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88-02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内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后WTO时代的到来及外国商业银行的抢滩登陆,给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全球化发展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强了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而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多的表内表外风险。因此,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借鉴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经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和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温州银行改革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温州银行成立以来,对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认识日益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商业银行经验,并结合自身情况,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发展。
(一)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由单一向多元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温州银行经营的环境和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温州银行面临的风险随之演变。由原本客户违约风险为主的单一风险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乃至声誉风险的多元风险发展,同时,风险的复杂性、防范难度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都在上升。
(二)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总体处于风险控制阶段
针对风险日益突出的矛盾,温州银行启动了内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授权授信、审贷分离、民主决策、责任追究等基本制度,有效地防范了信用风险,实现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一次飞跃。但是,总体比较,温州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先进银行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温州银行总体上处于风险控制阶段,风险管理职能分布在各个业务部门,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部控制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还存在兼容现象,亟需构建一个全面整体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温州银行已进入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索阶段
2008年末,温州银行初步建立了矩阵式风险管理架构,初步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方向,正式进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索阶段。与此同时,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三方面风险管理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全面启动。针对操作风险,成立内部控制委员会,并出台包括《专项审计管理规定》、《非现场审计管理规定》、《信贷业务合规监督管理规定》等自律监管规章制度,加强了内部审计工作;针对市场风险,计划财务部门依据经济资本考核办法引导分支行对利率风险等的规避。在这个阶段,温州银行需要制定清晰而详细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进而指导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转型
全面风险管理,既是巴塞尔资本新协议的要求,也是温州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应对策略。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为温州银行实现长远经营目标规划了蓝图,明确了奋斗方向,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温州银行管理层对外部条件变化的弹性适应,并以此来理顺风险管理体系内外各种关系,增强风险识别的预见性,把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减少乃至避免经营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提高温州银行在金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有力保障
经营地域的限制对于温州银行而言,存在诸多弊端:区域规模过小,仅仅定位于本地市场,难以实现长远发展。借鉴北京银行、宁波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温州银行应当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迅速提高周边市场的占有率,将盘子做大。温州银行目前在异地已开设三家分支机构,初步实现区域性经营的跨越。根据银监会《评级内部指引》的要求,温州银行要巩固跨区域经营的成果,扩大跨区域经营的规模,必须在加强消化历史不良资产基础上,落实全面风险管理。
(三)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上市经营的根本要求
改制上市是温州银行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除满足《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上市条件外,还应满足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标准。资产风险指标尤其是不良资产指标,是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经营的重要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管理经验以后,温州银行在IT水平、风险内控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方位的进步,但不良资产的比重偏高、风险管理水平较低是其谋求上市经营的首要瓶颈。温州银行的不良资产既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又与其风险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温州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消化不良资产,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根本要求。
三、温州银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想
为了构建健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温州银行应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作为银行在较长时期内的总体性谋划,对银行体系的运行、机构的经营活动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起到指导意义和保证作用。同时,温州银行需要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风险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风险管理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可以分为战略目标、实现路径和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的确定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经验,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1.战略愿景。在温州银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建立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全面、有效的风险预防与控制管理体系。
2.阶段性战略目标。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为温州银行设置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各项业务发展、风险控制、人员管理等领域希望实现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3.主要发展指标。为增强可操作性,可以将温州银行阶段性战略目标分解为主要风险指标,使目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实现路径的选择
温州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保证实现路径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根据确定的战略目标,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温州银行实际,重点关注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货币政策变化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对组织架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个方面逐一提出工作的深化建议和实现措施,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逐步推进,达到与温州银行远期风险管理战略愿景相一致的最终目标,为温州银行实现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小型银行向中型银行、传统型银行向现代型银行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构想
1.调整温州银行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垂直化、派驻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推行信用风险执行官制度,先在三家分行试行该制度,在试行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时机成熟时在面上继续推广,逐步建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加强对授信风险业务的垂直管理。
2.探索构建温州银行总分支管理架构。积极探索和推进温州辖内支行区域整合方案,成立“片区管理总部”对所管辖支行进行管理;并根据新的管理架构适当调整温州银行管理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3.调整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各委员会的职能。目前温州银行经营层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内控等七个委员会在管理中存在兼容现象,采取虚实同步运行,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内控等七个委员会按照相近原则归到四个专业风险控制委员会。
4.完善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并举。一是推进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管理系统的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有章可循;三是逐步构建全面完整的风险管理系统;四是加强对各方风险进行岗位职能分离和人才储备方面的完善。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和收益以及竞争力问题。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基础平台,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研究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对提升商业银行的治理水平和面对国际国内同行竞争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加强风险战略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银行战略性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过去20多年来,公司治理问题受到广泛的讨论和前所未有的共识,公司治理问题已凸显为关系到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公司治理更有独特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这几年来,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文献回顾
(一)国内研究基本情况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警示,以及国内各家银行面临的严峻的不良贷款问题,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在近年来也开始对银行风险进行了不少研究。王庆华(2000)指出商业银行新的风险管理系统要以加强内部和外部监管为核心,把握住三个方面:加强外部监管力度,改善金融总体环境;以有效的内控制度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的控制;采用多种金融技术手段防范市场风险。李辉(2004)研究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协调,指出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与外部监管本质统一于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但由于内部驱动力的差异、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困境以及监管的成本等问题,两者又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充分发挥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前提作用。
(二)国外研究基本情况
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成熟,已形成一套完备的风险管理理论和应用体系。从银行治理研究的国外进展看,理论性文献的基本思路是从商业银行与一般公司相比较所体现出的特殊性着手来研究银行治理问题,这类研究的目标主要是确立适合于银行治理的理论架构。Amihud and Lev(1981)开创性地从道德风险的角度研究了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随后Brewer and Saidenberg(1996)等都遵循同样的思路作了进一步研究。这种观点的主要思想是,在存款保险制度下,作为贷款主要决策者的银行股东存在追求更高风险以最大化自身价值的动机,并由此引发道德风险。与此不同,随后兴起的“公司控制论”认为,所有者―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才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因为高管人员是银行贷款的真正决策者和风险控制的关键之所在(Gorton and Rosen,1995)。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公司治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制度性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伴随银行业务而生,贯穿银行业务的全过程,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来保证。首先,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流程的效率、信息透明度等,都是公司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风险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制衡和效率,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制衡与效率。欧美和日本的银行管理模式都出现过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制衡出了问题。欧美模式客观上导致少数人控制公司,日本模式中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彻底,这反映出公司治理中缺少制衡,所以出现了风险。
为了使全面风险管理能有效运行,属于公司治理范畴的组织机构中,必须有和全面风险管理对应的功能部门,否则,全面风险管理就缺少运行的载体。从这个意义讲,公司治理中的组织机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硬件平台。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制度安排,为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信息传递渠道和科学决策的环境,同时也是减少操作风险、降低道德风险的必要手段。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并通过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进行监督,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制度。董事会和管理层有责任和义务设置重视风险的公司文化基调,协调业务目标和风险容忍度,通过激励机制,保证全行对风险充分重视,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一致实施。
(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承担各种风险,所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许多组织和机构都对银行公司治理展开了专项研究,其中也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方法,如2004年OECD的《关于公司治理原则》修订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架构》,200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风险治理也提出了详细要求。许多银行业监管机构也制定了专门针对银行的公司治理要求,如英国金融管理局的《公司治理综合条例》,以及我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等。OECD关于“治理”定义是:“公司管理层、董事会、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这套关系所要协调的目标,是确保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所有的活动,要满足股东利益。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制订公司战略、确保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等手段来构成治理架构。具体到“风险治理”,它不仅包括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析,还包括风险相关的决策及执行如何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展开,风险涉及相关人员部门如何分工、目标和活动如何协调和调解。
制定风险战略是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就是明确银行能够承受多少风险或者多大的资本耗用,即能做哪些业务,不能做哪些业务,并要控制在什么程度之内。董事会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对银行的资产安全负最终责任,其有责任制定银行的风险战略,设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银行的风险战略应反映宏观形势、同业竞争形势的变化,与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能力特征相适应。在风险战略确定以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推进,就必须以风险战略为依托,将董事会所设定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分解到各种不同的风险类别中去,并以此为依据将风险战略体现在银行的资本管理等各个方面。
完善商业银行治理机构推动风险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和金融生态环境,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西方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同。我国的银行多为国有或国有背景的银行分立、持股或改制而来,经营模式多从国营改制而来。各级干部多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或国有背景企业改制而转入、调入、跳槽。行政化的一元思维方式还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没有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概念。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体系不完善。由于组织机构和内部设置制约,内控管理往往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控制不力的情况,可能导致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这也必然导致风险管理过程的薄弱,造成银行风险。
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建立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前提。重点在于,加强股东大会作为权力机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管理层作为日常经营管理机构的分责、分权、制衡的体制,加强总行对全系统、上级行对下级行的集中管理与监督。
(二)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构建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要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减少地方政府和分行管理层等其它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管理的不正当干预,就必须要改变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地区分行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总行主导的、垂直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这种风险内控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银行风险管理中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的独立性,从组织形式上体现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性和独立性原则。
(三)建立激励约束与内部监督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是银行所有机制中最具有导向效应的机制,激励机制应该与全面风险管理相适应。一方面,银行在对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和激励时,需要更加注重对风险因素的考核,要对风险战略的执行情况和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并在薪酬激励中加以体现。有效手段就是在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上,引入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考核,不仅仅考核银行业务单元当期的收益,更将银行获得收益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纳入考核中去。另一方面,要强化对风险责任的追究。无论是决策层、执行层还是监督层乃至操作层都必须履行相应岗位所需承担的风险管理和内控职责。本质上看,银行经营的核心,不是资金,而是风险。所以,对管理层影响资本安全及与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收益的执行情况需要进行持续监督。同时,需要管理层有良好的风险自控机制,由各业务部门自发主动地去识别和控制风险。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有很多关于当前资产情况的报表和报告,但这仅能说明银行过去和现在的风险管理现状,从董事会的角度来说,还需要建立确保业务部门将来开展业务也不偏离目标的持续的风险自控机制。
(四)建立银行风险文化
董事会和管理层有责任和义务设置重视风险的公司文化基调,树立起良好风险文化氛围,为整个银行更好地经营和管理风险创建一个良好的土壤。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是由知识、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所构成,风险管理理念属于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它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一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风险管理理念是用来指导、规范一个银行的组织和员工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的理念和方法,它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该银行从战略制定和执行到日常的活动都应该如何考虑风险。风险管理理念反映了银行的价值观,影响着它的经营风格,并且决定如何应用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包括如何识别风险、承担哪些风险,以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风险管理理念中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通过员工的观念世代相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久地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风格。
董事会与管理层是风险管理文化执行的推动力。董事会和管理部门的诚信和对价值观的承诺会影响企业的优先选择和价值判断,被认为是行为标准。管理诚信在实体活动的所有方面都是道德行为的先决条件。诚信和道德价值是环境的核心要素,影响着设计、管理和监管其它企业风险管理组成部分。银行高级管理层的使命就是创建并推行企业文化。在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和推行方面,高级管理层首先要在其经营思想中贯彻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价值观,通过对风险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案的策划,为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指明方向。
综上,公司治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保持稳定发展的关键要素,公司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推动公司价值持续的提升。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银行应该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不断完善其公司治理,通过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来防范治理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辉.商业银行风险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的协调[J].投资研究,2004(6)
2.王庆华,耿强.全球金融并购新动向[J].江苏统计,2000(1)
3.Merton,R.C.An Analy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and Loan Guarantees.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1977,1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全面风险管理 对策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竞争环境日益严峻,一方面,随着后WTO时代的到来及外国商业银行的逐步进入,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国际化和多样化,给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使得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增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不稳定性,而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也给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潜在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尽快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加快构建适合实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风险管理还没有作为高度自觉内在认同和自我约束植根于各个层级的员工心中,也没有很好地贯穿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不少商业银行的一般员工对于银行风险的来源、内涵、类型等认识不够深入,无法系统分析和把握银行风险的关键点,对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也缺乏应有的了解,普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较弱,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不少错误的观念和想法,影响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面有效推行。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比较落后,很多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评估、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同时,部分员工将风险片面的等同于违规案件和损失,或者简单的将风险管理理解为控制和约束,甚至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认为风险管理是为难相关业务人员,未能把风险管理和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利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风险管理人员也无法较好地将风险管理与市场营销、市场拓展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理念,有的甚至把防范风险与发展、内部控制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
2、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风险责任不够明晰
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来看,我国很多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也缺少一个真正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具备集中审批权限和独立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虽然很多商业银行都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如信贷部、国际业务部和相应的分支机构内部并未设置受上级机构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岗位,使得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无法实时准确地获取全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信息,也无法实施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处置。
此外,一些商业银行的高风险业务运作流程缺乏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造成风险管理的效果受到较大影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都普遍实行了信贷业务的审核和方法相分离的制度,但信贷部门一方面负责相关信贷信息的调查和业务拓展,另一方面又负责已有贷款业务监控和催收,使得信贷部门有可能在信贷业务的激励机制模式下采取以新贷抵旧贷、对相关数据进行人为加工和修改等手段实现短期绩效,从而使得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干扰和影响。
3、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外在环境和条件不够成熟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全面风险管理平台。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流程来看,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评估、处置、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垂直管理和决策,健全的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高质量的风险计量、测算和监控模型、高效的风险管理内控机制和机理机制等。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不具备全面风险管理所要求的各项条件,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缺乏系统化的合作机制,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手段比较欠缺,无法有效地获取相关分析数据,从而影响到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决策。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企业或者个人的相关信用信息和数据都不够全面和准确,极大地影响了风险评级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也难以达到国际认可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的方法、结果的检验、数据库建设以及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影响到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4、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落后,人才比较匮乏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多地偏重于定性分析,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相对比较欠缺,特别是在风险的识别、度量等方面还不够精确,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内容上主要采用一些静态的财务数据进行比例指标的分析和管理,分析方法上主要是采用账面价值分析法,也有少部分银行采用市场价值分析法。虽然少数银行业根据自身实际开发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分析模型,但相比国外的风险管理数理统计模型来看,无论是在分析模型的复杂程度还是在测算的准确度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技术性和创新性较强,要求相关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并且必须经过特别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实战锻炼。由于我国风险管理起步相对较晚,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也相对比较匮乏。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的数量较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占的比重较低,大部分风险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比较欠缺,特别是精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性人才极为短缺,还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无法有效满足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
二、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和完善是有效推行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有效推行,必须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全体员工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另一个是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方法。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要想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必要要靠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影响下的员工来执行。风险管理理念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相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的系统化认识和思考,能够用来指导和规范银行相关部门和员工有效的识别和应对各种可能的风险。
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无论相关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如何健全和完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随时可能带来各种潜在的风险。为了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应着力提高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引导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坚决做到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规定,增强员工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还应通过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和各种类型的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员工认识和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增加其对各类业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和敏感度,时刻警惕相关风险的发生,将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2、优化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
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其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其经营管理架构实现完美匹配。通过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地区分行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建立和完善由总行主导的、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和各级分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不正当干预。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化管理体系,实行由首席风险官统一领导的垂直化管理模式。应提高风险管理组织的独立性和信息传递的实时性,确保商业银行能全面掌控和及时处理各类风险。
在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风险管理部门应强化对各个业务流程和重要风险源头的全方位监控,实时分析各种类型的银行业务和操作流程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确保对业务流程的监督和控制不留死角,并明确具体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职责和权限,做到责任主体明确、激励和处罚机制透明化。在风险管理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加快形成以业务流程监督和控制为中心的风险管理监控体制,引导相关业务部门逐步设计独立的风险管理岗位,使得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扁平化,提高风险管理的响应速度和办事效率。
3、完善风险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建设,确保风险管理的规范化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激励机制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理通常采用的是“亡羊补牢”式的处置方式,缺乏完备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对业务操作流程、风险管理职责、风险管理的权限的明确规定,也没有建立内控检查报告等方面的具体操作规章,造成了内控体系的低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对自身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全面优化和完善。
良好的风险控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是商业银行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对风险控制行为进行分析和评判,并依据考核结果对优秀的风险控制行为给予相应的激励,对风险控制过程和结果存在严重问题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能够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考评机制。在风险控制的考核过程中,要通过改进和优化制度设计,使得各级经营管理机构认识到日常工作中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此外,还应该对风险控制的责任人进行必要的考核和激励,形成对风险控制责任人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
4、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当前,国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正逐步采用量化管理的模式和方法,采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的定量分析作为其风险管理决策的依据。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对风险管理的控制和处置主要基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并且在实践中高度依赖于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主管判断。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分析系统,借鉴和吸收国外商业银行采用的科学方法和模型的经验,并逐步运用到我国银行业的风险分析中去。
此外,除了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培养和吸纳更多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构建我国商业银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初步建立了风险经理制度,但现有的风险管理人才的素质和水平还无法完全胜任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要求。高素质的风险经理队伍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筛选和评价机制,吸引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员工加入风险管理的行列。同时,应不断强化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实现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崔滨洲:新巴塞尔协议与中国银行业的全面风险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 黄大海: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与选择[J].上海金融,2007(7).
[3] 司武伦: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 徐建华: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6).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10年岁末济南公安机关宣布查获一起伪造金融票证骗取资金案件,涉及济南当地多家金融机构。无论最终司法部门查处结果如何,涉及金额多大,涉及银行有多少,这起“久违了”的伪造金融票证骗取资金案都给我们带来一些反思和警示。存在问题的商业银行不止一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内控风险都不容乐观。监管上的放任自流难辞其咎。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进行一次全面的、严格的监管检查。这几年虽然银行金融业监管部门越来越多,监管队伍越来越庞大,但监管效果并不理想。客观地说,这么多年在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上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在风险管理方面,经过长期对银行商业化改革和引导,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初步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由以上调查及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我国仍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短板,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相关法律上的缺陷
在市场准入上存在许多不公平和过多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银行较困难,而入世后大量外资银行涌入我国,在为国内的商业银行树立学习榜样,促使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却也可能导致国内银行的优质客户流失,从而提高银行风险水平。而且我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偏软、不够全面。21世纪的前几年我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还仍然是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为主,直到2004年才提出一个内部控制的指引,2005年才提出市场风险管理的指引,2006年才提出试行兼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风险补偿的指标规定,但对所提出的指标并没有硬性要求;对风险补偿上要求机械且不全面:在计算风险权重的时候,规定对企业、个人的债权及其他资产的风险权重均为100%;在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时候,没有对操作提出风险资本要求;对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不完全,只要求一定比例或者一定绝对值以上的市场交易头寸计提风险资本。
(二)商业银行缺乏对风险管理的深刻认识,没有建立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我国不少商业银行仍将风险管理简单理解为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将防范职业道德造成的违法违规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矛盾。对银行风险存在的原因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对风险的关键点缺乏把握,对风险的防范难以提出针对性措施,员工普遍没有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作为口号而存在。如今风险管理已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来看,不少银行对风险管理的内容尚知之甚少,对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缺少足够的重视。有些商业银行把风险管理机械地理解成各种规章的制定,认为做了建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风险机制;有的商业银行虽然强化风险管理的建设,但表现在实践中却发生了背离。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和职能上的不足
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应该建立独立而健全的风险管理机构。而在我国,还有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而是将风险管理分散到其他职能部门,不能实现风险的集中统一管理,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即便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风险管理组织大半是由行长负责的,这不符合国际上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要求,该机制可能弱化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破坏了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目前尚有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职能设置不够健全,如未设置相关风险管理职能岗位或该职能分散到其他部门职能中,风险管理职能不够系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职能有待进一步细化与明确。
(四)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技术不成熟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制度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风险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体系间的相互脱节。主要体现在:首先是业务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各个商业银行规章制度的制订多是从本部门的业务管理角度出发,既缺乏系统的风险防范考虑,又没有考虑其他部门的衔接情况和具体操作部门的实际执行情况,导致规章制度在制订时就不够完善;第二是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第三是内部稽核机制不完善。从总体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仍然相对薄弱,更谈不上存在强有力的内部稽核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仍不成熟,对于当今国际上流行的管理方法只停留在理论介绍和引入阶段,尚未在实践中具体运用。风险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而且信息采集、传递、分析手段落后,信息缺失、准确性差、管理分散、共享程度低,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风险识别、度量难以精确,导致大部分风险仍然侧重于定性分析。
(五)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信息披露不完善
在我国现阶段多数商业银行的风险工作分散在各个具体的部门,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进行集中监督管理,没有明确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全行各项业务检查活动实施再检查。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定位不明确,与其他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关系和职责分工需进一步界定。同时,风险信息散布于各业务部门,缺乏正式的风险信息归集渠道和风险报告制度,决策层难以得到及时的各类风险的完整信息。而且我国一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中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实和信息披露有效性不足两大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现有的经济、社会环境,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能否真实反映商业银行财务和信贷资产状况将难以保证,从而导致信息披露不真实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受利润指标考核经营成效的影响,商业银行以财务成果信息披露为主,而对反映经营状况和风险的信息未引起足够重视,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披露得更少,造成信息披露有效性不足。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考虑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正视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分清重点,有条不紊地推动银行综合化改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 为此我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数事例说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在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们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法制观念,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约束力,夯实风险防范根基;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养成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办事的习惯,形成防范风险的安全屏障。
(二)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要利用改制上市之机,根据股权结构变化,建立符合自身战略定位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董事会作为全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具体实施对本行风险的全面管理,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执行层面上要改变以前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业务部门也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业务主管和业务经理对其业务风险负责,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权利、责任、利益边界明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有效控制的保证和基础。
1.立足于全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高度研究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问题
银行内每个员工都应对风险控制有足够的认识,商业银行要端正经营观念,实现经营战略重心的转变与调整,不仅要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而且要实现从“存款立行”向“效益兴行”的转变。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必须实行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由最高管理层来推动落实实施措施。否则,风险控制的措施会流于形式。
2.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在目前,必须加强对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建立严密科学的贷款项目评估论证体系,全面推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建立贷款人的风险约束与风险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建立风险的转换机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担保、抵押贷款手续,确保资产的安全。并通过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实施有效地转嫁风险。建立资产风险的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呆帐准备金和风险基金的作用。
3.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
对银行的各种交易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范制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贷款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对于会计记录、账务处理和经营核算,要建立更为严密且各自相互独立的会计控制系统,并加强会计检查工作。
4.健全高效、有序的内部稽核机制
为了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内部稽核工作的独立性,构筑以“三道防线”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要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还要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监督的工作程序,更要充分发挥稽核部门的监督作用,这样才能使银行风险有效控制在“三道防线”之外。
(四)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金融信息报告与披露制度
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需要进一步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闱及时间频率等。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当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等,及早向金融机构发出风险预警信号,及早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
(五)运用现代科技,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实现银行监管现代化
要尽快建立统一、独立的金融统计信息系统,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统计信息来源,防止数据统计的重复计算或统计遗漏,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独立性。并通过定期报送制度或系统共享等方式实现银监局与中央银行之间的监管信息共享。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J].会计研究,2001(2).
[2]陈汉文,吴益兵,李荣,许真臻.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后续进展[J].会计研究(2).
[3]陈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3(5):51-52.
[4]邓艾兵,武剑.论商业银行的国家风险评级与管理[J].投资研究,2002(3):2.
[5]黄金老.论金融脆弱性[J].金融研究,2001(3):57-60.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COSO于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控制应具备的五个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4)中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从而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1.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范畴不一致;两者的活动不一致;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
2.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紧密相关: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从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3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3个要素;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当由企业同一套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企业不能为之设置两套工作小组。为此,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责分配中,应充分考试专业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这三大类职责相辅相成,它们应当是每个关键岗位职责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
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和国家风险。各银行都会因风险控制措施不当而发生损失,有的案例损失金额巨大,中小商业银行相对而言其抗风险能力不足,更易由损失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较多弊端
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大部分银行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部门承担操作风险管理和分配资本职责;操作风险管理现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要求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
三、国内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现状
(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如工商银行2004年引入COSOERM框架的理念,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治理标准,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制定相关授权方案,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运作机制。重新调险管理委员会,并于2006年7月设立了首席风险官职位,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部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规划已经形成并在逐步推进
农业银行在制定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表、步骤和措施,在2009年底前建成内部评级初级法体系,2013年底前建成内部评级高级法体系。工商银行全面推进风险计量技术的研发,加大数据集中与系统建设力度,从公司治理、方法论、基础数据、制度政策、IT系统等方面不断深化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风险治理结构日益完善,风险计量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风险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得以显著提高。
四、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议
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设经验,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总分行制的行政制度为基础,笔者提出要按照“集中管控、矩阵分布、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目标要求,建立总分支三级联动风险管理机制,以集中职能的风险管理部为特点,以风险总监为纽带,以分布于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经理为基础的架构与职能分工。
在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确定风险偏好指标和提供政策建议;在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行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行长担任,其他行级领导担任常务委员;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风险管理部,作为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该部门集中所有各类风险的管理职能,可以设置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各团队,任命各类风险经理,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管理团队;设置风险管理总监,对风险管理事务进行综合协调,风险管理总监与首席财务官紧密合作,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在各业务条线设置风险经理岗,一方面配合业务条线负责人进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是为风险管理部在业务条线上的派出单位,负责风险据的收集、风险状况的实时监控;建立支行风险经理派驻制,派驻风险经理是支行层面风险管理的主力军,对各支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定期向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进行风险管理情况汇报,提供风险资料和数据。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现有内控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银行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与职能,将有利于推进中小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姚树洁,姜春霞,冯根福.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效率:1995―2008[J].经济研究,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