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中国;室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累而成的宝贵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民族传统的情感依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室内设计工作者在把握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研究和发展,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从传统文化思维、神韵、文化符号等方面进行借鉴,实现对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提升现代化室内设计水平。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儒家的文化思想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一直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在实施仁学、推行礼乐进程中形成的,指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坚持中正的法则,应用到室内设计中体现在,对居住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时,过多的装饰会显得俗腻,不做任何的装饰又显得消沉,而恰如其分的装饰就会令人赏心悦目,这构成了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基本哲学内涵。“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古典园林中亭、台、楼、榭等均体现了这一点,在室内设计引入自然景物,注重室内外环境和空间的联系,与自然环境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二)道家的文化思想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之一,道家文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在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文化思想渗透到文学、美学与艺术等领域,对室内设计也有深远影响,改变了室内空间设计所表达的内涵,成为了现代室内设计领域的重要思想,例如在室内空间上运用隔断,将不同空间的装饰互相引入、渗透,创造出虚实相结合的意境美;利用建筑的门窗,将室外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使室内空间能映入自然风光;在装饰材质上综合利用原始、本色、质朴的材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

(三)佛教的文化思想

佛教文化与儒、道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倡导通过个体的直观体验和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和自由。佛教思想崇尚自由,超越本身局限,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不断丰富自我,摆脱世俗,最终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国的佛教文化思想,渗透了浓郁的佛教审美因素,具有浓厚的审美追求的内涵,成为审美追求的目标。在室内设计中,佛教文化思想所倡导的审美是简约之美,如室内设计中色彩的处理多以沉静色彩或接近自然材质的原色,再结合白色来呈现,同时在家具与陈设上,力求简约、利落的组合,营造出“闲寂、幽雅、简朴”意境的禅意室内空间环境,给人以心境平静的精神享受。

二、现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

(一)从传统文化思维方面借鉴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文化思想,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以及自然观上的“天人合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整体与辩证的思维方式。将这种思维方式转化到室内设计上,通常会促进创意的形成,一个好的思维创意能够加强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应用。例如,我国民居建筑布局上讲究“对称”格局,现代室内设计注重运用各种“隔断”造型等,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彼此关联的思维方式。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将自己的创作思维和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紧密联系,融会贯通,从而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符合现代人审美取向的室内设计作品。

(二)从传统文化神韵方面借鉴

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意境的创造十分重要,不论是绘画、雕刻等艺术,还是建筑、园林等艺术,都蕴含着对“意境”的追求。“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和提炼其精神、思想观念、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内涵,领悟其艺术神韵,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室内设计作品。特别是当下,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呈现多元文化现象,更需要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借鉴与运用,延其“意”,传其“神”,注重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室内设计。

(三)从传统文化符号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包括象征性图案、古代传统图腾、传统宗教纹饰等。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将其作为设计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来诠释其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空间环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借鉴和应用传统文化符号,注重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使其内涵具有延伸、拓展与新的突破,从而使新与旧、古与今形成密切的联系,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作品。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是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所要传承与创新运用的坚实基础和独特法宝。从传统文化探讨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要求设计师从传统文化思维、传统文化神韵以及传统文化符号等方面进行借鉴与传承,创造性的运用传统文化来开辟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文化艺术之路,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参考文献:

[1]谭秋华.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第2篇

一、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推动了祖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塑造民族性格、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柱,是民族共同体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时空和内容上始终处于不断交流、交融和认同中,长期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类型,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异常突出,如藏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哈萨克族文化、撒拉族文化、裕固族文化、土族文化等。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交融和发展所积淀的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共同培育、创造、传承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优秀文化的总和。数千年来各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多族群、多文化交错并立的共生地带。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宝库、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共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语言、饮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生活规范、道德行为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思想价值资源。就礼仪文化而言,傣族中流传下来的《爷爷教育子孙的训条》规定“坐位要分清尊卑,不要乱坐长辈和长官的位子。”表现出群体乃至社会认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价值理念。就道德文化看,我国各少数民族倡导遵纪守法、重礼讲义、诚实守信、廉洁奉公、扶弱济贫。如吐蕃王朝“重兵死,以累世战役为甲门。败死者垂尾于首以示辱。”彰显了藏族人民普遍认同的崇尚勇敢顽强的道德价值观念。从生态文化看,主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如古代蒙古族在习惯法中规定“禁止向水中溺尿”、“春夏两季人们不可以白昼入水,或者在河中洗手,或者用金银器皿汲水。”体现了蒙古族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化思想。从伦理文化方面,倡导三从四德思想,等等。可以说,中国各少数民族把文明和谐、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等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几千年人们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遵循。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和政治文化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日益加剧;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明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结构、制度、形式、观念和价值、心理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冲突,尤其是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淡化了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得民族地区思想意识、价值体系等受到较大冲击;三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缺失,缺乏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致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四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弘扬和传承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根植、培育和践行。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之对策

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新常态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族地区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以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契机,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传承之途径。

(一)增强少数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欲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每个民族都应增强文化自觉性,充分认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动担当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同时,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肯定自身文化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价值,坚定民族文化持久发展的信念。民族学家讲到:“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等都成为一个个瑰宝、一颗颗明珠、一朵朵奇葩闪耀四方,惠及各个民族和世界,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强盛。所以,各少数民族都应坚信自己的文化,立足本土,吸纳外来,传承创新,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深入挖掘提炼有益的思想文化价值,大力繁荣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使民族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二)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要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人,就必须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加强国家顶层设计,深化教育改革,制定传统文化教育大纲,大纲中设有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章节,使之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其次,明确各学段教育功能和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第三,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教学之中。第四,完善社会实践体系,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青少年实践中,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使学生能够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和特殊功能,增强对民族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主动传承民族文明。

(三)借助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关于一个民族精神观念、物质产品、生活方式思想情感的文化集合,凝聚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是维系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面对全球化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充分运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使其在与现实生活对接中,全面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如藏族的藏历年、林卡节与雪顿节三大传统节日,以及望果节、燃灯节、仙女节等,以喜闻乐见的庆祝形式体现藏族群众的追贤思孝、纯朴善良的美好追求与劳动智慧。以此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四)以保护挖掘优秀文化遗产为抓手发扬光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各级主管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博采百家众长、兼收八方精义,制定相关规划,全面细致地做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要实施少数民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重点抢救和保护。要加大对列入名录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以及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世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要探索建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区,对文化遗产丰富的区域,进行整体动态保护,使其与发展旅游、繁荣经济相结合,形成文化、经济和人民生活相互促进、一体化的发展局面。

(五)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平台普及宣传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覆盖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宣传的必由之路。新常态下,要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边疆、基层和农牧区为重点,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社会积极参与为保障,加快建设覆盖全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要加大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要积极扶持富有民族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要结合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切实有效地推进边疆和民族地区文化长廊建设,形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和谐局面。

2.提高少数民族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所在。要大力提高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力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类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加强少数民族文字类新闻出版物的出版和发行,等等。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方式,把各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送到送到农牧区、边远山区,最大程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

首先,将此项活动与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少数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将此项活动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结合,促进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和交融,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第三,将此项活动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巩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

(六)以推动对外交流为举措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下,欲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举措,着力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努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结合国家对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总体外交和对外战略的实施,以及“一路一带”政策的启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特有优势和作用,积极主动地与外国政府和民间文化组织合作,通过在境外举办各类艺术节、展览、演出、博览会等,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宣传格局,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此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2.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品战略。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生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让全校师生沐浴古典文化的春风,弘扬民族文化,商丘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及文化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面对这样的形势,十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越来越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软实力。2014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思想进入我国,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也随之出现。我国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正处于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多元文化使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思想感悟,但是它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学生的道德缺失。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修养、修身克已,讲究以他人和社会为重,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用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滋养学生心灵。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太多人为了名利而迷失自己,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已经超出了限度,但他们对精神文明的关注几乎不存在。

三、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人生观

第一,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交际观。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对人以爱、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从而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礼仪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我们通常认为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于细致,担心“适得其反”,事实上,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文雅的举止、礼貌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应具备的素养,人心向善,绝大多数学生是很乐于接受这些东西的。当习惯养成后,学生不会再觉得这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

第三,用传统文化提倡孝文化。我国正逐渐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一个能遵循孝礼的人,绝对不会妄自尊大,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一个不孝的人则易忘本,通常表现为惟我独尊,惟利是图。

第四,用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责任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可用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用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诚信观。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它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他们来说尤为紧迫。

第六,用传统文化影响学生的利益观。在利益关系上,重义轻利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流价值取向。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对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他们的健康成长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许多激励个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思想,《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概括和生动写照。

四、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教育相契合?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主动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吸取精髓,大胆运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心灵成长的良好环境,用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一)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很多,但各种途径的作用和有效性并不一样。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我校进行学生思想管理的重要阵地,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普及率高等优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多途径,而且要多形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往往说得多做得少,灌输多引导少,这不符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用当代青年大学生更易接受、更愿接受的形式去表现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思想意识中有了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端正自己的言行,逐步使自己的思想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进而自觉抵制不健康潮流的侵扰。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第一,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去感染并引导学生构建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去感受其魅力,吸取精华,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我们会让学生关注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和“感动工学院”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注意学习其颁奖辞,学习其精彩的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通过这些让学生的人生观变得健康而积极。

第二,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注意把生活中的坚强意志及做人的最基本道理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人生,感悟人生,用心去思考平凡的生活。引导学生勇敢面对逆境,冷静面对顺境,教育学生认识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准则,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独善其身,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感知能力和与众不同的心灵意识,从而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学生能分辨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有着果断准确的鉴别能力,认识到人活着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自身,而且还要与社会同步,以实现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

第三,思政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激发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面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应积极地取法于传统文化思想,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41

在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部分大学生不讲文明、不爱劳动、不讲诚信、不孝顺父母、不能自律等现象频频发生,还有“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种错误观点,加上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健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以及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1.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生定位,以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塑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发,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为了服务丰富的社会现实实践,高校思政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就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诚信”“孝悌”“慎独”“持敬”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课堂上也便于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教材的选择,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又增加了我校鲁学军老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这本书,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增加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有关思想的精髓部分,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密切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2]。仅仅在思政课堂上穿插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也非常喜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也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措并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青年大学生完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校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思政课老师学期初布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两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我校思政部会预先给出10套方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于期末时提交实践报告、实践照片、实践单位证明等,并将实践活动计入期末成绩,占总评的20%。大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毕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为此,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孝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比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重要影响。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育人之魂,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做到真正的相互融合。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教学主导,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和教材,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行为举止、治学态度和文化修养不但对大学生有影响,而且可能通过大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社区,进而影响和扩散到整个社会。高校教师不但应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要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探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等人类基本价值的颂扬。其次,还需用心去感悟经典,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真正的升华,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最后,高校应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师资培训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思政教师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之一。

三、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在大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月4日,刘云山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观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涵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为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范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我国仍处于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献身精神的人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态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了如指掌,而且经常在校园里举行圣诞派对等,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甚至不闻不问,这些现象都表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思政课上渗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了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人物,学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途径,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身实际行动去不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整体性、群体国主义情感的产生发展奠定教育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是非观念不清晰、理想信念不明确、精神意志不坚定、行为习惯不文明,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冷淡麻木或无知偏激等。大学生虽然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沉淀,总是处于比较浮躁的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文学艺术、道德伦常、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很多优秀思想都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因此,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让传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观念、意志、情感、行为相联系,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需要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寻找新的途径,使其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 中国德育,2014(7):6-11.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绘画创作;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儒、释、道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分别对应了儒家、佛家、道家三种不同的,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人民对自身精神世界不断探求的信念。而我国许多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在这种探求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绘画也不例外。

1 当代绘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绘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传承形式。在当代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形式为主,并尝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使绘画创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符号。因此,若要创造出符合这一标准的绘画艺术作品,必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与时代的发展相互结合,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积极地吸取时展所遗留下的优良成果。从我国当代绘画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派系之间的纷争。从绘画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来看,任何的创新都是通过对前人的优秀成果中继承而来的。任何单方面的强调与争夺都是片面的。因此,必须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和谐互动关系,使当代绘画创作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

2 儒、道、禅传统文化思想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2.1 儒家思想对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绘画创作,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中庸,讲究锋芒内敛,以和谐的方式对待外界的人和事物。然而,这些思想文化都可以在绘画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平和,是自我完善的过程,[1]是一种内在的修行方式;而从绘画上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神韵,这是任何色彩都无法描绘和诠释的。

2.2 “老庄”哲学思想在绘画创作的体现

“老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水墨画以及一些其他绘画类的艺术形式中较为常见。庄子的思想几乎是完全超脱世俗所束缚的,最为接近艺术理想状态的人生境界。而我国艺术中所谓的气韵生动与庄子口中的“通天下一气耳”的气,从精神世界的角度上来看,并无任何不同。而我国绘画艺术所展现出的世界,正是一个气韵贯通的世界,人们甚至可以感受到海浪的起伏或季节的更迭,气因道而实现了人与万物聚则有形有相,分则虚无缥缈。因此,便有了我国绘画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以及水墨画中“万物归一”的精神境界,无处不体现出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老庄思想始终认为,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并非其本来的面目,只有彻底的消除物我对峙,实现天人合一,才能使世界展现处其本来的面貌。这也正是中水墨画家“寓情于景、寄情山水”艺术追求的重要体现。[2]由此看来,老庄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精神支柱,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及价值取向完美地融入了绘画的创作当中,使其成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

2.3 禅境文化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禅境所追求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最终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到达生命的本源。而对于绘画创作中所体现的艺术境界是一样的。禅境是通过佛法的参悟而成,而佛教中的语言却能详实地描绘出我国绘画艺术中的意境。由此看来,禅境对我国绘画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纵观历史,我国的绘画艺术兴起于唐朝,流行与宋元,而唐朝正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鼎盛时期,绘画创作艺术在此时兴起,必然与佛教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到了宋元时期,绘画创作艺术已经成为十分盛行,绘画艺术的哲学也产生了重大的转变,逐渐开始返璞归真,由繁化简,在简化色彩渲染的同时,更加强调作品中对意境的表达。而绘画创作的风格也由原来的写实派向着具有哲学思想的抽象派发展。

3 传统文化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体现与发展

3.1 当代绘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体现

水墨绘画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从唐代便开始流行,是我国山水画的核心表现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墨艺术不仅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从文化精神传承的角度上来看,中国人自古所信奉的福运与吉兆在绘画创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2008年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福娃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吉祥图案的绘画创作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各类创意层出不穷,而这些传统文化也为绘画创作作品增添了附加值。[3]

3.2 当代绘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发展

我国有一句俗语,叫做“高手在民间”。自古以来,民间就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散地,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已经失传的传统文化艺术,只有从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中才能寻找到一丝痕迹。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艺术的发掘力度,充分发挥其价值,使传统文化艺术迸发出新的活力。传统绘画创作来源于生活,是以服务现实生活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为生活而产生的艺术。因此,只有对中国民间艺术以及绘画创造者的真实生活进行深入了解,才能这正的理解绘画创作所要表达的真谛,促进当代绘画创作的发展。

4 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历史的智慧与结晶。绘画创作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不仅是我国审美意向的体现,也是文化艺术的传承。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绘画艺术还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绘画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提供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对拓宽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岳雷.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精神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5(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