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教育差异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国家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就会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除了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外,我还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设英语讲座,给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的补充。通过对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比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了解世界的热情,增强了学英语的兴趣,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了该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该民族文化的窗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得以反映的一面镜子;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学习语言就必须学习文化。
2008年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了,电影一上映就备受国人关注,并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差异等因素,·部英文对白的动画片要想赢得中国观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叻夫熊勘这部影片却轻巧地跨过了这条鸿沟,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认同。
这是因为好莱坞梦工厂的这部片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自然能够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如果这部片子体现的是纯西方的思想内涵,那么它在中国的票房收入肯定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了解文化差异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l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通向世界大门的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在神州大地上更是掀起了一股英语热,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在英语走近我们生活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英语学习是在特定的中国文化环境中完成的。这个环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固有的特点。
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从本质上说,教授中国人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的英语语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有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3.1通过课堂教学挖掘教材文化信息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特色词汇的导人是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的差异在词汇层面上必然有所体现,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由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造成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
此外,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3.2开展课堂活动创造听说的文化语境
大学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并非教而会之,需要大量的、反复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去用英语交际来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如组织学生进行pair-work(结对练习)、soup-discussion(小组讨论)、role-play(角色扮演)、short-play(短剧)等课堂活动,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营造较为轻松愉快的“输人”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3.3利用多媒体等各种辅助手段多方位体验西方文化
近年来,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的蓬勃出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以前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的输人,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听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原版电影,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浏览网络资料。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深刻体会英语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异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
前言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语用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充分重视传授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论文参考网。
一、语教学的本质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实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是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它不是母语教学,而是在同一种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学习另一种语言,属双语教学。因此,当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实际发生的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所以说,外语教学的任务在本质上就是实现不同文化教育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英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各自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其他文化。
二、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并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理论和认识局限,在语言课上对文化因素的导人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我国英语教学虽然经过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仍然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我国的外语教学一直采用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精讲细练模式,不注重语言的实际操练。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做题能力很强,有的甚至能通过相当级的考试。但是在实际交际场合,他们基本上属于“聋哑型”的,以至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相形见绌,很难进行口头交流。这种情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二)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尽管英语在我国越来越普及,但是,作为第二语言,英语目前还不是中国人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学生使用英语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很难形成讲英语的习惯,更别提用英语思维了。在交际场合,他们往往习惯沿用本民族的思维模式,把本民族的思维方式移植于英语表达中,因而,语音、语法、词汇可能正确无误,但由于行为原则是中国式的,说出的英语也带上了浓重的汉语色彩。(三) 忽略文化差异。当前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围绕各种考试进行的,很少顾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理解表达能力,但是在与英美人的交际过程中,却因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错误而导致交际失败。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上述现象反映出,一个人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言、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他就能用这门外语顺利地进行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网。
(一)加强语言能力培养,提高文化素质
语言能力不仅指外语的语言知识,如语音、语法和词汇,还包括母语的运用能力。没有好的母语基础就不能奢谈外语能学得多好、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多强。同时,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是沟通世界的纽带与桥梁。借助英语,我们能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及其他方面的的了解。扎实的母语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强化文化意识,突出文化差异
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由于地理、历史、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影响,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不同文化的比较,还应通过教材提供的语言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使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文化规范的教学同步进行。
(三) 营造语言氛围,创造交际语境
在外语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母语的交际语境,以致许多学生无从说起,也不知讲得对不对。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氛围,创造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譬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影音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原声英文电影、电视、录像等;有条件的话,尽量多地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英语母语者面对面交谈,从交谈中多学一些正确的句型和习惯表达;还可以让外籍教师把他们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活跃了学习形式,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网。
(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自我完善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系统全面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强调学生培养自己归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将外语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一个提高综合素质、获取宝贵人生经历的过程。
总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掌握外语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要。因此,外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掌握外语的基本规则的同时,注重了解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功能,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Larry. Samorar 等著. 跨文化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赵厚宪.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择偶观;女博士;文化差异
Jone是一名来自爱尔兰的27岁男青年。2012年曾在沈阳师范大学担任对外汉语专业外语口语教师。他不理解中国大多数男人不选择学历高的女性成为自己的女朋友。在西方,一个女人拥有的博士学位不会阻碍两人成为男女朋友。丁岚[1]的关于“是否会选择女博士成为他们的女朋友”的调查显示:如果有其他条件相仿,学历低一点的女性,他们会放弃女博士。
一、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的包容度存在差异的表现
(一)中西方男人在择偶观上对女博士学历水平的包容度的差异
丁岚的调查显示出我国青年择偶长期都延续“男高女低”模式。西方人崇尚男女平等并信奉着“爱情至上”的择偶观。[2]郁龙余也阐释过“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 ,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3]所以自己的女朋友是否是女博士根本不是西方人择偶标准里的内容。
(二) 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容貌形象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在意结婚对象的容貌。张进辅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的容貌因素比智力、社交能力等更能引发异性的注意。[4]西方人也注重容貌,但容貌形象不是拒绝一个人成为自己真爱的缘由,在《傲慢与偏见》中:“婚姻幸福与否不在外貌的美丑、门第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婚姻双方是否感情融洽、志趣相投。”[5]
(三)中西方社会对于女博士年龄的包容度上的差异
在史振英的一项关于“如果在一个家庭中,妻子的年龄比丈夫大时,丈夫的感受”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丈夫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72.9%,不会存在感受不好倾向的比例为27.1%。[6]在西方年龄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配偶的条件。如李江山阐述:“男女初婚年龄的延迟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发达国家,是不会被冠以“剩女”一名的。” [7]
二、中西方文化在择偶观上出现差异的原因
(一)地域环境的差异
西方由于多山不适宜农业生产,人们很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西方的工业革命后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妇女在社会中与家庭里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样从事同样劳动强度的社会工作,所以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尊女卑的模式。现今社会总体来说,妻子仍需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自己的丈夫才符合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中国男人择偶时很少会选择女博士。
(二)传统文化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比容貌更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如谚语Beauty is only skin deep.[8]( P20)在西方,女博士和形象呆板不划等号。反而觉得女博士是智慧的象征。在中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见证了中国人对女子容貌的态度。虽多数男子不愿娶美女为妻,这不是中国男人内心认为容貌不重要。而是刻意为之。因有些对生活不满足的俏女子,在复杂的大千世界,有可能招惹是非。为保证家庭的稳定,有的男子在理性的思考后会娶相貌平常的女子。但女博士古板不时尚的形象在相貌形象平常之外。
(三)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持“爱情至上”的观点。恩格斯说过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14]但是在拥有爱情的基础上,西方人也明白物质条件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如西方谚语:When poverty comes in at the door,love flies out of the window.[15]( P340)而女博士能够分担今后婚姻生活中的经济支出。门当户对择偶观是对男女双方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的充分考虑和权衡。而且中国人受传统父权文化的影响,不愿接受“女强男弱”的婚姻家庭格局。女博士也就不再选择范围之内。
三、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文化冲突
(一)注重个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准确的掌握跨文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接受实践的检验。遇到类似于中西方面对女博士作为择偶对象产生的文化差异时,运用熟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本国的文化,熟悉异国文化,对在交际中产生的冲突有足够的认识,努力去克服障碍;在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流的时做到积极主动,乐观面对交际中的困难以及障碍;对于文化差异,能够采取的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对方的价值来审视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二)应加强学校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课程。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交流,通过与外国留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接触,让这些学生消除对异国文化的陌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是加强对外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宗教文化、禁忌、交际习俗等方面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及应对文化冲突现象。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减少因习俗不同造成的文化冲突。使中西文化观念、社会习俗共同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价值共识,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
(三)发挥社会媒体对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社会媒体对于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是社会公众获得新思想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社会应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在节目的编排上体现文化因素,让公众更好的掌握中国文化。中国媒体人应该从中西文化交流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因素,同时也要坚守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成为文化的传递者与表达者。帮助社会民众减少因异文化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误解.同时也避免使中国人因缺乏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了解与掌握,导致皈依西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漠视、远离传统文化,沦为异文化的附庸。(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岚,女博士婚恋难的心理问题分析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蔡琪,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90
[3]郁龙余 .中西文化异同论 [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晶晶.从《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中透视中西传统婚姻观的异同.湖北成人教育院学报.2006,9.
[6]史振英 ,高学历女性婚恋难的原因调查分析,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3.
[7]李江山.从“女大当嫁”到“剩女当道”―― 透过语言比较中西方婚姻观.文学界・语言研究2010.
[8]英,曼瑟.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黄家宁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