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复习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明确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
2.理解数的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的意义;
3.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明确数的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整除概念
出示以下算式:
4÷20.8÷0.41÷3
30÷57÷318÷4
上面这些题都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
(板书,用集合圈把算式圈起来。)
直接口答结果:
1÷3和7÷3能不能得出有限小数?为什么?(除不尽)
(把1÷37÷3两个算式移到除不尽的圈里)另外几个算式都能除尽吗?(能除尽)
(板书:除尽)
在能除尽的算式里,哪些是整除式?(4÷230÷5)
(板书:整除。并把4÷2,30÷5两个算式放在整除圈里。)
谁来说说什么叫“整除”?
(指名叙述整除的概念。)
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凡是整除的算式一定能够除尽,但是除尽的算式不一定能整除。)
(板书:数的整除复习(一))
(二)复习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
在讲数的整除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只指自然数,不包括0。0是什么数?
板书:
上面的整除算式中,谁能被谁整除?(30能被5整除,4能被2整除。)
3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30是5的倍数,5是30的约数。
谁来把约数、倍数的概念概括一下?(板书:约数、倍数)
判断老师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数a能被数b整除,a叫倍数,b叫约数。
(指名说,并说明为什么不对。)
请你想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多少?最小是几?最大呢?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最小是几?最大是几?你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吗?
口答:(幻灯出示)
(1)16的约数有哪些?()
(2)1~30各数中,2的倍数有(),能被3整除的数有(),有约数5的数为()。
你们说说,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是不是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都叫偶数?(板书:偶数)
相反,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板书:奇数)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呢?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呢?
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幻灯出示)
(1)请用数字4,7,0,5,1写出一个能被2整除的最大三位数。(学生在反馈小黑板上写出754。)
754最少减去几就能被3整除?为什么?
(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最小偶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在下列各数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这些数能同时被2,3,5整除。
2490
(学生在反馈小黑板上写出数。)
我们掌握了数的整除特征,就能很快判断出一个数能被哪几个数整除,也就找出了这个数的约数。我们做一次找约数的竞赛,找出下面各数的约数。
(幻灯出示)
37的约数有();
29的约数有();
17的约数有();
2的约数有();
1的约数有();
4的约数有();
18的约数有();
33的约数有();
6的约数有()。
根据约数个数的情况,可以把这几个数分成几类?
(板书)
只有2个约数,也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什么?
什么叫合数?1是质数还是合数?
找一找,你们手里的数字卡片有质数吗?举起来。有合数吗?举起来。
谁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举起来。
(三)练习
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2)一个质数与2的和一定是奇数。()
(3)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2.选择题。
(1)下面三个数中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A.43
B.9
C.51
(2)下面三个数中是偶数而不是质数的数是[]。
A.14
B.47
C.2
(3)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是[]。
A.6
B.8
C.4
看来我们做上面题时,要想正确迅速地选择答案,不但20以内的质数要熟,而且百以内的质数表也要熟。百以内的质数有多少个?
(学生起立,边拍手边背百以内质数的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一三,一九,一十七;
二三,二九,三十七;
三一,四一,四十七;
四三,五三,五十九;
六一,七一,六十七;
七三,八三,八十九;
再加七九,九十七;
25个质数不能少;
百以内质数心中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整除的一部分知识,并用网络图表示出来了。谁能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说说?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打开书。
1.做书上的练习。
2.补充题。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奇数都是质数。()
(2)偶数都是合数。()
(3)一个数的约数总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4)15×12的积一定能同时被2,3,5整除。()
(5)两个不同的奇数的和是合数。()
(6)10以内质数和是1+2+3十5+7+9=27。()
(7)一个除法算式只要商是整数,没有余数就叫整除。()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根据整除这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精心设计的。边复习边板书,边复习知识点边练习,最后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一步:通过6道除法式题,用集合圈逐层分类,复习了整除的概念,明确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以及约数、倍数的概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汉语拼音《复习一》第一题和第二题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所学过的拼音的音与形及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教学准备
1.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木棍,几条小绳子和几粒大小一样的小圆点。
2.一块四线格小黑板和一块展示台。
3.一些用来奖励的五角星。
四、教学过程
1.分小组一齐动手将所学过的拼音用小木棍、小绳子和小圆点组合起来,但不能重复。(哪一组摆得多,摆得快,摆得认真的奖一颗星星)
2.每组推荐一位同学把你们组摆出来的拼音读给大家听。(发音标准的奖一颗星星)
3.每个小组的同学将自己组的拼音读一读,也可以邀请其他组的同学来读。
4.请一个小组将自己组的作品展示出来,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同学一齐读一读,然后开火车读。
5.把形状相似的拼音摆在一起,然后小组讨论一下哪里相同,哪里不相同?自己又是怎么区别的?将你的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哪组讨论得热烈奖一颗星星,哪个同学能大胆地将自己记拼音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的奖两颗星星)
6.把形状相似的拼音在四线格写一写、比一比、读一读,然后考考别人。(认真的小组奖励一颗星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十课爬山虎的脚。在学习之前我想找同学把上节课学习的词语读一读。出示课件找同学读看来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掌握的非常好。下面我们把课文在熟悉一下。出示课件
咱们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来。公找五个学生读。同学们又把课文熟悉了一遍,下面你最想知道关于爬山虎的事是什么。出示课件
根据课文里面你最想知道什么。1脚长在什么地方.非常好谁还知道2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非常棒。
下面老师列出了这节课所学习的四个话题。出示课件师读出来。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话题爬山虎的叶子刚才有个同学把这段读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出示课件
现在大家读了这一段,刚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呢。看老师给的图片,并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谁能填这个自然段?
2、出示满墙遍是爬山虎的图片。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
4、爬山虎的叶子能在整面墙上展示它的美丽,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板书:脚)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功臣吧!大声齐读课题。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笔下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
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
(板书:独特)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如果我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二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齐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到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
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由刚才看脚像蜗牛的触角,后来有说他的角像蛟龙的爪子。那么这里面肯定他的脚发生过变化。对不对。刚才说是嫩红的像蜗牛的触角。多美啊。后来有说他的角像蛟龙的爪子。又是多么的强壮啊。是不是,那么到底爬上虎的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的四个话题。出示课件找同学吧这段读以下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三、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
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四、小练笔
展开想象,请以爬山虎的口气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提示: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领可大了……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子
脚位置 形状 颜色
⑴进一步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工程问题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题的方法。
⑵能正确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题目特点,掌握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工程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数量关系
(一)回忆基本数量关系式。
师: 以前我们学过“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工程问题中涉及到的数量有那些?
(答):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师:工程问题中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师:这三个量中,如果其中的一个量一定,另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答):略
(二)理解题目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
1.1解答下面应用题:
(1)修一条水渠长100米,用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其中100米、5天、20米在题中各表示什么量?]
(2)修一条水渠,用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全长的几分之几?
列式:1÷5= 15
[其中1、5天、15 在题中各表示什么量?]
1.2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1.3继续解答下面应用题:
(1)修一条水渠长100米,平均每天修20米,几天可以修完?
列式:100÷20=5(天)
[其中100米、20米、5天在题中各表示什么量?]
(2)修一条水渠,每天修全长的15 ,几天可以修完?
列式:1÷15 =5(天)
[其中1、15、5天在题中各表示什么量?]
1.4教师提问:上面这两道题又有什么相同点?数量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1.5教师提问:
(1)如果知道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就可以求到什么?怎样求?
学生回答: 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一项工程,每天完成它的15 ,3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列式:15 ×3 = 35
1.6师小结:上面的题都属于工程问题。都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这三个关系式实质上是一样的。
2应用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
(一)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1分析:
(1)怎样表示甲队的工作效率?
30÷10 (也表示甲队一天修路多少千米)
(2)又怎样表示乙队的工作效率?
30÷15 (也表示乙队一天修路多少千米)
2.1.1怎样解答。
30÷(30÷10+30÷15)=6(天)
( 解答后解释每一步的意思)
2.1.2把上题中的“一段公路长30千米”改成60千米、9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2.1.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结果都相同)
2.1.4为什么结果都相同呢?
(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变了,但数量关系没有变;工作效率是用“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们的商也就是工作时间不变.)
2.1.5去掉具体的数量,你还能解答吗?
把这段公路的长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110(甲队的工作效率),乙队每天修这段公路的115(乙队的工作效率).两队合修,每天可以修这段公路的(110 +115))(合做的工作效率)。
列式:1÷(110 +115)=6(天)
( 提问:算式中的三个“1”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2.1.6教师归纳总结工程问题的特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 时间的倒数来表示。由于是求合做的工作时间,就用 : 合做的工作总量÷合做的工作效率=合做的工作时间。
(二)基本的练习题:
2.2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5天完成,乙队独做20天完成。
(1)两队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2)两队合做5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3)两队合做5天,还余下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
(4)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
(5)两队合做多少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80%?
(6)先由甲队做6天,余下的由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
(7)甲队独做6天后,余下的由乙队独做多少天完成?
(8)两队合做5天后,余下的由甲队独做多少天完成?
2.2.1小结:对(1)~(3)题小结:都是求工作量。(然后分题叙述。)
对(4)~(8)题小结:都是求工作时间。(然后分题叙述。)
2.2.2修一段公路,甲队独做12小时完成,乙队独做15小时完成,丙队独做20小时完成。
(1)甲、乙两队合做3小时后,由丙队独做多少小时完成?
(2)三队合做,多少小时完成?
小结:一道工程问题的题目,无论是一个队做,还是两个队做,甚至还是三个队做,其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
2.2.3运一堆河砂,甲队独运 15小时完成,乙队独运14 小时完成。两队合运多少小时完成?
小结:题目中“15小时”、“ 14小时”是工作时间,不是工作效率。知道了完成工作的时间,就能求到工作效率。而不能把工作时间当作工作效率造成解题上的错误。
2.2.4修一条水渠,甲乙两队合修只要4天就可以完成。由甲队单独修需要9天才能完成。乙队单独修这条水渠需要几天才能完成?
小结:知道了合作的工作时间,就能求到合做工作效率,减去甲队的工作效率,就是乙队的工作效率。然后用乙队的工作总量 除以乙队的工作效率就求到了乙队的工作时间。
3应用工程问题的知识解题
3.1客、货两车同时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客车行完全程要4小时,货车行完全程要5小时。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3.2一批布料,如果做衣服可以做20件,如果做裤子可以做30条。这批布料可以做这种服装多少套?
小结:这些题目,从形式上看好象不是“工程问题”,但我们也可以借用“工程问题”的知识来解答,非常明了和简单。
4综合运用工程问题的知识解题
4.1一条公路,甲队独修24天完成,乙队独修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修若干天后,乙队停工休息,甲队继续修了6天完成。乙队修了多少天?
4.2一批货物,甲运输队单独运3小时可以完成14,乙运输队单独运4小时可以完成15 。如果两队合运,1小时可以完成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
4.3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两天完成这件工程的25,乙队单独做三天完成这件工程的12,如果两队合作几天剩下这件工程的18?
5本节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工程问题”进行了复习。“工程问题”涉及到的数量有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个量。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指着黑板上板书的内容)
学教案的使用为“学困生”搭建了一个较适合其发展的平台,创设了一个低焦虑的学习环境,在体验成功的愉悦中逐渐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各种练习又较多,如中考指南、模拟试卷、综合试题等,再按常规使用学教案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再度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考虑对其进行精简,为学生减负、减压。
第一、复习学教案的编写宗旨不变
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九年级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意识,比如任何时候都要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不出难题、偏题,不以难倒学生为乐,本着让“学困生”都能有所作为的原则,使学生每节课都有小小的成功的惊喜,从心理上愿意接受。在编写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明确学情,分析中考试卷和制定计划。即再次学习,研究英语教学大纲,通读七至九年级的英语教材,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对大纲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教材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对近几年的中考题仔细分析,抓准常考点、必考点, 编写的题目力求“一招制敌”、“克敌制胜”。
第二、调整形式
改“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为“知识梳理”,用最明白的语言最简单的例句将知识点再现在学生眼前。同时针对部分学生书本已不全的事实,将相关知识点尽量详细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脱离课本也能复习。将“课堂检测”、“课后作业”精减合并为“复习检测”,对某一知识点的训练我们原则上不增加难度,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同一水平的知识、能力进行反复操练,直至熟练掌握。
第三、选编习题与中考接轨
从镇江现在的中考看,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任务型阅读等题型所占分值在九十分的书面试卷上占一半以上,而这正是“学困生”的软肋。因此我们增加了阅读训练,保证每个学教案至少有一个语篇训练。其实根据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的理论,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语感,而语感又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所以阅读训练在英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只是在以前的编写中考虑到“学困生”的学情,词汇、语法题可能偏多,语篇训练涉及较少。现在我们仍然正视 “学困生”的实际状况,从最简单的小短文开始,逐渐拉长篇幅,增加难度直至与中考相仿,有一个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接受的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时,帮助学生纠正“回视”的坏习惯,培养“跳跃式”阅读法,逐步扩大“识别间距”,逐步克服“心译”的依赖,力争事半功倍。
第四、把握好压力的度,为学生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