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模式

风险管理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理模式

风险管理模式范文第1篇

方法:针对外科护理工作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评估,总结风险存在的因素,完善外科护理工作制度,提高护理水平,改进系统护理的工作流程。根据常见风险隐患,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大外科护理中的风险监控力度。

结果:外科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提高,护患关系进一步和谐,护理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

结论:本文研究得出增加护理人员的护理培训次数、提高护理水平、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医院的风险监控力度等措施,均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护理风险,提高外科护理水平,在有效的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给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有效、有序的护理环境。

关键词:外科护理护理风险护理管理风险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4-01

风险管理是外科护理管理工作中主要内容之一。加强风险管理,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外科护理中的抗风险能力,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是提高外科护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在外科护理风险管理中,预防是管理的核心工作,因此,在风险预防上,要加强薄弱环节的有效管理,减少风险产生的因素,化解风险危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外科患者300例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回顾性研究。所选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其中最小年龄为61天,最大年龄为92岁。外科创伤180例,伤口感染84例,肿瘤16例,肢体畸形9例,机体功能11例。资料显示,在我院外科护理期间,所有患者出现护理风险54例。

1.2一般方法。根据护理记录与患者调查,找出外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根据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事件叙述来寻找风险产生的近端因素。记录常见安全隐患和外科护理中存在护理缺陷的时间、地点等,判断风险事件是否为人为因素。

2结果

经分析,在所发生的54护理风险中,因护理不当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为41例,非护理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为13例。因护理不当所导致护理风险中有14例用护患沟通不当所致,13例为护理工作失职所致,10例为护理系统管理错误所致,4例为护理人员护理护理技能不足所致。在非护理因素所导致的护理风险中,多为环境因素所致。

3讨论

3.1外科护理风险识别。

(1)护理核心制度执行力度较弱。临床上,因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不足而导致的护理风险比较常见,而此类风险的损害程度大,后果严重。由于外科疾病的特点,其术后输液量比较大,用药品种多,如果核心管理制度不足,易造成患者的用药错误,如用药不足或多用,甚至错用,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此外,在核心制度管理中,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很重要,一旦出现混乱,就会导致患者的疾病反应不及时,处理不当,或者被遗忘等,进而出现患者压疮、感染、药物外渗等护理危险。特别是癌症晚期或者老年患者,因患者自主能力弱,极易发生坠床、摔伤、自杀等危险。

(2)护患沟通不畅。护患沟通的缺失,主要发生在在输液、发放口服药、特殊检查等方面。在因护患沟通不当导致的14例护理风险中,主要存在二者语言使用不当,护理人员专业术语明显,患者不易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态度不满,护理人员护理技术不过关引发患者不满等。

(3)护理任务过大。目前,众多医院都面临着专业护理人员不足的局面。由于病人多,护理人员少,工作负荷势必加大,这就会给护理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特别是夜间病人疾病处于复发危险期,护理人员的夜间任务加重,忙碌之间就会出错。

(4)护理管理系统易出错。护理管理系统出现漏洞也是护理风险产生的因素之一。如口服药物在发放流程中出现短路,长期患者的液体编程程序、手术病人的交接程序出现偏差等。

(5)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风险主要存在地面湿滑、杂物、开水设施放置、病床不牢固等,这都会引发病人的意外受伤。

3.2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1)提高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可通过培训学习或外出参观、专家座谈等来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根据案例分析,来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2)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给予患者充分的耐心与温暖,尊重患者。此外,要对护理人与进行监督和考评,一旦发现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3)改善护理工作流程。在外科护理中,护理人员要加强护理工作各环节的沟通和管理,熟悉护理核心制度的运行和标准标准,从每个环节入手,杜绝风险因子。如:对口服药物的发放、长期液体编排程序、手术病人的交接程序等,进行不定时、不同人员的监控和巡查。一旦涉及给药、输血等临床检查,要一对一的对病人进行两种方式的身份识别和使用腕带标记。

(4)注重护患沟通工作。对待病人,护理人员要保有充分的耐心和热心,不对病人使用过激语言,注重人文关怀。为病人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治疗护理中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消毒隔离知识、各种检查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等。

(5)运用“五常法”加强普外科护理管理。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常组织是活动的第一步,即把不需要的东西废弃或回仓;常整顿即改善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基础,以保证30s内可找到需要的药物;常清洁即保持个人、环境卫生整洁,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常规范即做到仪器和物品透明储存,减少失误;常自律即每天运用“五常法”达到人、财、物、时间、管理的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准则。

4结论

在外科护理中,加强护理风险的管理及多方面的防范对策,不仅可以降低护理差错、纠纷发生率,还可以使相关人员的差错、事故、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和杜绝护理风险的出现,提高外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73-74

[2]李小瑛,佘金文,袁琳.护理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2(3):324

风险管理模式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作为新兴企业类型的互联网企业,在管理模式与内控机制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危害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互联网企业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存在的风险,选择恰当的风险管理模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本文主要对互联网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及寻求互联网企业在风险管理以及内控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内控机制;坍台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起步较晚,在经营模式上尚存在欠缺,比如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所经营的产品或者服务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环,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另外,我国互联网企业与外贸关系紧密,依存度高,在经济全球化进展下,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问题也会影响到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因此,加强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选择建立稳定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内控机制迫在眉睫。风险管理模式和控制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当对风险存在的原因和类型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一、当前互联网企业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人才压力大

互联网企业是一类新型企业,企业中各类工作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对人才需求较大。互联网企业需要大量高级技术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维持企业发展与稳定。当前,互联网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具有压力。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第一,人才在地域分布上过于集中。我国互联网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些一线特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在这些特大型城市中所集中的网络技术人才占到了总人才的一半以上,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招聘与分布之间存在错位现象;第二便是人才的经验不足。当今,我国人才虽然在学历上越来越高,但是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人才还普遍很年轻,缺乏工作和管理经验,因此,在一些互联网企业中,由于管理者的经验缺乏,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财务、审计制度存在缺陷

互联网企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段,其内部制度不尽完善,在财务以及审计方面的制度缺陷,是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巨大风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与顾客经济活动交易中,可能会存在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集中融资风险、兑付风险等;二是,财务审计制度对财务审计机构的依赖性强,而一般的企业并没有将财务审计部门独立设置出来,其功能不能完整发挥;三是财务审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审计工作管理难度增加,制度上形同虚设;四是财务审计人员的从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深刻,欠缺专业的、熟练的操作能力。

(三)经营模式不合理

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等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不科学现象,这些体系的不合理、不完善,使得互联网企业经营模式总体上欠缺,会给互联网企业带来经营风险。比如许多互联网企业在经营模式上非常依赖于客户,对客户忠诚度的要求较高,而互联网行业的客户通常掌握了十分全面的信息,会择优选择企业,这样一来,互联网企业对客户吸引的难度增大,客户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四)知识产权风险

互联网行业的更新速度极快,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知识产权,以此获得企业利益,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许多互联网企业为了更快地提升竞争力,而选择盗版的产品或服务,使得网络市场存在较高的复制率,导致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利润较低,也给互联网企业带来很高的知识产权风险。

二、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成本与效益难以评估

互联网企业的市场竞争大,而网络资源对企业来说稀缺,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但是当前,许多互联网企业在成本控制上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标准,难以进行收益量化的控制。成本控制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控制过度则会导致产生更高的风险。

(二)控制力度不够

互联网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一些机构的设置并没有发生本有的作用,形同虚设。互联网企业在内部管理中,管理的职权与责任分布不明确,以及互联网企业存在各种后台控制,如订货平台、销售平台等,使得管理者没有再花心思投入这些平台的管理,导致这方面失去监管,对互联网企业环境产生不利因素,甚至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不确定因素多

互联网企业是技术型的企业,与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革新速度极快,经济环境不稳定,政策不定,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互联网企业当前以及今后的发展状态,难以进行各种因素的准确评估。

(四)管理者具有局限性

互联网企业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就需要管理者拥有长远的战略管理目光。在有的互联网企业中,经营管理者存在短视行为,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目标,缺少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计划,缺乏内部激励机制,给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带来了很大限制性因素。

三、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与内控机制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风险战略管理

首先,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应该以长远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而不应以短期利益为基准。企业首先应该清楚自身的经营类型和经营范围,进而明确自身的风险承受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目标的确立。企业的发展计划同时要考虑到自身所在的具体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水平,实现自身业务的协调发展;其次,互联网企业需要构建良好的风险控制内部体系,加强组织体系构建,遵循集中管理与分层管理的结合,加强技术管理、经营体系管理、财务体系管理、人力资源体系管理与构建等;再者,企业要不断完善心理管理平原,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所收集的信息;最后,互联网企业要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不断改善喝优化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案。

(二)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

互联网的企业内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互联网企业管理层的能力提升、互联网企业文化建设、内部机构建设等。完善互联网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是风险管理即内部控制的保障。首先是企业管理层能力提升。互联网企业的管理与传统企业存在一些差别,互联网企业对管理层的专业化程度更高,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掌握互联网专业技术、互联网行业认识,还要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因此,要不断提升管理层的专业技能,加强管理层对企业风险的认识,提升管理者对人的管理能力;其次是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特色所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因此,互联网企业需要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大作用,加强企业内部关系协调,分工明确,维护好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促进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等等;最后是企业内部机构的完善,这是企业环境重要内容,需要加强企业组织机构的建设,完善机构功能,提升机构的工作效率。

(四)加强会计责权控制

互联网企业的会计责权控制是其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会计权责的分明。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互联网企业设置专门的会计规定,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以《会计法》中相关的规定为依据。由于互联网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互联网企业的会计人员要以会计从业规范为标准,以企业自身实际为依据,进行专门的企业会计规范设计,促进会计的权责分明。第二,设计专门的会计系统与财务系统。互联网企业应该设立专门的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并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也要明确清楚,两个部门的主要职责要明确。第三是加强内部激励制度的完善。任何企业都需要拥有完善的激励制度,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对人才的依赖较高,因此,需要更加详细具体的激励措施标准;第三是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信用制度要建立起来,要以互联网经营特点为依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互联网企业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也存在诸多的发展风险,需要互联网企业认识到风险来源,从各个方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部控制机制,从而促进互联网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军.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

[2]黄麟.探析我国互联网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及内控机制[J].管理观察,2015

风险管理模式范文第3篇

重庆市肿瘤研究所,重庆 400030

[摘要]目的 探究风险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实行血液透析治疗的78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风险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和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9.7%,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6%,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5.4%,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液透析管理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

关键词 ]血液透析;风险管理模式;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2(c)-0095-02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Mode in Hemodialysis

LI Yajun

Chongqing Cancer Institute, Chongqing,Sichuan Province,4000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mode in hemodialysis.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mplemented hemodialysis in the treatment of 78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group with 3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using the group based on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care during the period of risk events and nursing after treatment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atients’ satisfaction was 97.4%, control group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89.7%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 nursing satisfaction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risk events occurrence rate is 2.6%,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risk events occurred in 15.4%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incidence rate of risk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using the model of risk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risk in hemodialysis, low event rates,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care is high,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 Hemodialysis; Risk management model; Nursing effect

[作者简介]李亚军(1983.1-),女,重庆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替代肾脏治疗的主要方式1-2],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要求较高,且治疗过程中易发生风险事件。为进一步研究血液透析管理中的护理方法,该院2014年—2015年2选取78例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护理满意度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37.5±4.3)岁;其中高血压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15例,慢性肾盂肾炎12例,肾小球肾炎4例,其他肾病2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37.7±5.1)岁;其中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16例,慢性肾盂肾炎10例,肾小球肾炎5例,其他肾病1例。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如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心理护理和药物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主要方法包括:建立护理制度、制定护理措施和体征监测等。

1.2.1 建立护理制度 对患者进行风险管理护理,首先需要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针对血液透析制定相对应的透析护理制度,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依照护理规范进行血液透析工作,提高操作水平和护理质量,做到有章可依。

1.2.2 制定护理措施 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风险度高,易发生各种人体伤害故障和透析仪器故障,所以护理人员需依据护理制度制定相关意外情况和风险事件的具体处理措施,做到应急处理,避免影响整体护理效果,且私下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护理水平和责任感,减少工作失误。

1.2.3 体征监测 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具有出汗、痉挛或抽搐等症状,并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照顾其主观感受,预防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并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量表内容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等3个项目,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对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c2检验。

2 结果

2.1 风险事件发生率

对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整理总结,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1起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6%;对照组患者发生6起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5.4%;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9.7%,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血液透析指的是通过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将患者体内血液引流至一根根空心纤维内,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通过对流或弥散作用进行物质交换,清除患者体内的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维持电解质的酸碱平衡[3-4],并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5]。血液透析主要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以及其他酸解平衡紊乱等情况,或者是一般疗法很难治愈而血液透析有可能奏效的情况[6-7];临床中具体血液透析方案取决于患者残余肾功能、心血管稳定性、蛋白质摄入量、体表面积、工作量以及透析器面积和透析液性质等[8],医疗机构中广泛采用的透析方式有适时透析、晚期透析和递增透析。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给予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医疗风险管理指的是医院通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以及处理,系统地减少或者避免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风险事件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疗工作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9];在血液透析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患者展开护理工作,主要护理方法有建立护理制度、制定护理措施以及体征监测等,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从护理工作的制度规范出发,重视病房护理工作,按照护理制度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并严格执行,随时监测患者体征,防患于未然,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我院选取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和风险护理管理等两种不同护理管理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证明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在血液透析管理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患者风险事件发生少,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

参考文献]

[1]王红燕,汪玉泉,骆谏英,等.人文关怀在血透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1):116-117.

[2]钟安琪.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12):178-179.

[3]程思锋.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45-46.

[4]倪耀华.集束化护理理念在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86-287.

[5]丛凤爽.血液透析护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257-258.

[6]熊传美.血液透析护理的风险管理[J].现代护理,2013,10(12):61-62.

[7]何秀琼,窦素冰,谭建兰,等.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34(17):3443-3444.

[8]吴伟娟,赵霄霞,祝文捷,等.控制论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3):120-121.

[9]卢红霞.血液透析护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7(2):1761-1762.

风险管理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建筑企业;ERM

在内控领域处于权威地位的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于2004年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各种经营活动之中,目的是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价值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于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

建筑企业是指从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的企业。目前建筑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数量及其影响也与日俱增。如何认识这些风险,进而驾驭这些风险,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建筑企业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一、我国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建筑企业内部环境需要改善

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文化底蕴不足的历史根源及管理粗放的经营现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结合不紧,生产效率低下,组织结构不合理,责权利制度不完善,存在管理盲区。

2、风险控制目标设定不合理

建筑企业对投标、合同、工期、质量、安全、成本、资金等任一环节风险控制目标的不完善,就可能导致项目出现重大风险。

3、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国内大多数建筑企业对风险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位,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未考虑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企业内部风险机制不健全,使得化解、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增加了组织结构的运行风险。

4、控制活动不到位

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对项目流程中关键点的控制不到位,不能化解、规避、降低面临的风险,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5、信息沟通不畅

国内多数建筑企业风险信息管理比较滞后,不注重收集传递风险信息,决策层不能及时获得并有效使用风险信息。如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把握不准,在风险到来时不能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

6、监督体系未建立

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虽然有自我检测、会计控制、内部审计等监督关口,但这些关口从本质上看都属于会计、审计监督的范畴,缺乏对非会计、审计领域的监督关口。

二、我国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刍议

1、优化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和风险管理环境。要倡导和强化“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2、制定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将科学的目标体系转变成为易于理解、执行的科学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要求各级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清晰、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提高风险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建立科学全面风险策略

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包括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等。建筑企业要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也就是要从整体层面来分析风险影响,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原则来选择具体的应对策略。

4、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建筑行业业务循环的过程,是“项目工程成本为核心,合理配置人力、机械,原材料构筑工程实体,通过合同结算换回资金。按照此过程,管理者应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5、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沟通网络

由于建筑行业存在工程项目分散,难以集中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高效的风险信息沟通系统,对存在于建筑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风险以及建筑企业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进行动态管理有重要意义。

6、建立科学风险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机制

将内部控制的监督活动纳入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业绩考核之中,从内部控制环境评价、自查情况评价、业务流程综合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日常工作评价等方面绘制完整规范的评价流程,使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始终遵循统一的方法步骤,确保监督考评有效性。

三、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风险管理经验总结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是青岛市十大企业集团之一,2009年实现营业额近164亿元。特别是作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工程建筑商,参与建设了“鸟巢”“水立方”、奥帆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等一大批奥运场馆和配套工程,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青建集团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重视风险管理和控制,成立青建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为青建集团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1、青建集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青建集团股份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多年来,在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别在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上有所创新,充分体现了项目管理目标要求所达到的的最佳效应(见图1)。

(1)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股份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确保股份公司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股份公司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3)确保管理有制度、部门间有制约、操作有流程、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事后有考核。

(4)开展全面风险管理与各部门、单位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各部门、单位的日常管理和业务中,将风险管理作为各单位、部门的职责之一。

2、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包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是指各级业务运作单位、总部各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各分支机构、股份公司决策层这三道防线。各级业务运作单位,主要包括:各事业本部、分公司、控股公司及项目部。公司决策层,主要指股份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管理高管层。

(2)明确各级业务运作单位、总部各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各分支机构以及公司决策层的职责、制度及工作流程。

(3)风险管理委员会各分支机构和总部各职能部门,包括股份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下属9个风险管控分支机构,此外还有总部各职能部门。

(4)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五个专业风险领导小组、总部各职能部门以及协助四个业务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3、建立风险辨识体系

风险辨识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对该项目所面临的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损害情况及其规律性。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流程图法(WBS法)、敏感性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等。其流程图如图2所示。

(1)风险是发生可能性较大且给企业带来极大损失的风险。此类风险首先由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并上报股份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予以审核后,方可实施该方案,事后应总结风险解决情况并及时汇报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后报董事会。

(2)风险是发生可能性和带来损失为中等程度的风险。

(3)发生可能性和损失相对较小但若不加控制仍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损失的风险,第二、三类风险由各风险业务领导小组和专业领导小组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并负责实施解决方案,事后总结风险解决情况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

4、青建集团风险管理监督改进体系

(1)风险管理委员会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大决策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个流程实施监督,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及时改进工作。

(2)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和业务单位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检查、检验的报告应及时报送股份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

(3)审计监察部定期对各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和业务单位风险管控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

(4)审计监察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能否按照股份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及其工作效果进行监督评价,监督评价报告直接报送风险管理委员会。

(5)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股份公司总裁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实现各类风险的整体战略管理,从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超前性的高度来把握和管理股份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力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经济管理,2009,12.

[2]张建斌.我国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制度研究[J].基建优化,2010,4.

[3]赖灿明.建筑施工企业的常见风险及对策[J].福建建筑,2010,6.

[4]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及设计[J].会计之友,2010,9(下).

[5]国资网.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运行方法和注意事项[OL].

风险管理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献综述;BOT模式;代建制模式;EPC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程建设交易制度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DBB)项目建设模式在建筑市场中的比例逐渐降低,其他的一些方式如BOT、工程总承包(EPC)等开始出现。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投资大、周期长、要求高等特点,其实施过程处在日益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受众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充满各种风险的过程。本文基于大量相关参考文献,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一、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伴随着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早在二战期间,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领域中就开始应用风险分析技术,而把风险分析技术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着西方社会战后重建,特别是西欧经济的复苏,在欧洲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宇航、水电、能源、交通项目,巨大的投资使项目管理者越来越重视成本管理,而复杂工程项目环境又使项目本身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何定量地事先预计不确定性对工程项目成本的影响成为管理者的一大难题。为此,学者们先后开发、研究了各种项目风险评估技术,如早期的项目计划评审技术以及后来的敏感性分析和模拟技术等。在最初的研究中,只是用数理统计和概率的方法来描述、评价影响项目目标的一维元素,如时间或成本变化的影响。随着新的评价方法不断产生,对工程风险的分析也向综合、全面、多维方向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及在实践中的初步应用,国际学术界已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达成一致看法,认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控制和决策,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项目不确定性的研究与控制,达到降低损失,控制成本的目的。

我国在20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引进了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由于当时项目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风险意识较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未能及时引进,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管理理论才逐渐被引入。作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工程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建设项目中,建筑工程保险才被引入我国。九十年代以后,建筑工程保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据调查,国家开发银行80%以上的贷款项目都按要求投保了建筑工程险和财产险,如三峡工程、首都博物馆工程、上海磁悬浮、国家大剧院、西气东输、杭州湾大桥等大型工程项目,其中三峡工程的承保总额已经超过了150亿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工程保险在我国并未普及。

二、BOT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BOT项目的风险是指在BOT项目的特许、建设、经营、移交四个阶段里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以项目发起人和项目公司对风险能否控制为标准,可将风险划分为系统外风险和系统内风险。系统外风险又称不可控制风险,一般是指与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的、超出发起人和项目公司控制范围的风险,其内容包括:不可抗力风险、国有化风险、政府的越权干预风险、公共政策及法律变化风险、违约风险、投标不成功风险、竞争不充分风险、利率变化风险、外汇汇率风险、原材料来源和价格变动风险、能源供应和其他辅助设施不配套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货币自由兑换和汇出风险、资产评估风险、偿还期限风险等。因此,BOT项目可分为三种风险:1、来自投标人自身的风险;2、来自招标人的风险;3、来自竞争对手的风险。

BOT项目投标方案的风险来自多方面、多层次,并贯穿投标全过程。根据对BOT项目投标方案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系统内部因素和系统外部因素两类。系统内部因素包括投标人在标书中所提及的有关技术标和商务标内容,如项目报价、融资方案、技术方案、运营移交方案等;系统外部因素包括招标人的公平性、竞争对手的实力等。

三、代建制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工程。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在风险发生后怎样减少有关单位个人的损失,将风险转移出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这只是一个标,而加强风险的控制,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到最低,将风险损失的严重度降低到最低才是本。对于代建制模式,主要是进行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在风险管理运行模式中,代建单位、承包商、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及保险公司、相关中介机构作为两个不同的整体参与博弈。博弈的过程可分为如下两种:

(一)共投体和共保体之间的博弈。共投体、共保体通过保险合同形成双方博弈关系,其中风险管理公司作为共保体的一部分参与工程保险。我们来分析共保体中的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保险合同是附和合同,即由保险人提出合同的主要内容,投保人要么接受,要么不接受,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点在模型中表现为博弈过程的动态性:保险人先决定保险费率,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观察到这一保险费率,在给定的保险费率下寻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以确定其最优投保额。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的博弈是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二)共保体内部的博弈。风险管理公司作为共保体的一部分,其工作性质区别于保险公司,这里我们通过共保体内部的博弈关系,即风险管理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引入风险管理公司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作用。假设风险管理公司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提供优、劣两种服务水平;共保体在选择直接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业务渠道外,对于委托风险管理公司可采取选择和放弃两种策略。如果我们把风险管理公司和共保体看作不同的主体,风险管理公司帮助委托人完成一部分工作,这是一种合作关系;如果从委托人的角度出发,他将其工作的一部分委托风险管理公司来完成,这又是一种分工。

通过以上博弈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博弈中的两类博弈主体――共投体、共保体的行为很好地达到了均衡,并且较为稳定的保持了这一均衡。这一均衡同样也体现在共投体内部的博弈中。因此,在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中应引入工程保险,借助工程保险的风险管理,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将代建单位、承包商、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形成一个整体,购买保险(通过对各家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投保份额),在转移各自风险的同时,提高了共投体内部各方的自律性和合作性。

2、引入风险管理公司,提供专业的政府投资项目安全、质量的风险控制,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使共投体、共保体达到双赢。

3、建立激励机制及信号传递机制,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同时为各方合作的必要性提供坚实基础。

四、EPC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综述

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风险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不同于其他管理功能,其目的是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总目标的实现:

1、从项目的时间、质量和成本目标来看,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风险管理来降低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方面的风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2、从项目范围管理来看,项目范围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界定项目范围和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通过界定项目范围,可以明确项目的范围,将项目的任务细分为更具体、更便于管理的部分,避免遗漏而产生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种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会带来某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来评价这些不确定性,从而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3、从项目计划的职能来看,风险管理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项目计划考虑的是未来,而未来必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之一是减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这有利于计划的准确执行。

4、从项目沟通控制的职能来看,项目沟通控制主要对沟通体系进行监控,特别要注意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的接口,这些可以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反过来,风险管理中的信息又可以通过沟通体系传输给相应的部门和人员。

5、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不少风险都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潜在变为现实的。风险管理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拟定出具体应对措施,以消除、缓和、转移风险,利用有利机会避免产生新的风险。

EPC模式风险管理的基础是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只有认真研究项目本身和环境以及两者的关系,才能识别项目面临的风险。风险分析作为实现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集合,对风险管理起着辅助决策作用,将围绕风险管理程序

和目标开展工作。同样,风险管理离开了风险分析技术和手段,也将失去其基础。

五、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亦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大型化、复杂化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丰富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也就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研究者的永恒主题。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传宗.代建制模式下政府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3.

[2]於永和.BOT项目投标决策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3.

[3]林爱武.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王安金.重庆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5]葛开明.房地产风险呼唤避险工具.房地产金融,2005.12.

[6]刘于涛.房地产风险控制策略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1998.

[7]李金林.房地产风险投资组合模型.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