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第1篇

政策变革强者胜出

药品降价、新药审批政策或有改变、GMP等行业监管将更加严格等,最终将导致行业洗牌,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而其中有定价权的、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将成为胜出的强者。首先,我们认为,药品降价是必然的趋势,但降价不可怕,关键是建立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自今年6 月份出台抗肿瘤药品价格调整方案,这是今年第二次药品调价措施,也是2004 年7 月以来对抗生素的第三次降价。此前曾有报道称发改委原计划降价40%,遭到工业协会及各企业一致反对,最终折中方案,平均降价幅度30%。结合当前国内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实际情况和今年降价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药品降价对不同的医药类上市公司而言,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不尽相同的。对大部分化学与生物制药企业来说,短期利润会暂时减少,但长期负面影响不会太大。此次降价中采用2005年抗生素降价中采取的国内部分首仿的企业获得单独定价权的方式,那么某些品种可能会导致市场洗牌,获得单独定价权的企业可能在降价中挤占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而这一过程又将和医药产业的组织整合,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交织在一起,因此,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背景下,我们认为药品降价有助于医药板块长期竞争力的提高。

加息周期之下的避风港

从产业供给的角度来看,医药类上市公司整体上来说不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因此,由于央行此次加息冲击当中对于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影响十分有限,这也成为了在加息周期当中长线资金绝佳的“避风港”。我们认为,加息对企业的影响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提高公司利息支出而影响企业的净利润的,更重要,加息将在宏观层面影响上游的投资规模和下游的消费水平。医药企业整体上来看投资规模不大,同时,从产业需求的角度来看,药品的市场需求又具有明显的刚性,因此,医药板块在宏观调控中历来具有很好的防守性。因此,如果把加息看成政府针对经济过热进行的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我们认为医药企业所具有的防守性则使其凸现良好的投资价值。当然,医药板块的选股历来是个之下而上的过程,同时,今年一些医药企业仍然面临着政府进行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政策风险。因此,具有特色的成长型企业,例如天士力、天坛、云白药、三精制药、海正、G 华立等11 家首批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企业名单的药企将成后市医药板块增添新的投资亮点,得投资者继续持有或者稳健增持。

降价提前消化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国公司 R&D战略 特征 中国

近些年来,我国凭借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以及日益改善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颇具实力的跨国公司前来投资。

随着在华系统化投资的不断深化和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大跨国公司为保持和扩大自身技术优势,在不断扩大在华投资规模的同时,开始逐步提升投资层次,将投资重点由加工制造逐步向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等“微笑曲线”的高端领域延伸,其中来华设立R&D机构是其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截至2004年底,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已接近700家,根据李安方的调查统计,其中具代表性且规模较大的有141家。本文以这141家跨国公司R&D机构的数据为例,对我国外商R&D投资的现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主体集中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设立R&D机构的主体主要为“三极”地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大型跨国公司。以141家外商R&D机构为例,美国为72家,占总数的51%;其次是欧盟国家37家,占总数的26%;日本为21家,占总数的15%。事实上,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最多的国家,也正是在我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见表1)。以在华R&D机构的数量为衡量标准,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数量与各国在华FDI金额正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在R&D投资规模上存在差异。早期在我国设立R&D机构的跨国公司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地区的跨国公司较早进入我国进行直接投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并已完成了生产本土化和营销本土化的布局。出于全球一体化经营战略的考虑,这些跨国公司开始率先实施R&D本土化战略。

当欧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投资已初具规模并占领市场先机后,一直处于观望的日本跨国公司因害怕在我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落后于欧美对手,也开始加快进行R&D投资的步伐。日本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不仅在步伐上落后于欧美,而且其数量和规模也不及欧美跨国公司,其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与我国文化差异比较大,其现有产品很难满足我国市场的特殊标准和偏好,需要在我国设立R&D机构,针对我国市场的特殊偏好重新R&D,才能使其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相比之下,日本对我国的文化比较熟悉,消费习惯差别不大,对于设立适应型R&D机构的动机不及欧美国家强。从表1可以看出,R&D机构数与FDI金额(亿美元)的比例,日本最低为0.052,明显低于美国的0.167和欧盟的0.076。此外,日本在我国设立的R&D机构由于起步较晚,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从事应用型研发,而几乎没有从事前沿研究的R&D机构。

布局明显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区位分布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在进行R&D机构的区位选择时,跨国公司遵循资源配置最优化原则和市场规律,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研实力、科研基础设施以及科研人才上的比较优势,将R&D机构布局于能为其全球化战略作出最大贡献的地区。

因此,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宏观区位一般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制度环境较好以及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中观区位一般倾向于选择接近生产基地、接近竞争对手以及科技资源丰富的城市,微观区位一般倾向于选择基础设施最完善,知识、技术、人才最密集的科技园区,以最大限度地为其全球一体化生产、销售和技术垄断的国际化战略服务。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分布状况。

跨国公司在我国的R&D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经济水平领先、科技资源丰富、FDI密集的城市科技园区中。分布在147个城市的141家R&D机构中,北京、上海分别为57家和43家,二者之和占到了总数的68%;随后为广东省22家,江苏省15家,其他城市10家。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区位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不同的跨国公司设立海外R&D机构出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在选择R&D机构的区位时考虑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总的来看,跨国公司在我国选择R&D机构的区位时一般考虑以下因素:

拥有良好的R&D环境。R&D环境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基础设施和技术配套设施,软环境是指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主的制度环境。一方面,北京、上海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基础、技术配套设施,信息沟通便利,便于跨国公司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东道国政界和商界的信息,以及国际最新技术动态。另一方面,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城市各项制度都相对完善,有助于跨国公司降低交易费用,封锁技术溢出。

拥有充足的R&D资源。R&D资源包括拥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北京、上海是我国R&D资源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国内数量最多、实力最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而且拥有国内最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首选之地。

接近市场。这主要指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得到样本和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等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北京、上海分别是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的龙头,属于GDP居全国前列的一线城市,市场空间大,消费观念新,因而成为许多新产品的试点投放城市。在这两个地点设立R&D机构便于跨国公司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尽快将R&D成果产品化。

接近竞争对手。接近行业内颇具实力的竞争对手,以便吸收竞争对手的技术溢出。由于技术溢出具有随着距离的缩短而增加的近邻效应,导致同行业R&D机构的设立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一个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设立,往往会诱发业内其他竞争对手追随性R&D投资,从而在北京、上海出现了R&D机构集群的趋势。

行业突出

受母国与东道国经济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制约,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和市场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电子、医药和生物行业R&D活动的国际化程度最高。我国的情况与之类似,跨国公司R&D机构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密集的IT、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但医药行业R&D机构的密集程度不如国外高。对此,我国学者薛澜曾从知识供应的角度作出了解释,认为我国医药行业跨国公司R&D机构少是因为我国还缺乏这方面的专有人才。在141家R&D机构中,IT行业所占比重最高,达到104家,随后依次为化工行业16家、医药行业8家、汽车行业6家。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主要集中在IT行业的现象并非巧合,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在IT行业的R&D资源供给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在信息技术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行业中,科技人才的供应是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高校与科研机构在信息技术相关学科上的教育与科研水平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高素质的IT人才,直接吸引了大量以利用我国R&D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公司R&D机构落户。在直接聘用优秀人才的同时,这些跨国公司还大力建立和发展与我国高校和R&D机构的技术合作关系,以充分利用我国IT行业的R&D资源。例如,微软中国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微软―清华多媒体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微软―浙大视觉感知实验室。

IT行业内跨国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我国,IT行业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力度最大和所占市场份额最高的行业之一,跨国公司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IT行业具有技术更新节奏快、产品生命周期短、价格下降幅度大的特点,跨国公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不仅要有成本和质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有R&D优势,以保证在市场上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为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来华设立R&D机构是IT行业跨国公司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 IT行业我国有许多特殊的规格与技术标准

我国经济、文化、技术、法律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我国有许多不同于世界市场的规格与技术标准。例如文字的特殊性使我国成为一个独特的市场,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课题,跨国公司必须在我国设立R&D机构,重新R&D,才能使产品适应我国市场。我国凭借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吸引了大量以占领我国市场为目的,而在规格与技术标准上存在差异的跨国公司来华设立R&D机构。

倾向独资

独资R&D机构是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最成熟、最集中、最高级的形式,也是其在东道国本地化的终极形式。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R&D投资的初期,由于对我国的市场、政策环境还不熟悉,且我国政府对股权比例有严格限制,一般选择与我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成立R&D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能完全控制研发方向、封锁技术溢出以及享有研发成果。而独资设立R&D机构有利于跨国公司掌控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有利于实施技术转移内部化,保持总部对R&D机构直接、严格的控制。以141家R&D机构为例,有114家是以独资形式设立的,占到总数的80.9%;以合资、合作形式设立的分别为12家和15家,各占总数的8.5%和10.6%。跨国公司倾向于设立独资R&D机构是出于严格控制技术溢出的考虑,目的在于维持在技术上的垄断优势,以保持和扩大市场的垄断地位,延长技术的收益期。因此,愈是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设立独资的R&D机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巨大市场潜力的不断凸现、政府鼓励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R&D投资环境的逐步宽松,独资R&D机构将成为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来华R&D投资的首选。在141家外商R&D机构中,2001年以后设立的为47家,其中有42家是以独资形式设立的,所占比例高达89.4%。由此可以预见,今后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R&D机构的独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龚雯. 让外资流向研发中心[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2.18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药行业;结构调整;研发;行业整合;组织创新。

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具有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三分之一是依靠使用农药减少病虫害来保证的,而蔬菜、瓜果、茶叶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正常供应则更需要施用农药来保证。据农业部统计,一般农药的投入产出比可达1:4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投入产出比则高达1:10以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发展,我国农药产业至今已颇具规模,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近几年来实现了大量出口。目前,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能够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2009年我国农药总产量达到226.2万吨,同比增长12.3%,其中除草剂产量同比增长18.3%,达到81.6万吨,占总产量比例的36.1%,农药出口数量同比增加4.7%,我国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农药行业发展的环境约束

我国农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也不断凸现。

首先,农药在生产和使用中的三废排放与面源污染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侵害。

我国农药品种多、用量大,其中有70%至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大气、水体、土壤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长期和潜在的危害性。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产生的农药漂浮物,尤其是用气雾弹、烟剂或飞机施药,可造成大量的农药飘浮,农作物、土壤和水中残留农药的挥发也可造成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的农药微粒,一方面会经雨水溶解和洗涤后降落到地表,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另一方面也会随大气气流向各地扩散,污染更广阔的区域。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水的流动以及农田灌溉,会使一部分农药灌溉水进入水体,更直接的水污染则是在水面喷洒农药或在水体中清洗施药器械。农药进入水体后在水流的作用下稀释扩散,污染范围逐渐扩大,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一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防治病、虫、草害直接向土壤使用的农药,有相当部分沉积在土壤表面;二是喷洒农药时雾粒降落到土壤上;三是农药随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土壤。农药进入土壤后会被吸附,由于化学农药降解速度缓慢,农药残留不断增加,被农药长期污染的农田土壤会出现明显酸化,土壤养分随污染程度加重而减少。

其次农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环境压力。

农药虽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在保障农业产出的同时,也给农业的生产环境和消费环境造成了明显副作用:农药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最终会转移到土壤,加上其对土壤的直接污染,农药的使用形成了对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环境的威胁;而农药在农作物中的残留则严重危害人们的饮食安全。

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农药行业需要在工艺和产品两方面同时升级,真正发挥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不能只注意农药的产量和药效而忽视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危害,否则将会本末倒置。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有毒农药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环保标准。例如,国家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在农药中使用;2008年3月1日起,农药原药企业和制剂企业不仅要在注册资本和投资规模上达到一定标准,而且要在投资规模中保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这些举措直接抬高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强化了企业的环境约束,对整个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 农药行业的特征与结构调整

从投入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出成果看,农药行业是以石化基础原材料为加工对象,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化学反应过程,并以化学原料或化学制剂为主要产出成果的一种工业,这属于精细化工行业。而从农药的开发和应用来看,其主要环节成为中间体、原药和制剂,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环节。农药行业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①高投入、高风险。同医药行业类似,农药行业也可以分为研发型企业(R&D Based Company)和仿制型企业(Generic Company)。这两种企业对技术开发和市场风险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创新型农药企业从事新农药成分的创新并拥有专利,形成“知识产权一丰厚利润一巨额研发投入一新知识产权”的良性循环。此类企业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小,但技术依赖性极强,能否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企业以国际巨头拜耳、先正达、巴斯夫等为代表,他们控制了农药行业的技术来源,获取了这个行业的高额利润。仿制型企业主要生产专利期满或不受专利约束的农药成分,占领农药品种因专利到期后而扩大的市场,绝大部分的国内原药企业属于此类型,他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强,价格竞争比较激烈,利润不如前者丰厚同时技术来源有着先天的滞后性。

农药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企业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创新型农药企业发展。然而进入农药行业的高端领域有着两道门槛:资金和风险。使用随机合成筛选的方法开发一个新农药的有效成分的费用一般在2亿美元左右,经历6~8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发和试验过程,需要筛选10~15万个化合物,其高投入、高风险特征显露无疑。

②行业集中度高。由于农药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因此,全球农药市场目前是一种高度集中和垄断的局面,近年来世界农药公司之间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兼并与合并,使世界农药生产更加集中,垄断性更强,也更具有实力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和研究。1994年世界大型农药公司有10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0%,而到2006年只剩下6家,分别为拜耳、先正达、陶氏、巴斯夫、孟山都和杜邦,这六家公司均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4%。

相比于数家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巨大市场份额,我国农药行业农药产业具有行业集中度低、研发能力弱、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特点,根据相关研究2006年以产值计算的前十位企业占行业总产值比重不到20%,前三十位的企业占行业总比重也仅为30%左右。具体来看,这些小型农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仅靠价格竞争来获取微薄利润,同时,单个企业实力弱,无力承担

创制农药新品种的巨额资金,研发与生产的技术水平明显偏低,甚至完全没有研发能力,停留在生产过期专利产品或者仿制农药的阶段,产品附加值很低,而生产工艺的落后又造成了农药生产的合成收率较低(平均收率不到40%),原料浪费严重,进一步加重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废水废气等排放),加上其薄弱的盈利能力难以保证对污染的有效治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我国农药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不利于我国农药行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及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③以农业为依托,属于支农行业。农药是以农作物为主要施用对象,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化学原药或药剂。因此,农药行业是一个支农行业,既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又要及时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全球对农药使用可能带来人类健康的损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着手制定有关农药的立法、登记、登记后管理、药效试验、环境效果和农药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准则。目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等标准,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最重要的壁垒。因此,农业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在客观上要求农药行业针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代表了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相应地,农药行业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势必要求农药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本。

农业中存在一个明显发展趋势,即生物能源的兴起引起了对能源型农作物的需求,带动了玉米、大豆、甘蔗、油菜等经济作物的需求。与此同时,在这类经济作物中广泛地使用了转基因技术,以保证其产量的大幅提高以及种植成本的降低,这意味着农药行业未来将有可能着力于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的新型特种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无疑,这在技术上对农药行业形成了新的技术门槛,客观上要求农药企业加快产品的创新速度。

农药行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行业集中度,以及支农等特征的行业,并且这些特征是互相联系的,而只有具备上述行业特征的企业才能主宰支农特征所带来的行业机遇。

3 农药行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农药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巨大压力,正在逼迫农药行业改弦更张,农药行业的国际巨头纷纷寻找解决之道。一方面,在生产工艺上,针对化学农药的特点,选择最优原料,例如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上改善合成工艺,开发出更多的剂型,并且提高原料使用率,降低“三废”排放。鉴于农药终端使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农药制剂的技术要以对靶体高沉积量、施用方法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另一方面,在产品研发上,更多地向生物农药进军,开发出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产品,同时在现有的化学农药(例如菊酯类和杂环类)基础上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中国的农药行业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其路径选择有以下几点。

3.1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行业结构调整的首要路径是加大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随着各项政策加强了对高毒农药退出机制的管理,在原高毒农药领域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缺,这部分的市场空缺将被低毒高效农药所代替,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致力于相应新产品的研发,将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根据农药行业特征,企业被分为研发型企业和仿制型企业,前者为技术依赖型,处在价值链的高端,而后者市场依赖度较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农药生产大国,但绝大部分企业是仿制型企业,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很低。如果继续走仿制之路,技术来源将受制于人(跨国农药巨头),我国农药行业就不可能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农药“十一五”规划鼓励各种资本继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升我国农药创制能力。以南北两个国家级农药创制中心为骨干,除吸引一批国家及地方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加入农药开发与创制队伍外,还要争取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集团以自主开发、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农药创新,从而使“十一五”期间有5~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入市场。另外,还将建成2个以上符合GLP认证体系的实验室,保证我国农药安全评价体系得到国际认可,为我国农药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并举,我国的农业行业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的盈利模式,创造本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加快行业整合,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运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环境约束。在农药行业中,大多数小企业不具备技术水平和资金力量,无法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小、散、乱”的局面也为监管带来了困难。因此,关停资质不够的小企业,促进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在环境约束条件下加快行业整合的必然选择。据我们调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仅无锡市就关停了近千家小化工企业,其中便有一批农药企业,这些企业的关停为环太湖流域的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加快行业整合也是加大研发力度的客观要求。农药行业的研发需要高投入、周期较长,且具有较大的风险,一般的小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研发费用以及高度不确定性的研发前景,只有实力雄厚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才拥有条件。熊彼特认为,虽然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在短期内不是最高效的,但是这种市场结构为厂商带来了垄断利润,成为研发费用的最主要来源。从长期看农药行业的适度集中,有利于产品创新。创新丰富了市场产品种类,改善了产品结构,促进了行业成长。对比全球农药行业的高度集中,我国农药企业地域分割严重,规模较小,因此跨地区的行业整合显得尤为必要。我国从2006年7月1日起提高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不再受理申请乳油农药的核准,同时,将大幅提高农药制剂产品的登记费用。可以预见,通过资源的兼并与重组,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将加速,这将有利于行业的转型升级,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持续而稳定的前景。

3.3促进产业内分工,催生一批提供专业研发服务的新型组织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台州;医化行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021-03

医化行业是台州工业经济的支柱性行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台州医化行业以国际竞争力为导向,以全面参与国际化竞争、构建比较优势为主要内容,推进医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结构合理化,实现了医化行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一、台州医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台州的医化行业,始于最初的化学工业社,之后试产化工产品。20世纪70年代有机化工企业开始创建,80年代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国“14个精细化工王国”之一。之后,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台州经历着从“化”向“医”产品的转变。近年来,医化行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国国际市场,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国际化成长过程中,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台州市医化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国际化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台州市医化产业的大多数企业还比较年轻,国际化开始的时间比较晚,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台州医企对外出口和投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国际上形成了相当的竞争力。

二是国际化方式还比较单一,海外投资规模还很小。台州市医化产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目前还是处于以出口为主要形式的阶段,即出口贸易多,三角贸易少;商品贸易多,许可证贸易少;海外办事处多,海外企业少;海外销售多,海外投资、生产少。同时,台州市医药制造业企业实力较弱,资本相对短缺,造成海外投资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很多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短期市场与利润的获取,而忽视企业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三是优势和劣势都很突出。台州市医化产业国际化的优势和劣势带着鲜明的民营企业色彩,既有源于企业内部的低成本优势、民营企业灵活机制优势、小规模技术优势,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优势和特色优势,同时台州市医化产业又存在着创新能力、资金、管理以及经验人才等方面的明显不足。

二、台州市医化行业国际化竞争力的SWOT评价

(一)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优势

一是技术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医化行业逐步形成了由龙头企业牵头,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为整个行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内在的技术支撑。截至2013年底,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医化企业共有7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均为医化企业,省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18个项目列为国家火炬计划,6个产品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5个产品列为国家级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永宁药业的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被列为国家863计划。

二是产业体系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规模化方面,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2013年,该区规模以上医化企业23家,总产值61.6亿元,占全区规模上企业产值近1/5,实现利税11.5亿元,占全区税收的1/3,是附加值最高的一个行业。同时,得益近年来医化行业整体的发展,该区也涌现出一批大规模企业,目前亿元以上医化企业12家,其中联化、双鸽、天宇超10亿元,永宁超8亿元。

在集约化方面,台州已经形成了化工产品、化学原料药、农药及中间体、制剂及专利药等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规模以上医化企业大都集聚在轻化投资区内。大多数龙头企业均已完成产品的合理布局,并明确了企业转型升级方向。整个医化行业正加快向高效低毒农药、高端原料药、成品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发展。

在品牌化方面,主要表现为医化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批企业认真实施国际标准,通过了美国FDA认证和欧共体COS注册,获取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台州医化”的区域品牌进一步凸显。

(二)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劣势

一是技术制约。台州医化行业总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人才引进弱”的特点,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远不能与国内外生物医药大企业相比,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除少数规模企业具备独立研发能力外,多数企业只具备生产加工能力,没有成为创新主体,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一些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由于近年来科技投入跟不上,成品药生产企业的剂型单一,市场细分开发薄弱,没有创新品牌和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使得竞争优势渐失。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台州医化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资金制约。近年来,按照省医化行业52条整治验收标准及本市相关要求,台州加快医化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并出台了一系列办法。要求到2020年,医化行业仅保留成品药制剂、符合GMP等规范的精烘包原料药生产、污染轻效益高技术领先的医化产品或项目及部分高端精细化工项目。在这样的环保压力下,各大企业转型升级意愿强烈,但在环保设备购置和技改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如天宇药业拟按新版GMP规范,改造升级年产160吨头孢菌素无菌原料药产业,所需资金就达到7千余万元。据统计,仅黄岩区医化产业转型升级涉及14家中小企业共17个项目,资金需求估计达10亿元以上。

三是人才制约。医化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制药企业的管理、研发、生产、营销人才都是属于知识型人才。医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相关人才需求量的快速增长,从走访调研的25家医化企业来看,对各类人才都有急切需求。但从市、区两级政府所制定的人才引进政策来看,对研发型人才高度重视,而对引进各类专业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等重视不足。此外,台州地处浙江中部,距省会杭州200多公里、距离上海400多公里,区位条件欠佳,加之台州区域内的大专院校缺乏,也致使企业引人留人较难。

四是许可和投入制约。制药行业存在比较高的准入壁垒。国家出于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的需要,对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制定了相应的法定强制性管理规范。药品的研制生产和上市均需要政府专门机构进行许可审批,其特点是程序严格、审批周期长。如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光申报一般新药品种生产,往往都需三年以上时间;独立研发的新药从研发到审批、生产、上市,往往需要十年左右时间。这些规范执行的结果加大了产业必要的投资规模,加上庞大的新药研发费用,使药品行业必然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

(三)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机遇

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医药市场保持长期增长的刚性支撑。据IMS预测,全球药品市场规模今年将达到1.1万亿美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8%。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化市场也将出现旺盛的消费需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人均用药水平将逐年上升,中国药品市场将呈现出更大发展空间。

二是转型升级面临良好条件。当前,医化行业正面临着专利药保护集中到期的历史机遇。2010年,全球有323种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新药的专利保护将过期,其中不乏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2015年该数值将高达560亿美元,到2018年时,非专利药物销售总额在全球药物销售总额中的比例或将高达10.9%,届时非专利药物的总销售额将高达近千亿美元。这样的历史机遇,将更加有利于台州医化产业进行战略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提升人员素质等手段,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将附加值低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向半成品和成品药方向转移。

(四)台州市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利润的减少,成为台州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生存压力。台州医化产业总体上还是以生产原料药及中间体为主。目前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占比达到70%左右,成品药占30%左右。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这类产品价格低、利润少,随着汇率升值、用工荒、原材料涨价等诸多因素以及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医药中间体的利润率直线下降。比如,头孢类、氟苯尼考等医药中间体,从5年前的25%左右的利润率,逐步跌至目前的10%左右。相比之下,一些生产成品药的企业销售火爆。以永宁药业为例,“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这个项目从2005年投产以来,销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该项目销售额就达到10亿元,为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在医药中间体利润萎缩的压力,以及成品药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向生产精细型、高利润的原料药、成品药产品发展的要求非常迫切。

二是环保要求的提高成为台州医化行业实行国际化的内在压力。2008年,浙江省开始实施细分化的《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对制药企业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台州市出台医化行业整治提升方案,提出要将台州打造成“中国绿色药都”,其中医药制剂比重达到70%以上。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因环保压力,2013年企业持续投入12亿元,用于生产车间的GMP等认证改造及新项目的建设。从当前形势看,各级政府对医化行业的环保要求将越来越严格,这也将成为台州医化企业转型的内在压力。

三、台州进一步推进医化行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医化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中长期的蜕变过程,不是在短期内能实现的。政府层面,应该积极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好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作用。企业层面,要以自身的转型,助力整个产业的转型。

(一)政府层面

一是以更清晰的态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高端产品是台州医化产业扩大国际市场的根本所在。未来应加大对“低、小、散”和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医化企业整治、关停力度,积极引导医化企业转型升级,努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从中间体生产逐步向高端原料药和成品药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开发生物制药、基因药物、诊断试剂、中药现代化等行业前沿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此外,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优化资本结构,推进股份制改造,积极争取上市,促进医化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二是以更良好的服务,助力企业人才引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发展最珍贵、最稀缺的资源,政府部门应助力企业人才引进。一是拓宽人才视角。将各类专业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纳入引进范围,配套出台相应的奖励办法,吸引医化行业的优秀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汇聚台州,助力台州医化行业发展。二是积极“借智”。积极搭建平台,牵线搭桥,引导医化企业向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借智”,为台州医药企业培育输送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同时,积极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为其在科研编报、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将优先推荐申报国家高企和科技项目。二是建立人才库。设立台州医化专家库、企业管理人才库、销售人才库。通过这些专业人才的人际圈,帮助企业寻找管理和销售经验丰富、技术开发能力强的高端人才。

三是以更务实的举措,营造企业创新环境。政府部门需要拿出更加务实的举措,为医化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出良好环境。建议筹建台州医药大楼和孵化中心,作为台州医药行业发展总部经济、建设研发基地的主要载体。医药大楼内主要集聚医化行业机构、企业高层管理决策、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孵化中心则以集聚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工艺放大、工艺优化、小批量生产服务的科技服务型的中小企业和实验室为主。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为台州优秀的医化企业赢得发展空间。此外,加快发展物流、装备制造、研发、销售、服务等辅产业,形成“研发创新―中试孵化―产业化生产―营销物流”的完整医化产业链。

(二)企业层面

一是注重环保整治提升。企业根据政府《医化行业整治提升方案》的相关要求,结合企业自身转型升级,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装备提升、生产工艺改进、加强管理等方面,全面开展整治提升工作。通过对污染重、能耗高的中间体、原料药产品进行淘汰置换,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保留项目的生产工艺、路线、装备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和定位,按照“六化”(管道化、密闭化、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循环化)要求进行新的布局调整。同时,积极吸收和利用现代制药的先进工艺、设备、技术,尽可能减少环境风险,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友好可持续发展。

医药行业投资规模范文第5篇

2008~2010年各行业IT投资总额以及占比(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8,02)

整个IT市场都建立在各个行业应用需求基础上,所以分析行业市场的特点,了解各个行业市场用户的需求是IT企业推动业务创新和深化行业应用的前提。

改革重组带来新机遇

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告诉记者,政府IT市场未来将以16.3%的增长率增长,2010年达到1034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政府市场几大重点领域值得关注:大部委制改革,将推进政务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的集中、整合与共享;“十一五”规划实施,将带动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六大系统信息化以及各部委金字工程、各地区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进入。

金融机构未来必须应对金融市场带来的新的、潜在的各类风险打造一个安全、稳定、可靠与高效的金融信息化平台,使企业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银行信息化投资热点主要集中在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以开拓新业务新服务,引入SOA加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架构,适应银行业务创新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加强银行IT治理与IT服务管理建设。

面对快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各证券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统面临着新的压力,新一代证券交易系统升级改造扩容,证券公司集中交易与集中风险监控系统建设,网上证券交易系统,信息安全与灾备建设将成为重点。保险业务内容的衍生和服务意识的增强使保险业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日益提高,电子商务与在线业务办理将成为保险公司信息化应用的亮点。

未来能源行业IT应用投资重点是大能源行业管理机构电子政务建设,能源分行业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能源行业监管系统建设。赛迪顾问预测2008~2010年,电力、石化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电力、石化、煤炭IT行业应用规模将分别达到214亿元、142亿元、61亿元。其中电力行业改革与供需的“拐点”将推进信息化深入发展,一体化应用系统与集成平台将成为应用重点。各大电力公司集团内部将按照所处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行业电力信息监管系统。

而石油石化行业将把ERP、MES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范围扩大,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受关注,企业应用集成与决策信息分析成为应用热点,信息安全,IT治理和石油石化勘探、计算、设计等专业应用都值得关注。煤炭行业中的安全生产信息化是投资重点,ERP、EAM的应用需求将扩大,“煤矿数字化”是煤炭信息化发展方向,支持集团企业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受青睐。

电信行业重组在即,因此电信行业的投资热点是未来重组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固网业务运营商的移动新业务系统建设,信息服务业务系统建设,计费系统、客服系统和BOSS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分析型CRM、MSS与ERP成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构筑强有力的商业智能系统以及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都值得关注。

物流、医疗行业值得期待

未来两年,物流行业IT投资的重点是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物流WMS、TMS等关键业务系统应用和RFID应用等。该市场2010年将达到102亿元的规模。

而医疗行业的IT投资重点从公共卫生领域看是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系统、卫生电子政务建设;从医疗机构来看是各地医院信息化建设逐渐普及和升级,部分应用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医院在业务需求促动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内部系统的全面整合,逐步增大对临床医疗系统(CIS)、医疗影像系统(PACS)的投资比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开始逐步建设,数字化无线移动解决方案将逐步成为大型医院的投资热点。

赵刚预计,医疗行业市场2008~2010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9%,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8.3亿元。

农村和中小企业市场成亮点

2007年中小企业IT投资规模达到1829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15.7%。赵刚认为,中小企业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7.1%,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36亿元。

政府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增加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另外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为IT应用市场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中小企业整体运营状况良好,对IT应用的投资也将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将会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从而推动IT应用市场的发展。SaaS模式产品将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青睐。

2008~2010年,中小企业硬件投入重点是升级与换代,ERP、电子商务将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两大应用热点。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指导咨询、新技术培训,需求比例分别高达63.3%、57.3%。机械行业的中小企业将重点建立连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CAD、PDM、ERP、CRM、电子商务等系统。而纺织服装类的中小企业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纺织制造技术,全面改造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医药行业的中小企业则要求IT产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要符合国家监管机制和GMP标准要求。

2008~2010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将逐步到位,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也具有了推广的价值,信息将进村入户。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认为,农村市场到2010年将达到22.5亿元的规模。

IT投资重点包括建设连接农业部到省级农业厅的网络系统,建设完成延伸到县乡的一个全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三个应用系统: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大篷车,建设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建立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开发整合国内、国际农业两类信息资源,建设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系统及配套环境,建立健全标准规范。

相关:

各抒己见

未来政府、电信、医疗、能源等行业需求层次提高,竞争也日趋激烈。对于强竞争、高需求的金融和政府行业,企业要靠综合实力来竞争。对于弱竞争的交通等行业企业则要靠专业化制胜,在低需求层次的竞争中企业要进行差异化竞争。

――赛迪顾问副总裁赵刚

关键词解读

改革重组

中央政府大部委制的改革将影响到政府、能源等大行业,带来信息系统整合和共享的需求。这将是这些传统的信息化应用重点行业焕发第二春的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