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UML;模型图;元模型;静态建模;动态建模

1 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快速提高,社会企业对于内部的各种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各种企业级的管理系统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通用性的要求也随之增。企业级管理和服务系统的高要求无形之中增加了系统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简化系统开发复杂度、清晰系统设计思路的方法来完成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统一建模语言在Booch、OMT和OOSE等表示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系统开发中功能强大、易于表达且适用度高的可视化建模语言,对于企业级的系统开发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UML的研究与学习对于降低企业级系统开发复杂度、提升开发效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统一建模语言

统一建模语言又称为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当前面向对象开发中的一种通用的图形化建模语言,由于其定义良好、功能强大、表达方式简单且适用度高,能够为系统开发建立各种静态模型、动态模型以及包括系统环境和组织结构的模型,从而让开发者能够使用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系统的构思,所以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UML语言由图和元模型构成,其中图是UML的语法,是构成UML的基础元素,而元模型则是UML的含义,是给出图的含义,所以UML是以图形的表示方法为基础,通过元模型来描述的一种建模语言。UML的元模型属于四层元模型体系,与元元模型层、模型层和用户对象三个层次通过构成了四层元模型体系结构模式,可用来定义系统开发中复杂模型的语义,从而被开发者或其他人员中对系统模型进行存储、共享或者交换等。

定义一个UML模型,需要完成UML语义和UML表示法两个部分。其中,UML语义描述了UML的元模型定义,是UML为开发者为了能够在语义上去的一致而进行的通用定义性的说明;UML表示法是定义UML符号的表示法,它为系统开发者使用UML的符号和语法来进行系统建模提供了标准。常见的UML模型图一般包括用例图,包含类图、包图、对象图的静态图形,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的行为图形,包括顺序图、协作图的交互图形以及包括构件图、配置图的实现图形等5类10种模型。

3 UML在系统开发中的建模

UML是一个独立于系统开发的过程,只是完成系统建模部分,并不指导开发者一步一步完成系统开发的过程。

3.1.UML的建模流程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UML完成系统建模,首先要确定系统需求,理解系统需要的功能以及达到的设计目标,并根据需求建立UML用例模型,然后对构建的UML系统用例模型进行分析,抽取相应的类,并根据做出静态结构的类图、系统动态行为的顺序图,而在实现阶段,则需要将UML对应的类以及对象转化成程序编码,在测试股凑恶化概念在则根据UML模型进行单元测试、系统测试等,从而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建立并使用相对于的UML模型,来辅助开发者完成系统开发,进而提高系统复用性、建设代码错误率,提升系统开发的速度和效率。如图1.所示,为UML在系统开发中的建模基本结构图。

由图1可知,UML在系统开发中的建模主要包括用来描述系统功能的用例模型,包含静态模型类图或对象图用来描述系统重要的类、对象、属性以及类之间相互关系,包括动态模型的顺序图、活动图、状态图等来描述对象的时间特征以及系统模块之前相互通信的机制。

图1 UML在系统开发建模结构图

3.2面向对象的UML的建模

运用UML为系统开发进行建模,要根据UML的建模流程来实施建模过程。首先要根据需求文档和与用户沟通、个人调查尽可能详细的获取用户的需求,进而获取管理系统的显示需求和隐式需求,避免由于过分追求显示需求而忽略了系统的隐式需求,从而对系统的需求进行全面性的了解。在阅读需求文档和与客户进行谈话对系统需求进行调研时,可参考基于UML的Rational Rose提供的用例模型以及多用例图模型联合的方法来完成UML的系统用例模型创建。然后根据系统不同权限的操作人员的的业务流程图以及系统数据流程图来分析系统中所有的用例以及角色,并根据不同角色与用例之间的关系使用UML建模工具绘制系统的用例图,并构建类图和活动图来勾画系统的概念层UML模型。根据系统用例模型和各种概念层的UML模型,要对其加以描述,从而有助于开发人员考察用例,并从中抽取类以及类与类之间的联系,完成系统的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系统结构设计包括各个子系统(包)的逻辑组成部分以及包与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通信联系,而详细设计则是将子系统的内容更加详细化,对于所有抽取的类进行属性定义,并根据UML动态模型描述的类之间的实力行为来实现具体的方法。

此外,在系统开发中撰写的系统详细需求分析说明书,一般都是专业性较强,切枯燥乏味,拿需求分析说明书与客户沟通必然会阻碍双方的交流,用户不易理解,所以通过UML建模语言的Rational Rose模型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客户,从而让客户更好地了解系统运行方式以及内部处理上的细节操作,对于开发者与客户沟通是非常有帮助的。

4 总结

UML建模设计对于系统开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结构庞大、联系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开发来说,更能够简化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复杂度,便于开发人员之间、开发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大大减少了程序编码的错误率,提高了系统开发的进程。当前UML已经作为一种标准的建模语言,对于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来说,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芳. UML语言及实际中建模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3

[2]叶亮.UML在财会管理系统建模中的应用[J].电子商务.2007(11)

[3]张立杰,陈佳斌,杜金梅.基于UML模型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06)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Web系统开发;岗位工作过程;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Web系统开发人才需求与日剧增,这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Web系统开发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体现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在Web系统开发过程中贯穿文档的阅读判断、 事务的分析思考、 系统开发工具利用、 抽象表达、 综合创造等多项技能, 对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大部分都开设了Web编程课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对于一个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Web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设计存在问题, 每门程序设计课程都从讲解最基本的语法开始,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基本知识的学习,真正的Web系统开发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这样就造成了毕业生进行软件企业,利用在课堂上学习的编程技术很难编写出令用户满意的程序。其次大多数专业教师缺少在软件企业锻炼的经历,对企业的用人要求,现在软件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了解不充分,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需求,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系统开发人员。再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存在问题,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以期末笔试试卷成绩为主,在这种成绩评定方式,使得学生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对语法的背诵上,更加抑制了学生编程能力的形成,出现了分数高的学生系统开发能力还是较弱。从以上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要使学生真正具备较好Web系统开发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

2.1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和的web系统开发能力,我们对web系统开发课程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方法,按照我国软件企业的Web程序员岗位要求,广泛吸纳国内兄弟院校的经验,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生命线”、“以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以解决学校某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为主要任务来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学习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即“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

2.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2.2.1创新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特点。

本模式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课程知识,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侧重学生web系统开发技能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程序。

在开展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选择的部门是学校资产管理中心,以解决资产管理中心的物资管理为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模块,选择的实验班级对象是0441001班、0491101班学生,根据该教学程序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模块应该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任务,它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首先,教学模块设计要目标明确;其次,教学模块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难度要适中,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应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最后,教学模块设计要符合面向对象和软件开发流程的要求,要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来组织案例设计,将整个课程分成六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成若干个小项目。

2)学生的组织。项目模块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一个项目模块如果让一个学生去做,开发的工作量、难度过大。如果让所有人都参与,则合作、分工难度过大,因此,学生的组织应以小组为单位,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编排,每组5人左右,分别担当项目主管、系统分析员、软件开发员、项目测试员等角色。角色设置与企业开发团队基本一致,既能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能力。

2.2.2探索适合基于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课程的教学方法

web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模块教学。在项目模块的实施初期,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如项目参考资料、相关模块开发流程、注意事项等,由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并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经过讨论最终确定出较好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同学们一起对方案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后由教师把关确认方案的可行性,开展项目模块实施。

2.2.3构建“专业+学校部门+企业”教学体系

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全过程,形成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模块设计、项目知识点的理论分析过程,利用学校部门任务来完成项目实践,最后应用到学校部门实际中,构建了基于项目的U型逆向循环、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2.4探索培养学生web系统开发能力的途径

软件系统开发靠的是一个有力的团队,它需要协调不同类型、不同性格、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共同奋斗,缺乏领军型的人才、缺乏合作精神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在系统开发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不同的岗位工作任务,我们成立若干协同开发模式小组,5人为一组,每组一个项目组长,从软件的需求分析开始,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开发,开发过程中大家共同参与,相互沟通,一起完成一个软件开发项目。

2.2.5强化职前与职后Web系统开发能力的衔接

将以解决学校某部门工作的系统软件开发为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到最后系统测试,让学生全面了解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全面模拟软件公司的开发流程,让职前的学生走出学校后,就能快速适应程序员岗位上系统开发能力的要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好网络,对于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多动手去网上寻找,尝试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既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也要探索培养学生Web系统开发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经过自己多年的教(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24页)学工作实践,摸索出了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Web系统开发能力培养模式。在web课程教学中,我们用此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Web系统开发能力有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实现了计算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科]

【参考文献】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原型法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采用有效的开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方法很多,大致可将它们分为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开发方法等几大类,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目前较为流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但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存在着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研究人员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四代程序生成工具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诞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方法(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RAD),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尽快地开发出可以使用的原型系统,因此也把此方法称为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运用原型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初步需求进行总结,然后构造一个合适的原型系统并运行,此后,通过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的不断分析、修改和研讨,不断扩充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直至符合用户要求为止。它并不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大致了解,借助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迅速构造一个新系统的原型,然后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新系统的开发。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原型法的上述基本思想,体现出以下特征:

1) 原型法并不要求系统开发之初完全掌握系统的所有需求。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系统的所有需求不可能在开发之初就可以预先确定,用户只有在看到一个具体的系统时,才能对自己的需求有完整准确的把握,同时也才能发现系统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2) 构造原型必须依赖快速的原型构造工具。只有在工具的支持下才能迅速建立系统原型,并方便地进行修改、扩充、变换和完善。

3) 原型构造工具必须能够提供目标系统的动态模型,才能通过运行它暴露出问题和缺陷,有利于迅速进行修改和完善。

4) 原型的反复修改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必须根据用户的要求,随时反映到系统中去,从而完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提供的信息真正满足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2.原型法的工作流程

原型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可描述为以下几步:

1) 用户对新系统提出开发需求。

2) 开发人员对开发需求(各种问题)进行总结

3) 利用工具开发一个系统原型。

4) 双方一起进行测试和评价,确定下一步处理方式:对该原型进行分析和修改,并根据新的要求修改。

5) 反复对修改后的原型进行测试和评价,是否还有新功能需要增加。直至完成系统开发并交付使用。

上述工作流程归纳如图所示。

原型法的运用,必须依赖强有力的软件支撑环境作后台。这个环境至少应具备:一套操作方便灵活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一个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数据字典生成工具;一套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快速查询系统并支持复合条件查询;一套支持结构化编程、代码自动生成和维护的高级软件工具或环境。

3. 在实践过程中优缺点

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让用户在开发之初就看到系统雏形,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有利于用户及早参与开发过程,激发参与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用户培训工作同时启动,有利于系统今后顺利交接和运行维护。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1)使用原型开发方法有下面一些明显的优点:

1) 对于那些用户需求无法确定的项目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开发方法;

2) 鼓励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积极性,提高了用户使用系统的热情;

3) 由于用户参与到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所以项目开发过程的透明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

4) 用户和管理阶层可以更快地看到可以工作的信息系统原型,也就是可以更早地得到企业的解决方案;

5) 与其他开发方法相比,可以尽快地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提高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

6) 测试和培训相对简单,因为许多用户在开发过程中已经参与了测试和培训;

7) 这种开发方法大大降低了信息系统的开发风险,这是因为使用不断循环的技术解决方案取代了一次性提交的技术解决方案。

(2)使用原型开发方法存在的主要缺点如下:

1) 对于大型系统或复杂性高的系统,没有充分的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很难构造出原型;

2) 这种方法鼓励采用了"编码、实现、修复"的开发方式,这样可能提高了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运行支持和维护成本;

3) 这种方法失去了开发过程中选择更好的技术方案的机会,因为技术人员和用户都希望尽快地看到可以使用的原型;

4) 这种方法过于强调速度,使得许多潜在的系统质量缺陷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原型开发方法开发进程管理复杂,要求用户和开发人员的素质高,配合默契;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支撑环境,否则无法进行。应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构造原型快速;开发进程加快,周期缩短,反馈及时。一般地,快速原型方法适于开发小型的信息系统项目。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严建渊,MIS的概念和开发[J].电子与信息化,2001.2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方法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062・5;N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98-03

0引言

信息系统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和技术工程,它的开发建设不仅需要有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有较长时间耗费,建设周期往往要1年、2年,甚至更长时间。因而,保证信息系统开发成功,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特别重要,而正确地选择和使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是达致目标的关键一环。

1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概述

信息系统工程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按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四类,即来源于系统工程、软件工程、应用数学和信息工程。

1.1 来源于系统工程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因而,绝大部分系统工程方法都可成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有:

(1)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套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该方法已经成为信息系统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直接分析建模法、状态空间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

(2)系统仿真法。

系统仿真是利用系统模型在模拟的环境和条件下对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和实验的方法,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在经济管理系统中应用较多的仿真方法有:蒙特卡罗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

(3)系统综合评价法。

系统综合评价法是建立在系统评价的前提条件、评价原则、评价步骤,以及评价的指标体系之上的评价方法。

(4)霍尔的三维结构体系。

1962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工程师霍尔总结了开展系统工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三维结构方法体系。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

(5)软系统方法论。

三维结构体系适用于解决结构性问题,而对于因素多而且复杂的非结构性问题就遇到了困难。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切克兰德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受到了系统工程学界的重视。切克兰德把霍尔系统工程方法论称为“硬系统”的方法论,而把他的方法论,称之为“软系统方法论”。[1]

1.2 来源于软件工程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是在软件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大部分软件工程方法通过适当的改造,都能成为信息系统工程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这种方法遵循系统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使用一定的开发工具,完成规定的文档,在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2)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是一种根据用户需求,利用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地建立一个系统模型展示给用户,在此基础上与用户交流和互动,最终实现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快速开发的方法。

(3)面向对象方法。

面向对象方法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它是把客观世界从概念上看成是一个由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对象所组成的系统。该方法是采用构造模型的观点,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共同的目标是建造一个问题域的模型。

(4)构件方法。

构件方法,即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原本是一种软件开发的新方法,它是在一定构件模型的支持下,复用构件库中的一个或多个软件构件,通过组合手段高效率、高质量地构造应用软件的过程。近年来,构件方法被移植到信息系统的开发之中,成为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方法。

(5)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近年来,该方法被引入信息系统开发之中。[2]

1.3 来源于应用数学的方法

(1)运筹学方法。

运筹学是用数学方法研究系统最优化问题的学科,是系统工程的主要基础理论之一。运筹学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库存论等。

(2)数学建模法。

运筹学的模型都是成熟的模型,而现实问题经常与这些模型并不一定相符,因而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建立问题的数学模型。

1.4 来源于信息工程的方法

信息工程是詹姆斯・马丁创立的一门工程学科,它为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工程依据。来源于信息工程的方法主要有:

(1)企业系统规划方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该方法是最早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并使用的一种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它是信息工程的基础,它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的和长期的信息需求。

(2)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该方法是詹姆斯・马丁提出的信息系统开发中极为重要的方法。该方法的要点主要有:①数据环境对于信息系统至关重要;②四种数据环境,即数据文件、应用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③建设主题数据库是信息系统开发的中心任务;④围绕主题数据库搞好应用软件开发。

(3)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方法与企业系统规划方法和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一种交叉关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它两种方法的总结和提升,而其它两种方法则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础和核心。[3-4]

2信息系统工程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从前文可知,信息系统工程方法是一个非常庞杂的集合。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如何选择和使用,以及选择哪个或哪些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这是一个甚至比方法本身还要重要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了信息系统工程的一个新的子学科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

2.1 什么是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解决问题,特别是大型、复杂问题的辩证程序的总体。通过这样的程序把问题和可用的技术联系起来,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论的研究强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方法论从一般意义上,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在哪里、去哪里和怎么去。其中,“在哪里”就是现状和现有条件;“去哪里”就是问题和目标;“怎么去”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途径,及方法、工具和技术手段等。第二个问题:所谓“辩证程序”是指这个程序不能脱离问题的实际情况而事先规定好,也不是有了正确的程序就一成不变,而应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优化、不断改进和不断创新。[1]

2.2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概念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运用信息系统工程研究的一套程序化的工作方法和策略,也可以理解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思想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工作程序或步骤。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在综合应用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管理科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有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是用于解决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复杂问题的一套工作步骤、方法、工具和技术。[1]

2.3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内容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主要是研究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中有哪些可供选用的技术和方法,即研究技术和方法本身;而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要解决在信息系统工程实践中怎样选用、选用哪些技术和方法,选用中应遵守什么原则、使用什么方法,及怎样评估等。可以简而言之,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关于如何选用信息系统工程技术和方法的方法。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与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不是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信息系统工程过程是由很多工作阶段和子阶段组成,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上的辩证过程,信息系统工程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来解决问题,甚至每个阶段的个别问题也需要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来解决。对于信息系统工程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运用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把问题展开,提供给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去解决,即提出问题和给出问题的环境设定。[1]

2.4 要遵循的原则

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是在一系列原则之下来选择和使用方法的。这些原则主要有:

(1)需求原则。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选择什么方法,要由工程的需求来决定,而不是由方法的好坏优劣来决定。

(2)整体性原则。

选用方法要从整体性出发,局部或分系统要服从全局、服从整体。

(3)目标优化原则。

最优化的概念贯穿于信息系统工程的始终,它是信息系统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对于每个具体系统工程项目来讲,它的开发、设计、制作和运用,各个阶段的管理、控制和决策,都有着最优化的目标和要求。

(4)动态性原则。

信息系统工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其内外部因素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特性,进一步,掌握变化的性质、方向和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改进工作方法,调整规划和计划,在动态变化中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1]

3结束语

在近30年的信息系统开发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其中包括各种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但是,对于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很少,特别是对于信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杜d、陈庆华:《系统工程方法论》[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196。

[2]张维明等:《信息系统工程(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5-46。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第5篇

一、系统开发中网络技术运用概述

系统开发是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过程,即构思、设计和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

系统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系统开发一般要经过系统开发的准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阶段,在实际中,一个系统的开发往往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耗费资金大,协作单位多且协作关系复杂,除非运用某种计划和协调方法,否则难以了解和控制其进展,而网络技术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手段。

统筹法又称网络技术,它主要包括计划评审术和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术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在大型任务中管理和控制人力、材料、设备和时间的利用,可用它来找出任务中的关键部分并对其作出必要调整,达到按期完成任务的目的,最适合于包含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大规模开发的研究性的任务。比前者早1年问世的关键路线法是一种考虑确定因素开发、研究项目的计划和协调方法。除适用范围的所不同外,两者方法相近,都是用网络图表示一项计划的整个过程,而且都是以时间最长的路线作为关键路线来重点予以管理。

统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研究与开发的项目和控制过程用网络图形式地、逻辑地、连贯地构成整个计划模型。通过分析和计算,找出关键工序或关键路线,通过不断改善,调整平衡网络计划使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在系统中得到合理安排,有效地加以利用,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预期目标,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统筹法应用于系统开发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将整个系统开发过程有效地组织起来,指明关键所在,使开发者能对所开发项目所需时间、人力、财力、物力等统筹考虑,全面安排。

2.通过网络图可以反映整个系统开发的过程结构,相互关系及其进度,有利于各部分间的配合,步调一致地完成共同任务;

3.可以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从局部最优达到整体最优;

4.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这一有效工具,提高管理水平。

系统开发之所以能借助于网络计划技术,是基于系统开发的过程,也是按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有步骤的展开。同时不排除在某段时间内相互交叉,以及根据需要可同时开展不同阶段的工作,而且其中所涉及的因素也往往是不确定的,抽象出的模型与统筹法十分类似。因此,统筹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如有可能得到应用,将对其研制周期、耗费资金、关系的协调起到有益的作用。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大型软件,研制开发技术难度大,需要包括会计师,程序员和用户在内的各方面专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而系统开发中的准备和分析阶段是系统开发的基本工作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效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开发的顺利完成。该阶段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将来设计和实现的效果越好,困难和波折也越少。下面仅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备阶段来具体讨论统筹法的实施。

二、系统开发中准备阶段统筹法的实施

应用网络方法编制计划时是用网络图来表示一项工程,组成工程的各道工序相互关系的,由事项、作业(工序)和路线3部分组成:

1.事项:表示作业的开始或结束,用“”表示。

2.作业:指一项工作或工序,用“”表示,工序需占用时间,在网络图中,作业时间为零的工作称为虚作业,其作用是将前后工序联接起来,表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3.路线:指从起点开始,顺箭头方向连续不断达到终点的线路。完成一个作业可能有许多可以同时进行的路线,其中最长路线称为关键路线,其时间直接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期限,编制网络图的基本思路是要在网络图中找出关键路线并挖掘潜力,合理利用资源以达到缩短工期、降低费用的目的。

一般网络图的绘制可分为三个步骤,即任务的分解、作图和编号。

任务的分解是将一个系统根据需要分为若干子系统。再对子系统确定各步骤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不断修改后,客观反映出任务的结构和内在联系,最后将其联系制成作业关系分析表。

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根据用户所提出的要求,确定新系统的目标,找出原有系统的问题,同时,对企业内部会计活动、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然后,交由有关部门审核,根据上述分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备阶段,可大致表述为表1所示内容。

其中,初步调查可同时从三方面展开:由用户提出现行系统问题,会计师和用户共同调查企业内部状况及外部环境,由程序员提出新系统所需资源及新系统设想,分别写出书面调查报告,共同以新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交有关部门审核。

作图是按作业关系分析表所标明的各作业先后顺序,将事件和作业用直线连接。表1可相应表述为图1所示网络结构

图1中各作业标号含义见表1,其中虚线表示虚工序,表明作业C、D、E、F完工后,H才能开工,虚工序的作业时间为0。

为便于管理、控制和计算,网络图中各事件均应编号,一般原则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画出网络图仅仅是运用网络技术的开始,网络图中参数是对计划进行管理、组织、协调和控制的重要依据,是定量分析的基础。下面着重讨论事件时间参数的计算。

1.事件最早开始时间的计算-TE。事件最早开始时间指事件开始的各作业最可能开始工作的时刻。为任务的最初事件开始到本事件完成时的最长时间之和,计算从网络的始点开始,自左至右逐一进行计算,分两种情况:

A.当一支箭头指向某一事件时,如图1中的⑨,即ij则TE(j)=TE+T(i,j)

B.当多支箭头指向某一事件时,如图1中的⑥,则TE(j)=max{TE(i)+T(i,j)}

2.事件最迟结束时间的计算—TL。事件最迟结束时间表示该事件结束时的各作业最迟必须完工的时刻,在此时刻若完不成则会影响后续作业的按时开工,计算应从网络图的始点开始,自右至左,直到始点。相应也分两种情况。

A.当一个事件引出一个箭头时,如图1中的②,TL(i)=TL(j)-T(i,j)};

B.当一个事件引出多个箭头时,如图1中的③,TL(i)=min{TL(j)-T(i,j)}

3.事件的时差。R(i)=TL(i)-TE(i),亦称为松弛时间,其值若为正,表示按计划提前完成的时间,为负表示超过计划完成的时间。时差越大则挖掘时间的潜力也越大。

4.关键路线的确定。关键路线即可行路线中时间最长的路线,其时差为0,它将影响到整个任务的完成。因此网络计划管理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在关键路线上抢时间,争取缩短任务完成的周期。

三、关键路线的计算

下面通过计算找出关键路线,图2中箭头位置下方所标数字为各作业所耗时间。

解题步骤:

1.从始点开始按顺序计算出各事件的最早开始时间,直至终点,其结果用“”标明。

2.从终点开始往始点方向计算各事项的最迟完成时间,直至始点,其结果用“”标明。

图2中各事项的最早开始时间计算如下:

由此得事件分析表如表2

其中松弛时间为0的事件(事件4因不能构成关键路线除外)所构成的路线为关键路线(在图2中用粗线标出),即关键路线为:①②③⑥⑧⑨⑩

表2中事件的最早可能实现时表示该事件开始的各工序最早什么时间能够开始,此时前面各工序都已结束,而事件的最迟必须实现时表示这个时间里此事件还不完成,就要影响它紧后的各工序的按时开工,因此关键路线上各工序的时间是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而在非关键路线上各工序的配合存在提前或拖后的可能性,可机动灵活地利用时间,在保证整个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将多余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关键路线的各道工序,以保障整个计划的顺利完成。

实际中,以上计算可以交由计算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