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农田的灌溉和农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到了很多的实际的问题,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只要具有实际作用的农田水利工程,才能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关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口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1.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财政、水利、农发、农业、国土、扶贫和烟草等涉农部门的项口建设内容中,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部门、各行业项目实施标准不统一的问题。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颁发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国农办[2009]163号);国土资源部2011年颁布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1]144号);2012年,农业部颁布《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农业行业标准。以上标准均对农田建设中的农、林、路、渠等建设内容规定了较为详细的技术要求,但受部门业务范围的限制,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方面的相关技术要求相对较粗。
调研发现,各地对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1.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项目区规划方而,多数项目区土地属于各家各户,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由于涉及个人利益问题,协调难度较大,故许多项口区不管现状布局是否合理,都不再统一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主要在现有沟渠布置的基础上,对渠道进行衬砌、对排水沟进行清理整治、对调控和配水闸门进行修缮和重新配备等。从考察的部分重点县项目区来看,与非项目区的主要区别是渠道全部衬砌,渠道调控建筑物配套相对完整,但田间布局方面基本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田间灌溉进水口的控制设施不配套,许多应该配套的机耕路、桥等布局不合理,使得农民因耕作进出田块不方便而将修好的渠道压坏。农田水利工程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内涵中所涵盖的各项功能,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基础。
1.4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缺乏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项目多、单项的工程量小且分散在田间地头,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困难等特点,致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实际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管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管理部门质量观念不强,认为农田水利项目技术含量低,对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严;二是工程管理人员人手不够,技术力量薄弱;三是施工队伍素质较低,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落后;四是因为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相对较低,且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费用并没有参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支付,故工程的施工设计深度、施工技术力量的配备、施工过程的监理等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使得工程建设质量大受影响,经常出现今年修明年补的情况,不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1.5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乡镇水利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员编制被大幅度精简,多数过去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小型水库灌区,现在只有一两人负责水利工作,且业务不固定,很难管理而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失管失修,甚至长期不能修复。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措施
2.1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新增用水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用水灌排工程体系,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农业灌溉用水量不断下降,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水资源保障。
2.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规划,改造后的灌区骨干渠是“输水高速路”,为区域内河、库、沟、渠补充了水源。农田水利建设注重与周边环境和谐,成为田间风光的一部分,成为区域景点和生态样板。通过实施村域水环境治理和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也为人们休闲活动提供了好去处,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3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能够拉动建筑业、机电设备、制造业、安装工程等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创新之处与不足
3.1创新之处
分析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1)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阐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规划及合理统筹对当前农业及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潜在的推动作用;
(2)认真分析农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自然、人为等因素的限制,结合国内外及周围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对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出科学性评估及合理化建议。
3.2不足之处
切实有效地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发展建议只是针对当前的现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
结束语:因此,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参考文献:
一、皖河农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安徽农垦皖河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行政区划在安庆市大观区(安庆西郊),距城区18公里,东临长江,北倚皖河。农场占地总面积77.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00公顷,林地300公顷,水面200公顷。总人口2.61万人,劳动力资源充裕,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场。由于以场带队的历史和人多地少的客观原因,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实物产出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自然资源的局限。皖河农场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2亩,人地矛盾突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农业设施简陋,而且2/5的地块(沿河片)仍是高低落差大、平整度低的中低产田。农业用水量大,3/4以上的是灌溉地生产,农业季节性干旱突出,目前一半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5,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5。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资源质量下降和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农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2.经营管理机制的制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承包或承租管理经营制度,削弱了国有农场组织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农场统一经营主体地位与功能弱,循环经济技术难以得到应用。另一方面,现行土地租赁政策租期过短,承租人对土地的长期预期较差,不利于调动家庭农场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掠夺性经营现象严重。加之农场人多地少,传统的常规生产模式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障碍。
3.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场内部的小河、湖、塘淤塞严重,大部分处于干枯状态,调蓄能力极低;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林网率低,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排泄物和污水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一是劳动者素质不高。农场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现有农技队伍年龄老化、人员不稳定、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妇女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生产效率较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特征,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二是认识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农工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尚未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以至于服务形式不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尽管农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许多相关政策。二是近几年来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农机补贴等财政项目的实施,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三是农工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很多在积极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四是城郊农业优势凸显,安庆市需求拉动显著,皖河农场已被安庆市政府列入城郊经济板块圈,围绕市民“菜篮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养殖和垂钓休闲农业,增加职工收入,促进自然、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必然。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农场人多地少的实际,应积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及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农场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
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系统内资源高效、良性利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推广“农—猪—肥—渔”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户转向立体养殖,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如农场养殖户陈庆文承包30亩鱼塘,塘埂种鱼草,池塘养鱼垂钓,在塘边建猪场,年饲养生猪200~500头,猪粪发酵喂鱼,年收益10万元以上。二是推行“农—牛一沼一肥”和“牛—菌—沼—肥”模式,创建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利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如三益回民分场利用民族政策,结合生产实际,改肉牛散养为集中圈养,建设10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玉米和水稻清鲜秸秆充分利用(或饲料种植),发展肉牛养殖,过腹还田,以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渣)返田种菜种粮等途径,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回民收入。三是形成了“农—渔—禽—藕”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农场莲藕生产已取得无公害认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对荒湖洼地进行了连片综合开发利用,养鱼、养藕、养鸭。四是发展“资源—产品—休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农场连片农田、水面等自然资源,打造蔬菜、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建立科技农园、天然垂钓观光园等,发展农业科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构建生产、消费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
2.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3.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革新,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针对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难得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