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广告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997年3月,IBM与英特尔联合在投下了中国第一个商业性网络广告,屈指数来,网络广告在中国已经整整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间,中国网民数量从62万猛增到了现在的1.44亿,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也从零发展到了2006年的65亿元。而根据实力传播的预测,到2009年,互联网将跃居成为中国第三大媒体,其广告收入的数额将大于杂志、户外和广播广告收入的总和。
十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持续高速的增长,网络广告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支柱性商业模式。从这点来说,网络广告这十年历史应值得我们回顾和纪念。网络广告虽然有十年的历史,但是我们注意到对这个方兴未艾产业的探索仍只是开始,在这个新兴的领域里创新是常态,新的网络媒体和表现方式层出无穷,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十年过去,作为互联网经济中一直以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的网络广告,依然是各大门户网站目前的稳定收入之一。没有大的挫折和波澜,在一片繁华的大环境中渐至其发展的花样年华。
如今,网络广告在中国飞速发展,连“QQ”之父马化腾也对这块市场垂涎三名尺。腾讯公司4月正式其全新的被称为“大回响、大影响”的品牌战略,意在重视网络的汇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对于用户的价值。马化腾在腾讯挤进中国三大门户之后,提出“影响力”这一媒体产业特有概念,意在觊觎2007年超过60亿元的中国网络广告市场。
目前网络广告份额大多被占市场前三名的新浪、搜狐、网易占据,专业垂直网站的广告也是被天极网等名列前三的网站瓜分,一些名次靠后的网站只能分到很一小杯羹。腾讯战略升级后,作为“中国流量第一的中文门户网站”,无疑会有足够竞争力与新浪、搜狐、网易来争食网络广告市场,网络广告将成为腾讯赢利模式中的主要突破点。在网络广告市场上新浪一直独领,而百度则异军突起,腾讯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第一流量门户的优势,三家公司在网络广告领域的争夺战不可避免。
在经历了2000年的寒冬期后,借着2003年电子商务反弹的契机,尤其2006年受到中国移动运营商和政府机构政策调整的影响,原有移动增值服务收入作为主要来源之一的互联网公司,例如新浪、搜狐、TOM在线等,在2006年下半年均进一步加大对网络广告业务的投入,将其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以减小对业绩的影响。昔日的网络广告的精英们似乎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网络广告市场风云再起,一时间成为业内瞩目的焦点,网络广告再一次成为各大网络媒体争夺的主战场。
创新夺得市场
创新是互联网的生命,在八面纷争的互联网世界,创新是促使每一个互联网企业不断奔跑的动力,稍有不慎,就会被落下,甚至是永远的消失。
很明显,网络广告市场的复苏,并不是一时之功,而是过去三年市场积累的结果,其中,Google等推出的创新广告战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网络广告市场要想长久平稳发展下去,唯有不断创新。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切形式的创新显然是开启市场之门的金钥匙。各大网站其实也一直在如此行事。
将网络广告引入游戏就是一个创新,麦当劳在台湾将一款名为“椰子罐头”的游戏结合。这种网络广告形式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据高科技市场研究机构STAT/MDR的最新报告,在网络游戏中引入广告模式能够大大促进网络产业的发展,网络广告游戏市场有望从2003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0亿美元。
搜索广告方面也是如此,先行者google最先推出了容量达1G的Gmail免费邮箱,该电邮除了将为用户提供比竞争对手大得多的储存空间外,还引入了另一项服务,即用户在读电邮时还能看到广告,而且看到的广告将与他们收到的电邮中提到的主题有关。国内方面,天下互联公司提出了“窄而告之”的概念,利用其个性化信息技术,使广告客户的广告内容与网络媒体上的文章内容、浏览者偏好、使用习性、浏览者地理位置、访问历史等信息自动进行匹配,使传统的“广告”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能够直接“命中”目标的客户群体,使网络广告的有效性极大地提高。
蚂蚁互动推出号称“第三代网络广告”的PPC呼叫广告。它的基本原理是按效果付费的网络广告模式,即消费者根据广告上提供的呼叫中心电话免费联系广告主,广告主根据来电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广告费给广告商和网站。业界也称为按通话付费广告(Pay-Per-Call)或来电广告。Ebay收购Skype就是对这项应用的整合,微软也唯恐落在后面,它与Ingenio搭档在移动版本MSN的Windows Live Search中植入可呼叫广告,使用户可以直接与餐馆、商店等服务提供商通话。
互联网第四媒体的地位奠定后,网络广告迅速发展,现在似乎每个人都无法躲开网络广告铺天盖地的地毯式轰炸。一打开网页,网络广告就会在第一时间抢夺你的眼球,你的鼠标往什么地方移动,广告就会亦步亦趋地跟着你,比如你要打开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相关链接,插入式广告会在你面前播出至少5秒到10秒时间的多媒体动画广告,令人生厌。网络广告本是网络赐给广告最好的媒体,但由于众多网络公司和广告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广告应有优势,导致它陷入了泥潭。
种种问题亟待规范
据实力传播的数据显示,互联网广告2006年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户外广告牌,2008年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广播广告收入。据预测,2008年全球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达到34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84%。近年来网络广告已成为支撑互联网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发展前景令人看好。但网络广告“小荷才露尖尖角”,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广告存在的种种问题,有许多问题亟待规范和解决,培育和规范网络广告市场,让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网络广告在用户中的认可度不高是影响网络广告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不少网民表示对网络广告厌烦,尤其是弹出广告,网络广告的所谓的丰富内容直接影响了网民的上网速度。据CNNIC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只有8.8%的网民经常点击网络广告,而用户对网络广告最不满意的是广告出现的方式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上网活动。
其次,网络广告的诚信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关于广告,国外有句名言“广告就是合法的欺诈”,纵然有些戏谑成分,但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广告普遍存在的内容不实,宣传过分夸大的事实现状。而网络广告由于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所需成本也不高,互联网的草根性已然使得每个人广告成为可能,加上法律法规上的相对滞后,网络广告管理起来步履艰难。一些网站妄视法律、消费者利益,虚假内容广告,甚至从事法律禁止的内容宣传,给网络广告以及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其三,网络广告的内容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网络广告拥有交互性和纵深性的天然优势,容易缩短厂商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但用户普遍感受的是网络广告的内容同质化严重,由此添加文化比重、人文关怀、特色内容的网络广告已经相当紧迫。有专家指出,网络广告应该从强迫性地吸引眼球转换到取悦于广大网民,而不是进一步激发网民的不满情绪。这需要内容创新,广告可以多增添一些趣味性、实用性内容,挽救市场的忠诚度降低问题。
其四,滥发垃圾邮件广告比较严重,电子邮件广告走入死胡同。滥发垃圾邮件给用户和商家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它不仅占用了带宽,浪费了网络资源,而且邮件服务商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治理邮件垃圾。对用户而言,其邮箱可能因大量垃圾邮件充斥其间而致使重要邮件无法接收到。
第五,插播广告。在上网浏览时,大多数人都可能遭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在浏览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全屏或半屏的,可退出或不可退出的广告,这就是插播广告,有的必须点击若干次之后才可退出,而有的根本无法退出,只有等待或关机重新启动。还有就是强制性广告,在某些ISP主页打开之前总被要求阅读一些广告,不点击广告就根本不能进入网站主页。这些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造成了广告骚扰,妨碍了用户对网络的使用,急需立法加以规范。
网络广告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它在当下彰显出的旺盛生命力引人注目,但其发展又并非如某些媒体所渲染的那样“一帆风顺”,而是存在着一些困扰自身发展的因素,要真正走上勃兴”之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想使其尽快走出泥潭,网络广告须居安思危,急起直追。
新征战:走向理性
在网络广告繁荣之际,中国网络广告到底能走多远,走多久,将取决于能否摸索出符合国情的盈利模式、能否培育出一个健康健全的网络广告监督管理体系。
网络广告已经成为中国广告业一个闪亮明星,网络广告形式正在逐渐走向大尺寸化、多元化,网络广告在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尽管有一个相当大的上升空间,但诸多的不利因素在制约着它的发展。网民的认可度不高是最大的拦路虎。网民最讨厌的广告形式往往是广告主最青睐的,在网民反广告的这场战争中,网民一度处于失败境地。网络广告的发展离不开网民的支持,如何良性互动发展好网络广告这一新型产业,如何在网民与广告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网络广告必须新征战。
阴阳之变是自然之理,网络广告业的发展同样逃脱不开它的制约。各种调查显示,网民对于网络广告的态度从开始的自由点击到后来无可奈何的接收,甚至是厌烦和反感。而这种不愉快的感觉随着网络广告铺天盖地的攻势而急遽增加。网民经受不住种类繁多的网络广告的肆意侵扰,其中侵扰最甚的网络广告当属动态弹出式广告,网民将其“罪状”归为:不请自来、挥之不去、坚持到“底”、诱你点击四大类。
网络传播的主导模式是“使用与满足”模式,受众主动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最根本的是要将网民的被迫心理转变为主动点击。广告主要拿出有创意有趣味和人性化的网络广告,从根本上减少网民对网络广告的排斥感,提高网络广告的效果。其次网络广告要发挥个性化的优势,有的网站就通过了解受众在网上点击或浏览的主要信息获取该用户的兴趣点,从而投放该用户所感兴趣的产品广告,这样用户对该类广告不仅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相反会觉得非常有用。
国外的网站广告很少花花绿绿、飘飘荡荡,但却更懂得获取更多更直接的收入,比如消费者看到一则保险广告,如果愿意,他当时就可以在线购买、支付。而中国的网络广告在停留在以形象宣传为主。要做到像国外那样从广告到消费的一站式服务,还要等待中国电子商务的成熟。
【商业模式杂谈一】报案:“我把钱放在胸衣内,在拥挤的地铁内被一帅哥偷走了…”警察纳闷:“这么敏感的地方你就没觉察到?”红着脸答:“谁能想到他是摸钱呢?” 评论:让客户的钱在愉快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被摸走,是商业模式的最高境界。
【商业模式杂谈二】某男出差宿酒店,遇两,色心起,又恐两美非妓冒然求欢遭拒,思良久而缀默记其门号。至午夜,电话其房:需服务否?答然。男奋而前往,缠绵达旦,得一千而返......结论:要达成利益最大化,就必须放弃传统甲方乙方思维,习惯从付费为王到免费为王再到收费为王的市场变化。
【商业模式杂谈三】据最新推算,如今Facebook的市值已经达到50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5亿用户。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完全在于其商业模式灵魂深处的底层价值观——要求用户以真实、单一的身份进入网络世界。这绝非中国的网络环境所能容忍,因此时至今日,开心网尚不及前者的百分之一!
【商业模式杂谈四】传统的网络广告。广告商一般要耗费昂贵的成本,在互联网上跟踪用户的行为痕迹,去推测他们的性别、年龄、爱好,经常访问的站点。但在Facebook上,这些信息唾手可得。任何人都可以在Facebook的自助广告服务里选出有限的组合。比如只对已婚的35岁以上、住在纽约的女人展示广告……
【商业模式杂谈五】Facebook的底层价值观来自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近乎固执的个人信仰,因为他坚信以马甲在网上发表观点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因此多年来他一直在以一种绝对透明的理念在设计Facebook的架构和商业模式。同时,他这种信仰落实到用户体验中,却并未遭遇人们普遍担心的隐私风险。
【商业模式杂谈六】何谓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判断一个商业模式近乎唯一的准则:交易结构是否有助于降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成本或交易结构是否能够达成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反观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其收益也大部分来自广告,但走出的却是一种敲诈广告主,绑架用户的交易结构……
全球lPTV业务呈高速发展态势,MultmediaResearch Group预计未来5年IPTV用户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5%,2014年达1.02亿户、服务收入达460亿美元。据Point Topic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球IPTV用户达4540万,较去年增长34.6%,lPTV在有线宽带用户数的渗透率达到817%。
2010年,三网融合政策取得突破:1月,国务院下发《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国发[2010]5号文),制定试点方案,确定了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的范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三网融合试点方案》([2010]35号),继续明确试点业务、范围、阶段和步骤,并就IPTV集成播控权作出明确规定。6月30日,国办《关于印发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的通知》,首批12个试点城市。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已有20多个省开展互联网协议电视(1PTV)商业应用,用户超过500万;根据流媒体网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1PTV市场用户规模约为800万。
2 前向收费还是后向收费?
电信围墙花园的坍塌使苹果公司、Facebook和谷歌等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像电信公司,因为IPTV、手机电视具有很强的传媒属性,此二者的运营也使传统电信公司越来越像社会媒体公司。在IPTV运营上,电信运营商未能摆脱电信增值业务的运营模式,思路仍然是拓展IPTV增值业务收入,因而把越来越多的增值业务打包到IPTV业务中,忽略了其核心――视频,以及用户对电视机的最大需求还是看视频的规律。国外,发达国家IPTV业务也是以视频内容为主,提供电视类业务以及VOD业务,收益也主要来自视频内容。
目前IPTV业务基本按照前向收费的思路在运营。笔者认为,IPTV业务运营初期应以后向收费为主,慢慢培育消费者前向收费的习惯,待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视频内容市场比较繁荣(后向收费足以支撑业务发展)时,再逐步向前向收费为主过渡。目前仍要坚持后向收费为主的商业模式,原因如下:
首先,广告费一直是视频业务主要收入来源,l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兴视频业务发展带来网络广告等新兴广告市场迅猛发展,收入占比份额不断攀升。市场研究公司MagnaGIobaI预测2011年全球广告收入将增长5.4%至4.120亿美元,电视仍是收入最高的广告媒介,2011年将会达到1,690亿美元,预计2013年网络将取代报纸成为世界第二大广告媒体。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预测2010年美国网络广告收入将达到258亿美元,以超过印刷品广告228亿美元的收入跃居第二位,并预测2012年美国网络广告收入达326亿美元。盟诺预测2011年中国广告总收入将达1820亿元。实力传播预测在未来三年,中国广告支出将保持每年51%的增长速度,到2013年,总值将达到342亿美元;其中互联网广告继续保持3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1年超越报纸占第二位,并预测越来越火的视频网站、社交网站以及微博将成为未来广告增长的主力。
其次,传统电视多年来后向收费为主的商业模式,使消费者形成免费看电视的心理。要让消费者接受前向收费为主,必须改变其文化观念,这也就导致市场培育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IPTV业务前向收费的培育是长期过程,电信运营商“跑步进入前向收费时代”的想法是危险的。因此,运营IPTV业务不能完全照搬电信增值业务前向收费为主的经营模式,而应降低前向收费,推动业务规模化发展。
目前IPTV业务运营模式其实是采用宽带接入收入补贴发展,前向收费很低。以某电信公司运营IPTV为例,IPTV月使用费大致为60~100元/月,使用者多为ADSL用户,每年仅需缴纳1800元,便可获得ADSL和IPTV两种服务,扣除原ADSL1700元左右的年费,前向收费其实很低,接近免费;这种经营方式恰好符合降低前向收费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中国IPTV业务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随着宽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宽带业务收入和利润空间会快速下降,这种依靠补贴的IPTV发展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笔者认为,电信运营商当务之急应多想想如何在后向收费方面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业务后向收入支撑IPTV发展。
3 封闭还是开放?
传统视频业务一直是广电行业独家控制的封闭系统,而基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下的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兴视频业务则更加开放,因为互联网核心精神正是“开放而自由”。然而,基于P2P技术的网络视频发展告诉我们,完全开放的视频业务运营同样存在问题,商业力量或者说盈利需要封闭,“Web已死”的真正含义是商业力量或者说盈利的需要又把开放拉向封闭或者半封闭,IPTV、手机电视等视频业务也是如此。正如WEB2.0之父Tim O’ReilIy所言:“开放和封闭在跳_二支共生之舞,一直如是,开放产生创新,封闭收获价值,然后一切重来。”
全球电信运营商主导的IPTV和手机电视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并且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重要原因是通信网仍然是一个可控可管理的网络,而且IPTV和手机电视业务平台也正好是一个半封闭平台。其实电信运营商从一开始就是走的半封闭半开放路线,国外IPTV运营商发展经验正是在于,通过与内容提供商的开放性合作,向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视频节目,并通过灵活的资费策略和市场推广推动业务快速发展。
国内IPTV业务目前主要由电信运营商与广电企业合作开展,双方对基本视听节目和增值视听节目取得的收入按比例分成。广电负责EPG设计和总体规划,IPTV内容集成运营平台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节目源的组织、和管理、播出及监看(包括平台上节目播放系统和监管系统、收视用户管理系统、DRM等),所有视听类内容的审核。电信负责IPTV业务支撑系统及基础网络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用户管理系统和用户出账计费管理系统的搭建,EPG服务器硬件平台搭建、维护管理,非视听增值业务部分的制作及管理。这种合作模式,恰好符合半封闭半开放路线,双方优势互补,推动IPTV业务快速发展。
问题是电信运营商虽有开放意识,但是实际操作仍然艰难,电信运营商把控的环节过多,合作者空间很小,因而缺乏积极性,严重制约业务发展。另外,随着电信行业与广电行业三网融合政策博弈愈加激烈,目前电信与广电企业的合作模式面临压力,广电行业内部斗争已经间接影响到业务发展,比如与电信合作的上海文广正受到来自广电行业的重重压力,电信运营商欲抛开广电自己玩lPTV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笔者认为,广电企业把控的优质视频资源,是最大内容来源。业务发展初期,电信运营商仍要坚持与广电企业合作,随着广电“台网分离”、
“制播分离”的逐步推进,电信运营商 与电视台间的内容合作机会将大大增加,市场谈判地位也会进一步提升。最重要的一点,IPTV运营要坚持走开放路线,借鉴网络视频的运营模式,与传统以及新兴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软件提供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在商业模式上保证足够开放和灵活,这是与封闭的广电传统视频业务和互动电视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4 商业模式创新方向
4.1借鉴成功广告运营模式,发掘潜在广告收入市场
要进行IPTV商业模式创新,就要进行广告运营模式创新,发掘IPTV潜在广告市场。目前传统广告市场主要由广电行业垄断,网络广告则被互联网企业瓜分,IPTV、手机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兴视频广告市场则仍是一片蓝海市场。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预测全球在线显示广告市场未来10年将达2000亿美元。艾瑞咨询公司预测未来几年网络视频行业广告市场将保持超过100%的超高速增长,至2013年广告收入将达131亿元。一份来自Informa Telecoms&Media市场调研公司的报告显示,全球手机广告收入将于2011年达到113.5亿美元,手机电视类广告收入将达43,7亿美元。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认为,广告服务是IPTV视频服务市场另一重要收入来源,2010年全球基于IPTV广告服务的收入将超过1.00亿美元。
IPTV业务可借鉴Youtube、Hulu和Facebook等公司的广告商业模式。2010年初,Youtube不再删除用户上传的盗版视频,而是在播放视频时增加广告显示功能,所产生的收入与版权实际拥有者分成,这让Youtube首度实现扭亏为赢,截止2011年2月16日,YouTube网站带有广告的视频每周浏览量(衡量公司广告收入和财务健康的关键指标)达到30亿次,较2009年翻两番。Hulu推出的“广告体验”理念,提供用户可选择的广告投放策略,控制广告时长并在下方明确标注,这使投放在Hulu的广告比投放在传统渠道的广告效果提升55%,使Hulu 2010年广告收入达到2.4亿美元,较2009年1.08亿元翻一番。Facebook的理念则是“将广告变成内容”,彻底颠覆传统广告模式,广告不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度传播,在网络社区里,厂商需要和用户交流,不断倾听,甚至不能去打断。点击一个厂商,进去不再是无止尽的优点介绍,而是一个完整热闹的社区,大家在里面讨论咖啡口味,汽车造型,这为Facebook带来每年几亿美元的收入。和Google基于算法之上的广告模式相比,内容广告更加富有生机,传递的信息也更准确。
4.2聚焦个人视频和中小企业应用视频市场的商业模式创新
IPTV运营,电信运营商探索与内容提供商合作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创新与个人视频内容制作者和中小专业视频制作公司问的合作和收益分配机制,保证内容创新投入,培育和推动个人视频和中小企业应用视频市场,摆脱对广电行业视频内容的过度依赖。目前,视频内容缺少独创性、内容与传统电视同质化,缺少专业化、个性化的节目源(特别是精品节目和适应不同需求的特色节目),是制约IPTV、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关键;而用户和众多专业中小型视频内容制作公司将填补专业化、个性化视频这一空白。Web2.0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可以直接参与视频生产,个人视频和中小企业应用视频将在未来视频内容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在长尾业务盛行的时代,大型内容提供商的力量非常有限,真正的创新来自于草根,来自用户和众多的专业中小型公司。
作为全球IT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云计算及其所代表的技术、理念和全新商业模式已经逐渐落地开花,开始渗透到IT相关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从云视频、云会议、云游戏等行业应用,到云安全、云存储等专业领域,我们见证了云时代的魅力。
我们知道,作为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允许人们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是云计算的核心意义。而从更广泛的层面将,将IT基础设施的范围扩展到IT和软件、互联网之外的其他领域,取其核心的“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定义,更能体现云模式的商业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抽象而出的“计算能力”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云广告,正是这种概念和模式的直接体现之一。具体来看在统一的云平台上,云广告允许所有的广告供应商,商,策划服务商,制作商,以及行业协会,管理机构,行业媒体,法律结构等都将自己创造和负责的服务整合成资源池,资源和互展示和互动,按需交流,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如此一来,“云”能给予用户强大的支持,其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企业无需负担高额的数据管理成本;同时,其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低成本优势,并极大地节省时间。
这就是云计算时代的广告模式。从概念到落地
那么,这种新兴技术引领下的云广告模式,对传统广告行业的变革作用究竟有多大?比之RTB等其他技术前景几何?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9月18日研究报告称,今年全球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增长19.6%,达到1090亿美元。其中,业务流程即服务(以下简称“BPaaS”)规模最大,份额达到77%。BPaaS独立于IaaS、PaaS和SaaS三大领域的单独爆发,凸显商业模式创新在云计算实践中的价值。而BPaaS之所以成为规模最大的领域,主要是因为将云广告作为子领域包含在内。据估算,BPaaS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1年的720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42亿美元。云广告在整个公共云服务市场的占比达到47%,成为最大的子领域。
云广告为何占据如此大的市场份额?
这是因为,云计算的快速应用与渗透,正逐渐变革未来网络营销和企业管理的模式,届时所有商务运作都将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云平台之上。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营销行业无疑是云计算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也涉及到当今IT界另一个火爆领域——大数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电子商务以及智慧终端的快速发展。每天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非机构化的“数据碎片”。据统计,淘宝每天活跃数据量已经超过50TB,共有4亿条产品讯息和2亿多注册用户在线活动,这种PetaByte级别的非机构化数据的产生,使得常规技术已经难以应对。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通过云计算的整合、分析和处理技术,将分散的海量数据(PC端、手机端、应用端等)统一导入云端平台,才能更好地识别和分析识别用户的特征,实现按需,进一步体现网络广告的价值,完成真正意义上精准营销。
紧随互联网诞生的网络广告行业,早已将云计算理念吸收消化,并应用到自身业务领域。2012年3月22日,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国内领先的广告集团公司好耶集团正式以云计算平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推出四项新产品,掀开了国内云广告新篇章。而其他广告公司也纷纷启动云规划,将主打的广告系统搬到云端,以期在大数据爆发背景下把握未来趋势。
技术创新VS商业模式
在过去的两年中,云广告迅速落地,并迅速成为一股新兴颠覆性力量。而遍观国内外的云广告模式,以云技术为依托的技术型广告系统,以及以按需付费的商业模式为基础的平台型广告云,是两大值得重视的领域。
据业内人士介绍,致力于云端计算技术的广告系统,首先要有足够量级的数据源,其次,要有足够的技术研发投入。
不过,由于数字营销的本质是数据营销,即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计算,将数据不断转化为商业价值,技术实力尤为主要。事实上,目前国内具备真正实操意义的云广告技术平台的公司并不多,这也是限制云广告在中国爆发的因素之一。
而专注于IT技术的公司也为这一趋势的到来做出了积极准备。目前华胜天成、浪潮以及华为等IT软件企业都推出了针对广告行业的云计算技术解决方案。如华为的终端变观能力,能在技术上提供完备的云计算分析支持能力,为广告公司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而在符合云模式的商业创新上,则活跃着更广泛的参与者。按需付费、易扩展,这种模式似乎本身就符合广告产品的发生规律。“广告云”凭借其强大的整合能力,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网络流量最大限度上升到统一的平台上进行集中管理,这些流量包括固定广告流量、富媒体广告流量、剩余流量等。
例如,国内广告公司悠易互通提出的网络流量整体精准把控概念的“广告云”实践,它借鉴“云计算”的整合模式,通过系统级的优化,打破从媒体资源端到广告客户端的单一匹配路线,收集网络媒体端的闲散广告流量并进行统一管理,利用定向技术手段挖掘媒体流量的潜在价值,并物尽其用匹配给有需求的用户。
与此相反,美英两大财经报业巨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收入却逆市上涨,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被默多克新闻集团收购后的《华尔街日报》,获得了广告量和销售量的双重增长。自金融危机以来,它在报刊亭的销售量突增20%,报纸网站每月的浏览量也增加了2000万人次,来自网络订户和广告商的利润也是节节攀升。《华尔街日报》逆金融危机寒流而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良好和稳健的广告经营策略是其最为核心的原因之一。
未雨绸缪:广告模式B2B到B2C的扩展《华尔街日报》的广告模式早在2006年就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这次未雨绸缪是使其能够抵御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2006年9月,《华尔街日报》“时尚版”增刊的推出,预示着该报广告模式的扩展:即在稳定B2B(Business toBusiness,即商家对商家)市场的同时,开辟B2C(Business to Consumer,即商家对个体终端消费者)类广告,推进广告盈利结构多元化。与美国其它日报以B2C或C2C(consumer To Consumer,即个体终端消费者对个体终端消费者)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不同,《华尔街日报》是所有日报中唯一一家以B2B广告为主的日报。其读者群有两个特点:一是公司和机构订户超过50万,占其总发行量的1/4;二是其读者一般为公司和机构中具有决策权的高级管理人员。该报的广告商又主要依赖两个领域:IT和金融,包括花旗集团、IBM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等。近年来,在这两大类广告已经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其数量仍然占所有广告版面的31%。在网络行业达到顶峰时,与B2C和C2C类广告相比,高价位和良好的商业回报率,使B2B广告这种商业模式体现出巨大优势。但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作为《华尔街日报》的两大支柱广告收入来源的IT业和金融业由波峰跌到波谷。2006年上半年,lT广告同比减少了约20%,金融服务类广告缩水了18%。这一结果暴露出B2B广告模式的巨大局限性――对行业的依赖性过强。同时也显露出《华尔街日报》广告模式的缺陷:相对单一的收入结构隐藏巨大的商业风险。《华尔街日报》开始酝酿调整其广告商业模式。
“时尚版”的推出,对《华尔街日报》来说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将开辟更多新的广告,尤其是奢侈品广告。《华尔街日报》的读者都是平均年收入15万美元的社会精英阶层,是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受众群,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有影响力和引领潮流的一个群体。独立调查显示,《华尔街日报》读者购买女性时尚饰品的数量,比任何一份女性时尚杂志读者购买的数量都要多。《华尔街日报》把高品质的新闻报道在时尚业进一步延伸,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快速增长的重要行业。借推出“时尚版”获得更多奢侈品广告市场,以应对盈利结构失衡、完善盈利模式,是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
深谋远虑:扩大网络版免费内容,换取更大广告市场空间 对一张成功的报纸而言,比固守已有的读者群更重要的是如何拓展更大的阅读市场空间。默多克在扩大和改善《华尔街日报》网站的免费浏览内容方面做了更多努力,用以吸引相对年轻的读者和潜在的未来读者。
自1996年推出以来,《华尔街日报》网站一直采用付费订阅模式。2007年10月开始,《华尔街日报》将部分内容免费开放,以争取更多的读者,加大广告收入。目前,越来越多的内容开始进入免费开放行列。起初,默多克曾倾向于实行完全免费的网站,预计这会让《华尔街日报》网站的读者从100万增至1000万-1500万,而广告商也将因此得到一个“富有而又有影响力”的读者群。但如果《华尔街日报》网站免费提供阅读,他们需要增加数倍的流量才能够依靠网络广告赚到收费会员的会费。由于取消付费订阅模式的时机还不成熟,最终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在继续保留部分付费内容的同时,扩大和改善《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的免费浏览内容。《华尔街日报》网站将增加更多免费内容,但同时也将为付费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该网站将努力同时促进付费订阅和免费广告模式增长。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的效果是明显的,免费内容增加后,网站浏览量显著上升,而在“流量=广告=赢利”这一定律下,网络版的广告量显著上升。
因时而变:头版广告的变革 受金融危机影响,近期,诸多美国平面媒体采取出售头版显示广告这一策略应对危机。目前,已有《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出售头版显示广告。虽然美国传统观念认为,头版广告会使报纸贬值,显得庸俗。但是在这个报业的寒冬,这也不失为一个良策。《华尔街日报》在头版上刊登广告的做法是:第一,广告只放在报纸头版的底端;第二,广告面积最多不超过版芯面积的八分之一;第三,严格区分新闻与广告的界面。出售头版广告在缓解金融危机影响方面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