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公司审计要点

财务公司审计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公司审计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公司审计要点

财务公司审计要点范文第1篇

一、资金安全风险分析

(一)合规风险

合规管理是财务公司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是涉及到财务公司全部业务活动的风险管理。财务公司的经营活动不仅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还须符合金融监管部门和集团的监管政策。法律风险方面,财务公司业务的相对封闭性,面临的法律风险要比商业银行小得多。财务公司与其大股东、服务对象同属一个集团,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也存在一定的行政调控关系,产生的矛盾演变成法律纠纷的可能性较小。此外,服务对象的有限性也使交易对手的道德风险比商业银行低。

(二)流动性风险

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外部因素。具体来自于货币政策紧缩、市场资金面的紧松变化、外部临时支付骤然增加及外来资金风险的连锁效应等。例如2011年以来人民银行6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财务公司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5%提高至16.5%。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然减少财务公司可用资金,降低流动性,增大流动性风险。

内部因素。集团企业的存款是财务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集团内部资金集中度不高,计划性不强,一旦出现支付过于集中、不能安排好资金来源对象分散化和期限结构等,则会加剧了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就大多数集团财务公司而言,其基本都是从资金结算中心模式衍生而来,因而管理的重心仍然以传统的集团内部结算、资金管理、存贷款为主,业务缺乏必要的拓展与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缺乏多元化,这也大大压缩了财务公司的获利空间,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公司治理机制失效和内部控制的失效。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来源于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的操作风险大,而来源于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小。

二、财务公司资金安全管理内部控制要点

(一)牢固树立合规经营意识

持续关注法律、金融政策和监管要求的最新发展,正确理解政策精髓,准确把握其对财务公司经营的影响,及时为高管层提供合规建议。

定期评价公司的各项政策、程序和操作指南的合规性,定期对业务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确保各项制度符合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要求。

确保公司的各项合规政策、程序和操作流程切实得到执行。通过内部稽核和审计,对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促进管理制度执行到位。

确立合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收集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做好风险预警。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提高全体员工的合规意识,促进财务公司自身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

(二)流动性风险控制

金融企业有较强的杠杆操作性质,资产负债率比较高,资产和负债一般都直接涉及资金流动,波动性相对一般企业要大,因此,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头寸管理是必要的。针对引起支付风险的各种因素,财务公司开展工作有:

密切关注国外国内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各项经济数据、指标,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历史状况和数据,开展专题研究,推导出因素模型,以反映市场对宏观政治经济的反应方向和反应程度。

密切关注每日资金市场状况,对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进行分析,在大的资金面供求状况相对确定的情况下测度缺口水平,从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流动性状况,为流动性管理提供依据。

深化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扩大财务公司资金来源。集团企业的存款是财务公司生存之本,要千方百计促进集团资金集中,建成以财务公司为中心的“现金池”,“现金池”越大,沉淀资金越稳定。

加强资金计划安排合理性和预见性,提高报备数据准确度。集团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由于在财务公司存款占比很重,支付周期较为集中且支付金额大,如能较好把握资金计划则能有效减低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

根据市场状况和公司资产业务(涉及资金运用),匹配资金来源期限结构和资金运用期限结构,做到短、中、长期的搭配,保证资金的充分有效使用,同时不至于出现瞬间的支付高峰而出现支付危机。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稳定的资金补充机制。根据资金缺口期限运用信贷资产转让、票据转贴现等长期融资手段,及法人账户透支以及信用拆借等短期融资手段补充流动性。

(三)操作风险

在岗位职责方面,财务公司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设立岗位责任制,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岗位或独自完成业务办理的全过程操作。在操作规范上,各项业务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遇特殊事项需按权限审批。对于资金支付建立报备跟踪制度,及时汇总资金计划部以便统筹安排。在资金预算业务上,明确资金预算编制的流程与口径,及时汇总成员单位资金预算,预算变动须按流程审批;建立预算追踪与考核制度,及时对比预算数据与执行数据,并出具有关预算报告。应对集团企业预算进行全面评价,充分落实考核制度。

财务公司审计要点范文第2篇

一、充分采用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与主战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的真实案例,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二是贯彻建构主义,始终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案例教学中,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从而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第一,要精心设计案例。设计的案例应来自实践,如利用媒体公开报道的具体实例;然后,系统地设计案例所涉及到的会计知识点,明确一个案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使其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应注意针对案例的问题应该有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二,案例教学应贯穿各门专业课程的讲授。即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程的讲授中,教师配合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适时在有关章节中组织案例分析和讨论,既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中应培育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意识,要将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检索等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查阅资料、寻找答案。第四,案例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可采取学生发言、老师点评的形式,或提交分析报告,或分组和分角色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能系统、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组员间的合作共事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会计实验教学主要通过模拟、仿真的企业资料,营造与实际工作相仿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模拟处理各种仿真会计事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快速地了解企业一般的生产经营过程和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同步实验和综合实训两大部分。课程同步实验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习、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成本会计课程设计、管理会计课程设计和财务管理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训则包括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ERP沙盘实验等。

(二)安排会计实验遵循的原则 在安排上述实验教学时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首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理论教学进度递进设置,以使学生对会计理论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形成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初级会计学的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会计手工模拟实习,加强传统手工技能训练。在财务管理的理论教学进程中适时穿插Excel在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培训,把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计算机运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财务分析和建立财务模型方面的水平。在所有的专业课程学完后则进行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如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ERP沙盘实验等,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实验岗位的全面性。会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群,由会计主管、出纳员、制单员、记账员等若干个岗位组成,各岗位的操作技能有所差异。有些会计实验是在学生分组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中,各组中每个学生只担任某个岗位,其他岗位的操作技能就没有机会得到训练。所以,在分岗实验过程中,应安排学生进行岗位轮换,让其掌握各种会计岗位的职责、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各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关系,了解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并从整体上把握业务发生后所有岗位人员是如何分工合作来完成相关业务处理的,以适应实际工作中不同财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不同要求。

最后,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一些实验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学生才能掌握,如会计手工模拟实习、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等。如果实验的地点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由于实验室资源是有限的,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就得不到充足的练习,实验效果就不理想。所以,这类实验的教学资源应实现网上全天候开放。即在教学计划安排做某实验的时间段内,实验室的服务器保证24小时开机,由管理员预先设置好学生用户名和密码,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实验室的实验平台,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随时随地做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一)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还是模拟会计实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时间有限。在提倡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大学中,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当充裕,第二课堂必然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可以对第一课堂的内容巩固、提高,还能挖掘与发现学生的潜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 会计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围绕会计专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大学生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让会计专业知识得以有效运用。如,“中华会计网校杯”全国校园财会大赛旨在帮助在校学生认识财会实践技能,督促在校学生加强财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对于巩固会计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动手的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则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整体运营过程,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使学生所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活动中,会计预测、财务分析、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估等财会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将财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平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养成合作、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其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研究活动。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组成课外研究小组,参与教师所承担的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或项目。通过安排学生参与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社会调研、设计和讨论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整理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等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所学的知识,训练其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

最后,组织各种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专题讲座。高校可邀请会计、财务、审计等业界名人,如知名的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学者等讲学,介绍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及国内会计改革的动态以及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等。这些讲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更适用,激发学生关注会计实务的兴趣,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奠定基础。

四、完善校外实践体系

(一)校外实践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在会计实验室内,由于缺乏真实的会计环境,大部分模拟实验都是基于相同的数据资料,学生按照同样的方法和程序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而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常常涉及到职业判断,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法可能不完全一致。况且,校内模拟实验很难涵盖企业实务中遇到的诸如重组、合并、关联方交易判断、外币业务及外币报表折算等问题。不论校内的实验做得多么细致、多么完整,与真实的经济业务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无法代替企业现实的经营环境。所以,要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离不开校外实践活动。

(二)校外实践体系的构成与安排 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践体系包括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这些校外实践活动应结合年级特点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逐步推进,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强化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锻炼社会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全面素质。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为了防止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等方面的不足,影响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可以采取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制,即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每个大学生社会实践队配备专业的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及时地指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安排在大一寒假进行,为期一周比较恰当。

会计专业的认知实习是针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认识。高校学生大多数是从高中直接考入大学的,缺乏工作经验,对会计工作没有感性认识。通过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真正接触会计实务,包括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设置和使用,企业的记账程序等,并充分认识会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知实习的对象最好选择会计岗位健全、会计资料齐全、会计核算程序规范的企业。认知实习应在学生学完了《初级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之后进行。鉴于《初级会计学》或《基础会计》一般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习,所以会计专业的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一暑期进行,为期两周比较恰当。

业务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践结合起来,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准则,掌握各类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业务实习,学生应学会设账、建账;会对企业的基本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能够根据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等。业务实习应在学生学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之后进行,一般安排在大二和大三暑期进行,为期一个月比较恰当。

所有高校的毕业实习基本上都在学生大四寒假及开学一个月内进行。毕业实习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围绕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毕业实习,以便在实践中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为顺利完成毕业论好准备;还有一种是学生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地进行实习,在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如果学生将来打算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他就可以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毕业实习;如果学生的就业单位已经确定,那么他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以便提前熟悉就业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为实现毕业与工作的无缝链接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会计工作很重要,涉及一个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接受会计实习生。即使有些企业接收了,由于担心账务处理出现错误,也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很多学生到企业实习从事的都是非会计岗位工作,很难实现专业对口。甚至有的学生由于缺乏实习资源,自己无法联系到适合的实习单位,导致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因此,为了给会计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尤其是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使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实习基地建设的形式 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让企业从实习基地中获益是高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在校企合作中,高校利用其具有智力资源和专门职业人才的优势,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协助企业解决财会工作甚至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难题,指导企业提升其经营管理工作的水平;同时,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业务处理方法带到企业中,并能够承担一部分企业的具体工作,可部分缓解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压力。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则需要定期接受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的会计问题,同时提供会计岗位给学生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参与企业的会计工作,又使学校和学生了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所在,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最终使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高校应选择那些经营管理规范,会计制度健全、账簿资料齐全,专业人员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对上岗实习的学生进行业务指导,并能够接纳较多学生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并尽量做到企业规模和涉及的行业必须多样化,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千差万别的会计业务,丰富学生就业所需的会计从业经验。

二是由教师创建财务公司。高校会计专业中有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会计从业经验,他们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建财务公司,从事记账、申报纳税、代办公司注册、代办工商年检、代办验资、税务筹划等业务。这些经营活动几乎涵盖了会计专业的全部实践课程。财务公司的业务拓展交给1-2名有经验的教师负责,学生和其他缺乏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则在创建者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的具体业务操作。这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而且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三是以校内财务资源为基础构建校内实习基地。高校财务处及附属实体作为高校机构的一部分,有责任利用自身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财务处及附属实体的财务部门,既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会计岗位健全和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又有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财务工作人员还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完全有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以校内财务资源为基础构建校内实习基地完全具有可行性,是对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

六、引入毕业论文联合指导

(一)毕业论文联合指导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研究活动虽然同为科研活动,但它不只是培养个别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学生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论文环节得以强化,可以在传统的由本校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引入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即邀请企事业单位中业务水平较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第二指导教师,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联合指导。而且通过实施毕业论文的联合指导,还能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既帮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丰富了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毕业论文联合指导的具体实施方案 在毕业论文联合指导的实施过程中,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到撰写均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导向。毕业论文的题目除了由本校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热点、难点等问题确定,还有部分题目则是由第二指导老师提供:即首先由企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根据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选题提交给高校的财会院系;再由财会院系组织教师从中挑选既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又能起到对学生技能训练的题目,向学生公布;最后由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可加强毕业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并有利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的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毕业论文的开题、写作过程中,高校教师作为第一指导教师,对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逻辑性、理论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指导;企事业单位中的财会人员作为第二指导教师,则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相关法规政策、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生产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上与企业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以及学生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财务公司审计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34-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然,《纲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结合《纲要》,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探讨完善和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而不是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侧重应用性、针对性和模块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中的亲自操作,培养学生针对企业实际财务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做好理论与实际的衔接。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依据黄河科技学院“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更突出应用性、明显的职业性、鲜明的岗位性。其中,应用性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专门人才。明显的职业性是指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去向是财务、会计实务领域,因此,要求人才培养应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最高追求。任何一个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都有明确的财务与会计岗位,财务管理专业与专业岗位的对应性极强,学生就业前应该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是由一组特定的、明确的职业能力组成的。会计职业能力是能够有效履行会计师职业角色而必须具有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因此,在注重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围绕财务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特点,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目的是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形成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会计实践教育特色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支撑的“一主体两支撑”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按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支持的“一主体两支撑”模式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训练机会;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训练方法上,学生能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参观、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等,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接受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其次,教学体系设计体现职业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建设“课堂学习”加“实践深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大到严格执行各种会计工作操作规程,小到点钱与书写数字,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督,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使之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等;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考核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再次,对学生将实行“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的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大学二年级要求98%—100%的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按3个学分计量;第二个层次是:在毕业前80%的学生取得助理会计师证,并按4个学分计量;第三个层次为积极引导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每一科目按2个学分计量。该目标是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设计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习环节为补充,以校内外科研环节为高度,形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体系。

(一)校内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组成。实验环节一般结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可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于课程结束后进行。

1.课程实验

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等。每门课程都可以在教学中或教学后进行相关课程的实验,通过实验能够将每门课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动手能力的目的。

课程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单项实验或整体实验两种形式。单项实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的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别组织实验。整体实验一般在课程结束后,以课程系统理论知识为实验单位进行较综合的实验,以强化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在一门课程中可分别采取两种单独的实验方式,也可采取两种实验方式结合的形式。

比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等单项实验,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设计一整套关于企业账务处理流程的整体实验,让学生完成从建新账开始,到处理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

又如,在《成本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各种费用分配表的编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产品成本计算表的编制等单项实验,又可于课程结束后设计一套运用所学的成本计算方法,完成从费用的发生、归集和分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整体实验。

2.课程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课程结束后可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点”的巩固和训练,强调“知识线”的贯通,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学生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通过《财务管理学》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要点,把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务结合起来,强化理解理论知识,熟悉各种理财技巧和方法,对财务管理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

3.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一般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通过综合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企业全面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实务模拟实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实验资料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和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政策等的实验。因此,综合试验的内容可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等多门会计专业课程。

综合实验安排如下:财务基本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一学期,20个学时;会计手工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32个学时;ERP沙盘模拟,安排在第五学期,24个学时;财务综合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24个学时。

综合实验可采取个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种方式。个人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单独完成全部模拟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是在实验时将学生分组,在每组中按照会计各岗位的分工情况,进行分岗位操作。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可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二)校外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要求必须在校外进行,通过校外实习弥补校内实验环节的不足,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进行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管理。实习环节主要分为认知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并结合实验环节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安排具体的实习时间。如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同时,安排对应的认知或业务实习,在课程综合实验后即安排毕业实习等,形成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习相互交错的实践模式。

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在学习《基础会计》时进行的,主要是了解企业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主要方式是:首先,参观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请财务主管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特点;其次,要求学生必须到企业动手实践。认知实习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规模;企业主要生产何种产品,主要生产过程怎样;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如何;企业采用何种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等。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为今后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业务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期初,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之后进行。主要学生在学完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之后,基本已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会(下转162页)(上接135页)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准则,掌握各类型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方法。通常以集中方式将学生安排到财务公司进行会计实习,通过业务实习,学生应会设账、建账;会对各类型企业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能够根据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等。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结束后进行,往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的有目的的实习。可以分散方式将学生安排到企业、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主要实习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及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毕业实习的目的,其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二是学生可以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地进行实习,既深入实习了某一领域,也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如果将来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毕业实习就可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如果就业单位已经确定,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为毕业后即能上岗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现行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研环节

科研环节是对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提升。通常可以通过诸如毕业论文写作、开展社会调研或实践、参加科研活动等方式进行。

毕业论文写作是考察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还应进行必要的社会调研和实践。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了解专业动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通过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