质量潜力来进行调查评价方法,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以质量潜力为主,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以行政村为统计单元,以农用地等别、坡度级别和行政区为控制单元,根据不同单元的耕地质量等级、梯地状况、田面坡度等13种质量潜力影响因素的现状情况和理想值情况综合确定,并计算质量潜力提升度。见表1。

耕地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计算过程如下:

①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量纲影响,需对统计各项质量评价指标现实数值和标准化数值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

②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对同层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指标权重值。相对重要性指数一般采用萨迪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数值越大越重要,1表示同等重要;5表示比较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方根法进行各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见表2)。

③计算第i项指数现状值和潜力值。

(1)

(2)

式中,Pi为第i项的只是指数值;f和g分别代表的是所涉及指标的起止序号;Wi代表的是第i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Xi代表的是i项评价指标的数值。

④计算A类型区现状质量综合指数和质量潜力综合指数。

(3)

(4)

式中,Hj表示第j个评价单元的质量综合指数;Wj代表该指标对应权重。质量潜力综合指数越大,说明该区域耕地质量潜力越大、耕地的质量现状越差。质量潜力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结果与分析

4.1、数量潜力结果

4.1.1、B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根据长寿区已实施农用地整治项目情况,确定长寿区农用地整治耕地标准系数。耕地标准系数是反映在当前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情况下,可实现的整个耕地类型区的耕地面积占耕地、农村道路、沟渠和田坎等面积的比例。

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抽样平均误差是0.0167,置信区间为(87.33%,97.96%);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49,置信区间为(80.56%,83.71%);III坡度级95%置信度下的误差是0.0032,置信区间为(75.53%,80.53%)。

4.1.2、A类型区数量潜力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A类型区各评价单元不同坡度新增耕地潜力有限,主要原因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需新增大量农田水利工程,且田块集中连片程度相对较高,田坎比重较小,标准净耕地系数相对较大,因此A类型区12个调查单元中各坡度级采用B类型区净耕地系数统计结果的置信区间最高值,即I、II、III坡度级理想净耕地系数分别为97.96%、83.71%和80.53%。

4.1.3、研究区数量潜力汇总结果

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扣除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内耕地后,按乡镇汇总3种坡度级下A类型区和B类型区可整治耕地面积,根据样区测算出同一坡度级下的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即分别按B类型区调查统计结果置信区间的最低值、平均值和最高值汇总高、中、低3种整治潜力),计算出各乡镇3种整治水平下的新增耕地值。汇总结果显示,A类型区数量潜力551.78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26.49%;B类型区数量潜力1531.32hm2,占数量潜力总量的73.51%(见表2)。

结束语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根据对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农村土地整治模式主客观依据分析,设计了基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的农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式,其特点是:根据行政区范围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A类型区)与非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B类型区),对于划定区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农用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和结果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赵婷婷,曲衍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10:241-250.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规模;新增耕地率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01-04

引言

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要求土地整治“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一般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等。天津市土地整治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所辖区县政府均把土地整治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作为土地整治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重点[1]。

科学评价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丰富土地整治的相关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促进土地整治科学决策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和学术研究多集中在具体项目实施效果评价的内容、指标、方法和技术体系等方面[2],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也均作为重要衡量指标进行评价[3]。但纵观各方面研究内容,从区域尺度对土地整治实施效果的横向(不同区域)、纵向(不同时段)研究较少,导致土地整治的宏观决策及区域评价标准科学依据不足[4]。

因此,本文从土地整治实际效果的角度出发,以新增耕地率及新增耕地面积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进行全天津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县在土地整治项目中新增耕地率和新增耕地面积的统计与比较分析。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率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与项目实施总面积的比值。本文涉及的数据主要包含天津市各区县2010-2013年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项目数量、项目实施总面积、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等,数据主要来源于2010-2012年天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掌握的土地开发整理指标控制表和挂钩复垦验收台帐。

1 土地整治项目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整治事业由起步到较快发展,基本实现了由自发、无序、无稳定投入到有组织、有规范、有比较稳定投入的转变[5]。天津市土地整治工作依据国土部要求,也经历了从无序到规范标准化的改变。根据天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掌握的土地开发整理控制指标和挂钩复垦验收台帐,2010-2012年,天津市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实现新增耕地总规模为13 127.32hm2,累计土地整治项目达到97个(已验收),土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项目各占74.23%、2.06%和23.71%。其中土地开发项目共计72个,新增耕地面积11 881.34hm2,单项目整治规模为159.27hm2;土地整理项目2个,分别为宝坻区和武清区的市级高标准农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共计284.16hm2,新增耕地率分别为7%和10%;近几年天津市在国土资源部政策指引和自身探索的情况下,陆续实施了5个批次的小城镇挂钩试点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作,其中2010-2012年部分第二、三、四批挂钩试点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完成了验收工作,验收项目共计23个,新增耕地面积961.82hm2。

就各相关区县而言(图1、图2)。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总规模较多的区县主要集中在武清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县和静海县等5个区县,新增耕地面积均在1 300hm2以上,尤其是宝坻区、蓟县和宁河县,达到2 000hm2以上;其次是滨海新区、津南区、北辰区和西青区,新增耕地面积均在500hm2以上,而东丽区新增耕地面积较少,仅为256.36hm2。土地整治总规模呈现与土地整治项目数量较为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土地整治项目较多的区县也主要集中在武清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县和津南区等5个区县,项目个数均在10个以上,静海县紧随其后,达9个。其中,津南区由于在近几年实施小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卓有成效,因此津南区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较多,但其单个整治项目实施规模不大,只有62.64hm2。上述武清区等5个区县的单个整治项目实施规模均达100hm2以上,其中蓟县和宝坻区达200hm2以上。2010-2012年武清区、宝坻区、蓟县、宁河县和静海县等5个区县的新增耕地规模总计10 252.79hm2,占全市新增耕地总规模的78%,实施项目个数总计62个,占全市实施总项目个数的64%,是天津市实施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源的重点地区。总体来看,天津市这3a的土地整治项目主要以土地开发项目为主,土地整理项目主要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复垦项目需结合小城镇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继续开展。

2 土地开发和整理实施效果空间分析

根据分析数据,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开发项目实施总面积为13 483.58hm2,通过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11 881.34hm2,新增耕地率为88.12%,历年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率均维持在80%以上,各年份变化不大。

就各区县而言(图3、图4、图5),2010-2012年间天津市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最多的是蓟县、宝坻区和宁河县,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2 380.45hm2、2 257.64hm2和2 332.90hm2;滨海新区、武清区和静海县新增耕地面积均在600~1 800hm2,其次是西青区和北辰区,新增耕地面积分别为415.64hm2和413.15hm2,而东丽区和津南区2个区县新增耕地规模较低,分别为256.36hm2和248.41hm2。

土地开发新增耕地规模在乡镇尺度上表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县尺度上的基本类似,只是乡镇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更能够直观表现天津市土地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蓟县北部片区,宝坻区、武清区和宁河县交界的中部片区,静海县和滨海新区南部片区等三大片区,同时也是天津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带和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其中,蓟县的下营镇、孙各庄乡、西龙虎峪镇、宁河县的潘庄镇、造价城镇、北怀淀乡、静海县的中旺镇等7个乡镇的新增耕地面积均在400hm2以上,占全部乡镇数量的4.19%,开展过土地开发项目的乡镇数量为55,仅为天津市全部乡镇数量的32.93%,因此应加大对土地开发项目的推广,拓展到更多的乡镇。

根据分析数据,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总面积为3 301.36hm2,分别是宝坻区和武清区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284.16hm2,新增耕地率平均为8.61%。由于天津市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于近几年才陆续开展,有的项目在2010-2012年间还没有进行项目验收,而且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新增耕地规模有限,所以本次研究仅对已验收过的2个项目做汇总统计分析,考虑到其不具备代表性,因此并没有对其做深入的空间差异分析。

3 土地复垦实施效果空间分析

2010-2012年,天津市土地复垦项目实施验收项目共计23个,验收总面积为1 086.31hm2,通过土地复垦增耕地面积961.82hm2,新增耕地率为88.54%。

就各区县而言(图6),土地复垦新增耕地率均在较高水平,但以新增耕地面积来看,各区县存在明显差异。天津市土地复垦项目主要是指小城镇增减挂钩的项目,这与所在区县和乡镇的经济状况与农民意愿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图结果表明,天津市的土地复垦项目新增耕地来源主要分布在津南区、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和静海县,也就是天津市域范围的中西部地区。其中津南区在土地复垦方面较为突出,新增耕地面积503.22hm2,占全市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52.32%,项目总个数达到了10个,占到全市项目总个数的43.48%。西青区和北辰区的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都超过了100hm2,分别占全市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16.47%和11.57%。其他区县的新增耕地面积均占全市规模的5%左右,说明天津市在土地复垦方面,其他区县还存在比较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4 存在问题分析

(1)土地整治项目数量、规模、类型在区县和乡镇不同尺度上呈现出差别,天津市的土地整治项目,仍以开发类为主,在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上存在地域差别,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土地整治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注重资金投入效益、新增耕地数量及整治项目的实际操作便利性,且这种状况在区县、乡镇地域尺度上表现更为突出。

(2)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率呈现较高水平。就空间分布差异来说,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效果最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耕地后备资源较丰富的天津市的北部、中北部和南部地区,受地形、区位、经济建设等条件的制约,中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略少,开发补充耕地效果在区县、乡镇等不同尺度差异不大。

(3)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有待提高,重点要加大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合理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规模。经统计数据分析,2010-2012年天津市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规模仅占全市规模2.16%,经过验收的项目仅有2个,反映了天津市土地整理项目的推进与实施还有待加强。

(4)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区域差异化明显,经数据分析,仅津南区无论在项目实施个数上和新增耕地规模上都占全市数量的50%以上,而津南区的辖区面积仅占市域面积的3.92%,说明在经济条件具备、农民意愿强烈、当地政府部门合理引导的情况下,天津市还可以更有序更显著的实施小城镇增减挂钩项目,因此天津市在实施土地复垦项目上还具备非常大的潜力。

5 政策建议

(1)应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的类型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建设的项目内涵及项目规模、项目净增耕地面积比例,尽量减少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导致各区县、乡镇在上报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项目新增耕地面积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2)要实现以土地整理、复垦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的土地整治模式。天津市土地整治呈现“开发为主,整理为辅”的局面,通过数据分析,天津市土地开发实现新增耕地规模占全市的90.51%,土地复垦实现新增耕地规模占7.33%,土地整理实现新增耕地规模仅占2.16%。天津市近几年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以土地开发为主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所剩无几,而且各区县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分布在天津市的中北部和南部地区。如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势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因此,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应逐步转变土地开发补充耕地为主的耕地占补平衡模式,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工程,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3)严格执行天津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确定的规划期内天津市在土地整治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着重加强土地整理项目,尤其是涉及到各区县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提高项目的新增耕地率;慎重对土地开发项目的建设,增强对宜耕后备资源的管理,实现后备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继续推进天津市小城镇挂钩试点项目对拆旧区的整理复垦工作,提高复垦设计水平,并严把验收关,提升土地复垦项目的新增耕地率和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

参考文献

[1]高向军,罗明,张惠远.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与土地整理[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4):151-155.

[2]张正峰,赵 伟.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3):295-299.

[3]吕开云,李江新,刘文新,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深度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9(4):361-364.

[4]王长江,徐国鑫,金晓斌.基于DEA 的土地整理项目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以山东省若干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271-275.

[5]樊闽.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246-251.

[6]刘向东,陈溪涛,郭毛选.我国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 144-10 146,10 196.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范文第3篇

今年,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牢牢把握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机遇,以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机械现代化、农田水利现代化、农业科技现代化和农业绿色工程的“三化一绿”发展战略,积极筹措资金,整合项目投入,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提高生产装备、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水平,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化进程,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围绕生产装备水平提升,全力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充分发挥县财政补贴和上级补贴资金的杠杆作用,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加快常规机械更新换代,新增投资1.5亿元购置新型农机具,促进农机装备整体升级。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组织跨区机耕机收作业,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经营收益。目前,全县农机保有量5.1万台套,总动力22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

二是围绕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全面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通过开展水网和农田排灌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以管道输水工程为主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立网格化、系统化灌排体系,全县126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0%以上,30万亩粮田用上了“田间自来水”,做到了智能取水、节水灌溉。规划建设7座平原水库,解决黄河来水与灌溉季节用水时空不匹配的问题。同时,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是围绕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全面推进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实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到位率达100%。全力打造“两院三站”科技平台(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小麦科学研究院、与隆平高科合作建设玉米科学研究院,建立玉米院士工作站、小麦院士工作站和食用菌生物技术院士工作站),形成了“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

四是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实施农业绿色工程。每年安排资金500~1000万元,用于深耕深松、统一植保等关键技术、关键环节补助。通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率达90%以上。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用药量减少20%以上,防治效果提高10%以上。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8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制定质量安全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两大标准县市规范,全力打造以高产、高质为特征的“华夏第一麦”品牌。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水平,努力夺取明年夏粮丰收,特制定2020-2021年度新蔡县夏粮生产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四优四化”,优化小麦的品种和品质结构,规模化发展优质小麦,推广优质中筋、弱筋小麦。稳增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品质,拉长链条,提高效益,促进优质小麦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使供给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有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目标任务

全县夏粮计划播种面积131万亩,其中小麦130万亩、大麦1万亩,力争夏粮亩产稳定在480公斤以上,总产稳定在6亿公斤左右;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保持在8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达到40万亩。

三、基本要求

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狠抓优质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大力推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夏粮保优、节本、增产、增效、生态、安全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四、技术措施

(一)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今年我县小麦品种利用的指导思想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合理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突出主导品种,合理搭配品种。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导,扩大优质强筋品种面积;积极示范、推广种植有苗头的优质、高产、综合抗性好的新品种。根据小麦各品种的特征特性和丰产性、适应性及综合抗性在我县的表现,结合我县所处北暖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及气候复杂多变的生态气候类型的实际,因地制宜选用最佳品种。

半冬性品种以百农207、西农979、郑麦7698、中麦895为主,搭配种植周麦27、百农4199、百农418、矮抗58、洛麦26、郑麦379、平安8号、泛麦803、丰德存麦5号、郑麦366、周麦36、郑麦103、新麦36等,其中西农979、郑麦366、丰德存麦5号、周麦36为强筋品种。弱春性小麦品种以郑麦101、怀川916、兰考198为主导品种,搭配种植偃高21、百农201、西农509、淮麦40、驻麦305、驻麦328、新麦29等,其中郑麦101、怀川916、西农9718、西农509、淮麦40为强筋品种。大麦主要种植饲料大麦、啤酒大麦。

(二)培肥地力,科学施肥。根据土壤类型、耕层养分状况、产量水平及小麦需肥规律,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科学确定化肥中氮磷钾及微肥的配比和用量。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氧化钾7-8公斤,硫酸锌1公斤;亩产450公斤左右的中产田,纯氮稳定在11-12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6-7公斤,硫酸锌1公斤;亩产400公斤左右的中产田,纯氮稳定在10-11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左右,氧化钾3-5公斤。要做到有机肥全部掩底,氮肥总量的70%和全部磷、钾、微肥混匀后,七成撒施地表掩底,三成用于撒垡头,随耕地混入土中;余下30%的氮肥按“前氮后移”的技术要求,在拔节前追施。

(三)深耕细整,提高整地质量。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必须耙实”的要求,秋收腾茬后及早整地,确保整地质量。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做到秸秆充分粉碎,增加耕翻深度,耕透耙匀、耙耱压实;旋耕机整地,播种前一定压实土壤后再播,避免因土壤虚空播种过深影响出苗或造成弱苗;常年旋耕造成耕层变浅,不利于抗旱、抗寒、抗倒,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隔年深耕,耕深要达到30厘米;高产创建示范田提倡打畦整地。

(四)搞好土壤处理,药剂拌种。一是结合整地进行土壤药剂处理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小麦全蚀病发生重的地块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3公斤,用30公斤细土拌匀,翻耕后均匀撒于垡头,然后随耙地将药剂与土壤混匀;地下害虫、吸浆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或辛硫磷颗粒剂2.5-3公斤兑细土25-30公斤,或用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200-250毫升制成毒土25-30公斤,拌匀撒施地面,随耕地翻入土中,也可在耕后撒垡头,然后耙地混入土中。二是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预防小麦土传和种传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可选用小麦专用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也可选用戊唑醇、硅噻菌胺、咯菌腈、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根据地下害虫的发生情况,可加入一定量的杀虫剂混合拌种,起到病虫兼治的效果。拌种后堆闷3小时,在背阳处晾干后播种。

(五)适期适量播种,足墒匀播。一是要根据气候特点和品种的特性,做到适时播种。小麦的适宜播期:半冬性品种为10月11日至18日;春性品种在10月16日至23日,春性较强的品种应在10月下旬播种。大麦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二是要做到在适播期内足墒下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及时造墒播种。三是要合理播量。在适播期内,整地质量较好的高产麦田:半冬性品种亩播量8-10公斤,春性品种亩播量10-12公斤;中产田:半冬性品种亩播量10-12公斤,春性品种12-13公斤;整地差的麦田或晚播麦田,可根据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合理播量,以保证适宜的群体。大麦亩播种量以9-10公斤为宜。四是要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以3-5厘米为宜。

(六)合理布局,优化种植方式。播种时可采用10×5×5、9×5、9×6×6(寸)等不同模式的宽窄行种植,积极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畦田化种植技术,因地制宜推广间作套种技术。

(七)突出重点,强化田间管理。结合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根据土壤肥力、苗情、天气变化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等,及时采取应变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管理,使苗情向有利于增产的方向转化,促进小麦稳健生长。

1.冬前管理。目标是培育壮苗,保证苗全、苗匀、苗壮,实现安全越冬。一是小麦出苗后应尽早进行查苗补种,分蘖至土壤封冻前疏苗移栽。二是对群体适宜的壮苗麦田进行中耕,促苗稳长;越冬群体有可能越过80万或生育期提前的旺长麦田,采取深中耕结合耙耱进行断根、镇压控制旺长,稳定群体;群体较小长势较弱的麦田,进行浅中耕或划锄,增温保墒,促弱转壮。三是化学除草,防除猪秧秧、繁缕等阔叶性杂草可选用苄嘧磺隆、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防除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可选用精恶唑禾草杂(严禁用于大麦田)或精恶唑禾草灵+苯磺隆进行防除;化除一定要针对除草对象选用除草剂,亩用水量40-60公斤,以免影响除草效果,甚至危害小麦及下茬作物。四是根据土壤墒情,于12月中下旬“夜冻昼消”时,适时浇好越冬水,促进麦苗安全越冬,也可起到冬水春用。五是结合越冬期小麦仍缓慢生长的特点,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要及时搞好越冬期防治,促进麦苗稳健生长,同时降低病虫越冬基数。六是禁止畜禽啃青和糟蹋麦田。

2.春季管理。一要在返青至起身期,对所有麦田中耕一遍,增温提墒,促苗生长。二要因苗运筹肥水:返青期,壮苗或旺苗麦田以控为主,抑制春蘖滋生,实现稳健生长,但对弱苗麦田或群体不足的麦田要适当早追肥,亩施尿素8-10公斤,以促弱转壮,增加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力争多成穗;拔节期,壮苗麦田在拔节中后期亩追施尿素5-8公斤,冬春旺长养分消耗过多的麦田在拔节初期进行追肥。三要对冬前未化除或化除不彻底且早春杂草危害严重的麦田,根据不同草相,在拔节前进行化除。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返青至拔节初期,重点防治纹枯病、苗蚜、麦蜘蛛,控制黄花叶病。可选用杀菌剂:唏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粉唑醇、三唑酮;病毒钝化剂:菌克毒克、病毒快克、病毒A;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啶虫脒、吡虫啉、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药剂进行喷洒防治。拔节至抽穗初期,主要预防条锈病、叶锈病、防治白粉病、叶枯病、吸浆虫(蛹期)等。可选用杀菌剂: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粉唑醇、三唑酮;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辉丰菊酯等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3.中后期管理。中后期是争取小麦籽粒饱满,提高千粒重和籽粒品质的关键时期,管理的重点:一是防病治虫。主要预防条锈病、叶锈病、防治白粉病、叶枯病、穗蚜、吸浆虫(成虫);预防赤霉病,可在小麦抽穗70%时喷施多菌灵、烯唑醇,如遇阴雨天气,要在雨后再补喷一次;小麦抽穗后,对田间全蚀病植株可带根拔除后焚烧,以减少麦田病源。二是叶面追肥、养根护叶。叶面喷施1%磷酸二氢钾溶液,并根据小麦苗情酌量加入尿素,延长叶片功能期预防早衰、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增粒增重,改善品质。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将治虫、防病药剂与叶面肥混合作一次性喷洒,可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八)适时收获。小麦适宜收获在蜡熟后期。收获过早,籽粒皱缩,商品性差,粒重降低而减产;过晚收获,造成掉穗、落粒,导致减收。近年来,部分群众因怕收获期遇雨,或担心收割机械难求,有提早收获的现象,要适期抢收抢晒,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夏粮生产。作为农业大县和全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搞好夏粮生产对于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总量平衡和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保持农村大局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把抓好小麦生产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具体行动,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细化措施,认真抓好夏粮生产。各乡镇(街道)在认真组织实施本《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夏粮生产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惠农政策,抓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工作的实施,确保农民真正享受到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

(三)推进小麦区域化产业化。推进优质小麦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把小麦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提升主食加工业生产能力,努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发展小麦精深加工。制定政策,整合资金,积极实施主食产业化提升行动,建成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小麦精深加工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夏粮生产的综合效益。二是建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大力发展高产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好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实现优质优价。三是加快建立现代种业体系。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优势、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优势、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加工优势,构建育种体系,在我县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小麦育种、繁育基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引导预约种植、合同订购,用订单的形式把农户、基地和龙头企业连接起来,提高产销衔接率。

(四)持续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小麦平均亩产已突破1000斤,各乡镇(街道)、各有关单位要总结高产创建的成功经验,优化结构和布局,提高创建水平和质量,每个乡镇重点培育一个高标准农田万亩示范区,县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人包一个万亩方,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一个千亩方,村组干部每人分包一个百亩方。农业农村、发改、财政、水利、扶贫开发、自然资源、农机、科技、电业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全县夏粮生产再上新台阶。

(五)全力搞好服务。各单位要把夏粮生产当作全社会的事情抓紧、抓好、抓实,制定得力措施,协调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夏粮生产,主动提供优质服务。农业农村部门要全力搞好综合技术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通过组建培训讲师团、田间指导等多种形式,分片包干,开展拉网式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通力协作,以秋季种子、农药、化肥市场专项整治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农村部门要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出率;水利部门要搞好水源调度,并组织力量,做好农田沟渠疏通,减少内涝的发生;气象部门要做好中长期天气预报,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气象信息服务;广播电视、宣传部门要配合夏粮生产加强宣传报道,促进各项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供销、农机、石油、化工、电业等部门要做好化肥、农药、柴油、农机具、农电等供应,保证生产需要;财政、金融部门要多方筹措资金,服务夏粮生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责其责,为我县夏粮生产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高标准农田的特征范文第5篇

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具有坚实基础

《规划》对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特征作了一个全新的基本判断,即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具有坚实基础,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

这个基本判断来自雄厚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五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应该说,我国农业现代化已具有坚实基础。

《规划》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作出了发展定位、发展主线和战略重点三个层面的重大部署。韩长赋介绍,在发展定位上,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在发展主线上,强调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战略重点上,强调实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突出抓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紧紧扭住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按照新发展理念谋篇布局,这也是一大创新之处。“如果要有个通俗的说法,我总结,‘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韩长赋说。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在97%以上

《规划》紧扣“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要求,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十三五”目标进行了描绘,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产能方面,《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粮食(谷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小麦稻谷自给率稳定在100%。在产品安全方面,“十三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稳定在97%以上,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县规模种养基地基本实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此外,《规划》提出,到“十三五”末,力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确保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力争完成10亿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支撑的产能保障格局基本建立。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畜禽饲养规模化率、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重达到65%。要坚持市场、政府两手发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今年预计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

《规划》提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总的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适当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恢复和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推进粮改饲,扩大粮豆轮作范围,在棉花、油料、糖料、蚕桑优势产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是减玉米,《规划》提出到2020年进一步调减玉米面积,重点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镰刀弯”地区。今年预计调减3000万亩以上,调减面积主要用于种植大豆、马铃薯、杂粮杂豆和饲草。

推进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饲养布局调整,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提高国产乳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在畜牧业主产省(区)率先实现现代化。重点是稳生猪和兴奶业,稳生猪就是要在优化生猪生产布局的同时,支持发展规模饲养场,稳定猪肉供给;兴奶业就是要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加强消费引导,全面振兴中国奶业,力争到2020年整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推进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的渔业结构调整,合理确定湖泊和水库等公共水域养殖规模,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稳定池塘养殖,降低捕捞强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