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

1.1 信用风险的传统概念

在传统概念中,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其定义为交易双方无法抵抗的风险,也就是只因为债务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还债款,导致贷款人受到亏损的风险。其中亏损是在借贷双方有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才存在。但是在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不断发展之时,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无法正确对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信用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跟着债务人的还钱能力和信用值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借贷交易中的相关投资人和商业银行都会因为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收到影响,债务人信用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这对其日后再次进行贷款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信用风险的现代概念

在现代概念中,信用风险是因为债务人或借款人违约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以及因为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变化而使得交易市场的债务价值也跟着出现变动,进而导致合同出现贬值亏损的风险。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违约风险和信用变化风险。违约风险的定义是指借贷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想或无能力履行合约,导致交易双方另一方出现亏损的风险。信用变化风险的定义则是指因为信用等级的变化导致交易一方出现亏损。这一概念更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商业银行等有关单位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面理解。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一般金融风险中必然性、普遍性、传输性、密闭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非全面性的特点

从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单个企业或个人违约和信用等级变化而造成的,非全面性特点很显然。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时,要和借贷双方沟通好,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和还钱能力,并用分散化投入的非全面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内生的特点

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也是对借贷双方利益和亏损影响最大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或无能力还钱。因为说,出现信用风险的主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个人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交易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清楚其信用等级。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发生率不明确的特点

从借贷交易双方的盈利分布图来分析,曲线图并不具备对称性,这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率不明确。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普遍存在,并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由于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政府部分等单位都对信用风险管理非常关注,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3.1 规范信用评级标准

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标准进行规范化,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将银行内部的数据库进行升级和规范,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操作的成交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看起来更加直观,对信用的评级也更快更准;二是借助第三方专业评级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专业评级机构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进而有效地减少商业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研发可行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目前,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对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利用主观判断法和财务统计中的动态计量法,其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从单笔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式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这两中方法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设备过于陈旧、技术无法跟上等。 但无论是进行组合管理方法还是进行对交易双方信用的评级方法,都西药使用到的工具是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因而就要求更深入地研究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更好的满足信用评级的标准。

3.3 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对于银行的保监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当标准化的管理向风险管理演变时,若想提升尽管力度和治疗,则需要将合规性和风险性有效的连接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信用分险的防范和控制。(2)确立统一的非现场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三分钟热度。同时还要对监管进行规范化记录。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7):78―85.

[2]陈雪娇.从雷曼破产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市场.2009.

[3]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18

1 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更好地发展农业、造福农村、服务农民,才能够实现我国全面的发展。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符合农村地区整体的融资需求,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体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形成原因、度量方法、防范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盲目抢占市场资源、客户的道德风险、通货膨胀以及政府过度的扶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村镇银行的风险系数上升。并提出可以通过发展新型的金融合作模式、创新农村地区抵押贷款、创新农村地区信用贷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等来有效降低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应充分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情况、村镇银行发展现状、政府的监管及相关政策等提出对策。

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1.1 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大

我国的农村地区发展落后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整体发展的一块顽疾,在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市场不健全,农村地区融资问题严重制约这我国农村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推动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见表1。

2.1.2 村镇银行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我国的村镇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机构主体数量、存贷业务总额、客户人数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好的发展(见图1)。

2.1.3 村镇银行业务范围不断多元化

从经营内容上看,我国的村镇银行业务内容也比较广泛,一方面,村镇银行可以经营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实现银行最基本的功能;另一方面,国家还赋予了村镇银行更多的权限,使其可以金融机构业务。同时,村镇银行还可以根据地区实际需求,创新经营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需求。

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原因

2.2.1 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在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方面,我国的村镇银行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这主要是由三个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监管机构没有制定完善的统一指导意见。对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我国的主要监管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并没有针对村镇银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法律的专业度以及效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第二,村镇银行并没有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征集办法,利用传统的调查研究手段较多,利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则较少,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三,在信息共享方面,目前,各地的村镇银行普遍采取各自为政的经营策略,相互之间对于信用信息的沟通则较少,这不利于村镇银行整体的发展。第四,我国的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没有针对这一特殊主体制定比较合理的扶持政策。同时,规范化文件也不够完善,不能够形成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起到指导作用的有效机制。

2.2.2 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差

农业经济的高风险导致了村镇银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我国农业经济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经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农村的经营状况受环境、气候、季节等变化影响很大,突发性的各类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农业收入的急剧降低,影响农民的还款。第二,农民的收入情况十分不稳定。一方面,农产品的大量丰收会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供给过剩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等因素会第一时间传到农作物上面,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第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加大了风险系数。第四,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偏低,以及农村地区经营活动、经营主体的特殊性使得很多的农业贷款不能按期归还,这给村镇银行带来了更多的综合性风险。

因此,从农村地区整体来看,村镇银行经营的风险系数较高,而影响农民还款的因素又比较多,导致风险防控难度较大。

2.2.3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农村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第一,我国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村地区,导致农村地区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二,我国的村镇银行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比较随意,并没有严格把握每一个客户的信用情况,对于信用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也十分不到位。第三,在农户自身方面,存在普遍素质偏低、学历偏低等现象,信用风险的意识比较淡薄,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信用体系非常不完善,增大了以信用作为主要经营判断的村镇银行的总体风险。

2.2.4 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注册资本较低,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制度缺失问题,具有较高的操作风险。第二,我国村镇银行内部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不够强,在实际业务的操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运营风险。第三,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不规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3 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完善村镇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

从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和业务处理流程来看,针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较高的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作用;第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完善银行业务办理流程。

从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方面,第一,完善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内部控制,构建更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存贷款业务方面的审批管理,制定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第二,针对农村地的特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贷款抵押制度,创新农产品抵押贷款模式。

从完善村镇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第一,村镇银行应当根据整体市场情况,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搭建网络管理平台;第二,村镇银行应当加大信息采集的力度,优化信息采集渠道,为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2 完善村镇银行外部风险管理体系

从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方面,第一,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扶持力度,规范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管理;第二,更灵活地管理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

从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第一,政府机构应当针对农村地区信用情况,完善相应的信用征集办法;第二,应当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农村地区信用采集的力度,地方政府应当加大配合力度。

3.3 行业自律及村镇银行从业人员要求

建立村镇银行行业自律协会,需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建立更合理的行业自律规定;第二,发挥自律协会的作用,完善村镇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第三,加大信息共享力度。

要提高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一,要加强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村镇银行队伍;第二,要改善村镇银行的营管理理念,提高专业人才的荣誉感,完善人才的培养模式。

4 结论

完善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保障农村地区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在信用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加强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手段方面,应当从村镇银行内部、外部监管以及行业自律组织三个层面出发,构建集政策法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赵玉荣,王海波.山东省村镇银行运行与经营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45.

[2]吴雪峰,戴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实证分析―以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25.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花旗银行;风险管理

一、花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一)花旗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

科学合理的风险组织架构、完一善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严格的操作程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是花旗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四个要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保证了花旗银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并推动了银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1、风险管理架构

花旗银行在董事会层面设有由8位独立董事组成的风险、资本及子公司委员会,负责公司整体的治理及风险管理问题,监督、复核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全行风险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复核。下设有信贷政策委员会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分层、分级管理。

2、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措施

(1)基本政策。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建立风险限额和风险管理程序;对每个信贷关系都存在一个单一的控制点;贷款延期必须经过至少两个授权审批人,一个必须是发起人,另一个必须是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分的人员;按照已建立起来的标准,对每个债务人和债务项都给出风险评级;信贷发起、度量、文件记录、维护以及问题确认、分类和补救行动都有一致的标准。

(2)信贷审批管理。根据考试结果、工作经验和工作上绩,花旗银行授予信贷员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在审批贷款时信贷员根据顶目情况要组成一个临时贷款小组,一般至少有三人组成。对于风险评级较差的贷款,经有权审批人审批后,花旗银行的信贷政策委员会往往进行一些复查。

(3)内部稽核制度。花旗的稽核部门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分别领导一个稽核分部或稽核小组,负责区域分行的稽核工作,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关系;首席审计官即是高级副总裁,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不必向总裁汇报工作;稽核人员从各业务部门优先选择,派驻稽核也可在当地选聘,但必须由总行稽核部门直接选聘。稽核部门均有独立的财务预算,稽核的待遇从优,不低于业务部门;稽核部门的内部机构根据任务大小及其经营业务品种的不同按业务种类、区域划分,花旗总部设首席审计官。

3、严格的业务操作程序

在质量管理上,花旗引进"Sigma"概念,使服务的品质得以量化考核。"Sigma"是一种量化指导,主要是用来显示作业流程能毫无错误地生产产品、服务的一种程度。在经营理念上将服务产品化、标准化、工厂一化、集中化处理,把服务当成产品来经营。每项业务基本上像生产车间一样进行标准化、程序化生产,最终取得ISO认证。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又能避免服务中许多人为的随意性,达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4、高素质的风险控制人员

花旗拥有一整套完善的员工招聘和晋升制度。按照规定,员工的招聘一般均按一定程序在学校和市场上招聘。对新员工经过培训后进行初次分配,每年都进行考试,工作满两年的员工要更换岗位。同时,银行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后续培训,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根据培训情况决定员工的岗位安排和是否提升。同时,花旗银行还定期了解同行业工资水平,根据本行赢利情况,及时调整员工报酬,对员工按照不同的产出效率和贡献进行提升、加薪或者辞退。

(二)花旗的信用评级体系

花旗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由客户评级、债项评级、国别风险管理构成。客户评级是由债务评级模型、外部评级机构、打分模型或主观判断方法得出的。债项评级以客户评级结果为起点,再考虑其他一些影响贷款损失的因素,如母公司支持、抵押品或贷款结构状况(优先偿还的次序)等确定最终评级结果。风险评级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准确的、前后一致的、与外部标准对应的评级体系。为此,花旗银行要求所有的风险评级必须按照风险评级政策进行,为了讨借款人和债项进行风险评级,所有业务必须有一个定义好的、事先得到批准的风险评级过程,所有的借款人评级、债项评级都要得到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批准。花旗银行的国别风险管理基本是通过建立国别风险评级模型,据此按照国家、产品和期限建立跨境交易限额,按照国别和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对资产组合进行压力测试,以及国别复议实现的。

(三)花旗金融创新

花旗银行的创新可以分为:运营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创新、银行业技术与服务渠道创新。

1、运营模式的创新。目前,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保险证券之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不断加强战略合作,花旗也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它与许多银行、证券公司或其他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例如,在美国国内,花旗与美国运通合作,由花旗银行发行美国运通信用卡丁;在中国,花旗与许多家银行有合作关系,与浦东发展银行合作发行信用卡;与招商银行合作开展福费廷业务;与农业银行合作发行国际旅行现金卡;与银河证券开展全面合作"等等。

2、产品服务创新。花旗在产品、服务领域的创新也走在世界金融业的前列。如1897年,花旗银行在美国银行业率先设立外汇部,开始从事外汇买卖业务。1936年,花旗银行在纽约市率先开办无需最低存款要求的支票账户业务。1977年,花旗银行设立花旗卡业务中心,通过便捷而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和花旗卡,使其颇受欢迎的"花旗提供24小时服务"广告宣传成为现实,一举改变了美国消费者银行业务的面貌。

3、银行业技术与服务渠道创新。花旗银行实施电子化风险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化解道德风险,并将银行内控制度引入规范化的轨道。它投入巨资建立健全了银行风险电子管理系统。不仅将本行经营方针、政策、业务操作规程及银行经营活动,而且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及衍生交易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与化解制度措施纳入系统管理。同时,实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及业务管理人员分离制度。为此,花旗银行每年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为50亿美元,运行的业务软件60%自行开发,40%外购。

二、花旗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对我国银行的启示

1、完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我国银行对企业的判断的依据大多是通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来做出的,而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所在行业的走势缺乏动态的分析。并且往往在贷款以后没有及时对贷款企业进行跟踪管理,无法确知贷款是否真如贷款申请所述用于既定项目。再者,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所提交的财务报表本身就是假的,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没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没有辨别财务真假的软件辅助管理,那么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风险。因此,要控制风险,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风险评价体系,对风险进行严格评级。我国信用风险评级的发展趋势就是从以定性分析为主,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最终达到以定量分析为主。当银行的数据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定量分析就会成为现实的选择。

2、运用金融创新分散风险。我国银行业的创新很多还是在层面上的创新,但是它充分表明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国金融创新在深度上还是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必须注意培养和引进高级金融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使金融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得到发展。

3、加强银行信息化管理。银行内控和业务开展引入信息化管理是一场革命。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资产组合分析、限额管理、风险量化分析评价都不可能实现。它不仅减轻了信贷人员的负担,方便了客户,节省了费用,而且还提高了效率。因此,信息化是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炯,朱莉.花旗与浦发合作发行信用卡,不自行发卡耐人寻味.中新网,2004-2-6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信用卡信用风险

信用卡(英文:Credit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书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仪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

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而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凶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而,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月卡债延迟缴付6O天以上的人,达到3.75%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

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嗣,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与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比较晚,因此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度量上还比较落后,而且不同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西方较先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1)信用风险内外部评级系统不完善。我国目前被信用评级的企业数量较少且不成熟,且服务对象单一,运作不规范,评级方法落后,商业银行无法从外部获得信用评级的参考,从内部评级来说,中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采取一些定性分析法,这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及偿债能力。(2)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反映了信用风险的大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在同业竞争中,处于一定的劣势,这必然会给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潜在的危险随之出现,就会产生严重的信用风险。(3)信用风险的计量和风险量化管理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对于信用风险模型还不熟悉,基本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尚未真正有意识地建立有关信用风险情况的完备数据资料库。(4)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中最难测量和预测的,所以这对从事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当的高。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机构和人员配备方面,重点和力度明显不足,且信贷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进而缺乏对信用风险管理相应的技术。(5)银行存贷款期限配置不合理。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是能够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但近年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严重的不合理。从存款上看,有明显的活期化趋势,银行资金来源越来越不稳定,从贷款上看,大量的中长期贷款给银行带来潜在的危险,若资金周转不灵,极易导致银行破产。总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现存在的问题比较严峻,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落后,虽然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简单易操作,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主要侧重于定性分析,导致其评价往往因不同的因素而产生的结果各不相同。本文主要是基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和KMV模型,来研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二、KMV模型

KMV模型的理论基础是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它将信用关系视作卖方期权,银行发放贷款给借款人时,借款人拥有卖方期权,而期权实施的价格就是贷款的额度,借款人的资产则为期权标的物,当资产价值下跌,小于债务价值时,借款人可选择实施期权,即违约。KMV模型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1)企业市场价值服从布朗运动,且借款人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2)企业违约等价于企业资产价值小于债务,(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3)企业资本结构只包括所有者权益、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4)违约距离是评价信用风险的合适指标;(5)违约只在债务到期日T时刻发生(一般为1年);在KMV模型中,决定公司违约概率的是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风险。公司的资产价值是指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公司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它包含了公司的相关市场、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估值,具有前瞻性;资产的风险是指公司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通常用资产价值的波动性衡量,由于公司需要在所在行业的大环境下生存,因此,其资产的风险同样也是所在行业资产风险的体现。E:期权初始合理价格,即公司的股权价值P:期权交割价格,即公司的债务面值A:所交易金融资产现价,即公司资产价值T:期权有效期,即债务期限(一般为1年)r:无风险利率(国际上通常采用国债收益率替代无风险利率r,由于我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因此我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无风险利率。国内学者多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替代,本文亦采用此种处理。)KMV模型取决于5个变量(P、A、r、T、σA)的价值,其中,P、r、T的值可直接从市场上观察到,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A和σA两个未知变量的值。KMV公司认为当公司资产价值小于公司债务账面价值时公司不一定发生违约,因为在公司债务中长期负债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时间继续经营从而改善自身状况并最终偿还债务。因此KMV公司将违约临界点设置为短期负债到负债总额之间的某一个点,即违约点。公式为:违约点(DP)=短期负债(STD)+0.5长期负债(LTD)以违约距离DD表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A距离违约点DP的远近,距离越大,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根据违约距离DD的定义,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违约点的概率,即理论上发生违约的概率为1-N(DD)。而基于违约数据库,依据违约距离可以映射出公司实际的期望违约频率EDF。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公开的违约数据库可以使用,现暂以违约距离DD作为公司信用评价的依据。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从2000年8月开始,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截至2012年末,全省共有农村商业银行58家,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最多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张家港农商行为代表,江苏省农商行不管在经营特色还是资产规模上,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考虑到这些农商行都没有上市,一些类似总股数、股票市值等数据无法获得,只能寻求其他的替代变量。本文选取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10家银行分别为:张家港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常熟农商行、紫金农商行、海安农商行、太仓农商行、高淳农商行、姜堰农商行、无锡农商行和盱眙农商行。本研究的计算期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计算基准日为2013年12月31日。

(二)参数设定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证研究,现做出如下假定:(1)实证数据引用各农商行2013年的财务报告,准确真实、可信。(2)为了研究方便,令债务期限T为1,无风险利率r采用2013年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3)由于银行的流动性负债难以统计,本研究取总负债为违约点。总负债以计算期内的银行财务报告公布数据为准。(4)由于农商行未上市,市场价值采用净资产来代替,即农商行最低的市值。假定其满足标准正态分布。(5)由于农商行未上市,没有股票价格,假设股权波动率为1。(6)假定违约距离的计算公式中,E(A)=A。

(三)实证结果标准普尔和穆迪的风险评级代表了违约概率,表3给出EDF和标准普尔评级以及穆迪信用评级之间的对照表;表4给出了10家银行最新的穆迪信用等级以及标准普尔评级。由于农商行缺乏标普尔和穆迪的信用评级,因此无法判断KMV模型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是否具有适用性,因此,表4只是将样本银行的预期违约率与标准普尔和穆迪信用评级的标准对应,了解该行大致的信用等级,仅此而已。当然,通过前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根据表2可以看出,违约距离越长,预期违约率越低,两者呈反向变化。并且在10家样本银行中高淳农村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把控能力最强,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现处于拟上市的状态,快速扩张,规模较之另外几家银行较大,因此,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风险。(2)根据EDF反映的信用风险大小,可以看出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资产的稳定性。当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大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也变大,资产的波动性减小,违约距离增大,预期违约率减小,信用风险减小。反之,当银行的资产规模减小时,其违约概率增加,信用风险也变大。(3)根据表4可以看出,这10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等级均处于中等以上,说明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没有上市,规模没有上市的商业银行大,但其对信用风险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较好,处于领先地位。

四、结论

前文利用KMV模型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指标。然而由于模型的限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才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还需进一步开发。现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简单地提出些许建议。

(一)建立成熟的评级机构和完善内外部评级体系银行应尽快发展和规范评级机构,提升银行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条件,建立健全与银行自身相适应的信用评级标准,形成内部评级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受评对象的信用等级作出评估。我国目前资信评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必须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引进先进的评级技术,降低我国银行的信用风险。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的法律法规。一个行业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规范银行业的信用评级。

(二)控制不良贷款率,加强监督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将控制不良贷款率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努力争取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必须达标,对银行部分事后监督与审计要到位,贯彻“审慎监管”原则,以便银行大幅降低信用风险。

(三)量化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有关部门应引进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研究,找到适合我国的信用风险量化工具和度量模型,同时完善基础数据库,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形成现代信用风险评级机制。

(四)培养和引进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不可缺少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和评估的人员。对银行而言,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银行可以在现有的人员里进行选拔,参加相关方面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以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来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风险管理队伍,双方不断交流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