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经济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位;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区域联合发展
一、引论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经济落后地区在发展初期建立的产业一般是进一步发展经济所需的消费品、原材料工业。由国外投资兴建的产业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初期会极大推动当地发展。但是,投资动机往往是自身利益,它们常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汇率及地价、工资等要素价格会提高。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原主导产业会变得没有竞争力而萎缩,转移至更便宜的地区;效益更高的产业会出现,成为新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随着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劳动生产率、效益更高的潜导产业是关键。若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没有适时升级,产业空心化现象会出现,经济发展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主导产业的更替有内在规律。从产业层次看,依次是第一、二、三产业;从内容看,依次是原材料工业,组装、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从性质上看,呈重工业化趋势;从加工程度来看,呈高加工度化趋势。
(二)经济规律对金华市经济发展的启示
金华区域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遵从以上的经济规律是必然的。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潜导产业,使主导产业更替顺利进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二、对金华市区域经济的宏观分析
(一)区位分析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与长三角经济区毗邻,近温州市。当前,长三角及温州市处于工业化后期的转轨时期(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以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为重点,向周边地区加速产业梯度转移。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金华市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根据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地区性投入、地区性需求、输入投入和外部需求。下面就这四点分析金华市区位。
1、地区性投入。金华市及浙江省资源匮乏。矿产资源缺乏,以非金属矿产为主;水资源较丰富;土地资源相对少,为丘陵盆地。基础设施较完善;医疗水平总体不高,地区、城乡差异大;教育体系完善,技术资源较充裕,但职业教育相对落后。
2、地区性需求。现有加工业对不易转移资源需求较大。其次,对基础设施、医疗设施需求大。再次,随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3、输入投入。交通便利,加上临近省份资源丰富,可转移投入供应较丰富。同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地理位置吸引大量资本、技术、劳动力;但劳动力以低层次居多。
4、外部需求。由于金华市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产业梯度结构,临近省份、省内及市内对可转移产出需求大;加上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好,国外对部分产业产品的需求仍较大。
因此,总体来讲,金华市的区位利益较好。
(二)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及经济发展水平定位
2006年,金华市人均GDP27108元,为同期宁波市的52.7%。三次产业已形成较完善的产业体系。GDP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占5.5%,为历史最低,形成层次较高的农业体系;第二产业占53.9%,产值在2003年开始回涨;第三产业占40.6%,逐年上升;但发展不足,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从以上指标判断,金华市处于工业化阶段。
从工业产业结构看,各种技术密集型产业出现并迅速发展。由此判断,金华市工业已进入技术密集化阶段,重工业化、加工化程度提高,处于工业化后期初期阶段。
(三)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产业之间协调性较好,主导产业关联效应大,结构性效益较好,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不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尤其市区经济规模小,规模、集聚效应不大,经济辐射力小。
区域经济水平较高,非国有经济活跃。但人才大量被吸引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相当缺乏。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发展比较困难,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不佳。
三、对金华市区域经济的微观分析
总体上,工业产业结构2006年同2005年相比产值前15位的产业未变,仅顺序有变。在对产业从产业性质、效益和增速三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下列结论:
(一)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按轻重工业划分为两类,六个产业:
1、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两个产业为轻工业中的主导产业,产值大,分列第七、第八,效益高,与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产业关联大;能有效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并相互促进。从长远看,不断提升产品层次,重视品牌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附加值,是它们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上义乌现有的集聚、规模优势,相信这两个产业会有很好发展。
2、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均为加工度高、技术密集、效益高的产业。近几年尤其是2006年前三个产业发展速度和产值增长很快。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体产值虽减少了,但市区、兰溪、武义都有增长,且它为装备制造业,为其他部门提供设备,因此也是主导产业。以上主导产业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产业的关联度大,可带动这些产业发展。同时,关联产业规模大,能有效支持主导产业发展。两者的集聚发展可降低生产成本。
(二)潜导产业
1、医药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效益高;关联效应较大,发展较快。但目前对经济推动作用还不大。同时,医药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因而发展前景好,故列为潜导产业。
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为信息产业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效益高。关联效应大,有本地高校技术资源支撑,发展很快;同时,它可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虽然现在产值还不大,但很快会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三)支柱产业
1、纺织业。金华市纺织业产值第一,主要是国际、区际贸易及区内需求拉动。该产业特点是所需资金少、技术要求不高,单位效益不高。需求主要是要素低成本驱动。而随着人民币升值、工资、地价提高后,产业优势会减弱。所以当前时期,将纺织业定位为支柱产业。
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该产业产值大、增速较快,与一系列下游产业关联大。原料供应虽省内资源缺乏,但临近安徽、江西的金属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故可输入投入大,成本低。但属于原材料产业,层次低,故定位为支柱产业。
(四)优势产业
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原材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层次低,为原材料工业;同时,其产值较大,发展较快,有一定优势,故定位为优势产业。
四、对金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探讨
(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其支撑作用
第三产业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好坏。虽然当前金华市的第三产业体系较完善,但层次较低,对经济支撑作用不大。因此,要加快第三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为产品流通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发展金融业,为资金流通和利用提供金融渠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发展生活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增大城市吸引力。
(二)扩大市区经济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尤其第三产业中心
目前,市区经济中心地位不强:产业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发展不够。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应从三方面来提高经济辐射力:在现有产业结构基础上加大投资,着力发展主导产业,增强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实现经济规模、集聚效应,提高经济凝聚和辐射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信息传输业、金融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使之成为金华地区的第三产业中心。
(三)实行区域联合发展
从产业地理分布看,各地产业存在一定互补性。但在对2005、2006年各地工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工业呈现出空间上的聚集趋势。大体上分为三个相对集中的区域。
1、市区-兰溪统一发展体。两市产业结构都向高层次、重工业化发展;产业结构大体相同,尤其是地区主导产业发展趋同;同时,两市地理上接近,资源相似度大。但市区各产业比重大,兰溪受市区工业经济及第三产业的辐射大。因而,可考虑以市区为主体,将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加快向两地结合部的产业梯度转移,推进该地区城镇化;提高两者间通达性,加速各类要素流动和经济活动,尤其要发挥市区科技资源优势,以实现产业规模、互补发展,成为较大的技术密集型经济体。
2、东阳-义乌-浦江统一发展体。产业结构上,义乌和浦江相似度较高,与东阳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大。其中,义乌经济最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最好。故可将三者形成以义乌为中心的区域统一体,并分为义乌-浦江经济体和义乌-东阳经济体。(1)义乌-浦江区域经济体。浦江与义乌工业产业结构相似度很高。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均为两地主导产业,2006年产业总值占全市同业比分别为81%和60%。同时,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发展较好,原料支撑也很好;纺织业产值占全市66%,其中义乌占48%。两者地理位置近,义乌对浦江的影响力最大,带动其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可将两者发展统一起来。也可以两者城乡结合部为切入点。加快产业梯度转移和工业发展,优先推进该地区的城镇化;加速各类要素流动,以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发展,成为区域最大的轻工业经济体。同时,浦江应继续发展与义乌互补的产业群,以支持经济健康发展。(2)义乌-东阳区域经济体。两者工业结构大致成互补型,主导产业不同:义乌为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东阳为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和产业互补性,两地可实现产业分工,互通有无。加快两地结合部的城镇化建设,增加经济往来;将两者更大区域的市场统一起来,形成自身优势产业更大的需求市场,使产业获得规模发展和集聚效益。
3、武义-永康统一发展体。两者地理位置接近,资源类似,尤其是家具业:两地产值总和占全市同业比高达77%,且发展很快,是这两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两地工业均为重工业结构,主导产业及关联产业群高度一致;非主导产业存在互补性。但经济总量永康有绝对优势,对武义影响大。综上,可将两地发展成区域经济统一体。加大两地之间的经济活动,要素流通,统一产业群发展;相似度大的产业可发展成产业集群,发挥规模和集聚优势,如家具业、金属制品业,以成为全市重要的家具业和金属类产业基地。
(四)以当地资源优势带动磐安经济
磐安县以中低山为主,交通不便。地理特点决定了其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工业。农业发达,2006年农业产值占本地总产值高达16%。同时,境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可以在当地优势资源基础上,以效益农业和旅游业两个产业群为中心发展磐安经济:发展加工配套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建立完善、高层次的农业、旅游产业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具体来说,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度和附加值。实现规模、品牌经营,形成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成为区域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旅游业上,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完善境内及旅游区旅游设施;增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发展旅游服务业,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成为区域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地。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崔功豪.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摘要:区域经济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目前,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以及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等诸多问题。为此,应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完善教学考核方式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域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化。
根据我们对全国15所重点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授课情况的网络调查,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在所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7年内没有更换过新教材,至今所使用的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流行的那些版本。二是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框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大多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造成该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浅显易懂”的水平上。三是教学内容界定不清。对于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笼统,造成授课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沿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但更多地出自教师教学中的“僵化、“零散”、“固守”:所谓僵化,即将教学内容当作僵化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进行灌输,缺乏具体化、直观性;所谓零散,即只重视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缺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融合贯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片面和孤立;所谓“固守”,即只重视对课本规定内容的分析,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的实用性不强。
3.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尽管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已得到普遍共识,但是现有考核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学考核目标错位。对教师往往简单采用一系列量化指标给教师“打分”、“排序”,很少关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优势与潜能等方面;对学生则只是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二是教学考核主体单一。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只看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则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在基于共同利益下达成互利串谋,从而使教学考核结果失真。三是教学考核过程简单化。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考试形式进行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理论基础。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博弈论、内生的增长理论、后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建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价值。
(2)应用。区域经济学本身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区域问题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宏观、中观领域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包括区域发展模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城市竞争力、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微观领域研究则涉及企业区位选择、企业迁移、企业组织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另外,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制定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也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
(3)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强调运用数理模型方法对区域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大发展,近年来区域经济学中空间计量分析的应用越发增多。同时,决策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不断地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
2.强化实践型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成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应强调实践型教学,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单向被动的灌输型教学转变为师生间互动交流与研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授知识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开展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培育批判、研究、质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适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其案例应该是对现实热点问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互动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人案例,也有学生之间合作的小组案例;既有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口头的案例讨论等。
模拟教学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关注。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如何捕捉区域发展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区域发展变化规律,进而灵活地做出区域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3.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即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等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代替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讲授和板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画的屏幕演示,将区域经济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将大量原来需要在课堂内进行的板书工作通过课前制作的教学软件演示出来,课堂的课余时间增加,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组织教学活动。
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并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之短。具体来说,一要遵循目的性、最优化原则。即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学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选定,当用则用,不适则弃,讲究实效,切不可为追求时尚,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使用,否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二要注意多媒体技术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即根据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既要注意选择效果最好的来运用,也要考虑它们能否优化组合的效果,充分发挥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即教师必须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地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优化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教学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可偏废。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考勤等多种形式,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法上,则要着力改变目前简单地由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的做法,注意结合其他一些方式如教师互评、教研室集体听课、督导组听课等,广泛参考多方面主体的意见,增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营造公开、透明、民主的氛围,各方共同参与、民主协商,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2.罗静曾菊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新特点刍议[EB/OL].
3.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8501
1引言
近年来,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大多数研究成果是从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的状况加以分析研究,并且所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很少有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到某一省市,将该省市划分为若干区域来加以研究。鉴于此,本文选择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进行研究,其中,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五个地级市及其所辖市县;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地级市及其所辖市县;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个地级市及其所辖市县。
2实证分析
2.1指标的选取
(1)经济增长指标(LN)。本文分别以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被解释变量,来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同时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计量的标准。在数据的处理上,对人均GDP取自然对数,即,LN=LN(人均GDP)。
(2)金融中介指标(FIR)。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参照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文章金融中介指标定义为FIR=(金融机构存款余额+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名义GDP。
(3)金融效率指标(SLR)。金融效率是指一国金融整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效率,从这层意义上说,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市场配置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的效率。因此,我们选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之比来表示金融效率,简记为SLR。
(4)保险市场发展程度指标(DIM)。保险市场也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保险市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到研究中来。在对该指标的衡量上,选取保费收入作为衡量指标,因为它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该地区保险市场的发展水平,同时,依照前面的数据处理方法,也将其与名义GDP的比值作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指标的计量标准,即DIM=保费收入/名义GDP。
2.2数据来源与样本区间
在选取数据时,考虑到各市县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笔者选取了1996到2007年的数据。同时,由于1999年以前南京和镇江隶属于苏中地区,而2000年以后南京和镇江被划归到苏南地区,为了计量口径的一致,故将南京和镇江统一划归为苏南地区进行计算。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1997年至2008年)以及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考虑到数据整理的工作量及整理数据的难易度,数据在整理过程中均按当年的名义值进行处理,没有扣除价格变动的影响转换成实际值。
2.3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
在对时间序列利用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平稳性进行分析,以免出现“伪回归”现象。所谓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果数据经分析后得知是平稳的,就可以直接进行回归等分析;如果数据不是平稳的,我们则不能直接进行回归等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继续进行相关的经济分析。
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方法最主要有自相关函数检验和单位根检验两种方法,我们通常采用单位根检验。本文利用经济学分析软件EViews5.0,采用ADF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
(2)协整检验。
经过上步分析可知,序列LN,FIR,DIM,SLR均为二阶单整,这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所以先确立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该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
LN=α+β1DIM+β2FIR+β3SLR+εt
根据1996年至2007年的数据,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检验。首先,用OLS法对上式进行估计,然后为了进一步检验协整关系,需要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
①苏南地区协整检验结果:
LN=4007903-1106283DIM+0620860FIR-0456881SLR+εt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F2007008)资助。
t=(3.966524)(-1.544571)(4.154604)(-0.712029)
R2=0.897605,R2=0.859207,F=23.37620,Prob(FStatistic)=0.000259
对随机变量的观测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下表所示:
表1苏南地区随机变量的观测值单位根检验结果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tStatisticProb.*5.9049310.0051
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5.295384
5% level4.008157
10% level3.46079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随机变量即残差项序列进行ADF检验的结果显示,该序列二阶差分平稳,即序列LN、DIM、FIR、SL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而上述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②苏中地区协整检验结果。
LN=4140563-4361935DIM+0474851FIR0445705SLR+εt
t=(3.880826)(0.465803)(2.392770)(0.661892)
R2=0.869294,R2=0.803941,F=13.30149,Prob(FStatistic)=0.004639
对随机变量的观测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下表所示:
表2苏中地区随机变量的观测值单位根检验结果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tStatisticProb.*
2.3060200.0269
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2.816740
5% level1.982344
10% level1.601144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随机变量即残差项序列进行ADF检验的结果显示,该序列二阶差分平稳,即序列LN、DIM、FIR、SL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而上述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③苏北地区协整检验结果
LN=1.853357-8.377659DIM+0.999300FIR+0.677677SLR+εt
t=(3.589918)(-1.384457)(2.366220)(5.722037)
R2=0.943858,R2=0.922805,F=44.83234,Prob(FStatistic)=0.000024
对随机变量的观测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下表所示:
表3苏北地区随机变量的观测值单位根检验结果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tStatisticProb.*
3.4281490.0031
Test critical values:1% level2.816740
5% level1.982344
10% level1.601144
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随机变量即残差项序列进行ADF检验的结果显示,该序列二阶差分平稳,即序列LN、DIM、FIR、SLR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而上述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
3结论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 区域一体化 修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新区域主义理论
一,序言
经济学是一门教导人们如何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资源达到福利和效用的最大化的学科。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出发点也是出于此,其目的是为了使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换行为达到消除贸易壁垒,消除隔阂,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各种生产要素最为合理的配置以达到整个全球福利,效用的最大化,在此层面上说,全球一体化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和最佳目的。
既然全球经济一体化如此光明和美好,那么他的进程一定会顺利和通畅,可是事实却是恰恰相反,经济全球化进程无比艰辛,我想用“艰辛”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吧。回首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到WTO的成立以及有关旨在消除所有壁垒的GATT多次谈判,多哈回合的挫折,西雅图回合的挫折,人们不尽要问为什么?为什么那么“美好”的进程却在现实过程中屡屡受挫?仔细的审视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的往往是那些所谓的经济强国,我们将其称为核心国家;这些国家一方面在不时的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谏言谏策”,但实际上他们才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大的阻力,他们阻碍着一体化的进程。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仅在向世界推销他们的商品,而且还在向全世界输出他们的规则,这些规则表现出来就是当前的世界经济秩序,这些规则潜移默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使之认为这就是全球化,这就是全球化“盛筵”来临之前所要支付的一点点“小费”。他们一边大肆宣扬自由化的好处,要求发展中国家打开市场,推进自由贸易;同时却在另一方面十足的阻碍一体化的进程,例如在欧美日等发呆国家在农产品方面,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方面处处设限,实施歧视性的措施和报复政策,这些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都不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表现。
正当全球一体化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区域一体化趋势却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发展兴起了。正如之前我们所学的,区域一体化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两次,一次是在在二战之后,另一次是在冷战结束以后,我们在这里所要提及的是指第二个。当1957年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成立时,美国绝对没有想到其能发展到当前这个基本包括除俄罗斯之外整个欧洲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盟成功的示范效应更是使得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交通论文当前随着欧盟的发展壮大,美国这个经济霸主也感觉到了竞争的压力,其在1994年正式成立由加拿大,墨西哥与其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其实都能看出美国的这次区域一体化进程其实是出于对抗日益强大的欧盟和日本。在日本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萎靡不振后,美日经济同盟很大程度上已无法抵挡欧盟的竞争,这时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其更大意义上是出于经济上制衡欧盟的经济力量。一个是欧盟——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一个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针对彼此,相互之间的竞争意味尤为强烈。
在发达国家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竞争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理上的重要之处,从世界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亚太地区位于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具有特殊的地理特点。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经济的快速腾飞,先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之后更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世界都将其注意力放到了东亚地区,在存在之前的竞争的情况下,整个东亚都成为世界经济博弈的焦点。该结论最有力的论据就是——APEC,APEC的成立其实并不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组织,更大程度上说是美国挟东亚诸国仅以制衡欧盟的一个工具而已,其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松散的毫无实质作用的论坛。对应而言,亚欧峰会也是出于此目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么不易,才有了今天为世人所看到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性(大国,经济实力,政府的有效性等),今后我们极有可能不得不会面临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强有力的竞争。对此,面对像美国和欧盟这样的态势,以及未来势必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竞争,我们势必要做出应对——毋庸置疑,积极地加入区域一体化组织是我们所必须要做的,但是选择我们的伙伴一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经过我们的从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区域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势在必行。
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内在动因
我们知道,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理论是建立在瓦格尔(1950)提出的关税理论和罗宾逊(Robson.P1984)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理论上,进而分析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得出规模经济,认为同盟越大,关税同盟越有条件改善他们的贸易条件,同盟后,盟内国家福利将会得到改善;后来又加入小岛清的协议分工理论进行补充,最后得出了区域一体化的5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可是当时间的车轮走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发现传统理论已无法解释当前的贸易经济一体化,例如无法解释欧共体成立后相似产品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这就使得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新的思路,着眼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Krugman 1979,Dixit&Norman1980)以及用不完全竞争及激励积极地市场细分来解释这类现象(Brander&Krugman 1983)而修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则出现在这时,主要有新经济地理学(Dixit&Stiglitze 1977)和新区域主义理论。下面就分别从中国与东盟国家两方运用修正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对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1,从中国的角度来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首先是基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在加入WTO之后,虽然我国的贸易条件较之以前已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但是我国人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作为后盾,由于之前关税的存在,使得我国的优势产品的出口一直在这里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使得我国和东盟的贸易量一直上不来。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ASEAN)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而按照预计,届时,按贸易量计算,中国——东盟自由区将会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世界第三大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约2万亿美元。这不仅是1967年东盟成立以来,亚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最重大的突破,也是中国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活动之一。
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原因,相比已经较为熟悉的传统贸易理论,我们更加侧重于从非传统贸易理论的角度来看待。首先,按照新区域主义理论,我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成立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信号”,这种“信号”表明我国主动愿意打破贸易壁垒,开放市场,进而面向全世界,这种“信号”,对于消除所谓的“中国”句用极大的说服力,向外界表明我国锁定国内改革的决心。其次,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国家与我国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出现经济一体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效应是指,一种区域一体化的出现会促使下一种区域一体化的发生。这是由于贸易集团越大,他就给与属于其外围国家带来的成本就越高,而且当多边进程缺少动力的时候,多米诺式区域化就提供了进一步的动力。再次,这次一体化可以增强我国对外尤其是与欧洲和美国的谈判实力,由于本区域内实行统一的关税与统一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其他国家必须要承担更多的不合作风险,从而实现了本地区整个的福利利益,获得主导权。
2,从东盟的角度来看
从传统贸易理论的角度出发,由于中国与东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的产业结构具有相似性,消除关税与壁垒之后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随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的对东盟诸国的开放,这种由于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效应给东盟国家具有优势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进而促进贸易量的增强。按照小岛清的协议分工理论,在竞争的基础上达到产业的重组和规模经济,进而为多元化需求提供差异化商品;此外还存在较大的投资创造效应,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全面配置(诸如劳动力,资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这一点还为进一步吸引FDI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否认FDI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非传统角度来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东盟的角度出发,有了中国这个地区性的大国,会给自身带来更大的保险效应,这种保险效应有其在爆发贸易战的时候表现最为明显。按照Walley(1998))采用的一个CGE模型进而提出的结论,对于贸易战所能带来的福利损失,大的经济体损失会较小,甚至会获益,而其他国家则会遭受严重损失。加入贸易集团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根本解决方式,而且与在贸易战危险增加的时候,加入贸易集团的动力也就越强。
那么为什么是中国呢?我认为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首先,与韩国,日本相比,中国具有更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众所周知,中国这个经济逐渐起步,人均GDP刚过1500美元的,所具有的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谁也不能忽视的,其无比巨大的消费实力使得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想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分一杯羹,与日韩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更具有生命力,而且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来说,我国与东盟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其交易成本势必要比日本与韩国地许多。其次从文化,地里的角度,中国与东盟天然接壤,中华文化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也是一脉相承,华人更是在整个东盟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样相比日韩就更具有亲和力,尤其在加上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更加使东盟诸国感到中国比日韩更加可靠。再次,按照新区域主义理论,区域一体化当中的区域跨度应该越小越好,而且最好是居于两种不同地理特点的国家间的,这样产业的互补性也就越强,而大陆中国和正好与海洋东盟是这种关系,在此情况下,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就成为东盟自身的必然选择。为了追逐广阔的中国市场,为了不落在别人的后面。
三,结论
总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是大势趋。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日趋复杂,我们既不能惧怕竞争,也不能拒绝合作,中国一定要主动加入到区域一体化地浪潮中来,更好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分析理论综述 李欣红 经济研究 2007年3月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亚元 周和平2002年
[3]新型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 王怀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3月
[4]中国——东盟自由区研究 霍伟东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洪泽湖辖区内的湿地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
洪泽湖景区自开发以来,已累计投资逾千万元,累计接待游客量超100万人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当地社区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产业结构也逐渐开始改变。在旅游业兴起之前,洪泽湖周边社区及乡镇主要以农业,水产养殖业为其产业支柱,与旅游景区的互动联系十分薄弱,对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并不看重。但随着游客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当地社区居民开始关注旅游动态,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以乐观的态度支持洪泽湖旅游业的发展,并参与到旅游建设中去。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旅游交通的提供,,餐饮住宿行业的增加,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供应等等。如今本地居民养殖的“洪泽湖大闸蟹”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国家名牌产品称号,并以成为当地主要的旅游特产商品。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居民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地位。
二、洪泽湖景区和当地社区在互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洪泽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很多方面给当地社区带来了好处,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景区、社区、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互动不足。目前社区参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作坊等形式生产、加工和出售虾蟹、乳鸽等土特产,经营小型的饭店和旅社,在景区内从事基础性工作等,参与的形式单一、层次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洪泽湖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带来的旅游经济商机潜力有余,实力不足,所能给当地社区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极为有限,不足以吸引大量的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景区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来。
第二,社区参与意识不强。在洪泽湖景区的开发过程中,社区居民往往是处于被动状态,并不积极主动地抓住旅游发展带来的商机。洪泽湖景区管委会这两年了多项招商项目,项目内容丰富,合作方式多样化,而社区居民却无意识参与其中。洪泽湖景区管委会表示目前尚无当地居民前往咨询及洽谈合作意向。
第三,外迁和保护的矛盾。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应占主体地位,而旅游规划者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土地被征用时, 居民没有拒绝和选择的权利,这很可能造成景区与社区之间的恶性互动。另一方面,洪泽湖水域随着养殖业的开展和旅游人次的增多,污染较为严重,当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生态环境影响表示忧虑。
三、景区实施的良性互动的措施
旅游开发商作为盈利企业,具有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谐社会的理念开始被旅游经营者所采纳,景区开发商不再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经济益,逐渐着眼于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生态利益等整体利益的增加,从利益型旅游开发商转变为责任型旅游开发商,将景区和社区的和谐双赢作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景区社区一体化。洪泽湖景区与周边社区在地理位置上是紧密相连的,相互之间呈现一种毗邻状态。社区参与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开发的效率,降低开发成本,同时也能给当地社区居民带来益处,引起社区居民的好感,反过来作用于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的成长。因此,拓阔社区参与渠道,增加居民参与方式,更有利于形成旅游景区和当地社区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旅游开发商应该积极为当地居民创造多样化的就业机会,积极聘用当地优秀人才充实管理队伍。优先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就业是保障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景区应该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发展的决策中来,改变社区原来的被动参与的局面。决策的参与,使得当地社区居民以“主人翁”的思路来思考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淡化景区与社区之间的利益竞争矛盾,紧实彼此的合作关系,利于彼此的和平共处。
第二,创建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活的途径大致为以下三种:一是劳务收入,社区居民受雇于旅游企业,靠出卖劳动力获得经济利益。二是从商收入,包括通过开办餐饮住宿服务行业、制作工艺品等获得利润。三是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参与旅游景区的开发,提取公积金等,进行利润的分配。洪泽湖景区所采用的主要为前两种利益分配方式,通过劳务雇佣和倡导参与旅游商业活动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利益分配中。通过走访洪泽湖镇当地居民,笔者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景区的薪资标准和利润分配较为不满,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景区在利润分配时应充分考虑让当地居民所获得合理的利润分额,保证其收益,这样才能提高当地居民的服务热情和服务质量。
四、社区实施的良性互动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