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组织设计论文

组织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组织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组织设计论文

组织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本标段的主要工程内容为隧道基坑井点降水、隧道基坑开挖、隧道抗拔桩地基加固、隧道主体混凝土工程、隧道防排水、变电站、泵站、K1+839~K2+940区域内地面道路和有关的污水处理、雨水管线工程。根据业主的总体工期要求,本标段工程定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开工,2013年3月27日竣工,工程施工工期为300天。参建单位为中铁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2)本标段工程的施工组织机构有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工程技术部、计划财务部、安全质量部、环保办公室、物资设备部、工地实验室、综合办公室以及各个施工队伍。

(3)依照本标段的具体施工情况,将本工程分成了3个区段。K1+839~K2+290施工区段的任务是该区段的基坑井点降水、基坑的开挖、边坡的防护、抗拔桩的施工、隧道底板、主体混凝土的施工、隧道防水的施工和隧道变电所、泵房站、隧道顶的覆土回填。K2+290~K2+610施工区段的任务是该区段的基坑井点的降水、基坑的开挖、边坡的防护、隧道底板、主体混凝土的施工、隧道防水的施工和隧道覆土的回填。K2+610~K2+940施工区段的任务是该区段的基坑井点降水、基坑的开挖、边坡的防护、隧道底板、主体混凝土的施工、隧道防水的施工以及泵房站、隧道覆土的回填。

(4)把安全施工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严防重伤或死亡事故的发生。争创省级安全文明施工工地和文明施工样板工地,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具体的文明施工管理办法,并且在环保、绿化等方面都要达到国家相关的标准。

2协调工作的几个要点

(1)做好该标段工程的平面布置调配工作,该标段工程施工场地可以分成3个区域,场内生活区和办公区设施有: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住房、管理人员办公室及会议室、食堂、洗浴间、卫生间等。生产设施区有:材料堆放区、砂子堆放区,砂浆拌合站、钢筋加工场、临时弃土场、配电室、消防库、门卫、洗车场等。

(2)交通导行措施在修建施工便道时,应节约成本,充分利用工地外的道路,修建的施工便道和工地外的道路相同,满足工地内行车、运料和弃土运输的需要。本标段工地修建的施工便道的宽度为5米,每隔200米的距离建设30米的错车道,以方便安全和文明施工。

(3)安全管理及环境保护措施本工程地处郑州市森林公园附近,施工范围比较小,加之前期还有其他工程正在施工,施工区域内施工单位很多,人员比较复杂,因此,施工中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日常管理,定期给施工人员开展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教育,是人人都意思到安全和环保的重要性,自觉自愿的遵守相关的安全、环保规定。

3本标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几个难点及应对方案

3.1施工组织设计的难点

(1)本标段地下水水位较高,隧道基坑开挖深度大,基坑开挖必须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基坑底以下1m,施工降水决定着基坑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施工降水为本工程的难点工程之一。

(2)本标段的防水施工较为系统复杂,防水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本标度隧道的工程质量,严重影响着该隧道工程的运行安全和使用寿命。所以,本标段隧道的防水工程体系的建设是施工的一个难点。

(3)隧道长,地质不良,工程内容全面,工期压力大。本标段隧道长度约1.1千米,并且该隧道的施工区域地质状况比较差,土质松散,结构稳定性差。特别是采用明挖法施工,工作面狭窄,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完成隧道施工任务十分艰巨。

(4)本标段工程的工期短,场地狭小不利于施工的展开。隧道主体结构施工工期紧,在6个月时间内完成隧道基开挖、防护,隧道主体混凝土浇筑及隧道防水工程,在1101米的狭长地带完成此工程存在一定难度。

3.2应对方案

(1)项目部组成一个以项目技术总工程师为负责人,工程技术部门参加的施工降水领导小组,主持降水方案的研讨,负责降水效果的沟通和降水措施的制定。开挖后通过既有降水井,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较准确地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根据水位变化情况调整开泵时间及开泵数量。

(2)在工程的防水施工方面,处理要做好一般的雨季防水施工措施外,还要增加几点防水措施:在整个施工周期内,工程管理人员应随时掌握当地的天气情况,根据天气情况对工期进行调整;提前预备好防水的材料和设施,以备不时之需;由于本标段地下水水位较高,在进行基坑开挖时,应提前做好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下的处理预案,一旦出现漏水情况及时的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制定雨天交通管理办法,方便工地内的交通疏导。

(3)必须细化隧道的施工组织方案,对控制工期的地段采取减少分段长度、增加设备投入,加强施工组织与管理、采取科学的基坑开挖防护方案等措施。

(4)必须合理划分施工区段,组织好施工场地内的交通,多开工作面来解决工地狭小的问题。

4结语

组织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投标、签订承包合同、施工准备和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性文件,提出工程施工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安全控制、现场管理、各项生产要素管理的目标及技术组织措施。它既解决施工技术问题、指导施工全过程,同时又要考虑到经济效果。它不断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着作用。每一项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

工程造价,即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从工程承包的角度出发,是指工程承包单位、施工企业按照承包合同约定,完成施工任务,业主应当付给的工程款即建筑安装工程价款。工程造价的确定,是以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并综合考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施工设备的配备情况、施工任务的饱满情况等诸多因素。合理地确定工程造价,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尽量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相互确定的关系

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同等重要,但二者并非相互独立的,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确定的关系。工程造价是由施工组织设计确定,工程造价的高低除了与预算知识有关外,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方案的先进与否,不同的施工方案所反映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才能做出正确的工程单价,确定的工程造价才合理。而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同样影响着施工方案的优化。要做出一个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人员还必须借助于工程概预算知识,如在施工布置、设计合理而施工方案不同的情况下,除方案本身的优劣外,工程造价计算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方案的优选。笔者试就工程预算中基础单价与部分工程单价的确定,来探讨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之间相互确定的关系。

2.1基础单价

2.1.1材料预算单价

材料费一般占建安投资的60%左右。水利水电工程的外购材料如能选择合理的采购方案,将对保证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材料采购方案与运输方式的选择,必须以满足施工强度和有利于降低成本为原则,由施工组织设计分析比较确定。当材料采购方案一经确定,施工组织设计需进一步规划材料仓库的布置。材料仓库的布置以减少材料场内运输、减少材料场内二次转运,方便运输为原则。

2.1.2风、水、电预算单价

在充分理解招标文件、仔细勘察现场后,施工技术人员对工程的施工总布置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规划,施工用电、水、风系统的整体布置就相应地确定下来。业主提供的高压电网接线点至现场各施工点最后一级接线点之间的电路布置,确定了施工用电的预算单价。施工用水价格的基本部分是基础水价。基础水价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所确定的高峰用水量所配备的供水系统设备,按台班产量分析计算的单位水量的价格。此价格与生产用水工艺要求及施工布置有关,如扬程高、水质需做沉淀处理等方案措施有关。施工用风可用固定式空压机或移动式空压机供给。根据预算单价的比较,前者单价低,后者单价高。但前者具有供风量大、可靠性高、成本低、易适应负荷变化的特点;后者具有机动灵活、管路短、损耗小、临建设施简单的特点。此时报价人员可建议施工技术人员在保证风压和风量的前提下可采用由多台固定式空压机组成的风厂为主,适量的移动式空压机为辅的集中供风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确定基础单价时,报价人员与技术人员需密切配合、不断沟通、及时交流、相互反馈信息。既有利于方案的优化,又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2.1.3砂石料单价

水利水电工程砂石料单价的高低,对工程造价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单价计算必须有可靠的地勘、试验资料。施工组织设计中对料场的规划、工艺流程的确定、加工系统的布置一定要合理、科学和先进。

2.2工程单价

水利水电概预算定额与施工组织设计是相互配套的,对于同一单项工程,如果采用不同施工方法,在概预算定额中就会有不同的人、材、机消耗与之呼应从而得出相应的项目单价。以土方工程为例,根据施工组织设计,选定土方开挖方法及运距,选用土方开挖机械设备的类型、容量及相配套的运输机械吨位,这些都确定后,即可套用相应的定额子目,从而算出土方开挖单价,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1986年版)土方工程中,不同容量挖掘机配备不同吨位的自卸汽车运输,单价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工程预算的相关计算要看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相关数据确定哪种方案比较经济合理,再结合施工企业机械设备装备情况,以提高机械的效率为目的选定最优的土方开挖施工方案。现以国内某一工程坝基土方开挖为例,分析比较不同的施工方法,产生不同的单价,分析可知相同容量的挖掘机配不同吨位的自卸汽车运土,吨位大的自卸汽车土方单价高;同样吨位的自卸汽车配不同容量的挖掘机运土,容量大的挖掘机土方单价低,这涉及到一个机械设备是否配套、机械效率高低的问题。施工组织设计根据工程工期进度、施工条件来配备施工机械,工程造价的相关计算又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3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对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意义

(1)保证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质量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的好坏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关键,加强设计的编制质量对确定工程造价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设计工作做得不够深入,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带来很大的麻烦,同时也为合同的正常执行带来困难。因此,在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中,施工方案的选定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决定,而应当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认真的比较讨论,从技术经济两个方面综合评定。

(2)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基础。施工方案的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中心环节,工程造价能否得到控制,首先取决于方案是否优良。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有时也可以博采众长,形成新的、更完善的方案。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既可以提高生产力,又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比如:碾压混凝土筑坝,大体积混凝土通仓浇筑及用土工布、土工膜代替土石坝反滤料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即可加快施工进度,节省材料消耗,减少设备数量,又可降低工程造价。在设计中,应大力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降低成本提供主要手段。

4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具体措施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归根结底是工程造价管理的范畴,是经济与技术统一的管理过程。搞好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造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周密组织施工、施工方案优化、工期总进度计划安排、机械设备效率的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工程建设成本降低,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得以实现。具体的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措施有:

(1)掌握准确的基础资料,熟悉定额涵盖的内容。

(2)要认真研究图纸及各种技术资料,对工程的每一部位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方案的确定时,应先比较施工方案的经济合理性,尽量选用较经济的施工方案,以达到控制施工造价的目的。

组织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定额关系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是反映建筑工程实体施工过程每一分项工程或每一结构构件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标准。它是施工图预算、工程承包合同价和工程决算价格计算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之一。而预算定额是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以目前多数施工企业机械装备程度、合理的施工工期、施工工艺、劳动组织为基础编制的每一分项目工程的消耗量。但项目施工中有些特殊情况,即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不一定与预算定额规定的模式一致,正如目前在预算定额中规定“……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等内容。例如湖北省土建工程预算定额中,关于人工土石方工程量计算规则规定:

(1)人工挖基糟、挖基坑、挖土方,需放坡或支挡土板等按施工组织设计规定计算,如无规定时,按定额规定计算;

(2)基础工程施工需要增加的工作面,按施工组织设计规定计算,如无规定,按定额规定计算;

(3)土石方运输工作量计算,如施工组织设计规定有运距,按该运距考虑,如无规定则按定额规定计算等等。这就明确了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预、决算中的合法性。

二、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与其工程造价有着密切的关系。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有: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分析、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图。其中“施工方案”的确定,如:施工机械的选择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方法的选择、主体结构的施工工艺等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预、决算价格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满足工期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案是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

三、重视施工组织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需要

实际工作中,无施工组织设计常常引起工程决算的经济纠纷;施工组织设计流于形式或者虽有施工组织设计,但对其中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未进行严格审查、监督,同样也会引起经济纠纷。在投资来源发生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施工组织设计不仅是组织施工、指导生产的文件,而且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内容。因此,应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查工作。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与预算定额相结合

预算定额具有“整体上的通用性和个体上的不融合性”的特性,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熟悉和掌握预算定额并与预算定额相结合。具体做法是:

(1)熟悉预算定额采用的施工方法。预算定额分部工程说明中,通常明确规定了采用的施工方法,对于那些预算定额中提到“……应当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规定计算”的内容,应注意其施工方法和现场条件等内容的设计。

(2)熟悉预算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预算定额每一个分部工程通常明确规定了工程量计算规则,而有些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和施工方法直接有关。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中对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相关的工程内容应有明确的规定,便于直接套定额或调整换算后套定额。

(3)掌握预算定额中有条件限制执行的项目。如:材料二次搬运费在“其他直接费”中已作了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列场内二次材料搬运费;预制构件运输定额一般要求从堆放地点至安装地点一步到位,也不允许取材料二次搬运费。但是,确因施工场地狭窄、地形限制必须二次搬运时,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给予部署,并得到业主认可才能计算。

(4)重视特殊工程的机械配备。对于特殊形体的工程,其机械配备超过了定额规定的范围时,应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对于那些结构形体并不特殊,但由于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特殊情况,超过了定额规定的机械类型和功能时,也应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应与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同步

施工图预算是指按照特定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完成项目施工所需的预算价格,而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指为完成该项目施工而确定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一旦某施工方法有变更,则施工图预算相应部分的价格也应随之调整。如地基土方处理时,施工组织设计因地下水位线需设置泵、井等进行排水、降水,施工图预算中应列出相应的预算量、价。又如施工组织设计考虑了整体安全防护,则施工图预算中,也应计算相应的内容。总之,施工方案的变动会影响到施工图预算价格的变化,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施工图预算应同步进行,以利于控制工程造价。

一般说来,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可以看到对施工全过程的安排。因此,施工企业应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作;项目业主应当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评审、监督。

组织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入手,通过对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和影响红织结构设计的科层取向和技术取向的辨析,提出我国高职院校组织结构扁平化、柔性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改革趋势。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组织是指为达到一定的职业教育目的,在一定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根据一定的规则,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机构、结构及其管理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大多由中专、职专、专科等学校合并或升格组建而成,其内部管理体制大多沿袭原有体制或参照本科院校的模式,近年来虽经改革,但许多学校仍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仍未真正摆脱机构重叠、职能交叉、队伍臃肿、互相推诱、效益低下的困境,体制性的障碍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上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其中在内部组织机构上存在缺陷不容忽视,主要是组织结构设计未能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深人研究,其科学性、合理性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当意识到组织结构是组织管理活动的载体,高职院校管理创新必须以组织结构创新为保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适应产业和区域经济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双师型”教师队为支持,以产学结合为方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产学结合等方面具有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特点。

1、专业设置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最为直接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其专业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社会对岗位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要体现它的灵活性、多样性,这同时就预示了在专业设置和管理上的复杂性。

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要求上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以职业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来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就如加拿大CBE/DACUM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Conpetency一BasedEduca-tion),来开发课程(DvelopingaCurriculum),这要求在教学上有更大的灵活度和开放度。

3、师资队伍的“双师型”

与普通高校相比,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较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本专业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或技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密切和社会的联系,通过教师的实践培训和引进,建设一支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4、产学结合与“双证制”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高职办学的重要环节,这就强调社会参与,体现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原则,较好地解决了实训基地、兼职教师、毕业生出路问题。正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的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与其它类型大学的特点,要求在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设计上要有更大的捷变性、开放性、社会性,以适应学校的培养目标、特色办学、发展战略的需要。那么现有的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是否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特殊需要呢,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现有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设计进行辨析加以认识。

二、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辨析

目前高职院校组织结构分为四类:第一种类型是单级型,即“大学一学系”;第二种类型是校系两级型,即“大学一职能部门一学系”;第三种类型是多级型,即”大学一职能部门和学院一职能部门和学系”;第四种类型是距阵型,即“大学一职能中心与学系的距阵”。

1、单级型组织结构

A种组织结构,由学校一级直接指挥和管理基层级的活动,一般不细设具体的职能部门,系一级没有自。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命令统一,指挥及时,责任与权限明确。缺点是校领导管得过细,权力过于集中,要求领导者知晓学校一切工作。

2、两级型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在校领导层下设各职能部门,校领导层将具体专业性的指挥权委托给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有权向下级下达指令,下级必须执行。其优点是分解了校领导层的具体指挥工作,便于决策层集中精力研究关系全校大局的战略性问题。缺点是容易形成多头领导,命令不统一,互相协调困难。

3、多级型组织结构

这是一种分权的组织结构,学院在大学内享有较大的自。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级职能部门和人员在业务范围内对下级进行指挥,下达命令,并负全部责任。下级职能部门和人员作为上级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对其提出建议,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其优点是既能使领导者适度下放权力,又能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缺点是各职能部门之间分工往往界限不清,单一职能机构难以完成综合性的管理任务,容易产生难以协调配合、推诱扯皮、效率不高现象。

4、距阵型组织结构

距阵型组织结构是针对同时进行多项目管理时的应用,这种结构是在校领导层下设置学系,同时再设若干职能中心(中心设负责人),学系或中心的人员可以在学系和中心双重任职,受双重领导,学系和职能中心形成距阵结构。其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可发挥高职院校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缺点是由于领导关系的双重性,容易造成效率不高,职责界限不明,易产生矛盾,需校级领导层经常协调等问题。

通过以上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辨析,高职院校应采取哪一种的组织结构类型没有统一的标准,每种类型都有自身的优缺点。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从单级组织结构到多级组织结构再到距阵组织结构,实际上是从集权到分权,从制度管理到个性管理,其中蕴涵着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变化,或者说是从科层取向与技术取向矛盾冲突的变化过程。那么,科层取向和技术取向在高职院校组织结构设计中是否可以融合,其融合的“度”对组织结构设计产生怎样影响。

三、科层取向和技术取向的辨析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在组织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系统的组织制度犷运用制度来管理。因此,科层取向是指以科层体制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这种科层化的管理注重统一性和服从性,突出行政领导的权威,强调的是纪律与控制。与科层取向相对应的是技术取向。技术取向注重个性的成长和发展,鼓励自信、自尊和满足,突出组织成员的心理满足、交往行为、意见沟通。提倡组织中实行民主参与管理的领导方式,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科层取向与技术取向代表着不同的管理文化与价值观,它们之间的冲突是学校管理中的人文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冲突。科层取向在组织结构上是集权式、严格层级控制模式,只强调个人对组织的服从而不注重组织对个人的关怀,只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与强制性而不注重组织的人格化。技术取向组织结构把目光集中在组织中的“人”身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认识为基础的管理结构。在这种管理结构中,人被认为是既有丰富性、精神性、非理性心理意识的主体存在,人是按愿望、信念、意志行动的,在管理方法上,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判断、行为标准等,通过培养自己组织的组织文化来提高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很明显,科层取向和技术取向在价值取向存在着对立性。那么这种对立性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能否调和就是值得探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霍伊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取向与科展取向在科层组织内部可以同时并存。他们建立的模型是,以学校系统科层化与技术化的程度作为两个维度,将学校科层体制划分为4类:韦伯型,两种取向并存、互补,接近韦伯所说的理想型;权威型,强调以层级节制为基础的权威,纪律与控制是组织运作的基本原则;技术型,强调专业人员和位于科层组织中的控制者共同参与决策,教师在组织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大权力,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享有较多的专业自;混沌型,科层化、技术化指标都很低,组织动作处于混乱、冲突之中。用这种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现实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只是处在某一种发展状态,或者科层化更多一些,或者技术化更多一些。科层化指标高,技术化指标低的组织结构就形成权威型管理结构,在此学校中,层级界限明显,分工明确,教师的专业自受到较大节制,感到较无权力感;科层化指标低,技术化指标高的组织结构就形成技术型管理结构,在此学校中,校长通常具有较多的非权力性威望,他们不太需要借助科层取向的强制性权威对下属进行控制,因而学校气氛相对比较民主、宽松,较少冲突;科层化指标低,技术化指标低的组织结构就形成混沌型管理结构,在此学校内部的疏离与无序同样严重,管理效率低下,教师积极性不高。

科层化指标高,技术化指标高的组织结构就形成韦伯型管理结构,韦伯型是学校组织中技术取向与科层取向(双重取向)互相融合的结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校管理模式。双重取向在学校管理上既保留科层体制的学校组织结构,又相应增加了教师的参与管理和专业自,并通过系统的法规条例加以保证。在实行双重取向的学校,往往同时存在两个权力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其一为行政层级管理,另一为专业自主管理。前一系统自学校领导层、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到普通的职工,由上至下实行层级控制;后一系统则由学系领导、教师及其它专业人员组成自己的层级结构,如专业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组织,进行自我管理,符合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捷变性、开放性、社会性的要求。这两个系统协同运作,共同实现对学校的管理。这种组织结构的学校表现出较强的人文特点和较少的机械性,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比较平等,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由的空气,法规对人们的行为更多的是起引导而非限制作用。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更多的是权威型的组织结构,这主要是高职院校因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基本是按照官僚行政组织模式建立起来的,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同时我国高校长期以来是以事业单位的面目出现,使得中国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同于其它国家,层级制度的存在使得大学的组织结构类似于政府严格层级的组织结构。随着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院校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发生改变,需在适应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其内部组织结构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物色、办学阶段、发展规模、发展战略,设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趋势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是必要的。

四、高等职业院校组织结构设计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师资结构、技能培训等都要求紧随经济发展步伐,适时做出迅捷的反应和调整,以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要求。外部环境激发学校内部变革,促使学校内部的管理结构必须能够支持这种由外到内的动态变化,灵敏地对未来难以预料的目标和任务做出反应。因此,注重分析高职院校的组织结构中矛盾因素,改革其中的不合理部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战略预示着高职院校不可能有统一的组织结构模式,但在组织结构的设计改革中会更加注重时代性、有机性、适应性、多样性的特点,趋向于结构的扁平化、柔性化、多元化、网络化。

1、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和信息的基点,通过减少管理的层次、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和信息失真,使组织的能力变得柔性化,以增强高校对市场和竞争的动态变化的反应,增强高校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适应性。扁平化可减少高职院校组织的层次,使学校决策部门尽量接近基层教师和学生,直接为教工和学生服务。它使得基层学术组织(学系或研究所)更加灵活和富有创造性,便于建立跨系、跨学科的研究机构。

2、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柔性化组织结构以缩小管理幅度并改善垂直沟通,管理者的角色不是指挥与控制,而是教导与树立榜样。决策权与控制权充分下放,同时它还促使组织成员跨越功能和事业单位的界限。一个柔性化的组织其决策是由一群具有相关经验与背景的人所共同决定并各自行使其不同的职能。组织容纳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避免决策专断;组织成员相互节制避免拘私行为;符合民主精神的优点。柔性化组织结构不仅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并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并提高组织的效能。

3、组织结构的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是一个行政组织、学术组织的结合体,每一种组织都有自己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会促使组织结构的多元化。高职院校的结构越是多元化,其调和矛盾的能力就越强。在多元化的组织结构中,可以随时根据问题成立弹性化的组合,避免专业分工带来的僵化与协调问题。因此,在组织结构可有稳定的组织和完成阶段目标和任务的临时性组织。它的优点是可以整合复杂和相互依赖的活动,能迅速回应立即对几种不同的需求,避免组织成员各行其是,提升专业人员的有效分配,提高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营造民主管理的环境与气氛。

组织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