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全面风险管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范文第1篇

一、自主创新――3C框架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的探索

3C全面风险管理标准包括基本框架、实务标准、操作指南,基本涵盖了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所有内容。3C全面风险管理标准力求自主创新,除增加了实务标准、操作指南(COSO和国资委还未)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之外,在基本框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充分考虑了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构建中国企业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标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仅基本框架而言,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的探索是全方位的,简单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结构逻辑关系简单明了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主体结构由定义、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职能与责任、企业风险管理的局限、该做些什么等构成。《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由总则、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文化、附则等组成。而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从总体结构上是按照目标体系、风险整合、管理融合来安排的,形成了由目标体系、风险整合、管理融合组成的有机体系,贯彻严密的目标――风险――管理的逻辑关系。

(二)框架内容力求科学系统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包括8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没有直接引入管理要素概念,仅从全面风险管理内容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5个方面。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从总体看包括目标、风险、管理3个部分,从流程看包括管理准备、管理实施、管理报告和监督改进4个程序。具体探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没有引入“内部环境”要素,而是将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内部环境”要素中的具体内容全部融入了整个框架中。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内部环境”界定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诚信与道德价值观、对胜任能力的要求、组织结构、权力和职责的分配、人力资源准则等要素,既有全面风险管理的“软要素”,又涉及到全面风险管理“硬要素”,确实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但用“内部环境”来界定难以理解,使人容易产生是诱发风险的内部环境因素,因此,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没有引入“内部环境”要素,而是将它们分别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内容独立出来了。

2.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没有把“目标设定”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并将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目标设定”改为“目标确定”。目标管理很重要,是管理中的管理,目标确定是企业目标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董事会和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确定目标。企业管理层在确定目标时要考虑风险因素,这是必然的,但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不能事事从确定目标开始,确定目标本身就是管理人员的事,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可以把目标确定作为风险管理的内容进行关注,但不是流程,至多说目标确定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

3.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把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信息与沟通”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不单独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流程或重要要素。信息在现代社会很重要,沟通无限,全面风险管理的全过程都涉及“信息与沟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独立出来,应该贯穿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4.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把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事件识别”定义为“风险识别”,把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评估”细化为“风险分析”、“风险计价”、“风险评价”,把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控制活动”重新定义为“风险控制”,把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监控”改为“监督改进”,并细化为“风险监督”、“风险审计”、“管理改进”等。

5.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界定为管理准备、管理实施、管理报告、监督改进四个基本流程。对每个具体流程都明确了工作内容、方法、步骤以及相应的表单,具有可操作性。

6.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在包含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基本内容的同时,又增加了不少内容。比如明确提出风险偏好、风险意识、风险理念、风险文化等全面风险管理软要素;增加了全面风险管理政策、战略、策略、决策,风险学习等重要内容;总结了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和工具;增加“风险预警”的独立内容,强调实时报警的重要性;增加“管理报告”的独立环节,强调风险报告的重要性;增加“风险审计”独立内容,强调风险审计的重要性,等等。

(三)将目标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而独立出来了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力求实现主体的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4种类型的目标,并认为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未涉及企业目标的具体内容。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首先界定了企业的目标体系,将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而独立出来了。具体探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明确了目标概念。企业目标是尽可能地创造价值,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与企业目标在总体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具体目标肯定是不同的,不能把企业目标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混为一谈。

2.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明确了目标分类。从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出发,考虑到我国企业的一般情况,企业的目标可从总体上分为社会目标、管理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遵循目标、其他目标等一级目标,在这个一级目标下细分了若干个二级目标,在二级目标下再细分三级目标。当然,在三级目标下,还可再继续分下去,这就看企业管理的细化程度了。

3.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明确了目标体系。企业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目标体系。企业目标体系是有层次的。由于企业存在着不同的管理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目标,低一层次的目标必然要服务于高一层次的目标。企业目标体系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企业目标体系是需要整合的。企业目标体系是不断变化的。

4.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将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目标设定改为目标确定。

(四)强调了风险整合的理念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特别强调风险组合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虽未明确提出风险整合的概念,但都有风险组合观的思想。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借鉴了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组合观的观点,将风险整合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标准,并明确了风险偏好、风险意识、风险理念、风险文化等全面风险管理软要素。具体探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了一个全面的风险概念,认为危险和机会并存。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事项”这一概念,事项包括风险和机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用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来定义企业风险,抓住了风险的本质特征,但其只是针对经营目标的影响,范围狭窄。

2.明确界定了风险因素。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均未明确风险要素,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明确界定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3要素构成。

3.确定了风险属性。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首先界定了主体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风险属性没有明确的界定,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认为风险属性是多样的,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可变性、不确定性等属性,其中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性。

4.明确了风险分类。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风险未进行明确的分类,《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风险按其内容和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进行了分类。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认为企业风险应从总体上分为社会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遵循风险、其他风险六个一级风险,在这些一级风险下细分了若干个二级风险,在二级风险下再细分三级风险。实际工作中,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在三级风险下,还可再继续分下去,但考虑到全面风险管理的成本和效益,一般分到三级即可。

(五)突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都体现了管理融合的思想。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将管理融合视为企业风险管理自身内部的融合,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业务的融合,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突出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具体探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定义了全面风险管理。

2.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3.强调了全面风险管理意义。

4.增加了全面风险管理政策、战略、策略、决策的新内容。

5.明确了全面风险管理的主体。

6.确定了全面风险管理内容。

7.细化了全面风险管理流程。

8.总结了我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

9.将信息与沟通独立出来。

10.增加了全面风险管理学习。

(六)进一步统一了全面风险管理语言

3C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将风险辨识、风险确认、事件识别统一为风险识别,并定义为确认风险的过程;将风险计量、风险衡量、风险量度、风险测量、风险估计、风险估价统一为风险计价,并定义为风险的量化过程;将风险策略、风险应对、风险工具统一为风险应对,并定义为选择应对风险策略的过程;将控制活动、控制政策、控制程序、控制措施、应对措施 统一为风险控制,并定义为应对风险的各种措施;将监督检查、监督评价、持续监督、监控、监控系统、内部监督统一为风险监督,并定义为监督检查风险的过程等等。

此外,3C全面风险管理实务标准和操作指南是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所没有的内容,不具有可比性,但它都是全面风险管理实际工作非常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二、必然趋势――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逐步走向融合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走向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不仅是内部控制体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为了适应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必要逐步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升级和完善。

实际上,世界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已逐渐融合了,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试为同一事件。1992年,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04年,该委员会又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在该框架附件C中明确:内部控制被涵盖在企业风险管理之内,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企业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我国的有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之道,中天恒管理咨询公司为我国某中央企业设计的《全面风险管理手册》,与公司现有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相衔接,实际上不仅仅是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而是整个管理的融合。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企业在实现目标的漫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就要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也正因为有风险才要控制,如果没有风险,控制就是多余的了,就是添乱,当然更是浪费资源。风险与控制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风险减去控制就等于剩余风险。当然,这个剩余风险一定要在企业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

如果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后,企业至少没有必要既设立风险管理部,又设立内部控制部,设一个风险控制部就够用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融合,就是要打破风险和控制水平之间的平衡,不要把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仅仅当成是一项纯粹的企业经营活动,它是一项包括了企业咨询专家、企业决策者、中层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在内的综合管理系统,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实现。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范文第2篇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任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商业银行对资产进行风险管理走上正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金融衍生品;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都昭示了,风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一个因素产生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利率风险等众多因素交织作用引起。银行业风险的累积增加,这些变化都迫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朝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标志着银行业正式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概念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银行要将全部风险集中起来,对其分级管理控制的一种管理模式。商业银行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不能只仅仅对一二个目标加以控制,而应该综合银行各类风险管控技术,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来预警风险和控制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真正实施,受到企业董事会、经理管理层的影响,体现在企业公司治理活动中,通过全面风险管理,识别出商业银行潜在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这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不能离开公司治理。COSO委员会在2004年出台《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明确规定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另外,比如证监会在2002年出台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了规定,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商业银行治理也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大多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其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对股东大会负责。在商业银行中,银行董事会能够利用杠杆控制银行风险,此外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也是公司治理的主体。特别要提及的是商业银行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治理主体还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外部监督力量主要是债权人与市场,公司治理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发挥债权人与市场力量,使它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三、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但是,许多商业银行还是没有处理好“内部人控制”难题,例如监事会难以对董事会以及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管,董事会很难有效监督高层管理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商业银行应该继续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议将商业银行的职能部门分解出风险战略部、内在风险管理部、外在风险管理部,加强这些部门的独立性,发挥对商业银行风险监控作用。

(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与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要重视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战略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董事会根据经济环境确定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根据股东风险收益偏好,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并且建立健全考核目标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要求业务指标和利润指标根据风险情况修正考核指标权重。

(三)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系统

商业银行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标准以及审核流程;第二,制定政策的实施以及监督机制;第三,关于例外事件的处理流程;第四,风险的动态跟踪流程;第五,风险报告流程框架安排。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这些风险管理流程系统后,对科学分析风险以及回避风险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系统

经济全球化以及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化、衍生性特征。迫切需要建立动态化、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使商业银行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与协调。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系统,要求制定有效的内控管理规则,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内控评价指标系统,方便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做出正确评价。

(五)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管理

为了更加有效地回避风险,执行信息化控制是其有效的手段。建立一个信息能够有效沟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上传下达更加快捷传送,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小风险的发生与损失。为此,需要将风险控制制度指标和流程进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建立一个内控管理数据库,为信息化手段预警风险与处理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范文第3篇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概念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美国“水门事件”调查结果,立法者和监管团体开始对内部控制问题给以高度重视。为了制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了“国外腐败实务法案(1977)”。该法案除了反腐败条款外,还包含了要求公司管理层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条款。该法案成为美国在公司内部控制方面的第一个法案。1978年,美国执业会计协会下面的柯恩委员会(Cohen Commission)提出报告,一是建议公司管理层在披露财务报表时,提交一份关于内控系统的报告;二是建议外部独立审计师对管理者内控报告提出审计报告。1980年后,内部控制审计的职业标准逐渐成形。而且,这些标准逐渐得到了监管者和立法者的认可。

    COSO《内部控制统一框架》首先强调的是内部控制目标。因为COSO认为,没有预定的目标,谈控制就没有任何意义。早期的内控制度一般有两项目标,一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二是合规性目标。COSO认为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需要,而管理层的职责是制定本单位的各项目标,并配置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达到这些目标,因此,除了以上两项目标以外,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合理确保经营的效果和效率。

    二、全面风险管理

    多年来,人们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一个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消减少。因此,企业不能仅仅从某项业务、某个部门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从贯穿整个企业的角度看风险。即要实行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然而,尽管很多企业意识到全面风险管理,但是对全面风险管理有清晰理解的却不多,已经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的企业则更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COSO从2001年起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于2003年7月完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草案)(下称ERM框架),并公开向业界征求意见。

    根据ERM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第一维企业的目标有四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8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该框架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

一、引言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从十六大召开后,中国企业进入了对外开放新阶段,纷纷加大了“走出去”的战略步伐。随着企业跨国经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加大,如一度被视为明星企业的中航油,2004年折戟狮城,损失5.5亿美元,折射出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薄弱,在企业界引起极大的震动。面对惨重的教训,企业的经营理念也悄然发生了转变,避免灭顶风险比获取超常收益更重要,这是企业界的共识。尤其在经历了2007年以来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风险管理被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版本的风险管理框架差异较大,如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实际问题,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比较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比较

目前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框架有美国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于2004年9月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风险管理框架)。国际标准委员会于2009年颁布的《ISO/FDIS31000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引》(以下简称ISO31000),该风险管理标准是在2004年修订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风险管理标准(AS/ NZS 4360)的基础上制定的。中国有国资委于2006年6月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以下简称《指引》)。本文拟从风险和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架构等内容对三个框架进行比较分析。

1.风险概念比较分析

COSO风险框架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而事项是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事项可能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两者兼而有之。从COSO对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负面影响的事件为风险,正面的影响的事件为机会,强调风险的负面作用,并将目标明确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企业关注风险管理的不同侧面,满足企业增长和报酬以及监管者的要求。

《指引》认为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或者是两者兼有论文下载。并将风险明确指出对经营目标的影响。因此从风险的定义上可以看出,《指引》对企业风险的定义明确指出对经营目标的影响,经营目标是与经营战略相对应的目标,这可从《指引》后面提到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要和经营战略相适应,经营战略是属于业务层面的战略,可以看出《指引》中企业风险更多指业务层面的风险而言的。

ISO31000将风险定义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并指出影响是指实际与预期的偏差,可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或两者兼有。并表明目标可以有不同方面,如财务、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目标,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如战略、运营、项目、产品和流程层面。从ISO31000对风险的定义描述可以看出ISO31000对风险的定义更加全面,兼顾了传统的财务、健康、安全以及环境风险,表明了风险的两面性,即正的作用和负的作用。

从以上比较来看,各风险管理框架对风险的定义基本上达成共识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即风险是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区别是目标的范围不一样和风险的两面性上。《指引》特指经营目标,COSO将目标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ISO31000目标范围更加广范,可以指不同方面,也可以指不同层面。

2.风险管理概念比较分析

COSO 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并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可以发现COSO所指的企业风险管理覆盖的企业活动的范围包括战略制定活动。

《指引》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指引》中的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和危机管理目标。与企业风险的定义相适应,风险管理的定义也是围绕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ISO31000认为风险管理指“对指导和控制组织有关风险的活动进行协调”,即所有跟风险有关的指导和控制活动都称为风险管理,涉及不同层面不同范围。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指引》的风险管理覆盖的范围相对较窄,而COSO,强调风险管理不仅包括经营层面的活动而且包括战略制定活动。ISO31000的风险管理涉及任何与风险有关的指导和控制活动,涉及的程度和范围更加广范。

3.风险管理流程比较分析

COSO风险管理流程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COSO框架的风险管理流程始企业内部环境,并认为内部环境影响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COSO将目标设定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一个关键要素,并明确指出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条件。在识别和评估影响业绩的风险必要的措施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要设定目标。COSO区分四种类型的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指引》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信息与沟通贯穿于整个流程中。《指引》并未在风险管理流程中提到目标的设定,但是从风险的定义、风险评估可看出其中暗含着目标设定的内容。

ISO31000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沟通与协商、建立环境、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监控与回顾,如图1所示论文下载。ISO31000将沟通与协商是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首要因素,旨在采用一种工作团队的工作方法,为风险管理建立一个适合的环境。通过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协商有助于有效识别风险、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被用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和风险管理流程的变更等,确保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充分理解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ISO31000将环境建立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一个重要步骤,环境建立包括内外部环境的建立、风险管理流程环境的建立以及风险评估标准的建立。该步骤使风险管理活动与内外部环境相匹配,并在组织内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组织基础和范围,如界定风险管理活动的目标和风险管理流程的责任、风险管理的范围、广度和深度以及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风险评估的标准等。

图1. ISO31000风险管理流程

从以上对各标准的风险管理流程来看,内容上基本相同,区别之处所反映的理念存在差异,COSO强调内部环境和目标设定,ISO31000强调沟通和协商以及环境的建立,《指引》强调信息收集,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贯穿信息与沟通的内容。

4.风险管理架构比较分析

COSO风险管理架构保留了其内部控制框架的三个维度结构,即目标维、风险管理要素维和管理层级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目标由内部控制框架的3类扩展为4类,即除了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外,增加了战略目标。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控制框架的5个扩展为8个,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管理层级包括整个企业、职能部门、业务单位和分支机构4层。目标、要素和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为:各管理层级是风险管理主体,目标是企业努力实现的对象,风险管理要素是目标实现的步骤,企业的各个管理层级都要按照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为4个目标服务。

《指引》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总体目标、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风险管理体系由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构成。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除包括COSO的四大目标外,还增加了“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的应急管理目标。《指引》清晰提出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但《指引》四个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表述的不是十分清晰。比如: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先建基本流程还是先建立体系没有界定清楚。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中和风险管理体系中都有风险管理策略的内容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二者的内涵是否一致,并没有阐述清楚,风险理财措施属于风险管理工具或方法之一,它与组织职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的内容不在一个管理层面上。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目标政策体系的没有突出。风险管理的目标政策对风险管理基本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文化三个部分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但是在指引中没有独立章节表述,相关内容也不够详尽。

ISO31000风险管理架构定义为“为整个组织设计、实施、监控和检查与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和组织安排的系列要素”。其中基础要素包括“管理风险的政策、目标、授权和承诺”。组织安排包括“计划、领导、职责、资源、流程和活动”。风险管理框架被植入到组织的整个战略和运营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活动中。ISO31000风险管理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ISO31000风险管理架构

ISO31000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了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风险管理原则为建立风险管理架构提供指导方针论文下载。风险管理架构中的管理政策,程序和活动,系统地应用到风险管理流程中,同时风险管理流程应在风险管理架构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成为组织各个层面和活动的组成部分,并得到实施。从风险管理原则可以看出,ISO31000风险原则除了包括COSO和《指引》的风险管理理念外,还提出风险管理成为决策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价值的充分体现。

图3. 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架构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图

三、比较分析结论与实施建议

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覆盖范围,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划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关注经营目标,在企业内开始导入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处于试用阶段,企业内部需要逐步形成统一的风险语言和广为接受的风险管理方法、措施、政策、职责分配以及风险管理流程和关键经营活动融合的过程,风险管理处于探索和价值逐步接受过程。风险管理中级阶段,风险管理逐步被接受,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和战略进行整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风险管理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保持作用。风险管理高级阶段,风险管理应用于决策过程,为决策提供信息基础,并有机的与企业的内外环境、组织、文化和战略相融合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更,成为企业的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从以上对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流程和架构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ISO31000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的范围和理念以及整个框架相对比较完善,适用于风险管理高级阶段。COSO风险框架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适用于风险管理中级阶段,但COSO风险框架仅提出了风险管理的要素和风险管理的目标,并未提出风险管理体系。《指引》适用于风险管理初级阶段。ISO31000风险管理标准解决了以上所有的问题,阐述清了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构架和风险管理流程之间的关系,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扫清的障碍。

因此,中国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风险管理框架时,以《指引》为基础,充分参考与借鉴COSO的目标设定内容以及ISO31000的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使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有机融为一体。同时应该指出《指引》的内容是适应中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而制定的风险管理框架,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开展,企业应提升风险管理的范围,即将战略制定活动和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最后,在实践中充分贯彻ISO31000风险管理的思想和内容,使风险管理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COSO,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全面风险管理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

1前言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内部控制是关系到企业内部的重点内容,要做好内部控制的工作,就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有效的核算、保管、监督等等管理工作,有效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达到会计管理的质量,还能够保护企业的所有财产的完整和安全;而财务风险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市场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电力企业必须要认识到风险,不然就会将电力企业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企业濒临破产,所以这就需要电力企业对财务风险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尽量避免电力企业的财务出现状况。

2内部控制与财产风险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管理西方管理专业术语被传入到中国,并且相关学者发现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并且一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这两个虽然有着相同的目的,但是两者又是不相同的个体。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是在上个世纪中期被美国的相关学者提出来,而财务风险管理在同一时期被提出。这两个概念在西方被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西方国家经历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许多企业逐渐兴起,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首先在西方国家实行,并且出台了相关管理条例,这就逐渐促进了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完善。但是我国因为企业兴起的时间比较晚,逐渐开始不断吸取西方先进思想和企业管理概念,也从企业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的管理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

3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

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两者又可以互相代替。这两者都是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始终,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其中财务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财务内部的工作氛围、制定的目标、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策略、信息交流、活动控制等等,财务内部风险管理的工作范围比起内部控制的工作要广一些,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一样,都是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概念上来看,这两者在步骤、目标和方式上都是一样的。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有相同的根本目标,从工作内容上面来看都有不相同的目标,最终目标都是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风险管理是指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就是能够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工作支持,因为内部控制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识别风险、分析、提出解决措施、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对企业的经济损害,不管是内部控制还是财务风险管理,两者在具体实际管理工作中都能相互利用管理方式,从而达到管理企业的财产不会受到破坏。

4对于电力企业来讲主要面对财务风险

4.1电力经营的财务风险

这一风险主要是在电力公司在生产营业中涉及到财务的风险,其中财务风险主要有:生产电能过程、电能供应过程以及经营过程中因为不能确定的外界客观因素是企业的经济和内部资金周转受到影响而出现一些状况,最终有可能引起企业资金和产业的调整。然而在经营过程中受到的财务风险有选购材料、生产产品、账款实收的风险等等。

4.2项目投资中的财务风险

投资项目就是指企业将一些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分析了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最终将资金投入到项目建设中。所以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这就会受到市场客观因素的影响,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呈现上升或者下降,这都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因此电力企业的项目投资主要在于电力设备的建设方面,生产的电力设备也会有影响。

4.3筹集资金中的财务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没有全面分析到风险和缺少权威的引导,也没有全面考虑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导致了相关工作人员盲目筹集资金,一旦受到客观因素的波动,就会引起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改变,而且在已经开展的资金筹集方面,缺少对资金追踪管理和控制,这就有可能出现资金被内部人员非法挪用的情况等等,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受到损害。

5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与风险管理目标一致的财务管理因为电力企业的投资数量较大、资金涉及的金额较大、分散的设施设备等等,所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企业的财务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管理,从而能够保证电力企业能够正常运营。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把握财务的监督和管理,要保证企业内部资金运转正常的情况下进行财务控制。二是完善内部管理控制要做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定期报告的工作内容。定期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有效配置,注重把握费用的控制和成本的控制;三是注重完善硬件设施设备,增加一些电子监控设备,实施监控工作人员和资金流动的动态。

6结语

综上所诉,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都对电力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

作者:张颖 燕翔宇 单位:国电吉林龙华热电股份有限公司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滕璟兰.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4,10(1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