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方式

风险管理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方式

风险管理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巨灾 风险管理 农业保险 巨灾证券化

我国是农业巨灾频繁而又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台风、旱灾、风雹、地震、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屡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近些年来,这些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1亿元,而农业又是首当其冲,受灾害影响最大,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面对这些特大自然灾害,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的管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以及农户自我防范等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方法。而在发达国家。为应对农业巨灾风险,通常采取的是保险、再保险等较先进的、市场化的管理方式,而且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技术的日益成熟,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的角度讲,我国传统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存在自身的不足,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出更加先进、有效的现代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

一、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现状

我国目前应对农业巨灾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农户自主的风险管理方式,另一种是政府主导的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农业巨灾保险体系。建国以后,我国曾将农业巨灾(主要指地震、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基本条款的形式列入农业保险承保责任。但是,由于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再保险市场不发达、分保方式单一以及保险业实际承保能力与技术限制等原因,国家对农业巨灾保险进行了一些政策上的调整,把农业巨灾从保险基本条款中逐步删除,只是作为一种附加险种。因此,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已开发了不少农业保险产品,但这些农业保险产品对农业巨灾风险大多采取了规避或严格限制的办法,这一点从我国目前涉农保险公司经营的险种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见下表)

二、对我国目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

农户自主管理、政府救助、社会捐助等是目前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些方法对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的防范、救助、农业生产的恢复、社会的稳定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些方式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还有待于改进。

(一)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演进,新方法不断涌现,并逐渐取代旧方法占据主导地位,由此推动着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不断演进发展,而在其演进的过程中,始终是朝着更能体现激励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的方向发展的。

激励性就是一种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法要能有效调动各受灾单位、风险管理主体预防风险、控制损失的积极性,尽可能降低灾害的发生率,将灾害损失程度与范围控制在一个最低水平。

公平性就是灾害损失应在整个巨灾影响范围内的合理分摊,相同条件受灾单位的经济损失应该采取相同的补偿标准。农业巨灾风险的影响范围不只针对农业本身,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将波及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农业巨灾损失也理应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合理分摊。

先进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法应该满足效率原则,即能够合理引导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促进再生产可持续发展,将再生产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空间;能够在巨灾发生后迅速动员和筹集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源;各种灾害风险管理机构在巨灾发生后,要显示出较强的管理效能。

(二)对农户自主管理方式有效性的评价

以农户为主的对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是农户自身积极主动地防灾和救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激励。但是,从巨灾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角度来评价:

1 它不利于实现灾害补偿的公平目标

由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管理,可以使全社会受益。因此,农业巨灾风险理应在全社会受益的范围内进行风险分散。而如果单纯由农户自主管理并承担损失,就容易造成农业自主的巨灾风险管理不足,导致减灾、救灾措施不够或巨灾损失不能得到及时、足够的补偿。

2 它降低农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农户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而不是根据市场需要来选择生产风险较低的农产品,这将带来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农民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即使从事多种生产经营,但每种生产规模有限,无法实现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而且还会产生许多额外的成本支出;农户储备一定的风险准备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但由于数量有限,相对于农业巨灾造成的损失是杯水车薪,而且也牺牲了储备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对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评价

1 有利于实现灾害管理的公平目标

这种管理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灾害管理的公平目标,有利于优先扶持和保证农业这一社会的弱质产业,此外,国家由于在社会中处于“超然”的地位,利于减灾工程的建立,财政救济也可以实现救灾资源迅速和集中的统一调动,并通过对基本生活用品与医疗物资的管制与配给,集中全社会资源来度过困难时期,维持社会稳定。

2 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一方面,由于政府行为难以控制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的上升,甚至还会出现管理部门寻租、腐败,恶意挤占和挪用防灾救灾物资与款项,容易造成救灾资金使用的低效。另一方面,灾后救助及捐款具有紧急性和很大的随意性,更多是为了缓和灾后比较大的政治压力,这样,为了筹措赈灾款,政府会减少原定要实施的、比较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上的投资,从长远看,这样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 不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减灾救灾激励机制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补偿自然灾害甚至人为灾祸等巨灾造成的损失应该是政府的事情,因为巨灾风险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公共风险,巨灾损失补偿就应该属于国家公共项目支出。因此,政府主导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各风险单位在心理上过分依赖灾后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不愿意自己购买巨灾保险,造成风险单位平时对防灾措施重视不够,对减灾政策贯彻不力,最终将大大增加巨灾损失概率和损失后果。

(四)对保险、再保险巨灾管理方式的评价

1 较好地实现了公平目标

以保险、再保险等为主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是以私人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利用集合分散风险的机制,从整体上对农业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工具,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农业风险管理控制方式,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发挥

重要的作用。

2 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效率目标

参加了农业巨灾保险的各经济主体,在灾害发生后,保险人会在第一时间筹集起一定规模的资金,及时地对被保险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并尽快恢复生产。而且,农民在参加了农业巨灾保险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免去了后顾之忧,可以大胆地从事那些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能给其带来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的生产,能够促进农民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不利于激励目标的实现

由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再加上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如果仅仅依靠私人保险市场提供风险管理,并不能达到有效的供给。而且,近年来,随着巨灾发生的频率加快、数额增大,再保险市场对于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显现,巨灾事故的频频发生使再保险资本相形见绌,严重影响了再保险基本功能的发挥。

此外,农业保险在面对具有系统性特征的巨灾风险时,也存在不可保的问题。因此,农业巨灾保险在供给方面面临有效激励不足的情况。

通过上述评价,我们发现以农户为主的管理方式和政府主导的管理方式均存在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等市场化的管理方式相对于前两种管理方式来说,在公平性与效率性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对于农业巨灾风险的防范与转移、损失的分摊与赔偿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供给方面却存在有效激励不足的情况。这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一直还没有建立真正的农业巨灾体系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些年来国际农业巨灾保险、再保险市场不断的萎缩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开发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

三、世界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有效性评价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保险技术的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国际保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化通过特设机构(spy)发行基于巨灾风险的证券,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代替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与保险、再保险方式相比,从有效性的角度我们来评价这种管理方式会发现:

(一)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风险进行分摊和转移,大大提高了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公平性

与传统的保险模式相比,巨灾风险证券化将再保险容量从原来保险业内部扩大到外部的资本市场,将风险在保险合同当事人以及资本市场上对此类风险有偏好的投资者者这一更广阔的群体范围内进行进一步的转移和分摊。由于农业巨灾风险证券现金流的运动取决于诸如飓风、地震等巨灾的发生,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巨灾风险证券化所反映的风险分布状态是现存的传统证券无法反映的,这就使得巨灾风险证券与传统证券的相关度较低,它的推出,对于投资者来说增加了投资品种,有助于投资者进行多样性投资和风险的控制,所以农业巨灾风险证券化一方面对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巨灾风险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转移,大大提高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公平性。

(二)激励保险与再保险公司扩大保险供给

传统的巨灾承保能力的高低是由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来决定,但是,巨灾风险证券化将保险市场与强大的资本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有助于激励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扩大农业巨灾保险供给,拓宽承保范围。

(三)提高了风险管理效率

首先,大大提高了风险承受能力。相对于保险和再保险在灾害风险融资能力上的不足,目前世界证券市场市值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广次上千亿元的巨灾事件的损失金额有时还不及全球证券市场的单日波幅,可见,资本市场有着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更加有助于巨灾风险的分摊与转移。

其次,巨灾风险证券化不存在违约风险。农业巨灾发生后,传统的保险及再保险模式下,再保险人由于资金及融资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及时对原保险人进行足额的损失补偿,可能会发生违约风险,但在巨灾风险证券化模式下,由于资金已经预先到达证券发行者的手中,一旦发生风险,再保险人和保险人可以及时地运用这笔资金对受灾群体进行及时、足额的经济赔偿,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效率。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巨灾风险证券化较巨灾保险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得巨灾风险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分摊,大大提高了农业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及管理效率。虽然,它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从农业风险管理创新、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对农业的巨灾保障、农业保险走出困境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来看,这种新的管理方式还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四、基于有效性的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方式演进路径

风险管理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 项目 管理 风险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加促进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有一些企业因对开发项目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管理,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

一、概述

1.房地产投资风险

房地产投资风险是指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不利结果和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不利结果和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和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管理理念,在对投资风险的识别以后再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再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降低投资风险造成的影响,起到以最小的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目前我国很少有企业建立自己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社会上暂时也缺少专门从事企业风险管理的咨询机构,从而加大了房地产行业的高风险性。房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样性等特性,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活动面临众多的风险,其实际收益可能在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低于预期收益的现象,使投资者蒙受损失。因此,建立积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在我国房地产项目投资中是非常必要的。

2.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在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所包含的有金融风险、资源风险等,是受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微观环境所包含的影响因素有地价风险、决策风险、技术风险和组织风险等,它们的产生是基于投资的具体项目所处的位置区域以内,如过于单一的融资方式和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导致的非理性开发等都可能造成财务风险甚至投资失败。

此外,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房地产企业间的同行业竞争,新产品问市;银行贷款利率变化,投资风险增大等。主观因素主要包含房地产企业信息滞后,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客户,或只是本地区先进,这样就失去了设计上的优势。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经济风险降低的同时,政府调控政策带来的风险有所上升。(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各地区房地产政策的逐步完善,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区域性差异正在缩小。(3)整体经济环境的改善使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逐步健全,投资环境日臻成熟。

二、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风险管理方式及具体对策

1.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

房地产投资风险就是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损失的可能性大小,这种损失包括所投入资本的损失与预期收益未达到的损失。目前对其管理的方式主要是风险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自留。

2.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

针对不同类型、特征和规模的风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过程中各因素对最终效益的不利影响。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2.1了解市场动态,提高风险预测能力。

投资前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是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政府的建设规划意图,以保证企业投资方向的准确性及正确性。根据国家经济政策、住宅制度改革以及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消费偏好来确定市场定位,设计有针对性的产品功能、价格区间及营销方式,并能依照政策变动适时调整投资方案等,都是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关键。

2.2完善企业内部的投资决策管理和风险管理。

企业投资要建立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之上,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潜在的风险,以确定最佳的投资方案。对于投资决策层来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开发项目区位,合适的区位可以保证企业降低投资风险实现升值。区位确定后,还应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立专门风险管理部门,以便合理安排资金项目,协调好投资控制与进度、质量控制的关系,加强投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投资增加的现实问题和潜在因素。

2.3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市场的动态风险监测。

房地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系统和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上的,因此,企业必须设立专业的信息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来进行信息的搜集、处理工作。通过信息系统对平时的国家或城市、区域的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市场需求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制定准确的信息报告,使决策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需求,规避投资风险;还可以建立企业开发项目的定期房地产市场报告制度,为决策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供项目所在地的市场月报、季报、年报,及时有效的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和房地产政策的动态变化情况。

2.4加强风险管理的系统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期培训的方式或委托外部培训机构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可以增强员工的专业技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通过风险管理培训,使企业员工能够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知道将如何应对即将出现的风险和对已存在的风险进行处理的方法,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2.5采取投资分散策略和联合策略,分化和降低风险。

投资分散策略包括投资区域分散、投资种类分散、投资时间分散三种。

投资区域分散: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经济环境、投资政策、市场供求等情况不同,对房地产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房地产投资分散于不同的区域,就可以避免某一特定地区某一特定时期的市场不景气对房地产经营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投资种类分散:房地产项目种类不同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也不同,所获得的效益也有所区别,因此投资时做到投资种类分散,可以有效的降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投资风险。

投资时间分散:是在投资过程中设立合理的投资时间间隔,以减少因市场动荡造成的损失。

联合策略是指几个房地产企业通过联合的方式,一起参与某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的降低房地产企业独自投资的风险。

三、结语

房地产投资是指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综合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相关的经济活动中,以获得预期收益的投资方式。只有企业自身及时的了解动态,从项目最开始阶段到最后的完成阶段实施全程的动态监控、全面的风险管理分析,实行动态的、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风险管理目标,明确各部门风险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通过有效的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协调,采用各种风险防范的措施,主动性的控制风险,增强房地产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贤国.房地产项目管理风险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0(5).

[2]张岳华.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2).

风险管理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针对大部分事业单位来说,均是以公益性单位为主,其不以盈利为目标。在当前事业单位深入改革的环境下,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中,开始把绩效考核融入其中,并给予资金使用管理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管理水平将会给事业单位运营发展带来直接影响,而事业单位是我国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其财务风险得到了各界的关注。要想实现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内部控制管理角度入手,从根源上减少风险问题出现,给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一、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风险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在自己管理过程中,管理理念比较落后,资金管理意识薄弱,从而引发财务风险。首先,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缺少可行性管理计划,现有的管理人才比较匮乏,管理工作开展缺少有效指导。其次,在信息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开始把信息技术应用其中,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中,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实现信息普及和使用,缺少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资金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给资金风险出现提供了可能。最后,部分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存在多头管理状况,实物管理与合同管理等充分分离,各个环节之间缺少配合,各自为政,导致管理混乱,引发资金风险。

(二)预算风险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存在的预算管理风险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编制风险。针对事业单位来说,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预算编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主要以财务人员为主,因为其对单位具体业务情况了解不全面,和业务部门之间交流匮乏,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能保证预算方案的完整性,存在一些风险。其次,预算执行风险。在事业单位中,预算执行水平有待提升,存在从项目支出中列支日常公用经费的状况,没有根据预算管理要求批复资金,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三)经费风险在事业单位中,项目经费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动辄以亿计的经费项目核算,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非常重要。项目经费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项目建设财务管理机制不全面,资金支出管理不到位,导致项目管理费用超支现象出现。其次,项目加快结算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不按合同约定进行工程款项结算,引发资金支付风险。

二、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在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部分单位领导不具备较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导致单位在运营发展中,对财务风险防范的关注力度不高,加剧财务风险的出现。并且,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机制建设中,对内部控制了解比较片面,对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了解不足,使得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能具有合理的手段,造成单位在运营发展出现各种风险问题,阻碍单位更好发展。

(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缺少现代化管理方式进行资金计划和安排,给单位发展带来阻碍。并且,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方面,对债务及权益没有实现均衡分配,容易引发各种财务风险问题,给事业单位今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基于此,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中,需要从财务风险防范角度入手,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但是在实际体系建设中,存在滞后性问题,无法迎合现代化事业单位运营发展要求,导致单位在落实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缺少明确的管理目标,对应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增加财务风险发生几率,不利于事业单位运营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三)缺少有效监督和管理首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管水平不强,各个部门之间不能进行新传递和共享,内部控制目标缺少统一性,内部控制管理比较混乱,引发各种财务风险。其次,内部控制管理停留在表面,内部监督管理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监督管理不深入,监督管理流于形式,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没有结合各部门工作表现,制定相应的奖罚机制,绩效考核不合理,考核体系缺缺失,考核内容比较片面,不能对各个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考核,无法在实际中起到应有的价值,制约内部控制管理效果的发挥。

三、财务风险防范视角下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风险防范管理意识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为了减少风险的出现,需要强化各级人员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过程中,比较注重预习建设,忽略内控环境的营造,如文化建设、风险意识培养等。因此,在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环境不完善,工作过于形式。基于此,事业单位为了完成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注重内部控制管理环境的建设,让每个人员都能明白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定期在单位内部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各级人员风险意识,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如果由于风险问题而让单位遭受一定损失,需要由对应负责人负责,从而提高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水平。并且,单位可以把风险防范管理融入到绩效考核中,从根源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发挥内部控制管理价值,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发展。

(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定财务管理目标,让每个部门及人员都能了解自身担任的职责,将财务管理作用全面发挥,在约束各部门人员工作行为的同时,应该对相关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监管,从单位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管格局,让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机制,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水平。此外,事业单位在建设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时,需要在各部门配合下,要求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内控要求执行工作,不断深化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保证单位运营目标顺利实现。

(三)加强单位内部监督与管理在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中,存在信息交流不顺畅的状况,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所以,事业单位需要给予该问题充分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交流体系建设,实现各部门之间有效交流,给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创建良好环境。例如,在单位内部成立财务联络员制度,在财务部门的带头下,在各个部门中选拔一些优秀人才担任信息联络员职责,定期通过开展财务会议,将财务风险防范要求和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变化等传递到各部门中。并且,加强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让每个人员都能了解内部监督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自主参与到工作中。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可以把信息技术应用其中,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电子化系统,实现电子化管理,建设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给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数据支持,减少财务风险出现。除此之外,为了提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发挥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财务管理显示情况,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根据每个人员工作表现,提供相应的奖罚措施,从而调动财务人员和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在完成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工作以后,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对考核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将其价值全面发挥。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开性和公正性,需要对考核结果进行会议探讨,让每个层级人员都能参与其中,提出建议,从而保证考核机制满足各部门实际要求,激发各级人员工作潜力,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水平。

风险管理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团财务公司;财务管理;“资金池”;资金集中管理

一、引言

集团财务公司是指企业集团为了加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集团及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提供集中财务管理服务的、专属于集团企业自身的非银行类的金融机构。在西方国家,集团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及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般大型的跨国公司都拥有专属于自己的附属金融机构。

“资金池”是当前世界上最有效率、资金管理水平最高的一种管理方式,主要由在我国设立的国外银行引入和发展而来,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上海将这一项重要业务及其“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移植于大陆。2003年非贸易售付汇三地试点,2004年外汇资金内部运营获准,再到2005年上海浦东“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标着我国“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是“资金池”业务在我国从开始到成熟的一个过程。然而我国理论学术界对于“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的系统研究还较少,关于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方式和风险有待进一步探讨与认真应对。

二、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常用的方式

(一)收支一体化”模式分析

“收支一体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将集团所有的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统一开立结算户,集团财务公司通过对集团所有公司的收支进行统一集中办理。其主要的管理方式为如下。首先,企业旗下的各个公司在财务公司及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通过集团公司、集团财务公司及银行签订三方协议,然后将企业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的银行账户统一纳入企业集团资金的“资金池”之中。其次,企业集团及其旗下所有公司的主要资金流动都要通过集团财务公司的账户进行办理。最后,企业集团旗下所有公司的转账、支付活动需要由集团财务公司根据该公司专员提交的申请来复核完成。“收支一体化”这种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有清晰的结算关系,企业集团可以通过集团财务公司对旗下所有公司的收支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能够高效归集企业集团的所有资金。一般情况下,企业集团会按照集团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比例进行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企业集团集中利用资金资源,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分析

相对于资金一体化管理模式来说,资金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则是要求集团旗下所有公司的所有账户都归集到集团财务公司进行管理,不允许集团旗下的公司拥有其他的银行账户。即使旗下的公司拥有某些商业银行的账户,账户也不允许有超过一定标准的余额。也就是说,企业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必须要通过集团财务公司的进行资金统筹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资金流动都应该由子公司专人通过网上提交资金收支指令,然后由集团财务公司通过银行的清算账户来完成收支操作。也就是说,集团财务公司在企业集团中扮演着结算的角色。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集团的高度集中管理,保证了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绝对统一。我国的三峡集团及中国电力集团等集团都采用了这种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要求集团旗下的各个公司所在的区域相对集中,或者通过便捷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实现相关操作。

(三)“收支两条线”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的“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企业集团对集团旗下公司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分别采取单独的流程和路径进行处理,互不干涉。“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要求企业集团旗下的公司在集团财务公司开立两个不同的账户,分别负责处理该公司的收入和支出。集团财务公司对企业集团旗下所有的公司账户拥有查询和转账的权限,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专员在进行对外资金划转的过程中,采用透支的方式进行划转,然后每日定期通过集团财务公司进行处理。企业集团旗下公司内部进行资金划转则必须要通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行操作。这种“收支两条线”模式实现了企业集团内部全程结算的封闭性,能够保证资金能够实时到账,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周转速度,节省企业集团的划款手续费。我国中石油财务公司则是采用这种资金集中管理的方式,资金的集中度高达70%。

(四)“集团账户”模式分析

企业集团的“集团账户”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指的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统一的资金账户,然后由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的账户下开通二级银行资金结算账户来进行资金的收支。企业集团旗下公司的二级账户在发生每一笔资金收支的过程中,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系统会自动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立的银行主账户下拨出相应的资金,支付操作属于实时操作,没有任何时间差,不会影响企业集团旗下子公司支付的效率。

三、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风险分析

(一)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 业务经营范围狭窄,经营风险巨大

从表1可见,我国集团财务公司在基础业务的展开上以利息收入方式为主,至2012年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性更为强烈。这种强烈的依赖性体现了近年来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经营业务面狭窄。单纯的业务项目,在市场不确定而急剧变化时,集团财务公司抗风险能力弱,没有通过组合不同的项目分散非市场风险。

2. 事中和事后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力度

当前,集团财务公司重视“资金池”的筹集和投资使用,但是对资金的投放监管不足。事中监管管理水平落后,无法跟上企业的业务发展,往往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控制与实际进程脱轨,便不能发挥事中控制应有的效力。同时,集团财务公司在事后的控制中,也并未明晰内部审核的范围和内容,对于资金的使用率、回收率和利润率缺乏考核,未能及时评价“资金池”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当前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之中,反应不及时,管控不充分,经营与管理脱节,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池”最终会被锁死,严重影响运营,阻碍企业的发展。

3. 专业人才匮乏,缺乏“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

资金集中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的思想、环境、人才及特定的组织架构等。但是,我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暂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架构,并且风险管理的人才非常匮乏。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我国企业集团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防范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其主要表现为企业集团的风险防范组织架构过于简单,没有系统化的风险防范团队,风险预警体系可操作性不强,风险防范的工作也不够系统化,缺乏集中管理意识与风险警戒意识。

(二)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风险防范的对策

1. 扩张业务类型,匹配长短期风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要正确认识到资金集中管理虽然集中了资源,但也变相集中了风险,这就导致了风险存在的必然性。企业集团的专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资金集中管理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分析隐患,确定各方各面的风险,完善各项风险保障措施。此外,还要主动避险,积极开展除利息收入方式以外的其他资金管理方式,如信用贷款、融资租赁和证券化投资等其他业务,积极整合业务和研究订立匹配长短期风险项目,分散非市场风险,降低集团财务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

2. 构建人才体系

突出人才的科学发展观核心,重视专门人才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首先,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考虑到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需要的人才储备。其次,要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反馈人才信息,以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使资金集中管理部门及风控部门实现最好的人员结构。最后,要树立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和人才激励制度,保证人才的稳定性,激发人才使命感,带动企业经营和价值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在此方面,可以考虑根据实际风险分析、应对情况论功行赏,兑现奖惩,以发挥员工积极为公司避险创造的价值作用。

3. 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

为了保障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安全性,企业财务公司需要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控制和防范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为企业集团的集中管理水平的改善及提高提出正确的建议。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召开财务资金风险控制会议,要对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风险防范进行总结,然后协助企业集团董事会提出风险防范的策略,并且督促企业管理层加强风险防范的环节,指导企业集团的管理层及执行层对风险控制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积极监督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四、结论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而财务管理的核心则是资金管理。“资金池”是当前世界上最有效率、资金管理水平最高的一种管理方式。然而我国理论学术上对于“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的系统研究还较少,关于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的方式和风险有待进一步探讨。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池”集中管理方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业务经营范围狭窄,经营风险巨大;事中和事后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力度;专业人才匮乏,缺乏“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集团企业可以通过扩张业务类型、匹配长短期风险构建人才体系和强化“资金池”集中管理意识,应对“资金池”集中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徐俊平,赵煜武.财务公司“资金池”下各级单位资金集中管理方式探析[J].会计之友,2014(11).

风险管理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研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翻新的市场竞争中,创业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几率不断的增加,风险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团队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时与创业企业相关的很多创建者以及投资家纷纷主动参与到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管理工作中,他们采用的一般都是跟踪管理这一全程性的手段,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管理形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而使创业企业实现经济价值增值的目标。本文首先阐述了创业企业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风险的类别与特征,继而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的大致流程,最后对两种风险跟踪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与创业企业的风险管控者一起分享管理经验。

一、中小型创业企业各个时期的风险类型与特征

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种子期、起步期、运作期与成熟期,不同的时期存在的成长风险必然不同,以下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1.种子期

创业企业处于该时期,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前者可以比喻为企业的“命门”,因为种子期是创业企业诞生的首要步骤,从种子的萌发到成长都要经历一定的挫折,如果此时就有资金风险存在,无疑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归咎为种子期企业的各项研制工作局限于概念策划的范畴,这样就致使技术的可行性模糊不清,那么在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双重的冲击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可能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2.起步期

此期间,技术风险有所缓解,但资金风险仍是被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此时又有一新类型风险产生,即为市场风险。起步期概念策划工作落实到位,步入了中试与小批量时期,面对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很多投资家往往举棋不定,不能把资金注入到某一类产品生产以及运营过程中。此外又因为企业产品在市场试用时频繁的被抽查检验,那么市场风险几率必然增大。

3.运作期

此期间,创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管理风险。这是因为该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数额庞大、工作人员数目增加且存在很大流动性、市场营销范围不断扩建,那么成本管理控制、质量问题和品牌形象打造,这些问题均会导致管理风险的产生。

4.成熟期

此期间,创业企业最大的风险是由创业投资家保守顽固的思维模式而造成的,此外还有产业多元化风险。前者是因为投资家因为一点点成就的取得而沾沾自喜,奋斗的脚步停滞不前,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产业多元化风险是因为很多投资家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本企业中拓展了很多不相干的行业,最终致使资金运转不周,严重的会造成破产的后果。

二、描述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1.风险的鉴别

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鉴别的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参照某种特殊性质的指标,结合企业某一具体的营销环节以客观的态度去辨别分析发生过的或者有很大可能将要产生的风险,例如较为常见的产品成本过高、财务资金管控不得体或者是企业投资家管理技能难以施展等风险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现阶段我国创业投资家乐于并广泛关注的指标有以下四项,即为净利润、投资回收率、销售总额以及市场占有率,其原因在于这四项指标将企业产品生产效率、管理成效、资金投入份额以及技术先进程度等情况呈现出来,只要创业投资家洞察到某一指标数值下滑或者产生波动的趋势,那么就会推测出企业运营的某一流程出现问题了,也就达到了对企业成长风险鉴别的目标。

2.风险性质的诊断

通俗的说,就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或者是创业投资家对被鉴别出来的各类型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对该风险正在运行的路线进行研究,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预测。创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不论是技术风险还是市场风险,或者是管理风险均会对企业的良性运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性。对于上述各种风险,投资家以及管理部门人员应该公平对待、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受资企业无论面临哪种风险,都应该对其起因、过程、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工作,以此去明确各种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对企业产品销售份额下降这一实例进行分析,为了达到对该企业成长风险管控的目标,就必须做好对这一实例形成原因的分析工作,有三种原因,一是该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致使其销售价值提升,此时在经济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二是该企业的“生产--营销”体系出现问题,可能出现在质量上,也可能是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三是该类产品市场需求量低迷或者是其他类问题。总而言之,必须做好问题起因的分析工作,这是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诊断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也是该风险及时、高效得到管治的基础。

3.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这是创业投资家或者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在完成对企业风险鉴别、诊断工作内容之后,在与风险相关的应对措施的配合下,有目的性的开展对问题的处理工作。这里我们以技术风险为例,对其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创业投资家首要任务是结合过去该技术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情况,去判断其是否有升值空间,如果大部分创业投资家认为该项技术已经“落伍”,并且不具有研发创新型技术的辅助条件,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将该技术从企业资本中剔除掉。但是实际上某技术从企业产品生产运营中拔出继而废弃现象出现的几率是极小的,大多数只是技术在某一细微环节上出现偏差,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可以在自己人脉关系网络的辅助下,将某种外援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企业里,这是对该技术的完善,也是对新型技术研发的支持,此时该企业顺利的与技术风险擦肩而过,及时而顺利的摆脱困境。

三、研究风险跟踪管理工作主要应用的手段

1.监控手段(Supervision and Control)

这一风险管理手段的实施使创业企业严格的依照投资合同所设置的目标以及规划的流程进行事业的发展与运营,监控工作的落实使创业企业的成长风险被迅速的识别出来,尤其是其能够将创业企业家或者是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扼杀在萌芽时期。为了落实对企业成长风险的监控工作,创业投资家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式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一是加入创业企业董事会体系;二是对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核实工作;三是与从事管理工作的创业企业人员进行交流与会晤。对于在监控工作发现的问题,创业企业投资家可以参考以下管理方式:

(1)资金分期投放

这一方式也可以被称为分段投资,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投资家参照创业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对其盈亏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再决定投入资金的数额。分段投资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企业资产管理模式,它的实施使创业企业的投资家达到了对那些在经济市场中发展前景较为暗淡项目保留的目标,即“中断体制”。如果投资家发现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最长不能超过1年)该项目的发展趋势仍是不尽人意的,在补救措施相对缺乏的管理环境中,创业企业投资者就可以果断的对其进行中止投资,将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的几率压缩到最低水平。

(2)对投票权进行管控工作

在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优先股是不具有投票权力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创业企业的优先股自行进行假设,演化为普通股,拥有特殊性质的投票权力,它们可能对创业企业的章程进行规划与调整,同时拥有清算公司总资产以及公司并购的特权。

(3)解除不称职的管理人员。这是道德风险得以避免的有效途径,如果有些创业企业管理人员一再拒绝投资,那么在企业股东大会上就可以以此为由以解雇或者降职的方法约束他们,这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可行对策之一。

2.增值业务手段(Value Added Service)

一般来说,增值服务可以被视为创业投资家为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咨询服务的总称,其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协助完成重要管理人员的选取工作

通常情况下,创业企业中只有首席执政官需要选拔,创业投资家自愿参与该过程。而增值业务这一管理手段在成长风险中得以应用之后,首席执政官会得到来自参与面试工作的经理人员的决策书。

(2)使创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得以顺利的编制

这一工作可以视为提高创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效措施,也是企业投资家投资以后首要开展的管理工作项目。在对企业成长风险进行管控的历程中,投资家凭借自身在董事会的职业去对所处企业行业进行科学的挑选,同时落实经济市场的定位工作内容。在这一工作环节中,企业投资家积极对企业中大型经营问题形成的根源进行剖析,与此同时细致的对影响企业资本的运作方案规划的内容进行审查,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创业企业的投资家也可以承担顾问专家的角色,这样他们就可以频繁性的把一些有创新性、时代性的思路或者是策略输送给企业管理部门,例如“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去应付一位重要客户,以拿下产品订单,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率为企业赢得经济利润”这一问题。

(3)为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资金的筹备工作注入能量

任何企业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会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利润增长点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筹集未来几年发展所需的资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这也是对成长风险管控的有效对策之一。增值业务手段的应用,一方面使企业投资家运用自己在经济市场中的人脉关系,或者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为企业筹集后续资金工作添枝加叶。组合投资的实现是落实后续资金筹集工作的最快捷途径,其实质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在投资领域中以经济利润作为诱饵,激发其他创业投资公司参与投资的欲望。在创业企业投资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成长风险的发生与蔓延,建议企业投资家采用分段投资这一方式,如果在某一时间段该创业企业产品营销等事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效,那么那些分阶段投资的企业投资家就引发了一场“示范效应”,那么后续资金的筹备问题随之就被解决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企业投资家与某投资银行、基金机构或者是保险公司关系密切,那么借助此关系,投资家就可以协助创业企业产品选择最佳的上市时机或者是与发行有关的债券,此时该企业必然也会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总之,正是因为增值业务这一手段在创业企业管理工作的应用,企业投资家才会费劲脑筋,尝试各种途径为企业后续发展工作创造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源,为企业顺利运行注入能量,此时该企业成长风险也得到了切实的管控。

(4)完成重要客户与供应商的寻找与汇聚工作

在创业企业事业发展过程中,投资家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不仅仅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完成所处企业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选择工作,并且提高后续资金筹备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他们将合适的供应商家、销售商家引荐给首席执政官,落实相关产品的生产、出厂、营销、售后质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步骤。特别是在创业企业种子阶段、起步以及运行阶段,这种增值业务发挥的成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这些企业投资家能将自己选择某一供应商或者是销售商进行合作的理由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他们对合作伙伴事业的生产运行情况有透彻的了解,这样对其顾虑减轻,信赖程度增加,最终达到高效控制成长风险这一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创业企业因为自身性质的特殊,因而可能长期的面临各种风险,此时创业投资家不必惊慌,应该明察秋毫、积极的采取多样化的解救措施,将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将至到最低水平。总之,只有企业投资家拥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大力支持创业企业的生产,不断提高自己对风险的管理能力[3],此时创业企业必然会顺利的渡过难关,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卢显文.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跟踪管理[J].学术交流,2004.

[2]陈子彤.论中小企业成长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