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多音字总结

高中语文多音字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多音字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多音字总结

高中语文多音字总结范文第1篇

一、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记忆

字音:考试范围以常用多音字为主,声调不作为重点。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常用多音字”是指不涉及古音、异读现象的多音字,大概有320个,其中需要强记的不超过50个。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自己常错的重要字音,进行强化记忆。

字形:考试内容包括能区分形近字、同音字,辨析错别字等。考点是词语(包括成语)中的形近字、同音字。结合作业和考试情况,我们可以筛选出200个易错词语强化记忆。

词语(包括成语):熟语没有出现在江苏版的《考试说明》中,可以明确熟语不作为复习重点。根据江苏卷和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判断,这个考点最可能的是考“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因此复习重点可放在成语复习上。成语在语境中使用错误一般为:色彩混淆、望文生义、对象不明、前后矛盾、搭配不当、关系混乱六种。同学们可以根据误用类型和误用频率整理出100个应理解记忆的成语。

文言实词:主要考查常见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文言实词合计120个,其实经常考到的就那几十个,几十个中大部分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急须回归课本。另外,现在课外文言语句与课内文言语句以实词为纽带结合起来考的趋势明显,应引起重视。

文言虚词:《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文言虚词合计18个,江苏版的《考试说明》中明确常见文言虚词有10个,分别是:之、所、以、何、因、为、于、其、而、乃。文言虚词需要在具体语境中把握理解有意义的常见用法,因而要结合例句理解记忆。

名句名篇:总结一下名句名篇的背诵范围: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推荐篇目和诵读篇目中的名句名篇为重点,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诵读篇目为一般范围,以课本中名句名篇为基础。错别字是名句名篇阅读中发现的第一“杀手”。好多同学很可惜,整句都会背,但写下来就错;另外,上句空缺导致思维受抑而无法答出下句,也是同学们经常丢分之处。因此,名句复习要重视默写,只有写下来对照正确答案无误后才算过关;而在题型上,不仅练习由上句写下句,更要训练借助下句填写上句的能力;此外,针对高考名句名篇中的动态语境考查题型,也要进行相应的训练。

在以上六点中名句名篇的默写最为重要,尤其是今年名句名篇默写还将增加50%的分值。

二、语文基础能力:强化训练

(一)语病辨析与修改能力。首先要了解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病句一般采用客观题,修改病句一般采用主观题。辨析语病的基本步骤:首先从语法层面上看,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词语搭配是否恰当,词语的位置是否合适,关联词语使用是否正确;其次从逻辑层次看,是否把相容关系的概念写成并列关系的短语或并列关系的复句,是否把两种可能性与一种可能性写在同一句话中,是否把肯定与否定理解颠倒,是否自相矛盾;再次从修辞层面看,比喻是否恰当,用词是否妥当,是否重复罗嗦,是否有歧义,表意是否明白无误等。

(二)文言信息筛选与翻译能力。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三个落实”:字字落实,句式落实,文从句顺语言落实。

(三)关于现代文阅读的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现代文阅读解题“六字原则”:原文、审题、全面。答案最好在原文的基础上整合获得;认真审题,包括范围、回答角度、赋分情况、得分点的可能个数等等;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阅卷也实行踩点得分的方式,“全面”是多拿分的关键。

(四)诗歌意、象、法的把握能力。要求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给予恰当的评价鉴赏。把握诗歌“意”的关键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准确领会,把握“象”的核心是对诗歌作品形象的准确理解,把握“法”的关键是对诗歌语言以及表达技巧鉴赏的把握(诗歌表达技巧一般分为三类: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诗、宋词等为主,也可以是其他体裁的作品。

(五)作文九大硬伤的消除与高分突破能力。现在学生作文存在九个方面的扣分因素:审题不准,文体不规范,结构不完整,卷面不清楚,标点不到位,没有标题,有错别字,字数不够,有病句。就这九大硬伤编句顺口溜就是“审题文体结构清(卷面),标点标题字数句”。这九个方面是阅卷中总结出来的学生最易出错的方面。根据扣分多少排名:“审题”第一,“文体”第二,“卷面书写”第三。如何进行高分突破呢?根据得分空间大小排名:“文体”排列第一。因此根据自身实际进行文体训练是现在高分实现突破的关键。记叙文可以从“丰富”这一角度丰富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进行高分突破,议论文可以从“深刻”这一角度确立有层次的分论点实现高分突破。

在以上五项基础能力中又以作文九大硬伤的消除与高分突破能力最为重要,争取作文从“不扣分”上升到“多加分”。

三、基础应考技巧:强化模拟

语文应考技巧到了模拟运用的关键期,我向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特别推荐六大语文基础应考技巧:

(一)整卷把握。每场考试之前都是提前5分钟发试卷,这段时间相当宝贵,要充分利用,快速地把整张试卷看一遍。一方面,在试卷结构、难度状况、时间分配等大的方面做到胸中有数。150分钟做150分的试卷,应该说比较富余,只要大致根据分值分配时间(3分题给3分钟左右,以此类推)就能够较好地控制考试节奏。另一方面也能缓解紧张情绪,为下笔答卷开张立本。

(二)审题为先。高考时间有限,而且也保证了一定的难度系数,不会像平时考试一样,有充裕的时间让你仔细思考甚至重做。因此,争取一次解题成功而不是通过重做来提高正确率就变得相当重要。一次成功的基础是看清楚题干信息――什么范围、哪个角度、字数限制、赋分情况、如何回答等等。特别是语用题,肯定会出现一部分新题型。考生们应该沉着冷静,以不变应万变,“不变”主要还是指仔细审题,可以用铅笔在试卷上标出关键信息以提醒自己在答题时注意,迅速找到解题思路。

(三)紧扣材料。这点是语文考试的基础方法,也是平时强调的依托语言材料的文本意识。所回答内容一般源自文本,概括文本,高于文本,最终符合文本。因为不论命题者、阅卷者还是考生获得答案的共同依据都是文本材料。当思维游离于文本材料,哪怕意旨再深邃、文采再熠熠,回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还是会受到影响。

(四)全面答题。主观题是按照得分点给分的,因此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力求“全面”,不能洋洋洒洒只及其一,而要整体把握,“面面俱到”。翻译题尽量采用直译法一一对应,字字落实,不落一个。诗歌鉴赏题起码可以从思想内容、艺术形象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来回答,表达也能分为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块,同时还要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注释、背景、简介等,这些也能帮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名句默写,不管选做几题,争取每空都填,全面开花。现代文主观题的分值不小,更可以考虑“看菜吃饭,看分答题”,4分题起码要从两个方面甚至四个方面答题。尽量答全,不要怕错。但要提醒一下:尽量从原文中找,提取精要――即关键的词语、词组和短句,经过自己整合之后文通字顺地表达出来。

(五)适当草稿。因为是电脑阅卷,主观题答题卡扫描后,放大四倍呈现在屏幕上,涂改、潦草将影响视觉效果,建议主观题尽可能用草稿纸把答题要点拟就,然后再在答题卡上完整表述。作文需要列提纲。列提纲的作用有二:一是可以调节情绪,同学们刚看到题目思绪纷纷,列提纲可以对其加以记录、筛选、整理、提炼,也能促进心绪平静;二是可以总体构思,明确中心,确立步骤,引导行文。利用时间是为了提高效益,这3分钟值得花。

高中语文多音字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诵读 情感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93-02

1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现状

教育部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它从教育法规方面肯定了阅读的必要性。“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诗句也说明古人很重视诵读在学习上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强调了阅读对创作的重大意义。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在当代语文教学的改革大潮中,我们应该用现代教学理念对其做一些新的诠释,认识并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路途中开辟一条蹊径,引导学生在语文诵读过程中尽快地领悟文意和情感。开展诵读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有声朗读,对于传统的有声朗读应该有所突破。朗读者应该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试着用“音”和“乐”表达出来,艺术地再现和创造原作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技能的培养,一种方法的训练课程,而不再只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意的浅层次阅读。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朗读也是一种艺术行为,古诗词朗读和音乐结合起来,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诵读曾经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亮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录音机和磁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早读课堂上和语文科前,优美而标准的播音员录音在各个教室回荡,师生均以他们的读音为范本,纷纷加以效仿,教室里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同一时代,与诵读有密切联系的小说演播曾经风靡一时,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王刚等一大批艺术家的广播小说曾经吸引了各阶层的听众。可见出色的诵读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纵观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状况,诵读练习几乎退出了教学环节,有些学校一度在课表上取消了语文早读课时的安排,许多语文教师也不再下大力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诵读过程领悟文意。于是早读课堂上鸦雀无声,安静得像自习课。语文课堂上教师范读不见了,学生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以默读,听读代替朗读。缺少诵读声的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课堂上发言极为被动,一旦被教师叫起来,辞不达言,语不成句,洋相百出。这种现象除了心里紧张因素以外,恐怕就是不善表达的因素造成的,而诵读正好是治疗这种病症的一剂良药。

2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环节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语文诵读过程中掌握技巧,通过大声诵读课文,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以为朗读者首先应该“披文入情,表情达意”。古人曾云“诗缘情”(陆机《文赋》),“情动而辞发”。应该先行了解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初步将自己融入作品中去,用作品中的人物主宰诵读者的情绪,在诵读过程中,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最终才可能设法吃透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如苏轼的《赤壁赋》要结合作者的坎坷经历与乐观旷达的胸怀,读出豪放旷达之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则要结合诗人弃官归隐、喜归田园之经历,读出幽雅闲致之情。如果情感复杂不单一,朗读时更需留心在意。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划准断句,读好语气和语势。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古文及诗词作品中有很多多音字,音读错了意思也就错了,只有读准字音,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语气语势读不准,就无法准确表达出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要读出文中的那些整句和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

(2)指导学生理出文章思路,掌握文章段落大意之后诵读。如果对文章大意一无所知,只管摇头晃脑大声诵读,背诵的速度肯定快不了,即使背会,也会很快忘掉。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诵读,这样,利用段落层次还可以将记忆内容化整为零,分层诵读记忆,然后合总为一。可以指导学生每层先齐读,再分组读,又自读,后自诵,最后齐诵,分这样五步诵读。用这种诵读方法既可以降低记忆的难度,又可以提高记忆的速度。

(3)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关键句、名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记住文中的这些支撑句,然后再向句子前后延伸记忆。笔者在自己的班级运用效果非常好。

(4)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避免学生因诵读形式单调而产生厌恶和抵抗情绪,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因此,为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诵读过程中可用领读,分组读(也可男生女生分组),齐读,师生对读,自读及配乐读等形式;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初读、熟读、析读、品读、评读等形式,使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中完成诵读任务,达到理想之效。

(5)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范读经典课文。教师自己应该首先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以激情昂扬、情感饱满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和灵魂受到震撼后,常常会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诵读过程中,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诵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练就过硬的诵读基本功。

3 诵读环节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诵读有助于文中潜藏的情感的抒发和宣泄,能激发读者的情感活动,使诵读者、作者和听者三者融合在一起,化为一种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力量,震撼人的灵魂,撩拨人的心弦,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诗文,使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的意境就会在联想和想象中产生,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获得种种体验,进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诵读还与写作密切相关。我们在诵读中,可以涉猎众多的知识和生活,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多诵读,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知识。诵读记忆的诗文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上接93页)

提高。

诵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承受作者及作品中美好思想的滋润,在潜意识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逐渐具备较高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可以使学生的人生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诵读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曾说过:“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久不忘”(《训学斋规》)。只有大声诵读,才可以读出语感,体会到词语的妙用,让学生在“融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还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

高中语文多音字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衔接工作

当小学生结束了相对轻松的小学生活,怀着激动而好奇的心情步入中学的时候,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及时适应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一部分原本基础不错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语文成绩明显下降。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初中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只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上对初一新生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开始初中生活之初就在困惑迷惘的状态下学习,学习成绩与小学相比下降严重。究其原因,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教师的责任恐怕更大。如果解决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问题,搭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跳板,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完全可以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至于让学生输在起点上,更为学生的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语文学习不是小学的简单延续,初中是学生学习中一个关键转折点,如果学生在心理上缺少足够的准备,教师没有科学地引导,学生一定很难适应初中的语文学习。因此,能否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初中三年乃至高中的语文成绩的高低。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对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

要做好中小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过渡工作,首先应该搞清楚中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差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认为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节奏的加快和学习容量的加大。

升入初中,学生的作息时间明显比小学安排得要紧,生活、学习的节奏比小学要快得多,作业量也比小学有所增加。学习的科目明显比小学增多,由小学的几科猛增到十几科,每节课也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变为四十五分钟……所有这些变化无疑给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仅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所选课文的篇幅明显要长得多,课文的难度也比小学明显加深。就初一语文课本看,课本包括课文30篇,还有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专题)、名著阅读、古诗文诵读欣赏等内容。课时安排比小学要少得多,特别是文言文又是小学时从未接触的内容。这些,都给刚进入中学的新生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学习要求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的基础,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通畅。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些要求,无疑比小学要高得多,学生必须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对于初一新生不能不说是一道“天堑”。

(三)基础知识的不足。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涉语法等知识,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课文分析、写作、口语交际等都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学生一旦遇到语文知识问题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这使初中语文教学还要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入手。特别是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更无所适从,这又成为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

(四)学习心理的变化。

进入初中,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语文学习又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不少学生虽然努力了,但短时间内并没有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渐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信心。如果老师不及时疏导,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怎样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

针对上面所说的几方面差异,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仔细观察、认真研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教学实效,构筑好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过渡,为学生学好初中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研究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研究课标需要着重以下两点:(1)研究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异同;(2)研究初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异同。只有深入研究以后,才能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比如就背诵篇目而言,课标规定小学阶段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内容的连贯性、层次性。教师了解这一信息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保证。

(二)四方面努力,解决容量大的问题。

第一,明确要求。初一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讲明初中阶段语文学习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陈旧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教师采用新颖活泼的开场白、幽默风趣的讲解及激励式点评语言;开展小组间讨论释疑、竞赛活动;课文比较欣赏,课本剧编排,模拟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并当堂交流;围绕某一主题迅速展开想象或联想表达;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等等。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多种感官参与中学习语文,学生会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收获成就,从而培养起积极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三,循序渐进。针对初中语文内容多、容量大的特点,教师可抓住重点及典型篇目仔细讲,重点讲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每一次讲解应做到有所选择和侧重,不求面面俱到。说话方面,一是要创造情境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讲。如课前给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演讲,课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复述情节,围绕中心发言辩论等。二是要多肯定、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尤其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克服胆怯心理,使他们逐渐做到“言无不尽”。写作方面,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认识自己,书写自己。可让学生分阶段进行训练,先写身边人或事的片段作文,再写一般完整的记叙文。然后,逐渐培养学生筛选、组织材料的能力,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训练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中心的思想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写作效果,教师可利用周记训练对人物或景物等进行描写,或当堂快速作文,在全班讲评交流,逐步培养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第四,拓展提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要指导初一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教师推荐有益读物并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语文笔记,坚持收集、积累常见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相互交流,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说话、写作能力定会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的能力。初一学生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初步熟悉资料,能从教材及参考资料中找到或归纳问题的答案;具备对问题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这也是最为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针对初中新生,教师训练时要特别把握好内容的深浅度,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指导。

2.听记能力。要求学生听完讲述内容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记录,并整理笔记。

3.智力技能。包括学会潜心观察;采用理解记忆;掌握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想方法;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及时矫正语文学习不良心理。

有的初一新生会因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成绩不佳而灰心丧气,教师应留心观察。一旦发现此种现象,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同时引导、帮助学生分析考试中因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得失,克服马虎粗心或基础掌握不牢的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认不认真学,考试成绩差不多”,或者有“不必抓基础,考试看运气”的想法,教师可就近几年语文统考、中考试卷结构和分数比例为其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语文基础不能丢,该记忆该背诵的不能忽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单纯地认为“作文靠天才”,对作文信心不足并产生畏之如虎的心理,教师可在布置作文时给予适当指导,在评改作文时做好记录,便于有针对性地评讲,在讲评作文时比较优秀作文与不合格作文的差异,让学生在欣赏、鉴别中明确写作要领,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升入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对老师的绝对依赖的学习方式,做到自主地学习。一是引导学生积极适应新的授课方式。初中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老师在集中讲解重点、难点、要点时,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专心听,尤其是知识性的内容更要用笔、用心记,课后再复习消化,以求真正理解。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勤学好问,主动和老师交流。二是督促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周计划等。三是要启发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被动听课和机械地做作业上,要用心学,主动学,优选学。特别要讲究方法,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等方面。

(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就初一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许多初一新生不会预习,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首先,应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及词语,并将查出的字、词含义等知识弄懂。学习文言文时,让学生多动手,翻工具书,这样教师上课时讲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的掌握效果也一定会很好。其次,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好能理清文章层次,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最后,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讲习惯。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当然,教师课堂一定要设法富有“激趣性”,始终将学生置于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初中的语文教学方式有别于小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自学习惯。通过学生翻阅字典、查找资料、课堂质疑、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课堂上可以通过:阅读―探讨―交流―总结活动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