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各大公立医院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设定的目标均是以“保值增值”为主,这种管理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医疗卫生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新医改方案的影响下,这种单纯以保值增值作为管理主要原则和目标的模式显现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公立医院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所以,对新医改背景下如何加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提高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将非常重要。下文就公立医院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和加强资产管理的几点措施进行分析。
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使用效率低
公立医院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主要表现在购置的很多仪器和设备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很多甚至长期出现闲置状态,难以在较短时期内回收建设资金。比如一台CT的价格从260万~2000万不等,若医院购买一台CT400万元,每天平均只有20人使用,那么CT检测收入约为4万元,扣除各种人工成本和材料消耗成本,一台CT的成本回收将非常困难,直接造成医院出现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另外,很多公立医院缺乏资源合理配置意识,购置前未进行深入、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与经济效益分析,导致设备重复购买,造成资源浪费,给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登记混乱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均设置有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限制,这些管理制度相对而言还不是很完善,而资产从申请、购置、使用以及最后的处置涉及很多环节,任一个环节的忽视都会直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比如,购入环节:医院在登记时大多只是登记购买和国家投入的资产,而对于一些无偿调拨或者社会单位和企业捐赠的资产则大多没有登记。报废处置环节:使用科室往往只强调实物的移交而对相关报废手续的完成不够重视等。
(三)国有资产管理执行缺乏监督,执行不到位
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相关规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均应由主管部门以及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或审批,比如,对外出租、出借资产,无论是财政资金购置还是非财政资金购置的设备,均应事先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取得的收入该上缴财政抑或是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支出。在实际中,相关的审批手续履行与实施的事后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加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整理并健全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好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首先必须有一个健全且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为理论支撑,如此才能够确保资产管理工作按照既定目标一步一步规范且顺利的开展。目前,公立医院均设置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但是大多数体制均存在人、事、资产三个方面监管混乱的现象。所以,在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之前必须要对已存在的体制进行有序整理,顺好医院所有相关人员的责权,尽可能使人、事、资产三方面的监管工作相互协调。然后在整理好旧体系的基础上对体制进行完善和健全,确保整个公立医院能够一如以往保持公益性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目的。
(二)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公立医院是一个为广大人民提供优惠医疗服务的重要团体。按照目前的体制,大部分公里医院的建设资金和运转资金大多均来自财政支出,可以说公立医院是一个国家政府职能在医疗领域的延伸,因此也决定了公立医院国有资产与企业国有资产性质的不同,是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但是,由于国家政策以及医院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公立医院真正从国家财政中得到的资金远远无法满足其发展需要,虽然有些医院能够通过自筹的方式满足运转及发展的需求,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多数医院的发展。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公立医院为了在激烈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均不断地增加各种检查或者服务项目以取得更多资金。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增值,但是这种以赢利为目的方式久而久之也直接导致了医患的矛盾,影响社会安定。所以,为了提高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医院应该适当的转变管理目标,将“保值增值”目标转变成为“保质增效”目标。简单来说就是以实现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提高为根本准则和出发点,促进公益化服务性公立医院的建成。
(三)对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各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该是现代社会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公立医院是一个国家政府职能在医疗领域的延伸,是为广大人民提供公益的重要载体,对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必然要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将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具体建设方法是:对医院所有部门所有工作(包括财务处理工作、物资处理工作以及药品处理工作等)的信息系统进行一次全面且深入的信息化集成,使整个公立医院所有资产的管理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复杂转为便捷,从信息的不流通转为相互共享,真正实现从根本上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的目的。
(四)提高医院资产管理透明度和监管力度
由于当前很多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监督力度和财务会计信息透明度不足的问题,因此直接造成很多医院盲目的购买各种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和仪器,以及在登记入账时账目明显不符等现象。这种现象直接严重影响公立医院的信誉,严重削弱公众对医院的信任。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使公立医院的国有资产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所有的保障资金能够真正发挥其使用效果,真正体现公立医院履行政府职能的性质,推动公众了解更多的医疗信息,提升对公立医院的信任度,使公立医院在激烈竞争中能够长盛不衰,必须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高医院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比如,根据新医改要求对《公立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修订,将公立医院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和相关部门监管和审计两个内容纳入制度中,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执行;卫生部门委托相关的审计机构按照标准要求定期对所有公立医院的财务会计信息状况进行审计,并将这些审计结果通过公告的方式让更多民众了解;医院内部督促相关医务人员要坚持做到自我监督和约束,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工作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对于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公立医院国有资产进行科学化、制度化以及标准化管理应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只有如此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公立医院国有资产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推动卫生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艳,王伟,吴长海,田园.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28(09):182-184
[2]肖高峰.对新医改后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0,25(07):845-847
[3]肖立萱.完善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1,10(09):962-963
1.设备及物资账实不符。
1.1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之前,医院物管部门对于报废的医疗设备、物资也有“重钱轻物”的思想
对申请报废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及时,没有制定报废审批制度,使申请报废科室无制度可遵循。报废时,直接从科室拉走,一些设备及物资无人记录,无人审核,报废物品长期堆积在仓库。另外,报废处理程序未与财务账务处理部门配合好,造成实物设备已经退回,但相关账目一直未清理,所以也造成账目数量多,实际使用少的糊涂账现象,使以后的管理监督工作难以开展。
1.2科室固定资产“入”无节制。
由于采购部门与使用部门沟通欠缺,对有些设备及物资使用情况不了解,大批量采购仪器设备且价格居高,科室之间出现需求与采购偏差,既浪费资金成本,又没有达到预期效率,部分医疗设备出现闲置。例如,住院部普通外科病区使用的一台监护仪,购入原值138000元,与其他护理所需监护仪使用功能一样,但购入原值高于其他类监护仪,出现成本浪费、闲置等问题。另外,一般设备成批采购,出现使用效率低,质量差的问题,例如电子设备中的打印机,对于医院医技科室,人员工作常常需要24小时在岗,24小时不停使用,打印机耗损大,所以对于医疗科室配备的打印机要求使用寿命长,质量有保证,功能通用简便。但也有不少科室反映,部分批次的打印机价格高,容易出现坏损,修理成本高,维修人员通常以旧换新,所以坏损的打印机还未维修就已经报废,科室账面又登记一台新打印机,造成设备上账就无“入”的限制。
1.3存在“隐形资产”,物品管理科室没有及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登记建账工作。
一部分设备及物资没有通过财务登记上账或是被拖延登记,这部分资产成为医院的“隐形资产”,造成一部分医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中包含一些接受捐赠的设备及物资。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给行政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由于使用科室与物管科室没有国有资产意识,认为接受捐赠的设备资产属于自有资产,没有及时上报资产管理部门。
2.未达账项申请报废。
会计范畴中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取得凭证的实际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且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的款项。与财务会计范畴相比医院的未达账项可以理解为:物管科室与财务部门取得资产凭证或者资产申请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与使用时间不一致,一方已经接收开始使用,而另一方尚未取得资产处理申请单或收据,从账目角度看形成“隐形资产”。由于以上“隐形资产”确实存在并一直使用,当毁坏或需要报废,申请科室报废时无账可查,所需报废的设备、物资滞留科室。例如在盘查核实部分医疗科室资产,显示盘盈一张转椅,但无账目记录,这时如果科室申请报废转椅,虽已到达报废年限,但是无法进行报废审批手续,从财务记账角度看,这把转椅就是未达账项申请报废。属于未达账项的设备物资,从账面上无法显示,不易发现,相关管理部门缺少对医疗设备及物资定期盘点核查。
3.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易耗品混合登记建立账目。
医疗设备一般包括医用电子仪器、激光仪器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其特点是原值大,维护成本高,流动较稳定;一般物资包括低值易耗品、药品、材料等,其中低值易耗品包括,办公用品、医疗护理用品、消毒工具、简单手术器具等,具有原值小、易消耗、流动频繁等特点。在管理建账时将两者混合记入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造成账目繁多,查询冗长、处置手续繁琐等,使日后的管理工作造成效率低,监管差。例如棉被、棉褥、电话机、工具等物资易耗品,每一项设备及物资应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当成批登记上账时,会计人员为了记录方便,将几十件物资归属于同一个资产编号登记入账,如果科室只报废同批次的几件棉褥,怎样把这几十件物资平均使用一个资产编号做报废处理,这也为报废工作造成困难,使工作效率减低,报废时间延长。因此,管理者应将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分开登记建账,区分报废处理。
二、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要求
早在1920年,美国就已开始培养组织医学工程人员,注重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1989年已有85%的医院具备医学管理工程部。欧盟每届会议都会表扬在设备管理、维修等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员。在国内,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通过《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并于2000年4月1日起施行,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促进了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新版的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大型医疗设备备案事项的监督检查,注重对使用单位的日常管理监督,对高风险产品建立可追溯制度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再评价、召回等上市后监管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2006年5月30号财政部第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施账目、清查、维护、统计、建档等职责,以及国有资产的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三、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
设备及物资管理机构及管理办法介绍201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在医疗机构率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现已逐步解决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混乱等问题,进一步实现医院医疗设备的优化管理,资产有效配置与使用,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供管理依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各种医疗仪器和设备共计资产价值6.85亿元,大型医疗设备有双螺旋CT、瓷共振仪、全身伽玛刀、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乳腺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ECT、高能高频多弹头微波肿瘤治疗仪、数字胃肠造影、数字减影仪、远程会诊系统、CCU和ICU、监护系统等当今一流设备。
1.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成立国有资产管理部实行集中管理。
由过去固定资产分散管理,即原来由使用科室、总务后勤部、医学工程部、招标采购部、财务部等多部门分散管理的工作,集中改为由国有资产管理部统一协调管理。国有资产管理部管理医院固定资产及其他低值易耗品账目。划分医疗设备及物资实物管理部门,由医学工程负责医疗器械维修护理及采购保管,总务后勤部负责一般医疗物资、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实物的库存采购及管理。减轻医院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对财务管理的压力,使其集中注意力在精细化管理及内部控制。其次,成立专属部门有利于责权划分,从整体统筹、协调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资产管理工作,同时有利于总务后勤部与医学工程部发挥科室优势,专注于设备器械维护与研发,以及库存物资管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管理监督医院固定资产变化动向,做到优化配置。
2.建立医疗设备与物资易耗品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及《自治区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医疗设备及物资采购、管理、处置等问题进行因的制宜的调查与研究,制定适合本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例如,对单价在1000元以上(包括1000元)的设备及物资划分为固定资产类管理;对单价1000元以内的器具及物资划分为低值易耗品类账,分开建账。按照医疗设备与一般物资的特点分类,分别编制医疗设备资产编号与一般物资编号,医疗设备处理要严格遵循国有资产报废处理条例,以优化配置,效率最大化为主,做不同的资产类别区别管理,有利于规范医院财务体系管理,使医疗设备及物资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便于核查监督。
3.加强医疗设备及物资盘点管理。
疏于医疗设备及物资盘查监督,是导致账实不符的主要因素,定期资产盘查能有效防止资产流失,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引起固定资产使用者重视。医院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院固定资产实地盘查,深入门诊、住院、急诊等部门盘点统计。由采购部门、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派出专人组成盘查小组,制定盘查办法,在实物盘查中记录盘查科室、数量、型号等。盘查结束后,由各科室负责人对盘查结果签字确认,各盘查专员总结汇报盘查中出现的问题,并上报盘查小组或国有资产管理部处理,盘查小组要认真负责并对盘查结果负责。
4.规范医疗设备与物资条码管理。
配套应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医院医疗物资的数字化管理与医院HIS系统结合,实施医院医疗设备及物资条码化管理,将每一项资产信息包含在每一个条码中,包括:原值、入库日期、型号、厂家、折旧等等,不仅有效减少了人员录入出错率,而且为医院节约管理成本。
5.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定期对医疗设备及物资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使用科室的物资节约意识,规范医院固定资产使用人员行为,提高设备使用者的素质,爱护公共设备。对管理工作人员每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物资管理的法律意识、专业技能培养,努力维护好国有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培养固定资产软件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日常业务。
四、结语
关键词: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流失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03-02
二十年来,我们在医改方面做了不少努力,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医疗卫生体制。各类医疗机构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医疗机构的补偿水平,缓解了多年“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局面,但“看病贵”、“看不起病”成了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
为了缓解“看病贵”、“看不起病”问题,有关部门及各级医疗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逐步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实行新合疗政策、药品收支两条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治理医药贿赂、实行单病种限价等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顽疾,必须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转变政府投资方式、调整公立医院结构,也就需要社会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一、社会资金进入医院成为可能
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公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要“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也就是进一步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对以公益为目标的公立医院和以赢利为目标的民营医院,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类管理,确保它们在医疗市场上各尽其职。
对目前城市医院的服务结构进行调整,对适合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任务的小型医院,下决心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一部分公立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指导下,引入社会资金进行改制。通过调整,形成既有收治疑难、危重病症的医院服务,又有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社区卫生服务;既有公立医疗服务体系,又有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渠道发展城市医疗服务的格局。
公立医院并不一定要由政府直接来管理。目前,大型国有企业现在正在建立相对独立的董事会,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引入外部董事。仿照这一制度,公立医院也可以设立董事会,作为医院的决策机构。从中国近年来实行医院产权改革的时间看,中小医院能迅速筹措资金摆脱困境,促使医护人员职责明确,各尽所能。
二、在社会资金涌入医院前,首先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社会资金涌入医院,投资双方首先要考虑投资收益,要衡量投资的可能性,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作为国有医院我们在吸收社会资金的同时,无论投资方是以资金、固定资产进行合作,签合同要考虑医院有形资产同时更应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首先要进行清产核资明确医院国有资产总额,其次是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结合自己实际工作,医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管理不善造成的流失
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管理松懈、管理无序造成的流失处处可见。比如原设备科库房竟然有未开封已到报废年限的外科手术器械;有些科室搬家只将能用的设备带走,剩下的就与己无关了;有时新买的设备过来却无法安装造成资金浪费;有些科室只管买新的设备旧的找地方堆放也不办相关手续;设备重复购买严重,还有管理不严、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出库手续不严格等问题造成流失,因此医院有必要进行医疗资源整合和规范物资管理工作粗放式的生产技术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流失
国有资产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国有资产行政管理机构全面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组织、运营、管理和监督职能,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没有理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并以行政权代行所有权、管理权和干预经营权,造成了国有资产使用时各方都要管,国有资产流失时各方都不管的局面。
(三)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产权制度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缺乏有力的法律保证,尤其是对行政权代替、侵蚀和干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做法缺乏法律的界定和约束。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完善的资产运营、资产流动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对一些国有资产流失的处置无法可依,制止不力。资产评估和中介活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资产评估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缺乏约束、监督和进行制裁的依据。
(四)科学的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形成,无形资产、土地增值不入账
医院无形资产尚未估计入账,医院权益无从体现,商标、专利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流失于账外。自然资源未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土地未被列入固定资产频频被蚕食侵占,流失严重。
(五)国家或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政策调整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比如在2000年以前国家鼓励联合办院或多种形式如租赁、出租等方式搞医疗项目经营,而2000年下半年国家下文取消部署医院各种经营形式,我院在清理十几个经营合作项目时,因违约责任而赔偿大量资金。
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首先要摸清家底
2005年8月经过对全院科室资产反复摸底后,院方决定对我院截至2005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进行大规模清查,抽调专人成立清查办公室,并委托陕西中信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本次清查。在清查核对资产过程中,出现如科室搬家、用房调整不及时办理设备调拨手续;无法维修的设备没有办理报废手续,继续购买新设备;房屋拆除没有任何手续等情况,清查组成员在原资产管理会计提供的资料基础上认真仔细核对每一笔出入库单据及发票,经过四个月不懈的努力,清查工作于2006年3月基本结束,彻底摸清医院现有资产状况,国有资产清查组和中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专项审计报告。
关键词:医院;资产管理;信息化环境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活动的重要保证,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卫生经济体制的改革,传统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已很难适应新时代背景下资产管理的需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不仅直接反映出一所医院工作效率、业务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标志着医院的发展状况和现代化水平。
一、传统医院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
目前公立医院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渐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严重阻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医院的运营效率。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管理账物不清
医院固定资产品种繁多,管理难度大。由于传统管理方式的不规范性,资产管理员的资产管理方式缺乏统一性,新老资产管理员观念的差异,造成资产管理方式方法的差异,也就导致资产管理方式随着资产管理人员更迭而改变,从而造成大量账务不清的存在。此外,医院固定资产大多没有标识,账面反映的资产规格型号多数填写不全或为空白,存放地点或使用部门大多与实际不符。这些情况都大大增加了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
(二)资产利用率低
由于传统的资产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调配使用机制,各部门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只顾局部利益,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造成了大量的资产重复购置或闲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隐性流失。此外,部门部分闲置资产未能及时上报医院,调配至其他部门使用,导致闲置资产虽功能齐全,却闲置至报废年限后,直接沦为报废资产,造成国家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科室资产管理混乱,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资产管理不仅是医院资产管理员个人的工作,而是医院每个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但传统的资产管理中,医院很少对医院一般工作人员进行资产管理方面的教育,使得一般工作人员缺乏“资产管理”意识,缺乏规范的固定资产使用、处理手段,导致医院部分资产被分配到各个科室后,设备管理与维护成为医院正常运营过程中很大的隐患。很多一般工作人员的不规范行为加大了后期资产监管的难度。如科室之间在不履行任何手续的情况下资产互借现象,部分工作人员随意丢弃即将报废资产和不能正常使用资产等现象。
(四)医院固定资产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如果没有严格的固定资产论证、购入、使用、清理、报废等规范流程及相应的规范制度的保证,就会造成购置随意性大、固定资产闲置、难以创造应有的效益、浪费国家资源配置等问题。前文所述各种问题中,大多问题的根源是资产管理、监督机制的缺失,以及相关人员缺乏按章办事的意识造成的。因此,医院应及时建立健全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医院职工教育、管理,为医院规范化的资产管理打下基础。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解决方案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针对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环境下,我们可以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院资产进行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一)数字化资产管理
针对前文所述各种状况,首先我们应对所有资产进行“普查”,摸清家底,然后依据以前的纸质资产账本,将所有资产信息录入计算机,对“有争议”的资产,通过咨询前任资产管理员、老员工等方式进行确认,保证录入计算机数据的可靠性,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
(二)资产管理责任到科室
对每一个科室建立独立的“资产账本”,将该科室的所有使用资产进行登记,拟定科室资产管理责任书,由科室负责人确认签字,明确个人、集体的责任与义务。由此规范资产使用人在使用资产过程中的“资产管理义务”,约束资产使用人协助管理资产。
(三)建立数字档案
对每一项资产按照其编号序列建立“数字档案”,记录该项资产的“前世今生”,每个使用阶段都需要使用人签字确认,直至报废。同时对每个科室的资产使用状况建立档案,将前文所述各科室“资产账本”及相关签字文件扫描后的电子文档归入其中。做到医院里的任何资产都能够随时查询到它所处的位置及“健康状况”。
(四)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 制度建设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成本管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31-02
财务管理是对医院有关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考核等工作的总称,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对保证医院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医院整体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医院要加强财务管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及制度为依据,建立健全一整套适合医院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制度。其中大的方面有资产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制度、绩效分析与评价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在上述制度下面,还应该分门别类制定细密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便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涵盖医院经营过程的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制定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是为了装潢门面,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是为了规范医院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制度要符合医院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为此,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应带头执行,为医院全体员工作出表率。医院的全体员工应按照财务管理制度之规定严格执行。医院对员工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应有奖有罚,以维护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二、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
公立医院的资产是指医院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包括国家拨给医院的资产,医院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购买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济法律认定为医院所有的资产。医院的资产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加强医院的资产管理,一要增强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医院领导和财务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处理好管钱与管物的关系。按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性管理和监督检查,从而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二要建立医院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医院的资产管理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建账立制,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医院资产核算总账、明细账、序时账、备查账,认真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记录与登记,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严密核算管理。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接受捐赠、内部转移以及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医院资产的处置包括医院对所占用的国有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要配置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的财务人员管理医院的资产,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三要加强资产管理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医院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机构应独立设置,直属财务院长分管。内部审计可以进行事前的资产采购预算监督,事中的资产管理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医院资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加强管理,改进工作。四要建立医院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医院要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三、加强医院的预算管理
医院预算是根据医院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医院收支规模的扩大、现金流量的增加以及经济活动的跨区域延伸,要求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医院预算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医院资源、实现收支平衡并协调医院各科室的工作。
(一)建立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
由医院分管财务的院长牵头,成员由医院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及各业务科室负责人组成。财务部门要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与各职能部门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保证医院的预算编制具有充分的群众基础。
(二)预算编制原则
医院应统筹考虑国家政策、改革方向、周边环境以及医院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编制。医院预算的编制,不外乎收入和支出两大块。医院收入预算的编制应客观可靠,该列入的收入预算的要全部列入,没有把握实现的收入,不能随意列入。支出预算应首先保证人员支出以及日常业务活动所必须的开支,然后,根据财力情况,安排各种基础设施、设备投资等项目。资金投入应向医疗一线、重点学科和核心科室倾斜。
(三)预算编制要科学合理
预算的编制要细化到部门、细化到项目,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在预算编制时要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收入的增减因素测算、编制收入预算。编制预算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合理安排,留有余地。医院应建立科学的现金流量预算,按照现金的流入量安排现金的流出量。
(四)预算执行的考核
执行预算要实行科室负责人负责制,医院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对执行预算的考核。预算一旦制定,就是一种刚性指标。各科室对预算下达的收入及支出指标,必须按季按月进行分解,其收入指标必须保证按期完成,并想办法实现一定幅度的超收;其支出指标应严格控制,不得随意突破;各科室在预算支出执行中如因不可抗拒的突发因素,应向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申请适当追加因素支出。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对执行预算好的科室应给予一定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对未能完成预算收支指标的,应给予一定的惩罚,并分析原因,促其改进。
(五)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和监督
财务预算的分析、评价是一种事后的纠正性或建议性管理行为,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此,预算执行要有时间表,便于监督,同时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
四、加强医院的成本管理
医院成本管理是全院、全员成本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成本管理组织。院长要亲自抓,成立成本核算专班,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成本核算人员。各科室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形成制度科学、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高效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
(一)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是建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形成集中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从成本核算的目标、任务、方法和要求上做出明确规定,划分成本核算单元,确认需要核算的成本项目,确认成本分摊的办法,统一各类数据的核算期和报送规范,明确成本报表的要求。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要制定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清查制度,实行医院内部计划价格制度,制定合理的消耗定额,健全原始记录和内部核算体系,制定开支标准,明确审批权限。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医院的成本核算实行数据库管理。
(二)完善医院内部的经济责任制
根据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需要, 建立成本核算的账户和帐薄体系, 便于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摊。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是科室核算的关键, 只有将核算工作深入到各科室, 使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科室的积极性。按成本项目和费用进行全面分解落实,使全体职工共同承担降低成本的任务,并明确医院内部各科的经济责任,通过计算制定较准确的消耗材料和费用定额,分解到各部门各科室,再分解到班组和个人,并按月进行考核,完不成成本指标的按一定比例扣罚奖金,这样能引起医院职工的普遍重视,使职工人人关心成本,防止损失浪费,节约开支,降低医疗成本。
(三)加强成本分析
通过成本分析,计算医疗项目的实际成本,分析单项成本的劳动情况、工作量变动情况、质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医疗设备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占用情况等,分析各医疗成本的升降原因和影响程度。通过对比找出成本升降原因,提出实现目标成本的措施,使成本在成本管理中不断完善。针对成本上升原因,严格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努力使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四)实行成本管理的全程控制
1、做好医院成本的预测。医院要通过测算单项医疗服务项目的标准成本和单病种的标准成本,确定科室的标准成本。医院可建立控制标准和成本预测系统,根据前期各项成本的变动情况, 对科室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等因素进行分析,测算这些因素对本年度总成本的影响,使医院的成本控制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