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外部性经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下的经济发展俨然已经对互联网形成了依赖,互联网正以光速在全球范围内渗透到各个国家的经济之中。虽然,在2000年发生的股市动荡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网络公司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已经使得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互联网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对互联网经济的研究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最基础的几个层面对互联网经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一、简要介绍两种规模经济
所谓两种规模经济,是指按照供求的关系可划分为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正是由于上述两种规模经济,才导致“赢家通吃”等规则的产生和存在。供给方经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是指货物供给方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若能使得各个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则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通常,这种传统规模经济模式被运用到那些低边际成本、高固定成本的行业中,以促进行业成本的减少、产值的增加。因此,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这种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垄断的产生。而需求方经济的运营原理则完全不同,该经济模式又可被称为网络外部性,指的是消费的增加会带动新的消费的增长,会产生更大的货物需求。而一旦将上述两种规模经济方式相互结合,则会得到预想不到的正面反馈,这也是为什么“赢家通吃”现象才会在当代经济社会中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一)供给方规模经济
从目前互联网上的规模经济模式来看,互联网规模经济模式也可具体细分为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以及需求方规模经济模式。对于供给方经济模式,由于其在我国的存在历史已经有一段时间,本文将不再详述。只从互联网的角度对供给方经济模式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予以介绍和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供给方规模经济的运转模式是要求行业内部的生产成本与产量呈反比例增长。在社会实践当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事物被广泛接受和运用,但是最传统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必须要借助于计算机的运转,而计算机行业正是供给方规模经济模式所要求的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行业,其生产成本与产值是呈现反比例增长的。例如,著名的计算机芯片生产公司――美国英特尔公司,其前任CEO摩尔就曾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该定律时至今日还在指导者计算机芯片行业的发展,根据该定律,经算计芯片的处理能力以十八个月为一个周期,在进入下一个周期之后,芯片的生产能力会相较于上一个周期而言增长一倍以上,而其价格却比上个周期的要减少一半。再比如,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软件制造业,在制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开发成本较高,而对软件的复制成本却是异常的低廉。计算机系统从WINDOWS95到WINDOWS8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代,其研发成本也从最初的一张碟片2亿美金到如今的一张50美分的降价,其研发成本和复制成本之间的天壤之别足以证明软件制造业是一种典型的应当采用供给方规模经济的行业,只不过由于互联网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要想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还需要企业的资金、人才等实力,供给方规模经济才能在软件制造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需求方规模经济
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学的观点似乎存在冲突之处,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对货物的需求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但是,需求方规模经济却是指消费者对货物的需求与消费量之间构成正相关关系,即,消费者对货物的需求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产品的潜力会被消费者进一步发掘,消费者不但不会因为消费了该产品而对产品产生厌恶情绪,反而会更加喜欢该产品,甚至带动周边的消费者共同购买该产品,这在无形之中就会增加该种产品的销量,而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成为产品的忠实拥护者,对于该产品的需求也会呈几何倍数的拓展和增加。而由于需求方规模经济通常都存在于网络之中,因此,需求方规模经济又被相关研究学者称为“网络外部性”。
二、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络外部性概述
(一)平台性网络的网络专用性的表现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从根本上来看无非就是为了交换信息和获取信息,看似简单的信息互换,实际上是要经过数据的变换、传播、反变换和信道的传送,才能由最初的信息源头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地。而在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仅仅有计算机、数据线、光纤等硬件设施是断然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于软件的使用,才能够使得信息能够从发出者到接受者的传递过程。由此,这个由硬件和软件的相互配合产生了一个个的网络,相关学者也将其命名为“平台性网络”。
通常来看,互联网上的平台型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往往是间接的,而这种间接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软件与硬件之间的互补性所致。正如时下大热的苹果公司的苹果笔记本锁采用的MACINTOSH的操作系统,其只能适用于苹果笔记本,该系统的用户只有购买、使用苹果公司出品的苹果笔记本才能使用该系统。但是,由于苹果公司采用了完全封闭的企业战略,这导致用户虽然对苹果笔记本采用的该操作系统还是苹果本身的产品的质量都是交口称赞,但由于其销量始终没有办法达到产生正反馈的临界点,导致其产品享有高声誉,销量却并没有达到与其声誉相匹配的程度。而从正面举例来看,思科公司所生产的路由器,由于其能和绝大多数公司出产的产品相互匹配,因而在路由器市场中成为龙头老大,市场地位难以撼动。
(二)信息专用性网路的网络外部性表现
通常来看,信息专用线网络的网络外部性的表现都是更为直接的,而这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传统的BBS论坛,BBS论坛中除了需要网页设计者、网络运营者等专业人士的参与,互联网网络用户便是BBS论坛的最主要参与者,他们既从论坛当中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上传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网络用户之间相互交换信息成为这种网络形式最为主要的特点之一。但是,并不是说信息专用性网络就不具有直接的
网络外部性的表现,如我国著名的阿里巴巴网站,其是供求方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供给方在平台上信息以吸引需求方的来单,而需求方则在该平台上找寻自己认为适宜的供给方来寻求合作,对于新加入或者试图加入这个平台的第三方而言,阿里巴巴的网络外部性就是间接的,因此,并不能说信息专用性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只能说明信息专用网络外部主要以直接为主,间接为辅。
三、浅析互联网网络对于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阻碍
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能掌握多种语言,则能与其对话的人数的数量就会显著提升,其所要获得的信息资源也会因为其所沟通的人数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如果一个人只会中文,则其只能与会中文的人进行沟通,亦或者是借助于翻译与不会中文的沟通,这很显然,无形之中限制了其掌握信息的速度和规模。互联网网络正是如此,由于软件、硬件的不配套或者是不兼容,从信息的经济学角度而言,会无形之中导致信息传递成本的变相增加,若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无论是哪一个公司开发的软件或者是生成的硬件都能够相互兼容和适应,只发挥应当发挥的传递信息资源的作用,则这种互联网网络就会消失,信息传递速度会显著提升,而与此同时其成本反而会越来越低。
人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表达看法,因而,信息专用性网络对于互联网使用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用互联网的用户肯定会越来越多,对交流信息的需求量也会呈几何倍数增加。虽然这种以BBS为典型的信息专用性网络也具有一定的网络外部性,但其与平台性网络不同,由于其参与主体的使用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信息,笔者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最终的归宿应当是实现全球的共享,而不会形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小网络。而平台性网络,由于其使用主体是为了促成供需合同的签订,为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地位,供需双方定然会凭借着自己已经形成的市场地位打压新鲜血液,因此,平台性网络必然有着一定的封闭性,这是不能避免也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应当注意,这其中实际上孕育了无数的可能,这种网络模式很可能会造成新的组织形式,例如虚拟商会,这种商会与传统商会不同,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一切活动都在互联网上进行,但又类似于传统的商会,其能帮助特定行业规范行业内部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的历史并不悠久,但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研究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和互联网经济的前景,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而且对于未来促进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供给方规模经济与需求方规模经济的两个角度对互联网经济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当下互联网经济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拙见,希望能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银行保险 因素分析 规模经济 风险管理
银行与保险公司皆属于金融中介范畴,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所起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国民经济中银行与保险都处于核心地位。随着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监管政策的不断放松,金融服务业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和扩张,追求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
一、银行及保险机构的规模经济
保险机构和银行同属于金融中介的类型,虽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产品的供给方式、运营的方式、盈利的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的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特点。例如产品的开发过程是相似的,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分析、营销拓展等;运营管理方式比较相似,包括客户服务、财务管理、投资管理基本相近。保险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内在的扩张需求及外在的竞争压力以及在市场间套利的机会,驱动着金融中介机构以不断提高规模效率,充分运用规模经济方式拓展新的领域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
在国际金融市场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和功能化的驱使下,国际保险市场也面临着风险国际化、竞争自由化、资本国际化和监管透明化的挑战。现代技术尤其是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金融保险业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运行的效率,强化了金融信息的传递,推动了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优化。其中银行保险合作发展的银保模式以及全能银行模式,推动着国际金融企业竞争实力的不断提升,也迫使金融企业寻求一切方式提高自身实力,不断扩张规模,发挥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导致经济效率不断提高、平均成本不断的降低。因扩大规模而降低平均成本的,均称之为具有规模经济;因规模扩大的,平均成本不变或者升高者,称之为缺乏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不过当经济单位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内在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组织规模变大后,更难于协调、监督和管理,导致交易成本显著增加,造成整个组织经营管理效率下降的倾向。大型金融机构的规模不经济通常变现为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比较弱的资本结构。
二、保险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因素
国际金融保险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金融保险业通过战略重组提高自身实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所以跨业务部门并购浪潮不断涌现。例如美国保险业的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欧洲银行保险业的并购也涉及310亿美元。根据Sigma(2006),1999-2004年期间,日本发生规模较大的并购交易,期间Meiji Life与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购了Kyoei Life,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进行了合并。这些公司合并均着眼于扩张规模,提高规模效率。
规模的扩张若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证明该经济单位具有规模经济效率。以银行保险业最发达的法国情况来看,用银行保险形式的公司明显比传统保险公司更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佣金和成本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银行保险机构能够控制在10%左右,传统的保险公司比例则通常高于10%,甚至达到20%。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保险和一般企业的规模边界有所不同。对于一般企业而言,规模的追求很可能仅仅受到某种数量边界的限制,因为超过某种边界,将导致规模不经济。但是,对于银行保险而言,由于各国法律和监管的规模定,其规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资本量以及现有的资产质量。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按照资本量和资产质量来选择和决定规模边界,是银行保险最为现实的选择。
三、银行保险在风险管理上的规模经济效应
保险机构和银行的联合将有效提高在风险处理上及风险管理领域的效率,在多个层面体现规模经济效应。两类机构的风险类别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就风险管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管理技能、专业人才方面具有较多共同点,两类机构的资产风险和负债风险的处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上述几方面的规模经济,从而提升规模效率。保险机构及银行对规模扩张的追求,以及上述多种要素产出效率的提升,导致生产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实现更多的风险聚集。在不同层面上,风险的管理将体现规模经济效应。
一是风险集中与公司总风险。虽然对公司总风险的估算仍是保险机构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难题,因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估计差别显著,总风险的估算基本上是各种风险评估的混合。集中风险的方法基本上是对历史数据的统计,计算净回报率的概率分布,并且计算分布的标准差。虽然各种风险汇总过程中对各种具体风险之间的权衡和相互之间的抵消程度是非常复杂的过程,但是通过扩展企业生产边界,扩展风险处理边界,扩大风险承担总量,仍可以提升几个类别风险的估计精度。
二是对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处理效率的提升。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保险市场处于一种分割状态,不同类别、地域、客户群、渠道等指标的保险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差异性,从而呈现了割裂的保险市场。银行保险机构规模的扩张,承保风险规模的扩大,实现较细类别风险处理量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在概率上提高精算技术上估计的准确程度,降低定价方面的精算风险,从而有利于降低整个精算风险。
关键词:高校;规模经济;DEA模型;扩招空间
一、高等学校规模问题导入
高等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学校类型上来讲,高校可以分为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等,从学历上来讲,高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该政策实行至今,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高等学校规模扩大呈现规律。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育成本中大部分属于固定成本,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即增加一名学生不会使学校的总成本有所变化,并且也不会对其他学生上学有所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学生数的增加不会影响教学质量,但高校生均成本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而降低,高校办学显现出规模经济现象。但当学校规模扩大到超出现有资源水平能够满足的范围,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高校需要新的资源,例如修建教学楼、宿舍、食堂、增加教师数量等,新资源的投入又将导致办学成本上升。我国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到现在已经进行到一个阶段,高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不同类型的高校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判断我国高等学校在经过扩招之后有无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或规模不经济现象,并且对高校扩招政策在今后的实施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我国高校合理办学。
二、模型构建
(一)高校规模经济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对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在高校规模问题上的使用,我们给出以下3点假设条件:
(1)高校是提供本科生产出、研究生产出、科研产出的一种社会组织。现实中,高校当然不仅仅提供这三种产出,还有例如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第三产业等,但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是高校最主要的三种活动,因此,本小组将高校产出限定于这三种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2)办学规模主要以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人数测度。严格讲,规模指某种生产能力,但生产能力难以测度,所以一般用产出能力代替。
(3)以在校本科、研究生人数以及发表学术论文数为输出变量,输入变量设为在职教工人数、教育经费和图书册数。
2.模型构建步骤及模型形成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构建的模型是C2R模型和BC2模型同时使用。C2R模型计算出的效率是包含规模效率的技术效率,即总体效率。BC2模型得到的效率是纯技术效率。数据来源教育部2008统计数据。
我们导入C2R模型:设
xij=DMU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
yij=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
vi=对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
ur=对第r种输出的一种度量记为
x■=(x■,x■,……,x■)■,j=1,…,nY■=(y■,y■,……,y■)■,j=1,…,nv=(v■,v■,……,v■)■,u=(u■,u■,……,u■)■.(1)
这里,Xj和Yj分别为DMU的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v和u分别为与m种投入和s中输出对应的权向量,为变量。
决策单元j的效率评价指数
hj=■,j=1,…,n
令ε>0是一个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ε是一个小于任何正数且大于0的数。考虑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ε的C2R模型,它的对偶规划为
min[θ-ε(eTS-+eTS+)]■X■λ■+S■=θX■
■Y■λ■-S■=Y■λ■≥0,j=1,…n,S-≥0,S+≥0.(2)
这个模型的解析表达式为minθ
x11λ1+x12λ2+…+x1nλn-θx1j0≤0x21λ1+x22λ2+…+x2nλn-θx2j0≤0……………………………
xm1λ1+xm2λ2+…+xmnλn-θxmj0≤0y11λ1+y12λ2+…+y1nλn≥y1j0y21λ1+y22λ2+…+y2nλn≥y2j0……………………………ys1λ1+ys2λ2+…+ysnλn≥ysj0λ1,λ2,…,λn≥0(3)
设λ0,S-0,S+0,θ0为上式的最优解,用matlab编程可以解出θ0, S+0,S-0的值。
具体程序请参见附录
在C2R模型中引入约束条件∑λj=1,我们就可以得到BC2模型,如果将C2R模型的效率值除以BC2模型的效率值即可得到被评价单位的规模效率。即规模效率=C2R生产效率/BC2技术效率。规模报酬是指生产模式发生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我们令ψ=∑λj,当ψ=1,表示规模报酬不变,当ψ1时,表示规模报酬递减。我们依次来判断它是否属于“规模经济”。
(3)模型计算结果
我们对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原始数据进行一一筛选,删除有缺省数据的高校,最终得到57所高校的完整数据表格。
用之前matlab编写的可以解出θ0,S+0,S-0,值的程序得到了57所高校的对应总效率值、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和规模报酬,如表1所示(节选自57所高校计算数据)
表117所高校的DEA效率值
注:表1中,规模报酬递增的表示属于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减或不变的表示规模不经济。
通过DEA模型的matlab程序计算,我们得到:
(1)规模经济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
(2)规模不经济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等。
在这57所高校中有18所(31.58%)为规模经济学校,有39所(68.42%)为规模不经济学校。分析这57所高校所属类型,我们可以发现,在规模不经济学校名单中,综合性大学占多数,相应的,在规模经济学校中,绝大多数为非综合学校(包括师范、理工、财经、语言、政法、艺术等院校)。针对这种结果,我们推测出以下解释:综合性大学包含的学科多、办学规模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曾进行过各种规模的合并,因此,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其规模收益达到最大值后进入下降阶段,产生经济不规模现象。相应的,对于非综合性学校,他们的专业限制大,规模扩大的速度相对缓慢,因此,他们正处于经济规模状态,学生数量的增加仍然能给高校带来规模收益,学校扩招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
【参考资料】
[1]张垒,唐恒.《基于DEA的高校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效率评析》.高等教育研究.2010,(1).
[2]陈俊霞.《关于DEA有效性理论的一点探索》.2006,(11).
[3]彭育威,徐小湛,吴守宪.《matlab在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应用》.2002,(2).
[4]彭芳麟.《计算物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09,(1).
[5]教育部直属高校2008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
附录
clear
X= [...]';
Y= [...]';
n=size(X', 1);
m=size(X,1);
s=size(Y,1);
b=0;
epsilon=10^-10
f=[zeros(1,n) -epsilon*ones(1,m+s) 1]
A=zeros(1,n+m+s+1)
L=zeros(n+m+s+1,1)
F=[]
G(n+m+s+1)=-inf
for i=1:n;
C=[X eye(m) zeros(m,s) -X(:,i)
Y zeros(s,m) -eye(s) zeros(s,1)]
E=[zeros(m,1)
Y(:,i)]
w (:,i)=LINPROG(f, A, b, C, E, F, G)
end
w;
for o = 1:k %check from DMU o=1 to the last
c=-[X(:,o)' zeros(1,j) 1 0 zeros(1,k)]
b=[1 zeros(1,k)]'
A=[zeros(1,i) -Y(:,o)' 0 1 zeros(1,k);X' -Y' ones(k,1) zeros(k,1) eye(k)]
%
[zmax, ibasic, xbasic]=PPL(A,b,c);
Mult=[xbasic;ibasic];
Efc(1,o)=o;
Efc(2,o)=-1/zmax;
end
theta=w(n+m+s+1,:);
Lambda=w([1:n],:);
Symsum(Lambda)=1
【关键词】大港油田;短期;长期;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142-3.5
一、油田企业的市场类型和特殊性
分析一个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经济效益,首先应确定一个企业属于什么市场性质,我国的石油市场基本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由几个大企业集团控制着绝大部分的石油生产量,但是目前国内石油价格已与国际接轨,我国参考国际油价对国内原油进行定价,油田企业不存在确定最优价格的问题,因此油田的原油生产经营处于近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之中,只存在根据价格调整生产经营规模和控制成本问题。
油田生产经营和一般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主要生产产品原油和天然气,是以地下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自然资源的状况会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自然递减是油田生产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开发初期,油井递减产量小,随着开发时间的增长,油层含油饱和度与压力逐渐降低,原油产量递减加大而且速度较快,而且在不同时期的质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油藏资源有限情况下,原油生产经营规模不可能根据市场需要无限制的增加,生产经营者只能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源量及其品质以及市场油价来确定每年的生产经营规模(产量、投资)。
二、从短期看,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
(一)分析油田企业盈利的区域。企业的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用I=TR-TC来表示。由于我国石油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则油田的总收入函数为产量的线性函数,等于原油价格乘以原油产量乘以商品率,用TR(Q)=P*Q表示。
在短期内,有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通过调整其可变投入进行生产经营。油田的短期基本界定为一年。所以短期总成本函数包括固定成本TFC和可变成本TVC,用TC(Q)=TFC+TVC(Q)表示。其中固定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是一条直线;而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是一条向上翘的曲线。因为受油藏自然条件、储量品位以及管理水平、组织方式的影响,不同油藏的可变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先效益好后效益差的开发顺序,可变成本以加速增大的趋势上升,从而总成本函数也是一条随产量增加而逐渐上翘的曲线。
这样油田企业的总收入曲线与总成本函数就有两个交点,也就是存在两个盈亏平衡点,称前一交点为最低合理经营产量,后一点为最高合理经营产量,两点间的区域称作有盈利的合理经营产量区。用图形表示如下:
图1 原油合理经营产量区图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只有在Q1到Q3之间的合理经营产量区进行生产才能保证盈利,盈利区以外的产量均会让企业亏损。
表1 大港油田2000-2005年产量成本情况表
表2 大港油田2000-2005年产量成本情况表
表3 2000-2011年原油价格情况表 单位:元/吨
考虑到油田开发总成本在产量规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急剧增加,总成本函数需要大量的数据并选择三次以上多项式进行拟合,本分析没有对总成本函数进行推导,求解出盈亏平衡点。只要原油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企业即可盈利。
从表1、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大港油田2000-2011年每个年度均在合理经营产量区生产。2002年油价最低时,当年的产量水平仍使原油价格略高于单位平均成本。2009年油价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大幅下降,单位平均成本大幅攀升,即使产量水平高于2002年52万吨,但利润几乎回到了2003年的水平。2010年和2011年原油生产成本相当,但由于全球经济回暖2011年原油价格高涨,使2011年利润水平超过2010年2倍之多。
(二)边际成本确定最大利润产量。在合理经营产量区生产的产量是不是能够获得最大的利润,就需要进一步计算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企业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当实际产量未达到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减;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时,边际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递增。根据经济学理论,当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此时的产量为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产量。因此边际成本对老油田决策是否增减产量,缩减或扩大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原油的生产每年都存在着逐渐递减的趋势,增产措施工作量逐年加大,油田企业的边际成本需考虑原油自然递减的情况,产量增加量中包括弥补当年自然递减部分的产量,即:MC=TC/Q=(TCn-TCn-1)/(Rn-Rn-1)=(TCn-TCn-1)/[(Qn+Qn)–(Qn-1+Qn-1)]
=[TC(Qn)-TC(Qn-1)]/[(Qn+Qn)–(Qn-1+Qn-1)]
=dTC(Q)/d(Q)
式中:TCn指第n年的原油总成本,TCn-1指第n-1年的原油总成本,Rn为n年的理想产量,Rn-1为n-1年的理想产量,Qn为第n年没有采取措施的实际原油产量,Qn为第n年的自然递减产量,Qn-1为第n-1年没有采取措施的实际原油产量,Qn-1为第n-1年的自然递减产量。根据上式,只要对总成本函数求导即可得到边际成本。
对于大港油田这样开发了40多年且规模不小的企业,短期内固定成本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变动的主要是操作成本,操作成本是引发边际成本的主要部分,而边际收益就是原油价格。考虑到税金及相关费用,根据MR=MC原理,当P-F=dTC(Q)/d(Q)时,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P为原油价格(元/吨);F为单位产量分摊的税金及其它相关费用。
表4 2010年和2011年油井操作成本分级表
表5 2010年和2011年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情况表
从表4可以看出,油井的操作成本是逐级上升的,并且大于等于24美元/桶的油井的操作成本是急剧上升的。2011年与2010年相比,操作成本小于8美元/桶的井数所占比重下降4.66%,同时年产量所占比重也下降了5.15%;而操作成本高于24美元/桶的井数所占比重比上年增加了10.04%,同时年产量所占比重也增加了5.90%。由此可见,2011年与2010年相比,由于油田的开发条件越来越差,低产井、高含水井的井数及其产油量在全油田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油田高成本井的比例越来越大。
图2 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平均成本关系图
根据图2和边际成本法则,若边际收入>边际成本,可继续扩大合理经营产量,逐渐向Q2产量靠近;若边际收入
(三)从区块情况看不同油价下油田的经济效益。以上分析是从大港油田整体产量情况来看,以2011年为例从区块情况来看油田的经济效益。根据已开发油气田效益评价分类标准,
Q×I×(P-R)>C+F1+F2时为效益一类区块;
C
C操
Q×I×(P-R)≤C操为无效益井。
Q—年产量,I—商品率,P—不含增值税价格,R—单位税金,C—生产成本,F1—期间费用,F2—地质勘探费用。
调查的87个区块中,当油价处于40美元/桶时,效益评价结果如下:有55.65%的效益一类产量,有0.47%的无效产量。油价处于50美元/桶时,效益评价结果如下:有88.43%的效益一类产量,有0.47%的无效产量。当油价处于60美元/桶时,效益一类产量为92.13%。当油价处于80美元/桶时,有93.03%的产量为效益一类产量。当油价处于100美元/桶时,有99.66%的产量为效益一类产量。
表6 2011年区块效益评价分类表
油价对产量效益的影响较大,根据2011年80-100美元/桶的油价,效益一类井在油田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在目前的成本不断攀升的状态下,如果油价较低时,无效产量所占比例会大增,且高效产量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成本控制,以适应油价的大幅波动。
三、从长期来看,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
(一)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在长期,企业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变的,企业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企业所期望的产量,但扩大生产规模既可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也可能引起收益的减少。一种是规模收益递增,意味着产出比例大于投入比例,若要素价格不变,单位产出成本下降,达到规模经济;一种是规模收益递减意味着产出上升比例小于投入增长比例,若投入要素价格不变,则单位产出成本开始上升,则是规模不经济。
(二)分析油田的经济规模。油田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勘探投资,获得更多的石油资源;需要不断的进行开发投资,增加新井,维护老井;需要不断的进行技术研究投资,提高石油采收率,石油的运输和销售需要专门的大型设备;职工需要经常的技术培训。为了寻找资源,减少递减,提高产量,油田企业不断的追加投资,这本身就需要石油企业有较大的规模,提高投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才能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以求规模经济。上面我们分析了石油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石油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经营规模过大使企业的有效管理和协调变得更加困难,这会引起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且石油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石油的无限开采。因此油田企业要兼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寻找最合适的经济规模。
目前国内外研究经济规模,通常是以长期单位产品成本最低为标准来确定。如图3所示,长期成本曲线包罗着每一个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生产相应产出量最小成本点的轨迹,企业以此曲线为依据建置企业的规模,以便生产最佳预期产量。最低点E点为长期经济规模点。
图3 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关系图
表7 2000-2005年投入产出情况表
表8 2006-2011年投入产出情况表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大港油田自2000年至2011年平均总成本呈现先是平缓上升,后是加速上升的趋势。剔除钻井价格上升因素,从表7和表8的原油产能投资投入和产能产出的比例情况可以看出,2001-2007年产能变动比率大于产能投资变动比率,处于规模递增阶段,2008-2011年产能变动比率小于产能投资变动比率,处于规模递减阶段。回顾2008下半年到2009年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油田投资规模与产能建设规模多次调减、原油产量结构与总量多次调整,2010年、2011年依然是矛盾突出,开发储采比依然较低、勘探难度不断加大、稳产基础改善难度大、产量建设总量偏低、投资压力加大,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现实经济中,规模收益递增与递减,规模经济与不经济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规模收益递减最终会超过规模收益递增,多数油田企业尤其到了中后期时期都存在一个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该阶段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对规模收益的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企业应注重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当规模收益递增减弱,规模收益难以发挥时,企业采取种种现代化管理,努力减少规模不经济,延缓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出现,LAC曲线具有平缓的底,这意味着规模经济将很快耗尽,而规模收益在相当的产出区间保持不变或近似不变。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 (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内生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YK12-05-0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规模经济背景下企业利润创造的内在逻輯,即“产量中心”、“成本中心”逻輯,以及与之适应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市场基础。同时,分析了个性化市场条件下利润创造的逻輯,即“客户中心”、“价格中心”的逻輯。文章指出传统规模经济的市场基础正在逐步消失,个性化需求市场正逐步形成,企业必须转变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范式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利润创造 规模经济 个性化 商业模式
创造利润似乎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即可。但是,简单的利润公式中蕴含着“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降低成本”这样的关键问题。可以说,在商业领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如何做,即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问题。两家在产品、服务、市场及其他要素方面完全相同的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完全不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创造利润的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营者“解构”利润公式方式的不同,对利润公式的不同“解构”方式代表了不同的利润创造思维。
规模经济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常按照如下方式“解构”利润公式:
P=R-C =AP×Q-(VC+FC)= AP×Q-(Q×UVC+FC)= AP×Q-Q×UVC-FC = Q×(AP-UVC)-FC
式中:AP为平均销售单价;Q为产量或者销量;FC为固定成本;VC为变动成本;UVC为单位变动成本。
根据这一解构方法,利润创造的逻輯也就随之而出。首先,销售价格(AP)方面,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价格比较敏感,提高价格往往导致销量下降,因此,通过提高价格增加销售收入未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提高销量(Q)就成了企业优先考虑的增收方法。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增加产量并未遭遇太大的销售阻碍,产量基本能够与销量平衡,销量的提升显著地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其次,成本方面,企业发现随着产量的提高,单位变动成本(UVC)会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分摊效应,固定成本(FC)也被摊薄,产品的平均成本(AUC)就能降低。可见,增加产量不仅能够增加销售收入,还能降低成本。这样,企业利润创造的根本任务就在如何增加产量上了。
上述利润创造逻輯遵循的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原理的内在逻輯是:随着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效率提高,制造费用显著下降;同时,由于可以共享生产设施和其他资源,新增产量所需投入降低,管理成本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批量采购,企业原材料、零部件等资源也容易获得数量方面的折扣,从而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这样一来,产品平均成本就会明显下降。低成本使得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价,降低又会刺激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反过来刺激产量的提高,产量提高进一步促使成本下降,如此,企业进入扩张的良性循环(见图1)。“市场份额增加,利润随之而来”是传统经济时代企业经营者比较常见的思维方式,扩张规模、提高市场份额成为经营者的使命,也是评价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个性化需求背景下利润创造的逻輯
规模经济原理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成本随产量下降,二是产量等于销量。我们需要对这些假设做出一番审视,以便检验它们是否还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一)成本随着产量下降解析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成本可以分为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前者主要包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和财务成本等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科目,后者则包括客户寻找、市场交易、风险承担等市场风险成本项目。这种关于成本类型的划分方法与传统的成本会计对成本的划分是不同的。根据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传统成本会计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个基本项目,这种划分方法是以制造为核心的成本管理范式,是典型的“产品中心”式的思维方式,即主要从企业内部出发考察成本问题,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在计量不容易确定的外部风险成本时,成本会计主要采用坏帐损失、或有损失等方法处理,这样的会计方法在处理外部成本时均存在明显的技术性缺陷,容易被人为操控,无法从根本上管理外部成本。规模经济原理就是遵循这样的成本划分逻輯,奉行 “产品中心”的成本管理思想,对外部成本的关注不够深入,更没有转变为以“市场中心”的方式对待成本问题。
传统经济时代,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寻找客户、研究市场需求、开展合同谈判等,企业的外部成本较低,外部成本在整个成本构成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显然,获取利润的关键就在如何降低内部成本上了。传统的“产品中心”成本划分方法适应了这样的市场环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企业的成本状况。规模经济原理正好反映了随着产量的增加,企业内部成本降低这一规律,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内部生产的规模效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