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任职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2009年青年人才工作回顾
(三)丰富青年创业工作,不断引导和服务青年创业创新。创办怀柔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并积极整合劳动部门和培训机构等优势资源,对失业青年、城镇新增青年劳动力、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期满可获得《北京市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凭借此证书,并经劳动部门审核的项目可申请创业小额贷款。目前,举办培训班三期,共培训学员115人。同时,与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研究筹划,联合推出为青年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的工作项目,着力解决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帮助、扶持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企业选用优秀青年人才搭建平台,组织团干部参观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并建立38家怀柔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及时向社会见习基地基本情况和招聘启事。继续挖掘优秀青年创业典型,评选出十名“怀柔区第十二届青年创业带头人”。
(四)以农村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工程为载体,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怀柔团区委本着“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整合资源、借力借势,突出抓好培训这一关键环节。各镇乡团组织主动与农业、科技、社保、妇联、工会等部门联系,充利用和依托京北职业技术学院、三农培训中心、青年就业指导中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大学生村官等现有的培训资源,以政策知识普及、素质培训、证书培训、岗位练兵等为主要内容,积极为农村青年提供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2009年,共举办青年农民现代化素质教育培训班126期,直接服务青年5740 人次。
(五)通过评选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等方式,努力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 “青年岗位能手” 、“优秀团干部” 、“优秀团员”等奖项的评选活动,在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选树典型,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全区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加大宣传力度,借怀柔青年网改版的契机开辟 “青年人才”专栏,《怀柔青年》季刊上开设“青年人物”专栏,大力宣传报道青年人才创业的事迹,展现青年风采,反映青年呼声,传递社会需求,促进青年成才,营造处处需要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舆论氛围,激发带动了更多的青年发奋成才。举办第三届“青春相约”青年交友联谊会,为单身青年搭建交友鹊桥。
(六)广泛搭建舞台,为青年人才展示才能提供机会。各级团组织大力做好服务青年人才的工作,把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潜能发挥出来,通过举办青年辩论赛、技能大赛、演讲比赛、夏日文化广场、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为优秀青年人才搭建了一大批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各级党政领导和用人单位更为直接、方便地发现人才、引进人才。
(七)切实抓好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严把选拔关,配齐配强各级团干部。严格按照“干部四化”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条件,通过竞争直选、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等方式,将一大批年龄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工作热情主动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工作岗位上来。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团建创新?素质提升”主题团日活动,团(工)委书记上团课活动,实施基层团干部专项培训计划,切实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三是严格管理。在培养和锻炼中促进团干部不断成长。大力开展作风建设,培养团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制度建设,推行团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团干部调研日制度、团干部联系困难青少年群体制度、年终量化考核责任制等,形成了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二、2012年工作思路
(一)做好志愿人才队伍培养储备工作。对志愿者进行素质提升和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志愿者管理人才队伍和骨干人才队伍,建立应急服务、扶老助残等专业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怀柔区志愿者联合会作用,努力提高全区参与志愿服务人员比率,使广大志愿者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关键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十二五规划;人才家园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研究》(SZ2010211);课题组成员:王华、杜稳灵、张永翊、吴树华、刘树君、王肖蓉、赵洁琼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从现在起到2020年,河北正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未来10年中,河北能否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根本靠人才。因此,河北省要想发展必须将人才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人才战略,增强人才资源储备,提高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河北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河北省人才工作机制现状
据2009年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资料,到2009年底,全省人才总量达到660万,人才规模居全国前列。但“大”并不等于“强”。总体上讲,河北省人才队伍实力、活力和竞争力仍然较弱。省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所李建国指出,河北不缺乏一般性人才,缺乏的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据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高级职务的15万人,仅占9.56%。技术工人仅占在岗职工的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高技能人才28万,与北京100万、天津38万相比有较大差距。河北现有人才结构、布局也不尽合理。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看,到2008年河北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170.88万。其中75.6%集中在各类事业单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等行业,而真正在科研、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的人才不足30%。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近年的一次综合排名,全国31个省市区人才竞争力排名中,河北省在人才规模方面位居第10位,在人才教育投入方面居第7位,高等学校数量居第3位,科研院所数量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与此不相称的是,河北省在人才素质方面排第18位,在人才科技成果产出方面排第17位,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排第25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出份额排第22位。
二、河北省人才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建设创新型河北,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强化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禀赋优势,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同时也要关注目前人才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才能推动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目前河北省人才工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政策开发力度与京津冀经济圈发展不匹配。京津冀大都市圈是继长三角大都市圈、珠三角大都市圈之后的第三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将成为带动我国北方未来5年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但河北与京津及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强,留住和吸引人才的力度还不够,创新点不多,一些政策还落实的不够好,并且人才的具体政策缺乏协调和配套,制约了各类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
(二)人才公共服务机制滞后。河北省人才公共服务机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人才工作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后顾之忧较多。河北省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资源环境、生活条件和水准与京津相比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仍然没有形成强大的聚才、引才优势;人才发展空间和创业平台还不够广阔,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洼地”聚集效应不够明显,难以吸引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三)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从河北省出台的众多人才开发培养相关文件中可以看出,对人才培养的渠道更多地依靠政府的主导,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级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距离“政府资助、项目带动、企业主体”的科学培养模式相差较远。人才开发培养优惠政策较多的集中在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忽略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注重对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忽视了对创新型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实用人才的培养;看重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冷落了对本地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四)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河北省引进的人才中,主要以中低层次为主,高级人才比较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适用型效益型人才短缺、创造开拓型和管理人才短缺,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总量偏少。缺乏吸引人才的有利环境,对人才的引进不足。另外,河北省培养的高级人才绝大多数流入京津地区,且大都处于年富力强的最佳时期,结果是河北的高等教育提升了京津的人力资源,促进了京津地区的经济增长,而河北省则形成了“人才洼地”。
(五)缺乏人才工作保障机制
1、对科技型人才的开发投入较少。从各省市的比较看,河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低于北京、天津、山东和辽宁等环渤海省市,与发达省份江苏、浙江省相比差距更大。与河北相邻的中部省份河南省相比,河北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也低于河南省。可见,无论从环渤海区域看,还是从沿海发达区域和相邻的中部区域看,河北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规模均较低。与环渤海区域各省市相比,河北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处于最低水平。
2、缺乏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现行的人才激励制度仍沿用传统干部考核制度,在激励标准上线条较粗,量化较少,激励机制作用体现的不够明显,并且收入分配与业绩贡献没有挂钩,不能按贡献拉开档次,不能很好地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晋级晋升上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三、创新河北省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路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资源政策法规体系。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完善人才流动政策,进一步健全包括人才流动、人事关系、就业促进、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大都市圈合作,促进人才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行业等之间的流动,促进人才流动合理、有序,推动知识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另外,健全并有效实施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统一人才与职业准入标准,实施各地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实现京津冀三地教育、培训、考试资源共享。
(二)建立人性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创新人才的服务机制,重视“才”,还要尊重“人”,要在充分了解人才的心理需求、价值观的变化及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为人才提供有效服务。一是积极营造人性化的发展环境。切实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创造一种“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发展的空间,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二是完善人性化的配套机制,切实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在内的相关配套和完善的服务,适应河北省“十二五规划”建设“人才家园”的要求,完善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体系,建立起人才工作的长效机制,营造宽松的政策、生活、人文、社会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的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不断积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重使用轻培养的状况,就要创新人才的开发培养机制,开拓思路,努力形成一个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人才个体自觉参与、培养模式灵活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培养对象多元化,建立多层次人才梯队,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加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改善人才结构并形成梯队;二是培养方式多元化,提倡“终生培养”,积极开拓教育培养的新思路;三是培养内容多元化,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现代技能并重,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人才既有过硬的本领,又有健全的人格,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发挥教育对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河北省要继续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扩大人才总量。同时,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另外,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建立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吸收借鉴国际化的人才知识结构,探索实施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还要加强市场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适当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专业种类的培养规模。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要紧跟时代要求,实施动态调整。
(四)打造新型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巨人计划”,推进重点引智工程,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两院”院士的合作,加强河北省院士联谊会建设,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现人才引进多级延伸。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建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招引力和凝聚力来吸引人才。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尤其是对高层次、复合型、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进一步深化柔性引才的观念,加大柔性引进人才的政策扶持,使人才引进政策更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五)健全人才工作保障机制
1、健全多元化、市场化的人才开发投入保障机制。随着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要探索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投入模式,不断加强人才投入的绩效考评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围绕河北省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河北省科技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和强度,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制定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对各部门掌握的专项资金应加以集中使用并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科技投入模式,实现政企、科研和金融机构的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完善人才开发保障体系,为提高河北省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提供资金支持。
2、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要建立责、权、利相挂钩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质奖励,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将人才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及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直接挂钩,鼓励引导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获得一流报酬,如鼓励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技术、科研成果、发明、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对特殊人才可采取年薪制等特殊的分配方式。允许人才兼职兼薪,实现人才收入构成的多元化;强化精神鼓励,大力表彰和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人才,继续完善人才表彰制度,定期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强化事业激励,用跨越发展的事业来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
1 退休人员的基本思想状况
1.1 思想积极向上的主流趋势 退休人员大部分的思想状况还是积极向上的,对于远离工作岗位的事实也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长期奉献的工作岗位,但是对于工作岗位的关注仍旧是持续的,也仍旧愿意为曾经供职的企业或者单位在必要的时候贡献自己长期以来掌握的技术和政治经验,同时大多数的退休人员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对于退休以后的政治和单位安排有比较好的服从意识,同时能够与基层站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而那些对退休安排不与服从或者在思想上不能保持积极的退职态度的退休人员在退休人员中的比例还是占少数。
1.2 生活待遇的期望值增大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不断改善,退休人员大多以一生的黄金年龄在岗位上奉献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因而参与了国家建设的他们对于生活待遇的期望也随之增大,希望能够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在思想政治角度,退休人员非常关注国家对于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待遇方面给予保障,希望能够得到安享晚年的医疗卫生待遇、生活条件待遇、文化娱乐待遇、交通出行待遇等等方面,因此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期望值是比较大的,也同时希望国家的养老待遇能够切实落实。
1.3 政治待遇的认可度较高 退休人员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曾经的工作单位或者企业在政治参与度上都是能够基本做到保证退休人员一定的参与度的。也就是说,国家机关或者企业的退休管理部门对于退休人员关注单位的政策大事、重大变革还是提供了较为畅通的路径,甚至在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业单位中,还会邀请部分的退休人员参与到企业的政策制定或改革推进进程中,这充分保证了退休人员还能够对曾经工作的单位有所贡献,以及能够保证其对于原工作单位的建议和意见有发表的途径。
1.4 自身健康状况的倍加关注 退休人员多半已经进入了易发病、多保健的老年生活,而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本身较高,因此退休人员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或者可以确切定义其对于健康的忧虑比较多。而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条件的健全程度、医疗保障的实现情形都成为退休人员关注的重中之重。除了这些国家的医疗政策之外,退休人员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增加,加之空余时间增多,退休人员会投身到健康投资的大军中,一方面包括精力的投资,例如健康锻炼或者健康食疗,另一方面是金钱的投资,例如保健品购买等。
1.5 思想偏激的可能性大 现已跨入退休人员的主流是经历过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也长期保持着计划经济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因此对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颇有争议的社会现象不能认可,甚至会出现极度鄙视的状况,加之退休人员突然从奉献了多半生的事业上退下来,有部分退休人员不能够快速转变生活方式,较易出现孤独感强烈,缺乏归属感的情形,此时更加容易出现思想偏激、态度激进等问题。于是不能够冷静的处理,容易引发退休人员的心理问题。
2 加强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2.1 切实落实两项待遇 所谓两项待遇,在前述分析得知,包括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一方面,退休人员生活待遇期望较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老年人消费也呈现多样化和品质化,因此需要在政策上保证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完善健全,解决退休人员物质养老的后顾之忧,没有养老的物质负担,在物质养老的部分要着重关注老年医疗政策的落实情况,强化医疗费用的报销机制,以满足退休人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另一方面,退休人员对原工作单位一般仍旧较为关注,因此需要建立有关的沟通渠道,保障退休人员仍然想要参与到原工作单位的主观意愿。
1 全人教育:不是新药料,但是新配方
无需讳言,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很难做,也很难取得明显的突破。客观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的职校,这一类的困难只有程度上的差别。那么,从主观上找原因,是我们中职德育工作者分析问题和反思自身的重要方面。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不太好的倾向:现实中,一些学校打着改革的旗号,一见别人的提法或经验,就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似乎别人的东西就是好的。于是将别人的东西挂为招牌,只靠这招牌来行起死回生的治疗,而实际上却毫无成效。这样的文字游戏式的改革,其实是表面上的激进,骨子里的保守,或者说是拿改革之名来掩饰落后之实。
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无论其内涵的理解和外延的实践,于我们都是并非陌生的,甚至于说,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不仅仅是似曾相识,实际上是不意而至身体力行着。所谓不意而至,是说我们虽然没有竖着“全人教育”这样一面旗帜,但无论从教育思想、方法、策略和技巧上,我们已经提过的和正在做的,与“全人教育”的要求是不谋而合,殊“名”而同归的。就笔者所了解,在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中,如素质教育、生本教育等新型的教育理念,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在践行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事实上,我们一贯地坚持,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职业技能,教会他们如何发展职业技能,使学生有能力融于社会,还要使学生得以开发自己的潜能,把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笔者所在的职校,相继提出“学会做人须厚道,懂得办事有专长”、“育人须厚道,教学有专长”等口号,以传统的道德品质“厚道”作为校园文化的起点,对“厚道”在职业、交际、生活、竞争等现实境况中提出拓展的要求,并与现代职校学生的特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全力培养学生的“厚道”品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专长”,使学生成为品技双优、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可以说,在实际工作中已经体现出来的德育追求和德育实践,在绝大多数层面是与全人教育理念重叠和交叉的。笔者以为,还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我们在借鉴全人教育模式的时候,不必迷信它为新药料,寄望于立即就取得神奇的效果,因而弃故求新,用全人教育来取而代之,而是将其视作新配方,为我所用,以便更科学合理地调整本校已经蕴育的德育因素。
2 固本创新求发展
全人教育对中职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可借鉴的地方,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教育目标与原则方面:同样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更强调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体,以充分发展学生潜能及培养完整个体为目标;第二,教育内容与形式方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下,除了我们所注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外,强调社会实践、美育、职业、事业及情绪等综合因素,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所关注的内容全面且有统筹,同时顾及思维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的学习过程;第三,教育组织与资源方面,在我们所重视的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育人环境外,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和运作,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作为,提供师生所需的教学材料与行政资源,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职德育格局。
从全人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看,对于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实践性方面更有借鉴意义。全人教育理念下所期望的学生,包括:(1)自信心: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肯定自我(认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预应问题(技能);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情意);积极、乐观、主动进取(态度);(2)人文情:知足感恩、关怀社会、尊敬自然;(3)包容力:尊重、宽容、欣赏他人;互动、互信、互谅;群己和谐、团队合作;(4)国际观:国际视野、全球胸襟;外语能力、信息能力;无疆界学习、跨文化融合;(5)竞争力:专业素养竞争力、逆境生存竞争力、人我共荣竞争力。
可以看到,这些教育内容,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是完全涉及的,但我们有失于随意,因而规范性不强;有失于宽泛,因而针对性不强;有失于明确,因而短期化或应景化现象明显。可以说如此清晰,如此具体地描述成才远景,我们没有做到,借鉴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能对三年中职德育工作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
关键词:高速公路 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发展,需要回答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发展是为了什么,对于高速公路企业来说,发展就必须从最广大的职工群众做起,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谋求企业的发展,要满足职工对于发展所提出的愿望与物质的需求,要让职工在参与高速公路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并拥有享受财富的权利。
首先从内涵上来说,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的肯定,也就是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其次是一种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的价值取向;再次,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文关怀,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合理地运用人,要关注人的生活环境,并对其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保持着一种善意的关怀。
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现如今,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文化的融合等等因素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人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社会创造者,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从人的角度而生存发展的。因此高速公路部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高速公路企业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思考其本质的要求。
2.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高速公路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也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对象是人,出发点与归宿也是人,所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在最近几年里,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是十分重视的,而这一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很多利益主体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形成、变化与发展,也逐渐地复杂多变,这就要求现今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采用过去固定的模式,要适应人们思想的多变,只有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才会有效果,才可以指导人们去有效地开展生产实践活动。对高速公路企业来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希望先进的思想可以反过来指导职工的工作实践,最终在工作上取得进步。
三、加强和改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
1.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要求就是价值引导,而现在高速公路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引导职工树立起能力本位这样一种价值观念,要推动职工的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要帮助职工克服自身的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类的思想。
2.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人文关怀。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一就是人文关怀,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解脱其心灵中的障碍,这也是调节环境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建立“以高速为家”这一理念,让众多的职工和干部都为了这个“家”的发展与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大力提倡这种“家”的文化,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对于促进构建和谐企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需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因为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强职工工作的能动性。合理的激励机制离不开“能者上,不能者下”的用人制度,因为这个制度可以激发职工的创业的热情,除了这个用人制度以外,还需要对收入的分配进行改革,要体现出“奖优罚劣”这个原则,不断地帮助职工提高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建立起一个科学并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4.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职工的素质是因为高速公路部门的发展需要依靠职工的支撑,发展的业绩也是由职工来创造的,而这也是将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和发展观、业绩观这几点统一的。所以必须要明确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要了解人才资源才是高速公路部门发展的第一资源。推动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而学习则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一个必经之路,所以要重视对职工的资源开发,建立学习型的企业。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去开展高速公路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单位的职工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才可以顺应着社会的发展需求,才可以真正地推动高速公路部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
[2]徐惠彪.以人为本,打造和谐设计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J].世纪桥,2010(1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