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xxxx市文化局),
根据省文化厅(xx文计函[2006]66号)文件要求,我局就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状况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工作,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日益发展,xxxx市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和艺术教育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市场趋向持续高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xxxx市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xxxx市民营文化企业以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强大的市场扩张能力异军突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不断扩大,所占的市场份额也日益增多,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正逐步成为一支“生力军”。这些民营文化企业不仅丰富、活跃了全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促进xxxx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xxxx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基本情况
(一)市场构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电影和演出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个以娱乐、演出、音像、电影、书报刊、艺术摄影、培训、网络、印刷等项目为主的综合市场体系。截至目前,共有各类民营文化产业单位700余家,其中歌舞厅67家,占总数的9.6%;网吧163家,占总数的23.3%;电子游戏厅116家,占总数的16.6%;图书发行零售142家,占总数的20%;图书vcd出租88家,占总数的12%;打字复印社120家,占总数的17%;婚纱摄影14家,占总数的2%,从业人员近万人,年营业收入约1.5亿元。另外,民营艺术培训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初步摸底约有30家以上,大多是家庭式培训,少有规模性。对这一领域,目前我市工商、文化等部门尚未管理起来。全市还有上百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和40余家流动电影放映队,主要活跃于农村乡镇,大多数是业余性质、家庭作坊式,基本没有工商注册。
(二)企业构成。此次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表120张,回收116张。民营文化企业注册时间在3年以下的有45家,占总数的38.8%,注册时间在3—5年的有36家,占总数的31.1%,注册时间在6—10年的有34家,占总数的29.3%,另有1家注册时间在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0.86%。本次调查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数为个体性质,有85家,占总数的73.3%,私营独资有25家,占总数的21.6%,股份有限公司有6家,占总数的5.2%。
(三)地域分布。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市区、城区及靠矿区的集镇。这些地区的文化企业起步早,发展也较快,偏远乡镇的文化企业相对就很少,发展也较慢。但是也涌现出了如临涣镇、百善镇、刘桥镇、南坪镇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较快的亮点,主要是依靠自身特长,发展民间演出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正比,文化产业发展的差距,充分说明和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总体分析,我市民营文化企业在近5年左右的时间内发展迅速,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70%以上,主要集中于市区和城区,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相对较少,分布也不均衡。民营文化企业大多注册资本、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基本都是家庭式个体经营,尚无法律意义上的治理机构,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还有待发展。但是,近年来新注册的民营文化企业也有部分投入大、起点高的新型文化企业,大多集中在ktv量贩等歌舞娱乐场所,如阿里巴巴飚歌城、翡翠明珠娱乐会所、聚富圣会自助卡拉ok等,投入规模在400万以上,单个文化企业吸纳就业人员近百人,年营业收入在500万-800万元左右。
在调查中,大多数的民营文化企业业主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的态度,民营企业业主对未来企业发展持“一般”、“不佳”、“不好说”的态度分别占29.3%、27.6%和15.5%,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仅占18.1%。
二、企业融资和资本运营
我市民营文化企业的融资方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自身积累(86.4%)和民间借贷(74.6%)上,银行借贷的比率仅为18.2%。民营文化企业存在较大的融资困难,有部分民营文化企业认为是企业资本金不足,找不到担保人,但大多数认为是管理不规范。所有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业主都认为各级政府都应该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由于民营文化企业自身规模小,大多未介入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全市仅有原市电影公司由于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由原公司人员买断经营。
三、企业发展环境
有近八成的民营企业业主对企业发展环境总体评价尚可(很好类占12%,较好类占18%,一般类占66%,较差和差类为0)。但是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土地使用、专业技术职评、社会保障及劳动用工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税费方面还存在有关税收减免、奖励不能兑现,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和多头收费负担较重等问题,税费压力较大,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加之市场准入、融资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制约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当民营企业遇到麻烦时,首选的解决途径也是找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或工商联,仅有2.91%的业主选择打官司来解决问题,法制观念淡薄。社会化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人才培训(占总数的62%)、信息咨询服务(占总数的42%)、技术服务(占总数的42%)和创业辅导(占总数的42%)。最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占总数的8%)、减少审批(占总数的42%)、人才培养(占总数的34%)、禁止“三乱”(占总数的24%)和提供信息咨询(占总数的20%)等方面提供服务。
就目前调查的状况看,民营企业对当前的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尚可,较满意率达85%以上。此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对政府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了解少、信息闭塞等问题。有85%以上的企业认为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四、存在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文艺繁荣。但是,从我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和较低水平,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与“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还不适应。
首先是观念陈旧,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从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联系上来把握文化产业。
二是民营文化企业经营散、规模小。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虽有700余家,但投资大多在50万元以下,投资100万元以上的经营单位为数甚少,缺少大规模,连锁化的民营文化企业龙头。经营项目与内容单一,文化企业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
三是从结构上看,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比重,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经营项目与内容竞相模仿,大多停留在价格、硬件设施等低层次竞争上,缺乏服务内容的创新。
四是从区域上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区域不均衡,城市中扎堆,偏远乡镇断档,除部分发展较快的乡镇外,其他偏远乡镇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起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匮乏。
五是融资难。文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行业人士常常有很多好的创意和想法,但总是缺少资金去实行或包装。大的企业可以继续发展得很好,但更多小企业处在艰难生存的状态,银行的大门几乎不向他们敞开,故民营文化企业只能靠“滚雪球”的办法来壮大自己的企业,这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六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目前,民营文化企业经营者大多是初中或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例很少,学文化经营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几乎没有,加之员工流动性大,影响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
七是信息闭塞。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政府缺乏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指导和引导,使得民营文化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法规了解甚少。加之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类型,对新技术和新科技的依存性较大,信息闭塞导致家庭作坊式的文化企业比比皆是。
五、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要树立文化经济化理念,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紧密地同经济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与xxxx在安徽率先崛起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开发文化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全面发展我市各项文化产业。
第二、进一步优化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发展民营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保证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国民待遇”,推动民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在市场环境方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坚决打击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和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秩序。
第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可将民营文化企业所得税地方分得部分,设立专项资金,创立“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重点民办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性贷款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每年由政府安排的政策性贷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将一定比例用于扶持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由政府的固定投入外,还可吸引那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
第四、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研究制定xxxx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划中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其中。整合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运用现代市场信息传播营销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着力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
第五、构建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坚持改革与创新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要加快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领域资本、人力、信息、生产资料等集聚,为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文化要素市场中,发展文化中介市场尤为重要,要积极培育立足市场、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与文化管理部门无直接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经济实体,在政策上积极支持集体、个人及非文化性质的企业参与文化中介机构的组建。
对于不同时期,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是不一样的,就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主要对民营企业的创业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三个阶段的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一)民营企业创业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在民营企业的创业期,其经营预算管理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公司的上层领导都属于一个大家庭,所以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很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在家族式经营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都是一家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管理成员互相不信任而为了个人利益出现不正之风的现象,这样一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民营企业的内在风险,而且当公司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由于领导间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互相信任,所以就加快了决策的速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有利于相关工作的顺利运行和开展,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2.人力资本低廉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起步较晚,相比国有企业和外资跨国企业来说,发展的历史不够悠久,相关的制度体系也不是很完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大风险和挑战,而利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可以在公司遇到困难时不计成本、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公司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度过难关。
(二)民营企业成长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在民营企业的成长期,经营预算管理的模式逐渐在创业期家族式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制度式的预算经营管理模式,主要从基层管理人员开始通过考核来提拔能力比较强的优秀管理人员,之后在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整,最后在对高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就能够在保留了创业期家族式预算管理模式中的优点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样就能够在保障决策迅速及时的基础上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工作氛围。
(三)民营企业成熟期的经营预算管理的特点民营企业成熟期通常采用完全的制度式管理模式,而对于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现阶段处于比较成熟的时期,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市场竞争压力比较大,而且现在处于经济低迷的发展状态,所以面对这种发展状态民营企业的产业链虽然比较完善和健全但是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压力特别大,发展特别缓慢,所以为了避免民营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就要积极的引进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体系,并且按照相关的制度要求严格的执行,这样能够促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导向下的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
(一)战略导向与预算管理1.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的作用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企业战略决定着民营企业经营的目标,民营企业要想在现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首先就要制定战略目标,这样能够使企业进行预算管理时有据可依,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断的改变和完善自己的战略目标,能够引导企业在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和不必要的弯路,有了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能够让企业在制定预算体制时更加准确具体,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就能够让企业更加明确市场对空调的需求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等各种数据的调查,能够引导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根据战略目标制定自己企业下一步的计划,比如就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可以通过转型升级来突破现在市场经济低迷的状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求更好的发展。2.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目标只是根据企业自身的文化和特色以及相关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来制定的,而企业是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尤其在现在得市场环境中,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体制的不健全和发展的不成熟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都比较大,所以如果自己制定的战略目标不适合当今的市场环境,强制企业依据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破产,所以经营预算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战略目标之前,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先进行经营预算管理,包括对产品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的预算管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的预算管理以及市场需求量和需求方向的预算管理等,这样就会使得在民营企业的内部,使得各个部门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努力方向,进一步能够明确分工,将责任能够落实到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民营企业外部,通过合理的经营预算管理,能够从根本上降低产品的成本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避免资金的浪费,这样就能够在强化公司经营预算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在社会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给民营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和挑战,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领导都发现了预算经营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对这项工作投入了更多的力度,所以明确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能够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运作提供很大的力量。1.战略目标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战略目标是指导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是战略导向下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核心之一,战略目标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逐渐的改变和发展,这样就能够引导企业民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导向,相应的预算管理的方法和规章制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共同促进企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2.企业自身的需求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提上面提到根据企业自身制定的战略目标不一定符合市场的需求,所以要先对市场进行预测在拟定自己的战略目标,那么同样道理,仅仅依靠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是不合理的,强制发展下去也会是民营企业由于预算管理做的不到位,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者其他问题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在拟定战略目标时大部分重要的内容都要依靠企业自身的需求,之后对市场进行一定的经营预测管理后,才能正式拟定战略目标,而且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完善。3.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全面预算为目标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各个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对于我们民营企业也是如此,在保证自己眼前利益顺利实现的基础上,要不断的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用发展的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来制定企业的预算方法和策略,还要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前提下做好与自己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还要对其做好相关的预算工作,使企业能够不断的注入新的力量,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还要做好营销网络建筑等方面的预算工作。就拿我们民营空调有限公司来说,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要做好关于新产品的研制工作,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确定市场的需求,进而根据企业的实力研制新的空调产品,做好相关的预算工作,为了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还要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采用网络营销的办法,但是要适度适量,通过预算管理使用于营销的花费能够在公司的承受能力之内。
三、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个企业中领导对预算经营管理的重视,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具有表现形式如下:
(一)民营企业预算管理的基础比较薄弱相比产业结构比较完善,历史比较悠久的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来说,没有完善的产业机构,而且相关的制度法规也不是很健全,所以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关的经营预算管理人员,只重视眼前的利益,不重视长远的目标,而且资金储备量不是特别的充足,再加之自身的约束条件,本身就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没有专业的设计和调研人员去调查和规范自己的预算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二)相关的机构不健全由于民营企业在创业的初期采用的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所以在进行预算管理时也是家族的成员,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来制约,而且当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没有准确的、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严格的追究责任,这样一来,即使预算管理工作出现任何的问题都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就失去了民营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作用,虽然后期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还是没有优秀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预算,在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而且随着新产品的问世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缺乏健全的机构是关键的问题。
(三)相关的编制方法与民营企业的发展不适宜好多民营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往往采用的是固定预算法,简单的说就是在每一年的预算基础上做稍微的调整和变动,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固定预算方法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公司的实际需求以及战略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就会导致相关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会导致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的状态,不能达到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四、解决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引进相关的专业性人才人是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在整个企业中占主导的地位,所以为了民营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高质量的开展和运作,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定期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在此基础上还要引进专业知识比较丰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都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共同做好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健全的制度法规能够让民营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有据可依,能够起到最终的保障作用,健全规章制度不仅包括准确、细致的预算管理的条例和规章制度,还要包括相关的奖惩制度和监管机制,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工作人员的个人价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做好相关的内控工作要想让企业的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和运作,需要做好相关的内控工作,包括在购买原材料时的内控工作以及产品生产过程的内控工作,以及后期产品宣传的内控工作,做好内控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做好监督工作虽然健全的规章制度中包括监督的条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监督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在依据相关的制度规范的基础上组织相关的监管部门,对监管部门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让其严格的执行监管工作,避免各种潜在的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战略导向下强化民营企业经营预算管理的现实意义
依据自己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既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又符合自己企业生存和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拟定的战略目标严格的进行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好的预算管理工作还能够减少资金和相关财产的浪费,优化了民营企业的资源配置,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民营企业抵御现代社会各种风险的能力,在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基础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六、结语
【关键词】民营企业;创意产业;SWOT分析
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20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自2002以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0%。文化创意产业未来要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的优势,才能够做大做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因此,在文化市场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也一直面临融资难、与国有企业同业竞争等问题,本文借助SWOT分析方法,对北京市民营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析,以期对民营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北京民营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状况
依据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情况进行了数据测算,可以获知以下情况:
2008年民营企业(包括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已达到29.9万家,占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的三分之二;从业人员数达400万人,超过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半数。2008年北京民营企业从事创意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398.6亿元。可以看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民营企业不但企业数量规模庞大,而且所实现的营业收入也非常可观。民营经济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已经确立。
2.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发展状况
民营企业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9个大类、27个中类、88个小类的所有行业都有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既有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旅游休闲娱乐等传统文化行业,同时也有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软件、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网络游戏、相关数字内容产业等新兴行业(见表1)。但从产业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在个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民营企业发展比较好的行业有: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民营企业发展较弱的行业有: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艺术品交易以及新闻出版。
二、北京民营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特性适合民营经济发展
创意存在于民间。中国文化大发展,关键在于如何使民间的力量能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与创新。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小型企业,更适合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从创意到理念,从构思、设计到产品的生产,许多情况下,由少数几个人甚至是个人就可以完成,不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成本。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如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的地方。
我们通过对一部分从事文化创意的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图1),员工人数最多的2500多人,员工人数最少的只有1个人,超过60%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其中1人到50人的企业占43.38%,51人到100人的企业占18.64%,是被调查企业中比例最高的,这充分表明目前小型民营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而这种情况也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需要。
2.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多个行业占有突出优势
随着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目前在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所占比重较大。民营企业在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这三个行业发展较好,优势地位突出。无论在企业数量、从业人数、营业收入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以新闻行业为例,由于北京拥有全国最集中的作者资源、媒体宣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近年来,相当一批外地的民营图书公司将企业总部迁往北京或在北京开展业务,如山东世纪天鸿、广东天时音像、福建厦门光合作用书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3.城市功能调整的内在需要,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根据北京市颁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把全市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功能调整既避免各区县的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又使各区县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确立优先发展产业。例如,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西城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及数字内容产业;以雍和宫文化科技园、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商业区、国际传媒大道、民俗特色街区为载体,大力促进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由此可见,城市功能调整,使各个区县更明确自身产业定位,集中发展相关产业,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
4.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动及民间资本注入
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等特点。如果有合适的创意人才,中小民营企业更能提供活跃的创意来源。这些特点非常符合创意产业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智慧成果开发方式的特征。另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民营经济的实力已经壮大,存在大量的民间资本。通过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精品、文化惠民、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等重大文化工程。这些都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劣势
1.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总体发展偏弱,个体规模也较小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显示了民营文化企业所具有相当突出的发展潜质。以从事多媒体和软件开发的企业数量为最多,以18.75%的比例排名第一。但从企业数量、从业人员人数等指标综合来看,产业规模还比较小。通过对一部分从事文化创意的民营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员工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下,其中11人到50人的企业占32.81%,是被调查企业中比例最高的,这充分表明目前小型民营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但整个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最能体现创意性和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收入占比较小(前三项合计仅为16%左右),而且发展速度缓慢,远落后于整体的平均增速,与之相反,那些文化相关性较弱的领域,如软件、网络与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及其他辅助服务等领域,收入占比较大(三项合计将近70%),而且发展速度较快。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文化性较强的行业,几乎都为国有资本所垄断,民营企业几乎无立足之地。
3.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行业缺乏品牌效应
目前北京已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部分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2006年,在文化创意产业,用友软件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被评选为“北京名牌”产品,这代表了北京民营企业在品牌培育和培养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但是,目前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亮点还是不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产品和产业特色仍不够突出,还缺乏品牌效应。即使一些优质项目集中在民营企业中,与之相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也还不能很好的体现,使得一些优势项目逐渐失去优势。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需要建立一种具有不可代替性的区域品牌,这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三)机遇
1.北京民营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目前,北京中关村软件产业先导基地、798艺术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成为北京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北京民营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环境。
同时,成熟的文化企业应担负起北京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为更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及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孵化,扶持和帮助。例如,由北京金昉华视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的北京首个民营创业孵化机构——“金昉华视创业孵化中心”日前在京成立。这是以北京金昉华视文化产业发展公司为母体,以国家级大型企业——江苏金昉集团为投资背景成立的,主要通过科学地引进人才、项目、资金,来整合资源、孵化创业项目、培养创业领军人才,采用股份制为主成立事业部或合资成立公司等模式,保证各项目的独立运营、独立核算,实现各方资源的良性、协调发展。
2.政府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
事实上,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积极促进非公有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另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了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种类,从而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些措施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各种类型所有制企业提供了公平的发展环境。
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发展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目前,民营企业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所有行业中都有所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北京政府现已批准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聚集区涉及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全部九大类中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其中几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民营企业是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的重要主体;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聚集区,已经成为个体画家为主体的聚集区;由于大量个体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类机构的入驻,798已经成为国内最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区。可见,民营企业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威胁
1.投融资环境
目前,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制方面,还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资金充盈、融资很容易;另一方面,作为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是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十分困难。另外,文化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投入,但这个资本必须有文化资本的属性。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一个暴利行业,而且需要一个长期投入才能获取回报的行业。目前国内的资本均较为投机,他们往往需要短期内获得丰厚回报,这使得文化与资本的对接出现比较大的障碍。缺乏“文化资本”,文化产业大发展就有些遥不可及了。
2.国有与民营同业竞争问题
虽然,政府已经对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非公文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并加大对民营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融资。但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领域仍然存在文化内容创意和交易传播环节的审批和管制的束缚及国有资本的垄断,将阻碍社会资本进入这些行业。
三、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民营企业发展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但是,显而易见,总体而言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威胁。可以说,文化创意行业本身特点,民营企业在某些行业的突出优势,多元化发展状况以及民营企业的灵活性,都为其在文化创意行业发展奠定了绝对优势;同时,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城市结构调整,均为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实践机遇。然而,民营企业总体偏弱,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缺乏品牌效应等制约其发展的条件也依然突出,而融资困难、与国企竞争问题也应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刘连斌,莫梅锋.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重要议题[J].管理现代化,2009(6):
18-20.
[2]吴烨,陈志超.制度变迁与安徽文化强省战略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3):44-46.
[3]徐信贵,陈伯礼.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中的政府角色与功能[J].管理现代化,2010(2):41-43.
[4]王世崇.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6):39-44.
[5]姚腾霄.北京民营企业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发展对策[J].科技信息,2008(9):324-325.
[6]周经,刘厚俊.世界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研究[J].软科学,2011(6)
[7]朱学义,董靖,于泽.我国文化产业投入的促动效应研究——兼论文化产业的经济支柱性地位[J].管理现代化,2012(1):12-14.
[8]Garnham,N.From cultural to creative industries: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creative industries’approach to arts and media policy mak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05(11):15-29.
[9]Lim,Lorraine.Creative economies,creative cities Asian-European perspectives:the GeoJournal Library Series Vol.98.[J].Cultural trends,2012(21.2):181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担保抵押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32-0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一直在为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但至今因种种原因,这一难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贷支持总是慎之又慎,没有真正形成一批银行稳定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
适应现代经济条件下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实力,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手段,切实建立起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问题。
这里以安阳为例,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中小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和原因
(一)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需要资金量少、资金需求分散的问题。
从目前安阳市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情况看,每营销一户新的信贷企业,都需要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并需要上级行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的核定、贷款资料的层层上报审批等诸多环节,而该市中小民营企业申请办理的信贷业务单笔数额一般都比较小。商业银行领导和客户经理等相关人员虽然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是,给银行带来的存款和盈利却又非常有限,取得的工作业绩很小,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工作的积极性,使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不愿办理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业务。
另外,随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责任追究日趋强化、信贷风险的处理日渐加重,基层商业银行相关人员不愿营销中小民营企业信贷业务。例如,目前该市商业银行面对中小企业缺少担保单位和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开展的动产质押贷款项目,发展的就非常缓慢,几十万元以下的贷款项目做的甚少。
(二)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
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大多要求抵押或担保,但我国的民营企业现状是规模小、资产总量少,与大企业没有往来,难以获得担保,民营企业相互担保流于形式。
目前国内成立的一些担保联合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单枪匹马闯市场,就是政府行为,根本形不成有效的担保,以至于中小民营企业难以获得相应贷款,得到较快发展。
例如:2006年,安阳市共有7901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75.2万人,完成增加值256亿元,占全市GDP的46%。然而,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的33.68%。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贷款担保,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中小民营企业诚信理念差,经营管理不规范,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大。
安阳市的中小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是由集体企业改制和家族式企业以及原乡镇企业优胜劣汰发展而来,这些企业多数有过逃废债务和偷逃税款的情况,经营诚信理念差,管理不规范,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规范,远远达不到商业银行上级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和标准,导致商业银行在对其发放贷款上慎之又慎;加之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诚信度没有保证,使得商业银行普遍认为:信贷资金投向中小民营企业多数将有去无回。
(四)相对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科技含量低、资本积累不足以及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商业银行与中小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风险相对远远大于大型国有企业。
二、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依然偏多,创新手段不够。
目前,在国内银行业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商业银行还是没有摆脱重存款、轻贷款的长远经营思维模式。基层商业银行层层分解存款任务,为数不少的商业银行还在实行全员营销的办法,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年度任务,而在全力打造银行的金融品牌上理念淡薄。往往在发放贷款时考虑较多的是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带来多少存款,以扩大规模,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任务指标,忽视了培养自己未来潜在的优良信贷客户。
(二)抵押贷款手续烦琐,贷款条件过于苛刻。
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很强,贷款一般采用动产质押或仓单质押,要求企业负担的费用项目多、负担重,比如:办理贷款要保险费、仓储费、看管费、公证费、合同鉴定费等等,使得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担,加之金融业务创新手段单调,新业务品种不成熟,致使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条件的门槛过高。
由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多为临时性资金需要,时效性要求较高,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层层审批机制手续烦琐复杂、时间较长,即使审批完毕,企业的市场机会业已丧失,企业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使得中小民营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融资。
(三)重批发业务,忽视信贷零售业务。
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还普遍喜欢寻找大企业、大城市和效益好的企业,往往几家银行竞相给一家或几家大企业贷款,而在研究中小民营企业方面则“吝啬动脑筋”和害怕风险,要么就是拒绝一些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要么就是吸收了一些资质一般的中小企业客户。对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需求不甚清楚和理解,对掌握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的风险特征不够全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全新的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四)金融产品创新不够,支持力度不大。
由于基层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规模有限,支持中小民营企业还仅限于商业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民营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的高风险总是避而远之。这样势必会造成我国金融市场完全放开以后,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三、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真正面对市场经济。
在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之际,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转型过程中,要把中小民营企业放在银行发展的重要位置,针对中小民营企业成立专门的营销机构,适度下放贷款审核权限,本着以效益为目标、以诚信为条件、从长远着眼的原则培养未来商业银行的“黄金客户”――中小民营企业。对那些经营好、信用
好、资金周转快的优质中小民营企业客户,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要为其提供结算和理财等多种服务;对规模大、信用好、经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核程序。
特别应当提出的是,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开发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多种贷款形式,要探索发挥利率杠杆作用,调动商业银行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二)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掌握可靠的信息。
从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情况看,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他们经营灵活,商业银行将来要支持的中小民营企业比重会更大。商业银行要注重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营销,随时了解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趋势,有能力和条件的银行要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详细档案,从而与国外银行竞争。
(三)尽快完善和建立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化经济金融环境。
一是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担保资金补充机制。
每年由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或固定金额向担保机构充实资本金,可以使担保机构在短期内担保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代偿损失补偿机制,由地方财政按10%~20%比例分担担保机构因代偿贷款形成的损失,以提高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和政府对担保机构面临风险的关注度。
二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
由于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很难判断企业的优劣。为此,政府、中小企业服务局、人民银行应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中心。同时要积极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和商业银行经营方向,及时向政府反馈当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信用问题。争取尽早建立以地区为辐射面,财政和所辖中小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的联合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当前中小民营企业担保难的问题。
(四)提供多种多样的中间业务,帮助中小民营企业解决小额融资。
为了解一年来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和期待,2009年8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共同组织实施了“2009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
本次调查是第7次全国范围民营企业家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是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9年度中国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8月6日至8月28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084份。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2003年-2008年民营企业家年度问卷跟踪调查的调查结果。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行业分布: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76.9%),批发和零售业(6.4%),房地产业(4.2%),建筑业(2.9%),农林牧渔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采矿业(0.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6%),住宿和餐饮业(0.4%)等行业。
2、地区分布: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6.7%,中部地区占19%,西部地区占8.7%,东北地区占5.6%。
3、规模分布: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占4-4%,中型企业占44.3%,小型企业占51.3%。
4、年龄: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年龄看,44岁及以下的占24.5%,45-54岁的占41.2%,55岁及以上的占34.3%,平均年龄为50.2岁。
5、专业: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所学专业看,管理类的占48.6%,经济类的占34.1%,理工农医类的占25.5%,文史哲法律类的占6.9%,其他占10.8%。
6、文化程度:从参加调查的民营企业家的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0.9%,本科学历的占24.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14.7%。
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的出口造成重大影响,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大幅下滑,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太理想,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产能过剩和缺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同时调查也显示,随着中央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逐渐显现,民营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开始回升,企业库存趋于正常,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回暖迹象。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的订货情况趋于好转,盈利情况趋于改善,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同时多数企业家预期外需将于明年回升,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增强。
调查显示,在信心提升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压力依然较大,民营企业家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代价。面对当前发展中的困难,一方面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部分企业还将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期待政府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社会各方面能够关心、理解和支持民营企业家,继续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1、金融危机对企业出口造成重大影响,出口数量、价格明显下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今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出口出现较大困难。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44%。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出口企业相对较多,占58.2%,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少,分别为33%、26.1%和32.1%。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出口需求明显下滑。关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15%的企业目前的产品出口数量“增长”,19.7%的企业“持平”,65.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的“增长”多50.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的调查结果增加了42.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20.2%的企业目前的产品出口数量“增长”,29,5%的企业“持平”,50.3%的企业“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增长”的多30.1个百分点。
在产品出口数量明显下滑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大幅下跌。调查显示,与2008年相比,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26.2%“持平”,66%“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60.2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与2009年上半年相比,5.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49.2%“持平”,45%“下降”,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39.2个百分点。
关于影响企业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外需放缓”(87.5%)、“人民币升值”(512%)和“要素成本上升”(49.7%)。与2008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外需放缓”的企业家增加了56.1个百分点,排名也从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而选择“要素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企业家均下降了30个百分点以上。
2、刺激内需政策带动企业产销回升,库存下降
虽然企业出口需求大幅下滑,不过随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目前民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比上半年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33.8%的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比上半年“增加”,44,5%的企业“持平”,21.7%的企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1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生产(服务)量情况要好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大型企业要好于中小企业。
从企业目前的销售情况看,34.9%的企业目前的销售量比上半年“增加”,42.9%的企业“持平”,22.2%的企业“减少”,认为“增加”
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2.7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民营企业的销售情况要好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大型企业要好于中小企业。
从企业目前的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80.6%的企业目前产成品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与今年上半年相比,20.8%的企业产成品库存“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4.9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危机影响下企业大规模去库存的过程基本结束,随着拉动内需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企业的产品销售逐渐回暖,目前企业处于回补库存的阶段,库存总体上趋于正常。
3、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接近底部
在产销量回升的同时,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明显下跌。调查显示,18.6%的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比上半年“上升”,49%的企业“持平”,32.4%的企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13.8个百分点。
不过调查同时发现,民营企业家预计产品销售价格不会出现持续下跌的趋势。调查显示,关于“对明年销售价格的预计”,34.3%的企业家认为会“上升”,50%认为“持平”,15.7%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8.6个百分点。
4、企业盈利状况不佳
受外需下滑、价格下跌、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多数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但与2008年相比略有好转。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4.7%)的民营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低于正常”,与2008年相比,这一比重下降了6个百分点。
与上半年相比,18.5%的企业盈利“上升”,44.5%的企业盈利“持平”,37%的企业盈利“下降”,盈利“上升”的企业比盈利“下降”的少18.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与上半年相比,企业盈利状况有所下滑。
5、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略有回升
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下,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民营企业表现出难得的抗冲击能力和对未来企业发展的信心。关于目前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2%的企业家认为“良好”,49.3%认为“一般”,18.7%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上升了3.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2009年民营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与2008年相比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西部地区回升态势显著,而东北地区仍有较大幅度的下滑。调查显示,西部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2个百分点,比2008年增加了11.9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7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企业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分别多9.7和11.5个百分点,均低于2008年的水平。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效应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调查显示,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3.2个百分点,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5.8和7.6个百分点。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1、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目前民营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五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61.3%)、“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2.6%)、“缺乏人才”(44.9%)、“资金紧张”(44.2%)和“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8.7%)。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6.3%的企业家选择了“国内需求不足”,与选择“出口需求不足”的大致相当,这表明企业家认为目前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还需进一步有效启动。
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物料采购价格的上升和人工成本的上升。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调查显示,与上半年相比,64.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29%认为“持平”,6.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7.2个百分点;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来看,与上半年相比,61%的企业家认为“上升”,38.1%认为“持平”,0.9%认为“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60.1个百分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物料成本与人工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成本上升与缺乏人才都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这反映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需求不足使得粗放的经营方式更加难以持续,而转变发展方式又受到人才缺乏的因素影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
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与2008年相比有所缓解。调查显示,39.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的资金“紧张”,52%认为“正常”,8.4%认为“宽裕”。与2008年相比,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家比重下降了18.6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资金情况相对较好,认为资金“紧张”的占35.7%,要低于其他地区。
企业目前的应收账款也反映了企业的资金情况。调查显示,24%的企业家认为目前应收账款“高于正常”,61.4%认为“正常”,14.6%认为“低于正常”。与2008年相比,认为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比重变化不大。
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状况的缓解与今年以来政府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调查显示,关于“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9.2%认为“不难”,27.5%认为“不太难”,26.2%认为“有难度”,19%认为“比较难”,18.1%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2.91,比2008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中值3。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更为容易。调查显示,13.2%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不难”,36%认为“不太难”,27%认为“有难度”,16.9%认为“比较难”,6.9%认为“非常难”,总体评价值为3.32,高于中值3,也高于2008年的水平。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略有缓解,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从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较大。
2、民营企业家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措施应对挑战
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四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7%)、“增加创新投
入”(69.8%)、“引进人才”(56.9%)和“开拓国内市场”(54.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更新设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国际市场”等。调查表明,面对成本上升、缺乏人才、资金紧张和产能过剩等困难,民营企业家首先将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其次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引进人才、加大创新投入,同时为应对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的挑战,还主动采取措施开拓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内需。
虽然民营企业家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投入的重要性,但受到企业盈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速有所放缓。调查显示,41.3%的企业家认为2009年企业的研发投入比2008年“增加”,41.9%认为“持平”,16.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4.5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成效。调查显示,41%的民营企业2009年新产品销售比重比2008年“增加”,41.9%认为“持平”,17.1%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0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
三、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及期待
1、订货趋于好转,外需预期回升,盈利状况趋于改善,企业信心增强
企业家对订货情况的判断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调查显示,57.9%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企业目前的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略低于2008年的水平。
与今年上半年相比,29.1%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目前的订货“增加”,46.1%认为“持平”,24.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3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订货情况的预计,调查显示,41.6%的企业家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42.4%认为“持平”,16%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5.6个百分点,而2008年则是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少1.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出口产品的海外需求明显回升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72.4%的企业家选择了“明年”,其中26.6%选择了“明年上半年”,45.8%选择了“明年下半年”,另外,还有8.5%选择了“今年四季度”,而仅有19.1%的企业家选择了“2011年及以后”。
关于2009年企业的盈利状况,调查结果显示,54.2%的企业上半年盈利状况为“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62.7%的企业预计下半年“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比上半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关于对今年四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45.6%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47.7%认为“不变”,仅6.7%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8.9个百分点。
从对明年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预计来看,调查结果显示,60.8%的企业家认为将“好转”,34.7%认为“不变”,仅4.5%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6.3个百分点,比对今年四季度的预计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关于“对企业下一阶段经营发展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26.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很有信心”,58.1%表示“较有信心”,仅有15.4%表示“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
2、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回暖态势
企业的用工计划和投资计划也反映出企业家对未来的信心。调查显示,26%的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比上半年“增加”,54%认为“持平”,20%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6个百分点。
从未来用工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46.8%的企业家计划明年用工人数将“增加”,44.4%计划“持平”,8.8%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计划“减少”的多3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提高了24.7个百分点,基本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
调查表明,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回升以及对未来预期的好转,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将逐渐释放,这对于改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将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于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调查显示,54.2%的企业明年投资计划将“增长”,33.4%计划“持平”,12.4%计划“减少”,计划“增长”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1.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8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向好,民间投资需求逐渐回暖。
3、企业家心理压力依然较大,比去年有所缓解
在信心提升的同时,民营企业家的心理压力依然较大,不过比2008年有所降低。调查显示,29.5%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压力很大”,虽然仍略高于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但比2008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付出的最大代价”,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大量透支时间和精力”(68%)、“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62.7%)、“对家庭/亲人关照不够(51.8%)和“影响个人身体健康”(29.3%)。
此外,调查还发现,当前环境对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也有一定影响,当问及“若再给一次机会,您是否愿意再做企业家”时,近三成(29.5%)的民营企业家选择了“不愿意”,比2008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家为了企业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理解、支持和帮助。
4、民营企业家期待大力推进改革,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关于对近两年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成效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31%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效果很好”或“效果较好”,要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水平,并且近三年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