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稳健;债务合同;国有银行;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会计稳健性要求的主要原因产生于银行考虑企业的违约风险。稳健会计是一种高效的债务合同程序,应对由于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收益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银行承担下跌风险,但没有上升潜力,他们要求保证的最低数额净资产须足够偿还合同款项。稳健会计有效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它能够及时地向下修正收益和账面净资产,进而导致及时的违反金融契约。从本质上讲,稳健会计保护银行迅速的传递从亏损企业到贷方的重要决定权。

尽管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但绝大多数企业仍依赖于银行来资助其对资本的需求。在2001~2006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从银行获得新贷款12.5万亿元人民币,大约是来自股票市场的20倍。由于银行业在我国财政部门中占主导,是绝大部分企业资金需求的来源,因此有会计稳健的民营企业将极大地被银行影响。除了在我国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银行外,我国国情很独特,二类组合的所有权模式中以债务合同解决不同的会计稳健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探寻银行所有权模式对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要求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目前,我国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贷款提供者: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他们在主体功能、治理结构和银企关系方面存在差异。与非国有银行相比,国有银行很少关心和监测反映在财务决算中的违约风险。因此,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会计稳健的要求比非国有银行低。

二、我国银行业所有权模式改革进程回顾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部门的龙头老大。尽管产权投资市场取得明显发展,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依赖于银行满足其金融需求。在2001~2006年期间,我国企业每年从银行融资由1,250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10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每年股票市场融资只在30~250万亿元人民币之间。

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重大改革,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历史上,我国银行已成为政府实现经济目标的主要工具。在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之间,我国主要是中央计划经济,银行担保向建立在国家发展计划基础上的国有企业贷款。1979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唯一银行,起着中央银行以及提供银行贷款和储蓄的来源和场所的双重作用。中国银行在20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开始扩展,此时确立了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双层制度。第二层包括四大完全国有专业银行(即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他们接管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功能,在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四大银行的贷款受政府导向和政策的支配,而不遵循商业规则。

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有企业贷款政策导致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国有企业缺乏激励、偿债能力弱,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需提供昂贵的公众服务。1994年为减轻政策贷款损失,政府尝试消除四大银行的贷款功能,另设立三个政策性银行。同时,创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去接管美国在四大银行的17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虽然国有银行资产质量日益恶化,但是中国没有明确的存款保险。无论如何,存在一定的隐性存款保险,政府将介入去帮助国有银行解决金融困境。1995年两个主要方面的经济改革条款生效。中央银行法确认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和地方政府在发放贷款决定权上的限制;中国商业银行法正式商业化运作大型国有银行,通过在资本运作、利润、风险和流动性方面引导他们走向商业市场。此外,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也都建立了多样化的金融体系。1996年全国第一家私人银行――民生银行成立,由59个私营机构股东创建。目前,它已赢得给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的一席之地。截至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系统包括四大银行、10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一些中小企业私人银行。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银行业出现了温和的自由化贷款利率。从1996年开始,政府逐步放宽条例,此时给所有企业的贷款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官方利率标准的0.9倍到1.1倍之间变化。2004年以来,滑动贷款利率范围不再根据所有权或借款规模设定。现在为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提供的滑动利率范围在官方利率标准的0.9倍到1.7倍之间变动。然而,尽管贷款利率自由化扩大,在国有银行的贷款计息仍保持很低。自2001年以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被提上政府工作议程。2003年一个有影响力的尝试――创建中国银监会,去监督银行改革和规章制度。政府还设立战略上指导方针,以鼓励外商投资,外商现在可以拥有任何国内银行高达25%的投资。另一项监管战略是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鼓励他们在证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以来,70%的国有股份商业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已经上市,现在四大银行已全部在海外或我国大陆上市。

三、银行所有权模式对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一)相对国有企业而言,银行更关心民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稳健会计是一种高效的债务合同程序,用于解决由于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收益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银行承担下跌风险,但没有上升潜力,他们要求保证的最低数额净资产须足够偿还合同款项。稳健会计有效的满足了这一要求,它能够及时的向下修正收益和账面净资产,进而导致及时的违反金融契约。从本质上讲,稳健会计保护银行迅速地传递从亏损企业到贷方的重要决定权。

在银行关心违约风险的假设下,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会随着公司没有足够的净资产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而增长。当国有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他们期望政府提供额外资金,这种现象称为软预算约束。在转轨时期,为保障社会稳定,政府将不会允许国有企业破产。此外,除了那些在经济改革之后成立的国有企业,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会从以前的体制中继承某些政策负担。由于这些政策负担往往会造成损失,国有企业会针对一些事前政府优惠政策,如获得低息贷款、减税措施、关税保护与政府讨价还价来弥补损失。如果获得优惠政策,国有企业仍然资金困难,他们将再次希望政府能给予事后财政援助,这就是规范的软预算约束。由于民营企业没有政府的隐性保险,经营风格更像现代西方模式的公司,当他们无力以足够的净资产支付他们承诺的款项时,银行将遭受合同金额的贷款损失。因此,相对国有企业而言,银行会更多关注民营企业的下跌风险,同时民营企业对纳入债务合同的稳健会计的要求更高。

(二)相对国有银行而言,非国有银行更关心民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我国的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在主体功能上存在根本差别。国有银行的客观性和社会职责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和行政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国有银行最大限度的增强社会责任,而非国有银生追求最高利润。而建立公共金融机构是为了治愈金融和信贷市场的市场失灵。因此,国有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公司融资难的问题。从角度看,建立公共金融机构是为了治愈市场失灵和寻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假定公共金融机构面临多重的和不可测度的目标,他们的管理者往往具有低效率的激励。尽管国有银行能优化资源配置,但由于在权利上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导致他们的管理人员与非国有银行相比付出甚少。

国有银行在监测反映在财务决算上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方面比非国有银行要低效和冷漠。在1994年至2003年之间,在四大国有银行、非四大国有银行、国内私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效率方面,外资银行最具高效益,紧接着是国内私营银行。国有银行,尤其是“四大”,效益最低。除了在主要职能上的不同,以信息为基础的银行业务关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外资银行在高品质要求和“过硬”(如金融)的信息方面能超过国内银行。外国银行不能够处理地方企业的“软”(如非金融类)信息,因为他们在东道国规模小,而且总部设在另一个国家。因此,外资银行与稳健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更大。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违约风险都应关注。因为,非国有银行一般对经济利润比国有银行更感兴趣,在准于贷款后,当估算潜在款项和评估违约风险时,非国有银行对稳健会计信息要求更谨慎。由于民营企业在陷入金融困境时不期望得到政府资助,他们比国有企业更关注下跌风险。国有银行的目标是发展和商业目标的结合。他们激励民营企业产生经济利润去弥补贷款给国有企业造成的损失。与国有银行相比较,非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商业化自己的行为,像许多西方模式的银行一样,非国有银行坚持在风险约束下实现预期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因此,从非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比从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采用更稳健会计体系。

综上所述,由于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履行的功能职责不同,所以在以充裕净资产偿还借款的要求方面也不同。相对国有企业而言,银行更关心民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相比国有银行而言,从非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比从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采用更稳健的会计体系。

(作者单位:南阳大阳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Aharony,J,C.J,Lee,and T.J,Wong.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0.38.1.

[2]Ahmed,A.S,B.K,Billings,R.M,Morton,and M,Stanford.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ducing debt co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

[3]Bai,C,D.D,Li,Z,Tao,and Y,Wang.A multitask theory of state enterprise reform[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28.4.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范文第2篇

(一)投资体制机制存在越位、错位与缺位

从体制机制层面来看,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环境还不够乐观。一些行业借助行政权力对行业实施投资保护、价格保护、政治保护。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力量实现排他性、独占性的垄断目标,从而无形之中为民营经济的投资准入设置了难以突破的“弹簧门”、”玻璃门”和“隔离栅”。从表面上看,并未限制民营 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但实际上很少见到民营资金投入。最为明显的是经营性基础类投资项目,往往由政府部门组建的投资公司担任项目业主,诸如城建投资公司、交通投资公司、水务集团公司、城市公交公司、城市燃气公司等一批行政性垄断公司,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金融等新型服务行业各类民间投资往往难以进入,即使能够进入也要受到一系列前置审批的严格把关,从而形成了金融业国家行政垄断的体制格局。此外,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社会服务行业属于特殊行业,需要由地方政府颁发特殊行业经营许可证,民营投资会遇到许多障碍。

(二)融资难现象十分突出

民营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融资机会缺、可选种类少、贷款期限短、融资成本高,根本满足不了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一是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十分严重。我国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市场上的银行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国有或集体银行为主,很少有民营银行,对民营企业存在“体制性歧视”,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相当有限。加上不少民营企业没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证,缺少可供抵押的有形资产,因而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能贷到款的,其成本也相当高,利率可能是银行基准利率的数倍。同时,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相比于银行信贷,证券市场开放程度更低,对民营企业更加歧视。为此,一些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只好不计成本向民间借贷解决周转资金;或通过向内部员工借贷、与相关企业之间借贷、内部股份募集等自我融资的方式筹措中长期资金。这些方式风险大、稳定性差,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利用其做大做强,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不够有力

对民营企业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薄弱。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等现象仍然存在,政策交叉、重复、撞车现象严重,扶持资金投入量小、分散、低效;扶持方式沿袭了对国有企业的直接扶持方式,受益的仅是少数企业,政府政策效应未体现出普惠。同时,包括中小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在内的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由于无法从正规渠道融资,不少企业被迫转向地下融资,增加了经营成本和风险。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不高,中介市场秩序不规范;商会协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离民营企业的发展要求都有很大差距,行业覆盖面较低,多数企业得不到商会提供的服务,即使商会能够成立,由于没有相应的职能,其作用发挥也有限。

二、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思想观念仍不够解放

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合法到合法、从异己力量到补充地位,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期间伴随着各种观念的激烈磨擦与碰撞。由于民营企业的自我发展在前,其法律地位被认可在后,使得对民营企业发展认识的滞后难以避免,人们在思想上还对民营企业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顾虑,使民营企业发展无形之中受到了很多限制。同时,随着民营经济的日益成长壮大,在社会总资源有限,信贷资金、资本市场份额、投资机会、土地等资源分配不能均等的情况下,奉行效率优先还是所有制性质优先、公平原则还是区别对待原则来配置资源,政策上至今没有明确的条文。实践中,利益的天平自觉不自觉偏向国有企业。尤其是碰到一些涉及民营企业权益的实际问题时,相关部门常常推托应付,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二)政策法规仍然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了各类相关政策法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但在某些领域仍然歧视和限制民营企业的投资发展,特别是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市场准入原则,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垄断地位,明显没有给予民营企业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且中央制定的鼓励政策到地方之后,各地执行力度的差别很大,不少地方中央政策往往很难得到执行。各地虽然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支持,但出台的政策随意性强,临时色彩浓,缺少权威性和指导性,缺少对于民营企业所需的公平大环境的考量。

(三)行政性垄断挤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

一些地方和行业利用行政权力进行投资保护、价格保护、贸易保护与政治保护,行政性垄断现象较为严重。政府介入产生的保护性和排他性,使得民营企业难以突破投资“”,难以进入基础产业领域。公共服务行业设置了极为严格的准入限制,科教文卫等行业存在严格的审批制度,特殊经营许可证的颁发给民营企业设置了极高的门槛,各类民营企业的投资难以进入。

(四)金融机构缺乏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动力

民营企业自身不足使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贷款。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问题,难以向金融机构证明自身的信用水平。特别是民营家族企业,家庭生活资金与企业生产资金界限往往模糊,财务处理不够规范,导致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缺乏信任。有调查表明,我国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存活期仅3-5年,较高的倒闭率使金融机构主动回避贷款风险。金融机构自身原因也使其不愿意放贷。国有或地方商业银行信贷责任与报酬的不对称导致国有银行扶持民营企业的激励不足,信贷责任人宁可承担“存差”亏损的无个人责任风险也不愿承担给民营企业贷款的有个人责任风险。同时,金融机构发放给民营企业的贷款金额通常比较小,而贷款审查要求可能比国有企业的大额贷款更严,导致放贷成本高,收益低,不合算。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惜贷”行为。

三、优化民营企业投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办法,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一是统一产业服务政策。在决定企业开办、土地使用、信息支持、财政贴息、税费征收、进出口等方面,政府应当制定不分所有制的政策待遇标准。产业指导目录应明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以减少民营投资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二是统一企业扩张待遇。在企业兼并、入股、收购、整合的经济活动中,监管部门应提供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审批手续,债务处理、资产评估和职工安置等方面,民营企业也应该获得同国有企业相当的待遇。三是统一金融服务待遇。各级金融机构在贷款、结算、汇兑等方面应实行无差别服务待遇。给予民营企业在贷款融资方面与国有企业公平对待,不实行有歧视性差别化标准。用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服务各类企业股票债券发行,建立对各种经济成分公平的合法金融渠道。

(二)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一是发挥地方性商业银行作用,加强其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地方性银行的发起源头是地方财政,所以其经营上本身就有扶持地方产业的倾向,易于为本地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而且地方性银行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市场反映敏捷的特点,有利于支持规模不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非国有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很强的向民间筹资和贷款的倾向,有利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而且,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有利于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加速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从而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三是发展合作性民间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在发展初期,民间借贷的作用可能远远大于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在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今天,政府应当合理看待民间借贷,加强引导,使民间借贷整合成科学合理合法的民间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快捷方便的资金支持。

(三)健全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服务民营企业的意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形成。一是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估体系,支持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业性担保,积极发展互担保。二是务实搭建政银保企合作平台,促进银企对接。牵头组织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民营企业创新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重点支持一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项目,推动民营企业集聚发展。组织有效开展政银担企融资合作洽谈活动、融资服务推介会、股权融资活动和投融资论坛等各种形式的融资服务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实现银担企对接。三是出台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认定办法,认定和扶持一批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树立标兵,推广先进,促进民营企业融资服务工作。

(四)重点推进基础领域及高科技产业的改革开放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企 民企 货币政策 SVAR

0 引言

为抑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过热,我国自2010年1月起施行了新一轮的紧缩货币政策。到2011年7月,媒体开始频繁出现紧缩货币政策造成大量中小民企经营困难,不少地方出现民企倒闭潮的报道。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为防止经济严重下滑,应将紧缩货币政策转向。但另一些专家认为紧缩货币政策并不是造成民企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且整体上民企的生产经营活动未受到大的影响,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的情形下应继续坚持紧缩政策。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双方都没有给出可信的统计数据和严密的经济学分析支持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GDP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遏制经济过快增长关键是控制投资增速。钢铁、石油、煤炭和电力这些重要的投资用生产资料主要由国有企业生产,并且国有企业主导的投资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也占重要比例,因此要考察紧缩货币政策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效果就要考察国有企业产出受影响的情况。从学术文献角度看,上述争论的关键是紧缩货币政策对国企和民企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的持续时间,这一问题是货币政策文献中研究货币政策效果的核心内容。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本文拟建立严谨的计量模型考察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对国企和民企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

本文在SVAR框架中分别识别出数量型和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种紧缩冲击对国企和民企产出的影响。本文发现:①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导致国企和民企的产出下降,但两类企业产出的脉冲响应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尽管随着冲击发生时间的远去民企的产出表现出更强的回复能力。②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对国有企业产出更快的发生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冲击对民企产出的影响更强。

余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SVAR模型设定和数据,第三部分呈现实证结果和结果分析,第四部分小结。

1 SVAR模型和数据

1.1 SVAR模型

简约型VAR

Xt=B(1) Xt-1+B(2) Xt-2+…+B(p) Xt-p+ut,t=1,……T (1)

Xt是包含内生变量的n×1向量,T为样本长度,p是滞后阶数, B(i)为n×n系数矩阵,ut为协方差矩阵为∑的白噪声。假设εt为n×1的基本面冲击向量并且ut=Aεt,var(εt)=In,var(ut)=∑=Avar(εt)A′=AA′,即n个基本面冲击被假设为相互独立且方差为1。做脉冲响应分析时是否识别矩阵A是VAR模型和SVAR模型的关键区别。由AA′=∑可知识别A还需n(n-1)2个约束条件,本文运用Christiano et al.(1996)提出的三角识别法识别货币政策冲击,即将A设定为下三角矩阵,将正定协方差矩阵∑进行Cholesky分解即可识别出A。

1.2 数据

本文的实证目标在于分别识别出数量型和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两种冲击对国企和民企产出的影响。基于此,在参考已有SVAR模型设定并充分考虑本文建模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包括国有企业实际产出(s)、民营企业实际产出(p)、价格(c)、广义货币供给量M2(m)和基准贷款利率(r)的5变量VAR模型。5变量数据均为月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

产出分别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表示,数据来自中经网。我们用基期为2001年1月的CPI环比序列去除通货膨胀因素而得到实际产出。CPI数据序列来自国家统计局。广义货币供给量M2和基准贷款利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如下处理:季节调整、利率数据之外的对数化、平稳性检验(所有变量均为I(1)过程),然后对所有数据进行一阶差分。HQ准则和FPE准则均显示VAR模型滞后阶数为2。

根据Cholesky分解识别法的原理,在识别数量型货币政策冲击时,VAR模型的变量顺序是(pt,st,ct,rt,mt),而在识别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时VAR模型的变量顺序设定为(pt,st,ct,mt,rt)。

2 实证结果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出对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和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分别呈现在图1-2,主要结果是:①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导致国企和民企的产出下降,随着冲击发生时间的远去国企的产出表现出更强的回复能力。②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导致两类企业的产出先升高后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冲击对民企的产出施加更强的负面影响。③两类紧缩冲击下国企和民企产出的下降幅度并无明显差异。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能力方面强于民营企业。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下货币供给量下降,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受到紧缩流动性冲击的银行在最初阶段需同时减少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以传递央行的紧缩货币政策,这导致两类企业的可得营运资金均受到限制,因此在紧缩冲击来临的最初阶段两类企业的产出均受到较强的负向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将总量上已减少的可贷资金对国有企业倾斜而使国企的资金压力得到缓解并导致民企的资金面进一步紧张,也就是出现所谓的“信贷歧视”现象。上述分析从金融因素角度对脉冲响应的第1个结果作出了解释。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在钢铁、煤炭、电力、原油等工业产品的生产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这些主要工业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发生后导致总需求减少,上述产品的需求和其他工业产品的需求一样受到冲击。但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一旦工业生产和企业投资显现复苏趋势,经济系统本身对上述产品的需求最先反弹,这就导致以生产上述产品为主的国有企业率先表现出产出回复趋势。

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冲击下两类企业产出的脉冲响应与数量型紧缩冲击下相比有一点明显不同,冲击发生后两类企业的产出均出现一段上升趋势。我们认为,相比于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的紧缩效应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更长的传递时间是造成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图2显示,价格型紧缩冲击发生半年左右,两类企业产出的脉冲响应均变为负值,在这之后脉冲响应就表现出与数量型紧缩冲击对应的脉冲响应相类似的形态,国有企业的产出率先向均衡状态回复,但回调幅度不像数量型冲击情形下那样明显。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生产运营资金中有相当大比例来自于银行贷款,提高利率对国企生产经营成本的影响要大于提高准备金率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国企内部治理结构日趋规范、外部约束逐渐完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相比于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有可能对国企的生产和投资施加更强的紧缩约束。

如图1和2显示,无论是在数量型紧缩冲击下还是在价格型紧缩冲击下,国企产出和民企产出的下降幅度都未表现出明显不同,脉冲响应的最低点均在-0.5%左右。对这一实证结果的解释是,2001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已处于调整和充实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演变阶段。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在加速进行,国有四大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并分别在香港和大陆A股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营模式日益市场化。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的快速发展即提升了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又增强了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能力,因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股份制银行有更强的动力向支付更高利息的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江伟和李斌,2006)。与此同时,作为银行贷款的一种替代,商业信用是那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的企业进行短期融资的重要渠道。石晓军、张顺明和李杰(2010)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当银行实现紧缩银根的信贷政策时,商业信用会作为体系外的信贷补充起来,信贷政策的紧缩效果被商业信用抵消了一部分。上面提供的分析和经验证据表明,紧缩货币政策期间整体上民营企业受到的资金约束并没有大家原先认为的那样严重,进一步地民企产出也不比国企产出有更大的降幅。

综上所述,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紧缩货币政策冲击对民企产出有更持续的影响力但影响强度在两类企业间并无明显差异,从而说明本文开头给出的两类观点都不太准确;进一步地,我们还发现,相比于数量型紧缩政策,价格型紧缩政策有可能对国企的生产和投资拥有更强的影响力。

3 小结

近段时间以来紧缩货币政策对民企和国企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影响成为国内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讨论双方都未能通过建立严谨的计量模型分析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利用SVAR计量模型分别考察数量型紧缩货币政策和价格型紧缩货币政策对国企和民企产出的影响。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相比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产出在紧缩货币政策冲击中并未受到更严重的影响,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紧缩货币政策不应因过度担心给民企的经营活动造成过度抑制而转向,事实上,最高0.5%的下降幅度说明紧缩货币政策对国企和民企产出的影响有限,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更应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

参考文献:

[1]Christiano,L.J.,Eichenbaum, M.,Evans,C.,1996,“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shocks: evidence from the flow of fund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6-34.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范文第4篇

进入壁垒的概念首先是由贝恩所提出,其义为“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体现在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理论上是基于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对现实市场垄断竞争程度的划分。在一个具有垄断因素的市场定价模型中,存在着企业的市场力量,这种市场力量存在而又不会诱发进入的程度就表明了一个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并将其表示为引发进入的价格与竞争价格之间的差额,这种差额是由进入者而不是由在位者承担的单位成本。这一概念成为贝恩以来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的核心。

后来,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勒从成本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进入壁垒可定义为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该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在一些或每个产量水平上的)生产成本”。这就将进入壁垒限定在影响潜在进入企业的需求和供给条件上,从而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冯·威泽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将进入壁垒与社会福利效应相联系,在进一步扩展了斯蒂格勒的定义后认为,只有当进入壁垒导致了一个次优的资源再分配时,它才会引起政策的关注。进入壁垒是必须由一个寻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而不是由已经在产业内的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从社会的观点看,这种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这一概念说明需要对进入壁垒的正负外部效应做进一步的衡量。

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及现状

民营经济概念从什么时候正式开始使用也许很难确定,但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补充,极大地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1988年,修改宪法时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充分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同年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此后,我国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于是,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涵盖面更宽的概念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规范个体和私营经济主体的有关法律,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民营经济概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就认识到,必须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缓解当时已相当突出的劳动者就业的压力。并认识到个体经济能活跃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发挥“拾遗补缺”、“有益补充”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个体经济也从配角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以后,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大概全国有300多万户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他们中从业的员工大概有1.5亿人,新增就业的70%是在个体和私营部门,而个体私营部门也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中,其中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上市的公司。中国的个体私营企业所占中国GDP大概50%左右,并且每年都以30%的速度在成长。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显露出它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维护供需平衡、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但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许多民营企业的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其先天的原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

(一)政府管制

1.市场准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限制

我国民营企业受政策的制约,目前进入的产业范围较狭窄主要局限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加工、餐饮等行业,而在电信、铁路、金融石油、天然气、矿产开采等许多产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

2.民营企业合理的税费负担仍然过重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税费负担较重,如对所得税的重复征收,民营企业除与国有企业一样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外,税后利润还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国家对外资企业实行免三减二的优惠政策(创立头三年免税,之后两年减税。在“两税合一”之前,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是15%),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就征收企业所得税。这种税收政策不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扩张的积极性。

3.在政府管理方面的低效率提高了民营企业的经营成本个别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的作风和效率以及办事的制度化、透明度等方面存在问题,提高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一些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歧视刁难民营企业的现象仍然存在而无法制止。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有不同的区别对待,如在民营企业的劳动用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出入境政策方面,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待遇差别。

(二)融资困难

1.民营企业自身缺陷的制约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从集体企业发展而来,处于初创时期,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治理结构方面相对落后,不能满足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如财务信息不透明,资信程度差。民营企业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造成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导致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我国民营企业通常采用的家族式的公司经营模式,无疑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制约了金融机构向其贷款的积极陛。

2.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不畅

(1)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金融机构内部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由于长期以来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更多的是贷款的风险性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对基层分支结构的信贷经营权控制十分严格,贷款审批程序十分复杂,导致许多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畅。

(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主板市场的“高门槛”造成了民营企业的“此路不通”。我国证券法对企业上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在已有的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仅有的一些民营上市企业都是资本规模雄厚的、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企业,而对正处在发展期,迫切需要资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融资是遥不可及的。

3.政府职能缺位,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现有的政策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没有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政策;我国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立法。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美国就专门立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我国在该领域立法尚为空白;我国没有建立起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银企合作缺乏政府支持等。

四、打破进入壁垒的对策

1.摆正民营企业的地位和形象

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处在协助公有制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直到“十五”期间,民营企业才明确地与公有制经济站在同一高度。巩固民营企业现已取得的地位,将会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下去。政府应通过必要的、固定的媒体向社会大力宣传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政府也应该向公众宣传如何建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等基本问题。

2.政府确立服务于企业的观念

政府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才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所以政府应以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通常来说,政府服务于企业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1)维护正常的、良I生的市场秩序。(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3)协调和保护本国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处理问题时,要以是否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3.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行政审批是国家制约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国外也采用行政审批来调节经济。但是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上较多地干预了民营企业。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进。要取消和减少原有的审批项目,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和备案制,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审批项目。

4.开发资本市场,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地区的资金需求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权授信,拓宽地区金融资金营运空间。要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民营企业客户群;要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较好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制度,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对一些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可实行联保贷款方式,努力满足民营企业合理的信贷需求。健全金融机构管理体制,拓宽民营企业间接融资渠道。

一方面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扩大客户范围,要制定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如建立专门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适度减少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放宽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规模限制,适度放开债券利率并丰富债券品种,鼓励经营业绩和信誉良好的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困难 有效性 提高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是与国有企业相对的一种经营体制。但民营企业绝对不等于私营化,也不等于绝对的私有化。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民营企业是组成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在促进市场繁荣和刺激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制度和体制上在不断的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无论在政策支持上还是规模上,与国有企业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民营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一、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和强大有着战略性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不大,存在许多遗留下来的弊端,所以民营企业想把自己做大做强,在技术创新上就应给予高度重视,把技术创新当做其首要手段。如果民营企业不能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和建树,总是不断的模仿,就会处于受制于人的窘况,甚至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它为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营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对于企业来说没有新的产品,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虽然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难题。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呢?首先是人才短缺,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大多数高技术人才不希望自己就业的是像国有企业这中大中型企业;其次,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资金不足,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另外,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企业结构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最后就是我国民营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产品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来获利。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出口中经常遭遇到反倾销法的攻击。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销售。政府的许多管理 条款和要求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三、民营企业中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分析

民营企业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是民营企业还是具有自己的优势,民营企业中的技术创新还是存在一定的有效性。

民营企业没有复杂的管理结构及官僚体制,因此,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对而言更具开放性和对市场变化更加敏感灵活。可以即时的根据市场变化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步伐。相比大企业,小企业拥有其特有的体制优势:决策自主、经营面向市场、经营与利益挂钩。民营企业着重市场,注重经济效益,具有对市场反应灵敏、科技成果转化快的优势。民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及该技术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并适时转换创新模式。

四、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有效性的对策

民营企业虽然有着自身的优势,但是缺点也是很严重的,为了进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探讨其他办法弥补技术创新中的不足。

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水平,技术创新必须要从思想解放开始。解放思想时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技术创新人员向市场看齐,明确创新目标和方向。

其次民营企业在创新时要敢为人先勇于面对挫折。我们知道创新产品是打破传统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会面临许多困难挫折,因此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挑战和挫折;创新是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不断进取。此外,创新还需要良好的氛围,健全创新机制。我们的民营企业要创造企业文化营造创新的氛围的同时要健全创新机制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完美的条件。有效地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促进企业经济科学发展。

最后就是注重实践,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我们创新成功的标准,只有将创新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的创新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当然,民营企业不仅要有效地扩大经营规模,而且有效的促使企业由传统的经营方式向科学的经营模式转变。由于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的经营方式是靠数量的增加来发展企业,这种经营模式在在一些民营企业中仍然严重存在。加强技术创新是企业由追求数量经营模式向提高质量的经营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五、 结论

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不仅对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和谐也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民营企业缺乏国际竞争的经验,面临着广泛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就必须用技术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国家政策要多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2] 顾卫东.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过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