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必考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这里我们就拿第12课为例。对比论证出现在了第一段。作者在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Most of us have formed an unrealistic picture of life on a desert island(我们许多人对于荒岛生活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之后作者讲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一种想法是imagine it to be a sort of paradise(认为荒岛是天堂);另一种想法是Life on a desert island is wretched(荒岛生活很可怕)。最后一句话是个总结句。作者正是通过两种呈对比的想法来论证“人们对荒岛生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一观点。需要读者关注的是,在两种成对立的想法之间作者用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过渡句: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另一种想法恰恰相反)。于是,一个结构清晰严谨、论述有理有力的段落跃然纸上。
读罢上述五篇文章的第一段,不难发现它们都是由两种相反的观点组成,而在相反的观点中间,作者都运用过渡句,这里对对比论证的过度表达稍作总结:
The other side of the picture is quite the opposite. (L12)
on the other hand (L23)
but (L38)
…be only part of the picture. (L41)
however (L54)
了解了对比论证之后,我们不妨思考下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毕竟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果针对当前的英语高考作文题,我们完全可以让它在我们的考场上发挥作用。这里以上海2004年和2005年的英语高考作文题为例,看看这一新概念三册中反复出现的手法如何作为应试技巧运用到考试中。
2005上海英语高考作文题: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There must be a use for my talent.)。通过描述你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人各有所长,无论才能大小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写作文首先要做的是审题,这个题目要求你在写文章时做到两点:你的观点是支持“天生我才必有用”;用你生活事例论证。如何引出自己的观点呢?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先就题中话题先找到两个对立观点,然后再抛出自己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考官在批阅一片作文时首先会注意考生是否偏题。那我们如何避免偏题呢?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在开头就告诉改卷老师你扣题了。比如笔者写下如下一段作为作文首段:
People have formed an unrealistic picture of their talents. Some imagine themselves to be unconquerably intelligent. On the opposite, others tend to consider themselves a drop in the ocean, powerless and useless. There is an element of truth in both ideas, but I am convinced that there must be a use to out talent, as it can be proved by my own experience.
先写人们对自己的天赋形成了不切实际的看法,然后写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认为自己绝顶聪明,另一种是自己如沧海一粟,微小无用。在这两个相反的观点之间有了on the opposite来过渡。这正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但是别忘了上述的两点考题要求。在列举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之后就可以抛出自己的观点:I am convinced that there must be a use to out talent.而后自然用过一个as it can be proved by my own experience的句子过渡到以下的事例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如此一写,完全不用担心是否扣题的问题,因为在这一文章首段告诉了考官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一个过渡句说明下文内容是起到论证作用的事例。当然不要忘记这里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引出自己的观点的。
上述高考题属于比较严肃的话题,如果遇到的话题涉及生活事件呢?下面再列举另一种风格的高考作文题。
2004上海英语高考作文题
老师要求你负责班级墙报(wall newspaper)工作并征求你的意见。在日记中表述你的决定并谈谈想法。
我们首先还是要捉摸清楚考题的要点:你的决心;你的想法。负责班级墙报貌似是个小话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上对比论证的手法。比如在写自己的决心时,不妨先写一般人对这样一个老师指派的任务是何种态度,而后引出自己的决心。而在写一般人的态度时完全可以用上对比的手法。比如笔者写下如下一段作为作文首段:
People show different attitude when appointed to be in charge of wall newspaper. Those who regard the task as a great burden would decline it while those who long to serve their fellow students would accept it with great pleasure. As for me, it is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practice myself, so when the challenge comes, I will accept it.
可以先用一句话总起人们会有不同的态度,而后写两个呈对比的观点:一种是认为这是个负担因而拒绝承担;另一种是渴望为民服务因而欣然接受。中间运用的过度是while,这样可以将呈对比的做法浓缩在一个句子里,句子结构的复杂性提升。然后通过as for me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就是我的部分决心。
在“选”、“读”、“述”、“评”四环节教学法中,“选”字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正确有效的“选”,就谈不上正确有效的“读”,而“述”和“评”也就成了无的放矢,就会劳而无功。所谓“选”,既包括教师发出的选择,也包括学生发出的选择;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上,既包括教学篇目的选择,也包括教学重点的选择;教学方式上,既包括教学媒体多元化与单一化的选择,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选择。只有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充分结合,既考虑全国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统一规定,又结合我校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合理、有效的选择。
一、“选”的原则
1、兼顾教师的集中统一与学生的自主选择。
无疑,相对于必修课来说,选修课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掘其个性。但若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又往往流于空话。从具体实践看来,一方面,选修教材均由上级指定,学校及师生无法做主;另一方面,基层学校囿于教学硬件,选修课的走班制教学难以实现。再加上师授生学的传统更易于驾轻就熟,所以不宜把选课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目前以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模式是事实上的最佳选择。
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背景下,我们当然要进行微调。选课必须兼顾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师的集中统一,既要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个人兴趣爱好,又要考虑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安排和教学进度的推进。在选课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并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实践来看,选择《中国小说欣赏》的学生相对较多,此外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可能是感觉轻松些;而选择《先秦诸子选读》和《新闻阅读与实践》的较少,可能是觉得无此需求。但是,教师还得做出一定的调整,根据自己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再结合教学大纲以及高考相关要求,去作综合的衡量,最终确定选修课的学习内容。
2、注重必修教材与选修内容的有机结合。
相对其他学科,语文科更具开放性,开设选修课更有利于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因此,在选课时,可以在有效利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精心地选择合适的选修内容,既加强了必修课的学习效果,又使选修课不致于无的放矢。
比如,在必修课中学习了《短新闻两篇》之后,就可以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一章第二章;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包身工》之后,就可以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在必修课中学习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之后,就可以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必修课中学习了《窦娥冤》《雷雨》等戏剧作品之后,就可以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三单元的《汤显祖与》和第八单元的《老舍与》。其实,除了必修课的主体部分“阅读鉴赏”可以这样外,必修课中的其他部分比如“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都可以与选修课内容相结合。
3、关注个性发展,不忘高考备考。
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个人兴趣与个性化发展,着眼于处理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志向和职业潜能的关系。但实际上,现行的人教版选修课教材,都或明或暗地与高考的考试要求紧密相关。因此,选课时应该关注个性的发展,但也不忘高考备考。
二、“选”的步骤与方法
1、学生先行自主提出选修内容的需求,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的问题进行选修内容的选择。
比如《语言文字应用》学生选得比较少,但实际上他们语言基础方面基础并不扎实,恰恰是学习的短板,知识基础又制约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行这方面的学习、训练很有必要,我们便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兼顾价值和趣味的内容。
2、教师从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出发,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对选修内容进行再度选择。
在学生选择了选修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再度进行选择,因为教师才熟悉大纲考纲。比如学生选择了《中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总共九个单元,选编了小说十八部,多为长篇,不适合于全部学习,教师就应有取有舍,择要而授。
三、“选”的技巧与要点
1、选择好各门选修课的教学课时。
对于学生相对熟悉、易于理解的选修课,宜选择少占教学课时,以省出时间去选修其他相对陌生、难以理解的课程。对于学生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一般,跟高考考点有一定联系的选修内容,宜选择适中的教学课时。对于学生感觉是难点,并且又跟高考考点联系紧密的选修内容,就应选择多占教学课时。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就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因为平时学生都觉得难以准确高效地理解与欣赏,加之诗词鉴赏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教师就应该选择花费较多的教学课时进行全方位有深度的鉴赏教学。
2、根据课时多寡选择课程内容。
一般说来,课时安排得多的,课程内容便可拓展得充裕些,教师的传授与指导以及学生的训练与被启发也就更丰富些。但课时多寡有时跟课程内容不是构成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因为还涉及到课程内容的性质。有些内容,适合快的方式呈现;有的内容,则适合以慢的方式呈现。这样一来,课时多寡的安排应该灵活掌握,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虽然可以安排较多课时在诗歌赏析上,但我们不能在某一首诗或某一类诗上无节制的地旁征博引。反之,如果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讲到造字法,虽然总的课时不会很多,但多举几个例子是完全可以的。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要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必从“选”字做起,而要做好“选”字文章,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讲究一定的步骤与方法,注意一定的技巧与要点。上述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宏观微观都不忽视,“选”字的第一环节做到了位,“读”、“述”、“评”三个后续环节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语法 教学 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22-01
初中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并且早改变着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多数人往往都很功利,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否则就弃之如敝履,逐渐被“淘汰出局”。
对于教学来说 ,我们同样也是很功利的。考,我们就教;不考,我们就不教。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谁也不愿意去做劳而无功的事。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所以就由“淡化”到“淡而化之”了。那么语法真的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此成为昨日黄花,如今无人堪摘了吗?
1998年以前,初三毕业班师生还在为弄懂句子成分、单句和复句、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等而奋战。1998年以后,忽然间欣闻语法“淡化”了,中考不考了。这对于我们初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确实迎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再也不用为主语、谓语,单句、复句等那些一大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劳什子烦心劳神了。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就是从此一片朗朗晴空。离开了语法知识,不少问题我们都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心有千千结”。
一是学生的错别字。比如,“燥、躁、澡”三个字学生混淆乱用的话,我们只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佳。如果我们根据汉字集声音、形象、辞义于一体的特性,运用语法中形声字的知识,帮助分析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正确记忆的方法: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有火是干燥;着急会跺脚;洗澡要用水。学生就会记得清楚、深刻。
二是修改病句。这是中高考必考的题型。常见的辨别病句的方法有:看句子的结构是否完整(是否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主谓语搭配、动词和宾语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语序是否合理(组成句子的词语,排列先后有一定的规律);表达是否前后一致。这些都会用到句子成分、提取句子主干等语法知识。
三是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的含义。作文中如何正确地遣词造句(学生们往往并非不知道该说什么、写什么,而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语法结构错误为主要特征的语言性错误!这些错误形式严重影响了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甚至造成了令别人无法理解的现象),也要用到相关的语法知识。
四是学习古诗、对联等,讲到对偶时要用到词性知识。由于淡化语法,教学这些内容时,提到有关语法知识,学生都是如坠云里雾中。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形声字、词性、句子成分、句子主干等。没办法,为了不带着学生陷入语法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我只好教学生跟着感觉走。如修改病句:先把句子反复地读几遍,然后看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别扭、不顺畅,往往那里就有问题,再锁定目标细心诊断,确定病因,最后根据语言习惯加以改正。老师讲的模模糊糊,学生听的懵懵懂懂。句子短还好说,句子一长,就会让缺乏语法功底的学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路在何方。特别重要的是,语文教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了解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语法思维习惯,可以促进语感的形成。语感固然要靠经验,但更缺少不了语法层面的理性认识。
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高中语文考语法、英语考语法,学生没有相应的语法知识基础,怎么能“万丈高楼平地起呢”?
所以,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语法不能淡化,更不能 “淡而化之”。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再重新回到过去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精深、烦琐、难偏的语法教学状态中。而是说,对于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最起码的语法技能,是不宜“删”,不宜“淡化”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切教改都是为了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再犯矫枉过正的错误,不要再走物极必反的老路。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独占鳌头,但也绝对不可完全退出。关于这一点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作为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子,语法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拥有合理的地位。编者的任务是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材,那么教者的任务就是预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语法知识,以备将来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质量。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都安排有适量的语法知识,只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向学生做一些介绍,并作适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这将对语文其他知识的学有帮助,而现在考卷中的修改错别字、修改病句、提取句子主要信息、理解句子含义、古诗词赏析、仿写对联等考点都会迎刃而解。其潜在的功效也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王维. 浅谈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J]. 科技资讯,2012,25:210.
一、诵读式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式复习的作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复习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背诵教材中学过的古典诗词名篇名句。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因为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要广泛“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还因为学生通过对已经学过的古诗词的诵读、背诵,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古典诗词文本中,重新与文本的作者展开近距离的心灵对话,重温蕴含在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再次感悟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反复获得作者美好情感的熏陶。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古典诗词名篇名句,考试时,不需要对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现象以及各种特殊句式等多加分析,就能感知和理解古典诗词文本,得出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心中积累了大量的名言名句,既涵养了学生的人文气息,又提高了古典诗词素养,传承了民族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为提高综合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诵读式复习中的指导方法。在古典诗词诵读式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与意境等内涵。要引导学生边诵读读边感悟,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典诗词文本,使之记忆深刻,不易遗忘。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关键字词和语句入手,深刻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词的下阕,作者用“人生如梦”抑郁沉痛地表达了自己对坎坷命运的诸多感慨,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怀,思接千载,感情沉郁,使全词余音袅袅。指导学生运用诵读式复习这首诗时,应该引导学生紧扣上述“人生如梦”和“一尊还酹江月”重点语句进行体味和感悟全诗的感情基调与主题。
二、品鉴式复习: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
采用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古典诗词中的动词,特别是可以给古典诗词文本增添鲜活、生动、形象等美学意蕴的动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上阕写景中通过巧妙运用“乱”“穿”“惊”“拍”“卷”等动词,独到精妙地勾画了古战场赤壁的险要形势,描绘了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三国周郎等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可见,上述动词具有鲜活文本、生动文本、形象文本的功能,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品鉴式复习时应该关注、品析的重点字词。其次,指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修饰语在文本中的作用。古典诗词的修饰语大多由形容词担任。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危”字和“难”字,形象地写出了蜀道的艰难与难以攀登。
再次,特别关注叠词在古典诗词中的作用:既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又可以起强调作用。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其中“寻寻觅觅”写出了诗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强调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凄凉,“凄凄惨惨戚戚”道出了诗人心灵中巨大的伤痛。可以说,这首词仅凭上述几个叠词就已经概括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所以,采用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时,应抓住文本中最能表现情感色彩的诗眼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与主题。
三、探究性复习:探究表现手法与思想情感
第一,探究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古典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四种: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其中最常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方式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等。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通过描绘月夜江上的壮美景色,通过借凭吊古代战场和追念三国风流人物周瑜的才略、气度和功业等,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忧愤之情和关注历史、人生的旷达之心的。
第二,探究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先景后情式、卒章显志式、过渡铺垫式等,但是在很多古典诗词中,其结构并非单一的,而是相互重叠的。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开篇就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全词豪壮的感情基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典型的开门见山式结构。但是,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写人和抒发忧愤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是典型的先景后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