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灌溉排水;塔营子镇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3-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2] 冯守杰,李有庆.加强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财会研究,2009(17):64-66.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工程建设 问题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115-01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 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建设标准普遍偏低, 配套不全,加之养护投入不足, 工程严重老化失修, 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弱, 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低, 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为破解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困境, 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定义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具体是指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库容10万立方米、渠道流量每秒1立方米以下的水利工程和农村供水工程,包括小型水源(含抗旱水源)工程、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小型泵站以及直接为农田灌溉排水服务的小型河道治理等工程,重点是大中型灌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

1.2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根据水利部近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耕地19.5亿亩,其中缺乏灌溉条件或设施的“望天田”11.1 亿亩,其中灌溉面积8.3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其中有效实灌面积仅7.1亿亩。已建成的8.38亿亩灌溉面积中,2/3 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全国灌溉水平均利用率只有45%,400多处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全国有6000 多万亩易涝耕地、3000多万亩盐碱地和近1亿亩渍害低产田,大部分地区排涝标准偏低,只有3~5年一遇,加之配套不完善、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无保障,已成为防洪减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全国农田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灌区中等干旱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民日常生产和引用水而修建的田间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工具都是相关连的,但是,近年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损失。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工程质量差,不能达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农民自建、自管工程,虽然在灌、涝区规划或区域性水利工程规划中规定了建设和维修养护标准,但缺少必要的施工组织、监督检查、验收等建设和维修养护的管理措施,再加上施工人员多为农民自己,施工单位本身没有质量意识,相关的建设标准落实不到位,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工程建设质量和维修养护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2)工程目的不明,重复建设隐患多。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小区域农民自己建设,工程建设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其后果会导致在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多数工程都是小区域范围内农民自己根据目前最急需的情况,仓促开工,不从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效益去思考,这样修建成功后,就容易造成重复、工程管理不善,又容易造成质量隐患,最后一些工程不得不废弃。

(3)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标准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除应急的抗旱打井和“农办公助”等少量投资由政府投资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政府投入,所需建设和维修养护资金基本上由项目受益人自筹。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自筹难度较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很难按时筹集到位。所以导致一些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的违规建设,最后放低标准建设,只要保证工程能完工就行,所以容易导致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过低,过早地失去了其真正的使用价值。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监督体系

任何工程的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是质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一样。要确保修建的工程是一个样板工程,就必须具备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当然,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也相当重要,需要做到在工程建设中不出纰漏和事故,使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实际的效益,确保为农业生产带来好处。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设计和招投标过程需要严管理。根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完善工程资质认证制度,保证聘请的人员具有相应的资质,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的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才可使用;任何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招标。招标至少要组织建设单位和有施工准入证的3 家以上企业或单位,引入竞争机制,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投标。第二,工程实行施工准入制和监理制度。施工企业所聘请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都须持施工准入证持证上岗,施工准入证由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一进入施工阶段,建设单位就需要配备具有资质的质监员对工程各部分进行检测,详细填写检测记录,尤其是那些容易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必要时还需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才能作为工程使用材料。填写的检测记录可为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参考依据。

3.2 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审批流程

在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规划符合实际需求,最大化项目的投资收益,就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和规范化的审批。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内容广泛,应该实行统一管理,合理地规划布局。一律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最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加强宣传,科学管理,才能使各地农田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相应地需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前提,也是搞好工程建设,使工程合理利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基础依据,必须建立严格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防止和杜绝水利工程项目的盲目和重复建设。

3.3 多元化投资,提高建设标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过少,使得建设标准降低,造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应该遵循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形式多样化原则,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放宽政策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资金的投入。同时,深化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实行计量收费,加大水费征收力度,增加水费征收额度,提高水费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力,并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筹资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项目,专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有了充裕的建设资金,才可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高标准设计和建设。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第3篇

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近年来着力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自2005年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先后在基地挂牌成立了“黄河三角洲优质抗虫棉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优质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优质良种博士科研工作站”;2013年基地被总部列为“全军高端生态农业示范点”;2014年基地被山东省列为“渤海粮仓示范区”;2014年8月经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专家现场评审,基地的猪肉、瓜果、酒、面等36类食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食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特别是基地的“军垦绿洲”放养黑猪产品获得了山东省近10年来首个肉类“绿色食品”认证,并率先实现了东营地区肉类品牌“绿色食品”零突破。标志着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因此,加强基地生态农业建设与保护任重而道远。

2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地拥有107万余亩的黄河滩涂淤积土地,可用于农副业生产的良田60余万亩。农业用地成方连片,便于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待开发的土地面积大、无污染,很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1军垦绿洲,基地历史悠长

基地的前身是军马场,始建于1963年部队发展骡马化时期,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老马场人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精神成为支撑基地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军队单位,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令行禁止的步调,说一不二的风格,为基地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2.2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

基地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右邻310省道、左依疏港高速,前靠油田海港码头,后有东营民营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所属土地属于黄河冲击淤积而成,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保水性能强,适耕期较长,基地周围为纯农业种植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无任何污染源,境内河流均为近代黄河入海流路,水质优良。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水浇条件良好,完全符合生态农业的排灌需求。

2.3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厚

基地区域属于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1.4℃以上,平均无霜期在202d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48mm左右,年日照时数2730h,日照率为62%,光能资源丰富,光、热、水资源充足,特别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2.4原始天然,植物资源丰富

基地辖区内,多为天然形成的绿色湿地,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工种植槐花林10万余亩,现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黄河三角洲天然氧吧。当下,种植区域内水土保持良好,路、渠基本配套设施完善,各类树木、植被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害虫天敌:七星瓢虫、草蛤、步行甲、赤眼蜂、青蛙等有20多种,为基地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3制约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

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在理论研究上还不够全面,科学边界定义还不够明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体系,使得很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被动的层次上。另一方面,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起步比较晚,传统农业结构和生态模式,对干部群众的影响还很大,很多职工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家对生态农业环保意识、绿色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是很足,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2农业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

虽然基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多地理和自然优势,但是,由于基地辖区内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太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易透,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加之多年以来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制品的重复使用,给基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10年来,基地各农业分场已经不再耕种,大部分土地实行对外承包,且主要采取一年一租赁的承包方式,使得很多承包户,不顾生态环境和耕田地力的持续性保护,采取掠夺式种植方式,只注重当年的农产品产量,在种植过程中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同时,由于基地紧靠渤海,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每遇大风,沙尘四起,马场曾经一直流行着很多顺口溜:“马场的风,九点钟,一年刮两次,每次刮半年。“关上门,堵上窗,沙土照样飘上炕,锅碗瓢盆天天刷,还是要喝牙碜汤”。

3.3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基地招商引资和合作经营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基地农业和营区环境的生态破坏。一方面,一些外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生产技术设备陈旧,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有些企业甚至以牺牲基地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非法谋取暴利。另一方面,基地内部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各类集体或个体养殖散户,没有正规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导致一些猪、牛、羊鸡等粪便直接倒入或流入沟渠、水塘,日积月累变成了臭水沟。

3.4科学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生态高效农业的科学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试验论证阶段,导致基地生态农业建设规划还比较滞后,全基地所属30多个基层单位,土地经营管理各自为战,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规模化生态经营发展模式,还缺乏一支精干的技术人才队伍。

4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基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基地农副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基地驻训官兵和基地广大干部职工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安全食品。

4.1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很多地方和地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自觉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走出去,参观见学,学习培训,用鲜活的事例和生态农业理论引导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效益的理念。摒弃建设生态农业与发展经济相对立的旧观念,实行科学种养,积极投身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中去。

4.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组织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建全组织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各农业团、农业分场为主体,认真落实基地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整合资源,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和地方业务部门,成立科研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3高起点规划,科学实施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

根据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按照示范牵引、整体打造、规范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实施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农业区域建设。

4.3.1强力推进生态绿色种植

根据基地现有农田基本情况着力抓好5个生态功能区建设。一是高端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5万亩,主要引进种植各类环保、绿色、优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区自2014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初步成型。二是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区。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生态水稻种植8万亩,主要布局4个农业团的黄河大堤以南滩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生产便利,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种植,2014年全基地水稻种植3.8万亩,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到6.37万亩,2016年实现8万亩的规划目标。三是绿色生态蔬菜种植区。规划面积1.2万亩,依托一团二分场现有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分3个片区,采取设施栽培和露天种植两种模式,打造绿色蔬菜,供应驻训部队官兵、基地干部职工及油田和地方群众。四是瓜果苗木种植区。规划面积2万亩,依托基地原有的“千亩示范园”,种植适宜基地土壤特点的名、优、新、特瓜果、苗木、花卉等。五是生态粮棉牧草轮作区。规划面积1.2万亩,主要布局在4个农业团的刁口河流域,重点发展粮食、棉花和牧草规模化种植。

4.3.2突出抓好生态养殖

重点规划三大区域。一是淡水生态种养区。规划面积4万亩,主要布局在基地一团、四团、黄河北大堤两侧,以莲藕种植和黄河大闸蟹养殖为主。二是盐田和海水生态养殖区。规划面积20万亩,主要布局在二团、三团,桩埕公路以南、孤北水库两侧和黄河南的青坨农场,该区域海拔低、距海近、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利用发展盐化工和生态海水养殖。三是畜禽养殖区。规划面积10万亩,充分发挥基地林业资源优势,以基地“军垦绿洲”黑猪基地和各农业分场现有黑猪和禽类等养殖为基础,逐步壮大特色养殖规模。“军垦绿洲”生态黑猪基地计划到2016年沿黄河故道两侧选择优质刺愧林新建养殖分区3个,放养面积达10万亩,年存栏黑猪2万头。

4.3.3下力抓好生态观光旅游

借力黄河入海口风景旅游区,以刁口河和神仙沟为轴,发挥两岸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摘采、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万亩槐花林公园、军博园和神仙岛生态园等景区。

4.3.4稳妥进行工业项目招商

规划面积1万亩,依托基地食品综合加工厂,重点引进低碳、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4.4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目标;职能;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D9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伴随提高行政效率、改善行政作风、实现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而提出的重要制度改革,是政府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奋斗过程中,这一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价值和法律意义。首先,在法律上严格界定了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执法主体的关系。将日常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分离,有助于改善和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理顺和协调执法组织的内部关系。其次,综合行政执法直接确定了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有助于整个行政活动的明确化和依法行政的开展。再者,保证了行政执法活动的纯洁性和专业性,减少行政执法的“利导性”,进而有助于减少利益驱动的“行政不作为”和“行政滥作为”。最后,初步建立了长效行政执法机制,可以避免或减少“运动式执法”、“联合执法”等没有法律规范作为依据的执法活动的发生。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农业部门的法定职责,全面加强农业执法,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和生产经营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要确立具体目标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要以县为单位,建立一个专职综合执法机构相对集中行使农业执法职能,逐步形成一个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专职执法队伍。县级农业执法机构要实现“五有”标准,达到“四创”目标,即创一流的执法队伍,创一流的管理水平,创一流的基础设施,创一流的工作业绩,使县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走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

2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要明确主要职能

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建立后,需要有法律、法规规定明确其工作职责。目前,在农业法律法规中还没有一项具体条款规定农业综合执法的工作职责,从各地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工作现状看,绝大部分县农业执法工作是以农资打假为主,主管种子、农药的执法。事实上,农业执法机构是一支种子、农药执法的专职执法队伍。这与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要加强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县农业执法机构需要有统一行使的执法职能,集中行使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农业行政处罚权及行政许可权,即种子、农药、肥料、农业环保、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等方面的行政执法权[2]。

3 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3.1 加强执法人员管理

按照高质量、高标准、严把进口、敞开出口的原则,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把执法人员考试录用关。按照有关执法证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严格发放和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政执法证》,执法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建立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学习、作风纪律锻炼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3]。

3.2 规范执法行为

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加强和改进执法作风,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始终坚持“六不准”,即不准从事经营活动,不准越权执法、违反程序办案,不准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不准借办案之机为自己和亲友谋利,不准接受吃请和收受好处,不准作风粗暴、野蛮执法。

4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1 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全面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的迫切要求

《农业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目前,由农业部门负责执行涉农法律法规共计达98部。总体上看,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得到了较好履行。但是由于存在认识不足、体制不顺、力度不大、手段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一些地方农业行政部门及时、全面地履行法定职责,导致有些职责履行不到位。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既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法定职权,又是农业部门的法定义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农业部门法定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法定职责的重要手段[4]。

4.2 实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假劣农资坑农害农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损害了农民权益,危害了人体健康。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规范农资市场和生产经营秩序,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安全,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5]。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既有利于提高农业部门的执法效率,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又有利于打击违法行为,净化农业生产及市场经营环境,是农业执法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提高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的有效途径[6]。

实行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部和省农业厅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决策。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深刻认识和正视差距,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理清思路,采取措施,强力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5 参考文献

[1] 江灿.农业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2007(9):87.

[2] 朱小刚.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若干问题初探[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5(18):58-60.

[3] 余志伟.关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理性思考[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5(18):52-53.

[4] 石志勇.简述行政处罚不告知的法律后果[J].人民司法,2001(10):11-12.

高标准农田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土地综合整治;昌邑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高效生态农业需求的土地综合整治绩效分析——以昌邑市龙池镇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0日

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成立与发展,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用地综合效益。因此,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盐碱涝洼地综合治理工作势在必行。但是在实践中,当前土地综合整治的利益分配格局存在严重的弱点,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对立,使土地综合整治难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甚至可能危及全局的发展与稳定。通过基于高效生态农业需求条件下土地综合整治的绩效分析,探索高效生态农业区土地综合整治的新模式,可以为科学指导土地综合整治活动、合理安排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服务,为更好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项目概况

国家确定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行政范围,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km2。至2012年,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规模达400多万亩,保障了过去10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用地需求,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耕地保护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本次研究的对象龙池镇位于昌邑市西北部,北濒莱州湾,东与柳疃镇接壤,西与寒亭区央子镇毗连。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7公顷,辖27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项目区位于昌邑市龙池镇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6′18″-119°18′07″、北纬36°56′31″-36°58′09″。项目区范围为:东至靶杨路,西至丰产河,北至大莱龙铁路,南至柳龙路。

二、绩效评价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目前,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是特尔菲法。本研究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特点及征询他人工作经验,也采用特尔菲法对绩效指标分配权重。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组织多领域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次指标权重分值做意见征询,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将反馈结果汇总加工整理,得出指标权重。

1、专家意见收集。根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标,对指标性质进行定义,综合汇总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意见征询表。(表1)为了使收集的专家意见既全面又具代表性,我们选取来自行政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系统内事业单位及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业务处室的25位专家进行了指标权重意见征询。通过详细介绍本研究写作出发点及目前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指标权重分配问题,各专家明确了待咨询的任务,并给予了支持和配合。共回收有效问卷20份。

2、特尔菲法分配权重。用特尔菲法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轮共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当均方差大于5时,进行下一轮赋分,并置信区间为95%给定各专家取值区间,进行第二轮打分。

第二轮共分五个步骤:第一步,将各专家赋予各因素、因子分值的数据进行均值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第二步,在均值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对专家赋予分值数据均值的方差计算,求出相应的各项均值的方差σ2;第三步,计算各因素、因子专家赋分的均方差σ;第四步,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最大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最小值公式为均值-均方差(因为出现负值,不能采用2倍均方差);第五步,计算权重值,最终确定土地管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表2)

(二)评价指标评分标准确定。(表3)根据专家打分和对大量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分析,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级。结果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优秀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优秀水平,综合分值(M)M>85(分);良好是指项目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项目时效情况和管理规范情况达到良好水平,综合分值(M)70

(三)土地综合整治绩效评价(表4)

(四)结果分析。龙池镇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综合分值(M)=80,即项目绩效结果为良好。项目大部分目标已经实现,相对于成本而言,项目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益,评价结果与项目施工单位、管理单位与评审专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与项目实际状况也较符合。

存在问题的方面主要是资金拨付和后期管护情况,重要的是缺乏民众的热情,民众对项目工作的理解认识不够,并且部分工作因为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起群众的不满。虽然知道这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为民众办实事的好事,但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被动、抵触的情绪,难以让民众积极投入配合到这项工作上来,有的农民甚至会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村民也能做,为什么一定要招投标让外地人来做,群众还有不同的意见等等,容易使组织实施者陷入被动状态。

三、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建议

(一)公众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通过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绩效评价发现,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参与式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步骤主要包括:准备工作阶段、公众意愿收集与处理阶段、初步设计方案提出阶段、初步成果审查与完善阶段、设计方案的公众认可度评价阶段及设计方案公示阶段。与传统规划设计相比,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过程更多融入了公众参与机制,这样设计出来的东西就很难较好地满足农民使用的需要。公众参与设计中,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会将规划成果向公众公布,让广大群众了解规划成果的具体方案,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实施奠定坚固的群众基础,也能为今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项目的实施、监督及成果的后期管理维护提供保障。

(二)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型整治模式。在龙池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同样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公众的不满。因此,在以后的土地综合整治中,要以改善村庄和区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同时配套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整治模式。其整治基本要求是,针对整治区内影响生态环境最显著的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完善农田林网、护坡林草带,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退化土地,加深耕层,改良土壤,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此模式适用于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较重的丘陵山区和因工矿等原因造成土地污染、环境恶化区域的村庄。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人与自然共生: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低碳整治: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天地人合一:建设乡村“生态农场”;“三位一体”:建设乡村生态文明。

主要参考文献:

[1]鲁政发[2008]46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