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流行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它不仅在物质上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拓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网络衍生品之一的网络流行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早期的“吐槽”“草根”,到后来的“不差钱”“躲猫猫”,再到近年来的“给力”“潘俊保网络流行语展现出了强大的创造力,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在最近的两三年中,网络流行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构词模式――缩略。
学术界针对此类型的网络流行语已有一些研究,比如盛楠的《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以及张律、黄亚萍的《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都是针对典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具体考察;此外,肖世敏的《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等也对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做过比较全面性的研究。但以上研究以理论叙述为主,因此,本文将以典型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为例,结合调查问卷和具体数据,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再次对其进行深入探析。
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分类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以三言式和四言式居多,也包含着一些两言式词汇,缩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从一组流行语的每一个词中提取一个字组合形成。如“高大上”,原来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网友将每个词语的首字母提取组合形成了现在的词。类似的还有“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白富美(肤白、富有、貌美)”“冷无缺(冷漠,无理想,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等。
另一种则是对句子的缩略。如针对流行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网友将其中的关键字进行提取组合,形成了“人艰不拆”。类似的还有“躺枪(躺着也中枪)”“何弃疗(为何放弃治疗)”“请允悲(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男默女泪(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不明觉厉(虽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等。
对于缩略语的构造依据,蒋向勇(2014)认为可以分成三个原则:取首原则、语义显豁原则、避歧原则。以上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也基本上遵守了这些原则。如“高大上”就是讲首字提取组合而成,而“人艰不拆”则主要是依据语义显豁原则,就是选取其中最能表现原语句含义的部分进行节选缩略。
三、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构词新模式,以下就是对其出现原因的探析。首先看一下这种缩略型流行语的来源――以“高大上”和“人艰不拆”为例。
“高大上”一词原为“高端、大气、上档次”,最早来源于电视剧《武林外传》,钱掌柜要求大嘴做月饼,中秋节送给客户,对他提的三个要求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之后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网络社区及电视广播媒体中,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词,之后被网友简略为“高大上”。同样,“人艰不拆”原为林宥嘉歌曲《说谎》中的一句歌词“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在成为流行语后,被网友抽取关键字组成了“人艰不拆”。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型本身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网络用语了,其缩略是在原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取整合。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语言与社会两方面的综合产物。
从语言方面来看,网络流行语是语言变异的结果,也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变体,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可以算是其深层次的发展。“缩略”原本就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存在大量的缩略语。刘玉梅(2012)认为缩略语形成要遵循两大原则“最大经济化原则”和“最大表现力原则”。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保证其原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达到了最省力的程度;而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在众多关于使用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之中,约62%的网友选择了“简短方便”,这也是“最大经济化原则”的体现。此外,“最大表现力原则”也对其形成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数据显示,同样比例的网友选择了“表达力强”这一原因。因为缩略后的网络流行语既能完整表现其原有含义,又能将含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因此,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可以说是语言本身发展的一种需要和趋势。
从社会方面看,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既有一般流行语形成的条件,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总的来说,可以从网络特性、社会心理和大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网络传播平台不可或缺。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智能化的时代,网络的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均大大超过了从前,而且还在不断进步。因此,在各种网络媒体、网络社区、名人效应等的推动下,网友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有特色的词句并进行传播,网络流行语因此诞生。比如“高大上”这个词,原本只是被用在影视作品中去增添喜剧效果的,但经过多个名人以及多家媒体的引用,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
第二,社会心理效用不容忽视。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流行语本来就是网民们肆意宣泄和释放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能量的重要媒介,而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在这基础上激发了中国人原有的民族心理。根据调查显示,超过50%的网友认为相较于以往的网络流行语而言,缩略型,尤其是四言式缩略语,更大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这种类似于成语的网络流行语更加符合网民们对于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追求,在使用中也更加得心应手,比如“人艰不拆”的使用,“胖子已经如此的可怜,跪求人艰不拆!”。
第三,大众文化影响无所不在。特别是快餐文化的影响随处可见。张丹丹、孟一(2009)认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种不注重厚重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它是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关系整体复杂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时效性,尤其是一些出自新闻媒体事件或影视媒体作品的流行语,主要是在人们关注该事件或该作品时流行,之后便很快销声匿迹;而且“快餐文化”注重的关键就是“快”,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更是响应了这一“号召”,将本就不长的词句进一步缩减,充分展现了“省力原则(经济原则)”的应用。
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及未来发展探析
对于缩略型网络流行语而言,其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
从语言本身来说,缩略性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流行语的随意性。尤其是其中的四言式词语,无论是从语言的表达还是韵律上说,都与中国原有成语非常类似,甚至一些二言式和三言式的词语,也比其原型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数据显示,大约60%的网民认为虽然部分词语不太好,但是还是有不少流行语是可以作为成语使用的;更有大约11%的网民认为这种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对中国成语的新发展,可以被正式划分到中国成语中去;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词语的规范性很低,甚至有一些在日常表达中都让人“难以启齿”。中国原有成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而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多是被网友们用来自嘲、调侃或讽刺的途径,带有浓厚的随意性和低俗性,所以对语言的规范性而言,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就是对汉语语言教学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很多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曾被人们误解为中国原有成语,比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细思恐极”这四个词语就都被超过20%的网民误解过,而“不明觉厉”更是被大约47%的网友误解过。调查同时显示,虽然人们习惯于使用这些缩略型网络流行语,但是对于其用法和出处却并不是很清楚。针对调查中所列的20个常用的缩略型网络流行语,只有大约10%的人表示对绝大多数流行语的用法很了解,超过50%的人只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这些词语的出处,只有1%的人表示基本全部都知道,超过80%的人表示只了解其中少数词语的出处。这种情况对于语言教学而言会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因为学生很容易会混淆真正的成语和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从而影响学生对成语的学习;同时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跟风使用,很容易让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对于正规成语的态度发生扭曲,无视语言的规范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缩略型网络流行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汉语发展,但是其仍然带有以往网络流行语的固有特征:随意性、低俗性、时效性。调查也显示出,大约57%的人也表示这些流行语前途不定,并不认为这些词语能被正式划分进规范用语中。笔者认为,这些词中,有些词语可以留作观察,若经得住检验,则可以考虑纳入正规用语中;但大部分此类流行语,仍然不具备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收到人们的追捧,之后肯定会很快消失。
五、结语
缩略型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构词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汉语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创造性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其固有的网络流行语的性质,这类词汇对于汉语的规范性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青少年汉语学习,尤其是成语学习,影响更严重。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颁布一些方针政策来规范网络用语,一方面将一些比较正规的词汇纳入正式用语中,另一方面坚决抵制严重不符合语法且内容粗俗的用语。但是国家的政策仅仅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网络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非法”用语,这就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在丰富母语的同时,保持汉语语言文化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2]盛楠.新词新语――“喜大普奔”研究[J].参花,2014,(8).
[3]张律,黄亚萍.三言式新词“高富帅”的认知研究[J].语文学
刊,2013,(1).
[4]肖世敏.论当下缩略形式的网络流行语[J].语文知识,2014,
(2).
[5]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4.
[6]刘玉梅.缩略词语形成的动因及认知限制条件[J].外国语
学院学报,2012,(1).
[7]张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
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8]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心理――以2009 年“十大网
络流行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11).
[9]寇嘉慧.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心理反映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2.
[10]韦唯.2009至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语用问题[J].英语
广场,2012,(7).
[11]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娱乐性以及传播的迅捷性使得中学师生获得更多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异化的网络语文的冲击使得学生难以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庸俗化的网络语文使得学生丧失对格调高雅的语文的学习兴趣、未经正式确认语文作品干扰正常语文教学秩序等是主要表现。
网络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语文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网络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网络作为信息庞杂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对教学有促进意义的语文资源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不利于语文教学的信息,本文将就网络对中学语文的影响做些初步探讨。
1 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第一,资源丰富的网络,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语文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介质以及电视、收音机等传媒,囿于容量限制,这些资源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要查一个字的意义,查一个词才出处,查一首诗的作者,由于有了互联网,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开放性的网络,为开阔师生视野,更好运用语文提供了重要平台。在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到更为丰富的语文及其运用,这相对于局限在校园中、课本上学习语文来说,意义重大。网络平台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可以让语文更为鲜活起来,有利于启发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认知。
第三,网络有利于促进语文的审美、德育功能的实现。随着网络对民主、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化,网络在促进传统语文的审美教育、德育功能上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迅捷性将主流意识通过各种各类群体所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
2 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事物具有两面性,包罗万有的网络在给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自取用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
首先,资源过于丰富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困惑。当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大,有疑问就“百度”,是许多人的首选。网络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询方式,而从网络百科的编纂过程来看,严谨程度远远低于传统语文媒介的编辑出版过程。如百度百科,如果要发词条,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在网上出现,如果其中的语文行文有误,便可广泛流传。如近期一则“高中生文章被当成古诗词入选中考试题”的新闻,正是明显例证,一高中生将习作发在百度“诗词赋吧”“请大家指点”,7年后被黑龙江省佳木斯列入大考模拟试卷中。今人习作都有可能被误认为故人作品,更遑论错别字众多的诗词版本谬种流传了。
其次,网络流行语冲击规范语文。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流行语具有浓重的网络和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且依靠网络这一传播平台,不断外溢到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学生处于叛逆时期,对新鲜事物的追捧使网络流行语极易在这类人群中获得青睐,但是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网络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有语言专家就认为,“在社会转型因素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眼下我国正进入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全民参与‘造词造句’的语言狂欢阶段,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1]与成年人不同,这些昙花一现的词句对中学生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过眼浮云,而会影响其日常的遣词造句,使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与“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流行语相对应的还有“淘宝体”(以“亲”开头以“哦”结尾,起源于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咆哮体”(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结尾)以及各种网络文体的流行。这些网络流行句式大多有固定的模式,生存能力强者不多。如果中学生过分接受这些语句,将会极大影响其实用规范语文的能力。
第三,网络使得中学语文审美、德育功能退化。驳杂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的同时,也是藏污纳垢之地。这一方面与网络文化中的市场运作有极大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凡是有利可图,凡是能满足吸引眼球,都是网络传播的重点内容,而不以美丑论之,网络世界中的各种“呕像”现象及网络中的各种“门”事件的热炒正是重要体现。“恶搞”流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如对一些古诗的改编等等。另外,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披上网络流行语的外衣加以横行,(如“尼玛”)这些都对规范中学生语文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以上看来,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是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而要应对网络对中学语文产生的消极影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家长在自身使用及引导学生使用语文网络资源时,应注意选择权威网站并保证其规范;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规范学生行文用语。
参考文献
[1] 潘衍习,赵展慧,任艳.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热词“转正”标准存争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07月21日
[2] 李祭友.不可忽视的媒介变革对乡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催生了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行为因说话人/受话人的个人特征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异。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分析其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对当今社会赋予的新色彩和影响。
1 社会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语言学分支的社会语言学指出,语言与社会共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化,也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上升,网络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在大量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有一类流行语。如“你out了”也被众多网民争相引用,并被评为2009年度最佳网络流行语之一。此类流行语有其构成的特征,本文将用社会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此类流行语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 语料分析
究竟何为“语码转换”?我们先来分析以下四组语料:
语料1:老师:“上课喝啤酒?”学生:“老师,你out了!”
语料2:“连这个你都不懂?I服了You!”
语料3:“2004《时代风采》时尚模特评选活动正在启动ing”
语料1中out一词在不同场合具有多种意思,可以作副词、形容词、介词、名词和动词。“out”选取了在英汉词典中的解释“出外;在外;向外”,如今,这个词被赋予了“落伍了、不能与现行接轨了”的新意。语料2中,在句内出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其目的是在语用环境下,根据需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语料3的特点是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我们记作X-ing)来表达进行时态,“X-ing”形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方面,在汉语中介入英语的语素能给人带来新奇感,引起听觉和视觉上的新鲜刺激。另一方面,较之于印欧语,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表示进行时态要通过状语和部分助词实现,比如“正在、着、呢”等,英语则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达到其时态以及语法功能的变化。
3 语码转换的定义及成因
3.1定义
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近些年来由于英语的普及。英汉两种语言接触难以避免,以汉语为主,夹杂英语语码混用的现象非常多,不同的语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会经常发生语码混合(code-mixing)的现象。“在语码混合中,语码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语码B中。语码B一般来说占主导地位,而语码A则处于补充、从属的地位,不像语码B那样被人们有意识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语码转换的原因非常复杂,特别是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码转换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语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
3.2.1对应译词不存在或不准确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大,中英语中存在许多文化局限词和部分对等词。它们在目标语中没有表示对应概念的词汇,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译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将其进行音译而己。比如说,虽然DIY可翻译为“自己动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场合里就显得累赘,不如进行语码转换,直接将DIY放在句中的交际效果更好。还有很多词汇可能很难用几个字就讲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语表达来的准确,如flash(本意指闪光灯,现多指计算机制作的闪烁的动画短片),fans(热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项运动的人,现在已被广泛地译成“粉丝”),hacker(译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网站进行破坏的人)等,由于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恰当的对应项,其英语表达形式也已被大众所接受了。
3.2.2经济原则
也称“简约原则(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认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尽量节省气力,减少麻烦。网上对话受打字速度的影响,不可能像面对面交流一样便捷。为了达到“省时、省事、简练、快捷”,当某个概念用英语表述相对简单,打字更方便时,网民也趋向于使用英语,尤其是英语中形形的缩略词,在使用时就更为方便了。如近年来网络和众多媒体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语“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后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现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与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赛或对决中,“PK”被广泛使用,因其意义准确,表述简单而深受大众的欢迎。 转贴于
3.2.3说话人自然情况的因素
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是影响语码转换的三个重要因素。由于语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话语信息的生成、传递、理解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变化。Wardhaugh曾说过“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前锋”。这是因为年轻人的语言有活力、生动而又富于创新,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接受这些独特而又新颖的语言符号。而且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在语言变异的环节中就形成别人说什么我就说什么,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发明运用什么新词我就跟着效仿,否则被视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这种心理极大推动了语言差异的扩散和发展。乃至激发出更进一步的语言演变,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时尚的东西都来自经济更发达的使用英语的国家。
4 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新意及对当下的影响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鲁吉尔说:“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结构和社会的价值体系有紧密的联系,”许多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的运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横空出世”,显示了语言的灵活性,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社会力量的夸张,见证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m。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生活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和更新,而语言的发展透视着公众思想、观念和复杂的社会心态,展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向。网络流行语中语码转换使用数量的逐渐壮大,一方面反映了汉语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却是代表了大多网友的一种姿态,即通过一些戏谑、简单的词语来代表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态,再亦是不能明说,只能意会的含义。网络流行词汇已经开始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语言习惯,无论是对问题的思考,还是口头上的讨论,人们都喜欢借用网上简洁、异于普通语言习惯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5 结语
纵观近几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会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语言倍显亲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适时适量,不仅是一种词汇手段,也是一种语言交际策略,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语码转换是语言使用方式的一种改变。其表现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大胆预测,它会与时俱进,源源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在求新、求变、释放个性的时代给我们以清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韩苏,语码转换成因研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3,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 “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 了作者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 “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最好的载体。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必然导致语言的变迁。“流行语”的盛行就是语言变迁的突出表现。“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两大奉属性,它总是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与动态。就 “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方面来看,作为社会的先锋力量并且有着标新立异特征的青少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从而也就成为了作为一种 “亚文化”形态的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一直是一个强调独立、个性,鼓励冒险、开拓等精神的国家。在上世纪打破种族、性别等障碍后,美国社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追求自由创新,努力实现 自身价值。当代美国青少年的这种社会心理文化特征在他们的 “流行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青少年社会心理在 “流行语”中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是 自我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他们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当进入学校甚至社会这些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日益重要。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与修订,并重新形成完全属于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美国青年尤为如此,他们思想独立,勇于创新并打破常规,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与独创性。这无疑成为语言变化的一大动因,诸多 “流行语”随之诞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的一些词汇 、词组变形使用。例如:
yeah! (表示欢呼的)变形为 yeaaah!;
what。s up? (你最近怎么样?)变形为 wazzup?;
out of here (不在,走了)变形为 outta here;
kind of (有点)变形为 kinda;
sort of (有点)也变成了sorta
cool(酷)变成 kewl
nice (好)变成 niice
damn (该死,可恶)变成语气较轻、较委婉的 dang
还有些青少年与计算机和网络至交,已经标新立异地独创了不少具有电子信息时代的特色词汇
例如 :
(1)u : you
ui — y0ur
r = are
y = why
xmas = christmas
thax = thanks;
(2)cu= see you
brb = be right back
idn / idk = i don t know .
yw = you’re welcome
omg : oh my god
(3)asl=age/sex/locati0n
(4)dl=download
rly = really
gf= girlfriend
bf= boyfriend
(5)2= to/too
4 = for
me2= me too
b4= before
cu 18er= see you later
(6)cu@night =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类词汇及表达方式都是网络时代诞生的 “流行语”。它们的突出特征便是简洁,同时夹杂了数字和符号,常见于美国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记录里 (例如 qq,01cq等)。第 (1)类新词是鉴于发音相近而简化的词汇,从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4)类包含的表达方式均为缩略词,它们或由每个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成,或提取单词中的两个字母组合而成,同样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时。第 (5)、(6)两类构思巧妙,利用了数字、符号简单明了的特性,使构成的新词令人过 目不忘印象深刻,充分展现了青年一代的智慧与创新精神。
在当今网络时代的深刻影响下,中国青少年也创造了他们独有的 “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有些来自英语国家,除以上列出的gf, bf,cu,b4, 一 等之外,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文化的一些表达方式。
例如 :
gg哥哥 沙发
mm 妹妹 晕
楼主 雷人
潜水 :)
这些表达方式同样遵循简单经济的原则,并且形象生动,广为流传,成为青少年的鲜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 “流行语”中的表现
(一)街头嘻哈文化
自从上世纪 70年代美国黑人说唱音乐 (rap music)在美国传播以来,美国城市的年轻人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嘻哈 (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说唱音乐及与之相伴随的强调即兴发挥,追求个性化,反映不与主流相融的桀骜不驯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这种风潮迅速到达美国城市街头的各个角落嘻哈风格随处可见。因此广义而言,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轻人中一种凸显自我的街头文化,甚或可以说成是一种生活态度,包括语言、服饰或标榜 “帅”、“酷”的招牌动作。若具体体现在装束上,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他们宽松的 t恤、轻便的球鞋,随意裹在头上的头巾,率性的鼻环和粗宽的耳环、项链、或手环,动感十足间处处张扬个性、引领时尚。“嘻哈”风格在青少年 “流行语”中随处可见。例如:
chillin’ 放轻松
bling—bling 闪亮的珠宝,引申为名牌服饰配饰
phat杰出的,一流的 (不是 fat肥胖之意)
gangsta (gangster的变体)土匪,歹徒 (在此指充满暴力的一种 rap形式)
getting crunked放松,做你自己 (crunk为一种 rap形式)
off the chain脱身,摆脱困境 (与 off the hook意思相近)
美国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能够成为嘻哈一族感到 自豪,他们随时追随着 hip hop音乐中的 “流行语”,用这些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突出自己的身份,他们有时甚至不在乎别人是否能够听懂他们的语言。但是这些表现嘻哈风格的 “流行语”还是被青少年广为使用,有些甚至已经写入字典,例如: chillin’,bing-bling等。
(二)校园文化
青少年正值学习年龄,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独有的校园环境造就了独有的校园文化及校园“流行语”。美国校园 “流行语”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心态及现状。美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他们可以参加各种社团,既可以结识朋友、增长学识、发展兴趣,又可以锻炼能力。例如:建筑学社团,英语社团,圣经解读社团,读书会,体育运动社团,海外学生社团,环境保护社团,学生联合国等等。同时美国校园的体育活动及艺术活动也很丰富。体育比赛是校园的大赛事,尤其是篮球,美式足球和棒球;此外,骑马、攀岩、划船、滑雪、飞翔、跳伞等运动也深受欢迎。美国文化极重视艺术天赋的充分展示和个人创造力的充分表达,因此在美国校园还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例如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这种浓郁的校园文化催生了具有典型校园风格的 “流行语”。例如:
chill/chill out放松;镇定下来
playa/player花花公子
hot漂亮的
trip过度担心或紧张
dude伙计,老兄
ride车,汽车
cool很棒,很酷
crib/pad 家,住处
hang out经常去的地方,住处
chick女性 (常有侮辱之意)
fraternity兄弟会/sorority姐妹会,女学生联谊会
whoops!哎呦 (表示惊讶 ,沮丧,轻度道歉等)
cake course一门课很好修,可以说是白送学分的
cheese/cheddar钱
hella非常
homey朋友,密友
take no prisoner (多指教授)考试很严格,而且不留活口
这些 “流行语”有的反映学校社团,例如 fraternity 和 sorority;有的反映学校生活,例如 rideplayer等;有的则反映学校学习,例如 cake course和take no prisoner.
在中国,校园 “流行语”也举不胜举,同样反映了当下学校生活文化的个个方面。例如:
郁闷 变态
猪头 亲爱的 .
恶心 爽
汗 我晕/我倒
东东 (东西,玩意)
特困生 (特爱睡觉的学生)
挂了 (考试不及格)
这些校园 “流行语”在同学之间口头相传,迅速成为校园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使用这些 “流行语”不仅易于与同学沟通交流,而且加强了作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美国青年流行语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美国青少年 “流行语”及其反映的青少年社会心理与文化特征,我们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进行了有关 “流行语”的问卷调查。他们中间以及他们的朋友经常使用的 “流行语”包括:
w hatever
fabulous
aw esom e
cooi
tight
let’s hang out tonight.
he is chill
i’m crashed.
epic win/fail
google it/ to google
to wiki
to friend(make friends)
在这些流行语中,有些是感叹词,表达情绪,例如:fabulous,awesome,tight等;有些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例如 let’s hang out tonight.通过该 “流行语”可以看出美国青少年丰富自由的夜场活动,他们经常和朋友同学一起泡吧、在家举办聚会等等;有些则是关于学习的,例如:to google,to wiki.。大部分中国青少年对google搜索引擎都很熟悉,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查资料时经常会使用。wiki全名为 wimpedia是一种在欧美国家广为使用的网络百科全书,能够搜索到各种信息,包括政治 、科技、文化 、教育、法律等等。
在对留学中国的美国青少年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说出了许多 “流行语”,部分原因可能是 “流行语”已经成为他们语言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日常交流时,“流行语”会自然、不经过思考无意识的脱口而出。而正是这些 “流行语”形成了青少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并折射着青少年独有的社会文化特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社会心理、文化等特征在青少年 “流行语”中表现极具明显的时代特征。青少年处在身体心理急剧变化时期,了解其社会心理、文化、心态等对学校、老师、父母具有重大意义,而心理文化因素很难捕捉,只有在青少年的言行举1卜上间接获得。研究青少年 “流行语”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进入青少年世界的途径。了解青少年 “流行语”不仅能使家长、老师了解青少年的个性、好恶、文化等,同时也为双方进行有效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dalzell t.(1996).flappers 2 gappers:american youth slang.springfield,md:merriam-webster inc.smith c.,faris r.,& denton m.l.(2004).are american youth alienated from organized geligion?a gesearchgeport of the national study of youth and geligion,number 6.
关键词:网络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87-03
基于对网络话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科学设计“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思想行为影响”的问卷调查表,然后结合当下网络话语机遇与挑战,得出网络话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链接与融合的具体对策。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话语权的概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话语权的机会。网络的出现以及传播技术不断的创新使话语权的门槛不断降低。同时语言与网络组成一种新的事物――网络话语。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伴随着新媒介在网络上的不断出现,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使得原本在信息传播中处于被动地位的普通民众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并且“微博”的横空出世更是把信息传播带入到“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网络话语流行的大背景下,网络话语影响大学生生活的同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深远影响。网络语言的特点对传统语言和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网络话语和传统思政话语的区别以及联系,来推出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研究现状
其一,网络语言相关的理论研究。国外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广泛。由于技术性因素的制约,我国学者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
1.研究内容:术语概念的转变(由“网络语言”到“网络流行语”)、研究内容的逐步多元化(内涵与性质、类型与特点、生成与引导、流变规律与发展趋势等)。
2.研究视角从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的视角展开。
3.研究方法多为理论取向的定性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
4.研究态势多样化。肯定论主张加以推广和应用;否定论宣扬要加以限制和规范;合理论认为存在即合理;发展论则宣扬适者生存。
其二,网络流行语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该应用研究则刚刚起步。目前仅看到王海滨等作者的论文,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
其三,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研究。张瑜、李朗(2006)两位学者从话语差异的视角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有效性面临危机。他们认为思政教育者掌握这一新的沟通媒介,进行正确的引导。
综上分析可见,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好的研究成果,从而将国内现有粗放式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深化。对于刚刚起步的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则应进行着重研究。
(三)研究方法
其一,文献分析法:了解和梳理研究现状。
其二,调查分析法:获取一手资料。
其三,比较分析法:究其两套话语的差异所在。
其四,案例分析法:分析说明网络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冲击与挑战。
(四)研究意义
而从理论上讲,该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两套话语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揭示差异生成的原因、特点和规律,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新特点,来解决网络话语给传统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并抓住这次机遇推出新的思政教育模式。
从实践上讲,该研究有助于缩小师生双方的话语差异;而将网络流行语适时、适度地引入思政课堂,一方面将理论实践化,另一方面提升思政课教育中学生的话语权;最后,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也有助于网络话语的健康发展,思政教育者也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促其健康成长。
二、网络话语与思政话语的基本特征
(一)网络话语及其基本特征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它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
网络话语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从网络话语的本身来说:词汇丰富且具拼贴、戏仿性,它超越常规的语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由主体的隐蔽性而带来的粗俗化的特点。第二,网络话语更替很快,它的生命周期并不长,但它胜在,网络话语的产生源源不断,它可以说是一种“快餐文化”,看到的多,实质内容却少。第三,网络话语的使用人群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更容易接受并适应网络话语快节奏的更替。网络话语的使用的年轻化也是其更替速度虽快但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基于网络话语的这些特点,下面来看看大学生是怎样看待它的。在湖北省抽取若干个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思想行为影响》的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该调查中性别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层次主要覆盖于18―22岁。网络话语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影响。被调查大学生中一半以上认为网络话语是能有效与日常话语结合,并且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有25%左右的人认为网络话语只会风行一时;仅有2.08%的人认为网络话语会替代传统语言,可见这种言论在大学生心中的认可度并不高;更有12.5%的人远离网络话语,对其一知半解,说明网络话语的推广力度也比较有限。
(二)思政话语及其基本特征 相对于网络话语的特征,思政话语的特征可概括如下。第一,就思政本身来说,思政话语叙事宏大,内容富含哲理,更具专业性风格――严谨但因此也更显呆板,有些观念甚至有些陈旧。第二,就话语更替上来说,思政话语具有很长的生命周期,不容易出现更替,因为思政话语有些是客观真理,有的受价值观的影响,这也决定了改变也极其缓慢。第三,就话语使用者来说,一般都是施教者在使用思政话语。在话语权上,他们更显话语权的霸权,也就是说,话语权大部分掌握在思政教育者身上,而受教者很少能掌握话语权。
思政话语的这些特点对思政教育也有着影响:在对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内容鲜活度不够,非常容易“炒冷饭”,总是使用传统套路,同时表述较为陈旧。思政话语使学生感觉空泛、乏味,很难产生学习兴趣,而且话语权的不平等也会给同学带来一定的抵触情绪。
(三)网络话语与思政话语的差异性分析
其一,在语言的严谨度上,思政话语是高于平时的生活而总结出大义和大理,因此传统的思政话语是要求具有严谨性的,而网络话语却截然相反,它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体现的就是随意性。
其二,话语权方面的差异,思政话语更显话语“霸权”这权力通常掌握在施教者的手中,而网络话语权却更为平等。
最后,从当代大学生接触到这两种话语的来源来看,大学接触到思政话语主要来源学校施教的传播,而网络话语,大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接触到,如生活、互联网等。
三、大学生青睐网络话语的主要成因
(一)网络话语的传播方式
网络话语更是语言在网络技术环境下发展的新形态,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接触网络话语的途径越来越多。可以说大学生“暴露”在网络话语的环境下,更为习惯使用网络话语。
(二)网络话语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期待
1.满足大学生迎新猎奇的心理喜好。网络话语的各种组合形式颠覆了传统词汇,并在网上被赋予新含义,亦或赋予暗讽、自嘲等风味,这些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并具诙谐新颖之效。其别样“新”意散发独特吸引力。
2.满足当代大学生彰显个性、颠覆传统的心理需求。当代大学生有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喜欢创新,追求特立独行,张扬个性,想要颠覆传统。使用网络用语或创造新的网络用语以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的同时享受到一种创造的乐趣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
3.自身具有娱乐减压作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而网络话语的简约诙谐也提供了这一娱乐效果。大学生参与网络言语交际很多时候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
4.网络有助于大学生宣泄情绪。在网络平台上,大学生拥有较在现实生活中相对自由的话语权,他们能更自由地用网络话语抒发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喜好,甚至不满。这种低门槛使网络给了每个人释放自我情绪的空间。大学生对由网络衍生而发展的网络话语更是爱屋及乌。
(三)网络话语反映了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1.网络话语使人际交往变得更轻松、更愉快。网络话语的形式简约而不简单,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打破固定词义用法限制。使用者在交流时不需要在意词义用法对错,只需表达自己就行,这种相处方式简单轻松,令人愉快。
2.网上学习,提供更多接触网络的渠道。不仅仅是人际交往,学习娱乐和更多的教学内容都要借助网络来完成,这使当代大学热衷于“宅”在网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已经被网络话语包围。
四、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
(一)机遇
网络话语渗透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用其展示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际交往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在思政教育话语中找到落脚点,将两者紧密结合,使网络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有利的影响。
调查显示网络话语的应用使课堂气氛活跃并且能拉近师生距离,让师生更容易交流,同时网络话语能使老师授课内容贴近实际,将理论实践化,弥补了传统思政话语的空泛、叙事宏大的缺点从而利于理解,利于思政教育的进行和传播。因此将网络话语带进思政教育的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思政教育不应该是墨守成规,顺应时代潮流是语言或教育发展的必然。
思政教育工作者中64.58%的人在工作中偶尔使用网络话语,27.08%的人几乎不用,8.33%的人使用较多。这说明72.91%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并且愿意用网络话语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不过在使用频率上有差别。这反映了对于网络话语的引进还处于尝试的阶段和观望阶段。
许多教育工作者正在尝试,探讨如何做到在引起学生兴奋的同时,也让他们听进去,获得实质的知识。无论是网络话语在大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形成的桥梁作用,或是在课堂中引入网络话语所带来的趣味性与加强思政课程的易接受性等,其作用都是利大于弊的。这就是网络话语带给传统思政教育的大机遇。
(二)挑战
面对将网络话语引入思政教育中带来的各种优势的同时,少部分学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表示对网络话语“侵袭”思政话语的担忧。思政话语是需要一定的严谨性的,若引入网络话语导致其过度随意化,从而逐步丧失严谨性,这无疑也是一场“灾难”。
再者,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自身话语权的加强,也带来一些问题:第一,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大学生更看重自己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第二,网络使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化形式,难免会弱化主流文化。这些都是网络带来的一些弊端。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对施教者亦是一种挑战。
最后,虽说网络话语能够起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语言的抽象性和枯燥性的作用,但是叙事方式的不同成为当前网络话语与思政话语融合困难的一大挑战。随意对正式、描述内容的点与面等,要在这些看似极端对立的两者中找到结合点并不易。
? ? ? ?五、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对策(网络话语与思政话语的融合与对接)
网络话语的应用已经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较之于传统式一板一眼的思政教育,网络话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网络话语更新速度快。因为网络话语很多都是伴随着社会热点问题而出现,快速地更新不断注入新鲜的消息,让我们了解更多社会新闻,拓宽视野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第二,网络话语流行度大,传播速度快。调查中发现,网络话语在大学生当中使用率占到半数以上,而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对于网络话语的使用率也是极高的,网络话语亲和力强。第三,网络话语趣味横生,根据调查,使用网络话语的思政教师会给学生带来明显的好感,这无疑拉近了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者的距离。第四,网络话语形式多样,内容通俗易懂。网络话语的通俗简明对于大学生可算是黑夜中的一丝曙光。加上多样有趣的形式刺激着学生的神经,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鸿沟也随之产生,面对网络话语相对思想政治话语的优势我们提出它们有效融合的四个对策。
一是转变教育理念,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的人际会话和组织传播中的单向话语控制已趋式微,意识形态、等级结构、等级观念在青年学生心目中渐渐淡化,教育者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和沟通。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与大学生同行。主要是探寻网络话语的流变规律,善于捕捉网络话语的先进成分,透过网络话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诉求,实现网络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对接。
三是进入网络生活,与大学生“共境”。网络生活已是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话语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日常语言,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融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与学生“互粉”,成为“圈内好友”,为他们释疑解惑、定向导航。如现在微信微博的流行,教师同学在课余时间可以互相搜索与关注,及时了解现今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注重思考其网络话语使用情况。
四是掌握网络话语,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网络话语是网络文化的典型表现,成为大学生之间新的沟通媒介。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努力克服代际差异,主动接受、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实现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如湖北一些高校的相关思政课教育工作者会创建交流群等,教师引导同学们在群内发表对的认识,其中必定会有许多大学生较常使用网络话语,教师在接收同学们的语言特点时也会思考让思政话语与网络话语有效融合,同时会在恰当的时候给同学们一些建议或者意见,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同学们加深对的理解,形成有效沟通交流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4]曹文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N].光明日报,2013-05-20.
[5]张瑜,李朗.消除话语差异: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6).
[6]王海滨.网络流行语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2(10).
[7]邓景,唐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4).
[8]陈宁、周翔,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J].思想政治教育,2012(2).
[9]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10).
[10]郭晓舟.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6).
[11]赵彬.网络流行语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党史博采,2012(6).
[12]李宇杰,高雅.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青年的价值观[J].社会科学家,2012(6).
[13]王影.当代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冲突与调适[J].教育探索,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