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专业的科研项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专业办学特色更是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试图探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及其实现途径。
一、学科专业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4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办学特色的描述是: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①这一描述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了办学特色的本质——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学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②所以,象广东工业大学这样追求强势本科的学校一定要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才能确保优势。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认为,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办学特色也就体现在这几方面。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有:人才素质特色(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培养模式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管理机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和办学环境特色等几个方面。其中学科专业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科专业特色,其他的特色如科学研究特色及社会服务特色等也无从谈起。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
(一)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无办学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发展后劲。在高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没有特色的学校很难生存下去。学校的发展如此,专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特色在于:加强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融合,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专业人才。所以他们会计专业的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外语,他们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还有过人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再如浙江工业大学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为核心的办学特色。他们的会计专业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色是会计专业加实践,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一个学校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办学特色要具有独特性,强调优质性,体现创新性。
(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积累和凝炼
特色的创建要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总结提炼。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要进一步总结、发扬和凸显这些办学特色。从目前我国创办会计专业的学校看,有综合性大学,有财经类的院校,也有工科院校。有的学校会计专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有的仅创办十余年,可以说没有几代人的传承,想在一日之间形成特色几乎是不可能的。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个总结和创建学校特色的有利契机。虽然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暂告一段落,但仍要以评估为契机,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趋势,始终不渝地贯彻“以创新求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思路,推进会计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在今后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来。
(三)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理念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学会计专业出身的人,也许是囿于专业的原因,从接触会计专业开始,在学习工作别强调规则、制度、准则等,凡事要按制度、准则办理,这是这门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但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也没有已成的模式可循,因循现有的制度势必会走进一条死胡同。所以会计专业的师生应该有创新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多元意识等新的理念,不断创新进取,才能有所成就。虽然专业特色的影响因素有多项,但人的因素仍然还是第一位的。会计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教辅等多方面的人才,会计专业要能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人才在发展专业中成长,专业因有了人才才能发展。
三、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的会计专业由于创办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弱等原因,到目前为止,尚无明显的办学特色而言,与经济管理学院经管类其他专业相比较而言,差距仍很大,这与学校打造强势本科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未来如何走出一条工科院校办出会计专业特色的路子,任重而道远。
(一)要有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
战略与战术原是军事上的一对术语,战术着眼于短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战略则着眼于长期,围绕一个长远的目标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应该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涉及会计人才素质(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会计科学研究、会计专业管理机制、社会服务和办学环境等诸多方面。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规划应该由学校、学院及系本着长远、系统、统筹发展的原则来制定。会计专业有整个广东工业大学的工科背景,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的多学科的平台,只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战略性方向,日积月累,必有所获。
(二)要有一个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
分析一下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可以发现,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队伍中,大多30-45岁之间,毕业于国内某大学会计专业,研究生学位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一半,教师队伍中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具有博士学位。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毕业前后均无实际工作的经验,仅有少数几人有社会挂职的经验,他们大多忙于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很难有精力考虑会计专业特色的发展的问题。为了晋升职称,他们才会考虑、申请课题之类的科研活动。他们普遍反映缺乏科研活动带头人,更缺乏科研活动氛围,社会服务也流于形式。因此要想办出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特色,学校及学院必需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走出去,引进来,建立一支多元化、知识结构互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善于创新勇于拼搏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三)会计专业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
如前所述,大学共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会计专业也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逐步创建品牌与知名度。在教学上应明确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大多服务于广东省及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所以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一人能兼多职,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辅修其他专业。在专业教学上,要立足讲透“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课程,而不能象有的重点院校一样,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上市公司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上。在科研上,现阶段还是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为主,以横向科研项目及发表专业论文促进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在社会服务上,要通过横向科研项目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扩大广东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8.9.
一、高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岗前培训轻后续教育很多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是研究生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入职前只进行了简单的岗前培训,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入职后,仅凭之前学历教育所学的知识和岗前培训的教育理论知识来进行教学,很少有继续钻研会计知识的教师。学校对教师的后续教育也少有资金和政策支持,这让职称和待遇都相对较低的青年教师们也无心于后续教育。
(二)重学历轻实践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均是引进的应届研究生,学历虽高,但实践经验相当匮乏。进入高校工作后,高校缺乏将会计专业青年教师送入企业培训的相关制度,导致会计专业青年教师普遍只能“纸上谈兵”。很多高校对人才的评价也更注重学历教育水平,鼓励教师们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而鲜有送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去大型企业进行锻炼的。
(三)重引进轻指导大多数高校引进青年教师后,便像放入了安全箱,任其自由发展,缺乏应有的指导和督促。青年教师们初来乍到,对高校的各方面都不太了解,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也不太明确,导致青年教师各方面发展止步不前,教学能力也未得到提升。
(四)重科研轻教学由于对教学没有专门的激励措施,新出台的职称评聘制度更偏重于教科研,青年教师教学再好也比不过写几篇核心论文或做几个课题,如此便导致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无心研究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能力,而是过于关注写论文、编教材、申请各级各类课题;更谈不上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让学生们能多学点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五)重教材轻创新很多会计专业青年教师上专业课太拘泥于教材,缺乏批判精神,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用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们轻松地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绩效考核,青年教师们更是没有积极性来创新教学。
(六)重教学数量轻教学质量广大青年教师的职称和待遇相对较低,迫于生活压力,青年教师往往希望多上课,增加上课数量,增加课酬,而疏忽了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课时数量增加,青年教师们往往疲于应付,沦为教学机器,对于教学的内容、方式及方法都没有余力去研究,导致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
(七)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一个循环系统,能够促进整个学校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绩效考核,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年末评优的基础上,并没有继续向前利用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管理,奖励优秀的教师同时还要找出落后教师的问题所在,指导并帮助其提升教学能力。学校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会让青年教师们的很多想法不能付诸实际,比如青年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课时的任务量应予以充抵,学校应给予相应的补助,如此便可激励青年教师们实现进企业锻炼的想法。
二、提升高校会计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一)建立后续教育制度对于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而言,后续教育方式有:攻读会计学专业博士学位,考取会计专业职称证书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证书,参与各级会计学会会议并参与学术交流等。这些后续教育,学校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形成制度长久执行。比如对考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或会计职称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唯有如此才能鼓励会计专业青年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最终提高教学能力。[3]
(二)送教师进企业锻炼要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把青年教师送到大型企业进行锻炼。青年教师唯有在企业里将会计实务从头至尾实际操作几遍,实践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实践能力提高了,才会有足够的自信站在讲台上,才会有丰富的经验和素材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三)建立教学督导制度高校成立专门的督导部门,而且不能流于形式,要从每一个专业选择至少一位教学水平受到公认的资深教师作为督导成员。会计专业的青年教师就应该由会计专业的资深教师来进行督导,随机或定期听课,并当堂课对青年教师作出点评,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在全校进行宣传,青年教师表现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建议,帮助其快速成长。对于同一位会计专业青年教师,督导应该长期跟踪听课,不断提出建议,直到达到要求。作为督导,不能只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作出好坏评价,而是要切实给出指导性建议,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
(四)建立会计专业导师制度高校建立导师制度,每位教授或者副教授带几位讲师或助教,那么会计专业青年教师自进入高校工作开始,教学、科研各方面都由为其选定的导师带领,导师为其教师事业的发展提出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并指导其一步步达到培养目标。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各方面主动向自己导师学习。导师对青年教师也要有发展性的评价和指导,青年教师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提高和进步的,不能以最初的印象来评价青年教师。年末绩效考核的时候,导师应该对其指导的青年教师有话语权,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
(五)建立教学激励制度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特别注重教科研成果,导致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高校管理层都把重点放在教科研上面,教科研项目有配套项目经费,有配套论文奖励,而真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却没有奖励制度,仅有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也没有反映出教师真实的教学能力,极大地打击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高校唯有建立教学激励制度,才能提高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六)组建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有助于将会计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具体化,对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主干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应当把讲授这些课程的资深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建成财务会计教学团队。财务会计教学团队里面的三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对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做到衔接紧密、连续完整、不得遗漏,每门课程要有资深教师也要有青年教师,教学团队要经常进行集中学习、集中研究。比如财政部新颁布了第39号和第40号企业会计准则,新修订了第9号和第30号企业会计准则,并相继出台了6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作为财务会计教学团队就应该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学习并交流。使教学团队的教师能够共同进步,教学能力能够共同提升。
(七)开展随机教学竞赛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在某一个规定的时间组织教学竞赛,但是此种特意安排的教学竞赛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促进教师提升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竞赛过于流于形式。首先,每个学院指定某一位教师参赛,其他的教师并没有参与权,对其他教师没起到促进作用。其次,每当选派一位教师参赛后,各院集中强化培训,并没有反映出该教师平时正常教学水平,失去了教学竞赛的意义。笔者建议将教学竞赛随机化,扩大听课范围,督导部门和教务部门以及校领导可以随机听青年教师的课,并以此进行评价,同时对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还要给出表扬和奖励。只有做到随机听课,所有青年教师才会有紧迫感和积极性去讲授好每一堂课,教学能力才会不断地提升。
(八)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年末各学校会对所有教师进行绩效考核,对每位教师进行评价,最终评出优秀的教师。但是评优秀是一方面,实际上绩效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而目前学校进行绩效考核就进行到了评优这一步便戛然而止了,并没有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一个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循环过程,在对教师进行评价后,应该对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绩效奖励,对落后的青年教师进行绩效惩罚,但是惩罚不是终点,而应该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更加关注落后的青年教师,指导并帮助其进步,最终实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高。[4]
三、结论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教学理论落后。在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理论落后。我国会计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有关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理论。它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民办独立学院的教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缺乏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更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学理论,上课基本采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四段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最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差,俗称“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2)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不清。会计教育的目标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的类型,并直涉及到运用何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什么教学内容。目前的民办独立学院大多都是在按照职业学院的方式来开设专业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没有去深入研究自身的培养对象、层次定位,结果造成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校在会计教学目标上大同小异,将自身的教学目标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混同。这种“同质化”的现象,使独立学院教学目标的规格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少特色。(3)会计教学方法落后。会计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传授会计理论的会计教学却仍然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难以提高会计的教学效果。一般独立学院都受到经费的限制,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就连使用多年的多媒体教学都很难得到普及,主要的教学方法仍然是黑板加粉笔的理论讲授,这对会计专业这种实践性强的内容在讲授时,不能形象生动的将理论讲透,课堂上老师满堂灌,课下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能独立处理业务,影响的教学效果。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差,使得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难以体现,就失去了独立学院存在的意义。(4)会计教学的实现条件现状。一是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较差。从以往高考的招生分数线线不难看出,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较不扎实,同时偏科严重,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学习成绩不稳定,学习效果不理想。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前卫,但不愿与他人交流,自我意识比较强,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比较差。二是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民办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师主要来源于两大类:第一类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没有参加过会计实践工作。这类教师的优点是: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在会计知识每年更新的形势下,能自学各种新内容。但这类教师的缺点也很明显:实践能力缺乏,包括会计的实务实践和教学的实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难以开展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影响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这些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职称往往比较低,大多数是助教或者将是,科研方面经验缺乏,没有资格主持或者参加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导致独立学院会计教师科研水平也低。而独立学院现行的福利待遇和管理机制等,都没有办法吸引那些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师,偶尔有博士生进来了,也会由于发展问题而留不下来。第二类是从普通高校返聘过来的退休教师。这类教师的优点是:教学经验丰富,职称高,绝大部分都是副教授和教授。但是这类教师因为年纪比较大,工作的激情逐渐减退,科研方面没有晋升的压力,所以对科研没有兴趣,更是不愿意把精力花在科研上。目前有些独立院校聘请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但由于兼职教师在自己本校有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时间和精力有限,并不会主动将主要精力放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上,将兼职上课当作一种赚取外快的手段,教学效果自然不能与本校相提并论。三是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目前我国民办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跟普通高校类似,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从这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第一,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性的课时多,手工会计实验和会计电算化的课时少,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管理类其他课时少,忽视了管理能力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第二,选修课和必修课的设置与安排不合理,不科学。第三,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没有安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5)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评价现状。通过对几所独立学院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不难看出目前独立学院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评价一名教师教学质量好坏的方法,是由学院派出一名督导组成员听课,通过听课打出一个分数;学期末又由学生对各个教师打分,几个分数综合就是这名教师教学评价的分数。这种方法有其合理性,比过去的不听课直接看学生成绩的方法科学,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将督导组成员听课是随意选择一节课听,由于课程的安排,可能不是每节课都讲得很精彩,就会导致督导组成员听课以一概全的现象。其次,学生评价教师的讲课质量也很主观。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会遭到学生的反感,打分就低;有的老师对学生很宽松,上课听不听课都不管,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对他好,打分就高,这也导致了教学评价的不公允。
二、民办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一是尚未形成鲜明的办学特点。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和实践,独立学院所形成的办学定位都是以培养直接服务于地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但母体高校一般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办学水平高教育资源丰富,以精英型、学术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任务,这种办学目标与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区别。但目前的独立学院对于母体高校的依附比较强,在很多方面都不得不借助母体高校,比如师资专业的设置学科的设置招生的宣传,母体高校的很多方面并不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缺乏对教师的培养。目前独立学院普遍是对教师重使用轻培养。第一,独立学院的教师档案都是人事,这样教师跟学院之间是一种短期的合同聘用关系,人员基本都是处于一种流动状态,正式由于这种人员流动性强,学院就不愿意在教师培养方面进行大量投资。第二,独立学院由于自身利益问题与观念问题,不愿意在教师的培养上进行投入。有时有一些培训费用的安排,也主要用在对在岗专职教师进行教师资格岗前培训,而对于教学方面却缺乏有针对性的系列培训。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就我国目前的环境而言,独立学院教师的地位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主要来源于精神方面的奖励,由于社会环境在促使独立学院激励机制有效形成方面还不是很宽松,教师实际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与公办院校相比相差甚远,整个社会对民办教师这一领域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感有待进一步提高。(2)政府的原因。除了民办独立学院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政府的原因。第一,当前政府对独立学院和其他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认识不足,导致独立学院在发展中由于环境的不公平而丧失了很多发展的机会,而公办院校由于有国家作为后盾,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第二,人事制度不完善。政府出台的对于民办独立学院教师的相关政策法律规章制度还很不完善,针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切实的落实,部分关系到教师切身经济利益的问题也尚未得到解决,这些政策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办高校人才的引进和民办教师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娅.“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陈婉丽.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认识论视角探讨[J].会计之友.2009(6)
[3]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高欣.我国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5]刘媛媛.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人才培养
一、全球通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近日,我们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访谈式调查,抽样访谈对象,包括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人员、企业管理人士、高校全球通用商科教师、全球通用商科毕业生,认为全球通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育资源全球化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全球通用商科院校会计专业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同类高校外,也要面对全球通用会计教育十分完善和强劲的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商学院或会计学院,这种竞争和对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直观,包括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师资力量以及生源的竞争等[1]。国外比较成熟运作的商学院(或会计学院),其教学、研究资源的充实和丰富是与其人才培养去往的企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高校全球通用商科院校的会计专业与他们的竞争也体现在对企业资源的争夺上。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制约
放眼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为代表的会计理论研究型教学,注重思考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另一种是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案例教学,通过教会学生用理论去分析真实的案例。经过长期的实践,这两种模式的理念其实殊途同归,主要侧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行决策、持续学习,不断从现象去了解背后因果的能力。我国现阶段的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上以传统的方式传授会计理论知识,忽视应用的现象广泛存在,课堂教学与实际教学脱节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持续灼手可热,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增长迅猛,高校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原有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教学师资、教学课程等都不堪重荷,总体教学资源的增长跟不上学生生源的增长,有不少学校在全球通用商科学生的培养中采用大班教学、“放养”式管理来缓解资源压力,为了利益忽视教育管理的质量,会计专业开成了“文凭班”,无暇顾及对学生培养的内涵以及与社会的对接问题[2]。
(四)师资队伍的素质限制
目前从事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专业教学的很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缺乏经济管理实践经验和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经营理念与技巧。再加上这些教师工作负荷重,精神上和身体上透支较严重,较少从事应用研究或到企业去提升,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会计教师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提高,也就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3]。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大部分教师具有从事企业会计工作背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将会计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批评性地学习某些经济管理理论,并激发学生创造知识的意识。
(五)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
很多学生选择全球通用会计学科只是因为全球通用会计学科热门,全球通用会计学科录取的分数线高,读全球通用会计学科体面,学生生源这种对自身职业规划的缺失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坚定,甚至出现学习的不适应,这些都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材。
(六)企业用人的“拿来主义”
多数企业在会计人才引进中信奉“拿来主义”,企业不喜欢、或许是不放心启用无就业经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应届毕业生。也有企业尝试通过自身的培养和岗位通道晋升来补充这方面的人才,但在培养阶段的成本付出和培养对象的高跳槽率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这种做法,或者是优先奉行“拿来主义”,这样使得全球通用会计应届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很少能够获取实践演练的舞台,成长和发展受到遏制。
二、对全球通用的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与趋势
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比以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如日本各全球通用商科院校中的会计学院或商学院普遍认为对社会有用的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应该具备:全球意识、国际化眼光和国际交流能力;独立思考和迅速处理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兼备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开拓、创新、合作、乐观的良好个性等[4]。课题组根据对上海市近百家企业会计部门连续5年的用人情况反馈的跟踪调查和对近5年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全球通用会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认为未来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要求与趋势如下:
(一)国际化
全球通用会计人才素质的国际化,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要求具有全球视野;第二是要求具有全球运作的能力和资格;第三要求人才具有国际化的交流和协调能力。企业现有的人才也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全球通用商科管理教育的新趋势,为落实全球通用的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欧美商学院重视以“内容、技能和特性”三角模型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在这个三角模型中,“内容”就是指全球通用商学院或会计学院的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全球通用会计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反映全球的最新知识成果:“技能”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在会计学院或商学院中除知识以外的另一种能力,包括倾听习惯、如何建立社会关系、怎样在团队中工作和交往等技能;“特性”则指全球各地的会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诚实、耐心、坚忍、适应等能力。
(二)创新力
作为全球通用会计人才是否具备创新的潜质一般认为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是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本身属于经济、管理类知识范畴的内容和应用工具;第二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包括人文、地理、政治、法律等知识;第三是洞察力、预见力、全局观、概念化、沟通协调、影响力等的要求,并且要内化为一种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第四在素质方面要求人格完美,观念超前,意志坚定。对全球通用会计专业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全球通用商科管理教育的新趋势所公认的新趋势。世界上知名的沃顿商学院的创新教育有三大指导原则,第一原则就是持续创新,强调在教育管理中重视设计新流程,保证学生能够不断学到新知识[5]。
(三)应用性
全球通用会计教育从创立始,就具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全球通用会计教育的发展源于市场经济的快速扩张,而今天推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信息技术、关贸总协定的成功和交通成本的快速下降,对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应用性培养的成功与否就主要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比较好地驾驭好这三股力量。这种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是对技术的驾驭能力,如掌握市场、比较了解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行业相关的供应链管理等;第二是一定的管理技能,包括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人际沟通、协调激励等能力,能够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不同情况,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把任务分解到能够作层理解和执行的程度。上述说到的沃顿商学院,教授们把利用假期去企业调研和实习变成自觉的行动,主动积极地将企业素材变成商科课堂资源的主要来源。
三、发达国家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特别是这些国家的教育部门与生产部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相协作、共同探索的经验。根据网络资料搜索整理,依托企业资源开发的全球通用商科会计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最早出现于1906年,在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或训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会计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一方提供劳动岗位、给一定的劳动报酬,派会计人员辅导学生适应会计各岗位、安全操作,帮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校方派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
(二)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工读交替制”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明治”教学计划。这种会计人才培养方法分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1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2年或3年的会计课程,然后到企业会计岗位工作实践1年,即所谓的“1+2+1”或“1+3+1”教育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3年会计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会计实践培养方式。
(三)德国的“双元制”
“双元制”的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会计职业学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会计实用人才.必须通过企业和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学员要先向有资格招收学徒的企业、工厂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订合同,当企业、工厂的学徒工,同时又在学校进行学习。当前会计专业主要发展为三种模式:叠加式,即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式模式,即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培训平行进行;三是交叉型模式,即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培训交叉进行。
(四)日本的“产学合作”
这种“产学合作”,主要是指产业界向大学投资、人事上交流以及科研上委托等三种合作方式。学校接受产业界的投资后,便要按照产业界的要求为企业培养会计人才;一些企业还对在校会计学生提供“奖学金”,以便使这些学生毕业后到该企业去从事会计工作;有些大学会计教师兼任企业研究开发部门的顾问或兼任公司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而企业中的一些会计人员、专家则兼任大学的讲师;企业委托大学搞科研项目,双方就有关研究范围、期限、经费、专利、版权所有和保密责任等事项签订合同,研究成果由企业付给报酬,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四、借鉴国外,建立我国全球通用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路
(一)“拓展”与“内化”相结合,进一步理顺校企合作关系
学校与企业的进一步深层次合作可以考虑建立“企业班”,即学校的会计专业与行业内知名企业或龙头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学校在课题研究、职工岗位培训和优秀高职人才培养、输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提供资源,以会计专业建设的视角来全方位推进这项工作。具体可参考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商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梳理。学校根据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由会计专业学科负责人牵头,组织师资力量,对实务性比较强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行梳理论证,结合企业资源计划进行课程的重新规划,特别是针对实训内容,拟定与合作企业的框架方案,对企业的合作制定资源开发方案[6]。
2.根据会计专业课程实训内容,积极与相应企业进行磋商。学校要组织专门的力量,与意向企业进行积极的磋商,对企业能否提案例素材、能否提供岗位环境,能否提供“双师制”支持,能否提供员工考核标准,能否提供学生激励支持等进行谈判,在时间安排、教学落实等细节问题进行协商,争取达成统一意向。
(二)“整合”与“分化”相结合,全方位加大会计专业课程建设
“整合”指建立会计专业课程集群,将若干个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课程集群,以课程群中的龙头课程或点课程为核心,其他相关课程为辐射。与企业建立合作,进入真实企业运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靠单个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应对企业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课程集群的整合和协调,提升解决问题的整体实力。“分化”指根据与企业的契约,以解决问题项目为主导,设计多个“菜单”,也就是同一门课程群的学分可以有多种获得途径,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菜单”,完成相应的任务就可以通过该课程。学校在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前提下,要把会计专业的50%及以上的课程课堂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改革,如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国际结算、财务会计、审计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都应该结合企业实务进行操练,同时,在教学管理上,变班级行政化管理改成企业化管理,以员工标准进行考核,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及资深专家定期到课堂与学生交流,学生也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实习工作,将课堂所学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玉娟,梁国栋.浅谈校企合作与技能人才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9(03).
[2]余平.高职“工学结合 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3]陈京京,刘艳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1(05).
[4]蔡丽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5]罗静.构建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01).
[6]董永茂.增进校企合作、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浙江财经学院与企业联袂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员的探索与启示[J].物流技术,2007(09).
【关键词】 目标导向; 会计本科;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一、目前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传统的理论型教育模式还占据主导地位,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存在重理论性、轻实践的现象,会计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不足20%,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规定,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办法;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教育部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教学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是高等学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政策依据。以课程为导向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理论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程(如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等)、专业课程(如高级级财务会计等)和选修课程(如财政与金融等)。
各高校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一定的差别,但普遍是以课程为导向,或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少量课时用于实践教学,如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增加几个课时作为会计原理实验课。或集中进行实践,如会计模拟实习、社会调查、到企业进行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各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现象时有发生,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场所,它可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为实现教学目标所进行的所有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形式应该丰富多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项目资源、场地资源等。项目资源是指为实践教学准备的资料、教材、计算机软件和方案等,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以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和专著作为衡量学校水平和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提升的标准,实践教学中所需的项目资料、教材和方案没有纳入科研成果的范围,自然形成了这些资源的短缺。
场地资源是指实践教学所需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使得高校很难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得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目前多数高校建立了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习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内容单调,多是围绕会计核算的方法设计,很少涉及会计预测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检查等会计管理的内容,趣味性和综合性较差,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现代会计方法。
二、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于1990年发表的第一号公告《会计教育目标》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学生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其未来成为专业人员的素质,并且规定会计本科教育应包括一般教育课程、一般商业教育课程、一般会计教育课程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这种“三基+二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大学“精英化”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种“高+专”的模式是当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三条指出:“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围绕两个核心内容:首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次要培养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体现个性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会计职业道德、创新思维、自己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和外语交流能力为核心内容。符合社会需求的个性发展可以在本科基础上继续深造,以后从事会计科研和教学工作;也可以毕业后直接就业,成为企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金融等机构的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自己创业,从事商业活动。
显然,这种“全+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也给社会提供了更多选择,更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是高校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行动导向。
(二)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