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舆情管理情况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范文第1篇

一、巴川城区社会管理的现状。

巴川城区通过近年的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面积由原来的3平方公里扩展到9平方公里,人口由3万多增加到7万多,水、电、汽、路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成规模,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短短几年,城市人口容量大增,发展速度惊人。但另一方面,城区社会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进程,基本处于因陈袭旧,缺乏活力,不适应发展的状态。

目前实施巴川城区管理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巴川镇政府,从职责上承担城区的各项社会管理事务;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如城建、交通、工商、城管等也参与相应事务的具体管理,形成条块分割的格局。现城区交通秩序较混乱、市场管理较差、卫生死角难除、治安防范不力、文化生活单调、市民素质不高、社区建设缺位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一些新兴的社会服务如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又极不规范,质量低下。社区管理的近期目标、长远规划更是一片空白,总体现状堪忧,必须认真研究解决。

二、存在问题。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当前巴川城区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不到位。一是对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城市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进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经济潮流都在城市产生而又由城市辐射。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以科技为动力的市场经济角逐主要依托于城市,从这一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城市经济。我县一直是农业县,加上城镇建设起步较晚,城市功能发挥不明显,使我们对城市在市场经济的中心主体作用、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认识,城区社会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对巴川镇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随着城区面积扩大,巴川镇城区经济、人口等均已超过农村,重心应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然而巴川镇的工作重心却没有随之调整,在城区管理上,人力物力安排薄弱,城区工作仍沿旧例,没有突破。三是对城区社会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城市社会管理是丰富城市内涵,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随着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巴川城区大量城市人口由过去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农村人口又成批涌入城区,加上政府和企业一些职能的社会化转移,城区社会流动性加剧、矛盾增多,社会服务需求增大,要求城区管理工作应随之改革和加强。

2、管理体制不顺。现行以巴川镇政府和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条块分割的城区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制约了城区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症结有两方面:一是责权不统一。巴川镇是城区行政主管机构,职责上自然是城区社会管理的主体;职能部门虽地处城区,但在职能上面对全县、而不是直接参与巴川城区的具体管理工作。条块分割,造成巴川镇有责无权,想管管不了;职能部门有权无责,片面强调本部门职能和局部利益,愿管的插手,不愿管的甩手,结果导致政出多门,互相推诿、趋利避患、管理出现空白等现象的产生。二是力度小、效率低。条块分割使巴川镇在城区管理中职能弱化,统揽无力,要花不少精力协调各方面关系,常常遇到不买账的情况,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三、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城区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要充分认识加强巴川城区管理在促进我县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巴川镇政府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区转移,加大城区工作力度,强化城市社会管理。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范文第2篇

1、用电安全重视程度不足。

在日常的工作生产中,需要接电拉线,禁止自行操作,需要上报上级,委派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2、车间配电箱(柜)在生产期间上锁。

加压泵房配电柜机房和氯气间配电柜机房,无特殊需要必须上锁。

3、使用不规范的电气设备。

禁止使用取暖电器设备(电褥子、电暖风、小太阳、点暖气)。

4、配电箱(柜)门、纯净水设备、淋浴间热水器有无接地接线。

设备有无接地接线由上级领导委派专业人员进行查看,确保用电安全。

5、在办公室,车间私拉乱接,为电动车、手机充电。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范文第3篇

(计财处)

 

根据省局文件精神和委领导的批示要求,现将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1、认真梳理省局有关奖励政策,理解政策要领,指导企业认真执行。

2、对接财政局,做好对企业扶持政策的申报材料和相关程序共同审核把关,确保政策用足用活用到位。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范文第4篇

为切实加强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事故发生,今年以来,市建管处按照市委、市政府、市住建局关于安全生产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系列专项整治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监管总体情况

全市目前在建项目共266项,其中:城区目前纳入安全监督的在建项目共70项,总建筑面积约610.25万平方米,造价约142.73亿元。县市区在建项目196项,建筑总面积:268.2万平方米,造价:50.6亿元。日常监管检查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378份,督办隐患1500余条。

二、主要措施及做法

(一)突出重点,积极创新安全监管手段

一是全面推进安全监管信息化工作。按照省住建厅的统一部署,全面对接使用“湖北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系统”,积极推动在建项目、施工企业、安全监督人员入库、使用安全监督系统,将系统与视频监控平台相结合,实现对在建项目的信息化监管,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的时效和纵深。

二是全面宣传湖北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监督动态扣分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对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的动态监管,依托“湖北省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系统”,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督系统使用流程,认真执行《湖北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动态扣分办法》等制度,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保持和提高安全生产条件,控制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二)强化排查,继续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

一是开展节后复工和全国两会期间复工检查。为切实做好春节后建筑工地开(复)工的各项安全工作,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市建管处于春节后2月12日立即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开展春节后复工检查相关事宜,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两会”期间及节后复工安全生产专项督查的通知》,对十堰市城区在建项目开展了全覆盖检查以及回头看复查,对检查中满足复工条件的在建项目予以复工,对项目安全管理不到位的12个项目予以停工整改处理,并安排专人进行跟踪督办,对其中安全整改进度缓慢或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3个项目纳入行政处罚处理,目前已进入行政处罚程序。

二是根据近年来我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中高坠事故比例较高的问题,市建管处研究下发《关于开展建筑施工预防高坠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组织专班,重点对我市在建项目高处作业防高坠情况,脚手架(卸料平台、操作平台)防高坠情况、塔吊、电梯、井架、吊篮等防高坠,洞口、临边、安全通道等防高坠措施进行检查,截止目前已巡查在建项目12项,发现安全隐患50余条,后续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三是着力强化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强化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结合全国发生多起建筑起重机械生产安全事故教训,市建管处制定《关于开展2019年度上半年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的通知》,邀请我市建筑起重机械专家,对城区建筑工地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开展拉网式排查,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三)强化过程管理,加大对在建工地扬尘治理的巡查力度

一是为加强对工程施工全过程监督管理,将质量安全与扬尘一并纳入监管范围,重点检查扬尘整治情况。对易导致扬尘污染的规模项目或基坑开挖阶段的项目,组织重点抽查;对扬尘污染大、现场条件差、防尘措施不到位的难点项目,提高检查和复查频率,督促整改到位。在扬尘检查中,我们还根据不同时段各有侧重地检查工地围挡、覆盖、抛撒、降尘等控尘措施,有条不紊,稳步推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开展巡查房屋市政工程180余项(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发现并督办整改扬尘污染问题60余处。

二是市建管处充分利用建管信息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对城区所有工程项目开展施工现场的可视化监督,对发现的各类施工扬尘问题及时交由相关科室进行督办整改,提升了监管效能。

三、下一步工作

(一)突出重点,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市建管处将继续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查隐患、降事故、保安全”为主线,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为抓手,加强建设工程领域监管队伍建设,继续开展以预防脚手架模板坍塌、深基坑、高切坡、人工挖孔桩、防高坠、建筑起重机械、施工消防、施工用电、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等为主的专项整治活动,不断强化监督与执法巡查,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强力预防和遏制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舆情管理情况汇报范文第5篇

任城区人民政府

2005年8月30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

下面,我受区政府委托,向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主任会议汇报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摆上日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2004年全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6557人,实现总收入11亿元,人均劳务收入66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责任。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五大产业链之一,重点进行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了常务副区长任组长,劳动保障局、教育局、人事局、农业局、工商局、经贸局、工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局,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签订责任书。年初,区政府针对各镇(办)的实际情况分别下达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目标任务,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制定了考核办法,并在年终考核评比中设立劳务经济单项奖;三是强化调度考核。实行每月调度情况,每季督导通报,年底组织综合考核。四是全面启动镇办劳动保障所职能。在全区11个镇办成立了劳动保障所,投资配备了微机和必要的办公设备,并发挥他们在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使其担负对本行政区内社会劳动力的登记建档,建立起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和外出务工回乡人员资料库,提供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组织引导转移工作地有效开展。

(二)强化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济宁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五年规划》,迅速提高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区政府成立了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教育、农业、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将任城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设在任城职业中专。整个职业技能培训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在国家规定的标准收费范围内,就低收取培训费用。为减轻政府压力,我们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并为办学者提供一切方便。目前全区已有6所民办技校,年培训能力达到8000余人。预计到2008年,全区培训4万人(每年培训1万人),其中具备务工基本技能的2万人。同时,我们通过大力争取省市技能扶贫政策,每年安排80—90名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青年接受免费培训,并在毕业后安排到各岗位工作。

(三)发展经济,就近就地转移。近年来,区政府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综合运用金融、财税杠杆,大力发展建筑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饮食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产业。这些私营企业一般技术起点低、投资少、易于创办并且经营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对低文化技术水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限制比较少,又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有明显优势。截至目前,全区3000家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其中吸纳当地农民123466人,占全区总劳动力的36%,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63%。

(四)调整结构,促进内部就业。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如接庄镇2万亩蔬菜区、喻屯3万亩甜瓜种植区、李营10万亩苗木基地、南张3万亩甜叶菊基地和长沟1万亩葡萄基地等,这些产业基地的建设,不仅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扩大了农业自身的就业容纳量,使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得到就地消化,缓解了农民就业压力。

(五)强化管理,搞好劳务输出。坚持把搞好劳务输出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明确任务目标,强化管理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4年底,全区已输出72885人,其中境外输出330人,年创劳务输出经济4.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机构,配备配齐工作人员。目前,全区11个镇(办)都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专(兼)职人员,和区就业办一起具体承担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和劳动力资源基地。目前我区已在温州、上海、北京、淄博、广州、青岛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20多个,具体承担收集劳务信息、安排接送劳务人员的任务。全区50多个村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基地,聘任了一大批劳务输出信息员,确保了劳务信息的收集和、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报名、人员输送等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全区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输出人员数量逐年增多。三是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开展技能培训。坚持“长班与短班相结合、以短班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培训方针,按企业要求对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输出人员实现由劳务型向技能型转变。据统计,全区每年培训外出务工人员近4000人,获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有800余人,培训就业率达到80%以上。四是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工作,严格按照“认真考察用工单位、严密组织求职报名、积极开展技能培训、严格考察录用和来去接送”等工作程序,为劳务输出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确保输出人员安全。

(六)优化环境,维护合法权益。从去年年底开始,全区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加大了对外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协调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去年春节前,劳动保障等部门检查用工单位74家,涉及农民工4950人,督促26家用工单位与农村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2430份;受理群众举报128起,查处128起,为235名农民工协调解决拖欠工资15.6万元。今年劳动保障和建设部门又联合行文、联合运作,专门对侵害农民工利益的不法行为进行检查,加大了对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治理力度,查处了一批违规违法行为,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一是文化素质偏低。我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的占30.5%,初中文化的占51.2%,高中文化的占14.8%,中专和大专以上的只占3.5%。二是劳动技能低。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转移出去的大多数劳动力从事苦、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性低的行业,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思想认识不高,观念陈旧落后。不少农民仍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守着旧摊子,不愿出远门,外出创业的意识淡薄。

(二)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靠亲帮亲、邻帮邻实现转移,相当一部分属于无组织、无目标、无保障的自发外出闯荡,中介组织牵线介绍出去的农村劳动力为数不多。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劳务市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缺乏有效地跟踪服务;劳务市场管理部门对中介机构缺乏严格的审批、监督机制,使得一些专门骗取求聘者钱财的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一些地方的农民对依靠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寻求就业的信心不足,使自发外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盲流”。

(三)政策落实力度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确定农民工的地位,致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农民工大多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工厂、服装、纺织、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等劳动企业,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受社会排斥的劳动就业岗位。一些用工单位大多不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更不愿为他们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一旦发生用工纠纷问题,很难依法解决,致使农民工的诸多权益受到侵害。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管理力度。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经济工作,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区政府将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和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各类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借助于经济园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有序引导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工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继续向省内外的建筑业、服务业、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输出劳动力,并创造条件,提高劳务输出档次,扩大输出规模。同时加大引导力度,发挥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境外劳务输出工作,为我区农村劳动力寻找更为广阔的就业途径。

(四)强化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营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强化使用农民工的监督管理,及时有效化解劳资纠纷,尽快建立起农民工工资支付责任制和欠薪预警制度,依法解决克扣、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强化农村劳动力市场秩序治理,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用人单位,使整个农村用工市场走上法制化、有序化的轨道。强化政府干预,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中介组织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工资监督机制,完善工伤等各种保险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管理,力争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