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风险分析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安全风险;安全防护

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信息系统也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及工作学习中,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效率。如我们通过信息系统可获取更多的工作及学习资源,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在我们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如果我们存有置之不理、掉以轻心或者侥幸心理,这些风险将诱发各种安全事件,将可能带给我们难以估量的损失。如何做好系统的风险分析及安全防护,对我们系统的安全使用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信息系统风险分析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的风险存在于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共包括五个阶段:系统规划和启动、设计开发或采购、集成实现、运行和维护、废弃。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中对风险分析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规范要求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如在设计阶段要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系统的安全目标;在建设验收阶段要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系统的安全目标达到与否;在运行维护阶段要不断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系统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安全保障目标始终如一得以坚持。在系统规划和启动阶段,主要是提出信息系统的目的、需求、规模和安全要求,通过风险分析可用于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在设计开发或采购阶段,主要是进行信息系统设计、购买、开发或建造。通过风险分析可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分析提供支持,这可能会影响到系统在开发过程中要对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案进行权衡。在集成实现阶段,信息系统的安全特性应该被配置、激活、测试并得到验证。通过风险分析可支持对系统实现效果的评价,考察其是否能满足要求,并考察系统所运行的环境是否是预期设计的。有关风险的一系列决策必须在系统运行之前做出。在运行和维护阶段,信息系统开始执行其功能,一般情况下系统要不断修改,添加硬件和软件,或改变机构的运行规则策略或流程等。通过风险分析可对系统进行重新评估,或者做出重大变更,以更好得保证系统能满足需求的进行稳定运行或使用。在废弃阶段,主要涉及对信息、硬件和软件的废弃。这些活动可能包括信息的转移、备份、丢弃、销毁以及对软硬件进行的密级处理。通过风险分析,在废弃或替换系统组件时,能确保硬件和软件得到了适当的废弃处置,且残留信息也恰当地进行了处理,并且能确保系统的更新换代能以一个安全和系统化的方式完成。

2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及影响

系统的安全风险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在系统规划和启动,如果未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方案设计及详细方案设计,从系统的数据安全及功能服务进行统筹考虑分析,可能导致系统在设计上存在安全隐患及漏洞,可能在系统投入运行之后暴露出各种风险或问题,如设备性能的不合理配置、系统功能的不合理设置、数据库表结构的不合理设计等都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响应缓慢、数据出错等问题。在设计开发或采购阶段,如果不按照当初的规划及需求开展系统设计开发或采购,存在随意变更修改等行为,将导致系统的功能等无法满足当初的设计需求或规划,或因为方案的不合理变更导致系统无法满足原有的功能需求,从而给系统维护及使用者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在集成实现阶段,如果不按照已审定并允许实施的方案进行系统建设,可能导致系统的功能及性能造成偏差,或者带来人力、财力或物力上的浪费及损失。同时未按方案进行建设,可能导致系统存在未知的安全漏洞或隐患,给系统的使用造成潜在的安全影响。在运行和维护阶段,如果未按照管理规定或操作使用说明书对系统软硬件进行维护使用,将容易对系统硬件设备设施造成损坏,同时造成系统被攻击破坏等风险。如设备的开关机、日常维护等未按规定进行操作,导致设备易损坏,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如系统软件的使用、升级更新等未按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落实,导致系统易被攻击,易被非授权使用等。在废弃阶段,如果未按照相关要求对系统软硬件进行处理,可能导致设备或系统中的重要或敏感数据泄露,可能给系统维护或使用者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有些敏感数据被恶意向社会公开或泄露,可能带来社会的不良影响。如上所述,安全风险在信息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存在,在各个阶段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也不尽相同,因此造成的影响也根据系统特性的不同、系统周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中根据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的不同划分了5个等级,分别为用户自主保护级、系统审计保护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结构化保护级及访问验证保护级。每个级别所需达到的安全防护能力也各不相同,用户可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能力。对应这个系统的等级划分准则,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中根据系统受到破坏时侵害的客体(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对客体造成侵害的程度(特别严重损害、严重损害、一般损害),从数据安全及服务安全两方面将系统进行了5级划分,从一级到五级逐级递增。同时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已对这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如在国家安全层面的影响包括影响国家政权稳固和国防实力,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影响国家对外活动中的政治、经济利益,影响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等;在社会秩序层面的影响包括影响国家机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秩序,影响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秩序,影响各行业的科研、生产秩序等;在公共利益层面的影响包括影响社会成员使用公共设施,影响社会成员获取公开信息资源,影响社会成员接受公共服务等;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层面的影响包括影响法律确认的并受法律保护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所享有的一定的社会权利和利益。

3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风险,如用户标识截取、伪装、重放攻击、数据截取、非法使用、病毒、拒绝服务、数据库文件丢失、系统损坏、系统源文件泄露、管理账户口令暴漏、恶意代码攻击等。针对信息系统存在的这些风险,我们应采取各种防护及加固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中根据《定级指南》中的系统级别,明确了各级别系统满足相应等级安全要求的基本条款。在《基本要求》中,从人防、物防、技防、制防等方面对系统的运行维护提供了参考标准,基本涵盖了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为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使用,主要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在技术层面,主要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在管理层面,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结合这两方面内容,我们可从人防、物防、技防、制防等方面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及加固。人防,在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人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因素。①人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技能,在系统整个过程中解决处理发生的各种情况,充足的理论知识结合丰富的处理能力,能给系统的稳定运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②人在系统的运维过程中,需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并能生成各类记录,同时重大的操作需有详细的操作方案或步骤及回退措施,且方案需通过审定确认。③对运维人员的管理及培训,各重要信息运维人员需签署保密协议及安全责任书,并定期或不定期得开展各类培训以提高技术技能,从而满足系统的维护需要。在此,还有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单位的负责人要对系统的安全重视,能支持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把信息安全当作一件重大事情对待。只有领导的充分重视与关注,各人员的工作才能得到充分得支持,才能更有利得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物防,信息系统的运行离不开各种软硬件设施设备,从基础的机房设施设备,到网络设备、安全设备、主机设备、应用软件及各种辅助软件、线路线缆等。因此一个完整的运行环境是系统得以稳定运行的大提前,机房的设计及建设可根据系统的需求按照国家的机房建设标准进行建设。网络及设备的部署需采用冗余方式进行落实,提供设备及线路的硬件冗余,同时需配备各类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及软件,从防火墙、WAF、IDS/IPS、防毒墙、恶意代码防范软件、机房监控平台、网络主机监控平台等。一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部署能给系统保驾护航,能满足系统的稳定运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各设备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合理的设备配置,再好的管理和技术也无法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技防,设备的投入需要合理的安全策略部署,才能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因此在配备了相应安全设备的同时,我们需要根据系统的需求设置合理的安全策略,如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路由策略、升级更新策略、恶意代码查杀策略、数据备份策略、安全访问规则等。策略结合设备才能起到关键的防护作用,给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同时策略要结合系统运行的环境及情况进行设置,包括网络环境、使用环境等。如网络出入的流量及带宽限制要考虑系统的日常访问量及网络的带宽等。最合理的策略才是最重要的,要系统的应用与安全相结合,应能保证系统即可用又安全。在当前现状下,各种网络攻击防不胜防,只要我们能结合各安全设备,充分利用各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力,遵循最小授权原则、最小服务原则,关闭多余的服务和端口,设置合理的安全策略,就能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制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完善是系统稳定运行的一道关口。我们的操作行为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及规章规程执行。因此制度的合理及可执行将显得尤其重要。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应建立由信息安全方针策略、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章规程构成的体系化的制度。各方针策略、制度及操作规章规程需由相关负责人员讨论审定通过,并通过PDCA循环不断得修订及完善,应保证整个体系文件适用系统的运行维护需求。一旦制度确定落实,各人员将必须严格遵从执行。通过制度管理人的方式将我们的运维工作规范落实,以防工作人员按各自处事习惯进行运维工作,给系统带来不确定的隐患。一套完整的适用的制度是需要通过几年实践才逐步完善的,只有适用的、真正落实到地的制度才能给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保障,制度不应停留于纸面,用于对付各类检查。只有将制度真正贯穿在整个系统管理过程中,才能真正看到制度所带得的真实意义所在。在人防、物防、技防、制防中,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彼此穿插,从制度落实,由人将设备及技术相结合,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降低安全风险系数,让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

4结束语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做好风险的控制,就能确保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本文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了描述分析,并结合风险提出了安全防护的描述,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制防等方式加强系统的稳定运行,希望各信息系统能更安全稳定的运行,同时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带来更多的便捷及享受。

参考文献

[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S].

[2]《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S].

[3]《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S].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对策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网运行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常常会引发诸多事故或者故障,对电力企业稳定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威胁到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而电力调度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电网运行安全与否。因此加强对电力调度运行安全风险及防范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电力调度概念

电力调度,是指调度人员运用信息采集设备反馈回来的数据信息,结合电网具体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综合考虑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实现对电网安全等状态的判断,并发出调整指令,最终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目标。从概念来看,电力调度能够维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1]。特别是电力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趋势下,人们生产、生活均对电力能源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电力系统运行中,一旦发生了故障,势必会降低供电质量,给企业构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2 电力调度运行面临的安全风险分析

2.1 管理方面

针对电力调度来说,由于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引起的安全风险具有较强的普遍性。电力调度工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存在很多重复性工作,长时间从事该项工作,使得调度人员较易产生疲惫感,造成操作失误等问题。同时,调度人员交接班时,还会受到交接不清、命令不明确等原因引发安全风险。随着电网设备的不断扩大,调度人员的工作量也不断增加,调度运行风险也会增大。可见,电力调度各个环节存在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整个工作埋下诸多隐患。

2.2 设备方面

现阶段,电力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成为电力调度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很多电力设备是由自动化、通信、监视及控制系统等构成,而设备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将会面临着老化、磨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设备性能的有效发挥,如果不能够及时维护和检修,将会诱发安全事故。而针对控制系统来说,风险源自于设计环节,如系统设计不完善,系统将会将错误信息传输给调度人员,对调度人员工作产生诸多影响[2]。此外,自然环境中存在很多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台风等也会对电网设备构成诸多损害,影响电力调度功能无法达到最佳,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2.3 人员方面

工作人员作为电力调度的核心,其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电网整体运行效果。任何一项工作,人才都是电力调度运行决策管控的主体,但就当前电力企业现有人才结构来说,企业对于人才资源把控难度较高。由于电力在调度运行中,很多设备需要有人员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体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系统瘫痪。就目前电力调度故障来看,多数都是由人员操作引发。

3 防范电力调度运行安全风险的有效策略

3.1 加强对电力调度管理

近年来,智能电网理念深入人心,智能量测、传感技术等获得了长足发展,为调度自动化的多目标时空协调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是电力产业“三集五大”改革趋势下,针对电力调度工作,电力企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加强对调度安全风险的防范,及时发现电力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调整和优化,避免对系统产生不良影响[3]。另外,为了将调度安全风险降至到最小,还应从制度层面,制定严谨的监督与管理考核机制,使得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明确各个岗位、人员职责,为调度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现场作业,管理人员要深入到现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对电力调度的管理更具针对性、规范性。

3.2 重视调度设备管理

针对设备的管理非常关键,系统设备作为电力调度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如果设备自身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因此电力企业要适当增加资金、人力投入,及时改进或者更新电力设备,使得设备性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4]。另外,针对新设备的采购,应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制定最佳采购方案,并在设备进入现场时进行严格的检查,使得设备符合运行标准,并在完成设备安装后进行调试,完成上述工作后,方可使设备进入运行状态当中,尽可能排除设备故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还应重视对设备的巡检,严格排查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设备予以合理的保养,在一定程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3 防范自然灾害

针对电力调度运行中遇到的自然环境因素,在开展调度工作前,应对所在区域的地质、气候等诸多自然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结合当地水情变化,预见可能出现的塌陷等情况,并保持高度警惕,针对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做好预防对策。在该项工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原则,使得安全风险防范更具有效性。除了对自然情况的监督,还应加大对电力参数变化的观察力度,针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要结合数据信息进行预估,并评价风险程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确保电力调度能够正常、有序运行。针对一些重大节日等特殊供电时期,调度人员要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预测,保障供电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当中,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4 积极开展培训工作

人员作为电力调度的直接操作者,强化人员安全意识至关重要,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详细来说,应在企业内部加大对调度安全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调度工作,并及时更新自身观念,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5]。同时还应侧重对调度人员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特别是各类安全隐患的识别、判断等能力,使得调度人员整体素质有所提升,组建一支高度的调度队伍,并明确调度人员职责,以便使得他们能够自觉防范安全风险。

4 结束语

根据上文所述,我国电力产业改革背景下,电力调度工作对于整个电网运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针对管理工作不到位、调度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引发的安全风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电力企业应将电力调度工作纳入到重要工作行列当中,从制度层面进行针对性管理,不断提高调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电力企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敏敏.电力调度运行中的调度安全风险及防护措施探讨[J].科技展望,2015(29):79.

[2]宋丽慧.浅谈电力调度运行安全风险与防范策略[J].科技资讯,2016(08):39+41.

[3]钟伟.电力系统运行调度安全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机电信息,2014(24):167+169.

[4]万兵,贾睿.影响电力调度安全运行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城市地理,2016(06):253.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体化;风险分析;安全管理

作者简介:纪会争(1974-),男,河北文安人,廊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王宏(1974-),男,内蒙古杭锦后旗人,廊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河北?廊坊?065000)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105-02

一、集控一体化改革

廊坊电网2010年12月进行了集中监控改革,变电运行管理模式由改革前的集控站(包括监控班和操作队)和常规站(有人值班变电站)相结合的模式,变为改革后的“集控班+运维操作班”的集控一体化的变电管理模式。全区主网82座变电站全部采用无人值班方式,由集控班集中监控。集控班承担全区所有变电站监视、控制和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等职责(目前,集控班与地区调度同台办公,已初步具备调控一体化条件)。运行维护班则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事故处理、巡视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运维操作班设三个类型组:第一类型组为应急巡视组,采用24小时值班方式,负责所辖变电站的夜巡及应急处置;第二类型组为正常巡视组,上白班,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白天巡视、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第三类型组为计划操作组,负责所辖变电站有计划的操作、变电设备运行维护及应急处置。

集控一体化改革,完成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提高了日常工作效率和事故处理效率。利用自动化、信息化、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对区域内变电设备的集中监控、绩效分析和风险预控,逐步提升了变电运行科技含量。进行集约化管理,减少了变电运行人员数量需求,降低了运维成本,更加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和统筹调配。

二、安全风险分析

1.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关键在于人员素质

变电运行部现有职工296人,肩负着廊坊地区主网变电站的运行与维护工作。变电运行人员除承担传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之外,逐步增加部分设备的试验维护工作。同时,变电站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与2010年相比数量增加10%),在未来几年内随着运维一体化的深入、调控一体化改革,工作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问题,不断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在运行人员总体数量不会增加的前提下,对运行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在工作态度作风、主动学习意愿和能力、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等方面,必须跟得上安全管理和运行的要求。

2.班组层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仍然是重点

改革既是对机构和人员的重组,也是对班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管理机制的再造。在改革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机构变动对班组人员的心理影响和班组管理的波动是必然存在的,改革是把双刃剑,带来进步发展的同时,细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在局部引起工作的失误。同时,变电运行部班组由改革前的23个改为改革后的10个。单班组人数增多,其中3个班组人数突破50人,单个班组人员数量居公司班组之首,比如大屯运维班共有人员61人,其中运行人员53人、司机8人。人数众多的班组之间如果在工作计划、人员管理、车辆调配等方面工作不到位,就会形成混乱局面,在某个现场或某个环节就会出现问题,形成隐患。比如集控班是新成立的班,目前负责地区变电站的日常监控、单一开关操作工作。遥控操作断路器时,如果断路器发生故障造成爆炸,当现场该断路器附近有运行巡视或检修人员时,就会危及现场的人员安全。避免事故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监控人员与现场运行、检修人员的有效沟通机制,消除安全隐患。

3.设备升级改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刀闸电动化改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为实现对刀闸的远方遥控操作,对变电站老旧刀闸进行电动化升级改造。改造过程中,涉及变电站数量多,且许多站是重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一是倒闸操作。由于现场改造使部分五防锁具漏锁或五防系统与实际设备不一致而又未发现,造成倒闸操作过程中五防失效。二是特殊运行方式。由于改造,母线频繁停电,单电源或单母线长期运行,外来或内部的事故引发停电,易造成违反《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理》的事件发生。三是外部因素。外来施工队伍和频繁使用的大型机械设备在现场存在安全隐患。

4.交通安全压力增加

部分运维班巡视人员和操作人员每天从市区出发,相比以前从驻地站出发,无论在车辆的数量,还是在行驶距离的里程上,都成倍增加。尤其是倒闸操作停电开始时间一般安排在清晨,送电也一般在检修工作完成后的傍晚,运行及管理人员在规定的操作时间前到达变电站。起早贪黑,车辆交通存在的安全风险是必须注意的。

三、集控一体化改革后一年多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

1.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加强对班组的管控

通过集控一体化及之前的机构改革,车间一级的生产管理逐步扁平化,减少了对班组管理的部门和层级,与以前相比,更加强调班组工作的主动性,而班组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对工作的布置、执行和落实。针对集控一体化改革在工作流程、资源配备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举行了公司、运行部到班组各级层面的9次集控一体化改革总结会议,认真总结梳理存在的工作亮点和问题,群策群力、务实工作,对亮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问题和不足,共同研究、不断改进。通过有形的流程梳理、培训教育、安全管理等工作,积极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积极发挥班组的整体合力,努力在班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上下工夫,切实实现对班组安全工作的全面管控,达到改革的目的。

2.到岗到位履行监督职责

全面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将安全管理重心下移,重点放在倒闸操作现场和变电站日常管理检查上。严格执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制度,做到所有现场都在控。对现场发现的苗头问题深入分析和研究,属于运维班管理的,督促运维班落实整改;属于个性问题的,要求运行人员现场整改;总结到岗到位的经验和不足,将到岗到位反馈表提出的问题及班站整改措施作为运行部月度安全例会一项重点内容,对整改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使到岗到位实现闭环管理。同时,认真听取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作流程细节和运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

3.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注重实效

2011年,以开展月考为主线,按照考试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针对变电运行人员的月度培训和月度考试工作,实现培训的目的。月度培训由运行部兼职教师和技术负责人为运行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内容紧密联系生产运行。每月的抽考工作,选取12%的运行人员参加。考试内容包括安全规程、事故处理、日常工作、电工基础等,对不及格者给予罚款,考试结果与班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利用SG186培训系统,每月对全体运行人员进行在线普考,主要内容有《安规》、紧急救护法等。通过提高考试的频次,达到提高班组培训实效和员工自学的目的。通过绩效、奖罚等考核手段传递培训压力,从根本上加强和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增强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学习动力。

4.变电运行应急管理

变电运行人员第一时间面对变电站的突发事件,安全风险概率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一是电网停电事故。梳理各种运行方式下事故停电的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确保协助调度及时恢复负荷或切除故障,保证电网安全。二是设备爆炸火灾事故。及时、正确、有效地判断事故苗头或已发生的设备问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编制和完善《10(35)千伏高压室电气火灾现场应急处置方案》、《触电伤亡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等应急预案,提高可操作性,防止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时出现错误判断,处置失当或惊慌失措,使小事故变成大事故,给设备和人员安全带来更大的危害。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范文第4篇

居民小区消防安全现状

据福建省房管部门统计,全省居民小区约8300个,其中,公房居民小区1600余个、商品房居民小区6200余个、混合型居民小区500余个。居住房屋建筑面积达4.89亿平方米,按房屋建筑类型分:多层住宅2.8亿平方米、高层住宅1.4亿平方米、老旧住宅690万平方米。2007年至2017年(均以3月起算),居民住宅共发生火灾1.4万余起。此类火灾占全省火灾的四成以上,火灾原因多为吸烟不慎、电气故障、生活用火不慎引发,占火灾原因的80.08%;此类火灾易造成小火亡人,且火灾亡人多为60岁以上老人,占亡人总数的56%(详见图1、图2)。从火患类别看,主要集中在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安全管理不落实,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违法存储、使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未依法申请消防行政许可或备案,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等方面。

居民小区火灾高风险共性问题

居民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是火灾发生的最根本原因。2015年,福建省公众消防安全常识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得分仅为56.8分。尤其在“对家用电器线路、燃气管道、灶具等的检查习惯”“了解灭火器功能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得分较低,均在50分以下。一是部分老旧小区、危棚简屋内居民不迁出原居住地。此类小区集中区域,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有违章用电、用火现象。二是占老年人口逾45%比例的独居老人抗御火灾风险能力低下。但城市针对性投入往往不足,公共消防管理服务资源短缺,使得该群体往往既是火灾事故肇事者,也是主要受害者,受害者中弱势群体占77.3%。三是外来人员居住简陋、工作环境复杂、文化程度不高,普遍缺乏消防常识。从近年来小火亡人事故原因分析看,多为违章用火用电、逃生自救不及时等原因,生产生活多以牺牲公共或自身安全为代价。消防通道不畅是影响居民小区整体消防安全突出风险。调研中,反映居民小区消防安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消防车通道不畅。据统计,居民小区火灾扑救中,90%以上灭火救援战斗都只能采用小区门口的市政消火栓进行远距离供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灭火救援行动展开的时间。一是老旧居民小区建设因早期建设没有同步设置相匹配的停车位,致使私家车无处可停,“被迫”占用消防车通道。二是业委会、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未能就缓解停车难题达成一致,对居民小区管理不力,个别物业服务企业在划定停车位时已堵塞消防车通道。三是居民小区周边停车场或夜间空闲场地利用率不高,车辆疏导力度不够。小区公共消防设施缺损增大了灭火救援的难度。经抽样调查,全省居民小区公共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系统和报警系统等)缺损率达11%、公共部位增设的灭火器缺损率达16%,这些公共消防设施缺损的问题均增大了控制火势的难度。一是小区公共消防设施存在盲区。由于市政规划原因,一些居民小区及周边公共消防设施缺损、消防水源缺乏,还有部分公房或售后公房虽设置了公共消防设施,但全省小区公共消防设施缺损的后续维保措施难以得到保障。二是维修基金保障不到位。部分商品房、公房和售后公房物业管理单位的维修基金落实不到位。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归集商品住宅维修资金217亿元,划转业主大会账户178亿元,累计使用28.3亿元。其中,维修资金余额不足首期归集30%的小区有412个,占已归集商品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小区总数的7.8%。疏散通道堆物是影响单幢建筑里居民生命安全显要火患。疏散通道堆物不但影响居民逃生疏散,还会加重火灾负荷,助长火势蔓延,极易造成居民群死群伤事故。一是通道堆物主要物品为闲置家具家电和纸箱、塑料制品等废旧物品。堆放这些物品的一部分是不舍得扔废旧物品的业主(老年人居多);一部分是房屋内空间不大,闲置物品无处可放的家庭;还有一部分是在家捡、卖废旧物品的住户。二是调研过程中,街道乡镇、居村委普遍反映,对住宅小区内部分居民通道堆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具体处理过程中缺乏有效制约手段,导致违法成本过低而难以有效执法或执法成本过高。电气线路故障及用电隐患是居民小区火灾事故主因之一。家用电器的创新发展,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引发电气线路火灾事故的概率,特别是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用电量大的老式民宅、群租房、违法建筑、居改非等电气类火灾隐患更为严重。一是电气线路老化,存在乱接、乱拉等违规现象。部分老旧小区每户住户的电气线路总线在电表箱以前,基本都是带绝缘护套的电缆。但是电表箱之后的线路,存在私拉乱接,裸线、线路上直接分支接等现象。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规定,容易引发电气火灾,很容易导致周边构筑物着火,引起砖木结构类建筑连片燃烧。二是违规使用家用电器。部分居民缺乏科学用电常识,居家大量使用大功率取暖设备、厨具设备等,常常导致拖线板“小马拉大车”,一旦超过规定负荷容易短路引发火灾。三是旧电器“超期服役”。为节省开支,部分居民未及时更新、更换旧取暖器、旧彩电、旧电脑、旧洗衣机、旧充电器等旧家用电器,导致旧家电超期服役过程中出现带电作业故障而引发火灾。电动自行车火灾对居民消防安全构成新的威胁。从全国看,2011年4月25日,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南小街三村一幢四层楼房内停放的电动三轮车充电时电气故障引发火灾,造成18人死亡,24人受伤。从福建省看,2015年7月24日零时,福州市仓山区某住宅小区发生火灾,造成出租房内1对夫妻死亡。经调查,该起火灾均是由于停放在疏散通道上的电动自行车在充电时充电器及电源连接线故障引发。一是电动自行车质量把关不严。有的厂家选用线径小、质量差的电线,有的甚至是非标线,导致线路通电量不足,长期通电后极易引发过载;有的厂家对电动自行车的线路未按规定进行捆扎固定,容易掉落或磨损导致短路引起火灾;有的厂家装配的蓄电池和充电器质量不合格。二是电动自行车防盗报警器24小时通电。因为报警器不受电源开关控制,一旦报警器损坏,则有可能产生短路,逐渐发热并起火引发自燃事故。三是居民小区对电动自行车管理不到位。有的居民为了方便,将其停放在疏散通道上充电,使得“生命通道”变为“死亡之路”。

防范措施与工作建议

安全风险分析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风险 石油化工 设备 评价 方法技术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动力,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石油供应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维持国家石油的安全及时供应,是确保我国有充分的能源供应的前提,作为我国的能源巨头中国石油,应当强烈意识到现代化石油供应的重要性,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一、石油化工实现安全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我国的供油网络设备覆盖整个中国,许多为无人区,如石油化工设备受破坏,要进行修复,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未及时发现,将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并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确保这个庞大的网络正常传输,风险评价是针对危险源发生的概率和危险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运用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条件,采取最为合理的措施,达到最为有效地减少风险的目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由于石油化工设备需要在确保安全风险运行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延长设备的连续开工时间以降低生产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来有效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可以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 因此,风险评价结果是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的依据。对于风险评价的结果,不是风险越小越好,因为减少风险是以资金、技术、劳务的投入作为代价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水平上,去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经过优化,寻求最佳的措施方案。

二、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风险评价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是事先将要检查的项目,以提问的方式编制成表,在编制安全检查表时要结合关事故资料,原则是要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通过系统、详细地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基本分析步骤是:选择一个工艺单元或操作步骤,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设计意图找出工艺过程或状态的变化 研究偏差所造成的结果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3.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通过识别石油化工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确定分析项目和边界条件,说明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建议风险控制措施。

4.故障树分析

将导致石油化工设备事故的逻辑关系列出,构成一种逻辑模型,然后通过对这种模型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通过最小割集的计算,找出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因。

5.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是以在标准状态下的火灾、爆炸或放出能量的危险性潜在能量的“物质系数”,把操作条件和化学反应的特殊过程危险性等作为追加系数加以修正,计算出“火灾爆炸指数”,并根据指数的大小计算暴露面积、财产损失、停工损失等事故损失后果,对损失后果进行分组,再根据不同的等级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

三、石油化工设备安全预防性维护措施

1.维护设备的生命周期和预防性

结合维护经验,对设备进行生周期成本分析,测算设备生命周期,量化设备维护管理,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维护检修或更新。

2.加强设备检、维、修管理工作, 尤其是设备选材和运行状况

稳定原料性质,提供平稳的床层温度和催化剂线速;严格控制水质,定期排污;严把安装质量关,降低应力水平;严格遵循加热管道的焊接规程,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加强工艺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内外取热操作规 程操作,严禁干烧。

3.采用数字化监测系统

数字化监测系统的类型有:光电液压等传感器、数字化图像处理、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据传输网络、等.全新的数字监测管理模式,具有快速处理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而且发挥了宽带网络的优势,可以对管道监测系统远程、实时、集中、全面的掌握,通过全面的监测,将前端管道的参数通过网络摄像机视频采集、流量测试设备,通过网络摄像机的数据通道一起转换成 IP 数据包,将数据通过解码器将视频显示出在电视墙或大屏幕上,后端可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无法预知不定时活动区域,采取移动侦测,对有语音监控需求的环境,准确、有效地处理和控制关联事件。对于数据传输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选择,如果设备的空间跨度大,可以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

4.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操作方案

加强三旋运行监控: 在主风量不变的情况下,三旋压降正常为13k p 左右。石油化工设备实行二级维护,一 级维护是全员维护,设备按区域承包到人。重要设备在一级维护基础上实行二级维护,每周一次,由区域主管工程师负责,检要设备运行状况,监督一级维护的 维护质量,并进行可预见性维护及故障处理;对重大关键设备再实行每月一次的特别护理。实行分级维护可以使维护人员的职责明确,突出重点及关键设备,提高设备维护水平,减少石油化工设备运行故障的发生。

综上所述, 石油化工设备的风险防范及技术措施, 对生产系统中的各种危险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对系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确定重点管理的对策和范围, 预防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限制在最低程度。对在改扩建生产装置进行安全评价, 不但在石化行业, 而且在其他化工行业也是可行的, 这样使管理者掌握系统的安全状况, 修订、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完善防灾设施和组织,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无疑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爱显,张煜. 石油化工装置管道设计安全[J].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4.

[2]白永忠,党文义,刘昌华. 特大型石油化工装置间安全距离[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