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第1篇

必须指出的是,陈怡案绝非个案,而是众多类似案件当中的最新一起。在百度上,以“私企老板卷款跑路”搜一下,居然可以搜到3万多个网页。频繁发生的此类事件证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还远不能说成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民营企业家要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总的来看,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前期,是中国民营企业扬眉吐气,凯歌猛进的时代。这一时期,民营企业不仅经济实力大增,而且在政治上也脱帽加冕,被特许代表先进生产力,一些知名民营企业家也纷纷进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大、政协,风光一时无两。2005年爆发“郎顾之争”开始,民企的社会形象就一路下滑,经营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些民营企业家和主流经济学家开始怨声载道,抱怨政府不给政策、抱怨国企挤压生存空间、抱怨银行贷款难、抱怨民众有仇富心理等,以至于2011年竟被媒体称为“中国民企怨妇年”。

这些抱怨很多是没有道理的。民营企业遭遇的种种问题,多半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比如血汗工厂和珠三角每年断指数千的工伤,比如山西私营小煤窑频发恶性矿难,煤窑主却急剧暴富,比如温州老板集资贷款后卷钱跑路,比如亿万富翁公开征召处女,比如富人“炒房团”到处哄抬房价等,都严重恶化了民企的社会形象。而一些“力挺”民企的主流经济学家的言论,实际上给民营企业家帮了倒忙。比如张维迎的“特赦原罪论”,等于暗示民营企业家的“第一桶金”都是不干净的;而“富人移民有理论”,简直等于公开宣布富人们是不会对养育了他们并使他们获得成功祖国承担任何责任的,等等。这些炒作,不仅不会使民营企业家面临的舆论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反而可能使之更加恶化。

民营企业家要不蒸馒头争口气。不要做怨妇,不要总是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更不要坐等天上掉馅饼,而要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重新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笔者愿意做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诤友,向他们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民营企业家要以产业报国作为自己全部经营活动的底线,要做一个最起码的爱国者。对利润的追求应该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前提。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祖国的保护,民营企业无非是买办资本、国际资本的俎上之肉,所以即便仅仅为了自身的发展,民营企业家也应该把自己的经营活动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事实上,只要民营企业做到了产业报国,所谓原罪问题也就会消解于无形。会有人去追究华为、中兴、奇瑞的原罪吗?民营企业家必须明白,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只能通过不断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而得到救赎,绝不可能通过一纸特赦令而免予追究。

产业报国也包括不偷税漏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国企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百元销售完税率(含营业税及附加)长期以来一直是民企的1~2倍。税收是企业回报国家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在抱怨自己受到国企挤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国企一直背负着远比民企沉重税负?

第二,民企要主动贯彻劳资两利的方针,依照国家法律保障员工的各项福利待遇,把企业建成员工的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民企员工的工资长期偏低,已经成了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2009年7月,国家统计局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调查报告。根据该报告,当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而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053元,私企平均工资比国企低48%。2011年,国家统计局再次报告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2452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4556元,私企工资比国企低58%,也就是说,民企和国企的平均工资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考虑到国有企业还要为职工支付养老、医疗保险等各类福利,这一部分的比例大约是职工工资的13%左右,那么民企员工和国企员工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

民企不能如国企那样为员工谋福利,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第三,民营企业要苦练内功,尽快完成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致命伤是不能信任职业经理人,家族观念浓厚,个人独断专行,“企业是我的,我就是企业”,没有正式的制度约束创业者。在决策上老板一手遮天,对管理的理解片面单一,将企业看成个人财产,没有将企业作为法人的意识。因此,在以民营企业发达著称的浙江,就面临着民营企业难以做大的难题。因为民营企业主倾向于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家族式企业。但这种产权结构单一的形式与现代企业产权的演进方向是相反的,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民营企业总体上显得小、散、弱。

相比较而言,国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已经走在了民企的前面。根据笔者长期的观察,目前我国国企中的各种规章制度已非常完备,薪酬体系划分细致,工时定额计算准确,质量追踪详尽可靠,经营绩效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国企在用人上有宏阔的视野,敢于放手使用职业经理人,如中石油、海尔、中粮集团等。尽管国有企业仍然有很大的改革空间,但国有企业的制度建设远较民企的更为成熟则是确定无疑的。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第2篇

然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历程并不顺利。麦肯锡的统计数据表明,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兼并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不到50%,而中国67%的海外并购不成功。

为什么民企比国企更容易成功

2009年6月5日,中国铝业公司以195亿美元注资全球第三大矿业巨头澳大利亚力拓矿业公司遭力拓毁约流产。2010年8月2日,吉利控股集团却正式完成对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国企的并购一般来说金额巨大,成本较高,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再就是政治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国企是国家的企业,本身拥有行政级别,其政治色彩很浓,其经营者也由上级部门选派并在一定任期后另选他人。自2003年国资委设立、大型国企的改制基本完成后,以海外投资表现的“走出去”的成果即成了考察国企领导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样,行政的“政绩激励”和一定时期后(3至5年)的换届往往会使国企的经营者有短期化行为。还有就是,国企做的事情往往会被认为与国家的事业有关而上升高度,大力宣传。如中海油竞购优尼科一案,完成交易谈判的新闻出现后,中方的官员、国家部委、国有银行纷纷表态支持,使本来就敏感的政治问题再次凸显。另外,国企部门臃肿繁杂,长期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缺少竞争力和效率,这都可能丧失原有的优势,使失败的可能性增大。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是在市场机制环境下生存发展起来的,其产权清晰,风险意识、机遇意识敏锐,决策果断,主动性和创新性强。这样,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敏感,就有了更强的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动力,易于完成开拓国际市场业务活动的任务。再有,民营企业一般都是做事不张扬、效率高,这反而使事情容易成功。

另外,民企相对国企政治风险小、全资收购多、收购目标小。国有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使目标企业所在国难以适应,以至于将事情复杂化。具体来说,目标企业所在国担心中国国有企业对当地企业的收购,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的收购会垄断本国的经济,过分夸大所谓的政治风险,将中国国企的行为说成是“政治行为”。民营企业没有国家的政治背景,其产权私有的属性使它们的并购行为往往容易被看做是纯商业性质,目标企业所在国的关注度也没有那么高。民营企业虽然也会有政治风险,但至多是提高收购价格,最后还可能收购成功。如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就曾提出该收购可能让联想在北卡罗莱纳州的研发中心窃取美国的商业机密用于中国政府,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为使并购顺利进展,联想为此有意阻挠多付出了13.5亿美元的代价。

中国企业以海外并购方式“走出去”的建议

(1)将企业自身建立为跨国公司。

中国的企业要先将自己建成为跨国公司,在海外设子公司或办事处,寻求国外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当地资源,实现国际化的生产,并输出品牌。当然,在此期间就可以寻找资源互补的当地企业,以合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待时机成熟时对外国公司开展收购。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并购过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知己知彼,游刃有余地选择目标企业并购,成功的概率会大得多。否则,即使并购成功了,将来的整合等企业难题,也可能会使一时的成功再陷入失败。

(2)鼓励优秀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当先锋队。

“走出去”的形式有多种,从货物出口到对外直接投资,再到更高程度的海外并购,我们应当鼓励众多的民营企业去尝试。中国当前应选取的战略推进方式可为,尽量避免以业内龙头企业为首选并购对象,先由民营企业采取由小及大的并购业务、逐步积累谈判技巧及国际化经营经验,再由国企去并购海外行业龙头,即由“点”、“线”、“面”向“立体纵深”方向发展。民营企业“船小好调头”,有条件和能力率先走出去,堪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锋队。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民营化经营

1.对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理解

1.1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不同于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

为顺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潮流,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先后经历了扩权让利、实施利改税和拨改贷、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战略性重组、完善出资人制度几个阶段的探索性改革,实现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取得了飞跃性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国有企业依然存在效率低、负债率高、资金流失等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谈的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是指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携手民营企业或本企业的员工,创新理念,共同发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利用资本纽带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企业和员工联系起来。同时,经营中引入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机制,发挥国有和民营两种企业的优势,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是把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权、支配权、经营权交给个人,直接结果是国有资产的减少,是政府主导的企业的被动行为。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是保持国家控制不变的基础上实施的产权多元化经营,国有资产不变甚至还会增加,是市场主导的企业自主行为。

1.2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实现途径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实现途径有国有企业重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两种途径。

(1)重组民企。国有企业在发展中根据需要会并购重组一些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以现金或无形资产出资,对民营企业增资扩股或与民营企业共同投资重新设立公司,国有企业在重组完成后的新公司取得控股权,民营企业原有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等有效资源转移到新公司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经营特色同时也移植到新公司。采取这种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形式,不但双方容易接受,还能保持民营企业的经营优势。

(2)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常因思想保守、机制不灵活等原因,陷入困境。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实施产权改革,允许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投资参股。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变成股东后,身份转变,思维也随之转变,像其他民营企业那样,他们会推行一些民营化的经营理念,推动企业改革发展。

2.实施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企业间的竞争,特别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还不多,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都面临生存发展的压力。当务之急是联合国有和民营企业,整合国内资源,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股权为纽带的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可以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快速有效的联合起来,这对于扩大我国企业规模和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2.2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从以填补市场空白、迅速扩张为标志的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竞争力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企业利用先天的优势,挺身而出,形成了新一轮的发展,由此引发“国进民退”的争论。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它们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应该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相互扶持,融合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融合发展的实现形式。

2.3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些国有企业集团有较多的业务和企业,处在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机制不灵活、劳动生产率低、管理落后等原因,市场竞争中输给民营企业。在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对这些企业实施产权改革,允许企业员工参股,实施民营化经营,是被实践证明的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可行办法。

3.如何较好的开展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破除旧观念,大胆创新,在治理、机制、人事、管控等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布置,既要保证国有控制,又要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势较好的融合在一起,使企业能快速健康的发展。

3.1法人治理

实现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前提是通过产权纽带,把国有和民营联结起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企业体制,同时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确保战略可控。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必须坚守的首要原则就是国有控股,国有一方所占股权要等于或大于51%。在法人治理结构设计上,为保证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服从于国有一方的发展战略,董事会成员构成中,国有一方推荐人数要多于1/2,董事长由国有一方委派,监事会成员中,一般要有一名职工监事,监事长也有国有一方委派。为保证公司稳定经营,除财务总监由国有一方推荐外,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一般还是民营企业原有人马或是变成股东的原管理人员。

3.2投资决策

为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反应快的优势,国有控股方可以在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开展董事会试点,在投资额度、投资范围、投资审批上适度放权,简化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效率,避免贻误市场战机。为防止发展偏离正确的方向,国有控股一方应对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加强指导和监督,在投资项目立项、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并定期开展风险审计。

3.3人事薪酬

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要把民营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来,避免出现国有企业用人腐败的一面。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时,一般不会对人员进行大变动,经营者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措施,选拔聘用适合的人才。在用人上,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激励机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严格的目标奖惩责任制;在分配理念上,提倡能力主队协作,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引入民营企业灵活的人事薪酬机制的同时,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还应彰显诚信、规范经营的国有企业特色,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面。

3.险防范

一般来说,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高。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的企业,要吸收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人员精简、工作效率高、成本费用控制较好的长处,摒弃铺张浪费、人浮于事、内耗大、执行力弱等弊病,以保持较高的运营效率。同时,要引入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流定期监督分析,防范资金风险;通过考察EVA,分析企业创造的真正价值;通过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合理纳税,支持社会活动,建立与各主管部门良好的关系。

3.5激励约束

获得收益,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在赋予经营层相对较大权利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经营层努力为企业创造效益。如,并购的时候与民营企业老板签订一份对赌协议,以其持有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的股权做质押,保证公司未来几年国有资产收益达到一定额度。另外,每年要与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签订经营责任书,经营指标除了收益指标外,还要包含经营性现金流、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指标,以全面监督企业的运营,保证企业的运营质量。

3.6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运作成败。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文化差异较大,加上文化具有惯性,国有和民营两种不同体制的企业文化在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碰撞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可以通过组织国有性质民营化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赴国有控股方参观考察,观摩感受国有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安排部分骨干经营管理人员赴国有控股方所属单位挂职锻炼,体会国有企业的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式;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国有控股方的集体活动,感受国有企业大家庭的友好和和谐气氛等等措施,从视觉到行为再到理念的逐渐渗透,形成服从和遵循国有控股方的总体战略和核心理念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第4篇

世界经济竞争不仅仅看国家经济总量的多少,关键看有无国际水平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与体现。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演绎成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承载着国家意愿与民族声誉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搏杀。

打造更多的

强势竞争力企业

韩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举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很大程度归功于推行企业集团化战略。韩国政府采取种种财政、信贷、贸易等优惠措施,大力扶植了三星、现代、LG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企业竞争已开始从规模、质量、服务、品牌竞争进一步转向战略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支持大企业发展是各国政府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

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仅为15家,而且多为政府组建,市场垄断较强的国有企业。而反观500强前10名的企业,一半是制造业企业,其中,排名第一的沃尔玛为零售业企业。我国大企业主要是靠行政手段产生,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需要来自更多领域,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杀入世界500强。而这些企业的来源,关键在于我们的脊梁企业。因为在他们身上,能找出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的基因。而对于政府来说,必须承担起国家战略支持的责任,从脊梁企业中孵化出更多的“国家英雄”,参与国际竞技。

国家战略的国际通行路径

近年来,各国政府对大企业的支持行为更趋公开、透明,采取了政治经济一体化运作。我们看到美国的政府与企业相拥相伴步入国际市场,国家的政府首脑往往在对外事务中公开成为大企业的代言人。

支持大企业成长的国家战略,已成为考量一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国际通行路径,虽然许多我们已在实施,但仍有亟待加强的地方。

通过清晰的战略实现对大企业发展的引导。

政府要筛选市场竞争力强、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落实战略技术和产业的载体,由此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美国的做法是,每两年一次《国家关键技术选择报告》,对近期和中期关键技术进行分析,选择战略技术和产业并确立相应发展政策。这既为大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向,也疏通了政府支持大企业的渠道,使国家的战略投入更集中地落实到优势企业。欧盟则是组织和推动内部成员各国首先确定战略技术,然后把战略技术产业化,扶持各国战略性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和技术选择同样大部分落实到有优势的大企业。韩国则制订了国家计划(G7计划),引导企业发展。

加强对大企业正当利益的维护。

各国政府为了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在世贸规则的框架下,通常都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贸政策,采取适度的贸易保护措施。这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支持大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是在世贸组织打官司最多的国家,而且这些诉讼多数是美国胜诉,有效保护了美国企业的利益。

以大企业为基准制定产业规则和标准。

现代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规则经济,在竞争中谁优先掌握规则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因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从优选择过程,所以应当是以同行业中最优者为标准并依此来制定规则。在美国和日本,我们都能看到以优势大企业领衔产业标准的情况。控制了标准就等于控制了市场,就会给掌握标准者带来特殊的利益。

支持大企业研发。

各国政府竞相加大支持大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尤以美国、日本突出。美国政府科研拨款的绝大部分落实到大企业,大企业在美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中所占的份额约为95%,研究开发费用最多的15家企业占了支出总额大约40%。

推动并购重组催生大企业。

政府往往通过政策诱导和法律支持等手段积极推动重组,加快了大企业成长的速度。以美国为例,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美国先后经过了五次大的并购。美国最早的大公司都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如美国钢铁公司、电话电讯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各国政府推动重组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国有大企业进行大力度的改造。法国在1986年开始的第一次大规模私有化运动中,对12个国有集团共29家国有企业进行了非国有化改造,总资产达1200亿法郎,由此产出不少的竞争力强势企业。

基本路径――通过政策支持大企业。

政府直接投资。由国家资本入股的企业,大多是政府急需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对这些企业不仅注入国家资本,而且还给予优先贷款,必要时由政府出面担保从国外银行获得高额贷款。比如韩国的现代、三星、大宇等企业集团中,国家资本都曾占有一定的份额。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过去的40年里,政府投资额平均占到社会总投资额的1/5。

降低税率和税收优惠。通过减税或退税政策来支持大企业发展,是各国政府通常采取的做法。以美国为例,减税政策是美国政府的主要政策取向。1987年的里根税制革命,全面降低了大公司所得税率,而小公司则无缘其中。

优先提供贷款。最典型的要属韩国,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为落实重化工业战略,政府的经济政策极力向大企业倾斜,约有1/3~2/3的政府贷款被用于资助大企业集团发展。此外,大集团还享有许多特权,如无偿得到各种补助金。

政府采购。由于大企业具有明显的供给优势,所以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很多国家的大企业都是靠同政府签订合同,从中获得高额预付贷款,并由政府包销产品和承担风险损耗。据统计,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政府采购自1952年以来一直稳定在20%~30%的水平。这些巨额采购绝大部分都是与大企业进行的。美国大企业能够快速成长,和政府的这种支持是分不开的。

政府救助。例如,2002年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为了挽救经营危机,曾向美国政府申请新的一系列紧急财政援助。尽管最后未果,但这一行动至少说明美国政府支持大企业的这种特殊渠道是开通的。日本政府则是成立产业再生机构,帮助濒危大企业再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对大企业的支持应无体制歧视

政府对大企业的支持程度应取决于自由竞争和效率,而不应分国有还是私营,更不应存在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偏爱。

民营企业比国企业的优势范文第5篇

由历史惯性、转轨弹性、成长个性三个原因引起的

汪海粟说,这个转轨综合症是由三个原因引起的。一个是历史的惯性,脱胎而来,旧制度。一个是转轨的弹性,中国虽然得到了新西兰等国家的认可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尚未得到直接两大经济体--美国和欧盟的认可,中国还有很多的转轨特征。最后一个原因是中国企业的成长个性,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没有像西方企业那样经历一个漫长时间的洗礼,是一个短期的爆发式的成长,有很大的风险。

制度的短期化偏好、人力资源配置的多轨制

制度的短期化偏好,导致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冲突。从政府到市场再到企业都是短期化行为。

人力资源配置的多轨制。在国有企业是一个标准,而在民企企业又是一个标准,这就导致企业发展要求与人力资本流失的冲突。日照钢铁公司,六点优势快速成长:拥有合资企业的待遇,享受两面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拥有民营企业的机制,快速反映的机制,有一次在同时获得一条廉价流水线贱卖的信息后,比国企更为迅速的决定购买了该条流水线;受市场经济的刺激,市场资源自由流动;拥有转轨经济的空间,市场空间广阔;拥有国有企业的人才,其公司职员比国有企业更丰厚的待遇。

自主创新能力弱化、商品定价机制的缺陷、脆弱的盈利模式

对外开发大举吸收外国资本,规模越来越大但其自主创新能力未见得就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企业规模扩张与自主创新能力弱化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