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Point out that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 is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model of risk control.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of risk control throughout the management of risk control, and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 the university.
关键词: 高校现状;风险;风险管理原则;风险控制
Key words: university status; risk;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s;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306-01
0引言
ISO 31000: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的用于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该标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下,“特定事件”和“特定法规”的基础上产生的,体现了世界范围内风险管理的最新理论和最佳实践。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的今天,该标准的具有重要意义。该标准涵盖了风险管理范围、风险管理有关术语和定义、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管理过程等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组织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风险控制模型。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组织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组织所有活动都涉及风险。因此,应对其实施有效管理。风险管理就是指“指导和控制某一组织与风险相关问题的协调活动”。这些管理活动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承受和风险沟通。做好这些活动的前提是认真学习风险控制原则、深刻领会风险管理原则、严格遵循风险控则原则。
1风险管理创造并保护价值
风险管理首要原则就是“风险控制应该创造价值、保护价值”。执行以减少损失、创造并保护价值为目标的风险管理原则,有助于组织实现目标,取得具体的成绩、改善各方面的业绩,包括人员健康和安全、合规经营、信誉程度、社会认可、环境保护、财务绩效、产品质量、项目管理、运行效率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例如学校的风险管理,首先应该合规办学,也就是学校办学要考虑法律法规要求、考虑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发展,如果不考虑社会需求,盲目招生和培养,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存在数量较大的待业毕业生,这就是风险;风险管理创造并保护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信誉度和社会认可,对学校来说信誉度非常重要,学校应该十分注重树立自己的信誉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只有这样,所生产的产品(即培养的学生)才能得到社会欢迎,对学生本身而言可以更好的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如果培养的学生不注意保值,信誉度和社会的认可程度就会下降,学生招生和就业都存在风险。总之,风险管理首先要考虑创造并保护价值。
2风险管理嵌入组织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嵌入组织的管理过程”是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重要原则。一个组织包括安全、环保、产品实现、财务等诸多方面,管理是即一个综合的管理,然而这些方面无一不存在风险,因此风险管理不是孤立的,而是组织管理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包括战略规划、所有项目、变更管理等过程。例如学校的发展规划,在规划院系、专业的同时,必须考虑师资量力、就业状况、社会需求、教室容量、其他相关资源等是否有风险,这种风险管理必须嵌入到规划中,控制这些风险,规划才能实现;风险管理必须嵌入到所有项目,例如:建一个实验室,药品使用风险管理、火灾风险的管理、实验室使用价值等都应嵌入到实验室建设项目中;变更风险管理,例如:变更《有机化学课程》的任课老师,对变更的新老师能力进行评估、讲课安排旁听、考试成绩等都要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项目、运行项目、更改项目的风险都得到控制。
3风险管理支持决策过程
这是风险管理的第三个重要原则。组织的所有决策都应考虑风险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旨在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有助于判断风险、有助于决策行动的优先顺序、选择可行的行动方案,从而帮助决策者作出合理的决策。风险管理要支持决策首先要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以及认识风险状况,制定管理风险方案。例如:在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上,如果充分认识到专业与社会需求的不一致这一风险,提供决策依据,选择合理的专业和适中的招生规模,就不会出现部分专业就业存在巨大压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所以,高校的风险管理会支持决策过程,使高校健康持续的发展。
4明确风险管理涉及的不确定性
“明确风险管理涉及的不确定性”则是风险管理的第四个原则,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显然风险管理也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管理必须考虑到这些不确定性和不确定的性质,这是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例如: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不确定的风险有:首先结果不正确性,其性质有可能试剂不合格、操作不认真、环境不合格等;其次是学生中毒风险,其性质可能是危险化学品撒漏、试验中产生的废气、操作不当等,对这些不确定的风险和风险性质都应该明确,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有效的控制这些风险。
5风险管理是系统的,结构化的和及时的
系统化是指全面的、综合的和连续的,而结构化则是指相互支撑。系统化和结构化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方法,风险管理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同样符合过程管理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管理原则。组织的风险管理是有许多风险管理过程组成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将多个风险管理过程按照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系统来管理,这样能够取得最优的效率和结果。例如,学校实验室有药品管理、电器使用、仪器使用、试验过程等风险,这些风险必须是各相关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控制好风险,同时又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效的控制实验室的风险。因此,风险管理是系统的,结构化的和及时的。
[关键词] 职业教育;风险管理;实习责任保险
[作者简介] 汤普斯,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3-0076-00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2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在此大的背景下,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钦州市的职业教育已经并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分析,职业院校将面临以下风险:一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内发生意外事故风险;二是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风险;三是意外事故发生后,学生家长与所在职业院校因索赔而产生纠纷的风险;四是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提供实习场所的单位时,引发学生、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之间纠纷的风险。
实习期间一旦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将会涉及学生、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而且还会挫伤企业提供实习场所的积极性,影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阻碍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钦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一)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明确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的各项要求,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实习与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2008~2010年,广西启动职业教育攻坚,为钦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夯实良好基础。《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出台,为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智力需求提供根本保障。《钦州市2010年开放开况及2011年展望》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钦州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建设步伐奠定基础。
(二)职业技术教育初具规模,但是办学成本高
据调查,钦州市现有职业院校21所(其中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20所),在校生近5万人,专任教师1293人,开设有数控、机电、会计、环境保护与海洋监测等50多个专业。钦州市积极推进北部湾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园区包括钦州市职教中心、灵山县职教中心和浦北县职教中心。以2008年11月开始兴建的钦州市职教中心为例,该中心系北部湾职教园区的重要载体,也是广西唯一一个属于自治区重点推进的职教建设项目。该中心的办学实体——2010年9月正式成立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由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钦州市财政中专、钦州市机械工业学校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现有在校学生5500人,开设专业18个,教职工255人。该校每年均为北部湾经济区输送大批技术型人才。
尽管如此,钦州市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等诸多问题。其中,职业教育成本偏高是诸多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对选读职业院校存在误区,给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设置了障碍,职业院校每年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宣传发动工作。
(三)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在校学生在学校组织下到指定企业实习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而引发的损害赔偿纠纷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是按我国《劳动法》认定劳动关系的几个标准,职业院校实习生与实习企业之间严格意义上不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不属于《工伤保险条列》中所称的“职工”,不能通过工伤赔偿渠道获得救助;二是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第12条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针对学生的学校教学活动而制定的,没有具体涉及学生在企业实习活动的事故处理,因此无法操作;三是现行商业保险中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险种有限,对实习期间伤害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且赔付限额偏低,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有限的风险资金
1. 风险具有的不确定性、普遍性和客观性,使得职业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增大。一是实习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和风险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二是实习地点大多在机械加工、建筑等生产企业内,复杂多样的实习环境,为职业院校安全管理增加难度;三是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对学生管理责任缺失,为人伤事故可能发生埋下隐患。
2. 有限的风险资金,不利于职业院校有效分散管理风险
大量数据分析表明,职业院校在组织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无法回避以下两类风险:一是学生在职业院校内发生意外伤害依法应由职业院校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学生在实习企业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依法应由职业院校承担的赔偿责任。
从责任归属,通常有三方面:一是职业院校的过错;二是提供实习场所企业的过错;三是职业院校实习学生自身的过错。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究竟属于职业院校、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还是学生本身等,其责任有时难以区分,在实习学生不属于劳动者、不能获得工伤救助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职业院校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巨大。
据了解,钦州市职业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中,不低于10%;二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三是学费;四是中央财政或自治区专项设备资金;五是市级地方财政拨款,包括教职工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其中职业院校公用经费是按在校学生人数(人民币1050元/人),由本级地方财政下拨。
由于采取专款专用,职业院校公用经费除了正常开支项目,如基本工资、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等项目外所剩无几。据了解,公用经费每位学生剩余不足100元,即职业院校可用于应对意外事件的经费十分有限,更谈不上建立巨灾风险基金,一旦出现伤害实习学生人身伤害或由于实习学生过失造成第三者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的极端事件后,职业院校或因无财力应对而陷入纠纷案件之中,或陷入资金周转困难的境地,严重地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责任保险的作用
(一)责任保险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2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我国《保险法》第50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由于疏忽、过失等对他人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而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均可通过投保有关责任保险来转移风险的目的。
(二)实习责任保险的作用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是一种特定的责任保险险种,它为职业院校组织开展实习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推出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条款”(以下简称《条款》)为例,保障范围基本满足职业院校风险转移需要。《条款》第二条规定:凡经相关政府部门依法批准设立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院校、有关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实习管理机构,均可以作为本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条款》第三条规定:在保险期限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被保险人的注册学生在实习期间内,因实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而导致伤残或死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条款》第四条规定:在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的注册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港澳台地区除外)实习期间,因发生10种情形导致伤残或死亡,对被保险人需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条款》第五条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被提起仲裁或者诉讼的,对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仲裁或诉讼费用以及其他必要的、合理的费用(以下简称“法律费用”),经保险人事先书面同意,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也负责赔偿。
职业院校通过与保险公司订立实习责任保险合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将其面临的责任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则在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内承担补偿或给付责任,这是职业院校在目前情况下转移风险的最佳渠道。
四、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建议
(一)发挥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积极推动实习责任保险工作
1. 加强保险公众教育,确实保护职业院校、学生和提供实习场所对应企事业单位的利益。与保险业快速发展相比,目前社会公众对保险基本知识的了解明显滞后。同时,随着保险产品的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公众理解保险、使用保险和风险识别的难度;此外,保险知识宣传普及的载体单一,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宣传保险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保险知识的宣传与普及。除保险监管部门及保险行业自身外,还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建立全方位、多纬度的宣传渠道,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公众对保险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2. 加强政策扶持。基于实习责任保险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管理性,建议地方政府把实习责任保险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通过建立适当的保费补贴机制,调动职业院校参与实习责任保险的积极性。
3. 建议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职业院校实习责任保险纠纷协调解决机制。通过权威调解,对事故责任和赔偿金额等快速达成一致,快速妥善解决问题,达到各方均满意的结果,从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步伐。
(二)保险行业须积极推进实习责任保险
1. 保险监管部门应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大力拓展实习责任保险。根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广西“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要“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多重功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保险公司应积极主动参与实习责任保险。一方面,要研发适合职业院校的实习责任保险产品。根据《职业教育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劳动法》,学生在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期间面临的人身伤害风险,其法律责任主要由职业院校承担。因此,如何将职业院校对学生人身安全与照顾管理的责任、工伤责任纳入保障范围,在充分满足法律要求的同时,规避职业院校管理风险,成为保险公司首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应能全面转嫁实习学生的风险。实习学生面临的主要风险:(1)在实习企事业单位期间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2)实习学生由于过错或疏忽导致第三者的责任风险。保险产品应充分考虑上述风险因素,即避免职业院校在与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责任界定上经常发生纠纷,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赔偿效率、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投保程序应操作简便。在设计实习责任保险产品时建议采取不同的责任限额档次,如5万、10万、20万、30万、40万、50万等,每一责任限额规定固定的收费标准。此外,保险公司应加强售后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公开、及时、透明、到人”的理赔工作机制,确实提高理赔服务质量。
(三)帮助职业院校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风险管理机制
一方面,通过对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风险咨询等,向职业院校提出风险隐患的改进建议,提高职业院校自身对实习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承保经验,针对学生实习的岗位类别,适时有针对性地举办风险讲座,对学生进行定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风险自我防范能力;同时,在实习期间定期开展风险跟踪监控,考察安全隐患的整改情况,出具整改情况报告,监控实习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等;此外,一旦发生涉及学生的人身伤害事件,保险公司应通过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对于发生保险事故需要缴纳的住院押金、急救费用等提供保证,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救助,及时履行赔偿义务,最大限度地解除职业院校、家长的后顾之忧,确实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
(四)建立保险信息披露机制
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及保险公司均须定期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不断提高保险经营和表现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保险公司应提供承保与理赔信息客户自主查询平台,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应进一步提高简化理赔程序,不断提高理赔效率,缩短理赔周期,确实解决“理赔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震,莫秋树,郑军健.基于培养北部湾经济区高技能创新人才理念的思考[J].企业研究,2010,(24).
[2]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钦州市2010年开放开况及2011年展望[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R].2011.
[4]郭颂平,赵春梅.保险基础知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 (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 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 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 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 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企业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历史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关键词:企业集团 风险管理 必要性 机制构建
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更是现代企业集团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它既能整合企业集团各种资源,又能有效的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从而推动企业集团快速发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数以千计的企业集团蒙受了重大损失,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企业集团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巨大缺陷。金融危机后,构建更为有效的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一 )企业集团与风险管理 (1)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是以一个或多个实力强大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若干个在资产、资本、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层,通过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业协作等纽带所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企业集团在结构上,表现为以大企业为核心、诸多企业为、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在联合的纽带上,表现为以经济技术或经济联系为基础、实行资产资本联合的高级的、深层的、相对稳定的企业联合组织;在联合体内部的管理体制上,表现为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建立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在联合体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上,表现为规模巨大、实力雄厚,是跨部门、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的企业联合体。(2)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对其所面临风险的管理和控制。COSO 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指出“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的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确定的目标。”我国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出“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目标就是帮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 二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挑战 (1)公司治理的多层次性导致组织风险扩大。随着企业集团规模日益扩大,集团的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企业集团因集团公司、成员企业、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等各级组织的存在,管理的层次性增多,管理跨度变大。集团公司很难对各级组织实施直接的控制和监督,集团公司必须通过层层委托实现企业管理,各所属组织为本单位利益而进行的违规行为增多,整个集团的成本增加。(2)业务经营的多样性导致经营风险扩大。企业集团经营方式主要分为一业为主和多元化经营两种方式。多元化经营可以分为不相关经营和相关经营两种方式。在不相关的多元化经营中,不相关程度越高,企业的投资跨度越大、资金越分散,抵抗金融危机等重大风险的能力越弱。在相关的多元化经营中,相关的程度越高,风险传播的力度越大,对相关企业的影响越大,容易引发“多米诺”效应。(3)经营规模扩大导致环境风险复杂化。企业集团多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经营。在跨行业经营中,各行业的行业结构、技术发展趋势、经营特点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如金融行业把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类;地产行业把风险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在跨地区、跨国经营中,其所面临的不同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不同。这些都使企业集团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环境风险扩大。(4)集团内部的利益博弈引发风险的冲突性。企业集团拥有不同的成员公司和业务部门,由于各成员公司和各业务部门之间存在业务、技术等多种差异,因此集团公司对于业务部门或成员公司的利益调整必然会导致一定的利益冲突,带来不同部门之间利益的博弈。(5)成员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发风险的传染性。风险可以在集团内部相互传染。风险传染的途径主要是集团内部关联交易,如内部购销交易、投融资交易等。集团内部相互救助也可引发风险的相互传染,当企业集团某一成员企业陷入财务困难时,成员企业的相互救助可能引发集团其他成员的资金困难,使风险进一步扩大。
( 三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防范重大损失。企业集团是多个企业的联合体,成员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可能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平台,协调各成员企业的利益关系及风险管理举措,达到集团风险管理的最优化,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体系,实现对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监控,从根本上避免遭受重大损失,维持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2)有助于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集团战略执行层面之上,将企业集团成长与风险相联,设置与企业成长及回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承受度,从而将战略目标的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支持企业集团战略目标实现。通过风险管理,降低费用,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增强企业集团安全感,增强企业集团扩展业务的信心,降低企业集团现金流量的波动性。(3)有助于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细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等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将风险责任落实在企业集团各个层面,保证风险管理的公允性和有效性,促使各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最大化。(4)有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创造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集团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5)有助于降低社会成本。风险管理对于企业集团、个人和其他经济单位,都具有提高效益的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得到保证或增加。风险管理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风险处理的社会成本下降,使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增加。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企业集团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如合俊集团,该集团是我国一家年销售额近10亿元大型的玩具生产商。金融危机中,合俊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急剧恶化,从形式上看,合俊集团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实际上风险管理滞后才是真正原因。合俊集团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差,对自身负债能力预计过高,对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应对不足,生产缺少严格的质量监控。风险管理的严重缺失使合俊集团成为中国企业实体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倒闭的第一案。即便经历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仍然有大量企业集团没有对风险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风险管理当作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根据统计结果,我国有近44%的上市公司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或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只有8%的上市公司提出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二 )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复杂、产权关系不清晰导致风险管理依据不明。这种情况在我国较为严重。我国50%以上的企业集团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间产权关系模糊、集团公司持股状况不清晰,造成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掏空上市公司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同时由于国有企业集团接受政府的监管,企业在发展时不仅考虑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兼顾政府的需求,如接管经营不善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快速的做大做强等。除了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之外,政策性因素占据了主导,政府需要国企在经济低迷期地带头进行区域经济建设,振兴区域经济。部分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职责散落于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中,缺乏对于风险管理职责的分层次表述,缺少从上至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制定风险管理职责的集团,首席风险官往往由公司高管兼任,职责不明。公司高管具有丰富的公司运营经验,但往往缺乏风险管理和风险资本运作的知识和经验。
( 三 )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刚性不足 企业集团现有的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对风险缺乏系统地、实时地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企业满足于现状,缺少自主创新的意识,缺少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到来时风险集中爆发,企业大规模减产甚至破产。部分企业集团建立了详细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尤其是在企业高管面前,风险管理的要求和措施如同一纸空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中信泰富。中信泰富有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2008年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澳州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和约引致巨额亏损。杠杆式买卖合约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和约的操作者集团财务董事对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正确评估,没有遵守公司对冲保值规定,在交易前没有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权,公司的风险控制程序在公司高管面前形同虚设。
( 四 )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在已实施风险管理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整体性地考虑企业风险的相互关系,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如瑞士银行。众所周知,金融机构开展衍生品交易普遍实施内部授权授信和止损限额制度等风险管理举措。瑞士银行对阿德波利团队的授信为20亿美元,但阿德波利通过构造虚假交易等手段绕过瑞士银行风险防控,交易头寸高达100亿美元。阿德波利还利用远期交割,将风险控制部门对虚假交易进行控制的时间推迟,从而使中后台对虚假交易的识别和监控暂时失效。瑞士银行案例充分暴露出该企业在风险评估和整体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漏洞。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的要求,即使交易员逾越授权开展违规交易,后台也应当能够通过风险评估及时发现违规操作。但是瑞士银行存在对ETF产品的交易确认不及时、风险评估不深入等问题,使得交易人员能够轻易避开风控进行违规操作。部分企业集团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很多没有建立风险信息的实时预警、处理、监控系统,缺乏实时的量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效果。另外,风险信息的传递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统一,不能实现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同时信息的上下沟通渠道不畅,上级风险指令的下达和下级风险信息的反馈不及时不充分。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构建
( 一 )构建原则 (1)适应性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和风险偏好相适应。并根据发展状况适时调整,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2)系统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所有业务、所有部门、所有岗位和所有操作环节。(3)全员参与原则。全体员工都应参与风险管理。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仅靠风险管理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4)实时监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借力信息技术,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5)成本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利益最大化原则,采取全面管理和重点防控相结合的原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6)融合发展原则。风险管理应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以风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确保企业价值的长期提高。(7)刚性弹性机制相结合原则。风险管理要刚柔相济。风险管理要有足够的刚性,任何人都不能逾越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又要具备一定的弹性,要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人员分工进行调整。
( 二 )风险管理流程构建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构建应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以事后救济为辅。(1)事前预防。一是改革产权制度。国际经验表明,股份制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股份制可以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帮助企业集团迅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企业集团应改革产权制度,建立股份制企业,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就我国来讲,国有企业集团占据多数。国有企业集团存在股权过于集中、一股独大的情况。应通过股权交易方式吸引外国资本、民营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的加入,稀释国有股权,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从而改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效果。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行使股东会的职权、防止董事会和总经理职权的扩大化,真正发挥监事会、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真正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管理作用。针对企业集团成员企业多、产业链长的特点,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管理。通过对成员企业关、停、并、减,减少成员企业的数量,缩短管理的跨度,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再造业务流程,建立风险控制点。进行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再造,删减不必要的业务流程,建立风险控制点。四是建立基于风险意识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应该相互融合。企业应基于风险意识构建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的措施应嵌入到内部控制系统当中。五是实现战略制定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战略目标的制定要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进行风险评估,要保证风险可控,不能只讲收益、忽视风险。针对战略目标中的风险因素要制定专门的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就我国企业集团来讲,更要注重战略制定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一是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盲目多元化、急于做大做强的问题,企业集团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忽视了风险的存在,以至于在金融危机到来时缺乏风险抵御的能力,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我们认为我国企业集团在规模扩张的时候,应坚持做大做强主业,不断提高主业优势。在主业优势稳固的前提下,选择与主业密切联系的业务作为发展模块。这样既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也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这也是世界500强中大多数企业选择的道路。二是我国企业集团应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此次危机中我国贴牌企业损失巨大,与此同时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却显示出较强的抗拒风险的能力。因此,企业集团只有把成本优势与创新能力结合,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夯实抵御风险的基石;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潜在风险的做法只能在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
(2)事中控制。一是风险识别。首先,利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企业集团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参与风险管理,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应涵盖企业所有业务流程,涵盖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既能满足企业单个业务风险管理的需要,又能满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需要。其次,设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定量方法为主的方式。定性方法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讨论、专家咨询、情景分析、政策分析、管理层访谈等。定量方法可以采取指比率预警法、指数预警法、统计预警法等。通用技术集团在风险识别预警方面成效显著、值得借鉴。通用技术集团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确定了风险管控的重点,制定出风险监控指标体系。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兼顾成员企业间的差异、并且能够做到客观清晰地反映风险状况。同时根据管理的要求动态开展风险预警,及时风险预警信息。通过上述举措,通用技术集团经营稳定,即便在金融危机中也未出现重大损失。最后,编制风险提示报告或风险通知书。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风险监测的情况定期编制风险提示报告或风险通知书。风险提示报告或风险通知书需要迅速反馈到有关的部门和个人,提示他们哪些指标异常,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并要求其制定、提交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部门应认真审查其应对措施并提出反馈意见。二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推荐的方法有风险坐标图法、蒙特卡罗法、关键风险管理指标法、压力测试法等,广大学者对于风险评估的研究也以数理模型居多。数理模型设计复杂,条件要求高,操作起来需要较高专业水平。我们认为企业集团结构复杂、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在设计风险评估指标的时应坚持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结合企业集团实际设计简单易行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便于全员风险管理的实施。三是事中风险应对。风险应对的常见策略包括风险降低、风险消除、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等。笔者认为最佳的风险应对策略应是“风险转化为机遇”。如中海集团在金融危机时期,面对“美西罢工”等不利事件,通过全面论证,细致的调配,牢牢把握住了“美西罢工”等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出奇制胜,获得了经营风险的超额收益。要做到把风险转化为机遇,需要企业集团科学的论证,需要制定周密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及时的捕捉机会,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时,要强化部门联动,做好总体规划和分部门的计划安排。(3)事后救济。一是事后风险应对。风险一旦引发大额损失,应立即采取措施中止风险活动、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将损失的范围和金额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必要时召开新闻会或通过媒体报道的方式澄清事实,消除社会传言,避免引起误解。事后应尽快查明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同时制定出应对措施,避免问题再次出现。二是风险监察。应做到:将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风险监察中,发挥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建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层次设置评价指标,以量化指标为主,评价企业集团各部门、各成员单位风险管理的情况;实施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将这部分考核的结果纳入到对各部门、各成员单位的综合考核之中,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员工的奖惩挂钩。对违规造成的风险损失要进行严厉的处理处罚。
( 三 )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渗透到集团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风险的发生无时不在,要做到风险的实时监控、及时应对,就必须将风险管理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1)首席风险官。首席风险官是集团中负责风险管理的最高长官。首席风险官的主要职责是:拟定集团风险管理战略,提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监督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实施,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和组织;建立风险管理队伍;评价集团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存在的风险提出建议,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目前,世界上80%大型金融机构都设立了首席风险官。我国在银行业、保险业、期货业和中央投资公司中也设了首席风险官一职,但其他大型的企业集团还较为少见。(2)风险管理委员会。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集团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组织。成员中应有熟悉集团经营管理的董事,也要有具备风险监管专业知识的董事,同时风险管理委员应吸收风险防控的高级管理人员加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交风险管理的总体报告,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审议重大风险应对措施,审议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结果,审议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情况,审议风险管理组织设置及其职责方案。(3)风险防控部。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面,分行业、分业务或分风险类型设立风险防控部。如荷兰ING集团按照风险类别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分为信用风险管理部、市场风险管理部、操作风险管理部、保险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部等。风险防控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企业集团经营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实时的识别、分析、预测和评价,负责制定风险防范和应对的方案,负责与各业务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提出风险管理策略,提出风险管理组织设置及其职责方案。风险防控部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融入集团各部门、各成员企业。风险防控部应实行垂直管理,独立行使职责,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避免受到相关部门的干扰。(4)风险管理专岗。集团各级部门要设置风险管理专岗,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识别、上报、应对等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同时要让每个员工都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日常工作中时刻不忘风险,做到全员参与风险防控。(5)审计委员会和内审部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安排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同时对各部门风险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出具评价报告。
( 四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如果企业集团的全体成员能够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那就形成了一种新的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促使全体成员齐心合力抵御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如何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追求卓越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理念的可以划分为合规监管、控制损失、计量风险、管理风险、风险回报最优、战略规划整合六个阶段。目前,很多企业集团还是停留在控制损失、管理风险阶段。我们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基础,并非是需要规避的障碍。因此,集团应追求更高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回报最优和战略规划整合,使风险管理成为集团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加强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一是将风险管理的要求形成书面文件,如风险管理手册,这样做可以使员工日常的学习操作有据可依。二是各级领导带头,积极响应风险管理的措施,带领员工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各级管理人员应通过多种形式,努力传播风险管理文化。三是通过培训学习、考核评比、竞赛、征文等方式让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掌握风险管理的过程,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意识到风险管理不仅是管理层的责任,更是全体员工的责任,是企业更好发展的有利保障。(3)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充足的人才是确保风险管理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如荷兰ING集团就为各级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足够的高素质员工,风险管理人员占集团人员总数的4%。人才的培养可以采取外部吸收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招聘人才时,挑选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充实风险管理队伍,优先考虑具有风险管理资格的人员。同时加强在岗培训力度和选拔力度,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在企业内选拔风险管理的人才,建立风险管理队伍。(4)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各级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识别风险的能力,还要具备管理风险的一般技能,能够很好的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全体员工应牢固树立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严格控制风险、审慎处理风险的理念。(5)加强考核。风险监察部门应对风险管理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业绩、薪酬挂钩。通过考核,提升风险管理的地位,引导员工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和体系开展工作,切实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如美国大通银行通过股东价值增值将员工激励制度和风险管理联系起来,大大促进了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 五 )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信息化的大力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更是如此。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做到以下方面:(1)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企业集团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也要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信息系统的建设应与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流程统一规划、合理设计、统一实施、同步运行。(2)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涵盖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对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持,包括风险的实时监控、识别、分析、评估、应对、预警等。(3)实现风险信息共享。一是信息系统建设能够满足信息在不同的部门和成员企业之间共享,这就要求信息系统接口统一、转换灵活;二是信息系统的建设既能满足个别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能满足集团整体和跨部门风险管理综合要求。(4)加强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建设。一是严格授权,对进入系统的数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更改。二是建立备用系统。集团一旦全面实现信息化之后,信息的一分钟中断都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备用系统。如中海集团投入巨资在香港建立了计算机备灾系统,与主体计算机系统同步运行,保证紧急情况下香港备灾系统可即时启用,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仍能确保集团经营的正常。
*本文系2012年山东教育厅课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集团风险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有红:《网络化生态环境中集团风险管理模式及其实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张士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3]:《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研究》,《上海金融》2010年第4期。
[4]赵旭:《企业风险预警管理模型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严晓燕:《荷兰国际集团风险管理及其启示》,《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